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比较

2024-06-21

德育比较(精选8篇)

1.德育比较 篇一

中西方学校德育比较探究论文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

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

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纳入进来,这对以上各方面的实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不但无效,反而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建树也比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这也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利于我们充分地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勃兴,除了本身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统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从而使新儒家在论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经济现代化起促进作用时,获得了最有利的证明。李光耀在总结自己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76%是华人,华族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不接受美国人那种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因此都主张培养子女,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民,有了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参政治国的行列,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学思想由海外波及国内,并同国内新儒学思想彼此呼应而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顺应了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振兴经济的大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儒家经典作为幼儿道德启蒙教材,可见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睐并有重振雄风之势。

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中去。西方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道德价值体系的。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林立,虽然也有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这个体系始终没有被冲垮。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有用之处,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固的德育体系。

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微观研究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价值澄清;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学会关心,动之以情地开展道德教育;谢佛提出要形成一种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气氛;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以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公务活动的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德育比较 篇二

一、中国古代先哲对德育时机的认识与研究

1. 孔孟荀的德育时机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启发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德时机的重要作用。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只有当受教育者进入积极维状态, 产生强烈求知的愿望时, 是教育者进行启发教学的最佳教学时机;另一儒学代表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主张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荀子在其教育名篇《劝学》中, 提到了德育时机的问题“不问而告谓之傲, 问一而告二称之嗜;傲, 非也;嗜, 非也, ……”荀子这一观点表明教育者解惑要避免急躁和有意隐瞒, 应注意观察受教育者情绪变化和神情气色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 把握最佳的德育时机。

2. 颜之推的德育时机思想

南北朝时期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及早施教”的思想, 并认为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他从受教育者幼年奠定基础和可塑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受教育者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并认为受教育者早期乃教育的最佳时机。

3. 张载的德育时机思想

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洪钟未有声, 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 由问乃有知:‘如时雨化之者, ’当其可, 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张载强调德要“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 即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等身心发展状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把握最佳时机对受教育者加以适时适当的引导。

4. 朱熹的德育时机思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 特别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 并继承了孔子的教学思想, 提倡启发式教学, 主张育者应注意把握时机, 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诱导, 激发受教育者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在注释《论语》中“不愤不启, 不排不发”一章时说: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述其辞。

5. 王夫之的德育时机思想

“因机设教”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所主张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体现了其注重把握德育时机的思想。王夫之认为, “教者之所以教, 学者之所以学, 皆以因人心自有之机, 而纳之于道”, 也就是说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施教, 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 是因为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循序一定规律, 并存在着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

6. 陶行知的德育时机思想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的幼年时期是进行道德教育及人格培养的最关键期, 指出“人格教育, 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 六岁以前是人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 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 自然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 那么, 习惯成了不易改, 倾向定了不易移, 态度决了不易变”。

二、国外对德育时机的认识与研究

在西方, 教育被视为一种人为善的活动, 教育目的包括着德育意图。在古希腊, 智者派的杰出代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命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杜威, 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养成品德。

1.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将人的受教育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与人的情感相关联的教育, 情感的问题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意识, 是在儿童晚期随着对社会了解和接触需要的增强而突出出来的, 所以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该晚些, 即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时机在儿童晚期。

2.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康德把儿童受教育过程分为管束、教化及道德陶冶三个步骤。管束是防止本来就有的恶的本性膨胀, 抑制天生的野性, 保障善的本性向外显露;教化是要教育训练儿童知晓各种社会交往立身处世的礼俗, 对问题有分析判断的本领。管束和教化都是为了儿童适应社会环境, 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地位。第三步是道德陶冶, 即教育的最高层次。管束和教化阶段的教育是道德陶冶阶段的基础, 因此, 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儿童的管束和教化阶段之后。

3.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 德育要“及早实践”, 提出必须从儿童很小时候起重视对他们的德育, “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可见, 在洛克看来, 儿童早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

