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2024-08-05

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共8篇)

1.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一

2015年中国童装市场前景预测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在大环境低迷、竞争又日趋白热化的服装业,童装可能成为大批企业角逐的最激烈领域。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20年中国高端童装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显示,去年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增速较2011年和2012年分别低了13.6个和6.2个百分点,呈现连续三年放缓的态势,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

尽管整体行业阴霾,但童装市场却是一片向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2015童装产业报告》显示,童装产业产值年增长率可达25%-30%。作为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童装市场将受益于80后、90后父母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二胎政策等,到明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元。

与巨大的童装市场相比,目前我国有4.5万家服装生产企业,可是具有自有品牌的童装专业生产企业还不到200家,大约只占了0.44%。

于是,有越来越多突然“醒悟”的服装品牌,开始尝试将触角延伸至童装业,相继推出自有童装品牌。有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全国童装需求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

2.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二

1 辅酶Q10的结构和性质

辅酶 Q10又名泛醌10 (分子结构见图1) , 是一种脂溶性醌, 其结构类似于维生素K, 因其母核六位上的侧链—聚异戊烯基的聚合度为10而得名, 是一种醌环类化合物。化学名 2- (3, 7, 11, 15, 19, 23, 27, 31, 35, 39-癸甲基-2, 6, 10, 14, 18, 22, 26, 30, 34, 38-四十癸烯基) -5, 6-二甲氧基-3-甲基-p-苯醌。其受光照易分解, 而受温度、湿度影响则较小。辅酶 Q10在脏器 (心脏、肝脏、肾脏) 、牛肉、豆油、沙丁鱼、鲭鱼和花生等食物中含量相对较高。摄入大约500g沙丁鱼、1kg牛肉或3斤花生可分别提供约30mg 辅酶 Q10。

2 辅酶Q10功效

2.1 抗衰老

辅酶 Q10是细胞线粒体中的能量转换剂, 它通过转移和传递电子参与“三羧酸循化”产生ATP (三磷酸腺苷) , 即能量因子供细胞代谢使用。人类在20岁时, 自主合成的辅酶 Q10能力达到顶峰, 维持至50岁左右。以后会逐年下降, 因为寄存辅酶 Q10的细胞线粒体DNA物质被氧自由基破坏, 导致自主合成辅酶 Q10减少, 结果使人体细胞, 特别是心脏细胞的代谢功能下降, “老态龙钟”就显现出来了。

实验证明体内辅酶 Q10变成醇式后通过直接与过氧化物自由基反应, 并且可以再生VE, 独力并协同VE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体外实验还发现抗氧化剂辅酶 Q10可以保护哺乳动物细胞免于线粒体氧化应激引发的凋亡, 而肿瘤坏死因数或癌基因抑活药均没有这种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口服辅酶 Q10对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亨廷顿舞蹈病及阿尔茨海默症等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衰老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随年龄增长的免疫功能下降是自由基和自由基反应的结果, 辅酶 Q10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单独使用或与维生素B6 (吡哆醇) 结合使用可抑制自由基对免疫细胞上受体与细胞分化和活性相关的微管系统的修饰作用, 增强免疫系统, 延缓衰老。

2.2 保护皮肤

局部实验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 皮肤胶原蛋白抵御紫外线等氧化刺激物损伤的能力下降, 而长期使用辅酶 Q10能够有效防止皮肤光衰老, 减少眼部周围的皱纹, 因为辅酶 Q10渗透进入皮肤生长层可以减弱光子的氧化反应, 在生育醇的协助下可以启动特异性的磷酸化酪氨酸激酶, 防止DNA的氧化损伤, 保护皮肤免于损伤。广泛的研究认为辅酶 Q10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减少自由基的生成, 保护SOD活性中心及其结构免受自由基氧化损伤, 提高体内SOD等酶活性,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的细胞凋亡, 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2.3 保护心脏

辅酶Q10有助于为心肌提供充足氧气, 预防突发性心脏病, 尤其在预防心肌缺氧过程中辅酶Q10发挥关键作用。

2.4 抗疲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 Mitchell化学渗透假说理论, 揭示了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以及辅酶 Q10在线粒体能量转换体系中重要作用。

其醌环在氧化呼吸链中起传递电子和质子的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是所有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 而且还是形成ATP (三磷酸腺苷) 的关键。而ATP是机体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也是所有细胞功能赖以正常发挥的重要基础, 辅酶 Q10的生物活性主要来自于其醌环的氧化还原特性和其侧链的理化性质。它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抗氧化剂和细胞代谢启动剂, 具有保护和恢复生物膜结构的完整性、稳定膜电位作用, 是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因此显示出极好抗疲劳作用, 辅酶 Q10使细胞保持良好健康的状态, 因而机体充满活力, 精力旺盛, 脑力充沛。

2.5 增强肌肉能量

实验表明辅酶 Q10可大大地促进心脏健康, 而且人体内适当含量的辅酶 Q10对于适当的肌肉功能是必需的。肌细胞提取物生化分析发现辅酶 Q10的浓度低于正常20%时其细胞线粒体复合体I+II及复合体I+III功活性严重下降。几种研究明确显示100~150mg/day的辅酶 Q10的补充可明显改善遭受肌肉营养失调人的状况。艰苦的体育锻炼减少了辅酶 Q10的血液含量, 每日60mg的补充已发现可改善运动员的技能。许多超重的人具有很低的辅酶 Q10的含量, 而补充可使他们减去重量, 这是由于辅酶 Q10的作用可加速脂肪的代谢, 使肢体和大脑能量供应充裕, 精力旺盛。

