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共14篇)
1.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一
一、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且逐渐占优势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同一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和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在形式逻辑思维活动中,人总是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而孤立地、静止地、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辩证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又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又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承认事物自身的同一性,但认定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差异和对立之中。所以,无论在反映内容还是反映方式上,这两种思维都有明显的不同。
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形式逻辑思维在初一即开始占优势,在解答形式逻辑思维的试题时得分为55.5分;高二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基本成熟,在解答同一套试题时得分接近75分。这个协作组还对国内23个省市在校青少年的辩证思维的发展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速度是较迅速的(初一得分37.94分,初三为45.28分,高二为53.38分)。有关统计数据还显示了他们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的不平衡性;在每一年级中,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发展几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辩证推理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高二时,其得分也只有37.10分。可见,中学阶段只是辩证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逐渐占优势的阶段,而不是其成熟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前者的发展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者的发展可以促进前者进一步发展。因此,就这一年龄阶段的思维训练的任务来说,应着重发展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同时也应培养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同再生思维同步发展
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来说,它可能是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未解决的,并且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由此而决定,他们
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要有较明显的发展。这是中学生年龄段思维训练的又一任务。
三、“双基”要求与创造能力的关系
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首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非臆想,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按照科学规律去想。所以,发展创造性思维更要求加强“双基”训练,不能丢掉“双基”要求,单纯讲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应当明确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个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造性思维只是基本素质的一个小部分。不要人为地夸大其作用,不适当地抬高其地位。中小学教育仍要以基础训练为主。
第三,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来看,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是其心智能力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属于高层次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当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各种心智能力,特别是一些基础水平上的能力。
2.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二
昆山市费俊龙中学高一(2)班学生。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观察法、问卷法、询问法、文献资料法。
2.1 在高一(2)班随机抽取未学过后转身运球技术动作的学生4名,分别为A、B、C、D号。
2.2 示范讲解后转身运球技术动作及要领,然后两人一组先后进行练习,连续后转身运球4个为一组,共练习2组,休息1分钟,进行第2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着重观察后转身这一技术过程中的运球状况,记录以下几项:用力方向和角度、用力的大小、后转身与运球动作配合的协调性及手动轨迹,每一项按5分制打分。
2.3 休息3分钟,回答问卷中第1、2题。
2.4 继续练习两组,休息3分钟,再练习3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继续观察、记录练习状况;学生完成后回答问卷1—3题(前两题答案可变换,即可以按照现在的理解回答)。
第一天训练完成。
2.5 第二天,先按动作要领练习2组,休息1分钟,练习3组,教师观察、记录;回答问卷3、4两题。
2.6 继续练习3组,休息1分钟再练习2组,教师观察记录;回答问题。
问卷:
(1) 后转身运球包括了哪些动作环节?
a.知道b.不知道
(2) 在学习后转身运球动作过程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是:
a.不理解动作b.记不住动作c.想做某个动作但控制不了球和身体d.不知道
(3) 你认为掌握后转身运球必须控制好:
a.用力方向b.力量大小c.球的落点d.后转身与运球必须协调e.手动轨迹f.不知道
(4) 你是怎样学会控制好球的?
a.不知道b.根据老师教的要领逐步学会的c.从失败动作中逐步总结出正确动作来的d.自己也说不清楚,慢慢就学会了
(5) 你认为你自己能否做到正确的后转身运球的动作?
a.能b.基本能c.还不太能d.不能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一次练习问卷与观察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表明, 在练习初期, 测试者对动作结构的理解基本不正确。对动作最感困难的部分是:记不住动作和控制不了球和身体, B生甚至在几个方面都感到困难。这一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 被测者存在着动作识记和感知觉上的障碍。
表2表明被测者很难控制动作, 存在着动作识记和感知觉上的障碍, 与表1结果相同。
3.2第一次练习休息后练习的问卷和观察结果分别见表3与表4。
表3表明, 经过练习, 被测者对技术结构基本了解, 在掌握动作中最感困难的集中在记不住动作和难以控制动作两方面, 并且开始意识到改善动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但还不能抓住要害。结合表4, 被测者在练习中的成功水平仅在30%左右, 因此说明:随着练习的进行, 被测者对动作的感知和记忆都有所改善和提高, 但动作总体的成功水平仍低, 正处于技能的泛化向分化阶段的过渡时期。
3.3 第二天第一次练习的问卷和观察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
表5表明, 经过练习被测者在不断从失败动作中感知了动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并逐步理解和概括了合理动作的结构和控制方法, 再参考表6, 观察其练习状况结果表明:被测者由泛化进入了分化阶段, 在本阶段, 思维起着重要的重要作用, 在其指导下, 被测者初步掌握了技术动作。
3.4第二天再次练习的问卷结果与观察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表明,通过进一步练习,被测者都能从失败动作中总结,进而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对于动作的理解和概括也更加确切、完整,对于球和身体的控制情况也很好,与其在泛化阶段相比较,没有控制不了的情况。被测者对于第三题的回答未列入表中,他们对改善技术的关键理解得更全面、深入,五个方面基本都注意到了,只有被测者B对于手动轨迹未有认识,与表5相比,该阶段的理解能力更进了一步。与之相比,表3所表明的被测者的理解和概括都是相当片面和浅显的,还只能体会到技术的一两个方面。表8明显表明被测者的动作完成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说明该阶段是合理模式的巩固与稳定阶段。
4. 结语
4.1 技术动作分化阶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操作思维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概括实现的。
4.2 技能学习操作思维是借助对错误动作的反馈,去误存正的活动实现。
4.3 操作思维模式形成后,尚有个巩固的过程。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三
怎样合理设计活动单,才能使得同学们借助小組合作讨论,既能掌握方法又能提高思维品质?下面我们以《抽象函数单调性》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一、《抽象函数单调性》活动单设计课题抽象函数单调性(一)学习活动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定义,会用定义证明简单抽象函数单调性;2. 体会抽象函数单调性的简单应用:求抽象函数的最值,解抽象不等式;3. 在经历单调性的证明过程中,感悟代数证明的严谨与简洁,锤炼思维品质;借助于变式题培养类比推理能力。【设计说明】函数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尤其是函数的性质。在高一必修1函数章节教完后安排这样一堂习题课,既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又是对已经掌握的基本初等函数的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但限于同学们的知识及理解能力,重点探究能找到基本函数模型的抽象函数。(二)学习活动方案活动一 目标:会证明简单抽象函数单调性;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1、 我们是怎样定义函数单调性的?如何证明函数单调性?2、 独立思考以下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例1已知函数y=f(x)具有以下两个性质:①对任意x,y∈R恒有f(x+y)=f(x)+f(y);②如果x>0时,f(x)<0且f(1)=-12。试判断并证明函数f(x)的单调性。3、 有同学给出了以下分析,他们做得对吗?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结论。分析一、分析二、分析三、略4、 请各个小组形成证明过程。