语文新课标解读之一

2024-07-06

语文新课标解读之一(精选8篇)

1.语文新课标解读之一 篇一

一、新教材的新特色

1、新教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生动活泼的图画,这也是新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图片的类型丰富,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幼小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美感的陶冶。

2、新教材的课程调整为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要,在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中还有效的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3、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4、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

二、如何利用好教材实现有效教学的思考。

1、利用好图片,增加教学趣味性 编者针对每一课的内容都精心挑选了插图,而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利用好这些插图。例如《日月水火》的插图,通过实物以及象形文字这些直观的表象来识字,既符合现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又可以通过图片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拼音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给孩子们讲故事,引导高能力的学生自己编故事。这部分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备课,将本课所学的拼音有效的融入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发现。在课文教学方面,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来理解课文内容,课中的插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语文有效的教学,更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2、明确教学的目标,有的放矢 对于每一板块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做无用功,不给孩子增加负担。拼音板块,要明确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增加拼音的难度,学生只要能正确的拼读拼音,标准的发音,能通过拼音识字,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标。对于写字要重视汉字的占格、笔画、笔顺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好的作品展示、学生练习等环节逐步的提高他们的兴趣,有效的利用课上练习时间。减少学生的写字负担,引导他们发现汉字的美。而不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写,机械的识字、写字。对于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应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可以学习实验区的教师编制适合我们实际的读书卡,做好家庭读书记录,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的方式。

3、以学生为主,将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我们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课堂就是我们现实的情景,启发孩子们思考课堂中要怎么做,引用到他们明白课堂中教师讲话要大声,同学发言要大声,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源自生活也要回归生活,真正的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和大人一起读也是贴近生活的表现,这部分内容我们课堂中涉及较少,但是要让学生分享他们和大人一起读的成果,在分享中回味阅读的快乐,爱上阅读。

4、关注整体,培养语文素养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较少,这也正是搭建知识高楼的基础时期,只有打好基础才会盖好楼。部编版教材新增加了字词句的应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更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实际应用,我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交际说话,而语文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更好的表达。在教学中要有整体的意识,把字融于词中融于句子中,引导学生多表达,多积累词语。教材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是有机的整体,拼音用来识字,识字用来阅读,阅读用来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在逐步的积累中提高素养。

三、总结

新教材的内容有所删减,但我们课堂教学的容量却更加的丰富。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我们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知识的渗透。例如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写入教材却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少的部分。

2.语文新课标解读之一 篇二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理论解读,实践思考

历经10余年的课程改革后, 从2010年起,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专家、教师, 本着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建设性修订完善的原则, 对18个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修订、充实和完善, 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各学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那如何来解读新课标呢?下面我将从四方面来对新课标进行介绍与解读。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重点

新课标实验稿出台后, 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 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 又非常艰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担忧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时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 另一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 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 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还有另一种趋向, 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 不顾实际条件, 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 就不敢再提工具性, 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 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 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 就死板规定教师不能多讲, 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

所以, 本次基本修订原则就是坚持改革方向, 正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增加新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此次修改达200多处, 改动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 努力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 尽量避免误解。修订力图使课程目标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 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 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述, 强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内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楚, 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更具体。并修订中突出了几个重点:一是, 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 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二是适当降低难度, 特别是小学, 有的教学目标不再提达成度的要求, 而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习。三是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 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强化写字教育, 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这对电脑化带来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状况是有针对性的。五是明确要求防止和改正新课程实施后出现的偏差, 如提出阅读教学中应当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等。

二.新课标修订稿与实验稿对比解读

1、关于前言, 有三个增加的观点。

一是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 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 突出新的学习方式。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 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3、关于课程设计思路, 更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4、关于初中阶段目标, 突出在实践中学习阅读与写作。

阅读:增加“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去掉“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增加“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 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获取主要信息。”; (去掉诵读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情趣”) 。增加“随文学习”基本语法及文学常识;明确“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

