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笔记

2024-08-24

中国电影史笔记(共12篇)

1.中国电影史笔记 篇一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它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由路易斯·贾内梯编著,焦雄屏翻译,此书把电影这门艺术归纳总结,详详细细的介绍了电影这门艺术,由浅及深,由简到繁,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我个人而言,它是电影著作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学电影的人来读。

“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第四页,第一章)的确,写实电影的极端会倾向于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而形式主义电影则强调技巧与形式。

“现实主义风格之卓越在于处处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牺牲形式之美,专注于捕捉现实的真正模样,不在乎影像的粗糙,甚至凌乱。”(第五页,第一章)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觉得朗朗上口余音绕梁而已,而后的几天,我又返回到这里,重新的细细揣摩,终于领会到了作者的意思,大部分的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影像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种风格的电影主要是呈现电影中的信息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对照。因此现实主义影片倾向于处理低下层的人物,并且探讨其道德问题。

“只要有用,什么技巧都是对的。”(第五十三页,第二章)极为平常又简短的一句话,却有一番哲理的味道。在电影中,多种技巧均可达相同的情绪和意念,有些人善用视觉因素,有些人则喜欢对白、剪辑或者是表演的技巧,但是,无论用哪些内容,哪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这部电影的意念,使人明白其中的韵味,总而言之,这些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使电影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体现出了,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手段,只要对这部电影是有用的,是有益的,那就是对的。

就我个人而言,第一百九十二页,第五章中的5.2小结(即音效)是让我最为感兴趣的,同时对于我来说也是最难的一个重点,自小对音乐就不感冒的我唱歌从来不在调上,或许,这也是我在剪辑方面的一个大大的弱点,不明白如何处理影视中的音效问题。细细品读完这一节之后,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让我茅塞顿开,也更加使我爱上了这一本书,因为它对于我来说确实很有用。

大家都知道,声音在一部电影之中的重要性,影视声音的处理称为混音,包括了对白,独白,音响,音乐等等,如何能恰到好处的把一部电影之中的声音把握好,是一部电影层次的体现。音效的声调、音量、节奏均能强烈影响我们的反应。高调会使听者产生张力感,尤其生效又延长,其尖锐的刺耳感会令人焦躁不安。低频声音则较厚重,不紧张,常用来强调庄严、肃穆的场景,例如《七武士》末尾的男性合音。低音也暗示神秘及焦虑,悬疑场面也利用其作为开始,再逐渐提高其音调。

音量影响也差不多。音量大的感觉紧张,而音量小的则显细致,节奏和音量也有差不多的影响。画外音也能使观众想象景框外的空间,生效能在悬疑及惊悚片中制造出恐怖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听和倾听又是不同的,人的耳朵是有选择性的,能滤过杂音,专心注意谈话的对象等,例如在嘈杂的城市中对话,我们倾听对方说话,但是仍可以“听”到汽车鸣笛声等等声音,但是麦克风是没有办法选择声音的。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自己拍了一些小短片什么的,用zoomh4h收音器收的音,一些很细小的声音,比如说衣服的摩擦声音等,人一般是听不到的,但是通过监听耳机却可以清晰的可以听到,这也就证明了麦克风“听”到的声音和人所听到的声音是不相同的。电影一般也是过滤杂音,某些杂音可以建立环境的背景意义,而一旦背景与主角关系清楚后,杂音即可消掉,有的时候为了让观众可以听清楚对话,会删掉杂音。

音乐是相对抽象,纯粹的形式,要务实地谈音乐的“内容”,有时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有歌词时,音乐本身的意义就比较明晰。歌词和音乐本身固然都能传达意义,但方式不同。无论有没有歌词,音乐与影像配合,其意义就更容易表达。

第八十八页中的“运动感觉”是我最为感兴趣的部分。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运动,虽然大多数的运动都让观众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对我们而言,生活每天都在运动之中。对电影而言,不同的运动则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象征意义。这些运动可以用象征化或风格化来描述。那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通常是非风格化的,而表现主义则是风格化。风格化往往和象征联系在一起,风格越极端象征意义则越深。

动作片是最常见也最能体现运动的一种电影类型。特别是在中国的武侠片中,由动作的编排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而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武术指导。武术的招数大致分为写实派与写意派。写实派曾在香港早期的武侠片中占据主导地位,武打动作有板有眼,接近于现实;而写意派则被成为新武侠电影,武打动作飘逸炫目,倾向于一种武打意境。

《龙门飞甲》中的武打动作则是写意派。以渡口之战凌雁秋解救素慧容为例,凌雁秋从高空飘落而至,手中宝剑挥洒自如。这表达了武侠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气概和剑法技高一筹的本领。

李小龙所演的电影大都是武打片,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过。记得曾经看过几遍的《龙争虎斗》,在李小龙的这部电影之中,他们的武打动作宛如舞蹈一样优美,说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了胡军林志颖版的《天龙八部》,在少林寺武林大会之时,虚竹和丁春秋的对决,最初我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因为自小就喜欢影视剧中的那种打斗的感觉,段王爷和他的其中一个妃子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段王爷先说“他们的动作好优美”,继而他的一个妃子说“是啊,简直就像舞蹈一样。”装着他们两个的对话,我再去看虚竹和丁春秋的打斗动作,确实如此。动作打斗的戏,如群架、击剑或功夫武侠电影,往往有精确,动作优雅的动作安排。