3.中外德育时机比较研究 篇三

一、中国古代先哲对德育时机的认识与研究

1.孔孟荀的德育时机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启发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德时机的重要作用。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受教育者进入积极维状态,产生强烈求知的愿望时,是教育者进行启发教学的最佳教学时机;另一儒学代表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主张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荀子在其教育名篇《劝学》中,提到了德育时机的问题“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称之嗜;傲,非也;嗜,非也,……”荀子这一观点表明教育者解惑要避免急躁和有意隐瞒,应注意观察受教育者情绪变化和神情气色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把握最佳的德育时机。

2.颜之推的德育时机思想

南北朝时期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及早施教”的思想,并认为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他从受教育者幼年奠定基础和可塑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受教育者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受教育者早期乃教育的最佳时机。

3.张载的德育时机思想

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洪钟未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张载强调德要“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即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等身心发展状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把握最佳时机对受教育者加以适时适当的引导。

4.朱熹的德育时机思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特别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并继承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育者应注意把握时机,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受教育者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在注释《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一章时说: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述其辞。

5.王夫之的德育时机思想

“因机设教”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所主张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其注重把握德育时机的思想。王夫之认为,“教者之所以教,学者之所以学,皆以因人心自有之机,而纳之于道”,也就是说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施教,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是因为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循序一定规律,并存在着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

6.陶行知的德育时机思想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的幼年时期是进行道德教育及人格培养的最关键期,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二、国外对德育时机的认识与研究

在西方,教育被视为一种人为善的活动,教育目的包括着德育意图。在古希腊,智者派的杰出代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命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杜威,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养成品德。

1.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将人的受教育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与人的情感相关联的教育,情感的问题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意识,是在儿童晚期随着对社会了解和接触需要的增强而突出出来的,所以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该晚些,即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时机在儿童晚期。

2.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康德把儿童受教育过程分为管束、教化及道德陶冶三个步骤。管束是防止本来就有的恶的本性膨胀,抑制天生的野性,保障善的本性向外显露;教化是要教育训练儿童知晓各种社会交往立身处世的礼俗,对问题有分析判断的本领。管束和教化都是为了儿童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地位。第三步是道德陶冶,即教育的最高层次。管束和教化阶段的教育是道德陶冶阶段的基础,因此,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儿童的管束和教化阶段之后。

3.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德育要“及早实践”,提出必须从儿童很小时候起重视对他们的德育,“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可见,在洛克看来,儿童早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

4.德育比较 篇四

——法泗小学“全员育人”有效德育工作模式

我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回归教育本真,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德育的工作模式。所有的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所有学生都是自我教育者;所有家长都是德育参与者。学校各种活动的全部过程都包含德育因素,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表达了人人做德育、时时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员德育三个方面的内涵要求。

一、实行正、副班主任制度

为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也为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教育管理水平,形成较为有效的班主任队伍后备力量培养机制,根据我校的办学实际,学校实行正、副班主任工作制度,制定了正班主任工作职责和副班主任工作职责。

学校共有教师36人,12个教学班,12名正班主任、12名副班主任、7名校委会成员,2名教导员、1名门卫、1名食堂负责人、1名报账员。所有教师一岗双职,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实行班级精细化管理

实施《法泗小学班级积分卡》工程,将班级常规工作以积分卡的形式纳入班级量化管理。经过两年的实施达到以下成交效:

1、学生成了班级管理的主人

孩子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思考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样样事情要做好”的习惯。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见到老师要问好;管住自己的手,见到垃圾勤弯腰,多出手;管住自己的脚,不疯打,不追跑,走路时靠右行,集体行动时队伍要整齐;关注本班教室,清洁卫生要保持,纪律、安全要注意;关注自己的着装,坚持佩带红领巾,保持衣物整洁;关注自己的课桌椅,不乱画,不乱刻,学习用具摆放整齐„„

