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2024-09-02

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14篇)

1.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试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创新

作者:王乃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当前,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企业面临的将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企业必须做好经营管理战略创新。文章对产品、资产经营,发展与效益的互动,企业经营结构优化、创新及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经营管理;管理优化;战略创新;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2.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二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内涵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义, 我国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 有学者将其归入经济公益诉讼, 认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环境, 破坏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提起经济公益诉讼, 由人民法院依经济公益诉讼程序进行审判, 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民事、经济、刑事责任。”第二, 有学者认为,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 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 为维护环境公益不受损害, 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第三, 有学者将其归入社会公益诉讼, “所谓社会公益诉讼, 是指任何人、社团、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益, 都可以自己的名义, 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以上定义都是从某一方面反映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种观点将环境公益与经济公益等同, 难以体现出环境公益的特殊性。第三种观点强调了社会公益就是环境公益, 主观扩大了环境公益的外延。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但该观点将国家机关的原告诉讼资格排除在外则有失偏颇。从本质上讲, 环境公益诉讼超越了一般经济公益诉讼的范围, 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公益诉讼, 而是一类特殊的诉讼类型。笔者认为,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任何人 (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国家机关等) , 为了保护环境公益, 在环境已经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 针对相关行政机关或者是民事主体向法院寻求环境公益救济的一种专门的诉讼活动。

二、现代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一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必须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没有理论支撑的制度很有可能会成为镜中水月。

(一) 公共信托理论

公共信托理论较早起源于罗马法, 其基本含义是指:像大气、河流、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在本质上是属于公民的共同财产, 应该基于公共利益之目的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以信托的方式加以管理和利用。美国学者Joseph.L.Sax教授在1969年其论文《自然资源法中的公共信托原则:有效的司法干预》一文中提出环境资源公共信托的观点, 指出了三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 像大气、河流、水这样对于市民的利益是极其重要的公共资源, 如果将其作为私有权的对象则是不合适的;第二, 自然给予了人类很大的恩赐, 个人和企业不同, 大气、河流、水等公共资源与个人的经济地位无关, 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第三, 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保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不能为了其他私的利益将公共物从可以广泛地、一般使用的状态而进行限制或者改变分配方式。他认为, 大气、河流、水等环境要素不是无主物, 而是全体公民的共有财产, 政府接受公民的委托而管理和开发利用这些环境要素。因此,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就好比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关系, 政府作为公民的委托对象, 肩负着合理管理当代人以及后代子孙的环境要素的义务, 保证环境不遭受破坏。公共信托理论不仅为公民个人主张环境权利提供了依据, 也为公民主张环境权利救济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私人检察总长”理论

在英美法系国家,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私人检察总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出现官吏的违法行为时, 为了制止这种违法行为, 国会可以授权一个公共官吏, 例如检察总长, 主张公共利益提起诉讼, 这时就产生了一个实际存在的争端。国会也可以不授权一个官吏提起诉讼, 而制定法律授权私人或私人团体提起诉讼, 制止官吏的违法行为。这时, 像检察总长的情况一样, 也有一个实际的争端存在。宪法不禁止国会授权任何人, 无论是官吏或非官吏提起这类争端的诉讼, 即使这个诉讼的唯一目的是主张公共利益也可以。得到这样授权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私人检察总长。”美国联邦及多数州都设有检察长, 他们在法院代表国家以及公共利益, 检察长及所属检察官在普通法院作为国家的唯一代表, 检察长的职责有三, 一是代表国家, 二是代表公共利益, 三是担当法律顾问。

(三) 人民主权理论

3.试论信用制度与我国商法之现代化 篇三

关键词 信用制度 商法 市场经济 现代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像合同诈骗、违约、伪劣产品、拖欠债款等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常发生的信用问题,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说明了在我国信用制度迫在眉睫,这是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商法体系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法律依据,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促使商法的现代化,信用制度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商法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有效的信用制度可以促进商法的现代化发展。

一、信用的简介

就人们的理解来说信用就是遵守双方的约定,关于信用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说明,信用也是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但是信用在经济中的意义却与生活中的信用有一定的差异,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以双方的平衡条件为基础的,同时也赋予了法律效益。我国信用制度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在法律界对信用也没有统一的判定,这也加深了建立信用制度的难度,但是综合各学者和专家的定义,可以将信用看做是一种无形的利益。

信用在经济中可是说是合作双方的借贷关系,与经济相关的信用主要是合作双方货币资金的借贷关系和购销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因此在商法中对信用也有特殊的界定。市场经济是在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的,但是市场的主体对合作者的了解是无法做到完全了解的,信息上的漏洞也是信用问题时间发生的导火索,市场经济发展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危害相当大,这些信用问题需要运用信用制度来控制,也需要市场主体的遵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信用制度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商法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信用制度与商法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1、完善的信用制度的基本模式