写作上:增加“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新意。”;去掉“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去掉“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新课标修订的理念亮点

新课标修改后在多方面呈现亮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适当减负。课标修改组组长温儒敏先生认为, 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 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 以及激发兴趣, 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 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个字, 会写800-1000个字。现在减少识字量, 改为认识1600个字, 其中会写800个字。提倡“多认少写”, 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 不再要求“四会”。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普及之后, 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 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 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尝试新的理念。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 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 老师应加强指导, 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提倡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 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起读书的习惯。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 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 再没有兴趣读书, 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四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温儒敏先生认为, 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 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 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 三年级开始是“习作”, 初中才是“作文”。

另外, 新课标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 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 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 助长文艺腔, 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他认为, 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语言运用的评价, 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 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 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 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 这是最主要的。

四.新课标修订的实践思考

1、负担减轻, 如何更有效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 在减少数量上的要求后, 如何做到高效教学?

首先要拓宽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从本质上来看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之一, 其音、形、义、写都有特殊的要求, 在识字写字数量减少后, 就为教师在音、形、义、写等方面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教学探索与落实的可能, 如果能真正将汉字的识字写字教好,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辩证地看待识字写字教学的容量。虽然新课标修改中对识字与写字要求的数量上有减少, 但对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与社会背景的学生要辩证看待。由于社会发展进步, 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 许多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更大容量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而不仅是新课标中规定的数量。而较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接受相关信息较少, 识字与写字量就要以新课标的基本数为教学依据, 从音形义写等方面进行扎实的教学, 让学生扎实掌握最基本汉字的音形义写, 为以后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 对新课标修改稿, 我们要理性看待其中某些项目内容减少, 数量上的改变只是表象, 究其本质是教学是否更扎实更有效。

2、积累增加, 素养如何提高

对比旧课标, 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 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其中, 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则增加了14篇。

背诵篇目数量增加, 可能会导致新的“死记硬背”, 增加负担, 其实,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背诵经典篇目”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 以“背”促“悟”促“赏”才是真正的目标。学生通过背诵, 可以更好地领悟经典作品的精华, 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应该提倡背诵更多的经典作品, 老一辈语文功底好的人很多都是背出来的。

首先, 是关于兴趣的培养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 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大多也都懂,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广泛”的要求, 何谓“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认为, 在书的类别方面的广, 不仅要培养孩子读文学书籍的兴趣, 也要培养孩子读历史地理方面的兴趣, 还要培养孩子读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兴趣。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我们大多重视孩子读趣味性较强的文学历史方面书籍, 忽视科技与地理等方面的书。另外, 不仅培养孩子阅读纸质书的兴趣, 也要培养孩子阅读电子书的兴趣。不仅培养孩子读好有“字”之书的兴趣, 也要培养孩子读大自然“无字之书”的兴趣。

第二, 关于扩大阅读面的问题。正如鲁迅所说, 只读一个人的著作是不好的, 正如蜜蜂酿蜜……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读书要努力做到广一点, 再广一点。鲁迅的书要读, 周作人、郭沫若的书也要读, 近代的要读, 古代的也要读, 中国的要读, 外国的也要读, 散文要读, 诗歌要读, 小说也应该读, 由于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们对西方经典作品推介太少, 造成了我们那代人阅读的残缺, 这种残缺不能再留给孩子。

第三, 读书时间保证的问题。也就是新课标所说的“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语文是读出来的, 不是做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语文也陷入题海战术之中, 诸如机械地抄写生字词甚至课文, 大量的各类诸如造句、题型转换、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等练习, 不仅掠夺了孩子大量的读书时间, 而且扼杀了孩子读书的兴趣。