2、班主任成了班级管理的监督员

班主任一到校,第一时间走进教室,深入清洁区,引导、督促孩子们做好清洁。课间也要到教室里转一转,看一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午间休息仍然与孩子们在一起,一会儿对部分孩子进行培优补差,一会儿对特殊学生进行谈心交流。课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家访,及时鼓励,耐心纠正,保持好班级良好的发展方向。

3、学科教师成了班级管理的协查员

学校实行教师班级捆绑制,教师的评先、晋级、绩效考核等其中的部分内容与班级管理结果挂钩。所以科任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也十分关注,及时提醒,发现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向班主任反映,协调解决。老师们都能主动地与班主任、学生们拧成一股绳,为争创先进班集体而努力。

4、学校成了比、学、赶、帮、超的阵地

集体或个人获得积分卡或雷锋卡后,及时上交到班主任手中,老师们在晨会、午检、班会等时间里对获得积分卡或雷锋卡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场和鼓励,带动全班同学为争得积分卡和雷锋卡为荣。同学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向着积极、高尚的方面发展,促进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形成班级凝聚力,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未获得积分卡的班级,班主任会及时分析失分的原因,调控学生的品行,指出努力的方向。

政教处每月根据各班获得的积分卡和雷锋卡按一定的折算分值进行统计排名,评出各学段的优胜班级,一学期一总评,评出学校的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并根据教育局下达的优秀名额向市、区教育局呈报。年级与年级比赛,班级与班级竞争,比的是文明,赛的是习惯,争的是成绩,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局面正在形成。

三、扎实做好德育常规工作

1、早锻炼培养意志

结合农村学校学生到校较早的现象,学校将每天7:30—7:50确定为学生早锻炼活动时间。活动时由各班正、副班主任组织学生到活动地点,按照学校体育组统一安排的内容进行活动。班主任全程参与,和学生一起练习流星球和跳绳,帮学生摇长绳,组织队形,维持秩序。每天早锻炼结束时,都有一次升旗仪式,所有师生停止活动,面向国旗,少先队员敬队礼,身体得到锻炼,身心得到愉悦,意志得到培养。

2、大课间锻炼品格

我校正在争创“体艺”特色学校,针对这一点,我校推进“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有广播操、武术操,集体舞、流星球、跳绳,内容丰富。正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协同管理,与学生共同活动,兴趣得到培养,情感得到交流,品格得到修炼。学校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在《体育教育》杂志2012年12期中发表,《阳光体育案例》2013年10月获湖北省一等奖,2013年我校被教育局定为田径传统基地学校。

3、午餐师生平等

针对我校食堂和餐厅困难的情况,学校将学生的小饭桌搬进教室,饭菜由食堂工作人员按班级人数分发装盒,由各班正、副班主任和部分学生到食堂领取,再由正、副班主任按学生秩序分发,学生在自己的坐位上就餐,所的教师在自己配班的班级和学生一起就餐,学生吃什么,领导、老师就吃什么,师生平等,不搞特殊化。在就餐过程中,老师们成了学生的榜样,教导学生遵守秩序,注意卫生,工作认真,团结合作。

4、路队培养习惯

每天放学,学校轮流安排两位值班教师在学校门拉起两条线绳,两边车辆停止运行,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非常安全的通道,学生在各班走廊上迅速排好路队,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带领出校门,并护送到指定地点,学生放学回家安全而迅速,2分21秒,全校学生放学全部完成。

5、课间养成文明

清洁学生每天早晨“一大扫”,午间“一小扫”,课间“时时找”。老师们一到校清洁区看一看,课间瞧一瞧,午间问一问。学生们不乱扔,见到垃圾就“弯腰”,学生能24小时保持清洁。每天,每一个楼层,每一个活动区域都安排了值班教师,看到垃圾主动捡起,见到不文明现象马上制止,发现好人好事当众表扬。