2.6 抗高血压

最近阿根廷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很有意义的研究已显示, 在高血压患者中, 在1h内口服100mg的辅酶 Q10可增强治疗效果和大脑的敏捷。

2.7 抗慢性疲劳综合症

慢性疲劳综合症 (CFS) 的病因学及病理学原理至今仍然不清, 近期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产生该病的一个原因, 实验发现CFS的病人都出现程度不同的氧化应激, 虽然对氧化损伤是该病的原因还是结果需要作进一步观察, 但是抗氧化剂辅酶 Q10已经成功地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3 独特的Bio Q10 SA 产品

Bio Q10 SA产品是在原有的Bio Q10产品中添加特种大豆蛋白而成。从实验数据可以得知, 经过改良以后的产品在血液中的Q10含量是原来的1倍以上。MGC Bio Q10 SA和Bio Q10血液含量对比见图2。

在吸收性能上, Bio Q10 SA的表现非常出色, 特种大豆蛋白 (specific soy protein) 能够辅助Q10的乳化, 乳化后的Q10非常容易被肠道吸收, Bio Q10 SA比普通Q10实现更高性能 (表1) 。

由于没有添加任何油类物质即实现高生物活性, Bio Q10 SA应用灵活度非常高, 既能以粉末形式应用, 又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硬胶囊, 软胶囊, 片剂, 咀嚼片, 颗粒剂中。总结Bio Q10 SA的优势在于:吸收易、活性高、应用广。

4 市场前景预测

至2005年, 美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中最主要的辅酶Q10消费国, 据Mintel国际咨询公司调查, 2005年美国共计开发上市 257种含有辅酶Q10的新产品, 其中包括口服液、护肤品、漱口水、牙膏等口腔卫生用品、饮料和保健食品等。在美国上市的辅酶Q10新品中, 以护肤类产品最多, 有154种;保健食品次之, 有69种。美国已继日本之后成为消耗Q10最多的西方国家。可见, Q10在食品、饮料与口腔卫生用品中的新应用必将大大提高Q10的年销量。

根据Euromonitor公司的分析, 在全球维生素和补充剂市场上, 辅酶Q10所占的比例刚刚超过1%。目前, 在全球辅酶Q10市场上, 日本和美国大约占据了85%的份额。虽然作为单一原料的辅酶Q10仍然是一个市场规模很小的利基产品, 但在前几年销售滑坡之后, 它的销售增长率已经开始恢复。Euromonitor表示, 2008年, 全球辅酶Q10市场的增长率达到了9%, 市场价值达到8.35亿美元, 而2003年时为3.8亿美元。分地理区域来看, 2008年, 北美在全球辅酶Q10市场上占据的份额最大, 其价值达到了4.59亿美元, 紧随其后的是亚太地区 (2.87亿美元) 、西欧 (4800万美元) 和东欧市场 (3000万美元) 。

中国辅酶Q10供应商浙江医药估计, 全世界对辅酶Q10的需求在225t左右, 而它自身具有120t/a的生产能力。浙江医药美国公司的全国销售经理Sander Krupski表示, 旭化成退出这一市场不可能对辅酶Q10价格产生任何影响, 因为来自其他供应商的产品供应仍然很丰富。

3.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三

【关键词】无损检验行业;市场发展状况;市场前景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无损检验行业的重要性越发的明显,为了促进该行业有效的发展,文章通过下对无损检测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上进行了阐述,为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市场现状分析

首先,还很难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新的产品设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是,无损检验并没有有效的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一些时候还没有跟上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使我国无损检测行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很难适应新产品工艺的需要。因此,对无损检测事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次,在无损检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传统的技术方式上还没有完全的摒弃,这样传统落后的无损技术将会对无损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阻碍,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市场的过程中,使无损行业的作用很难被彰显出来,这样对其市场发展前景上就会蒙上一层阴影,使其在发展中步履维艰。

二、市场前景的预测

1、紧跟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输气管道工程、中俄漠大输气管道工程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的相继开工,无损检测行业也随着工程建设也进入一个发展阶段。2015年,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管道工程”、“陕京四线输气管道工程”计划年开工。同时,“中俄天然气管线”预计将在2015年开始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于2014年也获得路条,中石化的“新粤浙管线也预计2015年开始建设。从而,我国将进入天然气干线管线集中建设期,四条管线总长度约1.6万公里。无损检测是油气长输管道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长输管道无损检测市场将在2015年也将迎来建设高峰;同时随着能源工程的建设,相关的站场、阀室、城市天然气LNG管网、在役管道等工程检测接踵而来,所以要紧跟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建设项目步伐,发展无损检测业务。

