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理解的歇后语

2024-08-19

形容不理解的歇后语(通用10篇)

1.母亲不该是一个形容词 篇一

表弟家的小孩一天天长大,十分顽皮可爱。教育当然要跟上,我这个做姑姑的责无旁贷,去书店给小侄子买了一堆基础教育资料。买的时候,信手翻了翻,发现有些介绍人物关系的图片和我儿子小时候看的几乎一样,比如奶奶就是白头发戴眼镜弯着腰的老太太,妈妈就是围着围裙端着饭菜的慈爱妇人。

时代早已变化了呀,现在的奶奶多年轻啊,前几天还看到一个穿着蓬蓬裙的奶奶呢。我小侄子的奶奶,也就是我小姨,那也是爱穿粉红色的时髦中年妇女,有时候看起来比我都抢眼。奶奶不是这个样子的,妈妈也不是围着锅台转才是妈妈,为何不能有拎着公文包的妈妈呢,现实中可有大把这样的妈妈。即使是全职太太,也未必一定是妈妈做饭,爸爸照样可以做。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拎出来说是小题大做。事实上,这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潜移默化的教育,施加给母亲一种极端程式化的形象,背后隐含着对于女性自身权益的剥夺——男性就应该是社会的,女性就应该是家庭的,女人做了母亲就应该是厨房的——谁规定一定要这样的?

去年底,在新书出版的时候去北京做宣传,和人文社的几位编辑一起吃饭,有位编辑怀孕了,是二胎,我们都深表羡慕,她却一脸愧色,“啊,不好意思,又怀孕了,真觉得对不起同事,很多事情都要他们帮忙了。”

只有女人才知道孕育后代的辛苦,她大着肚子,面部微微浮肿,起坐都要费很大力气,行动极为不便,她已经忍受了这些,却还是心存愧疚,十分不安。

我能理解她,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讲,她享有的是法律和社会赋予她的权利,任何人无权阻止,但作为个体,她仍需要兼顾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很多职业女性所面临的现状,好容易争到了男女平等工作的权利,却因为还要承担着生育后代的责任,而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在这种境地下,母亲常常会背上莫名其妙的道德包袱。有位在国外生活的妈妈,在小宝宝一岁半左右送他去了保育院,每天孩子和她分开都哭得声嘶力竭,她心里十分难过。她很内疚,不能在宝宝需要自己的时候一直陪着。她知道自己没什么错,但她就是觉得对不起孩子。

谢丽儿·桑德伯格作为第一位进入Facebook董事会的女性成员,不到30岁就成为美国财政部长首席幕僚,被称为“华盛顿的政治动物”,曾入选世界女性权势榜,被好友认为是有可能管理这个世界的人,“我想她可以成为美国总统”。她也是一位母亲,尽管在事业上已经非常成功,但她在兼顾这两个角色上依然困惑。

孩子尚在哺乳期,她已经出来工作,有一次,她锁上办公室的门,一面挤奶,一面参加电话会议。电话那端的同事听到了,问,那“哗”的一声是什么声音,她很尴尬,回答说:“噢,我的窗外正好有一辆消防车。”她在自己的新书中总结了这种现实中母亲所面临的困境:“几乎没有一个职业女性同时还能做一个好母亲的例子,我们都假设男人可以既有事业,也是一个好父亲,什么事都没有;有事业的女性如果还想做母亲,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要做一个好母亲,从开始的时候就在牺牲。在细微之处,付出很多无人理解的牺牲。

生孩子需要艰苦孕育10个月,这是生理分工决定,没什么可说的。但孩子生下来,有病陪伴的几乎都是母亲,请假的几乎都是母亲,开家长会的几乎都是母亲,辅导孩子学习的几乎都是母亲。父亲在哪里?父亲以干事业为借口,缺席了。

看看身边那些做父亲的,无论是他的个人生活还是容貌体态,几乎是不见任何改变,他的孩子就长大了。但作为母亲,这孩子成长的十几年时光,对她可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在她身上清晰可见岁月的痕迹,孩子一步步长大的痕迹。这种痕迹未必是衰老,而是她对个人生活的牺牲和对个人事业的退让。

有位朋友家生了对双胞胎,老婆领着保姆在家里带孩子,有过孩子的都知道,照顾双胞胎的工作量有多么大,两个人都不怎么能忙得过来。他在家的时候不多,也帮不到什么,但即便是这样,隔三岔五还需要老婆给他“放假”。他乐颠颠地找我老公打麻将,平时打几个小时最多了,这次玩了一天,理由是“好容易得到一天假期,一定要利用好”。可他想過吗,他老婆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假期?呵,她不必有,因为她是母亲。那个有着博士学历的、做到大学系主任的女人,做了母亲,就应该自动进入这个程序。

男性对女人有这样的偏见不奇怪,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可悲的,很多女人也有。她们觉得女人只有做了母亲才完整,不生孩子就没有价值。有位网友在网上发帖说自愿选择丁克,结果一大堆同性跳出来说她自私,没有责任感,还诅咒说男人早晚会把她抛弃。

母亲就这样艰难前行。她们被迫退出参与更大范围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在母亲这个角色中逐渐失掉真实自我的色彩。

不公平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不公平,甚至还在为这种不公平推波助澜。社会并不知道如何解放一个母亲,也并不懂得给母亲的事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我们贫乏到只能想象出让小学生给母亲洗头洗脚这样的创意,来安慰母亲在这一年的付出。

上世纪美国女权运动实际上的领导者格洛丽亚·斯坦能说过:“名词和规范由位高权重者掌管,位卑言轻者只能拥有形容词。”现在母亲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慈爱、牺牲、放弃、保守,今时今日,对母亲的歌颂,已经变成了要求女人为了母亲这一头衔而牺牲,相当于用荣誉将一个本来应该是自由的女人困住了。

