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专业护理

2024-10-18

老人专业护理(共8篇)

1.老人专业护理 篇一

1、做好口腔护理

正常人的口腔可以借助自身的抵抗力、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以及日常的刷牙、饮水及进食等机械作用来抵抗口腔细菌的入侵。但是失能老人自身抵抗力弱、唾液分泌少,需更多借助外力来保证口腔健康。日常护理中应经常帮助老人清洁牙齿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清洗牙齿的方法:

让老人侧卧,用压舌板轻轻撑开颊部,以镊子夹取漱口液棉球,由内向外,沿牙齿纵向擦净牙齿内外两侧,咬合面,舌、口腔粘膜,硬腭等处,洗毕,帮助老人漱口,擦干面部。若口腔粘膜有溃疡,可撒锡类散或青黛散……如有假牙,应帮助老人取下,用冷水刷洗,让老人漱口后戴上。

2、定时洗澡

洗澡可以促进老人的血液循环,清理身上的细菌,舒缓老人烦躁的情绪。

具体步骤为:

松开领口,给老人洗眼、鼻、脸、耳、颈部等处,注意洗净耳后。

脱去老人上衣(先洗健康一侧,后洗患侧),擦洗两臂。注意洗净腋窝部。帮助老人侧卧,面向护理者,将脸盆放于床侧的大毛巾上,为老人洗净双手。

解开老人裤带,擦洗胸腹部,注意乳房下及脐部,帮助老人翻身,擦洗背及臀部。

脱去长裤,擦洗两腿、两侧腹股沟、会阴。将盆移于足下,床上垫大毛巾,洗净双足,穿好裤子。

洗澡后需要清洗更换床单等物品以保持老人在清洁的环境中。

3、协助老人翻身

失能老人四肢不能活动,长时间一个姿势会阻碍身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经常帮助老人翻身不仅有助于其血液循环,还能让其身体的部分肌肉得到活动,从而减缓肌肉的衰老。

翻身的方法:

仰卧老人要向一侧翻身时,先使老人两手放于腹部,两腿屈膝,护理人一前臂伸入老人腰部,另一臂伸入其股下,用臂的力量,将老人迅速抬起,移近床缘,同时转向对侧。

抬起老人头肩部,并转向对侧,在老人的背部放置软枕,以维持体位,胸前放一软枕,支持前臂,使老人舒适。

将老人上腿弯向前方,下腿微屈,两膝之间,垫以软枕,防止两腿之间相互受压及摩擦。

4、为老人整理床铺

经常整理床铺,清除床上的细菌和污垢以保持床铺的清洁,对于失能老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整理床铺的方法:

放平老人,帮助老人侧卧在床之一边,背向护理人,枕头与老人一起移向对侧。

协助老人翻身至对侧,松开近侧床单,用床刷从床头至床尾扫净床单上的渣屑,应注意将枕下及老人身下各层彻底扫净,然后将床单拉平铺好,协助老人翻身卧于扫净之一侧。转至对侧以上法逐层清扫,并拉平床单铺好。

盖好棉被,拉平,使老人舒适平卧。

一手挟住老人的头颈部,另一手速将枕头取出,更换枕套,给老人枕好。

2.老人专业护理 篇二

关键词:社区独居老人,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口老龄化逐步增加, 一些丧偶老人, 无儿无女老人也越老越多, 社区独居老人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 各项生理功能逐步减退, 一般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此类独居老人一旦发病, 不仅在住院期间无人照顾, 而且担心自身的健康问题, 害怕自己无法痊愈,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1], 造成老人孤单、抑郁、郁闷等心理问题。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两个方面, 健康的一半是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躯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2]。通过2011年在常教社区内随机选取132名独居老人和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重点是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问题,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改善老人的不良心理, 构建老人的健康生活模式, 对独居老人恢复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从常教社区中随机抽取132名独居老人作为观察组, 抽取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为对照组。老人均是自愿参加调查, 观察组132例老人中, 男60例, 女72例;年龄在60~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5例, 小学40例, 初中22例, 高中5例。对照组132例老人中, 男65例, 女67例;年龄在6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4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0例, 小学56例, 初中10例, 高中6例。