信用制度的发源来自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而在西方国家中信用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两种模式。其中一种就是欧洲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信用问题主要是有中央银行和国家政府进行管理和监督,将信用制度体制化和规范化,信用制度在政府的管理下逐渐在国家甚至国际区域发展。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我国作为其中的成员之一,在遵守国家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全面一致的信用制度,可以说政府是进行信用制度建立和管理最佳选择。而另外一种就是美国方式,这与欧洲方式的区别在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是由资信企业去完成,资信企业通过对收集的信息的分析进行信用制度的建立,而政府是没有参与其中的,而美国优质相关的企业也层出不穷,竞争相当激烈。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在参考西方国家信用制度的基本模式的时候,也需要考慮国家的国情和发展前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职能进行宏观调控,在信用制度的建立上需要结合两种模式的优势,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在建立信用制度过程中的有效探索

自加入世界国际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但是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也使得我国经济和法律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信用制度做为商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从大体上来看,我国有关信用问题的事件是比较多的,其中的影响范围也比较广泛,例如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我国大多中小型企业都得不到国有银行的借贷支持,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其中的原因也是企业在银行的欠债率相当高。还有就是企业之间信用危机,很多企业本身的制度不够完善,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我国在信用制度建立上没有一定的基础,在探索中也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对诸多案件的分析研究,信用制度的建立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也出台了关于个人信用的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国信用制度建立的起步。

四、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促进我国商法的现代化

明确商法的实质。现代化的商法可以可以说是为市场经济设定的,也使市场经济更具法律性,这也是约束和控制市场行为所必需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但是却无法避免市场不正当行为的发生,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制度的约束。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信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信用制度作为商法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建立信用制度的时候,需要明确商法的实质,更应该注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意识到信用制度在商法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在信用制度的建立上是缺乏经验的,对信用制度的建立也不够全面,建立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信用制度一方面是为解决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为建立的,是保证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但是信用制度是商法体系的一部分,建立的信用制度需要符合我国商法的现代化发展。

有效的结合西方信用制度的模式。在上述文章中有提到西方国家的两种模式,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加入WTO之后,有关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西方信用制度的模式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对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帮助,加入WTO存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有效的结合西方信用制度也是促进商法现代化的举措。

五、结论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信用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建立信用制度的重要性,要想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信用制度是首要工作,同时信用制度是商法体系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商法现代化,同样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

参考文献:

[1]龚万松.关于我国民商法制度的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9(18):11-12.

[2]蔡雯霓.商法独立化进程与我国商事立法模式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3,8(16):77-78.

4.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四

试论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教学改革

<中医药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有待于从几个方面来实现:激发学习兴趣、课前准备、知识面的纵横联系、运用多媒体教学、育人与授业并重.

作 者:马春梅  作者单位: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00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医药基础》   教学改革  

5.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五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一向是法学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改善学习效果,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本文借鉴项目教学法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尝试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思路进行重新构建,探索教学范式的改变。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和法律对当时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这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教材信息量过大,内容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历史典籍浩瀚,生僻术语文字较多。当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较薄弱,又觉得该课程缺乏实用价值,容易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法学教育提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对于中国法制史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不同看法。一方面,有部分观点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减少或删除基础理论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但是,我们要明确,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课论学习并不冲突,理论教学不能放松,这是法学教学规律自身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对法律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推动性作用,各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上也都很重视法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认为基础理论教学也应按照实践教学方法来进行,比如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个人认为,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法律课程,中国法制史可以选择的案例,是历史上的过往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某个知识点的含义,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知识与任务的整体联系,设计与工作结构相匹配的课程结构,最终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解读。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中国法制史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每门课程的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那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够培养学生的什么职业能力?

首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分析能力。法律职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法律文本的认知能力,更重要是建立起法律文本与具体案例之间的.法律解释能力,后者的培养比前者更重要。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历代法律制定成例范本,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讨论立法思想和法律内容的变迁,可以让学生有效练习如何深入分析立法目的,学习建立法律规范与具体事例之间的解释能力。该能力的建立和培养,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的成熟和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法治和法制观。法治观念是我国进入现代化以来建立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中成熟的是法制,而非法治。学生在学习具体的部门法之前,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理解我国当前法律制度的规定和执法要求。学习中反复对比每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与法治理念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正确的法治观。

第三,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历代法制规定的学习中,反复练习推导“时代背景需求——立法思想变化——正式立法活动——具体法律内容——配套司法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社会需要——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规定——司法执行”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逻辑能力、专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该能力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

2 通过中国法制史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

明确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培养最终目的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据此有所调整。

