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记忆散文

2024-09-01

以前的记忆散文(精选9篇)

1.以前的记忆散文 篇一

想起了以前的九月散文

走进九月,时光一下子变得安然了许多。没有了酷暑的炎热,没有了夏日的喧闹。早晚的凉风,让人忘记了夏天那些难熬的日子。虽然中午的阳光还是很有威力,可是也没了夏天的那份执着。天空那么蓝,蓝得让人想入非非。云朵那么白,白得让人不忍移开目光。电线上站满了小燕子,它们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吵闹着,似乎在商量南归的路线。树上偶尔飘落的黄叶,让人感觉到九月的与众不同。

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它们的特点,每个月都有说不出的感觉。九月的到来给人的感觉尤其不一样,九月是丰硕的,是丰美的,是金色的,到处都是成熟的味道。各种在春天,夏天播种的庄稼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果园里的各种果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庄稼人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虽然九月特别地忙碌,特别地累,可是看着漫山遍野即将收获的庄稼,果子,觉得再累,再忙都是值得的。忙过了这个季节,就不用这么忙,这么累了。

九月是忙碌,丰收的月份。九月也是属于开学的日子,刚进入九月,孩子们就开学了。大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都收拾好自己的书包,离开家,回到学校,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度过了长长的暑假,身心都休息好了,也该好好用功读书了。现在的孩子多幸福,有那么长的暑假供他们玩乐。两个月的暑假整天都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早就盼望着开学,到学校里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学习,玩闹。那才是有意思的事。

近几年的暑假越来越长,长的让许多不读书的人都眼馋。现在的孩子上学多幸福呵,一周只上五天课,还有那么长的寒暑假。各种节日也放假,一年才上几天学呀。说这话的大都是年纪大的人,他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这么长的假日。看着孩子们背着各种漂亮的书包,书包里装着各种好看的文具,穿着统一的校服,那么整齐,那么亮丽,那是九月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上学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书包是妈妈缝制的布书包,有的还是各种颜色的布头拼接缝制的,特别佩服妈妈的那双巧手,能把不同颜色的布头拼接成一个好看的书包,虽然不是特别漂亮,跟那些黑布,蓝布,花布,格子布的书包比起来是漂亮多了。在他们的眼里能装书,装文具就是最好的书包。有的家里条件实在不好,这样的书包也没有。每天早上把书都是夹在腋下,或者抱在怀里,到学校去上课,放学也是那样拿回家。文具就更不用说了,装铅笔,橡皮的文具盒买不起,去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要一个盛针药的纸盒子,那还得是跟赤脚医生关系不错的人家才能要来的,不是谁都能拥有的。谁家的孩子有一个哥哥姐姐不用的铁的文具盒,就感觉特别了不起。如果再背一个草绿色的帆布书包,书包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字,那可是无上的光荣啊。谁看见都会露出羡慕的目光,身后跟着一群崇拜者。背这样书包的孩子,是有亲戚在城里,书包是城里亲戚的孩子用过不用的。还有家里有当兵的人,也有这样的书包,不过那书包上印着的是一颗红五星,字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书包在当年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好的,背上它是最神气,最骄傲的。

铅笔,橡皮本子是上学必备的。谁都用的很仔细,铅笔都是用到手握不住了,才拿着去跟父母换一根新的,橡皮也是,用得只剩下黄豆那么一点了,才能再换。不像现在的孩子,铅笔,橡皮一买就是一盒子,还没怎么用呢,就换新的。有时候用都没用,就丢了。丢了就丢了,没有谁去找,反正家里备的多着呢,回家再拿就是了。多么高级的文具盒,也能把文具弄丢了。爸爸妈妈虽然嘴上说,现在的孩子是用文具的祖宗,一年也不知道用多少铅笔,橡皮,还有削笔刀。我们小时候,一把削笔刀能用到小学毕业,文具盒能用到念大学。书包也是,破了妈妈给补补,照样用。现在倒好,一个学期一个新书包,还那么贵。几百块钱的书包一个学期下来,就不能用了。有过日子俭省的人家给孩子买几十块钱的书包,孩子就不高兴。人家的孩子能用上百块钱的书包,为什么我不能用?做父母的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现在条件好应该让孩子享受。那也跟着去买贵一点的书包吧,背着到底舒服。一个孩子念书念到上大学,家里往往积攒了几十个书包,成抽屉的笔,文具盒也有十几个。跟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孩子的父母上学的时候,用本子也都特别节约,一个买来的本子,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正反面都写完了也舍不得扔,家里的父亲用来卷旱烟抽,把孩子的笔墨一起吸到了肚子里。大多数的孩子买不起几毛钱的本子,去买些白纸,黑纸回家自己装订成本子,用来写字,做习题。需要交给老师的作业本,必须得是统一的本子。那些本子用过了,再用橡皮把上面写的字擦掉,还能用来写平常的作业。能省的地方绝对的省,一点都不含糊。不像现在的孩子,上学也不知道要用掉多少本子。