1.2 方法

对两组老人进行生活质量综合问卷和心理问题调查表评定, 让老人在填表之前消除顾虑, 充分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填表前向老人表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征得老人的同意。对于文化程度低, 理解能力欠佳, 具有读写障碍的老人, 应该多加指导和解释。问卷方面主要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 让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评定, 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2 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定结果较对照组差, 见表1。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较对照组差, 见表2。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 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低于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 特别是在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方面。社区独居老人是一群比较特殊的人群, 由于平时长期独居,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得到的关怀比较少。有些老人由于没有亲人, 身体出现问题后会导致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更重, 没有归属感;有些老人由于过度担心经济问题, 忧心忡忡, 对睡眠情况、身体恢复、心理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情况都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诱因。独居老人由于长期独居带来的心理问题, 如果老人无法适应便会引起多种身心疾病, 不仅给家庭带来各种各样困难, 还会带来多种社会问题。可通过社会方面援助、财政支持等方面积极配合, 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尽量做好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一个愉快的精神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为躯体健康的基础, 能帮助老年人抵抗年老后器官功能衰退所导致的慢性疾病。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对老人的关心照顾慢慢疏忽, 往往会导致老人不良情绪的滋生, 出现不愉快情绪。在不能够及时宽慰处理的情况下, 会对老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健康威胁。因而, 护理人员应对社区独居老人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减轻老人的情绪障碍, 树立老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社区为老人增设社区学校, 为老人提供一个晚年的学习环境, 利用类似于老年大学的机构充实老人枯燥的生活。成立社区日常服务站, 大家互帮互助, 这样可以使老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积极。经常在社区举办休闲的群体活动, 鼓励老人参加, 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够带动老人的良好情绪, 活跃思维, 对老人的积极心态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3]:和睦的家庭情况、良好的心理状况为老年人带来满意的生活, 在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心理问题, 对老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尤其是心理护理辅导, 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老人沟通交流, 找到老人的心理需求所在, 了解老人的家庭背景和工作生活环境, 沟通同时为老人提供一些健康教育知识, 获取老人的信任, 帮助老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应该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适当的安排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 关注老人的用药情况和生活情况使老人的心理状况保持在最佳状态, 让老人有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身体健康早日恢复[4]。

参考文献

[1]贺新艳, 栾霞, 刘丽杰.丧偶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 :142-144.

[2]陶红, 姚中华, 叶盛, 等.上海市南汇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0) :1412-1414.

[3]須俊滟, 国内空巢老人护理困境与研究进展.上海护理, 2009, 9 (5) :72-74.

3.老人如何学会自我护理 篇三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一种控制环境的要求,自己不照顾自己,或不能照顾自己,会产生一种失控的消极感觉,这种感觉如不及时去除,会发展成为抑郁症。因此学会自己护理自己,是慢性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一环。

老年夫妻相互照料,是从相伴一生的感情出发,但老年夫妻年龄相近,你老了,我也老了,如果一方强调另一方应当多照顾、护理自己,不仅是自私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配偶也是老年人,长期超负荷的体力消耗和心理负担,会拖垮老伴,到那时就更加依赖不成了。自己过度的依赖心理,会削弱自己的自信和活跃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老年人完全需要他人护理的平均时间为2年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自我护理,或部分需要他人护理。自我护理的原则应是在疾病恢复期,在康复医生和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有科学性、渐进性、合理性。比如每日进餐的营养要搭配好,每日进行的行为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个人的情况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每日遵照专科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千万不要迷信某些广告和“祖传秘方”而延误病情。

4.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 篇四

1、保持床铺平整、清洁、衣服干净舒适。病人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品要经常更换、清洗。大小便失禁者宜在身下横铺一块120X100cm大小的中单,上面再铺一层棉布床单或薄棉垫,以免沤湿皮肤。床铺每日清整2-3次,保持平整、干净、无皱褶;尿湿的床单随时更换。患者衣着要宽大柔软,领扣、腰带要宽松易解、不影响呼吸。

2、做好晨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可促进病人血液循环,保持口腔卫生,使病人感到清洁舒适,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内容包括:口腔,脸,手,皮肤,床单的清洁,以及头发梳理和按摩受压处。晚间护理可使病人放松,舒适,清洁,促进睡眠,内容包括:除重复晨间护理内容外,给病人擦试背和臀部,用热水泡脚,女病人冲洗会阴,剪指甲,整理床单位,注意保暖。