2、向先进的产品设计中将无损检测技术融入进去

在现代的生产当中,无损检测行业中的种种工艺一直在边缘地带存在着,很多厂家对其的重视程度上显然还不够,但是,在世界环境和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之下,无损检测应该在一些新型的行业中进行有效的发展和占据,例如,核电、大型娱乐设施、高铁、过山车和缆车设施等。将无损检测工艺有效的融入到一些厂家中,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提升自身安全中,发挥无损检测的作用。

3、坚持老树开新花观念

无损检测行业为了能够有效的占据市场,对传统无损检测技术的束缚上应该予以突破,将更新的、更多的无损检测技术开发出来,比如,国外对传统衍射原理进行应用,对裂纹状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突破发展利用衍射回波时差技术,对高速路的路基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对传统雷达探测原理进行使用。尽管我国的一些厂家例如武汉、汕头等将TOFT检测和相控检测等技术提了出来,但是,我们国家所应用的一些无损检测技术还有很多都是借鉴国外的。可以用一个无损检测的大国来评价自己,然而,和欧美等一些国家进行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十分的明显,我国的尖端高新产品还是缺乏创新意识,市场中的技术还在初期阶段徘徊着,因此,为了想要我国的无损检测行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首先就应该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手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更加新颖的无损检测工艺流程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国家的无损检测行业从“大”向“强”转变,可以说这是我国无损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将数字化射线检测和绿色检测予以推广

在无损检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射线检测和绿色检测是其一个全新的发展发展方向,当前江苏盐城和辽宁的丹东是我国两大著名的传统检测产品生产基地,高耗能产品是他们上产的主要对象,有着保存量大、不易實时传输、成本高和检测周期长的特点。将绿色检测和数字化射线检测对传统的产品予以突破,防止对X胶片进行使用,进而能够将环境的负担有效的降低下来,对国际上倡导绿色检测的理念能够予以适应。进而将数字化射线传输的高效、环保和便捷的优越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生产单位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才能够促进自身向着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5、切实做好无损检测的技术服务,加强无损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

要做好无损检测的技术服务,首先要有效的分析当前我国无损检测技术服务的情况,对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现阶段执行无损检测技术的要点,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存在着恶性竞争和服务商体现出来的不良情况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相同类型的问题。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和其他的服务商进行积极的合作,结合国际市场上无损检测服务的情况,对恶性的竞争进行抵制,将优势的技术集中起来,采用合作学习研究的方式,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服务,用高端精密的技术服务来取代那些较低级的技术服务,合理的分配资源,并按时对资源和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

在一些常规的无损检测中,比如铁路、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等,我国的无损检测技术尽管都能够基本满足,但是在精度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数字射线检测、相控检测等,这表明了我国的无损检测行业在技术实力上还需要提升。并且,我国还没有意识到技术研发的重要性,还没有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上的各个行业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这对于无损检测的技术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加大对无损检测技术力量的投入,对开发和维护研发技术服务的团队加大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的无损检测行业在近几年发展中,也创造出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其市场占有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国际交往日趋密切的当今社会中,无损行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认清当前自身在市场中的现状,进而结合先进的理念,展望自己的未来市场发展前景,推动自身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陆晓辉.无损检测前景广阔,急需行业创新突破[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09).

[2]沈建中.无损检测的几个热点问题和技术[J].无损检测,2005(01).

4.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四

时间:2010-03-13 11:46:43 作者: 来源: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并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是指在生产加工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它是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中国的有机农产品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主要用于出口。因为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利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出口。

2005年,中国有机农产品行业经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量达416个,产品种类数量为1249个;产品国内销售额为37.1亿元,出口1.36亿美元;总认证面积达165.5万公顷,其中认证面积最高的是野生采集,69.59万公顷,其次是加工业63.82万公顷,渔业16.74万公顷,畜牧业9.07万公顷,种植业6.28万公顷。

到2006年底,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已达到601家(含转换期),产品数2647个,认证的面积共计264万公顷,产品实物总量211万吨,产品销售额61.7亿元。认证企业数、认证面积、产品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6%、50%、56%,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到2006年底,有机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200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1.7亿元,国内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300多家。

中国有机农产品行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方面大力扶持,企业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解决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难题,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的职责定位,大力促进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中国有机食品产业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防治农村、农业污染的最好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大扶植力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5.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五

中国幼儿教育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

测报告

第一章 国际幼儿教育行业分析

第一节 国际幼儿教育业的基本概况

一、国际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

二、国际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繁杂

三、国际幼儿教育师资培训方式多样 第二节 国际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二、主要发达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国际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向

四、发达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鲜明特色 第三节 国际幼儿教育的全人趋向解析

一、全人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扩张

二、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与内容阐述

三、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实现途径探究 第四节 部分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状况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法国

四、苏格兰

五、韩国

第五节 国际特色幼儿教育发展综述

一、日本的游戏教育分析

二、美国的科学教育解析

三、奥地利的想象幼儿园剖析

四、挪威的幼儿园教育独具一格

五、俄罗斯的家庭艺术教育模式透析

六、丹麦的家庭幼儿园分析

第二章 中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幼儿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幼儿教育的总体规模

二、幼儿教育的普及水平

三、幼儿园独立设置情况

四、民办幼儿教育的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幼儿教育行业发展分析

一、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幼教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我国学前教育呈现民营化趋向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2010-2012年幼儿教育领域热点事件