【设计说明】抽象函数脱离了实际背景,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很高。设计分析一,既反应了部分同学的思路,也为同学们找到了该抽象函数的基本函数模型,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同学理解题意,同时通过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代数推理题的证明不能以偏概全。设计分析二至四,展示了部分同学的想法,借助于合作讨论,既澄清了部分同学不足的认识,锤炼了思维品质,也一步步将同学们引入正确思路。变式训练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具有以下两个性质:①f(x)对于任意m,n∈R,都有f(m+n)=f(m)•f(n)成立,②当x>0时,f(x)>1。(1)若f(0)≠0,证明:f(0)=1;(2)证明f(x)是增函数。反思:将题中的条件f(0)≠0去掉,你能证明f(0)=1吗?变式训练2定义在(0,+∞)上的函数f(x)对于任意m,n∈(0,+∞)都有f(m,n)=f(m)+f(n)成立,且当时x>1,f(x)<0。试判断f(x)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归纳小结:1、如何证明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关键在何处?2、你能分别给以上抽象函数找个基本函数模型吗?变式训练3定义在(0,+∞)上的函数f(x)对于任意m,n(0,+∞)都有f(mn)=f(m)-f(n)成立,且当x>1时,f(x)-2。归纳小结: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应用。【设计说明】一方面,由于变式1函数的性质②与例1性质②均有x>0,旨在让同学们通过类比,发现解题思路,但对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式2要求同学进一步将条件“当x>1时,f(x)0时,f(x)>1”进行类比,发现解题途径。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以指数、对数函数为背景的抽象函数,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遵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变式3旨在体现单调性两大应用:求最值、解不等式,从而必须先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活动二 目标:进一步理解单调性证明及应用;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例2略【设计说明】由于从例1到证例2F(x)是R上的增函数有一定的跨度,为了能让更多的同学突破难点,我们设计了问题(1),为证明单调性做铺垫;问题(3)本质是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应用:解抽象不等式。活动三 课堂小结要求:先独立反思、小结,再合作交流。活动四 自我检测略【设计说明】一方面是对变式2类型的补充,另一方面巩固所学内容。二、课堂活动过程(一)导入(略)(二)探究单调性证明师:我们已经利用自主学习时间预习了今天的活动单,下面交流活动一第3点。生:分析一得到函数单调性是对的,但不可以用来证明一般情形。师:很好,但借助特殊函数往往能帮助我们猜想、发现抽象函数的性质。生:分析二、三…。生:分析四主要问题是由(0,+∞)单调性不能得出R上的单调性。师:能改进吗?生5:因为定义域为R,所以对x2,x1∈R,且x1x2,如何改进?生:变f(x1)…。师:很好,自己完善证明过程。(三)探究变式题师:变式1与例1有相近处,都给出了x>0所具有的性质…。生:同理…。师:要证明f(x)>0…。师:变式2中条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x>1时,f(x)<0,各小组讨论。(各组同学积极活动、各抒己见)师:我们交流。生:由f(m•n)=f(m)+f(n)得f(m•n)-f(m)=f(n)=f(mnm),…生:x1,x2∈(0,+∞),x1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榜样、同伴、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家庭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将对中学生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个体意识倾向性,是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动力系统。 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评价能力的发展阶段为:模仿性评价——道德性评价——内在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其内容是: 1、4-7岁,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以成人评价为依据,对个别事物某些方面的外部表现作出评价。 2 、8-11岁,小学中期到小学后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3 、12-17岁,初中至高中:由外部行为评价转向自觉地对别人、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内心世界作出评价。 4 、18岁以后,升学或者就业:表现出接近成熟的阶段,较全面地对自己、对别人作出评价。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中学生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因此,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了积极内容,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 1 .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在数学的计算中,小学生往往需要实物或手指的帮助才能运算。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面前的具体事物及生动的记忆表象联系着。小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思维发展“过渡”的实现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不断“消亡”及改造而实现的。实现显著质变的决定因素是小学生的生理成熟、集体生活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简单地由哪一个方面所决定的。小学生思维发展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他们的思维就不存在具体形象性了。相反,小学生的思维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实现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性成分占优势,而抽象逻辑思维居次要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才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 说出思 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 .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按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 5. 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一、创设和谐环境, 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有人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 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 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要使师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对学生要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尊重、信任与期待, 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思维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承认和认可学生的所作所为, 要珍惜学生每一点创造性的火花, 让学生思维想象的翅膀得到放开与锻炼,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比较宽松。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使师生关系宽松、愉悦, 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感知事物, 追求和探索新知识, 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 而只有学生自愿的, 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时空分布, 图文并茂、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 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和刺激性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以地理知识的博与巧, 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 使之产生新感觉, 引起思考, 产生兴趣。如经纬网这一课,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要盖一座房子, 让四面的门窗都朝北, 可能吗?若可能, 则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又如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绕地球东升西落?由于这些问题新奇、有趣, 能充分展示地理知识的魅力,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应, 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时, 思维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三、创设问题情景,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 思维是人的本质需求。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创设良好的创新思维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恬静与活跃, 紧张与愉快相统一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 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大胆怀疑, 喜欢刨根问底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从而产生新奇和探索,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 激发学生向未知王国进发, 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 使学生尝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讲到青藏地区的气候时, 教师展示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 设问:“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有何特色?袖子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服饰品?