6、“班级文化”熏陶

每个班级设计制作了自己的班级名片,起了响亮的名称,拟定了本班的班级班规,并利用班会、晨会、读报时间强调和评价。各班都开展了“争做班级小主人”活动,每个学生在班上人人都有事做,每周都有班主任对各项负责人进行评价,并各自设计了自己的评比表,以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工作进行量化评分,每学期结束再结合期未考试情况评选优秀学生。评比过程一目了然,成绩一清二楚,所以学生们尽最好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争做班级的小主人。

7、“访万家”促感情

学校将每个月的第一周定为家访周,制作了家访手册,正、副班主任协商每个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家访,填写家访手册。各班还建立了班级QQ群,平时与家长勾通,传达孩子的信息,交流想法。每月期两次家长会,将家长请进班级,热情服务,耐心交流。老师们或亲自上门家访,或电话勾通,或QQ联系,或请进学校当面交流,家校合力,劲儿向一处使,老师、家长、学生关系融洽和谐。

8、“课余托管”辅导

我校老师非常具有敬业精神,早上7:20就到班,一直到5:00左右才回家,中午和学生就餐之后,或看护学生午休,或对学生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培优补差,一二年级第三节课没课时,还对没有乘车的学生当面辅导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取得了良好成效。长江网,江夏信息网,楚天报、江夏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

四、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1、主题活动月

政教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学期德育工作方案,每月一个活动系列。二月份为行为规范教育月,三月份为学习雷锋活动月,四月份为三位一体互动月,五月份为艺术教育活动月,六月份远离毒品教育月,七、八月份为暑期活动月,九月份为文明礼仪教育月,十月份为弘扬民族文化教育月,十一月份为学校、家庭活动月,十二月份为情感教育月,十二月份为总结表彰活动月。月活动稳步推动,各班积极参与,争先夺卡,争当先进班集体。

2、社团活动

学校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全校课外活动课,所有教师分担一节活动课,或在教室,或在室外,或在功能室,师生相互交流。星期二最后一节课为社团活动,长期开展活动,学校共设有田径队、羽毛球组、流星球队、乒乓球队、泥塑组、书法组、绘画组、音乐组等8个艺术活动小组,其中田径队连续五年获江夏区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乒乓球队每年都进区乒乓球比赛前八名,泥塑组年年代表江夏区参加武汉市艺术小人才比赛,多人次获一等奖,书法组、绘画组、音乐组每年在区艺术小人才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3、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三月八日“感恩母亲”教育。各班开展了专题教育,布置德育作业,启发学生给妈妈倒杯茶,洗洗脚,捶捶背,之后学生们写了德育日记,收到了较好效果。

五月一日“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部份班级台开队会,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爱惜每一颗粮,节约每一滴水,不挑食,不偏食,不攀比。

六月一日文艺汇演活动,各班正、副班主任精心编排节目,学生积极表演,用实际行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情,感谢爱心人士的关爱之心。

九月十日“感谢老师”教育。同学们送给老师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给自己喜爱的老师点首歌,师生感情得到极大的升华。

十月一日“感恩祖国”教育。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祖国美好的明天;出一份手抄报歌颂祖国的繁荣富强;写一篇作文赞美祖**亲的伟大;出一期黑板报介绍祖国的发展史。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要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实现“我的梦”,完成“中国梦”。

4、校外实践活动

“走进福利院,走进留守老人,送温暖”活动。孩子们为福利院打扫清洁卫生,不怕脏,不怕累,他们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展现了一名优秀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孩子们为爷爷、奶奶表演手语舞、集体舞、小合唱、集体朗诵等,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和幸福的微笑。孩子们从本次活动中体会到了尊敬老人、帮助他人的快乐。“走进社区、啄木鸟”行动。打扫街道,清理死角,查找不规范字,清除“牛皮癣”,人人争做小小啄木鸟。

“走进留守之家,暑期夏令营”活动。留守儿童假期活动,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学书法、学绘画,郊游,参观,和家长电话勾通、视频连线,学生们快乐生活,愉快学习。

五、不足之处

1、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没有被全面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源自学校工作制度的约束。