远离镜头的动作则代表退缩,张力减少,压力减轻,有时甚至是软弱、受打击和可疑的。

2.中国电影史笔记 篇二

西部电影曾经辉煌一时, 也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并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但是, 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 就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西部电影迅速呈现滑落的趋势,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 我认为, 最主要的原因是西部电影失去了观众, 失去了市场。

电影, 作为一种需要巨额投资的艺术形式, 必须要兼顾其艺术性和商业性两方面的因素。西部电影, 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它走向辉煌的时候依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 那么它比较偏重的是对于艺术上的探索, 具体体现的是一种寻根的意识。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 其它行业纷纷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而西部电影并没有适时地做出转变, 依然在走自己的老路, 但是, 市场变了, 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也变了, 当西部电影不能够再反映现实生活, 或者是向人们提供娱乐享受的时候, 就被市场所淘汰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 西部电影的辉煌期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 但它的文化品牌效应仍然没有消失, 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也就是说, 在我们关注市场, 关注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潮流时, 仍然可以利用这一品牌,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发展“新西部电影”。

为什么说是新西部电影, 那是因为它和原来的西部电影是有区别的。新西部片是作为一种电影行业文化概念提出的。首先, 从历史环境的角度来讲, 现在的历史环境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西部片产生的历史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由于科技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现在离上一轮的西部电影只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是历史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西部的概念、西部的人文、西部的地理、西部的这种地缘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作品。

其次, 就是一种文化姿态的问题。文化姿态的不同主要是文化人的姿态不同。第五代导演创造的西部电影, 创造的这样一种文化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但是今天, 如果我们的文化姿态仍然是那样的话, 就有可能失去市场、失去观众。艺术最怕雷同, 第五代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天才导演们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人一定要想办法摆脱前代人文化业绩带来的阴影, 一定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新领域, 需要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西部的人文精神在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和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 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部精神的内涵, 已经不再是我们十多年前面临的那种精神内涵了。当年写人性的扭曲, 写性的压抑, 写制度化的、体制化的灾难或悲剧, 现在来讲, 有很多东西其前提都已不复存在了。精神的展现开始趋向于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品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那个年代里, 第五代作为新人, 实际上是思想解放者, 他们的任务是要让人性、道德复归到人本的价值上来。但是现在的文化和电影已经不是以复归为主题或者以复归为文化任务了。在正常的道德观念的情况下, 人们会注重一些更深入的故事、更深入的情感、更深入的细节。

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环境和当年的电影市场环境也不一样了。当年的电影市场环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非多元化、文化消费单一性的市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好看的电视剧, 没有网络, 没有旅游, 没有更多的文化消费, 在那个时代看电影很便宜, 同时又是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 因此在那种情况下, 在文化领域中, 电影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现在文化的号召力是多元化的, 电影已经不是唯一具有号召力的文化消费形式了。此外, 还有就是现在的电影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现在电影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 企业的环境和资金的分配, 以及市场对我们的导向, 都在呼唤一种新模式、新体制的出现。

在这样的理念下, 西影拍摄了《美丽的大脚》, 这部电影囊括了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7项提名、4项大奖 (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 。《美丽的大脚》跟原来的西部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姿态的不同, 即编导的文化姿态、主要人物的文化姿态都与过去明显不同。原来的影片多半是带着一种俯视的文化眼光, 就是那些所谓有文化思考的人俯视着来思考西部的问题, 他来解剖西部、思考西部。《美丽的大脚》告诉我们还可能有另外一种角度, 这种文化姿态和角度是平等的, 他除了解剖、思考西部之外, 他还关爱西部。此外,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文化姿态也变了, 原来西部影片中主要人物给人一种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的感觉, 例如《黄土地》里, 那个虽然只有47岁但看上去却十分苍老的父亲形象, 就真实的反映了西部人的特点, 是背负了很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和心理压力的生存状态, 这是很深刻的, 但它也是狭隘的。其实, 西部还应该有另一面人物的心态, 他们是很乐观地在艰难的条件下存活下来的, 而且活得很潇洒。[2]例如《美丽的大脚》里面的那些孩子, 那个王大河, 老师一提问就要举手, 在他的身上有种倔强、乐观、充满自信的感觉。另外一个在《美丽的大脚》这部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主题就是真实。他不仅真实的表现了当地的自然条件, 也真实的再现了人们的选择。看过这部影片的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同样的共鸣, 都会想要去西部那些贫困的地方去做一年或者两年的像夏雨那样的老师。在电影里夏雨老师说:“你们走了以后我会想你们的。”张美丽说:“想我们就再去看我们。”夏雨说“那地方, 我不会再去了。”影片对夏雨选择的分寸感, 的确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力量。原来西部片的人物永远是那种悲剧很浓重的, 笼罩在愚昧环境中, 闭塞、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那种人物心态, 变成张美丽那种奔向光明、奔向现代的心态。她关爱夏雨, 不仅是她对人道的关爱, 实际上她是关爱科学, 关爱下一代未来的命运, 她同时也渴望一种新的生活。她跟王树两个人那种婚外恋, 也没有原来一些作品里那种负罪感, 她很踏实, 因为她觉得她是真正有了感情, 是一种爱情, 而王树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他是痛苦的, 这里边控诉了没有爱情的婚姻, 又将自己的步子止于法律, 没有再进, 没有走入违法的境况。片子肯定了爱情对于婚姻的作用, 它实际上是一种人道关怀, 所以都比较现代。应该说较之过去的西部片, 在新西部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张阿力, 皇甫馥华.大话西部电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3