为什么要做成这种样式?”“台风为什么会给我们泉州的山区带来那么严重的地质灾害?如何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如在讲《泉州地理》时,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0页图3.5, 很快, 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泉州的降水量分布与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相反呢?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 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终身热爱地理, 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人。 四、创造探究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所充当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亲自去研究和探索,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从中可以对地理进行实际演示和操作, 对待地理问题用一种科学的态度进行观察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能够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研究之后, 对于问题和学习内容都有所发现, 并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勇于创新, 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的:“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多种方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探究思想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 讲到“冬天昼短夜长, 而夏天昼长夜短”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探究:为什么九月份刚开学时白天还比较长,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养成自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学习意识。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思维特点分析 就初中物理学习而言,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初中生的学生各方面生理机能日渐成熟,其思维模式也正处于转换期,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占据其思维活动的主要地位.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掌握相关规律,并能结合有关公式进行逻辑推理,且能够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处理.例如,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他们不仅能够从运动快慢的描述中抽象出速度概念,同时还要能够通过速度计算式的变形来求解运动过程的时间或路程.当然,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主要还是以经验性认识为主,即它们的思维过程需要大量具体而形象的物理情境作为基础.换言之,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直接而具体、形象而真实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如果相关情境缺失,则会导致学生在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上发生严重的障碍.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就很难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如何,因为现实生活找不到不受外力的情境,所以这也说明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将隐性内容进行显化处理,以此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并训练抽象思维. 1.2思维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正在形成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日益积累以及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会不自觉地高估自身的实际水平,因此不乐意接纳现成结论,也不安于教师或教科书的解释,他们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问题、认识世界.学校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学生聚集在一起,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引发争论,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对问题都有回溯本源的倾向,这些现状都表明着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在他们独立思维与批判思维正在高速发展之际,的确有很多学生因为独到的见解或大胆的猜想,在学习活动或竞赛项目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因为经验有限,以及独立性与批判性尚未成熟,思维片面性或表面化倾向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出来,以致于发生很多错误.针对上述情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巧妙地对其施以引导性帮助,启发学生发挥其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的优势,削弱其消极作用,有效带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分析 要合理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我们不仅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其中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都对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心理. 2.1基于物理学习的记忆能力分析 研究表明,初中生短时记忆在广度上已经非常完备,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机械记忆而并非依靠已有经验的记忆内容,初中生的水平基本与高中生水平相当,甚至还会超过一些.所以,某些需要记忆的物理概念和公式,教师只要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记忆工作绝对能很好的完成.而且相关内容越具体越形象,学生的短时记忆效果就越好.所以提供充足的感性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识记.当然,初中生的学习主要还是要依靠有意识记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记忆任务,这样,学生在记忆工作完成的同时,他们的记忆水平也会有大幅的提高.反之,学生如果无法明确学习的目的,仅仅为应付检查而记忆,那么时间一长,相关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 2.2基于物理学习的同伴关系 初中生心理上还不够成熟,有一项重要表现就是他们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依赖教师和依赖家长、依赖同学.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对同学的依赖就是他们在校园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逐渐成熟,他们对同伴关系也比较敏感.对他们来讲,最不开心的事情就是同伴之间的矛盾,最严重的惩罚是同伴之间的排斥和抵制;与此相反的是,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集体,有助于他们合作学习的积极开展,更有助于他们的共同进步.实践表明,大多数初中生都有自己的交际圈,而这种同伴关系在初中阶段将发展至其巅峰状态,与小学或高中相比,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最为活跃,而且这种关系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作用明显.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因势利导,将这种同伴关系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方式和学习习惯. 3基于上述特点的初中物理的养成教育模式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其实是注意合作学习和思维培养两个方面,将合作学习模式整合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设计之初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以及心理特点,也要联系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研究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最近发展区,以实现合作学习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管理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目的、学习材料、角色定位以及辅助工具进行有机整合,并以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来推进任务的合作性转化和学生内在合作动机的强化.该策略强调以下列几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养成. 3.1切块拼接法1 该方式强调的合作学习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步是学生自学;第二步是专家组讨论;第三步是小组共学;最后是随堂测试.教师要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片断性材料,安排各个小组中一个成员阅读其中某一部分,然后由各组中研究相同内容的同学组成专家组进行深入研习,最后再让学生回到对应的小组教会其他组员相应内容.例如,安排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已经猜想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对运动速度、物体与接触面之间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的前提下,可以将实验设计分成四个片断,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设计、交流并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进而在各组中进行实验. 3.2切块拼接法2 该方式基本流程与切块拼接法1相似,主要是增加了小组评价这一环节,从而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具体活动设计分为五个环节:第一步是学生自学;第二步是合作能力训练;第三步是小组共学;第四步是随堂测试;最后是小组评价.