2.形容不起作用的歇后语 篇二

形容不起作用的歇后语

抱琵琶进磨房---对牛弹琴

一身掉下井---耳朵拉不出

三十里路骂知县---无用

三年陈账---还翻它作什么

大人不在家---讲小孩子话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

稀了的泥----糊不上壁

水牛陪考---比劲大

毛脚鸡---上不得台盘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空话

打蚊子喂象---不顶用

巧眉眼做给瞎子看---白搭

三加二减五---等于零

对牛弹琴---不起作用

扁担插在桥眼里---担不起

阳雀叫三年---空话一句

吃南瓜不放盐---讲淡话

光有鼓槌子---打不响

竹山上的笋---大了不能吃,小时不能用

灯草作拐杖---借不着力

没脚蟹---走不动

床底下躲雷公---无用

宋江的军事---吴(无)用

张天师被娘打---有法无用

杨柳一开花---没结果

纸上画的糍粑---吃不得

纸做的花儿---不结果

头发丝穿豆腐---不消提

纸糊的板凳---坐不得

纸人骑石马---轻不压重

炒现饭---没有味道

庙里的菩萨---不讲话

担雪填井---白费力

茅坑里的搅屎棍---闻不能闻

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武大郎打虎---没生成那个拳头

麻袋布做龙袍---不是那个料子

画上的马---顶看不顶用

画上的饼子---充不得饥

青石板上种花生---既扎不了根,更结不了果

钝刀子割肉---不出血

请人哭爹娘---假伤心

嘴巴上擦石灰---白说

狗屎做的鞭---闻(文)又闻(文)不得

和尚买梳子---无用

使牛去追马---徒劳

兔子虽多---驾不了辕

临死打哈欠---白张嘴

浸湿了的木头---点不起火

拳头打鸡蛋---无济于事

铁丸子打汤---不进油盐

戳穿西洋镜---不值半文钱

强盗过后安弓箭---没有用

绣花枕头---一包草

渔场起火---网燃(枉然)

麻秸杆做扁担---不是那个材料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麻子打粉---不过填洞洞

聋子参加赛歌会---收获全无

脱了牙的老虎---咬不伤人

隔年的金子---顶不上现铜

隔着内衣搔痒---不过瘾

隔年的皇历---不起

哈叭狗追兔子---论跑不能跑,论咬不能咬

猴子看戏---干瞪眼

满天挂鱼网---遮不住太阳

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墙上画饼---不充饥

墙上画老虎---吃不了人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框框

糟鼻子不喝酒---空有其名

3.形容不知不懂的歇后语有哪些 篇三

青蛙跳到鼓上---卟冬(不懂)

青蛙跳水---扑通(不懂)

顶针子眼多--- 一个不懂

狗吃粽子---不解

穿棉衣摇扇---不知春秋

弯扁担吹火筒--- 一翘(窍)而(二)不通

砖头丢在井里---扑通(不懂)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看见麦子叫韭菜---五谷不分

聋子瞎了眼---闭目塞听

十二岁作媳妇---什么也不懂

六月的斑鸠---不知春秋

井里丢石头,蛤蟆跳上鼓---两不懂

火盆里栽牡丹---不知死活

甘蔗当火筒--- 一节也不通

冬天里摇蒲扇---不知春秋

远路人趟水---不知深浅

油盏里沐浴---不知道大小

实心竹子吹火---一窍不通

煤炭砌台阶--- 一抹黑

瞎子上楼梯---不知高低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知天高地厚

冷天贩冰棒---不知买卖经

望乡台上打秋千---不知死活的鬼

4.形容着急的歇后语 篇四

消防龙头打不开――干着急

沙漠里盼水喝――干着急

救火没水――干着急

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干着急

小寡妇看花轿――干着急

哑纠抓贼――急在心头(比喻干着急有话说不出)

眉毛上挂炮仗(爆竹)――急在眼前;祸在眼前

扛着碌碡(liu zhou石磙)撵(nian追赶)兔子――不分轻重缓急

救火没水――干着急

急需的图章――刻不容缓

急水滩头的大鲤鱼――经过风浪

急水滩里的鹅卵石――磨掉了棱角

急救车碰上了救火车――急上加急

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干着急

鸡屁股里掏蛋――急性子

大槐树底下等情人――急不可待

屋檐下吊石滚――严(檐)重(比喻十分重大、紧急)

急水滩头的大鱼――经过风浪

急刹车摔倒――身不由己

急性子动手――说于就于

急性子作客――说来就来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形容着急的歇后语,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5.不理解的就不必执行 篇五

在我印象中,以前熟人们见面多要問候:“饭吃过了吗?”碰到稍上点岁数的,则会問候:“最近身体好吗?”

不过这些年来,关于吃和身体的問候语似乎不如以前频繁,倒是“忙”这个词出现的概率日渐其多,至少从我嘴里吐出来的机会便不少,尤其是年关将近时,我的問候语不由自主地成为:“最近忙吗?”而对方一定会大摇其头,无奈叹息道:“忙,哪能不忙呢?”

十二月初,我飞抵克拉玛依,我的一个工作站。来迎候我的是徒弟黄志校长,见了面便問候:“师父,最近有什么新作?”而我的回复照例是:“最近忙吗?”我想,如果他平时太忙,我的那些可读可不读的书不是给他增添忙碌吗?在教育界,太忙的人多半不会读我的书,这是我知道的。

黄志看上去有些憔悴,估计就是太忙的结果。他今年三月才由副书记升任校长,对一个三十八岁的男人来说算是事业小有成就了,而他在我面前总是表现出“谦卑”,他的这一姿态绝不是在我这个师父面前摆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的诚惶诚恐,对能否坐稳克拉玛依十小校长的位置,他至今没有底。

他的没底,显然与他的前任校长有关,他的前任太能干了,学校在她手里越来越好,虽然生源条件和师资力量不是当地最好的,可是业绩却是不俗,可以说是声名鹊起;虽然是民汉合校(维吾尔族与汉族),可是校内和谐,绝无杂音。在一切看似都很不错的时候,老校长的退休年龄到了,接班人黄志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

黄志并不是“空降”到这所学校当校长的,之前他就一直追随着老校长,可以说是老校长一手栽培的,可以说黄志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黄志却依然束手束脚,半年多来还是不能施展。我甚至带着一丝讥讽刺激他说:“黄志啊,师父我在你这个年龄都已经当了十年校长了!”我这么说的时候,可以从他脸上看到羞怯。他的压力太大了。他说:“我哪能和师父比啊?”