第四, 怎样读书的问题。“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笔者以为, “好读书”固然有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问题, 还有学生读一本书之前心里调试的问题, 使学生能带着期待的心情去读一本书。读好书, 也就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经典阅读, 高品位的阅读。这是老师推荐给孩子读什么书, 应该非常慎重的问题。一是应该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应俱佳的书, 如《红楼梦》《安徒生童话》、《草房子》等, 二是要适合孩子心智的阅读。如果强迫小学生读原本的《红楼梦》、《史记》, 恐怕就会拔苗助长了, 而让孩子读点《史记小故事》效果应该不错。而“读整本的书”, 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读书所经常忽视的, 读整本的书, 能使孩子全面、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孩子整体意识, 还能培养孩子做事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笔者以为, 尤其在小学的高年级和初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读完整的长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书”的兴趣和习惯, 这对孩子坚强的毅力、宏阔的视野、整体框架的构建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一个能耐住性子读完《史记》、《红楼梦》、《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等“大书”的人, 也一定是一个能做成大事的人。

3、深入阅读, 突出语文特色。

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 学生学语文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文本的深入阅读才能实现。新课标修改稿在关注深度阅读上有新的要求,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是阅读教学要求更细致。在继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同时, 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理解、感觉、体验、察悟, 包括语感, 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 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 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 不见得好, 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其次是阅读的评价更具体。新课标修改稿中, 对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文学作品、课外阅读等阅读教学分类的评价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特别是精读评价, 提出了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并对不同阶段的精读层次提出了具体要求。还有文学作品阅读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都非常具体, 更有利于教学。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融入社会的最重要的能力, 新课标修改稿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 也非常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解读 篇三

关键词:高等院校;中文;新课标;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2000至2004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订、实验和修订;2004至2010年逐步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仅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高等师范教育也带来新的冲击。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如能在学习期间接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革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在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成为语文课改阵地的优秀新兵。否则,走向工作岗位后必将有众多的不适应,很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因此,欲少走弯路,就要有意识地学习新课标,接触新教材,按新课标的理念充实自己,提高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条重要的理念: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正式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第一次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取代文与道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理念的新变化。过去大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但语言同时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人类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元反应,培养学生的文化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做到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过去一段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按照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程式化地进行,没有真正从字、词、句、段、篇入手,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其实是没有真正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而如今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文字教学,这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精神的。只有从语言文字人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情感、思想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

文字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的学习方式指的是自觉地学习、自由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性学习,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向爱学、乐学、主动学发展。合作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探究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感情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开放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自主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意识,合作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能力,探究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过去的语文教学大多数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少有机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切磋,这些都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障碍,而只有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今天的学生,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适应日后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和谐相处,学会协作和分享。

三、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包括课程内容的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强烈的资源意识等方面。大视野指的是: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真正从观念到内容到方法到评价都应符合社会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观指的是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融合的课程体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真正使课程开放而有活力。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指的是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课程资源。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是课程标准改革的突破点之一。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的空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这种大语文教育观改变了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

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了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之一是:第一次增加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章节。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即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主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还多次提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比如: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这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以电脑、网络、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改变着社会、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是时代的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勿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

四、多元、灵活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课程评价是一个关键因素。不管课程内容如何改变,教学观念如何更新,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如果评价手段不改变,仍然以旧有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实施起来将会是一句空话。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与传统的评价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过分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第二、在评价指标上,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兼顾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评价的整体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突出评价的全面性;评价要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突出评价的综合性;评价要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评语要富有感情色彩,突出评价的激励性。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元化和灵活性。改变以往那种把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的做法,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其中,强调形成评价、重视定性评价、突出课外评价。第四、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只注重教师评价的主体性,确立了学生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种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篇四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崔峦:男,人民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四个坚持 四个强调 四个加强 一、四个坚持(坚持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理念)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

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

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三、四个加强

1、大力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改,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学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四个任务:一是识字写字学词;二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是引导学生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四是积累语言。

关于汉语拼音要注意三点:A、准确拼读,逐渐达到熟练。B、直呼音节不是课标要求。C、只要求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背写。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1000)个左右。