2、工作设定的范围不够,工作中往往出现了一些计划之外的事,考虑问题不周全。

3、抓反复工作的策略还不科学,学生行为习惯难以定型。

六、结语

正因为有了这些德育工作元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6月学校少先队被武汉市团委评为“雏鹰大队”;2013年8月学校被区教育局评为“德育管理先进学校”;2013年8月被区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学校”。

5.德育比较 篇五

当前,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德育目标大而无当、德育体系层次不清、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以致于德育低效甚至无效。我们有必要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内容体系,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我国传统德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大而无当,远离生活实践

一方面,我们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规范远离了日常的生活实践,只是一种远、大、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我们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大而无当,不重视小处之大德,因而显得虚无缥缈;我们所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圣人”和道德“神人”,因而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现行德育内容几乎涵盖一切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如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等,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2.德育体系层次不清,缺乏清晰脉络

传统的德育体系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缺乏贯穿始终的脉络。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也注意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内容区别,但从总体上看,体现层次性、序列性还不够清晰。有的德育内容出现设置混乱,以致于小学讲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的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

传统德育内容常常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隔离,而远离实际生活的德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关注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引导受教育者从生活中的实事做起,从平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故事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触动心灵,拨动心弦,形成情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而目前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受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照顾了道德体系规范、完整和社会发展所期望的完美人格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的发展水平,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很难为学生所认同和接收,更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

二、生活与成长轨迹:重构德育内容体系的新路径

德育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而德育内容的安排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发展规律。

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更是德育的主体,确立德育内容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完善的纵向、横向活动空间范围为标准。而个体的生命活动从横向空间来考察就是人的平常生活活动,从纵向时间来考察就是人的成长轨迹。学生生活与成长轨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清晰的路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德育内容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个体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生活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德育只有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得到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感受生活、融入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道德和培养品质。因此,德育内容要植根于个体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这样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更要遵循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样的德育体系才具有深厚的人本基础和清晰的脉络路径。

三、依据生活与成长轨迹科学构建现代德育内容体系

本文认为,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的横向活动(生活活动)和纵向活动(成长轨迹)来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沿着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依据人的生活与成长的道德需求可把德育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家庭活动德育内容、社会活动德育内容、学习活动德育内容、职业活动德育内容、生态科技德育内容、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1.家庭活动德育内容

家庭是人的德性和德育的历史始点,家庭活动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道德生长的摇篮,其中“母爱”是家庭道德的核心要素。家庭活动德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家庭伦理”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这一伦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在当前,家庭伦理主要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2.社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要讲社会公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社会活动是人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正

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谦和好礼、群体和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严己宽人、宽容理解、平等竞争等;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等。

3.学习活动德育内容

进入学习领域,要讲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关于“怎样学习是善”的一个概念。它规定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定哪些学习意识是善的,哪些学习意识是恶的。它是学习领域的善恶评价标准,能调节学习者的学习,指导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实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是主要的学习道德,主宰了我国几千年的学习活动,也是应试教育的元祖。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已不被采纳。现在的学习道德主要有: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尊敬老师、关心同学、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等。

4.职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校门,涉足职业领域,就涉及到职业道德,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进取、勇于创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5.生态科技德育内容

关注地球生态,关心人类生存,维护持久发展,涉及到生态科技伦理。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科技伦理问题,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身心环境等领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臭氧空洞、能源危机、价值扭曲、道德滑坡、精神滑落等。所以,科技越发展,人类社会就越迫切地需要高瞻远瞩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使之合乎人道,合乎理想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我们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这两者的结合,将孕育出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和富于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

6.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实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发展,涉及到自我发展完善的德育内容。其主要包括个体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包括道德思维、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能力,最高境界是慎独。

有学者指出,从道德意义上说,做人大致有这样几个层次: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个清白的人,不做坏事,不当坏人;其次是做个合格公民,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再次是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对国家有所贡献;最高要求是做个先锋战士,能站在时代前列,开拓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个道德模范。德育就是要使个体内化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践行道德行为,争取做一个道德模范。

德育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现代化的内容要求:诸如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的要求,生态伦理与经济伦理道德的要求,信息伦理道德与心理素质的要求,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与合作精神的要求等等。上述六部分内容只是作为德育内容体系的一个探讨,它们虽好,并未穷尽德育的内容。要使上述六方面的内容收到好的德育效果,还需变革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小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学随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 陈晏君.对当前德育内容体系重构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8(1).