3.《盗墓笔记》电影化之路 篇三

一波三折的电影梦

电影《盗墓笔记》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南派泛娱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香港导演李仁港担纲执导,原著作者南派三叔亲自操刀编剧。

曾拍摄过《锦衣卫》《鸿门宴》《天降雄狮》等影片的李仁港导演是《盗墓笔记》的忠实读者。他告诉《综艺报》记者,自己很早就读过这部小说,并且很喜欢这种类型。当乐视影业找到他时,李仁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部戏。他表示,拍摄时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广大“稻米”,而是来自南派三叔,因为感觉“他像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

近年来,南派三叔一直致力于对自己的“宝贝孩子”《盗墓笔记》进行IP系列化开发。他2013年起“封笔”不再进行文学创作,2014年成立杭州南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业从事IP生态运营开发业务。

在《盗墓笔记》创作之初,南派三叔就曾设想有朝一日能将小说搬上大银幕,然而这部拥有千万级拥趸、常年占据出版畅销榜前列、备受电影资本追捧系列小说的大电影之路却远没有想象中一帆风顺。从2006年系列第一篇《七星鲁王宫》上线算起,整整10年过去,《盗墓笔记》时至今日才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期间一度陷入扑朔迷离的电影版权之争,多次传出“狼来了”的消息,却每每无疾而终。

2012年,南派三叔曾将《盗墓笔记》的电影改编权、摄制权授权给上海承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料该公司拿到授权后却迟迟未开机拍摄,南派三叔一纸诉状将该公司告上法庭,收回电影拍摄权。

2014年5月,欢瑞世纪高调宣布取得《盗墓笔记》电影改编权。一个月后,欢瑞世纪、光线传媒、南派投资在上海发布了雄心勃勃的“盗墓笔记大计划”,宣布将《盗墓笔记》改编成8部系列电影,开发周期可能长达10年,市场价值预估200亿元。

不过观众等到的并不是电影,而是一部颇具争议的网络季播剧。这部由欢瑞世纪出品、郑保瑞和罗永昌联合导演的季播剧,于2015年6月在爱奇艺平台播出,虽然创下28.81亿的网剧播放纪录,却因其“五毛”特效、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与原著差异过大等原因,备受“稻米”吐槽。

最终,上影集团开启了此IP的电影之旅,联合了乐视影业、南派泛娱共同投拍。乐视影业向《综艺报》记者表示,“李仁港导演和南派三叔的联手值得期待,将为影片提供品质保证。原著作者南派三叔亲自编剧,能够更好地展现诡谲精巧的地下世界和奇幻惊险的盗墓故事;导演李仁港有深厚的美学功力,可以呈现《盗墓笔记》气势磅礴、唯美神秘的视觉风格。”

让电影“更电影一些”

乐视影业认为,影视产业正在从“以资源为中心的制造业,迈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业”,未来影视产业的核心是用户,IP正是吸引用户的入口。“影视企业通过运营IP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但有了IP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与高票房划等号。IP的价值在于拥有观众基础,能节省大量宣传成本,但最终成绩如何还要看影片本身的品质以及与市场的匹配度。同样改编自《鬼吹灯》系列小说,《寻龙诀》和《九层妖塔》两部影片都在2015年上映,一个改编成寻宝悬疑片,另一个改编成灾难探险片,前者总票房超过16亿元,后者收获6.8亿元,中间相差近10亿元。

导演李仁港2015年7月接手《盗墓笔记》,2016年1月影片杀青,后期特效制作用了3个多月时间。他表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时间紧,“如果时间多一点肯定会更好”。不过,他也表示,“在限定的时间内只要努力做到最好就不会留有遗憾。”

要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全部摄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李仁港介绍,影片的摄制团队几乎都来自香港,是他在过去十几年间建立起来的。“我在影视行业做了30年,我的团队基本都有20年到30年的经验,里面有的人甚至是从第一部跟我到现在,非常有默契,没有他们我是解决不了这个项目的。”

作为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提名获得者,李仁港在影片摄影、美术、道具方面均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很多造型、道具、场景,他都亲自确定设计基调,再交给其他人执行。他经常跟道具人员讲,最好的道具应该是“放在桌子上会被人偷走”的东西,“如果你送给别人人家都不要,这样的道具一定不好。”

采访中,李仁港一直强调特效只是整部影片的一部分,并非最重要元素。不过,有了《盗墓笔记》季播剧“五毛”特效的前车之鉴,影片的特效品质一直被广泛关注,此次片方也下了不少气力。李仁港告诉记者,整部影片有2000多个特效镜头,由一家与李仁港合作多年的韩国公司制作,制作人员100余人。

相比视觉特效,李仁港更看重的是剧本,“我幾乎用了七分力来做剧本”。关于与南派三叔的合作,李仁港表示他们之间有很好的平衡,“分歧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有共同的方向,就是做出一个‘大工程’,蓝图确定下来后就好办了。”

李仁港主要承担了影片的剧本改编工作,“南派三叔给我的素材都非常好,但电影感还不够强,我需要把它改成符合电影介质的要求。”南派三叔也坦言,影片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的跨越非常大,他负责的是故事和文字,要满足粉丝的需求,李仁港则负责让电影变得“更电影一些”。