3、做好床上喂饭和饮水护理。对卧床不能自理者做好床上喂饭工作,护理者喂饭前要洗净双手,病人最好取坐位或半坐位,对俯卧或平卧者应使其头部转向一侧,以免食物呛入气管。喂饭宜慢,喂汤时忌从嘴正中直倒,宜从唇边缓倒入。不能进食需要经胃管鼻饲患者严格按照鼻饲流程进行,严格计算每日营养液、食物匀浆、水的入量。对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患者可根据医嘱给予营养泵持续泵入胃肠营养液。

5.痴呆老人护理注意事项 篇五

1、关心尊重老人,要注意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自尊心,不要过多指责,而要给予鼓励。痴呆病人仍然存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如听、看、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有保持亲密感与距离感的需要。所以要鼓励老年痴呆患者进行社会交往,保持一定的社交能力。

2、观察病情变化,因病人感觉迟钝,又缺乏主动能力,要加强观察躯体变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3、创造舒适环境,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和睦、舒适和清洁的家庭环境,保持一种恒定的、宽容大度的、关心体贴的气氛。

4、防止意外发生,应妥善管理家电、煤气等,防止病人发生意外。病人外出需有人陪伴或把病人姓名、地址、联系方法等写在卡片上让病人带在身上,以防意外走失。

5、适当行为干预,行为干预可以缓解轻度抑郁。增加或鼓励痴呆患者做他们所乐意做的事;安排一些与患者趣味相同的人共同进行有趣的活动;鼓励患者讲述过去的、现在的愉快事情,将他们的思路转到愉快的事件上去。一旦病人出现过激行为要采取早期干预。无论在何地,应尽可能不采取对躯体的约束措施。约束往往会增加患者恐惧的感觉,并使激越恶化。可应用触摸方式--有时触摸或搂抱可使激越的患者感到舒适。试着将患者带离诱使其出现激越与攻击行为的环境与人群,从正面缓慢地、镇静地接近一位激越的患者。分散患者对问题的注意力,并逐渐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无关的、愉快的事情上去--变换其所做的事情,带他到另一个房间或离开一会儿,应避免与之争吵。

6、加强能力训练,鼓励病人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如体操、太极拳、散步等;生活方面训练自主排便或使用尿布、洗脸、穿衣等。要考虑到疾病与药物治疗会影响患者的尿量与控制小便的能力。

7、仔细照料生活,了解患者的睡眠方式,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时刻表,要充分考虑既往的兴趣爱好。加强病人的营养,给予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进食时要慢,防止噎食。同时还考虑患者辨识、处理、理解盘中食物的能力及饮食习惯。

8、其他治疗方法,如音乐治疗、宠物治疗、艺术治疗、运动治疗也会减轻痴呆病人的某些精神行为症状。

6.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及护理 篇六

?1028?CHINESEGENERALNURSINGApril,Vol.7No.4B3 护理

3.1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关怀体系

3.1.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及护理

莫丽萍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8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8202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1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空巢家庭的老人。据全国第5,有6509%,[2]。从发展看,未来10。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2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2.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3]。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2.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2.4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

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

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3.1.2 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对于,。中华民族素来。如,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研究,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4];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3.1.3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3.2 加强健康教育3.2.1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3.2.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

全科护理204月第7卷第4期中旬版(总第140期)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还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况,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能力。4 小结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研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出发,探讨用护理手段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护理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1029?

[1] 赵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427.[2]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

(3):10216.

[3] 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12(7):6012

603.

[4] 甘建光,陈梅.绍兴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J].健康心理学杂志,,9(5):3922393.

),女,广东省封开人,护师,本科,从事心血作者简介 莫丽萍(1974―

管内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510080,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收稿日期:2009202203)

(本文编辑卫竹翠)