这一合作学习活动方式适用于描述类型的学习材料,相关内容一般是便于分解的事实性、概念性知识,而并非某项技能. 3.3共同学习法 该方式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第一步是教师讲授;第二步是小组调查设计;第三步是小组活动;第四步是结果检验;第五步是小组评价;最后是教师点评.要想有效实施共同学习法,需要学生具备这样五个基本要素:绝对的信任、个人的责任意识、积极有效的沟通、协作技能以及评价能力.上述要素中的第一项是基本内容,教师一般可以通过目标强化、角色定位、资源调配以及任务安排等方式促进学生这一特质的形成.共同学习法非常注重学习小组的建设以及合作学习氛围的生成. 3.4小组调查法 该方式倡导将全班分成多个小组,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各小组成员围绕自己的讨论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形成合作方案和问题处理方法,同时细化任务分工,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对应的子任务,最后进行汇总并形成整体性结论.教师在这一合作学习方式下的任务是以合作学习指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协调并指导各小组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方向指引和技术指导.这一学习方式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第一阶段:动作感知阶段(0~3岁) 出生后的两、三年是动作感知阶段。他认为第一个阶段,人的思维靠两个东西,一个是靠动作,一个是靠感知觉以及动作的对象。皮球滚到床底下,你用什么方法把它捡出来,这个时候就是要靠两个东西,一个是呼噜胡噜爬进去用手取;要么就用钩子把它钩出来。两个东西不是都要靠动作嘛?那么怎么把它钩出来呢?首先要看得见、摸的着,如果看都看不见那就瞎胡弄了。0~3岁阶段,人的思维一个依赖动作一个靠感知。 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3~7岁) 前运算阶段主要靠一种表象、靠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中国的小学阶段(7~12岁),这个时候他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导,但是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柱。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一)思惟的组织性、条理性差 高一学生不擅长有目标、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思惟,碰到题目时,常常靠直觉经验进行果断,“想当然”的推理。例如,门生以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活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年夜”;“功率越年夜的灯泡,其电阻越年夜,灯丝越细”等。 (二)思惟的辽阔性、深刻性差 高一学生往往因此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因此他们常常只斟酌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从多方面剖析题目,捉住事物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要害。常常被个别事物的外面征象所疑惑,构成一些单方面的、浮浅的概念。例如,“力是使物体活动的缘故”;“重的物体下降快”、“钢笔吸墨水”等概念的构成就是这类思惟特色的反应。 (三)思惟的灵活性、敏捷性差 高一学生常常拥有思惟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高兴弄懂意义,依据具体题目天真选择法子。这在应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尤为凸起。 (四)思惟的逻辑性差 课程设计思维特点能动性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不容忽视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课程设计形式和发展思维的具体化要求,优化设计理念,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一、优化课程设计形式 针对课程设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背景为基础,结合思维特点和具体设计形式的要求,优化设计方式。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对教学设计方案引起重视,优化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文字相比,图片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图片本身具有色彩鲜艳和动作抽象的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文字表达的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采用图片表达语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到《桂林山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风景名胜有进一步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风景名胜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很多学生对风景名胜有很大的好奇心,原有的文字表达的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纳入到教学课程设计中,能起到优化设计形式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鲜的画面能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让学生投入到情境教学中。此外为了起到扩展知识的目的,可以将其他地域显著的名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包括杭州西湖、北京故宫等,增加学生对其他地域名胜古迹的了解。此类介导式的教学方式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特定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扩展学生的思维形式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扩展学生的思维形式符合当前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达到扩展学生思维形式的目的。将游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要求,能让学生理解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学习语文带来的乐趣,进而实现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到《坐井观天》,讲述的青蛙坐在井里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引导工作,例如,“大眼睛,宽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描述的是哪一种动物,谜底是青蛙。此类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翻阅其他书籍,查阅同类成语知识。以盲人摸象为例,意为由于只了解事物的局面,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人们在评论一个人、一部电视剧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因为只看到局部而下结论,便造成了片面性。寓言故事表达的是隐喻的意思,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让学生对不同寓言故事表达意思进行分析,从中掌握故事的内在含义,不断提升自身理解能力。 三、语文知识练习 语文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很多文章都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在教学阶段要对语文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到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对文章的了解,对文章的深层意思缺乏有效的了解,进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根据新课标教学形式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采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对文本知识进行分析,同时需要将生活和语文案例结合在一起,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中学到《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动物类型,辨别什么是有益的动物,什么是有害的动物。例如,青蛙、猫头鹰、啄木鸟等,有害的动物包括老鼠、蚊子、苍蝇等,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主动学习,具备学习的欲望,才能提升学习水平。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式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看、读、写和想,以学生为中心,突破教材的限制,增加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了解。每个寒暑假,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对中心思想和人物关系进行分析,独立学习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好课程设计的相关工作,优化设计形式,以教学改革为基础,保证语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以发展思维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将各项教学措施落实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高向斌.发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故事—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J].学科教育,2010,11(01):3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12,12(01):89-90.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思维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动作停止思维随之停止。例如,电脑维修人员修理电脑时,动作思维是种重要的思维形式。3岁前儿童基本是直观动作思维。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中小学生具体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教学呢? 我认为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 一: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努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根据中小学生具体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教学呢? 