[3] 俞立军.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 刘新芬.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若干新路径.江苏高教,2008(2).

[5] 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6] 张祖华.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教育探索,2010(4).

[7]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6.以德育真人-德育 篇六

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人格高尚的人。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人格是在现实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因此,德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从“知”到“行”的飞跃以及从“行”到“知”的理性升华。德育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满足,它应在学生的“知”与“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即是说,道德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形态,而是一种行为的特征和倾向。也许,德育的效果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其对学生所起的积极影响定是可以预期的。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里看到一男生用泥块砸另用泥块砸另一男生,于是马上制止,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该生早早来到校长办公室门口等待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给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果是奖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该生惊疑地接过了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在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你的,因为我叫你不再砸人,你就没砸了。”该生更惊疑了。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块糖果也是奖你的,我调查了,你杂的那个男生是因为不遵守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正义善良,敢跟‘坏人’做斗争,应该奖你。”该生忍不住了,流着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杂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校长笑了,又掏出一块糖:“这块糖果是奖你的,因为你认识了错误,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7.中国内地与香港德育比较研究 篇七

一、德育目标的比较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存在着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两种倾向。在中国传统的德育中, 德育的社会本位倾向一直是占着主导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间, 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也呈现出一种社会本位的目标倾向, 过分强调德育的思想政治功能, 但是却忽视了德育能促进个体的德性完善这一最直接、最本质的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现实实践的检验下, 传统德育目标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德育对于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性亦日益突出, 德育目标的个体本位倾向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当今世界潮流的不断变化, 各国对德育目标的关注不仅集中在其社会功能上, 也更加注重德育对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 中国内地也完善了其德育目标, 树立了全面的德育目标观, 不仅注重德育的社会功能, 亦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个人品德。

而在香港, 其在教育目标上主要包括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而其德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和公民意识。相比较内地而言, 香港的德育目标则比较注重对于个体德性的培养, 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合格公民;但是却缺少对学生国家民族意识、政治思想的教育, 这与香港受到英国百年的殖民统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德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1. 从两地德育课程设置的表述来看, 香港回归祖国以后, 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改革, 其中, 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 而《德育及公民教育》是其改革成果之中最新颖的一项。在《德育及公民教育》这一最新的香港德育课标中规定:“学校首要培育对学生个人及群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五种价值观和态度。这五种首要培养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和承担精神。”在这一文件中对其规定的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清晰明确的表述。相比较而言, 内地教育部于2003年5月, 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11年, 教育部对该《实验稿》进行了修订, 在这一内地德育课标中对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也是有所提及, 但是对其内涵的表述却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 并没有像香港那样做出非常清晰明确的规定。另外, 在香港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中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架构”与“课程推行中的具体要素”等这些单项的定义性叙述中, 字符数之和为1315, 而大陆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数字是550。由此可见, 大陆的课程设置在表述上更加简单明了, 给予了教育者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而香港的课程设置在表述方式上则更加具体、细腻与丰富, 也更加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作用与实践意义。

2. 从两地德育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 内地的德育课程内容离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 带有明显的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属性, 而疏忽了学生的个人本位属性, 这是因为课程设置者所基于的是社会与国家的立场。虽然近年来, 内地的德育课程设置开始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提升了对学生个人的关注程度, 但是与香港相比之下, 做的却还不够好。香港德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其内容主要有五大板块: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生活与社会生活。这五大板块都是以学生个人为中心, 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 力求给予学生最为贴切实际的指导, 教材的内容也始终围绕着与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展开, 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的德性的培养。