家庭抚触对婴幼儿的作用

廖根娣,罗金玉,林阿珠

关键词:抚触;家庭抚触;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1.5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情绪 当婴幼儿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9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9201 抚触是日常所说的按摩。、有规则、有次序、让大量温和良好刺激,并产生生理心理效应;将抚触者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视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儿,以增加与婴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婴儿身心全面发展;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育儿护理新方法。现将家庭抚触对婴幼儿的作用介绍如下。1 家庭抚触的作用1.1 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 越早抚触效果越为显著。皮肤是最大的触觉器官,为中枢神经的外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可将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抚触正是这个器官向大脑皮层一次次传达不同的强度刺激,以促进大脑、小脑的发育。抚触过程是密切的亲情交流过程,是情感的传达和连接过程,抚触是通过皮肤这一感受器官给婴幼儿的发育以正向的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1.2 改善并促进婴幼儿的睡眠 由于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还不完善,比较容易兴奋,在夜间经常会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哭闹。抚触对睡眠方式多变及睡眠障碍的婴幼儿有良好的帮助,能够促进婴幼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1]。婴幼儿经抚触后较易安静、易入睡,且睡眠时间延长。1.3 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通过抚触对皮肤产生刺激,使婴幼儿产生安全感,消除婴幼儿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了哭闹,增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正常儿从新生儿期开始进行抚触,其体重和胸围增长都明显高于没有接受抚触的婴幼儿。1.4 提高婴幼儿对噪声的承受能力 通过抚触将抚触者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幼儿,可提高婴幼儿对噪声的承受能力并能够使婴幼儿安静下来。

的现象时,及时给予安抚,、声音等使婴幼儿安静下来,。1.,提高婴幼,,3。经过抚触的婴幼儿较少出现烦躁、,反应灵敏。小结

婴幼儿对不同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有触觉能力。触觉是婴幼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及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抚触是一项成本低、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新型护理技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抚触并不是一项要求非常精确的技术,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幼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有技巧的抚摩,以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免疫能力的提高。抚触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也不仅仅是按摩,是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目前,每个家庭都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亲自在家里给孩子做抚触。通过触觉刺激对婴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抚触应尽早开始,可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即使对于较大的孩子,抚触依然能够起到消除紧张的作用。抚触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增加抚触者与婴幼儿的情感交流,它不仅促使婴幼儿身体和智力上的发育,也满足了婴儿肌肤渴望爱抚的需求。因此,要求家长给婴幼儿进行抚触的时要有感情,要不停地与其说话,甚至亲吻婴幼儿,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动觉、平衡觉传递给婴幼儿,增加情感交流,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使婴幼儿感觉安全、自信,从而培养不依赖他人的独立个性。参考文献:

[1] 苏叶萍,曹月兰,王树云.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护理研究,,22(3C):8012802.

[2] 于黎.婴儿抚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19(9B):178721788.[3] 严晓琼,吴历.婴儿抚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0B):

264522646.

作者简介 廖根娣、罗金玉、林阿珠工作单位:353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

(收稿日期:2009202218)

7.老人专业护理 篇七

关键词:老年建筑,长期护理,助护型护理院,特护型护理院,老年护理产业

中国正步入快速老龄化时期,而专业化、高质量的老人护理与服务设施还极其贫乏。最近,笔者应美国老年环境发展协会的创始人之一——David Green博士之邀,为中国的一个老年护理院项目作咨询。这一合作的经历及笔者之前的研究促成了这篇文章。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为尚在“襁褓”中的中国老年服务和护理产业注入活力。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及其面临的挑战

据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30年,美国老年人口(1)数量将由2000年的3 500万增加到7 150万,约占总人口的20%。自2010年起,“婴儿潮一代(2)”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将加速老龄化的趋势,为社会资源的分配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削减庞大的老人医疗费用、提供高效的家政医疗服务以及建设适合老人需要的生活环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提及老人的社会福利,要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说起。1965年美国政府签署法案,以社会医疗保险的形式建立“医疗照顾”(medicare)和“医疗补助”(medicaid)制度。医疗照顾制度面向65岁以上老人,医疗补助制度则为低收入及伤残人士支付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由于计划不周和两种福利的过度使用,每年的相关开支使在财政上已捉襟见肘的各级政府不堪重负。在2009年,医疗照顾制度的花费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3%。由于现行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在各方面的弊端,总统奥巴马推行了大幅度的医疗改革。2010年初通过的相关法案将对老年福利的有效分配及不同层级的老年服务护理机构产生重要影响,并促使人们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削减医疗开支。新法案的影响也将直接反映在老年护理建筑的研究设计中。

二、美国老年服务及护理建筑概述

1. 基本概念

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日常生活活动)和IADL(l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功能性日常生活活动)是用以界定护理等级的重要指标。ADL衡量一个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包括洗澡、穿衣、吃饭、移动(如上下床)、上厕所和控制大小便。IADL是指与家常事务及出行相关的活动,在生理和心智能力上有较高要求,包括使用电话、购物、备餐、打扫房间、洗衣、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吃药和管理个人财物。