要同时兼顾电影观众与“稻米”的需求,并非容易的事,《盗墓笔记》季播剧的改编就曾饱受诟病。南派三叔也表示,要让整个剧本适应电影节奏,制造出有吸引力的环节,势必要对原著做较大改编,但改编后如何向“稻米”交代又是个问题。他的剧本前后写了八稿,从李仁港说的“要8个小时才能播完”的体量,压缩到2个小时之内,“把电影的全部时间用得很充分,再多一个人物都不行。”

对于电影版《盗墓笔记》,李仁港表示很有信心,“原著经典的情节都做了保留,同时人物和故事情节也都是按照电影的节奏设定的,相信比原著更好看。”

4.电影盗墓笔记经典台词 篇四

2) 我的世界不允许你的消失,不管结局是否完美。

3) 潘子潘子,这么多人想你,你在黄泉路可看见?

4) 有些事,不如不知道。

5) 世间笑我恣狂,何妨不是尘中客,何必证荒唐。

6) 我不能和任何人成为朋友。

7)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8) 千年后累世情深谁还再等。

9) 二爷,再来一曲吧。

10)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1) 你的笑,是我生命里最美的风景。

12) 莫到无力忆往昔,今朝且醉且珍惜。

13) 就算长白山的风景再怎么美丽,也比不上我一大活人站在西湖边上有魅力吧!!

14) 一曲别离又相遇,台上戏,台下的人可记起。

15) 我还以为是你的银行密码。

16) 我又发现了一个婆婆让我带上你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你也有点小牛X。

17) 我在门外等你。

18)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就让我们今天精尽人亡。

19) 我是张起灵。爱盗墓。也爱天真。

5.盗墓笔记电影观后感 篇五

观青山绿水,都比得上黑暗的墓下,

唯盗墓者不怕

亡灵集聚怎能吓得他们不说话

今小小困难,哪里比得上它

闯冒险之地倒不如珍惜美好生活呀

碧空朝霞

盗墓笔记赢得天下

再大困难我也不怕,让我们如同吴邪他们,走遍世界,长大后名立华夏!

近来,读了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以后,对说鬼的故事倒真的有了兴趣,就又一口气买了天下霸唱的“鬼系列”,越读越觉得盗墓虽然惊险了一点,但也蛮刺激。

作者能把一个稀奇古怪的故事写得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也足见作者的功力。让人唯一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我当年其实最有盗墓的条件,却没有盗墓的潜质。凡是研究古玩的人大多知道,陕西秦地的重要性,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也就无非是那几个朝代,如周秦汉唐者,这些朝代无一例外都是国力比较强盛的,而这几个朝代都在陕西建都。

人言:“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自古埋皇上。”在西安街头出售的各种旅游地图中,有一种是专门标识陕西境内所有古人陵墓的。放眼望去,在这个秦俑形的省份里,遍布着迄炎黄、穿商周、越秦汉、跨隋唐的大大小小几百座古代名人的墓葬。其中仅帝陵就有七十余座_这还不包括那些已湮没在茫茫历史深处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远古帝王们。

大学毕业的那几年,一直在北方工作,后来来到广州以后,经常去北京路步行街,看那里挖出了宋代的一个城门,还都做玻璃罩护住当成文物景点,如此类似的,西安该有多少的文物需要保护。一个朋友在南粤王博物馆工作,一次给电话,说有免费的票赠送,要不要去看。看了以后很后悔,其实没有多少文物。大胆的对那朋友讲了,这里的`都比不上我当年破坏的。

我当年盗墓了没有当然没有,不是没有胆识,而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认识。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怎么会有盗墓的认识呢我还上小学的时候,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出现了墓群,那个时候村北的土岭上到处都是人,拿着原始的铁锨铁锹到处挖,本来应该是很厚的土层由于年代的风化,兼之周边村庄的人挖土盖房子烧窑,土层越来越薄,慢慢以前深埋在地底下的古墓就露了出来,用铁锨简单的翻一下,就有很多的“明器”出来。

很多的人都挖出来了东西,都是我亲眼所见,有大小盆子罐子,有青铜器古剑等等。

记得应该是我同学的一个哥哥吧,他挖了一把古剑,但鞘和剑身绣在了一起,他不懂,就用力气甩,把玉石的剑柄一下子就折坏了。还出土了很多淡淡色彩的陶瓷人和马,只是当时人们迷信,觉得墓中出土的东西不能带回家,然后就把那些摔在路上,我们一大群孩子就过去用脚踩。

很多年过去了,偶然一次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参观,看那些作了标注国家一级文物,长安出土的唐三彩,怎么看都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记忆里,有一段时间墓群旁边几个村子的人整天都在挖,而且都是大白天公开挖,政府也没有出面管。记得,还有一些挖出的大盆中有很多宝贝,铜钱啊法器啊等等,围了一圈的人,大家就“哄”的上去笑着抢。听人说,流落在我们村子人手里的还有很多好东东,只是自己一直在外边,很少知道一些详细的情况。

墓群地址我还记得很清楚,只是自己都很少回村子了,隐约还听到熟人说,村子里谁把铜镜卖了几十块钱,又有谁把古印让二道贩子便宜收去了。也的确,虽然出土文物不少,但是村里靠贩卖文物发家了的还没有。