区别对待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要指导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字,当堂认识,当堂巩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构,加强指导。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

2、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口语训练:

加大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分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写一句话开始,做到“求真立诚”,用“童言童语”表达“童真、童趣、童情、童心”。

低年级:从说一句话开始,达到敢问、会听、会说。

中年级:能抓主要内容,主动沟通,说清意思。

高年级:能抓住要点,清楚调理发表意见,出口成章,善于表达。

书面表达:

低年级:从写一句话开始,一日一句,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话头。

中年级:写片段。

高年级:抓整篇,分段、开头、结尾。纪实作文要真实。想象作文可联想、可幻想。命题要出在孩子的心里,鼓励写生活中的和经历过的。选

好内容,从内容上指导孩子“按顺序”、“写具体”,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例文1:浙江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作文,获得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了,去了很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可以过得更好,因为妈妈每天陪我读书„„ 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

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例文3:风是一个爱吹口哨的小伙子„„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

5.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篇五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范、整洁。

从以上引述的新课标中关于作文目标的说明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注重写作兴趣、习惯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写作兴趣的问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说: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在小学阶段,学生何尝不是“谈作文而色变”的呢?正是意识到作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起初的兴趣到自信,到为生活中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根据年段和心理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这种作文是有别于课堂作文的,它将学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这个源头,以超越了一时的兴趣,必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

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以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二是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好词佳句的习惯;三是在作文中主动修改以及与人交流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写什么”是目前学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难题?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指导中应将学生的取材引向生活,“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少观察的训练。

第二个习惯以及主动修改的习惯其指向是作文语言的表达,重视生活积累与作文,特别是阅读与作文的关系。

第三个作文习惯:主动与人交流,其实也是在兴趣培养中最终极的目标:完成作文的交际需要的功能。

以上三个习惯的培养,个个针对作文的关键,作文前的准备,作文中的修改,作文后的交流,是对作文过程的揭示。

2.注重作文的生活化、交际性,文体的多样化。

作文按其不同的作用也具有了不同的目的,考试时作文的目的在于取得高分,作文课上作文为的是完成教师的作业,走向社会写自我鉴定为的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家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发表的需要。作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生活的需要,为交际的需要。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和交际性,在作文内容上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学生作文引向生活,在作文的目的上就是实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在文体的多样化上,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实际需要的常见应用文,如书信便条;简单的写实作文(主要是记叙文体);简单的想象作文;读书笔记。最终达到“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3.注重在习作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中将知识教学融于写作过程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在修改中达到语句通顺,没有明显错误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从新课程标准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语文知识:

一、常见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

二、语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掌握什么语法知识,但在表述中不难看出主要有词及句式两方面。

三、书写的规范: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说明,其实质就是强调这些语文知识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最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6.语文新课标解读之一 篇六

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

唢呐嘎小学

龙家勇

作为一名山区村小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省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贵州鑫源教育培训中心协办,黔西县教育局2012年7月10至12日在东山影剧院举办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均来自黔西县各乡镇在一线上小学语文的近千名教师,聚集在黔西东山影剧院,聆听江志伟老师前来给大家解读六年级《伯牙绝弦》和张学伟老师解读五年级《景阳冈》以及李卫东老师解读三年级《陶罐和铁罐》等课文,还有以《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为讲座的高林生老教师。

这几位专家他们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同时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专家。

江志伟老师现任教于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张学伟老师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09年感动丹阳”十大人物之一。

李卫东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高林生老教师是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

2012年7月11日上午我聆听了江志伟老师解读《伯牙绝弦》江志伟老师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江志伟老师解读《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主要是善于引导、多加鼓励,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的读,学生从读当中就能悟出《伯牙绝弦》这篇古文的内容。特别是高林生老师讲的《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这篇讲座.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方式的运用。