首先,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过于追求知识点讲授的面面俱到,课堂会变成传统教学方式中“满堂灌”的方式,容易令学生疲惫。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层,明确属于知识记忆、领会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中的哪个类别,对于比较基础的记忆、领会,主要通过课下任务布置来进行学习,重点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其次,项目设计不必过度拘泥于实例操作。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设计上提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项目,认为课程设置必须与职业能力相匹配,只要能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必拘泥于项目设计是否是职业操作和执行的练习。个人目前主要尝试过以下几类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背景解读、立法思路逻辑推演、法律执行讨论、宏观和微观历史评价等。项目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尊重学生的切人点和表达形式,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对项目活动的引导作用。项目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项目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需要教师及时的保驾护航和纠偏。以秦朝法律制度一章的学习为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的是“秦国——秦朝”立法背景的综述、秦朝法律制度主要内容的总结,但是对法律制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解不足,比如提到秦朝法律制度中的分户令,能评价分户令打破大家族“大锅饭”式的生产模式,促进耕织,增强秦国国力这一立法目的。不能进一步研讨周朝宗法一体社会模式的惯性和分户令之间的冲突,秦朝短期灭亡中的法制因素,以及对之后汉朝立法思想转型的影响。总的来说,对法律实施效果评价不足,问题思考深度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不停以设问方式进行引领,让学生感受深人思考过程中不断“下潜”的快乐。

6.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六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 多媒体

论文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革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思想为核心,以习题训练为载体,科学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数学信息量,优化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多媒体设施对实施数学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它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直观的文字、图形、动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数学学习更简单、更容易。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知识本身比较简单,教材设计也比较单一。可在这简单的知识背后,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数学发展史。因此,笔者设计一项作业,课后请学生上网查找:“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它有什么意义?”学生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好像这么简单的内容,不会有什么更广泛的意义吧?但学生上网查询之后,才感觉到圆周率的意义之大,深刻理解了“圆在某种意义上是无限多边形”的内涵。这样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再如,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把那些有轴对称特点的物品或者图片拿出来,用实物展台展示给全班学生,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如教科书、圆柱形水杯、光盘、蝴蝶图片,以及M、V、O、W、A、T、8、♀、∩等字母、数字或者符号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其特点,从而轻松发现规律,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极佳。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看一些有关轴对称的物体或者图片资料,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运用。

2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进行“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时,开始师生共同截出几种简单的几何体,但由于学生个性水平的发挥,在截取几何体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复杂情况,操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要操作的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抽象的几何体有了直观的认识,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7.试论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与土地测绘 篇七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土地调查,GPS技术,3S集成技术,遥感技术,应用

现代测绘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的土地测绘方法来说的, 其在引进新技术之后彻底解决了传统测绘更新困难、精确度低、测绘效率低等多个问题, 提高了土地测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将现代测绘技术应用到土地调查和测绘工作中, 随时对土地资源数据信息的变化进行了解, 可有效保证土地资源的开发质量以及开发效果, 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1 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并不是指一种单一的科学技术, 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 如全球定位系统 (GPS系统) 、遥感技术、3S集成技术等, 都隶属于现代测绘技术的范畴。目前, 现代测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环境研究工作中, 是一种用来解释自然界所出现的某些自然现象, 解决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调查、管理和规划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现代化测绘技术帮助土地调查工作摆脱了传统测绘技术的束缚, 解决了土地信息更新困难、数据测量精度不高、测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现代测绘技术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利用, 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精、高准测量, 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土地调查的步骤

2.1 土地现状的调查技术路线

土地现状的调查技术流程有现场勘探、平面测量、修测、图片编辑、建筑现状研究、地籍管理信息的建立与完善等。测量的具体方式是将城镇的地籍调查最终数据按照1:500的比例, 对不断变化的土地进行修测与补测, 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全站仪解析法进行测绘, 将测点的具体位置明确标注在草图上, 并通过相关软件传输到电脑, 运用电脑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在调查过程中, 利用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 建立完整的土地调查体系。

2.2 土地现状的分析技术路线

利用上述方法得出调查技术路线, 利用统计学技术分析出待开发土地现状的数据分布、空间分布, 并且通过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的利用结构等不同方面对即将开发的土地进行评价。土地利用强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的开发利用度, 是和其他相关区域的比较结果, 它既具有时间的可量性, 又具有空间的可比性。土地现状的分析可以让土地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 对于人类产生较大的效应, 从经济、环境、社会等角度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 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化测绘技术引进并采用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 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测绘技术更新困难、精确度差等多种缺点, 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下面对现代化测绘技术中所引进的几种科学技术作具体分析, 并对其在土地测绘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论述。

3.1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又称GPS技术, 其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好、速度快等显著特点, 通过提供的三维坐标让土地调查者获得空间数据, 以达到空间定位的目的。GPS技术与掌上电脑的结合, 则给土地的野外调查提供了便利。将数码的摄像头与GPS集合到一起, 运用到掌上电脑上, 最终实现地形的测量的变更, 解决变更区域中形状不规则、区域不明显等不良因素, 并且利用数码摄像头还可以对野外土地进行拍摄, 替代人工绘图不便, 减轻工作量。

3.2“3S”集成技术

“3S”集成技术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三者综合而成, 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对于土地进行实时的观测、分析和应用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3S技术日渐成熟, 其在土地调查中发挥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等效用, 并且在土地更新调查和土地动态监测中变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技术, 获得相关的影像数据, 然后与土地调查的更新技术进行汇总、叠加分类, 并让专业软件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准确的变换范围和数据结果。