6.电影仙境之桥读书笔记 篇六

正因为如此,急性的我没有当时就上网去看这部影片。隔了一个多月吧,我突然来了兴趣想看看这部能让人“词不达意”的影片。准备了可口的零食,把《仙境之桥》调出来边看边吃。刚看我发现这是从主人翁少年时开始演的,我吃着零食,等着影片中的两个小主角长大,然后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然后把我感动一下。影片中莱斯利带杰西去的森林到是挺如我意的,我本来就喜欢自然,还有那个美丽的音乐老师那种坐在课桌上的上课方式也让我着迷,唉!要是当初我有个老师也这样教过我就好了,我的老师都太教条和死板。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莱斯利养的`狗和我养的狗简直太像了,这真的激起了我的兴奋点,我大喊着让我家人来看那只狗。

我看一会儿把影片定格住,去干点别的什么,比如喝喝水、变换着吃点零食,然后再看,然后再定住再去干点什么,我觉得影片很美,零食很美,我还耐心地等他们长大结婚呢。正很惬意很放松的时候,突然,莱斯利死了?!我如遭雷击,彻底呆住!死了,真的死了,莱斯利死了!他们还没有恋爱了呀?一瞬,反应过来,我认为自己青年痴呆了,其实他们已经爱过了……

不知为什么我看完了这部片子后,就想起了歌德写的一本书《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前看的时候,有点不理解,看不进去。现在,我深深地理解了,到底是文学巨匠,他看穿了我们人类的内心,洞察了我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在少年时代人的感情是最纯真的,也是最炽热的。想一下,我们在年少时和长大后我们选择异性的方式是不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少时,我们不能放开自己去喜欢异性,只能默默暗恋,但暗恋的对象大多都是外表很美好很纯情的异性。长大后,我们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就要逼着自己去喜欢适合和自己结婚的异性。这一点在女性择偶方面尤为突出,谈对象先要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即便自己不关注,家里人也要问询和关注。不知道,现在的成年人还有没有纯洁的爱情?还知不知道什么叫倾心相爱?

看完了《仙境之桥》之后,我想明白了两个问题:

一是:爱情越单纯越幸福,爱一个人就爱吧,不要有太多附加的条件,只要两个人倾心相爱,生活中一切现实的问题都共同去面对,那么苦也甜,甜会更甜;

7.浅议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篇七

中外电影史上很多经典影片都是改编自文学名著, “改编, 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撰成文学作品”。美国从上个世纪开始, 几乎每一部引起美国社会轰动的文学作品都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如《飘》、《简爱》等等。我们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几乎都是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他曾经感叹道:“中国有好电影, 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 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就我个人而言, 我离不开小说。”可以说, 当代文学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没有文学的繁荣, 也就没有电影的成功。实际上电影的繁荣寄托于文学的繁荣, 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素材的基础, 这些不仅是导演创作经验谈, 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经验总结。我国新时期以来, 中国文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伴随着文学作品的改编, 也基于文学和电影的创作者所处的共同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 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叙事技巧也自觉不自觉地被纷纷引入, 无形中对中国电影进行了重塑。也就是说, 大量的经过文学改编的影片的出现, 使得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得紧跟民族反思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有趣的是, 和中国文学发展所经历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几个阶段的思潮相同步, 电影出现了伤痕电影如《神圣的使命》、《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人生》、《芙蓉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寻根电影如《红高粱》、《牧马人》、《黑骏马》、《黄土地》、《边走边唱》等和改革题材的电影如《陈奂生进城》、《人到中年》、《祸起萧墙》、《野山》、《秋菊达官司》等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拿下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更是莫言文学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正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所言:“电影和文学, 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 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但反过来, 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 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 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 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 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 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 (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促使中国电影反省:注重文化思维而非市场功利、注重个性自由创造而非统一规格玩弄、注重人性挖掘而非概念主题俯就才是正道!” (2) 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还在于莫言在文学中表达了自己的真性情, 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电影《红高粱》正是有了文学的内质才能走得更远, 因此可以说文学永远是一切艺术的呈现。进入新世纪后, 迅猛发展的电影高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时代”,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影视生产越来越注重和依赖新技术、高科技, 并且以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来制造视听奇观征服观众。沃卓斯基兄弟1999年的《骇客帝国》开启了电影影像叙事、景观叙事的新纪元。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指环王》、《2012》、《阿凡达》等影片则是靠着叹为观止的视听效果让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 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失时机地选择了大片策略。2002年, 张艺谋的《英雄》创下了2.5亿的票房奇迹, 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 此后, 《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模式, 采用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视听奇观。过犹不及, 这些“大片”不尊重叙事的逻辑、情节的逻辑、人物性格的逻辑, 造成了很多笑场和漏洞, 同时也放弃了从文学中去寻找电影的主题、趣味、美感和人性深度的努力, 有意无意地拒绝文学的滋养, 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学性贫血的艺术困境, 因而遭到人们激烈的批评。当下中国电影文学贫血、叙事紊乱、情感苍白, 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视听为其主要表征下,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关系当中, 中国电影的“文学”创作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现在面临的电影环境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样, 当文学不再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以视听文化为其主要表征的电影势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必须学习和应对好莱坞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艰难但是又必须完成的使命。中国电影经历一个初级阶段以后, 应该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原地踏步, 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文学需要电影, 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 文学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 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题材通过电影表达, 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 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只有中国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 才有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到来。

电影是综合性艺术, 而文学是它最大的综合性因素。这种综合不是一种相加, 而是一种化合, 是被转化成电影的语言、元素变成电影自身的一部分血肉。这就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这样很好, 没有必要否认。