五、2010年委员建议幼儿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

第三节 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供需问题探究

一、对幼儿教育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必要性

二、对幼儿教育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结论

三、中国幼儿教育的供给状况及问题透析

四、探索适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供给模式 第四节 中国特色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

一、特色幼儿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国内特色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促进特色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四、从六个方面着手构建特色化幼儿园

五、幼儿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第五节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难题及原因

二、幼儿教育面临的十大困惑

三、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隐患

四、我国幼儿教育的公益性问题值得审视 第六节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幼儿教育亟需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化

二、我国幼儿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建议

三、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

四、普通家庭幼儿教育的保障措施

五、幼儿教育市场化中政府监管不可忽视

第三章 中国幼儿教育市场分析

第一节 幼儿早教、培训消费市场状况

一、消费环境评价

二、品牌信誉度

三、消费行为偏好

第二节 消费者特色幼儿园的选择

一、父母心态剖析

二、择园要点解析

三、优质幼儿园的评判标准

第三节 北京地区幼儿教育市场综述

一、早教理念的认同程度透析

二、消费需求及特征

三、早教机构分析

第四节 其他地区幼儿教育市场概况

一、江苏幼儿教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二、广东幼儿教育市场混乱亟待规范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2年宁夏幼儿教育发展框架

四、上海幼儿早教市场发展前景光明

第四章 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细分领域分析 第一节 潜能开发教育

一、潜能开发教育的内涵

二、儿童潜能开发教育的意义

三、教师是幼儿潜能开发的主导力量

四、灵活运用“相似性原理”开发幼儿潜能 第二节 亲子教育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介绍

二、亲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三、亲子教育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

四、我国幼儿亲子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

五、亲子教育产业发展前景及风险分析 第三节 幼儿心理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透析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剖析与具体操作

三、应有针对性地消除幼儿不良心理

四、幼儿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四节 早期阅读教育

一、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六大误区

二、早期阅读教育面临的通病

三、早期阅读教育的起点应从分享开始

四、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实施建议

五、中国早期阅读教育的改革趋势透析 第五节 双语教育

一、双语教育的理论探讨

二、我国初步具备推广幼儿双语教育的条件

三、学前双语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四、改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对策

五、实施幼儿双语教育应关注的问题 第六节 幼儿艺术教育

一、推广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面临的三大误区

三、幼儿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四、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探析

五、引导幼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策略

第五章 民办幼儿教育行业分析 第一节 民办幼儿教育的基本概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民办幼儿教育的三种类别

二、民办幼儿教育的基本性质

三、民办幼儿教育的四大特点

第二节 中国民办幼儿教育行业发展概述

一、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兴起与扩张

二、民办逐渐成为幼儿教育主导力量

三、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四、民办幼儿教育产业面临的瓶颈

五、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六、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出路选择 第三节 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概况

一、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生存现况

二、阻碍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快速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 西部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探讨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简况及问题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三、部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六章 重点幼教企业

第一节 美国蒙台梭利集团

一、企业简介

二、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分析

三、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的特点透析

四、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体系剖析

五、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状况 第二节 巨人教育集团

一、企业简介

二、巨人教育的教学特色浅析

三、巨人幼教演绎五大新理念

四、巨人教育的经营思路分析 第三节 东方爱婴早期教育机构

一、企业简介

二、东方爱婴的教学成果阐述

三、东方爱婴的早教价值观透析

四、东方爱婴的课程体系评估 第四节 红黄蓝教育机构

一、企业简介

二、红黄蓝成功的品牌推广策略

三、2012年红黄蓝获取大规模战略投资 第五节 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

一、企业简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金色摇篮的课程体系简述

三、金色摇篮的成长模式解析 第六节 红缨教育集团

一、企业简介

二、红缨亲子教育的课程特色分析

三、2012年红缨连锁幼儿园扩张动态 第七节 其他企业简介

一、美国金宝贝早期教育中心

二、亲亲袋鼠婴幼儿培育中心

三、南方贝贝早期教育机构

四、启稚摇篮早教中心

五、小哈津幼教连锁机构

第七章 幼教市场的竞争与营销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二、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可变特性剖析

三、应正确看待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幼儿园竞争的焦点分析

一、从家长择园依据分析幼儿园竞争的基点

二、以家长需求为导向透视幼儿园的不足

三、综合分析幼儿园的竞争策略 第三节 强势幼教品牌的塑造攻略

一、引领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倡导鲜明的园本特色

三、与时俱进更新幼教服务观

第四节 幼儿园的全方位营销策略探讨

一、以市场为导向

二、重视教师载体

三、适度的个性化服务

四、幼儿园的自我展示

五、幼儿园的承诺

六、体验活动

第八章 幼儿园的经营管理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管理的深层次分析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应用

二、市场环境下幼儿园的管理

三、幼儿园管理的结构与层次剖析

四、教育机构管理的女性风格透析

五、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 第二节 幼儿园的四大经营要素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目标经营

二、人才经营

三、信息经营

四、资源经营

第三节 幼儿园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探析

一、建立良好的教师聘任制

二、建立科学的岗位考核制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工资制

四、幼教管理模式亟待社区化发展 第四节 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一、园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二、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四、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解析 第五节 幼儿园的特色化经营思考