长期护理(long-term care)是指为生活上无法完全自理的人提供各种长期医疗和非医疗性(ADL和/或IADL)服务,并为其健康与安全提供监护。

2. 美国老年长期护理机构的分类及定义

美国医疗照顾和补助中心(简称CMS)列举了多种长期护理的形式,包括以独居家庭为基础的分散护理单元及较大规模的集中护理机构。本文主要介绍集中护理的两种形式: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 facility)与助护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由于自护型公寓(lndependent living facility)不提供大部分涉及ADL与IADL的服务,笔者不将其划归长期护理机构。

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 facility)也称养老院(nursing home),为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和所有ADL与IADL的服务。相关法规要求此类机构保证注册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和医生定期探访。此类护理院诞生于20世纪初,自60年代起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而快速增加,并在90年代末达到发展高潮。根据2008年CMS的统计,美国有特护型养老院15 531所,为近140万人口提供护理。这些人当中,40%丧失了行走能力,70%需要5项以上ADL的服务,一半以上患有老年痴呆、抑郁和(或)精神分裂等疾病。

助护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集居住单元、家政服务及简单医疗护理为一体的集中养老机构。与特护型不同,助护型护理院里没有护士值班,而由护工负责患者24小时的护理。除了药品分发和简单的身体检查外,护工不提供复杂的医疗服务。美国现有助护型护理院39 600家,服务对象近90万人;其中47%患有关节炎,38%有抑郁症,33%有老年痴呆症,大部分在2~3项ADL上需要协助。

另外,常见的老人护理机构还包括持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简称CCRC)和托老所(adult day care center)。CCRC的产生基于“无迁移养老”(aging in place)的理念,集自护、助护和特护三种形式为一体,使老人在健康状况变差的时候不需要离开原来的社区就能从低等级护理转到较高等级。托老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与助护型护理院相似(托老所只在日间提供服务)。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对CCRC和托老所展开讨论。

三、相关理论

涉及老年医疗及护理建筑设计的理论繁多。其中影响深远的两个理论是Powell Lawton的老年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和Roger Ulrich的支持性医疗环境设计理论(theory of supportive design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

1. 老年生态学理论

Lawton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能力和空间环境对人产生的压力共同制约的。个人能力是指适应环境和处理事务的生理和心智能力,环境压力是指环境对个人完成任务所产生的挑战或提供的支持。生理和心理能力强的人,能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且适度的挑战性能激发兴趣,使他们更出色地完成任务;能力较弱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需要环境为他们的行为提供较有力的支持(图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诸如听力、视力、嗅觉、记忆和行走能力都逐渐退化,以至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由此而来的挫败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躁症和自闭症。为老人设计环境需要面对双重挑战:一方面应尽量为老人完成各种任务提供支持,使其尽可能长时间地做到全部或者部分生活自理;另一方面应提供适度的挑战性和多样性,以激发老人的兴趣,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为“无迁移养老”创造条件。

2. 支持性医疗环境设计理论

Ulrich的理论以健康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紧张的情绪会使人免疫力下降,易被疾病侵入,加重患者病情,延缓康复时间。医疗环境中的噪音、不舒适的温度和过于工业化的设计等都可能增加紧张情绪。因此,设计者应尽可能消除这些紧张源,创造舒适和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环境。Ulrich认为好的医疗环境应做到:给患者提供掌控和支配环境的机会(诸如控制噪音、室温,窗帘开合);促进患者、家庭成员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创造缓解紧张情绪的环境条件,例如窗外优美的自然风景。

四、设计原则

美国早期的特护型护理院采用和医院一样的管理模型,即所谓的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追求高效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但缺少人文关怀。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新的管理模型——社会学模式(social model)应运而生,它摈弃了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护理方法和过程的决策。美国现有的大多数助护型护理院和一部分特护型护理院采用了社会学模式,力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Victor Regnier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护理院设计的12条原则,如今被设计者广泛采用。笔者合并了其中一些概念相似的原则,将其简化为以下10项原则。

1. 保护老人生活的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在美国文化中尤其重要。人在私密的空间里能完全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受打扰。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想在状态差的时候让人看见,因为那会有损自己的尊严。所以,护理院的设计与规划应尽量为老人提供单人房间,并提供半私密的公共空间以保证病人和护理人员谈话的私密性。