参考文献

8.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的卖场 篇八

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如期举办。电影节总监迪耶里·弗雷茂抱怨中国电影人报送的选片数量很有限,积极性不高。其实,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对国际三大电影节的态度变化——从之前的趋之若鹜,到如今的从容淡定,甚至有些漠不关心。不要说报名没有以前那样踊跃,即便报名,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期待电影节的艺术认定,而是为了在中国电影市场卖个好票房做些暖身活动。如今戛纳电影节在中国电影人眼里,多多少少有些电影卖场的意思。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国人感兴趣的可能是杜琪峰和施南生成为评委,以及范冰冰走红毯时的中国红礼服,以及唯一入围展映环节的《武侠》。除此之外就是《龙门飞甲》《大闹天宫》等诸多国产影片的大声吆喝。其实这种以市场为目的亮相戛纳的做法,早在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就开始了。

这次有媒体问施南生,为什么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作为越来越小?她很淡定地回应:一种电影风格的开端,或者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总是容易受人注意的。而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融入国际电影的范畴,不是那个浪潮兴起的时代,如此表现不足为奇。

也许这种过于官方的回答让人不太“解气”。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电影业开始从感性的艺术创作发展到理性的产业操作,三大电影节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工具而非艺术的终极目的。

事实上,三大电影节无论如何标榜自己对艺术创新的作用,其结构依然是一个产品博览会:首要任务是市场交易,其次是为获得交易应该做的评选和展示。只不过,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国电影人把评选展示放在最神圣的位置,而核心的交易则变得无足轻重。现如今的这种改变,是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人整体认知的改变,是以获奖为荣到票房为王的根本转变,是产业观念的改变。与迪耶里·弗雷茂先生相反,我认为中国电影人的这种表现比以往更加积极。

9.电影恋恋笔记本观后感 篇九

影片开头注《恋恋笔记本》又名《写我情真》,心为之一动。片头湖边温暖的夕阳,温柔的水波,展翅自由飞翔的白鸟,多熟悉的画面,甚至是临水而建的白色房子!影片开头相似的情怀让我极切地期待这部电影带来的惊喜。

电影是以一位老者在给一位老太太讲故事的形式拉开帷幕。以为会很沉闷,却在少年男主人公诺亚直接、调皮地追求女主人公艾丽欢快了起来。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如此追求女孩的伎俩,也许仅有纨绔子弟才这样做,此刻对诺亚的印象是不好的。但,如果他一生仅有这一次,也正如他对艾丽说是某种莫名的力量把我引向了你。

爱的魔力,或是冥冥中的注定?感慨,他此刻就很幸运地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全情投入在完美的感情中,既便有分歧,也越吵越好。活力的恋爱中,记忆温馨的是皎洁月光下,湖水边,一座旧屋里他俩彼此对未来的畅想,艾丽此时的梦想已牢牢映在诺亚的心里。

再美的感情也要经受考验,这个考验用了七年之久!当诺亚驱车去追艾丽末果时,老年的诺亚在笔记本上读到:所经历的感情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就像流星划过天堂,虽只是一闪而过,却拥有壮观的一刻,那一刻便是爱的永恒。心里滚烫着。

365封信,每一天一封的坚持,如此痴情!我想我有写信的愿望给心爱的人,可能会把一星期的想念一次寄出。坚持每一天一封信,并坚持了一年,仅有情圣诺亚!

影片看到那里,不禁喜欢上了诺亚,他的情怀。当艾丽又爱上其他人时,真替诺亚不值,不值得把一颗心全部寄托在当初的感情里不能自拔,而诺亚却化悲痛为力量仍要完成他和艾丽的梦想,最初的梦想必须要坚持,也许会感动上天。

也许早已冥冥中有了安排,艾丽再次看到了诺亚,感动诺亚为她的梦想用心做的一切,异常是拥有蓝色百褶窗临湖面的画室。俩人的感觉又回到从前的爱恋。

唯美的画面,成群的洁白的天鹅中,柔和湖面的小船上俩人的对话,诺亚温柔地说:我答应过你,我要替你做到。不仅仅感动了艾丽,如此真挚的心,也感动任何一个女孩!

而艾丽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诺亚给出了问题:好像也在问我般,答案虽在心中很明了,但正如艾丽所说生活没这么简单,有时不能随心而为。

艾丽是幸运的,最终选择了诺亚,拥有了幸福的人生。既便老年失忆,她亦十分幸福,因为有心爱的人诺亚,一向一辈子的陪伴,用爱一次次唤醒她的记忆,用爱证明奇迹会发生。

当俩人一齐手握着手躺在身边,彼此的对话让观影的我此时流下了晶莹的泪水,诺亚对艾丽说,正因为爱每次都把你带回我身边,爱也能把我们一齐带走。我们一会儿见!泪止不住地看着他俩幸福地化做比翼鸟自由地翱翔在蓝天。

10.中国电影史笔记 篇十

昨天晚上,我和我的好朋友们一起看了一部奇幻类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作《盗墓笔记》。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盗墓家族。这个盗墓家族是个很大庞的家族,这个家族里的`人都要盗墓。但这个家族有个规矩,盗墓家族只有就代,分上三代,中间三代和后三代,知直到下一代也就是第十代,就不再盗墓了。因此得名:九门。