一、常见的“特色园”形式

二、当前“特色园”发展存在的不足

三、推动“特色园”健康发展的建议

第九章 幼教行业的投资及未来趋势 第一节 幼教产业的投资状况及趋势

一、国内幼教产业的投资近况

二、我国幼教产业的投资模式

三、我国幼教产业的投资趋势透析 第二节 中国幼教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我国幼教市场发展潜力广阔

二、婴幼儿在线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光明 第三节 中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解析

一、2012年中期规划

二、2020年长期规划

三、规划的实施建议

四、民办幼儿教育的未来展望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附录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附录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部分图表目录(如需详细目录,请来电索取)

图表:2008-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分布情况

图表:2008-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小学招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2008-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小学附设学前教育人数分布情况 图表:2006-2011年全国民办幼儿教育规模占幼儿教育总规模比例 图表:2008-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民办在园幼儿所占比例 图表:2006-2011年全国民办幼儿教育规模发展

图表:2006-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变化情况 图表:消费者对早教培训市场的评价

图表:对早教培训市场的评价孩子年龄差异 图表:对早教培训市场的评价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对早教培训市场的评价城市规模差异 图表:受消费者信赖的早教机构 图表:信赖早教机构孩子年龄差异

图表:信赖早教机构品牌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信赖早教机构信赖的依据 图表:受信赖的培训机构

图表:信赖培训机构孩子年龄差异 图表:信赖培训机构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信赖培训机构城市规模差异 图表:信赖培训机构信赖的依据 图表:早期教育目的

图表:早期教育目的孩子年龄差异 图表:早期教育目的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早期教育目的城市规模差异 图表:选择早较培训机构考虑因素

图表:选择早较培训机构考虑因素孩子年龄差异 图表:选择早较培训机构考虑因素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选择早较培训机构考虑因素城市规模差异 图表:孩子目前或准备要上培训课程

图表:孩子目前或准备要上培训课程孩子年龄差异 图表:孩子目前或准备要上培训课程家庭收入差异 图表:孩子目前或准备要上培训课程城市规模差异 图表:了解育儿知识信息渠道

图表:7家北京连锁早教机构调查体验综合排名 图表:“知名度”评价方法

图表:7家北京连锁早教机构“专业度暗访”排名 图表:7家北京连锁早教机构“店面量统计”排名

网 址:

6.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六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卷烟生产和消费国,我国吸烟人数占世界吸烟者总人数的近30%,位居首位。目前,我国吸烟者达3.01亿,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为52.9%,女性为2.4%。同时,男性的人均吸烟量逐渐增加。据估算,我国男性(包括非吸烟者)每天人均卷烟消费量,由1952年的1支,增加到1972年的4支,并在1992年前后达到10至12支。中国生产的香烟占全世界香烟总产量的40%,2012年11月当月卷烟产量23,347,600万支,同比增长1.57%。2012年1-11月全国卷烟累计总产量238,304,608万支,同比增长

2.35%。生产的香烟90%以上都在国内消费,中国烟民每年消耗的香烟达2万亿支。《2013-2017年中国烟草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烟草行业的概念以及全球烟草工业发展概况,接着分析了中国烟草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烟草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烟草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烟草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烟草行业概述

第一节 烟草的概念与分类

一、烟草概述

二、烟草的种类及其分布

三、烟草工业概述

四、烟草行业的矛盾分析

第二节 烟草行业的主要特征

一、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二、中国烟草行业的垄断特征

第二章 2011-2013年全球烟草市场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1-2012年国际烟叶种植情况

一、探寻新的生产方式

二、坦桑尼亚积极发展烟叶生产

三、美国白肋烟发展亚洲市场

第二节 2011-2013年国际烟草市场情况

一、美国烟草市场竞争情况

二、日本烟草市场情况

三、印尼国内烟草市场情况

四、印度烟草的情况

五、英国烟草市场情况

六、俄罗斯烟草市场情况

第三节 世界烟草非法贸易

一、危害社会与市场的毒瘤

二、打击非法卷烟贸易

三、埃塞俄比亚应对非法烟草贸易

第三章 2011-2013年中国烟草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节 烟草行业政策分析