2012年7月11日下午我聆听了张学伟老师解读的五年级教材《景阳冈》,张老师也是注重学生的读,从读当中让学生领悟文中主人公武松“豪爽”、“固执”、“倔强”的性格,让学生从读之中快速掌握本文内容。

2012年7月12日上午我聆听了李卫东老师讲的《陶罐和铁罐》,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应用巧妙,方法多样化,以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并以多种引导学生去想象,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从几位老师哪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即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对语言的学习,对语言的运用。而不能是试卷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典型的考试教学,也就是应试考试教学,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我们只有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对语言方式的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反,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工夫。一是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还不够,教师必须要有永远不断的知识源泉;二是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小学语文的教学。三是要钻研、读懂文本,才能做好教学的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时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知识、教学技能,才能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态度决定了一位教师是不是认真搞教学。教学语言能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否接受、理解,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体验语文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要做好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完成了本次学习目标。

7.落实语文新课标需走出三个误区 篇七

一、教师的作用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不少教师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以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师的作用就可以淡化。其实不然, 新课改不仅没有淡化教师的作用, 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离开了教师有效的引导、评判和组织,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然就无法落到实处。

1. 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得到重视

我们认为,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文章, 并要求他们提出问题, 并非易事。探究性课堂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对于一篇课文, 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好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 然后授之阅读方法, 让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学习, 以实现有的放矢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位教师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时, 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在有效的铺垫之后提出主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去寻找心中的月亮的?这一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找出“月迹”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为什么说孩子们通过‘寻月’都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整节课中, 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分析比较、讨论质疑、品味感悟等一系列心智活动, 明确了文章的内容, 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少了空洞的热闹, 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 教师的评判作用不可或缺

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常常不置可否, 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结果必须作出评价, 对于错误的结果必须指出, 对于正确的结论要进行肯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让学生大胆想象于勒在美洲是怎样生活的。不少学生便胡思乱想:于勒在美洲开着奔驰、宝马, 穿着名牌西服, 每天出入高档酒店, 在KTV里飙歌……而这位教师对此还津津乐道, 在评判时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大加赞赏,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于勒生活的年代怎么会有奔驰、宝马?想象必须遵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特征。学生的回答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搞清楚, 教师还大加表扬, 岂不是贻笑大方?

3. 教师的组织作用不容忽视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冲破思想樊篱, 敢于质疑发难, 让讨论交流、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如果我们淡化了教师的组织作用, 学生的质疑问难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窝蜂”, 课堂教学应有的秩序和生态环境就会被打破。有位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 学生连课文都还没有完整地读完, 就让他们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作者心目中的故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上来就直奔文章的主旨。由于学生尚未深入文本, 教师所作的铺垫也不够, 就匆匆地组织讨论, 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信马由缰, 发言必然文不对题了。在这一情况下, 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调控, 通过组织阅读、分析、探究, 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空洞的热闹不可取

许多教师未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把大量的心思花费在语文活动形式的设计上, 以至于语文课花样百出, 而文本阅读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语文课上常常听不到学生读课文的声音。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专题“荷”。活动前, 他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资料, 归纳分类, 制作PPT, 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查找、处理资料的准备过程中确实拓宽了视野, 提高了实践能力。但是在交流探究成果时, 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关于荷的生物学知识的汇总, 如荷的遗传和变异、荷的药用价值, 这些问题与语文有多大关系呢?即使在“品荷”这一“语文味”十足的板块中, 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有关荷的诗文, 大多数学生都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品读。教师的初衷是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殊不知语文课是姓“语”的, 丰富多样的活动确实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但是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弊端, 影响学生阅读的习惯而产生浮躁的心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空洞的热闹只会使文本阅读迷失方向。教师应该扎扎实实地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 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 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三、个性化阅读切忌离谱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新课标特别强调个性化阅读。但是,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 如果学生连文本的基本内容都不能把握, 就要求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 无异于空中楼阁, 而且还会导致阅读教学的肤浅化和庸俗化。