终于,新生命又诞生了,大家纷纷说:“多么干净的一个孩子呀!”于是,就取名叫无邪。意思是说:这个孩子纯洁,没有任何邪恶。

无邪长大后,他的三叔多次告诫他不要去盗墓,甚至不要到坟墓里去。可是越是这样说,他越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越想去探索,哪怕只是看一看。

在那一次无邪进了一个坟墓里时,他偶然发现了另一个墓的钥匙,和一个只剩下八天倒计时的秒表。他们在一本盗墓笔记里找到了一些相关记录,便出发到另一个墓里去盗墓。他们在那里受尽了苦头。因为,那个墓很大很大,而且还机关重重。但是,他们因为金钱的诱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而且,在那个墓地里还有在那里待了几千年的活人(准确点应该是怪物)那些人个个都很强大,无邪他们根本不是那些人的对手。看得我们都毛骨悚然!

11.中国影评比中国电影好? 篇十一

“影评人说中国电影很烂、问题很多,那中国影评比中国电影好吗?”

影评,对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很重要。影评人,大多因对电影有一颗热切之心而开始动笔,期待像法国《电影手册》那批人一样,不但可以发出有价值的、被倾听的声音,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方向。但可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不一定是“进步”)的今天,日益边缘了。他们在不断地批评不争气的中国电影,不吝反复用“烂”这样的词,虽然这种声音很微弱,虽然被大部分的创作者和片方置若罔闻,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电影在整体上的确还很烂,反过来看,中国的影评整体上烂不烂呢?笔者认为,两者是烂得不相上下的。所以,中国影评人的命比纸薄,除了和大环境太差有关,更和他们普遍的“手比鞋低”有关。

展开讨论之前,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影评人,不包括“红包影评人”等水货。不夸张地说,微博上认证为“著名影评人”、“知名影评人”和“影评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水货。他们都不值一提。本文仅仅针对那些自觉在从事“真正影评”写作的,不受营销公司操纵的影评人。这样的人,还是有一大批的,他们的评论遍布一些电影类媒体及综合性媒体的评论板块,还有一些“自媒体”。这说明他们有生存空间,说明受众有这个需求。至于他们的作品抛出后有没有反响,那全看水平了。遗憾的是,中国影评整体上并没有超出中国电影的水平。笔者近日和长期旅居韩国的朝鲜族导演张律聊天,他说韩国电影人都很重视影评,韩国一流的影评人的文章能造成很大影响,可能让导演甚至片方如坐针毡。也经常发生不同观点之间的论战。这些,在中国当下都是没有的,举目四望,太难看到一篇像样的影评。

泛化的来给中国当下的影评分类,大概分为学术性影评、大众影评(通俗易懂但较有章法),以及吐槽性的,大部分所谓知名影评人,特别是网上比较有人气的,仅仅停留在吐槽而已,观点浅薄,文字粗糙,这样的影评,实在难以让人产生什么尊敬,在哗众取宠之余,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价值。而中国的学术性影评,大都观点陈旧行文繁琐,难以卒读。能发表在正经媒体上的大众影评,现在几乎也被“网络影评人”承包,质量难堪。稍稍可看的,可能就是发表在《电影世界》《看电影》《大众电影》等期刊上的影评了,但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从这些表象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影评人,可能曾心比天高,但现在大多已经没有“做一个牛B影评人”的追求,在边缘化的处境中自暴自弃了。而那些期刊,很多在日益衰败中丧失了心气,再难以高标准行事。

牛B的影评人是怎样的?首先,影评是文艺评论的—种,所以,影评人是评电影的“文艺评论家”,不是随便什么网络写手、编辑或者资讯帝、资源帝都能叫影评人的。扎实的文艺素养要有,视野要有,深刻的洞察力要有,立场要有,文采要有,严谨的写作态度要有——还有几个“知名影评人”会对自己提这些要求呢?以上的要求,体现到最后,就是能不能在文章里提出独到的观点,能不能帮助影迷了解被主流忽略的作品。而他们,“知名影评人”们,太多只是停留在吐槽层面,或者说一些被别人说过千百遍的话,他们最拿手的就是去“评论”那些已经被公认为经典和杰作的电影,但却没说出任何新鲜的观点或体验,而面对一个非常新、非常独特的、没几个人评过的电影,他们却是失语的。所以,在中国影评人普遍埋怨中国电影没有原创能力的同时,中国影评人的原创能力也是半斤八两。