3.3 遥感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中所引进的遥感技术可实现对土地信息的获取。目前, 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土地测绘和土地调查工作中。遥感技术在土地测绘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大, 主要表现在:首先, 遥感技术通过遥控感应对城市的土地资源实施监控, 了解我国城市所占用的耕地面积, 并对其实施监控;其次, 遥感技术可以将航空正摄影图以及地形图等相关图片作为测绘资料, 并将其与原有的土地观状图进行对比, 发现观状图中所存在的错误, 及时纠正和补充新的数据信息, 保持土地调查信息的及时更新。

3.4 数据的处理与提取

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应该是一项前后连续的工作,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信息的利用。如果只获得信息而不对其进行处理, 那么信息的利用工作也不可能很好的开展。土地调查信息的利用也是如此, 当我们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准确、及时的土地调查信息之后,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便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现代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调查中时, 其对土地信息的处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的。首先,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功能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技术下获得的影像图叠加, 按照类别分层处理影像中待检测出的特征值, 并且按照特定的规范, 选择出与以上数据对应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对比, 检测出变化的区域。然后, 通过近年的土地遥感监测技术进行研究, 总结得出相关系列的土地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化测绘技术引进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原有的测绘基础上, 实现了高度灵活、准确的对土地进行测量, 并通过对现代遥感技术、GPS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达到了顺应社会发展, 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以及保护耕地的目的。现代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土地测绘方式的一种变革,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土地测绘方式, 而且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提升了土地测绘质量, 解决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翔, 丘小春, 叶科峰.浅谈全州泥石流灾害中的应急测绘技术[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刘万利, 张伟.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

[3]黄太山.基于VB与Mapgis SDK开发GIS应用程序[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

8.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论文 篇八

内容摘要:案例教学法的现存问题的根源在于理论基础研究的不深入甚至缺位。结合法学学科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的自身优势,案例教学无疑是法学学科特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 学科特质 自身优势 理论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所创立。问世以来,案例教学业已成为在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我国而言,实践中几乎没有不采用该方法的教师,理论上也呈现方兴未艾的学术探究。但这并不能表明案例教学已至善而止,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面临模式、素材以及手段等的困惑,在理论上关于目标、价值与前景等的莫衷一是。这些概括实践与理论的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论基础研究的不深入甚至缺位。故拟对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展开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二、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案例教学自身的优势特点是其成为法学教学方法的内在因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方式,它借助案例来重现或者模拟现实情景,启发学习者围绕有关专业问题进行思索,能够获取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以及技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学教育效果的取得无法跳出此一规则导引。我国法律渊源是高度抽象的制定法,面对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学生很难直接获得学习的动力,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将冰冷、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并且“重现或者模拟现实情景”,就是将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就笔者经验,行政法学中存在大量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实例,笔者将其引入课堂,通过提问学生、安排讨论以及深入讲解,学生往往能对身边不经意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 减轻鼓与学的难度。

法学理论由于源远流长、众说纷纭等原因显得晦涩诘奥,学生囿于知识结构无法迅速感受到理论带来的愉悦;法律条文就其制定过程而言显然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本质,与现实相去较远。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讲授都存在问题信息传输与接收的难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形成这样的后果: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费劲,效果却不好。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把晦涩的理论与冰冷的法条融入生动的情景模拟之中,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思考,可以达致教与学均收到良好效益。例如,在介绍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分类时,笔者将几种情形设置成案例供学生思考,学生基本掌握了该分类方法。

3 启发式互动参与。

首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教学。传统法学教学采取“灌输”式讲授,基本上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含义、特征以及法律规范等内容,学生埋头做笔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认真予以思考,自己寻找并获得答案,这就能够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性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引导。在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均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探讨、辩论,以此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以及优势互补。在充分互动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教学。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辩论,双方都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各种观点、理由及其论据得到充分表述,使大家对相应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加强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参与意识强,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不仅向学生阐明了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案例教学是法学学科特质的`必然要求。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学科。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尔姆斯振聋发聩地告诉我们:“法律不是逻辑的结果,而是经验的积累。”仅以行政法为例足以说明问题:

余凌云教授在认真梳理和分析作为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英国、法国法院发展行政法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一个行政法学界简直是耳熟能详而基本认同的结论,即“行政法基本上是发轫于法院的判例”。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自1990年以来采取“电话答复”、“复函”、“答复”、“批复”、“通知”、“解释”、“规定”、“意见”等方式解决行政诉讼中的实务问题,该文件总计近180个。这些文件对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采取公布典型案例方式推广其理念,这也极大的丰富了行政法学的发展动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就在行政主体资格、行政诉讼被告资格以及行政行为程序规则等方面有所突破。

因此,行政法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判例,其它部门法亦如此。故能得出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学科的结论。