首先, 个性化阅读要尊重作品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精神的映射,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如果离开时代背景去进行所谓的个性化阅读, 必然导致阅读的“虚无化”倾向。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与其生活的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息息相关。读《最后一课》必须联系普法战争这一史实, 读《幽径悲剧》就不应该回避“文化大革命”。只有在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领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思想观点。

其次, 个性化阅读要尊重文本。读者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常常会与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存在隔膜, 我们强调读者的“再创造”, 但是这个“再创造”不是踢开文本另起炉灶, 而是必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 读者才能真正读出作品的内涵。一位教师在教学《故乡》时,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年闰土见到“我”的时候“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许多看法:分别时间一长, 没有了共同话题;自己的境况难以启齿;不知用什么方式跟这位地位悬殊的人交谈;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教师的赞扬声中, 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可经过仔细斟酌, 后两种理解分明已“离谱”。教师要启而能发, 发而能收, 用最贴近作品写作意图的理解去加以引导, 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整体水平上。

有人说, 个性化阅读就好像放风筝, 不管风筝飞得多高, 都会有一根线远远地拉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文本内容其实就是这根看不见的线。对于一篇文学作品, 读者尽可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也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总要受到文本的束缚, 一旦离开这个束缚, 个性化阅读的风筝必然会掉在地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 褫除他们身上的华衣, 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 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恶行掏出来示众。一位教师在教学该文时, 让学生泛读课文, 然后以“一个的皇帝”为句式说一句话。学生说出了皇帝的二十多个特征, 如虚伪、贪财、卑鄙、愚蠢、善骗、狡猾、骄奢淫逸、荒唐可笑、自欺欺人……这位教师在评判时赞词满口。要知道说皇帝贪财、狡猾, 显然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违背了安徒生的原意。

8.实践语文新课标的关键 篇八

一、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式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一是应试式教学观,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顺利升学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

我们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确立真正的“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学生当作“主体”,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期待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因此,我们应将学生看作“人”——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看作知识的主人。这样,我们就能放开手脚,打破条条框框,“解放”学生,给他们以“主动”,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顺应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变学生的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看”、“听”、“问”、“记”、“议”。

“议论”,是指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交流个体信息,取长补短,同化、吸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只是以求得某个问题的答案为目的,而是在议论过程中相互评价、补充、答疑、解决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议论的形式有小组议论和全班议论两种。

“引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对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

三、教师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笔者曾在班级学生中作了一次民意调查,问“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回答是“开心词典”、“非常6+1”以及李咏、王小丫,原因是这档节目能从娱乐中传授知识,播撒快乐,李咏主持风格轻松幽默,王小丫和气亲切。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是也能创设情境,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就有了自由发展个性的环境。

2.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多解”。例如,对《孔乙己》一文中的“批判科举制度”,我们现在的教参依据的是“茅盾”版,“茅”版对,难道“鲁迅”版就不对吗?两个版本都对,就不能有第三个版本吗?学生就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吗?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只有允许学生“多解”,学生才有可能摆脱教学中的个人专制、知识专制,真诚地体验,自由地思考,大胆地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以解放,实现创造性的学习。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

3.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写作本质上是精神的创造,是个体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史、心灵史,要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得清除他们长期养成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就是不说真话的不良习气。笔者将他们原来的“周记”更名为“随笔”,放开他们的手脚,指出他们应更“主动”些,“随意”些,要求突出一个“真我”,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一个阶段的“随笔”训练之后,去翻翻他们的练习本,《<爱莲说>新解》、《不能自我淘汰》、《同桌的你》、《<黔之驴>新说》、《校园散记》……一篇篇充满灵性、带着时代气息的文章扑面而来。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学生一旦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其个性就会充分发挥,创造、创新的潜能便能得到实现。

“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应该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突破口。当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

上一篇:劳动就业协议书下一篇:架桥镇中心小学2013年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