现在上学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不管是上幼儿园,上小学,还是中学,都有校车接送。多么幸福的日子呵,不用风吹日晒,也不怕雨雪。每天早上坐着车走,傍晚再坐着车回来。回家妈妈给做可口的饭菜,他们还觉着累,说上学苦。他们的父母上学的时候,不管刮风下雨,天气再恶劣,也得走着去上学,能有辆自行车骑着就不错了。那也得跟父母软磨硬泡,父母才能让他们骑着上学,到家里有事要用自行车的时候,还是要走着去上学。大多数的人没有上过幼儿园,到了上学的年龄,就直接走进学校读书认字了。虽然没有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可是走进教室,都会把手放在背后,挺着胸脯,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谁不听话,老师的教鞭就落在谁的身上。没有谁家的家长到学校去找老师,或者去上告。有的还说,不好好学习就得使劲打,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长记性。不像现在,老师是不能体罚学生的。学生受不了,家长也不答应。想想挺有感触的,以前认为是对的,现在怎么就不对了呢?

现在的孩子有那么长的暑假生活,他们的父母小时候的暑假没有这么长。因为暑假前面有个麦假,暑假后面有个秋假,暑假相对而言就短的多了。麦假,顾名思义就是麦收的时候放的假,那假期比较短,一个星期,或是是五天。放了假的孩子,大的跟着父母去割小麦,挣上几个工分,小的就跟在大人的身后捡麦穗。虽说是放假,可是一天也不能闲着。麦收完毕,假期也就结束了。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学习一个多月又开始放暑假了,暑假里当然也是不能闲着的,每个人都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过都是孩子,免不了在暑假里偷瓜摸桃,做些淘气的事情,让大人们无可奈何。大多数的时候男孩子放牛,女孩子打猪草食,割猪草。炎热的中午,他们把牛拴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三五成群地跳到河里洗澡。旁晚牛吃饱了,他们也在水里玩够了,牵着牛披着霞光回家。短短的暑假很快结束,回到学校上不了几天课,就到了三秋大忙的时节,学校放秋假了。秋假的假期比较长,可做的活也多。十几岁的孩子跟着大人拾花生,掰玉米。割地瓜蔓,那些年地瓜是一年里的主打食物,种的多,收获的时间也长。十几岁的孩子都是爱玩的时候,不可能规规矩矩地干活,让他们去割地瓜蔓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些孩子也有个领着他们干活的队长,那是些十六七岁不上学的,每个生产队派一个这样的孩子,领着他们干活。

都是些不大不小的孩子,干活的空隙里,免不了贪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能吃的东西很多。他们休息的时候,在坡地的沟里挖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窝,里边放上些枯树叶,干了的茅草,,里边埋上几个地瓜,几个晚熟的青玉米棒子,点上火烧着吃。黄豆,花生都可以烧着吃,还有蚂蚱,秋天里的蚂蚱,个个都大着肚子,里边满满一肚子的籽,烧着吃可香了。烧熟了,大家伙分着吃,每个人都吃得肚子饱胀,嘴乌黑,手也是乌黑的,跑到小河沟用水洗洗,才能看出本来的面目。女孩子也跟着吃,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女孩子还喜欢摘酸枣吃,那些红彤彤,圆溜溜的小酸枣,常常吃的牙都酸了。玉米地里不长玉米棒子的玉米秸,也是她们的最爱,拔下一棵,去掉头尾,剥去皮,咬在嘴里嚼着,甜甜的,根甘蔗有的一比。再说她们也没见过甘蔗,以为那就是最好的美味了。一个秋假,所有的人都会胖上一圈,用大人的话说,吃野食吃的。假期结束回到学校,互相交流着假期的故事,津津有味地回味着吃过的那些东西,盼望着来年的秋假早点到来,再一次领略秋的味道。那可是真正的秋天的味道,在他们的嘴里,在他们的舌尖久久不散。

又到九月,看着开学的孩子们,想起了以前的九月,想起了那些年的九月的日子。啰哩啰嗦地写下了这么多,有回忆,有感叹。现在的孩子感受不到九月的魅力,他们领略不到九月的风味。娇生惯养的他们,跟城里的孩子有的一比,也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2.以前的记忆散文 篇二