只要我们承认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学科,法学教育者就不应当忽视案例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具体案例的法律推理过程中,找出法官所发现或者公布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方才满足学科本质要求。如果忽视这一规律,法学教育就与法学的学科特质背道而驰。

所以,法学的学科特质决定了通过案例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采取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方法的核心选择。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一般被理解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是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法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法学教育的质量,甚至直接决定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

我国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制定法,高度概括、抽象和晦涩,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加难以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讲授法的重要性,教学设计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不足之处是在这种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认识、反思和剖析现行法律制度和理论中介,训练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就会提高,可以较低的成本弥补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对不足。而且,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怀疑精神,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结合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法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务技能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和解决社会实践中引起法律纠纷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分析并解决法律纠纷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并且能够开展基本的实务操作。相应的,法学教育理应使他们“具有像律师那样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为此,在法学教育中采取案例教学方法就成为核心选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该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9.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九

中职授课体系中,《液压传动》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等特点,大部分中职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缺少,无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图片配合知识点进行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直观性差,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采用新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善这一局面,成为液压传动授课老师急需解决的事情。经过我们授课教师的初步探索,发现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液压传动教学中,效果很好。

传统的液压传动授课中,在讲解先导式溢流阀工作原理及组成部分时,采取理论讲解配合静态图形的形式,先说明先导式溢流阀是由主阀和先导阀两部分组成,再配合图形一步步的讲解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虽然有图形加以辅助,但由于太抽象,学生还是难于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这时候,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合相应的.讲解,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快地掌握,则大大地降低了认知负担,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如果教师能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讲解习题和及时总结,学生将节约的时间对所授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大块:

首先是理论知识教学部分。在讲课过程中先通过辅助PPT课件上的图形讲解先导式溢流阀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再以Y形溢流阀为例说明先导式溢流阀的各组成件名称、结构以及图形符号等。

其次是先导式溢流阀工作原理的演示部分。这部分又分系统压力低于和高于先导阀调定压力这两种情况分别演示先导式溢流阀工作的动画效果图,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加以讲解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当系统压力低于先导阀调定压力时,先导阀关闭,此时没有油液经过阻尼孔e流动,主阀心上下两腔压力相等,主阀在弹簧4的作用下处于最下端位置,进油口P与回油口T不相通。当系统压力升高,作用在先导阀心上液压力大于调定压力时,先导阀被打开,主阀上腔的压力油经先导阀开口、回油口T流回油箱。这时有压力油经主阀心上阻尼孔流动,因而就产生了压力降,使主阀心上腔的压力低于下腔的压力。当此压力差对主阀心所产生作用力超过弹簧力时,阀心被抬起,进油口P和回油口T相通,实现溢流作用。

通过Flash动画直观形象的液压油走势再配合讲解,学生基本上对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有了明确的概念,这时候就进入教学的第三部分,可以播放一些先导式溢流阀在机械制造等领域中实际工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阀体在生产实际中的使用等内容,还可以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了解的先导式溢流阀的应用内容并加以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但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动手最多能记住70%的知识点,如果将耳朵、眼睛和手三者结合起来,既听又看并动手加以实际操作,则能记住高达90%的知识点,由此可见,最佳的教学方式应该将手、眼、耳结合到一起去进行。而我们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将理论的、抽象的、静态的内容转换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积极组成学生参与讨论,但参照前面的研究结果,最多只能记住70%的知识点,如何才能记得更多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缺漏的“动手”层面更进一步探索了。

液压传动这门课涉及的实验较多,而很多学校由于受客观条件影响,有可能存在实验器材不是很充分的状况,这时候如何实现动手功能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相关的仿真软件来解决,最常用的液压仿真软件就是FluidSIM软件,它是由德国Festo公司 Didactic 教学部门和Paderborn大学联合开发的,是专门用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软件,FuidSIM软件分两个软件,其中FluidSIM-H用于液压传动教学,该软件CAD功能和仿真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系统学习的概念也可设计和液压气动回路相配套的电气控制回路,易于上手操作。以FluidSIM-H软件为例来看,它的主界面非常直观,元件库在左半部分,设计界面在右半部分,采取直接用鼠标从左边的元件库中拖拉液压元件放在右边的设计区进行设计,回路可以课前设计,也可在课堂上现场设计。这样一来,耳朵、眼睛和手配合,既听又看并加以操作,达到了教学中对于动手能力的要求,能记住更多的知识点。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许多优点,但是多媒体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能完全地代替课堂教学。总之,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并随时根据使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改进 , 不断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水平。

10.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十

一、现代服务业概述

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在概念上有着很大重叠,它与传统服务业不同,现代服务业是在餐饮、住宿、房地产、教育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入了针对制造业、文化产业、物流产业、通信信息产业等的服务性业务,包括技术服务、知识服务、研发服务、通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物流辅助服务等[2]。为全面完善我国税收制度,这些业务活动也都逐步纳入了营改增的范围内。