2. 促进社会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能力的丧失,老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相对于家庭个人护理来说,集中护理在促进老人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积极的社交活动能有效地减轻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在设计方面,护理院的入口部分是老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图2),可以为老人提供与外界接触、和探访者交流的机会。因而在这些地方应多设置驻留休憩的空间,安置舒适的座椅以支持相关行为。与家人的互动也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所以护理院中应有小型的公共空间供家庭聚会(图3);单人病房里应有足够的空间和设施供家属短期逗留。

3. 提供多样化的空间

护理院中的不同老人会在体力和健康状况上有较大差别,完成一件事可能对某个老人轻而易举,对另外一些老人却很困难。设计者要为老人提供多种环境条件,由其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选择。以室外供老人栽种花草的花园为例,设计者应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体条件界定各种花坛的高度,使老人无论是坐在轮椅上,还是站着或蹲着,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4. 提高空间的导向性

在护理院中老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多种设计因素,诸如长排的房间、毫无特色的走廊和不知所云的导向标志,都可能是他们迷路的原因。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衰退也使他们难以记住自己的房间及周围的环境特征。笔者发现一些设计措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卓有成效:在关键地方设立地标,如插花、雕塑等(图4);在不同楼层或同一楼层的不同部分用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在每个房间的入口留出一定的回旋空间,或设立一个架子供老人陈列私人物品,如照片和玩偶等(图5)。另外,使用单面走廊,其一侧为房间,另一侧为窗户,也可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

5. 保证老人的安全

老人由于腿部力量不足,身体平衡能力弱而极易摔跤,继而可能导致骨折甚至体内受损或死亡。笔者最近的研究发现,延续、易握的扶手能帮助老人在行走或是站立时保持身体平衡(图6)。在没有扶手的地方,老人也可以借助一些低矮的家具部件,如沙发背和桌面。同时,地面材料也非常重要。老人通常害怕走在磨光的大理石、花岗岩或水泥地面上。地毯往往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老人不幸摔倒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6. 提高空间和视觉上的可达性

在助护型护理院中,一半以上的老人使用助步器或轮椅;特护型护理院则有大部分老人使用轮椅。就空间可达性而言,护理院的门应足够宽,以便轮椅通行;走廊的宽度也应允许至少两个助步器或轮椅轻易通行。同时,由于部分老人容易疲劳,无法较长时间持续步行,走廊或室外走道上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休息座椅以帮助他们走到目的地(图7)。视觉的可达性同样重要,会影响老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频率。例如,老人如能在室内经常看到室外精彩的庭院,会有出去走一走的想法和行动;如果在走廊上能看见活动室里有趣的活动,他们也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开放式的活动空间既有利于轮椅通行,也保证了视线的通达和空间的高效使用(图8)。

7. 创造如家的舒适环境

为了与医院冷漠、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相区别,大部分护理院致力于创造“如家”的环境,以使住客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相关的设计原则包括:使用小尺度的温馨空间,采用家居常用的家具和装修(如沙发,地毯和窗帘),以及让住客参与一些问题的决策。助护型护理院还鼓励老人自带家具、自行设计和安排房间内外的摆设和装饰(图9)。研究表明,如家的环境能提高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

8. 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空间

依据Ulrich的理论,自然景观有助于分散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护理院中的老人不但喜欢窗外的自然风景,还喜欢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以及人来人往。这使他们真切感觉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消除与世隔绝的悲观情绪。这一点对长期居住在护理设施中、较少与外界沟通的老人极为重要。在规划与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可充分利用场地所具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根据老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出独特、有趣的景观环境。

9. 提供适度的感官支持与刺激

护理院中的老人一般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个好的环境可以综合各种媒质对不同感官产生有效的适度刺激。这些刺激可以是花园中的浓郁花香、厨房里的饭菜香、装修上适度的颜色和材质对比(图10)、悦耳的音乐和谈话中的笑声。这些适度强化了的刺激能使感官能力逐渐弱化的老人重拾在正常世界生活的信心和愉悦。