其实,他不是不如我,而是我与他缺乏可比性,我与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境”的不同,我当校长时接手的是个乱摊子,而他的十小却似乎到达顶端。老校长德高望重,要超越前任,谈何容易?可偏偏大家对他期望很高,毕竟在克拉玛依那么多小学中,男校长只有两名。教育局把他派给我做学生,也是一种特别的安排,这无疑加重了他的不知所措。在那么多关心他的人的激励下,他想干一番新的事业,可是,他又担心丢掉了原来那些优势。在这样的摇摆之中,他的学校在一些方面呈现出退步的迹象,教育局唐局长对我说出了她的忧虑。

黄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他的行事风格,靠着踏实的作风,他赢得这所学校几乎所有人的认可,教育局和老校长对他也格外青睐。可是这些作为下属的美德,一旦角色位置转换成了一把手,是否还能成为一种优势?

于是,在校长的位置上,他起早摸黑身先士卒,实在忙得厉害,而他忙过了头又几乎是“乱”了,在年底的时候尤其如此。

这是他作为一个校长要应对的第一个年底,他与别的校长一样,要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检查评比考核。从我的经验来看,学校在年底都特别忙碌,一般我的几个基地到了这个时间都不太欢迎我去,对他们来说有比迎接我的指导更为重要的事要办,显然,应付检查重要得多。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校长都知道,如果怠慢了检查组,后果有多严重,而且那后果往往又不是之后加倍努力可以弥补的。

之前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对克拉玛依的均衡化检查便把校长们折腾坏了,要准备数不清的材料,要捋清楚眼花缭乱的数据,难免为了地区的荣誉而造些不易识别的假;而再之前则是全国文明城市的迎检,那可是个政治任务,岂能敷衍?

校长们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用于对付检查,而黄志之所以特别忙,是因为他才上任,他的资格还不足以事事都指挥别人去做,尤其是不能指挥原先与他平级的干部们去做,生性腼腆的黄志可能只有自己带头去干了。至于原先他的上级,而现在成了他的下属,要让他们去干的话,实在是难以启齿。

令黄志痛苦不堪的是,那些与教育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的部门也在年关挤进来搞五花八门的检查,而他们也许比教育上的人更不好对付。少不得要赔笑脸,陪吃喝。唐局长对此很有微词,她也是校长出身的人,校长们受的罪她以前都亲自尝过,她对各个部门老是派任务给学校,提出过交涉,可是没什么人理她,因为教育显然是所有柿子中最软的一个。

那天中午,我去了十小,黄志带我参观了校园,一路在向我介绍他的工作。在门厅,他指着好几块大黑板说,我们要求每个老师一早到学校先在黑板上练习,要写两页。

我問他为什么要让教师写字,他说,练基本功,现在教师的基本功不行,一定要练。

我問他为什么要每天练,他说,练字就是要天天坚持的。

我問他为什么要在门厅里公开练,他说,因为有些老师不自觉,你让他练字他却偏偏偷懒。门厅里练相互有个监督。

我問他练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他支支吾吾说没有想好,反正以前老校长在的时候就开始了。

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一线的教师特别忙,他们可能丝毫不比校长清闲,他们可能也与校长一样在心力交瘁之中过活,也因此满脸倦容。当学校各个部门总在给他们布置五花八门的任务,这些任务无一例外都是“为他们好”,而偏偏他们不领领导的情,于是领导们越发不放心他们不信任他们,就得时不时地检查评比考核,恨不得日日查时时查。那些可怜的老师呢,平日里光是应付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学习和思考呢?不得不惹上造假的坏毛病,实在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我对黄志说,你能不能改改,以后撤了门厅里的练字游戏,既然你们学校如此重视写字基本功,那就宣布字的标准,你只要宣布达到标准就可以不再写了,至于为了达到标准,有人愿意写一百张,有人愿意写一张,有人一张都不写,你都不必管他;他白天写还是黑夜里写,你也别干预;有人每天练,而有人一星期写一次,这都不必管。你只要宣布标准并组织力量考核达标情况就可以了。

我说黄志啊,工作得有目标,工作任务是为工作目标服务的,少布置任务多下达目标就行了,何必管太多?我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简洁,似乎不热热闹闹地多干点看得见的活,似乎就没努力工作。可就是不去想那么多活究竟为什么要干?又到底干到什么程度?

學校的上级总是替下面想好了要他们干哪些事,又怕布置了却没有呼应,于是检查评比接踵而至;而学校领导呢?怕下面做不好,就开始变着法子折腾教师。于是,大家都很忙,不是在忙教育的事,而是在忙着让无聊看上去更真实和精彩。因为当压力过大而又缺乏帮助时,人们总是会倾向于牺牲道德。

对黄志来说,目前有三件事要做:

1对前任校长所留下的工作做个梳理,理解老校长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如果发现目的已经达到,那就终止这些工作;如果目的还未达到,或看样子没法达到了,则要调整方法,或让大家一起创造出新方法。我认为理解老校长的意图而不是照着老办法做,这才是对前任最大的尊重。

2对那些你根本无法理解的来自上面的检查,你先设法去理解,如果那些检查实在没有道理,那就果断地敷衍了事,别太当回事。因为当你什么都想做好的时候,你什么也做不好。

3检视你的领导风格,你不是那种借强权蛮横无理的风格,你的校内管理也要讲道理,不能因为你上面的人不讲道理,你就可以对着下面的人也不讲道理。你要鼓励下面的人与你一起讲道理,让他们恢复自己的头脑,不要盲从你的权威,让他们理解每一件工作的目的和目标,明明白白地干活。

我真不希望我的学生耍流氓,校长耍流氓不讲理的经典语言就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我有个梦想,希望教育行业的人们见面时不再問候忙否,倒也不必改口問读否,哪怕回到过去,光問候饭否或康否就行!