我认为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 一: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 传统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对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成了“传递——接受”的循环往复,因此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拖堂、加班加点、补课、题海战术等不正常的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这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反映。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层面的主体结构,包括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四个层次的内涵。作为后天学习得来的结果,个体获得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里的教学活动与交流,获得的过程是个体的一个能动的选择、反省与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亚历山大洛夫也指出:“在一个单纯强调教学的社会中,儿童和学生们以及成年人——将是被动的,并不可能去独立地思考和行动;而创造性的、能动的个体只可能是一个强调学习而不是教学的社会中得到成长。”因此,教师应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从而必然包含一个表达、交流、批评、修正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提出“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是把每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这些主体又和教师一起组成“数学学习共同体”。而学生的学习活动、知识获得、素质提高(均为能动的构建)正是在这种“共同体”中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得以完成。 二、数学教育家的观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教学的组织》一文中指出:“要实现真正的现代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学生可以在那儿个别活动或是小组活动,以便必要时可以介入”。这与波利亚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主体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得到顺利完成,从而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稳定而有序,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保证。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谈到数学教学时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实践机会是由小组作业提供的。小组作业可以分为三步进行:首先,在一堂课开始时,每个学生得到一个问题,要求当堂解决(按时完成),尽量独立完成,但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然后,每个人应检验、完成、复查自己的解法,如果可能,还应该简化其解法,找出达到这个结果的其他途径,并务必尽可能地完全弄懂这个问题。学生应准备向全班介绍他的问题和解法,他可以就上述要求和任何一项请教老师。最后,分小组交流。每组四个人,先由小组中一个成员充当“教师”,其他成员是“学生”,“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法引导“学生”去讨论、求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大家(本组“学生”)对“教师”进行简短友好的评论,然后另一个人充当“教师”,重复上面的程序,直到每个成员都能表示见解为止,然后全班讨论,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它目标明确,每个学生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了认识、思考、讨论、表达、提问、倾听、寻求帮助等多方位、多层面的活动方式。 三、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合作交流”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怎样理解与发挥呢?通过阶段性实践,我们认为: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而并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首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创设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新颖的教学情境,挖掘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应当尽量让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有趣的,也是自己能胜任的。用波利亚的话来说:“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有一份合理的工作”,并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用美国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应当让学生承担责任”,即如何正确地设计、表达解题方案、实施解题过程、检验解题结果等。其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成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应当是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通过适当地交谈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地矫正学生原有认识上的偏差。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仅靠正面示范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激起内在的“观念”冲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自我否定,建构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论)能力的提高。 2.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维动态情况,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了解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这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讲的“备课要备人”。我国特级教师马明也说过:“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环节。”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能算真正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到的未必是我们所希望他学到的。老师的主观解释也未必代表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此,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有时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因此,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最终实现帮助学生做必要的改进的目标。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数学学科尤其如此,前后逻辑关联较多,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其次,对各小组要进行培训,使他们(包括差生)都能相互尊重和理解,不受轻视和压制,不迷信教师的权威,思想开放,提供不同思想、见解的充分表达和交流,且能进行自我批评,有批判意识,能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共同体”带来的有效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要善于扮演和变换各种角色:策划、导演、朋友、同学、长者、演示者、询问者、仲裁人、主持人等,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理论,树立终身从事教育和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 小学生入学后,便以学习作为主导活动了。在系统的教学活动影响下,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而且智力水平逐渐提高。集体和不断扩大的社会活动领域,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增强集体感、责任心、义务感,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均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小学生的生理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骨骼、肌肉逐年生长发育,但骨化过程还尚未完成,骨骼易弯曲,骨骼、肌肉的力量也不强。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确比幼儿有了很大进展,加上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小学生十分活泼,喜爱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如爬山、游泳、打球、跑、跳等等,如果较长时间限制其活动,他们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小学生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机能不甚完善,随意运动发展水平不够高,他们对自己活动能力的估计也不足,加之自我控制力差,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不会进行很好的自我调节,以致活动量过大,时间过久,造成疲劳,也有时会由此而产生违反纪律要求的行为。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活动的余地,但同时注意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时间,使他们不要过于疲劳;在教育、教学中提出适当的动、静要求,帮助他们锻炼意志力;提醒他们注意活动时保持身体的各种正确姿势,以免使骨骼、肌肉和韧带受损伤。 小学生脑重量七岁时约1280克,九岁时达1350克,12岁时便接近成人约1400克左右。小学生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逐渐向以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过渡。因而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幼儿相比增强了并逐年提高。