关键词:肖像画,中国,日本

一、明以前中国肖像写真的发展状况

写真肖像是指画人物要求把面貌画的逼真, 是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 也是在我国绘画艺术中很早就得到发展的一种艺术体裁。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先是重于“写形”, 注意“形似”;继之“以形写神”;而后向着“形神兼备”的过程不断发展。肖像写真的产生、成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并形成独立的类型、样式、技巧和风格。

汉代之前, 中国肖像画更多的是表现为人物题材, 在描绘技法上相对比较简单, 方法上以线描为主, 人物多表现为正侧面而且缺少细致的刻画, 变化不够丰富, 给人一种古拙朴素之感。汉代墓室壁画虽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并不是很细致, 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画面壮观的气势却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例如《二桃杀三士》就是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表现画面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肖像画就开始有了全新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肖像画更加注重刻画人物本身的形象, 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对当时人物题材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描绘人物不能单纯满足于外表的形似和姿态的生动, 特别提出刻画人物要重视眼神的表现, 所谓“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之中”。及至隋唐, 肖像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画家通过对人物不同的相貌表情的描绘揭示内心世界, 真正达到了写真肖像的要求, 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等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人物画的传统而更突出了世俗化的倾向, 出现了以人像为主体的单人肖像形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以“写真”著名的画家, 如顾闳中、周文矩等人。

两宋时期由于文人画和风俗画的兴起, 肖像画更加强调写实性。宋代与前代最大的不同便是绘画题材, 宗教画在宋代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创作, 南宋民间创作的肖像画更是以禅宗师祖像最具代表性。明代肖像画进一步民间化和专业化, 前期肖像画创作技巧风格主要继承传统, 以勾勒平涂的方法为主。后期由于政局的急剧变化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一些职业画家从宫内转到宫外, 以曾鲸为代表创立的“墨骨法”, 形成“波臣派”, 独树一帜。

二、镰仓、室町时代以前日本肖像画的发展状况

早在公元前2 世纪的中国西汉时期, 日本北九州一带的豪族就通过朝鲜半岛开始与中国朝廷交往。在公元5 世纪南朝宋、齐时代, 日本朝廷遣使通好往来达8 次之多, 道家及阴阳五行思想, 对加深日本语言内容、丰富日本文化思想起到了重大作用。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受到日本历史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化过程, 到12 世纪逐渐发展为日本佛教, 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宋文化和禅宗思想的传入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绘画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现, 其中人物画是日本绘画的重要门类之一, 而肖像画又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镰仓、室町时代之前日本人物画包括肖像画先后经历了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几个时代, 这些时代的肖像画在笔法、技巧、色彩、构图等方面都明显的具有中国写真肖像画的风格。

奈良时代是日本美术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这个时代的中国适逢开元盛世, 艺术上形成了高度成熟和繁荣的盛唐风范, 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也以佛教题材为主。在佛教中, 吉祥天是授予福德的神, 而《吉祥天像》画上的吉祥天采取贵妇形象, 秾丽丰肥;法隆寺的壁画《阿弥陀净土图》肌肉和衣褶使用铁线描, 色彩浓厚, 服饰却轻薄透明;《圣德太子像》以渴笔晕染表现阴影, 受到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影响;正仓院的麻布墨画《菩萨像》手势弯曲, 长带飘扬, 线条自由奔放, 明显具有“吴带当风”样式。

三、中国肖像画和日本肖像画异同

与日本肖像画相比, 中国的写真肖像画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发展并没有因中国写真肖像的高度繁荣而迅速发展, 这也说明日本是一个极善“拿来”也极善改造的民族。在镰仓、室町时代之后的江户时代, 商人及一般平民也开始成为肖像画的新主人, 肖像画也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威严感, 而是充满着平和亲近的庶民色彩。浮世绘开始流行并得到普及, 浮世绘日本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品种, 它的题材涉及时事、传说、历史、山川景物、妇女生活、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 还有许多大量的写真画等等。祖师图是禅宗绘画的另一个主题, 与前述顶相画不同, 禅宗祖师的画像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些绘画形式的发展成了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而日本在近代经历了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入侵, 如果说19 世纪末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封建国粹势力的顽固抵抗的话, 那么, 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以及美军占领而涌入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 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在随后数十年的冷战时期, 日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实际上一直处于美国的巨大阴影之下。直到柏林墙倒塌、意识形态的对峙随着冷战的解体而消失, 日本才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现代美术”时期。

肖像画艺术是永恒的艺术, 在不休止的创造中, 我们不但要惜守传统的造型观, 还要把握好民族的审美感情, 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发挥创造性, 使肖像画艺术继续光大和发扬, 这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参考文献

[1]、田军, 苏冰.《日本传统艺术[卷五]肖像—佛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1.