那么,中国有没有好的影评人?当然有了。就像中国每年有不少好的独立电影,现在那批知名影评人却无视一样,中国那些好的影评人,也一样在主流视野之外,甚至,由于主流视野里的中国影评太差太烂,这些好的影评人已经羞于接受这个身份了。以笔者之见,中国最好的影评人有崔子恩、杜庆春、张亚璇、张献民、王小鲁、卫西谛等。但他们写的越来越少了,却做更有建设性的事去了。而更多有很强电影评论能力的人,做了导演、编剧、电影策划等等。比如贾樟柯,比如王超,比如程耳,真写影评的话,现在那些“知名影评人”没几个是对手吧。上述这些人,都在影评人的“金线”之上,而现在大部分“知名影评人”,恐怕只是在影评人的“底线”之下而已。所以,中国影评界的现状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知名影评人”在“评论”国外经典的时候还可以唬唬人,面对国内的新片,则很难写出什么值得看的。有一种经典借口是说“国产片那么烂,实在没什么好评论的”,但在《白日焰火》《心花路放》《一步之遥》这样有很大评论空间的电影出来后,那些“知名影评人”又贡献什么好影评了吗?具体到《一步之遥》,我看到的最好的影评来自朱白,文章标题是《摆脱脑残粉才是姜文的第一步》。朱白可不是什么“知名影评人”,却在文章里展示了真知灼见,以及文采。相较之下,那些“知名影评人”可谓只是打着“影评人”旗号的电影寄生虫而已,毫无建设性可言。联想到中国影评的“黄金时代”,真是令人感叹今不如昔。想当年,以“电影夜航船”、“后窗看电影”为基地,好的影评是层出不穷的,影评人之间的交锋也是激烈犀利的。最经典的案例是在“后窗看电影”上关于电影《安阳婴儿》的争论,很多笔者心目中的杰出影评人都参与了,跟帖长达百页以上,太多真知灼见在其中。现在,太多“知名影评人”的文章看着费电而已,他们很少追求就一部新人新作写一篇能有反响的文章,彼此之间,也是一团和气。

12.中国动画电影商业之路初探 篇十二

1926年, 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开始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之路。1956年特伟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1955年靳夕导演的木偶片《神笔马良》被称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我国动画一路辉煌过去, 在九十年代受经济大潮的冲击, 我国动画电影在多年之后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宝莲灯》, 这部动画片在前期策划中的角色设置时放入了典型形象——迪斯尼化的宠物小猴, 在人物配音和插曲上也学习好莱坞的风格。成为成功的好莱坞式与中国电影市场结合的发行操作, 使得《宝莲灯》创下了票房神话, 并且在后期推广和外围产品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图兰朵》, 它的总导演是由张元担纲, 演员阵容豪华, 男主角由著名演员李亚鹏担任, 女主演还包括中国第一数字明星——“八位一体”明星E欣欣, 她的三维虚拟形象将在影片中扮演流落在江湖的小公主。从导演到剧本、制作创作组合最优化, 填补了中国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 实现了民族动漫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在《功夫熊猫》轰动全世界时, 中国动画人为之赞叹, 中国动画人也在积极寻找自己的成功之路。近几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每年都会成为春节贺岁档的大赢家, 以低成本高票房打赢了中国商业动画电影运营的胜仗。但是只有一部动画电影的成功过于单调, 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中国动画商业运作模式的与动画本身的结合

(一) 培养我们自己的编剧人员。

在编剧写动画片的剧本, 有时不知道什么样的剧本适合动画表现, 故事情节有时缺乏想象力, 不够了解观众喜欢的口味。这个问题同时出现在中国动画电影和电影。编剧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优秀的剧本能弥补制作的不足。剧本创作怎么和商业结合才可以达到双赢。有一些会采取剧本的海选活动, 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向全民发布征集消息, 收集素材和最前沿的审美倾向,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收集了信息又做了宣传, 使的影片在上映前就有一大批人在讨论它, 关注它。

(二) 满足观众和广告投资商的双重要求。

动画电影要取得成功, 就要在创作期间加去一些商家的要求, 植入式广告与剧情的完美结合是一部商业动画成功的地方。这种植入式广告的方式可以使动画电影创作的时候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又可以使广告投资商获得他想要的广告效应。2010年广电61号令德正式实施后, 显性广告的播出时间被做了严格的要求, 广告投资上植入广告可以给动画电影创收, 带来经济利益。一个好的植入广告, 产品必须和动画电影的剧情相融合, 而且不是任何一种产品都可以做为植入式广告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做植入式广告前已经有一些知名度。最近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动画《蓝巨星和绿豆鲨》中, 蓝巨星吃了海苔之后大喊“波力波力变”, 然后蓝巨星完成变身并获得超能力。这是植入式广告首次出现在国内自制动画片中。海苔是一种绿色健康食品, 它非常适合植入儿童动画片, 这个产品的植入式广告给《蓝巨星与绿豆鲨》的制作方带来了一大笔广告收入, 又宣传了波力海苔这个品牌, 同时满足了观众——儿童的喜好, 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三) 在动画电影放映前, 需要有专业的人士去做推广。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是好的产品应该抱有的态度了, 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宣传。广告——广而告之, 在动画电影放映前要让广大群众知道它的出现, 让大家关注它。在做传统电视广告宣传的同时也要加上首映典礼, 请主演和导演等做客一些访谈节目。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要有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所以我们必须去寻找投资人, 通过共同得利的方式找到为你的电影宣传出资的人。例如, 在影片上映前, 可以和一些广告厂商比如饮料企业, 玩具企业等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买它们的商品获赠动画片主角的玩具, 钱包或赠送半价电影票等类似活动。再或者在大型影剧院做首映或者做套票的优惠促销, 用这些方式提高动画电影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并且传递电影的信息。

世界在变化, 人们的观念在改变, 我国动画电影要想在这个变化的世界生存, 就要不断变化, 不断寻找更符合各方需求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的动画人已经意识到了商业运作对动画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大胆的尝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动画电影也能创造出像《冰河世纪》那样既有民族性格又收获满满的商业艺术大片。让我们的国产动画电影走出自己的路。和商业的紧密合作可以让国产动画电影走的更远更高。动画人的探索一直在进行, 从未停止。

参考文献

[1]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M].海洋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瓯海区公路管理局下一篇:德国留学选择院校的误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