编辑李丰池

6.形容走运的歇后语 篇六

【瞎子摸鱼】——瞎摸;碰运气;枉费心机

【瞎眼鸡叼虫子】——碰运气

【喜鹊落头上】——红运将至

【脱祸求财】——时来运转

【九死一生的幸运儿】——死去活来

【黄鼠狼嘴下逃出的鸡】——好运气

【你真是蛹打呼噜】——茧着了】——(捡着了)

【喝酒穿皮袄】——里外发烧(比喻走运,突然好了起来)

【跌跟头捡金条】——运气好

【程咬金拜大旗】——运气好;众望所归

【瞎子摸鱼】——瞎摸;碰运气;枉费心机

【瞎眼鸡叼虫子】——碰运气

【喜鹊落头上】——红运将至

【脱祸求财】——时来运转

【九死一生的幸运儿】——死去活来

【黄鼠狼嘴下逃出的鸡】——好运气

【你真是蛹打呼噜】——茧着了】——(捡着了)

【喝酒穿皮袄】——里外发烧(比喻走运,突然好了起来)

7.家长为何不理解男女间的友谊 篇七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中考结束后,许多同学像飞出笼子的小鸟无拘无束地疯狂玩耍,我的父母则建议我,趁着放假到养老院做义工,一来可以陶冶尊老敬老、感恩社会的心灵;二来可以学点生活技能;三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从小到大,我一直在书本堆里苦读,在家里连袜子都不会洗,饿了连碗面条都不会煮,简直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到养老院做义工,正好可以增长一些生活知识和技能,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按照父母与养老院的约定,我每周六、日两天做全天义工,其他时间由我自己安排。在养老院里我主要帮清洁工人清扫老人的房间,如果时间充裕,我还会主动去厨房帮忙。一天,一位老人气喘咳嗽得厉害,我正在护理他,一个清秀靓丽的女孩跑过来,对我说:“同学,你也是来做义工的吧,快帮我一个忙。”还没等我问清楚帮什么忙,女孩拉着我便往二楼走。上楼的时候,她才对我说,她在养老院负责教老人学电脑,已来半个多月了,平时她教老人上网时都很顺利,可今天上网老卡,而且经常死机,看到老人们期待的眼神,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老人说,养老院里有一个和她年龄差不多大的男孩也在做义工,她就大胆跑过来找我帮忙。凭我的经验,应该是系统运行不畅造成的。于是,我开始进行磁盘清理和碎片整理。一个小时后,当我重新启动电脑时,运行非常顺利。老人们一个劲儿地夸我,女孩也伸出大拇指,用赞许的目光冲我微笑。

女孩叫龙珠,刚参加完中考。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愿望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每每干完活,我们便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聊天。龙珠不仅人长得漂亮,也很文静、懂事,每次她都来得很早,帮助阿姨们打扫卫生和做一些准备工作。老人们都很喜欢她,我更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每当看到一篇好的作品,我们都会与对方分享,尤其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许多相同的认识。我觉得龙珠是我朋友当中最优秀的一位,真恨不得将每周两天的义工改成每天。在一次闲聊时,我委婉地向龙珠说出了这种想法,没想到龙珠也是这样想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面对马上来临的高中生涯,我们要以学习为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就要结束了。跟龙珠告别的那天下午,我们都有些依依不舍,相约以后多联系。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感觉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提不起精神。细细一想,上周的这个时候,应该是我和龙珠在养老院做义工的快乐时光,现在再也不能在一起干活、聊天了,有一种很深的失落感。而父母以为我是前段时间做义工累的,便劝我早点休息。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拿着手机漫无目的地翻看,心里却想着龙珠现在在干啥?我竟身不由己地拨打了龙珠的号码,遗憾的是手机无法接通。这下,我更急了,便到客厅打她家的座机。随着“嘟——嘟——嘟——”的响起,我的心开始狂跳。“哪位啊?”蓦然,一个大人的询问声传来,我赶紧挂了电话,跑回卧室关上房门,惊魂未定,我开始设想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等了很长时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我又壮起胆子,找了一首朦胧诗用微信发给了龙珠,我只不过想向龙珠表达,我们前段时间在一起的愉快相处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我以为龙珠看到之后会很开心,也许还会给我发一条类似的微信。但是,结果出乎意料。一天放学时,听同学们说门口有人找我,出去一看并不认识,是一个胖胖的伯伯。他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我:“你是迪威吗?”我很礼貌地说:“是啊,伯伯您找我有什么事吗?”接下来的谈话让我现在仍觉得十分尴尬和难堪。他告诉我,他是龙珠的父亲,他问我那天晚上给他家打电话而未说话就挂了,是不是我?微信号“瓴河飞宇”是不是我?我一听真的傻眼了,承认与否似乎已没有意义。更没想到龙伯伯咄咄逼人,质问我微信上的诗句是什么意思?见我呆若木鸡的样子,他又说了一些小小年纪不学好之类的话对我加以讽刺。最后还威胁我说,如果再找他女儿的麻烦,就告诉我的老师和父母,让我吃不了兜着走,在学校抬不起头来,等等。

晚上回到宿舍,我非常郁闷,拿出手机毫不犹豫地把龙珠拉“黑”,因为我不想再见到她,也不想知道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我曾觉得她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女孩儿,我们之间是最纯洁的友谊,但她却出卖了我、愚弄了我,背叛了我们的友谊。她毁掉了我心中最美丽、最珍贵的东西,我受到了深深的伤害。我想报复她,让她也尝尝被人欺骗的滋味。

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家长为什么会这样想?会不相信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难道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难道我过于天真地相信了她,或者自己真的是一厢情愿,或许男女之间真的就不存在什么纯洁的友谊?现在我很苦恼也很伤心,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心理分析:

可以想象,两个年龄相仿的男生女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一起做义工的那种美好,以及两人相处时的那种愉悦。当然,更能想象得到,你给龙珠发的微信被她父亲发现之后,遭受的心理打击和伤害。你之所以气愤,是因为你认为你与龙珠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纯洁的,而且是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小秘密。而龙珠却向父亲透露了你们的秘密,暴露了你内心的感受。龙珠的这种做法,打碎了她在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你对龙珠爱恨交织,甚至为此百思不解,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因此怀疑世界上男女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友谊。

此外,龙珠的父亲认为你对他的女儿心怀不轨别有用心,你认为他侮辱了你的人格,伤害了你的自尊,因为你一直是一个好学生,从没有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次,却被人当众羞辱,是你没有料到和难以接受的。

其实,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是性角色形成过程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或者说是性角色成熟的必经之路。科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未有过与异性的交往,不仅性角色意识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整个人生都可能是一个悲剧,这样的事例并不少。男女同学的交往是建立在纯洁友谊的基础上,是人格完美的需要。男同学的阳刚之气、雄健之美、粗犷伟岸的性格可以给女同学以力量和信赖,从而强化女同学的勇敢、坚毅、竞争意识;女同学的文雅、温柔、恬静可以给男同学以信心和支持,从而使男同学体会到人间真情和女性的伟大,如此就激发了彼此对真、善、美的追求。

nlc202309032223

当然,我们无须回避,男女同学之间的友情是与青春期的性发育有关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友情一开始就带有一种超越人类本能的理想色彩,而升华到了一种至纯至美的境界。

的确,异性同学交往不同于同性交往,总会多一些麻烦,特别是周围的人们(比如像龙珠的父亲)往往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要么对男女生的交往说三道四,要么怀疑他们早恋,而当事人则被流言蜚语所困扰。

化解对策:

一是换位思考,弱化“羞辱事件”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的出现,并不一定如你的想法直接和简单,比如龙珠就未必如你所设想的那样背叛你、蔑视你。你可以站在龙珠的角度换位思考,来分析、看待这件事。面对你措辞朦胧的微信,龙珠的内心可能也很迷茫和矛盾。也许她处理这种事没有经验,收到微信后不知所措,于是向自己信赖的父母求助,她也没想到父亲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还有一种可能,她的父母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你发的微信。

龙珠的父亲对你很凶,也许只是出于对女儿的保护,他不想让这些事情过早干扰女儿的生活和成长,他并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你的否定只是建立在关爱女儿的立场上,他对你与龙珠关系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即使是家长,对情感问题也不可能都处理得十分稳妥。

二是痛定思痛,吸取异性交往的教训。

青少年是人生的成长期,感情既丰富又脆弱,而且还十分敏感,对感情的需求十分强烈又比较朦胧,对于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有时自己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你与龙珠的关系,你认为是正常的交往,是纯洁的友谊,为什么大人们会误会呢?因为你采取发微信、写朦胧诗的方式,是对成人恋爱模式的一种模仿。在你心中对两人关系的期待,是否真的如你所说的那么“纯”?如果没有龙珠父亲的干预,你们的友谊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恐怕连你自己都说不清楚。

北京东城区某中学曾做过一次关于青少年交异性朋友的调查,调查了184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还有57名教师。结果显示赞成交异性朋友的学生为45.6%、教师为8.8%、家长为4.3%。学生与父母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巨大差异,在于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的不同。家长一听说交异性朋友就会想到早恋,一想到早恋就会担心影响孩子学习,或过早地偷尝禁果。基于此,他们采取严厉的措施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青少年随着身体的成熟、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情感的需求,这些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师和以关心照顾生活为主的家长所不能满足的。同学之间因年龄相近、处境相仿,所以能够相互认同。性别的差异更使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们之间的倾诉和聆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青春期特有的紧张和焦虑。

不管龙珠是否愿意,现实说明她已经不能和你继续维持你所期待的友谊。既然如此你再沉浸于对昨日美好的回忆,只会增加现在的痛苦。我相信你是个很优秀的少年,会有许多人愿意做你的朋友。我希望这次打击不会让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异性交往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三是珍惜过去,熄灭报复的火苗。

报复是一种对人有害、对己无益的幼稚行为。你和龙珠已经不能继续建立和维持友谊,那就把这份美好珍藏在心中。为什么要和她成为敌人呢?我想如果现在你因一时气愤,做出冲动的行为,将来一定会后悔。

也许这件事搅乱了你的生活,也许你现在每天还围绕着这件事而苦恼,但事情已经出现,再苦恼也没有用,相反只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你现在需要做的是把这件事放下,主动地去学习、去娱乐、去参加体育锻炼,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只有随着正常学习和娱乐的恢复,才会减轻这件事带给你的痛苦,慢慢淡化不愉快的感受。

四是在交往方式上保持公开性。

异性朋友不是不能交,但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与异性交往应公开进行,不要偷偷摸摸、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越保密,别人就越好奇,越容易引起误解。你给龙珠家打电话,一听大人的声音就挂断了,不是很容易让人疑心吗?再有,应该注意一般情况下,最好不与异性同学单独相处很长时间。当然,要公开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拉上个证明人。

五是交往范围要更加广泛。

千万别傻乎乎地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异性身上,那样不仅容易使自己想入非非,而且会一叶障目,无法领略更多异性的风采。交往的范围过于狭窄,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父母的猜疑,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多交往一些人,多结识一些异性,多参加一些男女同学的集体活动,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交友范围,也可避免和减少类似的烦恼。

六是在交往上要坚持适度性。

与人交往,不论同性异性,都是从喜欢或不讨厌对方开始,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更是以情感上的相互吸引为基础。但要保持理智,不要投入太多的感情,不痴迷,只把对方当成朋友,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最后,在与女生交往中要保持距离感。男女同学在一起总不免谈天说地,甚至追逐打闹。但毕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还是要适当地保持距离,既要热情、亲切、随和、融洽,不拒人以千里之外,又要把握好分寸,做到近而不狎,疏而不远。只有彼此尊重,友谊才能长久。