在认识活动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新奇感很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表现出喜欢参与或从事某项学习活动的意向,但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因而认识活动较为笼统、表面,深刻性较差。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水平,对于抽象程度较大的教材理解有困难,因此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直观手段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社会性。中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影响。中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社会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影响和改变其心理特征。中学生对父母、老师不再依赖、依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闭锁性。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动荡性。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敏感性。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生理变化高峰。中学生属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处于由儿童向成年男女过渡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并逐渐成熟,女孩子的青春发育约起于十一二岁,男孩子约始于十三四岁,此时,学生的生殖器官发育长大,同时,性腺机能开始显现,表现为第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日渐明显。随着性腺机能的逐渐发展、完善,学生骨骼、肌肉系统迅速生长,在一二年内身高迅猛增长,体重也猛增,体态接近成人。中学生的心脏机能、肺活量等也都有显著发展,接近成人。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会使学生萌发性意识,同时身体各方面的突变又使他们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采取良好的方式及时向学生讲述生理卫生知识并进行性教育和道德、法制知识的教育,避免发生问题。 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大脑内部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增多,神经细胞内部结构和机能复杂化,大脑皮层基本发育成熟。中学生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趣性较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些,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较快。总的来说中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够稳定,因而对运动系统的协调作用有所下降,学生会出现动作上暂时的笨拙,渐渐地,随着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上述现象即逝。中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很快转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为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系统地学习科学理论及世界观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中学生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生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 社会需求高峰。中学生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生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 创造高峰。青少年,特别是青年是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最少保守思想,最勇于探索和实践,智力又处于发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无不从青少年时期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珍惜中学时代,从身心各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我国学者(张日异)1993年以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参考已有的发展课题,提出如下十项青年发展课题: 第一,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第二,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第三,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第四,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第五,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第六,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第七,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八,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第十,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在设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时,要以生理发育、社会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年的综合要求,也反映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青年在解决和实现所面临的各种发展课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自我,理解成人并步人成人社会,从而结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同时也就又进入了另一个新发展里程。 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年龄区间。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中年实际并无显著的生理界限,且各人之身心状态不同,个别差异颇大”,“本期之成人,多已成家立业,生活较为安定,且能脚踏实地;虽其体力与精力已不如壮年期之充沛,但身心相当健康而稳定,刃岁以后,始略有衰弱之感”(吕俊甫,1982)。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能体现出乎稳性,又表现出过渡期的变化性。中年期是长达25年之久的漫长的人生路程,其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为主,同时伴有新 的变化特征,后期往往以变化为主,同时还维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平稳的特征。 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中年期的生理发展介于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间,青年期是生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生理功能旺盛的时期,老年期是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则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1)身体变化 中年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渐粗糙。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2)更年期 在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性。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①女性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是指从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多数妇女的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期间,一般延续8—12年(程学超,1991)。 女性更年期的特征是:女性的第二性特征逐渐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症状多种多样。这些症状是由生理内分泌改变因素引起,又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更年期是中年期妇女生理变化的自然现象,经过生理和心理的调适,衡,便可顺利渡过这一必经的转折期。②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变化过程。重新达到身心平 男性更年期的主要表现特征: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也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更年期给中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些障碍和适应上的困难,只要正确认识、重视预防、主动地进行科学调节、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以达到身心和谐平衡,就能轻松地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 二、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①感知觉变化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先开始衰退。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和稳定,中年后期各种感觉能力都开始减退。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②智力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期的智力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发生变化。对此,不同智力发展理论的观点也不一致。按两类智力——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中年人的智力变化有上升和下降两种趋向。中年期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这种智力水平的下降与组织信息能力以及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这些能力下降的物质基础是中年期的神经生理的变化。中年期的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中年期的经验日益丰富和知识不断提高是晶体智力继续呈上升趋势的基础。 ③中年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格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中年期的人格结构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中年期的自我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化的倾向性。