10.提高环境空间的可调节性

对于老人来说,如果由于健康状况及所需护理层级的变化而不断地搬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抛弃长时间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是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因而“无迁移养老”是很好的选择。对于护理院而言,他们所接纳的老人在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中应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保留空间的可改造性。例如,在房间里预留安装医疗仪器所需的空间、管道和电源,以便在住客病情恶化、需要强化医护级别时不必搬离熟悉的房间。再如,厕所留有足够空间,为轮椅使用者保证回旋的余地。周到的考虑会为以后潜在的改造节省大笔资金。

五、近期研究的热点

目前美国老年护理建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热点。

1. 特护型护理院的“家庭模式”

“家庭模式”(household model)是“社会学模式”的延伸,强调小型的护理单元,即6~8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住在一起,与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各种活动与部分事务的决策。其空间组织就如同一个大套间,里面有客厅、公共厨房和带卫生间的单人卧室。学者们认为“家庭模式”更能促进老人和护理人员的交流,提高护理质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

2. 通过环境设计鼓励老人多到室外享受自然

Susan Rodiek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一些护理院中的庭院设计精美,老人也极少到这些庭院活动。前文也提及,室外的自然景色、清新空气和适度的阳光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极有裨益。Rodiek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虽说有老人个人的因素(如身体条件不允许)和护理院自身的考量(如担心老人在室外摔倒受伤而使自己担负法律责任),但更应归咎于环境设计的不当为老人到室外去设置了重重障碍:门往往很重,使虚弱或使用轮椅的老人无法方便开启;室外没有适合老人行走的铺地;没有足够的、供人逗留的座椅和空间;没有充足的设施和树荫遮挡午后或者是夏日的阳光。如果能清除这些障碍,室外环境会吸引更多的老人(图11)。

3. 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在2000年时发布了《公共健康导则》,提倡人们每星期至少活动锻炼5天,每天至少30分钟。长期适度的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慢性病,减少医疗开支。但是在护理院中,只有少部分人参加有限的体育活动。因此,学者们也开始考虑如何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促使护理院里的老人摒弃消极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六、美国经验对中国护理建筑的启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老龄办的调查报告,2005年全国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1亿,占7.69%。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目前,中国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约2 700万人,但民政局统计显示,至2008年底,全国仅有老年福利机构35 632个,服务对象189.6万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再者,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许多家庭出现了一对夫妇照顾四个老人的状况,使这些家庭不堪重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到社会集中养老的转化,增加了对护理机构的需求。

美国虽然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它在长期护理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对中国的相关行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到护理建筑,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细化护理层级

由于中国尚未对老年护理层级进行明确的划分和定义,国内的大部分护理院和福利设施处于一种“大而全”或是“小而全”的状态,类似于美国的持续护理型退休公寓,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但设施的设计并未充分考虑不同护理层级的不同需求。由于不同的护理层级对环境、仪器和护士(或护工)技术水平的要求不一,国内设施的现有空间和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老人生活品质。因此,参考美国对护理层级和机构的划分,制定相关法规和设计导则,是目前护理行业甚至整个老年产业的当务之急。

2. 体现人文关怀

笔者曾问起Green博士参观中国老人院后的感受。他说,要不是亲眼目睹,简直不能想象中国的老人们是如何七个人在一个大房间里长期共同生活的。目前这种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文关怀的缺失,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尊严、隐私、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无法得到尊重和满足。美国老人护理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发展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前文提及的社会学的护理模式是这种理念的集中表现。国内相关行业人士有必要深入学习,在护理方法和环境设计上对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有助于扭转养老院的负面形象,使老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度过晚年,促成从家庭个人养老到社会集中养老的转化。

3. 采用科学的设计观和设计方法

循证建筑设计理论(evidence-based design,简称EBD)在美国已广为医疗建筑设计师所采用。其实质是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中借鉴研究成果,与研究人员合作,甚至参与研究过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研究表明,基于EBD原则设计的医疗护理建筑能通过环境手段预防医护事故,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康复时间。国外的老年护理建筑研究已有多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而中国在这方面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亟待开拓。这需要国内的学者和建筑师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学习EBD的理论和原则。只有通过多方合作与研究,科学地解决问题并积累经验,才能创造出与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符的老年护理建筑的设计法规、导则、方法和作品。

结语

美国老年长期护理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在服务内容、管理模式、建筑类型和设计理念方面已自成系统。笔者此文只能管中窥豹,但希望以此投石问路,引发更为深广的讨论,以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9.[2010-05-01].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0906/20090600031762.shtml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010-05-0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