二、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一)对税负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实施前,虽然税率为5%或3%,但因为企业在缴纳营业税的同时,无法抵扣采购环节的增值税进项税,也就导致了重复纳税,所以实际税率是超过5%或3%的。现代服务业的高税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在营改增的实施,在缴纳增值税销项税时能抵消掉先前缴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也就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进而有效实现了税负降低,以某信息服务企业W为例,W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假设营改增前每年营业收入为100万,税改前以5%税率进行征税,那么税改前应缴纳200×5%,也就是10万税款,在营改增后,小规模纳税人以3%的税率进行缴税,200÷(1+3%)×3%=5.82万元,与税改前,有了明显的降税。

虽然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营改增对起到了降税的影响效果,但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税负都会因营改增的影响而降低,也有一些现代服务行业的税率在营改增实施后出现了上调。以咨询服务类企业业为例,营改增之前,以5%的营业税率缴纳营业税。在营改增实施后,则按照6%的增值税进行缴税[3],从税率来看,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由此可见,营改增实施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实现降税。针对这一问题,为起到降低税负的目的,可通过进项抵扣的方式降低税率,例如在采购阶段尽量选取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供应方,可以通过增值税发票进行税负抵扣,起到降低税负的效果,还可以申请财政扶持的方式,减少税负[4]。例如为促进现代高新产业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针对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提供了专项扶持基金。因此除税负抵扣的方式外,企业还可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补贴的方式,实现降税。

(二)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增值税发票方面的影响

对于一般纳税人现代服务业企业来说,营改增后因为增值税发票能够抵扣税负,所以无论是发票的作用还是管理等方面都较营改增之前有了明显差别,基于增值税发票在营改增之后的特殊作用,我国《刑法》已经将增值税发票虚开归为违法行为,需要追究法律责任,因此如果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及管理不当,不仅会影响企业财税,还会带来法律风险[5]。为有效应对营改增实施后增值税发票的新变化,财会人员必须强化相关方面的有效认识,加强票据管理,防止遗失。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企业指派专人负责发票管理,实施严格登记,定期抽查,严防虚开或滥用,避免因发票使用或管理不当,带来财税风险及法律风险等问题。

(三)对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营改增实施后,大部分现代服务企业会实现税负降低,这无疑会对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企业累积了更多资金,这就使得这些企业能够通过更多的资源提升核心技术,提升了业务能力,从而提升行业的总体的素质。这种乐观前景势必会带动不同类型现代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海外拓展。此外对于上下链行业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降税带来的资金优势,现代服务业企业可通过降低定价来提升竞争力,而与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就会因此得到实惠,实现在合法的条件下,形成一种互利双赢的新局面。

(四)对财会工作方面的影响

在实施营改增之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会计科目将会较以往有一定调整。新增了未交与应交两个增值税明细。同时还增设了销项税、进项税等三级明细,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财会工作难度。此外成本方面还需要价税分离,免税和应税方面的都是营改增后的会计工作难点。而现代服务行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此类型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单一,因此配置的财会人员也较大型人员来说,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在规模方面都有明显差距,一人多岗的情况较为常见,或干脆聘请兼职会计,而营改增实施后会对财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这也无疑会存在较大风险。针对这些变化,企业应当积极跟进自身情况,依据最新会计准则、税收政策,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会计工作者要对销项税、进项税等情况进行详尽记录,对应交税费进行准确计算,依法纳税,防治因不适应税改所致的偷税漏税问题。虽然从企业角度来看,营改增的推行旨在优化税收,是利于企业的,但从财会人员角度来看,财会工作者将会面临较大的工作难度,因此为应对新政策的变化,财会工作者需要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快速适应税改变化,防止因此造成财会工作方面的问题,带来财务风险。还需要对新变化具有敏感性,及时了解最新变化,以及优化扶持政策,充分抓住优惠扶持,合理合法避税。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营改增”政策对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影响的分析,我们更加的清楚营改增的推出,有效解决了之前的重复征税问题,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完善税收政策的重要改革。此种背景下,现代服务业也逐步纳入到营改增的实施范围内,但政策在落实初期,会出现些许多不适应的问题,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分别对营改增对税负、增值税发票、财会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摘要:“营改增”政策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服务行业前进的脚步。“营改增”通过把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方式,避免了在交税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缴纳的情况发生,完善了税费的征收,本文主要就对“营改增”的政策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明确这项政策在改进的过程中对现代服务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营业税,现代服务业,增值税,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永明,曹善星,姜彩霞,宋申,曲晓江.“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行业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1:171.

[2]周明智,刘巍.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研究——以上海Alph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5,05:54-55.

[3]冯秀娟,魏曼.增值税“扩围”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以上海市“营改增”试点政策为例[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47-52.

[4]张欣月.“营改增”对试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针对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5:36-37.