【编辑:花洁】

8.形容变化的歇后语精选 篇八

小娃娃的脸---一会哭一会笑

上春的天气---变化大

水银柱---不稳定

公鸡屙屎---头截硬,后截软

阴阳婆的脸---一日三变

戏子的脸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茄子开黄花---变种

玩魔术人的本领---会变

卖冰棒的进茶馆---一冷一热

剃头匠的担子---一头冷一头热

削尖的南竹脑壳---变卦了

桂花树旁修个茅厕---一阵香来一阵臭

黄连蘸蜜---甜一口苦一口

猫儿眼---早晚有变

寒暑表---有升有降

9.形容十分吃惊的歇后语 篇九

●【爷俩打架】——大惊小怪

●【秀才看榜】——又喜又惊

●【星球大战】——惊天动地

●【哪吒闹海】——惊天动地

●【半夜敲钟】——一鸣惊人

●【洞里的乌龟】——不怕惊

●【立春响雷】——一鸣惊人

●【惊险小说】——危言耸听

●【楚庄王理政】——一鸣惊人

●【父子观虎斗】——大惊小怪

●【惊蛰后的长虫】——势起来

●【半夜做恶梦】——虚惊一场

●【敲门惊柱子】——旁敲侧击

●【骑马抓跳蚤】——大惊小怪

10.重新理解“不争论”原则 篇十

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方面,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新华社、《人民日报》和《求是》等媒体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所做的评论来看,这次会议试图回应社会分歧日益明显、社会辩论层出不穷的现实状况,提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问题,要求领导干部面对社会分歧和争论“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这一态势包括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其一,承认社会意见分歧、社会辩论多见的现实状况,成为了中共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的“新常态”。在此之前,刘云山等主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人,曾指出“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特点(例如2013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这种对多元社会思想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在国际关系领域。例如,习近平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演讲时便坦率地指出,“国际社会众说纷纭,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国。我想,这也正常,……”

其二,执政党要求领导干部敢于介入社会辩论,其中包括“敢于亮剑”。所谓“亮剑”,首先是承认当下社会分歧和社会辩论多见的事实,然后是要求党员干部敢于介入这些争论。介入的方式有很多种,“亮剑”是经常被强调的一种。例如,《人民日报》所刊《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一文批评道,“还有些人出于‘爱惜羽毛’的考虑,当起了‘开明绅士’:对大是大非问题绕着走,态度暧昧,独善其身,担心被人说‘不开明’。”

“商量”也是一种介入方式。习近平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

这些变化提示我们,今天需要重新理解“不争论”原则。

争论的重要性与“不争论”原则

在改革开放之前,思想辩论、路线斗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不争论”原则的提出和确立,意味着中共党内政治生活机制的重要转型。

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1]他认为,“如果在这个时候开展一个什么理论问题的讨论,比如对市场、计划等问题的讨论,提出这类问题,不但不利于稳定,还会误事”。[2]

同时,邓小平也指出,有些政策、有些事情必须争论,而且必须争论清楚。例如邓小平倡导并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问题的争论。1979年7月,在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这场争论很重要,“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这是很重要的”。“这个争论还没有完,海军现在考虑补课,这很重要。”“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3]在1979年一次研究经济工作的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自由、公开的“辩论”是一种工作方法。[4]“我們现在不同意见的争论、议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讨论当中可能会出来一些错误的意见,也不可怕。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5]在明确提出“不争论”原则的时期,邓小平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 [6]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辩论问题上的态度是复杂的,他既提倡“不争论”原则,也强调争论的重要性。由于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复杂态度,一直以来,围绕“不争论”原则都存在不同理解和阐释。支持“不争论”原则的人士,希望通过这一原则减少改革推进的阻力;反对者则认为,中共不应用“不争论”原则来阻止社会争论,只强调“不争论”是歪曲邓小平原意,因而国家应多开放对一些改革议题进行辩论的空间。

美国纽约大学法学教授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曾在《言论限制法或闭嘴原则》中总结了美国宪政实践中的“闭嘴原则”(gag rule)。[7]2013年他在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的“宪政与民主”讲习班中指出,“不争论”比他所说的“闭嘴原则”更为形象,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在此文中论证了“闭嘴原则”(“不争论”)的必要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如果有些争议很大的问题总是被不断提出,会使得国家发展“负担过重”,因而需要搁置这些争议很大、容易导致社会分裂的议题。这一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不争论”原则颇有参考价值。从意图上说,邓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不争论”,搁置分歧很大的“姓资姓社”等问题,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推进。从历史上看,在强调思想辩论和路线斗争的革命时期,“不争论”原则也有一定的运用。比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前期,基于民族战争与建立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要求党员克制其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与国民党的敌对情绪。

但从美国的实践来看,“闭嘴原则”也有其限度:其一,“闭嘴原则”强调的是在议会等政治场域中“闭嘴”,而不是在所有场合“闭嘴”。例如,在一般的社会辩论中,奴隶制等议题的讨论并没有被严格地禁止;其二,“闭嘴原则”所要规避的部分问题在新的社会政治实践中仍会被不断地提出。比如,美国黑人奴隶制的问题,虽然立法要求不争论,但当美国向西部扩张,在那些新的州,人们仍需面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这种情况一多,关于奴隶制的争论就不得不来一次总的爆发——美国内战。

nlc202309041241

那么,究竟何处是“不争论”的限度?霍尔姆斯的看法是,这个完全是经验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争论”原则的具体运作已不能一概而论,而有着相当大的弹性。今天更需要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看待社会分歧与争论。