[3]Hamilton,K.D.,&Watkins,D.H..Evidence-Based Design for Multiple Building Types.Hoboken,NJ:John Wiley&Sons,Inc.2009

[4]Lawton,P.M.An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applied to elderly housing.Environments and Aging,1997,31(1):8~10

[5]Regnier,V.Design for Assisted Living:Guidelines for Housing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Frail.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2002

[6]Rodiek,S.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Outdoor Access for Elderly Residents at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Unpublished Dissertation,Cardiff University,Cardiff,Welsh.2004

[7]Ulrich,R.S.A theory of supportive design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Journal of Healthcare Design,1997(9):3~7

[8]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2000[2006-11-26].http://www.healthypeople.gov/Document/pdf/uih/2010uih.pdf

8.如何在家中护理卧床老人 篇八

长期卧床老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器官功能的退化,导致吞咽功能障碍,极易造成误吸。如果老人能在床上坐起,进食时应采取坐位。如果老人不能坐起,应为老人准备一个勺子进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老人,应考虑鼻饲,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度。当出现严重的窒息、咳嗽、呕吐、皮肤发紫等症状时,应考虑有异物吸入的可能,应迅速将病人头转向一侧,然后用手指裹住毛巾或布块,把手指伸入老人口中,进行掏除,无法解决时应立即把老人送到医院。

一般来讲,老人坠床的原因有床铺过软、老人意识不清、反应迟钝、躁动等。床铺太软造成老人翻身或移动体位时,失去重心而造成坠床。为防止坠床的发生,我们应给老人准备一个软硬适中的床铺。意识不清、反应迟钝的老年人应加床挡。躁动的老年人除加床挡外,还应该在老人肢体活动范围内,移开一切危险物品,如热水、利器、药物等。

长期卧床的老人免疫功能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易发生肺部、尿路感染,老人会出现发热、痰多、尿液浑浊、尿疼等症状。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应定时开窗通风,增加营养,减少会客,尤其是不要见呼吸道感染或发热的病人。如果发现老人有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老人卧床后所有的活动都在床上进行,床单的清洁、干燥至关重要。在衣服的选择上,也要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使老人感觉舒适。

长期卧床的老人要注意勤翻身,如果不勤翻身,极易出现压疮,还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所以,能自行翻身的老人,一定要督促他定时翻身(1次/1~2小时)。不能自行翻身的,协助其翻身,每次翻身时均拍其背。

每天可用温水给老人擦拭全身,减少汗液的刺激,清除脱落的皮肤碎屑。冬天皮肤干燥,可涂些润肤的油脂类护肤膏滋润皮肤。每次大小便后清洁肛门及女性会阴部,以免因大小便清理不彻底刺激此处皮肤。

每天房间内的通风换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人长期卧床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发脾气、头痛等问题。其实这些与房间内污浊的空氣有很大关系。有些老人因怕受凉而不敢开窗通风,造成老人的种种不适,又查不出异常。所以在做好保暖工作的情况下,每天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可使空气流通,也可减少房间内的细菌、病毒,还会增加舒适感。

有些老人会大小便失禁,家属应及时清理被粪便污染的衣服和被褥;及时消除异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保护好皮肤,在臀下铺一次性尿布并及时更换,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排便后及时用清水清洗肛门周围和臀部的皮肤,并擦干;可在肛门周围涂凡士林或润肤油加以保护。若肛门周围发红,则涂氧化锌软膏,并用软纸或干净的旧布把双侧臀部隔开,避免相互摩擦加剧创面的破裂。以下措施可以预防或改善大小便失禁。

1.多喝水。每天饮用6~8杯水,维持一定的排尿量,以加强尿道的天然抵御功能,有助于预防尿道感染。此外,避免喝酒、咖啡、浓茶、汽水等,这有助于改善小便失禁的情况。

2.注意饮食和运动。多吃水果、蔬菜及高纤维食物,适当地进行运动,可预防便秘,改善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3.保持体重。过胖会增加腹部压力,因此保持体重,有助于预防压力性尿失禁。

4.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小便失禁的患者可每隔2~3小时排一次尿,来训练控制膀胱的能力,提高患者对排尿的知觉。每次小便时应尽量排空膀胱。

5.平时多做盆底肌肉运动。该运动可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控制力,以改善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上一篇:消防安全承诺书免费下一篇:市场三年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