三、德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内地的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求, 立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确立的。它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教育。总体来看, 内地的德育内容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内地的德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中国内地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内地的德育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正确地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

2. 内地的德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导性。

中国内地的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而这些理论也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同呈现在了当今青少年的课堂上, 对青少年的德育发挥着理论主导性的作用。

与中国内地的德育内容相比较, 香港则有其不同的一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政治教育。回归前的香港, 虽然在舆论上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 但是, 对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香港普通民众来说是毫无民主可言的。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隐形手段强迫香港民众服从英国, 从而对英国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进而淡化其国家民族意识, 对中国内地产生一种政治陌生感, 这实际上是对香港民众实施的一种政治茫然措施。

2.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 简单地说就是强调培养“博古通今”的通才。虽然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侧重不尽相同, 但总的来说, 香港的通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均衡的教育, 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各方面的综合实力, 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香港的通识教育中是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内容。

3. 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香港的品德教育相比较内地而言, 具有很大的广泛性。香港的品德教育既包括中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勤劳、勇敢、诚实、友爱、团结、正义等, 又包括西方的品德思想教育, 如民主、科学、人权、自由平等。这与香港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 香港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香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香港是一个非常重视法律的社会, 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更是从小学到大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渗透, 使学生能够从小就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从而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真正地、自觉地去维护法律的尊严,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德育途径的比较

1. 课堂教学形式。

内地与香港都采用课堂教育形式这一基本的德育途径, 但是两地在课堂教学上所采用的方法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内地主要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而香港则主要是将德育课程融合在各个教育学科之中,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渗透式的教育。

2. 非正规的课程教学形式。

所谓非正规的课程教学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内地和香港都会采用这一形式的德育途径, 两地在这一点上具有比较大的共性, 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过程中, 锻炼其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其精神文明素养, 寓教于乐, 从而达到对学生实行德育的目的。非正规的课程教学形式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对未来德育的启示

综上可以看出,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德育在各方面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各有一定的特色, 但两地的德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我们应该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 修正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不断地完善以后的德育工作。

一是提倡以人为本, 关心学生个人的德性发展, 实现学生德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全面发展。二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与渗透式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三是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要与时俱进, 关注现实, 突显德育的时代性。四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德育内容, 拓展和完善德育途径, 增强德育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

[2]冼玉仪.香港社会与文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1996

[3]香港教育署编.学校公民教育指引[Z].1996

8.中西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篇八

关键词:德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37-02

中西高校在德育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同时,中国高校教育方法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高校的德育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西方高校则更注重隐性和渗透教育法、心理咨询教育法、宗教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对中西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我们能够探索到可以使高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并重新规划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指明一条突破迷茫期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受教育者逐步掌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德育知识最主要的方法。在中国各高校,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统一的思想政治课来形成自己的理念,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学到知识,道德修养也得以提高。有部分人因为时代已经发展改变了,认为传统的理论教育法已经失去了它应当具有的科学时效性。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理论教育法是应当继续保持还是放弃又模棱两可,对此,还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二)社会实践教育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如下修改:一、将第四条改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的方针,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通过该教育法修订强调了教育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念,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例如通过组织,开展三支一扶、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举办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增强文化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力度,同时,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致力于培养出符合社会的德育人才。

(三)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又称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一种很普通但能产生非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从学校遍及到社会,从学习榜样伸展到模范人物,起到宣传和模范作用,引导社会大众、受教育者产生一种积极正能量,在情感上达到一种共同共鸣,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社会大众媒体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最近几年,一些模范榜样人物也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例如在2004年、2005年,感动中国节目,诞生了徐本禹、洪战辉等模范人物,以及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他们都是平凡的,可他们的事迹却是可贵的,同样,他们作为大学生的代表,却拥有如此的思想品德,激励我们积极实现人生价值、激发我们做平凡人、不做平凡事,鼓舞我们思考人生,努力实现我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高水平发展。