新世纪的社会辩论与社会政策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分化和社会诉求的多元化,围绕一些重大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持续的辩论,这些辩论也在国家政策调整的过程中被吸纳。事实上,社会辩论与政策调整的互动也是民主决策机制的一种运作形式,其主要在两大政策领域中有所体现:第一,自21世纪以来,社会舆论围绕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的辩论,显示了民众对改善民生的强烈诉求。尤其是新世纪之初,借助新兴的网络社区平台,社会公众对于改革进程中各种弊病的批评,形成了一波反思改革的舆论浪潮。与此同时,教育、环保、医疗等领域的政策调整举措亦被不断地推出,这些社会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缩小社会差距。“社会公正”取代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开始成为中共执政的核心方针。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推动,这种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的调整是难以想象的。

其二,新世纪以来,围绕中国道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的理论辩论层出不穷,2008年在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过程中、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海内外青年学生还为中国道路作了多层次的辩护,并提出是否需要理论自信的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所谓“三大自信”,正是对上述社会辩论的回应。

由此可见,理论辩论和社会辩论可以让那些被长期忽视、相对微弱却很重要的基层声音得以呈现,推动国家政策路线的自我调校,其正面意义开始显现。

在社会争论已经如此频繁的条件下,“不争论”原则不仅仅是决策者的执政方针,亦被运用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博弈过程中:一方面,在民生等领域,社会辩论与政策调整形成积极互动的现象日益多见,基层群众的声音比以往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不断有社会力量或媒体试图通过强调“不争论”原则,来压制理论争论及社会基层诉求的表达。例如,2003~2006年间,随着反思改革的社会浪潮逐渐升高,加之“郎顾之争”等事件的推动,一些学者呼吁中央干预,希望执行“不争论”的原则,以“避免让社会争论阻碍改革进程”;中共十八大之前,一些学者和媒体人士呼吁停止肯定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北京共识,认为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应持批评态度。

支持“不争论”原则的人士认为,“不争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政治智慧与策略,可以有效地通过中央的权威来让争议消失,让改革能更容易地被推进。不过,这种围绕“不争论”的呼吁与他们所支持的抽象的言论自由原则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紧张。因此,支持“不争论”原则的人士将社会辩论的出现与“文革”或“大民主”等同起来,认为这将使改革倒退,危及社会稳定和发展。他们希望舆论管理部门启用的,是涉及“文革”的“不争论”原则:把所有社会辩论都归纳到“大民主”、“文革”的范畴中去,同时将这一历史当作“彻底否定”——也是不能触及——的禁区。

吊诡之处在于,这些人士对“不争论”原则又经常表现出双重标准的特点,即在他们希望突破的领域(比如一些基本制度,例如土地制度、私有产权、政治制度等等),这些人士强烈地主张开放言论空间,反对在这些领域的讨论中设限。

不过,从新世纪以来的情况看,这种试图以双重标准的“不争论”呼吁执政党严控反思改革言论的努力,总体上并不成功。由于社会基层对改革的反思包含了社会多数的意见,为中国辩护以及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性思考(包括有较强批判性的思考),也关乎基本制度和道路的坚持,中共不仅没有阻止这些辩论的进行,还在决策过程中回应了在这些辩论中呈现的社会诉求。

在这一趋势形成——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意见在2008年被集中释放——之后,很多反感民生议题的人士,意识到基层诉求与中央政策调整之间的互动,逐渐開始明确调整自身的论述:即使他们的愿望是追求更不平等、差距更大的社会结构,其表述也纷纷用上“公正”、“平等”等语言,越来越多地征用包括儒学、左翼在内的话语表达,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网络辩论空间的形成

自21世纪以来,网络社区成了中国社会辩论的主要空间。反过来,社会辩论的白热化也为中国网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媒体迅速取代了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

此外,在与改革进程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媒体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意识形态。从活跃于网络空间的诸多媒体人的表述来看,人们对自身意识形态的构成也有着自觉性。那些有着相对明晰立场的新兴媒体,既是日趋活跃的社会舆论场中的重要声音,也因为具有塑造和引导舆论的能力,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舆论权力。这一新舆论权力的崛起,是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就新兴舆论权力与大众用户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兴起为大众用户的意见表达和社会辩论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大众用户的表达和辩论,也为网络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庞大数量的中国网民是多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得以在全球占据前列的基础);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操控舆论的能力越来越强,网络媒体自身就是言论汰选和审查的机构,无论在互动型网络平台,还是在其他类型的网络平台,网络媒体都非常容易压制自己所不喜欢的言论,凸显自己的立场和倾向。通过网络平台操控舆论的社会力量也越来越复杂,手段越来越丰富。在网络空间,大众用户的声音逐渐沉没于各种被制造出来的“民意”之中。现在,我们从各种网络平台上感知到的“民意”往往是失真的。

就新兴舆论权力与舆论监管机构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媒体是改革进程的重要产物,是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和成就,在很多方面,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参与者,与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共生的关系。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新媒体采编领域形成了舆论监管机构与网络企业“共治”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确面临着监管机构的约束,网络媒体与舆论监管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合作与博弈关系。舆论监管机构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这种博弈,实际上是权力系统内部的一种博弈;虽然网络媒体大多是在传统媒体系统之外成长起来的,但网络企业与监管机构长期“共治”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舆论监管机构与新兴网络媒体之间的博弈也多少带有一些内部博弈的色彩。

nlc202309041241

在社会分歧和辩论在新世纪的持续深化,以及新舆论权力开始崛起的背景下,意识形态议题在十八大之后迅速成为中共国家治理的中心议题之一。社会辩论与政策调整在上一个十年间的互动,以及此一期间对社会辩论的默认和吸纳,也颇具实验性,为日后的进一步实验提供了基础。

“新常态”的政策走向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此后一系列关于“亮剑”或“商量”的事件,显示决策层对社会分歧、辩论乃至对立状况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其要害在于:将社会意见的分化、辩论和对立作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甚至试图主动面对——的现实状况。