11.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十一

我国宪法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定及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名称。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所给材料和思考小栏目,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并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说明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和我国法律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做法律的自觉遵守者和维护者,维护法律的尊严。

(2)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本框的重点之一,也是本框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是理解我国经济相关内容的基础因此将它作为本框和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过于抽象了些,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部分内容较新,还是新生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也会有难度。因此,将它也作为本框难点。教学中,应该用对具体事例分析来突破这个难点。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本课及本框的重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活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教法建议

1、本框篇目不长,知识点不太多,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多下些功夫,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设问引导法,调查引入法,事先拟定的一个个调查题目交给学生,内容是学生可能听过、看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如:企业盗用知名品牌生产假冒商品,怎么办?买东西遇到伪劣商品,你怎么办?等等,公布调查结果,引出第三课课标题及框标题。此方法由于学生亲自参加或涉及到学生自己或所熟悉的同学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框的知识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发动学生从分析某一知名企业(可以是国内知名企业,也可以是本地知名企业)入手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比如:在讲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教师可以用此方法。

3、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采取社会调查(课下进行调查)结果汇报、讨论会、辩论会、知识讲座(由学生课下以本框的知识为基础以某一知识点作为出发点去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动。

4、在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时,可以请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录像的片断,辅助教学。电影:“生死抉择”;电视剧:“黑洞”;录像:“湛江走私案”,“成克杰受贿案”,“胡长清受贿案”等。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难点: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请问现阶段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什么?

归纳:经济建设。

反问:(2)法律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呢?第三课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此引出课标题:

第三课 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板书)

提问:那位同学能举例说明法律与经济建设、经济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

点评、归纳:(点评略)(如果学生不能举例,教师可以举例,最好是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会难以有序、持久、顺利地进行。也正因如此,我国加快了经济立法的步伐,制定并颁布了一百五十多部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法律、法规,力争使各种经济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

设问:我国法律是如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呢?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经济制度。引出:

一、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板书)

2、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

这里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宪法第六条规定,也可以展示宪法原文,加强直观性。引出:

(1)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板书)

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公有制经济新旧涵义的对比,突出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因为这是我国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通过控股、参股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集体股部分仍然属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可以利用本地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

接下来,在讲述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涵义及其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教师最好利用一些具体数据(自己查找或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查找)来进行对比说明。或者利用参观或调查本地区的典型企业(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所得到的具体数字进行讲述,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比只从理论上抽象阐述更好些。另外,在这里教师在课前,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调查,课上再针对学生的疑问或不同观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作为突破本框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最后讲:

(4)国家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板书)

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还是应该利用具体数据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繁荣我国的经济市场、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这部分数据,教师课参考本框后面扩展资料中的文字资料)

二、我国法律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

12.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十二

一、教学大纲缺乏对于语言能力的明确描述

现在的教学和教学大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对于语言能力的明确描述,修订前的教学大纲,对于语言目标描述的提法相当模糊,如大纲中关于阅读部分提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相当于课文难度的短文,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操作。什么叫借助词典?借助词典的速度是多少?怎样理解内容?字典是否可带入考场?什么叫与课文相当的难度的短文呢?等等,都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我感觉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大纲中没有对于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清楚的目标(Objective),因而造成教学依据很难确定。到底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东西,才算达到了大纲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放在什么方面?教师怎样从什么方面评价学生?都是基于大纲中对语言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描述。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理解的不同、教研员和出试题者理解的不同,对于考学生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才算合格,没有明确统一的.想法。过去教师在教学中,拿来课本后往往先看课本中是什么语法项目?备课时首先考虑所备课要求的语法项目。看课文时不太注意课文中的话题和功能或要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这一课的语言点,如出现的是stop to do 还是stop doing, 需要讲反义疑问句还是一般现代时等,教学大纲对语法及语言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外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手硬就是语言知识非常具体,而一手软是对语言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的头脑里有一个隐蔽的教学大纲(hidden curriculum)。出题者,教师和学生没有一个标准,教师完全是按各自对大纲的理解程度教学,如教师在出测试题时总是想方设法把语言点出齐了,而在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语言能力目标,没有一个明确说法。很多教师的最大困惑是:我们不知道教研员要出什么样的考试题?因此所有的语言点都必须面面俱到地讲,否则,如果不讲,出了此题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讲了没考,这不是我的责任。因此,教师的头脑中都是零碎的语言知识,而没有一个学生应该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用所学的东西做事情。达到什么样的听,说,读,写规定的标准。如果规定标准越细,就可能对一部分学生不适和。我在参加初中、高中大纲制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规定得越细越好,可最后经过讨论,规定越来越粗,最后只变成笼统的几条了。越细越难操作,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就可能不合适,例如农村的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某些生活经历,在山区的孩子没有街道的概念,那麽,如果出一道问路的提,还要经过几个街区(Blocks),就不一定会适应部分学生,如一年的高考题,关于“骑自行车带人,违反交通规则”的题目,农村孩子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在国家范围规定的大纲范围内,语言能力很难规定得特别详细。在修订高中大纲时,美国教师协会刚刚提出一个“Proficiency Guidelines”,其中对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都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我与李静纯老师曾花费了很长时间,希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列出一个详细的语言能力描述的表,但后来一点点删除,最后就变成现在高中教学大纲中比较笼统的几条了。我也曾请教过一位外国语言专家,提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怎样才能既有一个详细的语言能力目标描述,又能照顾到不同地区的情况?他告诉我:“你们最好有不同的大纲,根据不同的大纲确定不同的语言能力的要求。如对参加高中考的学生是一种语言能力,对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能力。”但国外课程专家认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对语言目标能力的描述。教学评价就很难开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确定一个具体的