一、“控烟令”的影响分析

二、中国烟草行业相关政策的解读

第二节 国际烟草管理体制趋势

一、各国烟草产业管理体制和特点

二、日本烟草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影响

第三节 烟草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总体思路分析

二、主攻任务分析

第四章 2011-2013年中国烟草行业概况

第一节 烟草行业发展历史

第二节 2010-2013年中国烟草行业处境

一、2010-2012年行业基本情况

二、迎来跨国公司竞争

三、品牌经营情况

四、行业发展误区

五、2011年我国各省市区卷烟产量数据

第三节 烟草经济地位

一、烟草经济财政

二、烟草的超高利税

三、烟草的危害

四、对控烟的期待

第四节 中国的雪茄市场状况

一、2010-2012年雪茄烟销售现状

二、销售主要对策

三、雪茄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章2011-2013年区域烟草行业情况

第一节 2012年云南烟草行业情况

一、云南烟草产业的形势

二、云南烟草产业思路及措施

三、云南烟草转变发展方式

第二节 2012年湖南中烟烟叶基地建设

一、发展创新理念及人才建设

二、转变方式提升品牌价值

三、烟叶基地建设的湖南模式

第三节 2012年贵州烟草种植情况

一、烤烟现状与成本分析

二、烟草种植应对风险建议

三、烟叶产业科技创新

第四节 山东省烟草生产情况

一、2012年山东烟叶生产的问题

二、提高生产优质烟叶的意义

三、生产优质烟叶的对策

第五节 湖北现代烟草农业情况

一、2012年湖北现代烟草农业现状

二、现代烟草农业的矛盾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农村烟草市场

第一节 透视农村卷烟市场现状一、一个被忽视的超级市场

二、假烟在农村泛滥成灾

第二节 农村市场特点

一、农村卷烟市场的现状

二、农村卷烟市场的管理

三、农村卷烟市场分析

第三节 农村卷烟市场的瓶颈

一、农村卷烟市场差异

二、挖掘农村卷烟市场潜力

三、培育品牌增强服务

第七章2011-2013年烟草行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烟草行业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的实施要点要求

二、烟草行业规划关键

三、关于产业政策的思考

第二节 2013-2017年烟草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环境

二、税收政策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烟草在变革中成长

第三节 中国烟草发展格局的分析

一、国内烟草企业市场情况

二、基层烟草商业管理情况

第八章 2011-2013年烟草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烟草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烟草行业的竞争结构要素

二、烟草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第二节 烟草企业竞争演化分析

一、中国烟草行业竞争焦点演化

二、竞争优势演化分析

三、演化分析结论

第三节 跨国烟草公司并购重组的启示

一、跨国烟草公司并购重组背景

二、跨国烟草公司并购重组动态

三、并购重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四、跨国烟草公司并购重组的启示

第四节 2013-2017年中国烟草工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烟草企业兼并重组背景

二、中国烟草联合重组的动因分析

三、中国烟草企业联合重组的主要问题

四、中国烟草企业联合重组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2011-2013年中式卷烟的情况与发展

第一节 中式卷烟的特征与现状

一、中式卷烟基本特征

二、中式卷烟的市场定位

第二节 中式卷烟发展之路

一、中式卷烟品类如何构建

二、中式卷烟特色工艺

三、中式卷烟可否降低危害

第三节 中式卷烟的知识产权情况

一、中式卷烟知识产权现状

二、知识产权对中式卷烟的重要性

三、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第四节 2013-2017年中国烟草的战略选择

一、烟草行业的战略性决策

二、品类的构建与创新

第十章2011-2013年烟草行业代表企业情况

第一节 菲莫国际烟草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10-2012年卷烟销售情况

第二节 英美烟草集团

一、企业概况

二、经营情况

三、2010-2012年绩效报告

第三节 日本烟草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发展战略

三、2010-2012年经营分析

第四节 帝国烟草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品牌经营与扩张

三、2010-2012年经营策略

第五节 联一国际公司情况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红塔烟草集团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七节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八节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一章2011-2013年烟草行业物流及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中国烟草物流建设情况

一、我国烟草物流建设要求

二、2010-2012年完善烟草物流建设的步骤

三、国际巨头对中国烟草物流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烟草物流的现状

一、中国烟草物流的短板

二、2013-2017年中国烟草物流业发展目标

三、中国物流的转型

第三节 烟草行业信息化现状及方向

一、信息化基础情况

二、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三、2013-2017年烟草信息化建设展望

第四节 2013-2017年烟草物联网发展展望

一、2013-2017年物流网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二、烟草物流中的应用现状

三、2013-2017年的烟草物联网建设思路

第十二章2013-2017年低焦油卷烟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式卷烟低焦油情况

一、2013-2017年中式卷烟低焦油的发展趋势

咨询热线:400-600-8596 010-80993936

二、2013-2017年中式卷烟的新跨越

三、2013-2017年混合型卷烟的发展空间

第二节 国内低焦油背景与现状

一、国内低焦油发展背景

二、国外低焦油卷烟市场概况

三、我国低焦油卷烟水平

第三节 2013-2017年国内低焦油卷烟发展前景

一、低焦油卷烟市场程度

二、培育低焦油卷烟品牌

三、低焦油卷烟品牌的发展情况

第十三章 烟草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第一节 烟草企业投资体制分析

一、母子体制的投资管理情况

二、烟草行业利润分配的讨论

三、烟草行业多元化经营情况

第二节 烟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中国烟草业的优劣势分析

二、中国烟草业的重大机遇

三、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第三节 烟草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一、“十二五”烟草行业投资思路

二、2013-2017年烟草行业趋势情况分析

三、2013-2017年烟草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四、2013-2017年行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7.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七

1 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 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 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新的资本进入, 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 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1 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 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 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 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 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 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 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 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 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 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1.2 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 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 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 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 国有 (企业) 参股20%, 10%社会法人股, 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 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 企业有了自主权, 有了资金积累, 通过几年来的运作, 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 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 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 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 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 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 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 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1.3 新的资本注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源, 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 只有引进资金, 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2005年组建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 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 总资产达到1亿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 无法快速向外扩张, 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 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 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 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 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 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1.4 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 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 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 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 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 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 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05年开始, 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 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 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 继绿茶、乌龙茶之后, 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 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 普洱茶发展迅猛, 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 三年时间, 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 2005年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 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10年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 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 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场网络, 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 大约有60%的茶叶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理, 价格的形成, 以及产品的批发等功能, 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造, 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内的服务功能。