直面社会意见分化、辩论和对立的现状,人们不难认识到,不论是“要争论”还是“不争论”,争论都已经在那里了。这些争论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仅凭 “不争论”原则已经无法抹平社会意见的分化和矛盾了。面对社会分化的状况,国家有不同的政策选择。以“亮剑”为例,以往并不是不“亮剑”,相关部门一直有采取各种舆论监管的措施。此次“亮剑”的特点在于,公开要求领导干部敢于针对社会思想现状做出回应,它的重心不在于“禁止”,而在于“回应”。如果只是“禁止”型的“亮剑”,未必需要领导干部去公开回应民意。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之前,《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没有争鸣,哪来共鸣》的评论,肯定社会争论的积极意义。会议之后,《人民日报》曾 “八论”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其中“之四”是《关键时刻敢于“亮剑”》,这篇文章比较清晰地表达了“亮剑”的政策思路:一方面,文章承认,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个性表达和思想解放是大势所趋,兼容不同观念、包容异质思维,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文章认为,“个性解放”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压理性,“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模糊是非。此文承认,一些领导干部抱有“哪怕有理也不敢发声,生怕因言获咎”的顾虑,这提示我们中国存在“有理发声却因言获咎”的情况。

其一,在那些社会意见分化比较严重的议题上,官员一旦介入发声,无论偏向哪一方面,其都可能遭遇大量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官员是否愿意发声,很大程度要看是否存在“允许争论、容忍说话有偏差、对社会批评有承受力”的制度环境。

其二,很多争论是在决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如果国家不鼓励争论,官员对争论议题表态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升迁或工作,那么,在那些模糊或者有分歧的领域中,官员们更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制定政策或者确定方针的时候,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些不同意见的存在,但未必愿意让这些已有的辩论对外公开。

这些顾虑的存在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第一,如果在鼓励介入争论方面,国家尚无明确的制度规范,这种情况下,官员“亮剑”的选择往往是,接到上级的明确指令之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跟着指令下禁令,是最容易操作、风险最低的事情);对于方向并不明确的议题和领域,这些人则倾向于保持沉默。

第二,直面社会分歧和辩论,最为重要的是直面决策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分歧和辩论。监管者并非超然于社会争论之上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在决策过程中确立和完善包容内部分歧和辩论的机制(即所谓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这种机制实实在在地直面、回应和处理事实存在的各种分歧和争论,通过充分的内部沟通和相互批评来确立集体认同的方向。以此为基础,才能由内及外,对各种社会分歧、辩论乃至对立做出适当的回应,通过理直气壮的“说理”,让社会各方面“服气”,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社会共识。

重新认识理论辩论的作用

在当下中国,社会多元分化的结构已经形成,社会意见也呈现出多元分化与冲突的特征,不加区分地要求对一切重大问题“不争论”,不仅在事实上无法实现,而且不利于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试验进行检讨与纠错,不利于改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不争论”原则,面对社会分化、思想分化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辩论的日趋活跃,为了避免在一些根本的分歧方面不必要地耗费精力,集中精力搞建设,我们仍然需要“不争论”原则。不过,这一原则的运用需要更为精细,其运作方式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

其一,“不争论”原则的适用范围。对那些容易挑起社会分裂、适宜搁置的问题,例如涉及国家根本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国家可以在公共场合采用“不争论”原则;对那些有利于政策调整的争论,国家则可以容许和鼓励公共舆论的争论。目前的媒体治理已经在向这个方向调整了。

其二,哪些问题被确定为“不争论”的问题,可以向社会明示。由于“不争论”只对部分问题适用,这就需要通过公示“不争论”的使用范围,从而获取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一方式的優点在于,支持这一决定的多数意见将有效地制约少数的不同意见。另一好处是,保护社会公众对其他问题发表看法的积极性,让社会辩论和理论探索成为政策调整和自我纠错的助力。

其三,重新认识理论辩论与社会争论的建构性作用。从中共的历史来看,思想辩论和路线斗争并非坏事,而是一种自我纠错的机制。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思想多元分化的阶段,重新认识这一基本机制,是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汪晖所言,在中共的历史上,党内的理论辩论之所以成为积聚政治能量和调整前进方向的方式之一,正是因为来自于实践的辩论和相应的制度性实践是纠正错误的最好方法,只有将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问题、路线问题,才能产生出新的政治动能。不惟如此,这一辩论还与群众路线联系在了一起,并不只是局限于党内辩论。在思想多元、社会分化的时代,思想辩论已经无可回避;但它们不是坏事,反而对于保持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辩证法。

其四,在重视思想辩论的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以干部“能上能下”的组织路线,鼓励干部敢于在思想多元的大环境中表明立场,担负政治责任。要增强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及社会多元分化时代的应对力,亟须重新认识思想辩论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根据时势变化创新组织制度,增强“能上能下”的弹性。只有这样,党的干部在面对思想辩论的时候,才敢于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缺乏这种组织基础,政府的舆论治理和引导就很可能会左支右绌。

其五,国家干预公共舆论,不仅表现在运用“不争论”原则,而且表现在积极支持部分相对弱势、但在政治上非常重要的声音。其中包括占社会多数、但在网络时代比较分散、往往被遮蔽的基层群众的声音。党需要在网络空间发动群众,建立和夯实自己的群众基础,找到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新方法,这是党在思想格局和媒体格局发生剧变的时期获取文化领导权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国家需要重视民生,那么,在思想文化和舆论领域,国家同样需要重视民生,需要通过政府的扶持,让基层群众的声音能得到充分表达。在今天,遏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媒体权力,因此社会舆论需要国家干预。这一状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在全球各国所普遍存在的。耶鲁大学法学家费斯(Owen·M·Fiss)在《言论自由的反讽》中指出,富人在传媒领域具有支配性,公众实际上只能听到他们在媒体中的发声。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国家机器会压制自由和公开的辩论,但在另一些情形中,如果“国家之外的权力”——如资本的力量——正压制着言论,那么国家则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增强公共辩论的活力。国家“必须给那些公共广场中声音弱小的人配置公共资源——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被听到”。费斯认为,这种国家干预是一种民主机制,它确保了强势者的言论不会淹没或损害弱势者的言论。[8]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我爱红领巾广播稿下一篇: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