二、西方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隐蔽性和渗透性教育法。

就西方高校的德育观而言,直接的、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是西方国家所排斥的,它们更注重教育的“隐蔽性”,把传授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科学中,用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的联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的生动实际。例如法国高校,讲授法语时,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法语语言的基本知识,而且通过艺术形象的分析、指导阅读、评议作文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再如在美国高校中,它们也把德育知识的内容渗透到各种教材中,与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密切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不断培养自己民族的道德意识,也增强了文化知识的培养。

(二)宗教教育法。

美国教育更多的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宗教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宗教教育的课程设计重点在“学习尊重多元宗教”上,以此建立宗教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知识传播,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胸怀。宗教教育在西方盛行比较早,宗教文化在教育中也占了重要地位,以至于宗教式教学法对西方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方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虽然公立大学禁止开设宗教课,但宗教伦理一直作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作为一个公民优秀品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依然把宗教教育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在美国,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允许大学生接受宗教的文化,各种宗教教堂建在校园内,充满了以宗教教育方式培育学生德育能力的方式。

(三)心理咨询教育法。

心理咨询教育法作为当代比较盛行的一种教育方法,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交谈聊天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帮助、辅导,从而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所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当代西方德育理论,他们将哲学与心理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支柱学科,将心理学运用到课堂教学行为化。到今天,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设有专业的人员,由政府拨款,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和服务,还有专门的心理专家为学生制定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在美国,这是很受高校德育重视的。在英法高校也都设有专门独立的心咨询机构,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在大学的四年,大约有一半的学生都有过心理咨询。

(四)多元化的教育法。

社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高新技术层出不穷,道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德育方法也与时俱进,多元化教育法在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原则上,通过具体教育方式,使个体发挥出道德的本质和道德判断能力,突出多样性特点,这些方法主要有社会学习法、道德认知发展法、体谅教学法等。社会学习法,强调学习是获得的基本方法,认为学习不仅是反映历程、认识历程还是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一段过程。道德认知发展法是以道德认识论为基础,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意识能力的发展。体谅教学法的核心是学会体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设置各种角色扮演、情景交换,最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总结结论的一种教育方法。

三、中西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通过对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发现了中国高校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还存在提升空间,当然,有些方法还是应该发扬的,比如理论联系实践,充分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做到学以致用,学会改变创新。所以我们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以达到自己能够取长补短的效果,将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一)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联系。

中国高校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奠定了很深的基础,不可否认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慢慢改变,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也受到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冲击,很多的大学生形成了一种“己见”,用一种独立的眼光,多个角度去批判当前的社会状况,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西方重视开放、重视发展、反对一成不变的德育理论,这些观点对于我国来说,能有效弥补传统理论教育的落后性和短见性,对我国教育方法的改造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二)加强心理咨询建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同时,人们背负的各种压力也由之而来,仿佛社会进入了一个“情绪时代”,人们的观念、思想复杂善变。各种消极的事件一件胜过一件,对人类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自杀的案件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类似不良现象的产生使我国高校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建设起步比较晚,指导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高校心理咨询建设的先进经验。

(三)拓宽途径,突出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德育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在课堂内掌握主动权的教师为主,以大纲教材为中心,学生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传递来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学方法较单一,学生参与到课堂内机会较少,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具有缺乏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得到充分的尊重。(1)高校教育教学的方法既要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规律,还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凸显其较基础教育的优越性。(2)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是由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决定的,在注重教育的工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3)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予他们自由、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做到行动和思想的统一者。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2]袁力.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冯益谦. 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7,01:36-39.

[4]黄钊. 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从中外德育比较研究中吸取营养[J]. 思想教育研究,2010,03:54-58.

[5]董俊花,杨新荣. 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188-189.

上一篇:明史·陈以勤传原文译文下一篇:茶艺课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