1.5 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是分不开的。最近几年, 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 有效地普及茶文化, 宣传茶知识, 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 在1990年以前, 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 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到2002年, 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 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 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于外销茶的价格。现在, 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 从1993年开始, 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 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 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 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 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 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 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 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 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 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 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 中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 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 相当于我国的一半, 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 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 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 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2.2 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 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 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 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 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 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 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 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 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茶农受雇于农场主, 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 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 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2.3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 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 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 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 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 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 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且组建合作社, 实现合作生产, 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 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 没有形成联合, 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 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2.4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 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 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 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 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 不仅生产效率低, 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 还是茶叶的加工, 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 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 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 市场分散, 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对于某个地区来讲, 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 但就全国市场而言,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 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 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 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 竞争将日益激烈, 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 强者更强, 弱者出局。

3 几点建议

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 因此, 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 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从目前情况看, 产量增加, 市场热点不断, 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 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 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 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 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首先, 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 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 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 还具有收藏价值。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 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都可以作为原料。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 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 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 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 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 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 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 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 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但是, 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 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 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 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 个性化十分明显, 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 形成市场卖点, 促进需求的增加, 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 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 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分, 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 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3.2 发展名优茶, 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 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 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 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 到2005年, 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品质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发出有机茶, 打造名优茶品牌将是茶企业必经之路。但是, 目前名优茶已经遇到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 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采茶工不足的问题。名优茶的发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 不仅给采摘带来困难, 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 这也是名优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 也是制约名优茶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茶叶消费由重外形向重内质转变, 是名优茶今后能否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尤其是名优绿茶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 有机茶发展已经使部分消费者改变对茶叶品质的判别标准, 从外型转向内质, 而且逐渐把安全、好喝作为判断品质的标准。普洱茶市场兴起, 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叶品质判断标准的颠覆, 并且创造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QS制度的全面实行, 茶叶销售逐渐要从散装茶销售转向包装茶的销售, 这将会为众多品牌企业带来机会, 应该通过包装和品饮方式的创新来促进饮茶方式的改变。

另外, 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 不愿意生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 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 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品牌的茶叶。今后, 茶叶还面临进入超市销售的问题, 这也急需发展中低档品牌的包装茶叶。

3.3 打造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有两类, 一类是产品品牌, 以中茶、竹叶青、大益和龙生为代表;一类是通路品牌, 以天福、吴裕泰、张一元为代表。从这几年情况看, 由于茶叶市场发育不成熟, 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 适应了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天福连锁经营在全国扩张很快, 已经有600多家连锁店, 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 但是, 成长速度也十分惊人。北京市场上知名品牌吴裕泰已有122家店, 张一元也有85家店。从市场发展看, 茶叶销售今后必须走复合通路, 除了传统营销模式外, 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也将被应用到茶叶销售中来, 这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 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 延伸企业经营的深度和广度, 形成具有个性化产品和品牌。因此, 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 还要加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 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产茶面积分布很广, 资源也很丰富, 但是优质资源有限, 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 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 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缺资源, 更具有价值。

3.4 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我国茶叶产能很大, 如果全部投入生产, 我国茶叶产量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因此, 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 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 提高茶叶的消费量, 也是我国茶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方面,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 销量已超过可乐等碳酸饮料, 成为日本最常见的饮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满目, 而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更是多达数百种, 茶叶有效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在我国, 茶饮料、茶食品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只是应用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5 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 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而且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 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茶文化宣传资源。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茶叶行业同样要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 推动产业升级。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现在, 以经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湖心亭为代表的依托地方特色茶文化为经营载体的茶馆企业。以北京圣唐古驿为代表的茶馆、茶博物馆等设计装修企业, 以读图时代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业, 加上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具制作、广告宣传等, 已经形成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雏形。应该说, 我们的茶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开始, 但是发展空间很大, 我们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引导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 但还不是产茶强国。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本文根据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分析当前茶叶市场存在问题, 对未来茶叶市场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8.中国茶叶市场前景预测 篇八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2011年,资产业务平稳增长,贷款增速明显回落。资产同比增长18.90%,增速继续回归常态,中小银行市场份额继续稳步上升,贷款增速继续回落,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态势。从结构看,公司贷款比重略有回升,贷款长期化趋势有所减弱,行业投放有所分化,区域投放日渐均衡。个人贷款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消费贷款短期化明显,经营性贷款期限延长。

2012年资产业务增速可能继续有所放缓,结构调整压力相应有所加大。中国银行业将紧随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夯实业务发展基础、拓展优质特色业务、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

2011年中国银行业负债同比增长18.6%,比201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定期存款比重有所提高,负债成本明显上升,外币存款总额快速增长。为破解存款增长难题,银行业积极探索主动负债业务,同业存放大幅增加,发行次级债规模创新高,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明显增加。