按照荣格的理论,人到中年,特别是进人中年后期更多地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个体适应外界社会环境,从而也要求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部,指向他人,所以他们的意识倾向也更多地表现为外倾性。中年后期需要寻找自我意识的平衡,再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变得老练持重,遭遇挫折时能够反思,对待成绩能够依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评价,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期望适宜地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到中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倾向逐渐转为朝向内部。 三、中年期的发展任务 中年期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要求的时期,因此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来自于社会的要求;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中年期是人生发展历程的第七个阶段,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也称繁衍),避免停滞感,这种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个体内在的发展变化。 哈威格斯特(Robert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5)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6)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7)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中年人(40岁--59岁)心理特点: 1、能独立地进行观察和思维,组织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情绪趋于稳定,有能力延缓对刺激的反应,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情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恶化情感; 3、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能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理智的判断,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人际交往方面逐渐完善,能把握和适应环境,并按正确的批评意见和社会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自我意识明确,能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地位,来决定自己的言行; 6、有坚韧的意志力,一经确定目标,可坚定不移地创造条件为达到目标而奋斗。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追及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发展心理学 过去老年学多属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增加,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从理论到应用都受到重视,成为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老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不同观点 对老年心理的变化,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有老年期是“丧失期”和“毕生发展观”两种。(一)老年丧失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年期是在人生老化之前,一生获得的丧失的时期。这里主要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这些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被认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征。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老年的心理变化描写成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其主要依据是: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认为年龄(即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而且是普遍适用的。 (二)毕生发展观 自从巴尔特斯(B.P.Bdtes)等人提出毕生发展观以来,对传统的老年心理学观点予以很大的冲击。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如感知觉),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要素。 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就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这一发展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一趋势的描述,特别是对老年期心理变化倾向的描述,是老年心理变化基本特征的反映。毕生发展观强调了老年阶段心理变化积极的因素,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衰老的同时,突出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都有增长的特点。但是前者在肯定了老年心理衰退的大趋势的同时,对积极的、还在发展的方面缺乏重视,后者则在强调积极发展的要素的同时,对一般的发展变化(有退化)趋势的重视有所欠缺。应该在肯定老年心理基本变化趋势的前提下,对那些能够延缓老年心理衰退,助长某些心理机能发展的要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科学地、正确地看待老年心理的发展变化。 二、老年期的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是当代老年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关于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颇受重视。在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中,年龄因素与教育因素同认知速度、工作记忆与非速度认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效应关系成为阐明老年期认知老化规律的重要环节。学者们(李德明,2000)发现,年龄因素和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两者的效果相反,教育因素起正影响作用,年龄因素起负影响作用。 (一)年龄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年龄因素在老年期认知老化的进程中起着促退的作用。年龄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如知觉速度、运算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认知速度减慢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非速度认知,如记忆、推理、知识等一般认知能力。 (二)教育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进程中发挥延缓老化的作用。教育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也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与年龄因素同样,它也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也通过认知速度变化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非速度加工的一般认知能力。此外,教育因素还能够直接地影响非速度信息加工的一般认知能力。 (三)从不同认知过程看年龄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说,认知加工速度的老化过程可以直接地接受年龄和教育的双重作用,而非速度认知能力的老化过程除了通过速度减慢的中介作用间接地接受年龄和教育的影响外,还直接受教育因素的影响。为了延缓和改善认知老化过程,应该积极地倡导和实施老年教育及认知训练。 三、老年期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另一特征,但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的速率也不一样。 (一)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一般而言,这种下降趋势是逐渐进行,缓慢变化的。在各种感觉中,老化最明显的,是对人的认识活动作用最大的视觉和听觉,觉、痛觉等其他感觉。 1.视觉退化其次是味 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下降,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视调节能力下降,老年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导致老年人视力减退病变的原因还有白内障、黄斑病和青光眼。据我国的一项调查统计,„这三种病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8.5%、32.5%和1.4%。据广东省对10多万人的调查结果,61岁以上老年人法定盲者(视力在0.05以下)占法定盲人的72.97%(自林崇德,2000)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视知觉能力、视觉注意能力都在减退,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下降得尤为明显。 为了使老年人尽快地适应视觉的退行性变化,应设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视觉经验,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同时要为老年人创造条件,.如使视觉信息简单清晰、对比度大等,以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弥补视觉功能衰退的不足。2.听力下降 老年人听力下降者众多,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人的年龄超过刃岁,听力就有所下降,50--59岁被视为中国人听力老化的转折期。言语听觉理解力,在20岁以后就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70岁以后下降得尤为明显。因此对老年人讲话要吐字清楚、速度放慢、突出关键部分,必要时要重复几遍。 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一过刃岁,人的味觉刺激阈便增大,味觉多样性随年龄增长而减退;60岁以后嗅觉辨别能力减退明显,70岁嗅觉急剧衰退。对其他感觉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60岁以后各种感觉都有明显下降。 (二)老年期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也因记忆过程和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研究资料表明,成人记忆从50岁开始有明显减退,70岁以后减退更显著,过了80岁,记忆减退尤其迅速。老年人记忆衰退主要表现在长时记忆能力减退、回忆和再认能力的减退等方面。 1.老年人长时记忆能力的减退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较长,储存的信息要经过加工组织,其特点是依靠语义进行储存。记忆活动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长时记忆方面。对记忆材料的加工可以是知觉的加工,也可以是理解性的加工。在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方面老年人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对材料的加工缺乏主动性;组织加工的效率降低。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也是衡量记忆能力的主要标志。· 2.老年期再认能力减退 ‟ 我国研究者研究了从幼儿到老年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对抽象程度不同的材料进行再认的能力。研究结果如图3—9所示。 ^ 毒 X X具体图形O抽象图形●词 幼 初高 初 大中 壮 老年龄 儿 小小 中 学年 年 年 图3—9·再认能力随年龄发展的变化趋势(引自杨治良等《J心理学报),1981)图3—9说明再认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小学末期或初中阶段达到高峰,进入成年以后开始减退,到老年期再认能力明显下降,乃至低于包括幼儿阶段在内的各年龄组。3.老年期回忆能力明显减退 老年人的再认与回忆都有老化,但是与再认相比较,回忆能力下降显著,老年记忆的减退主要表现在回忆能力的减退;老年人识记“姓氏”·最难,70--79岁组记忆姓氏的平均成绩只有20岁组的30%,可见这方面的记忆是老年的一个敏感问题;老年人的编码储存过程和提取过程都有相应的障碍,其记忆障碍可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的还是在于提取困难,较少由于编码储存的障碍;成人所使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联系法、分类法、联系实际法、想象法等,而老年人则逐渐减少使用识记策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许淑莲等研究了20岁至90岁成人的数项记忆能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地说明了老年记忆的一些特点:70岁是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关键点,70岁以后多数人的记忆减退显著。 4.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影响老年记忆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还有健康、精神状态及脑力锻炼和记忆锻炼等。为了延缓和弥补老年人的记忆减退,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抓紧时机,加强记忆锻炼,对刚刚记忆的事物抓紧运用默读、组织等方式重复记忆。 (2)主动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3)注意提示备忘,生活有序,为记忆信息的提取提供线索和条件。 四、关子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老年智力,也得出对老年人智力减退现象的不同见解。综合多方研究,应该认为,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并非全面衰退。 1.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应用测验去研究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发现在20岁以前是智力迅速发展的上升期,20岁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成人以后开始下降,到老年期,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卡普朗(Kaplan)综合三项有名的研究成果,整理并绘制成如图3—10的智力发展变化与年龄关系的曲线图(根据测验得分进行比较)。田3—10 智力发展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引自 kaplan,1947)2.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有些学者从智力结构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的发展变化,得出不同智力成分随年龄而变化的轨迹并不相同。卡特尔(Cattell,1967)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息为基础的能力。在青少年以前两种智力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到老年期亦然。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变化情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有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基本人格仍然具有其持续稳定的特点。1.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老年人人格总体改变的大体趋向如下所述: (1)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到了老年,身体各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经常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功能很敏感(据调查这类人数占半数或以上_)。对经济保障的担忧,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对生活保障和疾病的医疗和护理保障的担忧。· (2)老年孤独感 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普遍,且来自各个方面。由权势失落而诱发的孤独,主要发生于离退休的领导人员;群众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数离退休者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所致;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或忽视了对他们关心,很少与他们沟通,家庭中的老者就会深深地体验着孤独和苦楚。 (3)适应性差 老年人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境,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逐渐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较少主动地体验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东西也有困难。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也较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老年人倾向拘泥于刻板行为。有的研究发现,人到53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此后年龄组均呈显著差异。老年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求得谨慎使决断速度减慢。他们注重准确性,担心闪失,宁愿牺牲速度也要少犯错误。 (5)趋于保守 老年人经验丰富,也注重自己的经验,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对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从而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6)回忆往事 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为朝向内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回忆往事,遇事情也容易联想到往事。越是高龄,这种回忆往事的趋势越明显。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有三分之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发生了变化。 2.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老年人人格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实属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人格的基本特征始终有稳定性。美国和德国的学者们都曾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进行过长达10年左右的纵向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焦虑、敌意、冲动性等)、外向性(依恋、交际、活动等),和体验与接受的个性(审美、情感体验、价值观接受等)三个维度上的主要 表现基本上都具有持续稳定性(其中只有体验和接受方面的稳定性较低);还有,活动性、反应能力、控制力和情绪这些较容易变化的人格特征,也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这说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推荐阅读: 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及预防对策07-20 中小企业运行特点及困难范文11-20 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问题及对应策略分析09-04 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机遇08-26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09-04 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9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10-01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09-22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篇四
5.小学生思维力发展有什么特点 篇五
6.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六
7.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七
8.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篇八
9.高一学生思维特点 篇九
10.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
11.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篇十一
12.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二
1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篇十三
1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篇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