13.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十三

御史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项政治法律制度, 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般说来, 秦朝为御史制度的发端或初创阶段, 其正式确立是汉代, 其发展的顶峰是唐代, 其衰落是清代。御史机构具有十分广泛的职权,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纠察百官; (2) 参与会审; (3) 审判监督; (4) 规谏建议。总之,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力图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职能作用来加强国家机器, 巩固其统治地位。

我国的检察制度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的设置、性质、职权、人员任免、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法定工作程序的总称, 是国家的法律监督制度, 也是国家整个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检察制度是根据列宁关于检察机关的职权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 我国的检察制度虽然经历了漫长路程, 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几经挫折、起落兴衰很不稳定,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才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建设道路。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认为:御史制度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检察制度的作用

御史制度具有通过御史纠劾百官, 控制官僚系统, 进而维护皇帝专制独裁, 实现对人民统治这个显著的作用, 因而它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赞赏并加以运用。检察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法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依法打击敌人、追究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依法保护人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保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具有重要作用。唐太宗非常重视御史制度, 促进了初唐“贞观之治”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也证明, 重视检察制度,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状况就好, 社会就能稳定与繁荣。

二、重视和加强党对检察机关的正确领导

封建皇帝通过御史控制各级官吏, 防止削弱、分散君权, 有力地维护了其专制的中央集权。党的领导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是我国检察机关的优良传统。党对检察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 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检察机关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一条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

三、切实保障检察机关的独立地位

封建社会的御史机构, 自成独立的垂直系统, 直接对皇帝负责, 完全不受吏部和地方机关的干涉。历史证明, 这种体制有利于其监察权的独立行使。人民检察院也必须独立行使检察权, 才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当前, 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认真接受党的领导,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四、检察工作要实事求是

封建御史冤滥无辜、生灵涂炭的情况时有发生, 是因为他们可以“风闻奏事”, 即御史在向皇帝奏事时, 可以不经过调查核实, 不需要真凭实据, 允许把道听途说的东西作为弹劾的根据。这是一个反面教训。检察工作涉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权益, 一定要严肃认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及要求是: (1)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 必须坚持重证据, 重调查研究, 不轻信口供, 反对逼供。 (3) 勇于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4) 坚决反对主观唯心主义。

五、加大检察机关打击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犯罪、贿赂犯罪、渎职犯罪的力度

封建御史机构的主要职能对封建官吏是否尽忠于皇帝, 是否遵守法律实行监督和纠举, 以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制度。为了国家安全稳定, 促进廉政建设, 在当前以至今后一个长期内, 检察机关要把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案件的打击放在首位, 加强对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局、渎职犯罪侦查局的建设。

六、加强对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监督

监督机关也需要被监督, 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诸如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监督、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 新闻界的舆论监督, 以及公民的社会监督等等。在这些监督中最重要的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效力。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保障检察机关正当行使检察权、严格执法所必需的手段。加强人大的监督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步骤。

七、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14.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篇十四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问题

提起教学改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这可能对于自然学科很适用,但对于现代汉语就未必适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还没解决,即通过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都还没能得到解决。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有多种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简称“三基”)的训练;重视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简称“三能”)的培养。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建议指出,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带有共性的抽象性表述导致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盲目施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厌倦心理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我们常常将基础层定位在“三基”“、三能”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这没有体现其专业特点,导致很多人对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产生了误解,把“现代汉语学”理解为“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现代汉语课程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二、针对课程特点落实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听的说的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课本中有些内容又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如汉语拼音,句子成分,词类、修辞手法等,这样不仅缺少新鲜感,而且容易使人产生没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的思想。加之语言本身比较枯燥,它不像文学有形象有情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趣味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教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三、借助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

发挥汉语教师的外语优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适时点拨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影音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五音杂色的侵扰和污染。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开动脑筋将汉语教学和当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美的教育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语言理论与现实中的语用现象结合起来,并且学会将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相当具有紧迫性。我们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不同的现代影音设备如:电子课件、录音机、影碟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从大的理论体系上讲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又因文化背景和适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学生对外语知识的了解及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课上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是可以行得通的。汉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以贯通古今,纵横中外的气度,将语言课讲活讲深。具体做法是,语音从两种语言的发声技巧作对比,词汇从汉语中的外来词和英语中的“借词”着手,语法从汉语史上成功引进美国结构主义的语法体系讲起,全方位立体地将汉语与英语作对比、分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及时的点播与提醒,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语言的热情。

四、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艺品公司北京介绍下一篇:人口普查知识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