2012年,预计银行业负债业务和存款规模仍将适度增长,增速继续呈回落趋势。储蓄存款占比保持稳定,增长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定期存款占比趋于上升,但增速可能回落。主动负债业务将稳中有升,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占比进一步提高,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等业务的规模将明显扩大。

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

2011年除了与股市相关的代理类中间业务增速相对较慢外,银行业其他各类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增速均在3成以上。中间业务还呈现出发展策略差异化、产品创新高频化、经营发展国际化等特征,发展水平及层次持续提升。

2012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等将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银行转型发展积极性的持续提高也将为中间业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中间业务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趋严等等。预计2012年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仍将呈平稳发展态势,但收入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并将更加注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业务竞争将更加依靠服务、创新和管理驱动。

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改进与履行社会责任

1、金融服务改进情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分别从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服务、展示服务亮点、组织专题活动、正视差距问题等七个方面持续推进服务改进工作。

2、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加快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一是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引导信贷资源配置,深入推进金融普惠;三是践行绿色金融,全面促进环保建设;四是提升专业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五是强化人本管理,推动行业幸福成长;六是致力和谐社会发展,积极增加公众福祉。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资本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贷资产结构持续优化,组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银行业将积极应对经济增速趋缓、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上升带来的挑战,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的信用风险,持续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

2、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持续优化、提升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风险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仍面临一定挑战。

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努力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技术和流程,强化市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流动性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

3、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不断加强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操作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不断完善,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但在合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强。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持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树立全面合规理念,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深入推进操作风险高级法实施和应用,通过持续加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整体案件防控能力。

4、新资本协议实施与资本管理

2011年,新资本协议分类、分层实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银行业深入贯彻落实新监管标准,全面加强资本管理,不断拓展经济资本管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提高。但银行业仍面临着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数据基础不够扎实、资本管理体系仍不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继续依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持续夯实数据基础,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积极提升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和水平,并结合银行发展战略,动态制定中长期资本规划,积极推进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建设。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业绩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生息资产增速有所下降,净息差持续反弹,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手续费收入增速提升,部分银行的信用成本小幅提高,拨备力度微幅上升。从驱动盈利增长的各个因素来看,2011年的情况与2010年基本类似:第一,生息资产增速虽然继续有所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最稳定、最主要因素;第二,受贷款供求关系和上一轮加息的影响,净息差持续反弹,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作用继续回升,是驱动2011年盈利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银行业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对净利润的正向贡献有所提升;第四,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显著上涨和信贷投放额度被有效管控等因素客观上推升了手续费收入的增速,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第五,为了逐步达到“拨贷比”(拨备率)的监管规定,一些银行的信用成本小幅提高,拨备力度微幅上升,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也由正转负。

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明显下滑。各驱动因素的具体影响是:第一,受银行信贷总体需求放缓、贷款新规继续深入实施、境外资金流入放缓、存款增长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业生息资产增速可能略有放缓,但仍是拉动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经济增速下行使得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微调预调,信贷供给的绝对规模可能略有扩大,信贷供需矛盾有所缓解,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净息差逐步见顶回落,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度有所降低。但我们判断,由于2011年净息差呈现单边上行走势,翘尾因素仍然会使得2012年净息差产生正贡献。第三,由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回落,以及信贷供求环境和中间业务收费环境的变化,传统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增速可能平稳回落,信贷替代型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可能显著放缓,手续费收入对银行业盈利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第四,由于银行业收入增长放缓而管理费用增长稳定,前期持续下降的成本收入比已经达到历史新低,未来一个时期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对银行业盈利增长产生明显贡献。第五,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可能出现反弹,“拨贷比”的监管要求为信用成本率设置了“底限”(即当期拨备至少应达到增量贷款的2.5%),银行进一步降低信用成本率来释放盈利的空间将受到一定限制。

总之,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长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也是良好外部环境下银行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结果,不存在所谓“暴利”之说。前瞻地看,受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发展、金融改革加速、监管更趋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资产增速适度下降、息差逐步收窄、不良资产有所反弹的态势,利润增长将明显减速、较为温和。

中国银行业的现今问题

1、影子银行和社会融资规模

2011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有所下降,银行表外融资波动剧烈,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发展较快。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出现非规范经营行为,民间借贷在局部地区迅猛发展并出现风潮。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的显著变化、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问题的出现,是金融结构、法律环境、信用体系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金融走势等周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2年,受经济金融走势变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改革深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表外融资占比下降。非银行融资仍将维持较快增速。影子银行问题将逐步得以规范,民间借贷增速放缓。

2、利率市场化及其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诸多重大挑战,但也将提供一些业务机遇。银行需要提高定价能力,资产需要重新配置,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价格竞争加剧导致利差收窄,短期内银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有利于银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将更加活跃,有利于增加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债券市场发展壮大给银行开展相关中间业务带来机遇。中国银行业将从提升定价能力、强化金融创新、推动业务转型、改进风险管理和加强同业协调等方面入手,确保在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环境下持续健康发展。

3、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2011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爆发性增长的态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引发了少数银行违规高息揽存、资金池类理财产品黑箱运作、表外资金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变化,既有来自市场需求和银行供给层面的因素,也有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因素。

上一篇:高中化学必学计算下一篇:十一放假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