[2] 、戚印平.《图式与趣味日本绘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2.1.

3.以前的夏天 篇三

以前我们是怎么度过夏天的?穿汗衫背心,或者打赤膊,肩膀上搭一块毛巾,以便随时擦汗。在外面走的时候找阴凉地,在家里坐的时候寻穿堂风。阴凉在那时候多么重要呀,好在南京绿树成阴,梧桐树搭就了绿色通道。如今盖大房子、砍大树,倒也没有什么,因为人们出行都坐带空调的车了。只是看上去白花花的,热在眼睛里。

小时候我们家下放农村,暑假在家做作业,靠的就是山墙的影子。上午的时候东晒,我们就将桌子搬到西边的山墙下。下午的时候西晒,就把桌子搬到东边的山墙下。中午无处藏身,只好躲在房子里。当然是前门后窗大开,以便让穿堂风路过。傍晚时往门前的地上泼水,哗哗的,水能降温。然后再搬出桌子,四周放上板凳,一家人坐着吃饭。吃的是稀饭,佐以泡菜、咸鸭蛋,吃着清爽。饭后消暑的饮品有绿豆汤,早在饭前就煮好了,放在凉水里冰镇。有时候还有西瓜,那更绝,用网兜装着,直接吊在水井里冰,吃的时候真是沁人心脾。晚上乘凉睡竹床,竹床很老,几代人用过,上面褐红色一片,都是皮肉磨的,汗水浸润过的。擦干净躺在上面,凉意自脊背而生,睡到后半夜就要进屋了,否则会感冒,落下关节炎或者坐骨神经疼之类的毛病。乘凉的人还坐竹椅、藤椅什么的,咯吱咯吱地响着,芭蕉扇劈劈啪啪地扇着,扇风兼带驱赶蚊虫。蛙鸣悠扬,群星闪烁,我就在这段时空中入睡了,肚子上盖着线毯的一角,遮着幼稚的肚脐。睡梦中总会被大人搬进屋,醒来时一定是在吊着蚊帐的床上,身下铺着草席,甚至枕头上扎的也是席子编织的枕巾。

后来回到了南京,由于时代相去无几,度夏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只是城里比苏北乡下热多了,平均气温要高出三到四度。城里有电,我们可以吃到冰棒了,马头牌冰棒,有赤豆的,有奶油的,有橘子的。还有小冰砖,一毛钱一块,那可是我的最爱。有电就有电风扇,有坐式的,有吊顶的,扇叶在天花板上方旋转,推出层层叠叠的阴影,我很烦那玩意儿。驱蚊仍用蚊香,只不过蚊子变精了,它不死。于是蚊香改进,蚊子也更新换代。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多少代了,反正仍有蚊子活着,蚊香也变成电的了。还有纱门纱窗的流行,取代了蚊帐。只是洗澡没什么变化,以前夏天洗,现在冬天也洗。每天一把澡,那真是痛快管用。不同的是现在的夏天也洗热水澡了,的确比冷水澡更符合人性。

4.以前现在未来伤感散文 篇四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是在想念以前的自己,如今又是一个模样。

时间过得真快,真心有点痛恨现在的自己,不知不觉中又在醒悟;或许我做了很多令自己都无法解释的事吧。

今天,结束了大学的读书时光,以后的以后,不知道会往向哪里。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去拼搏什么,我不想靠父母,我不想欠父母太多,不是,应该说是母亲吧。

很可笑的生活,一切都身不由己,母亲喜欢爱赢,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我兴许继承了她这一点。所以我恨自己,我不要成为她。

可现在的事实是这样的,我不断地得罪母亲。可是我不想被她主宰,我想要自己的生活,我一直都怕着她,就是这样,才导致我现今的我。多么想以后,我不再这样,她也不再这样。

未来,很渺茫,写下这句时,心痛了一下。该记忆的`还是记住,我怕我以后忘了曾经骄傲的自己,变成了未来最讨厌的自己,那我该怎么办?

5.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方法与技巧 篇五

一、列表列示调整事项。即将需要调整的损益事项, 根据其发生后的登帐程序, 需要调整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表”中逐一列示②, 并将表格设计成多栏多格式, 对需要调整事项的正、误及调整的金额等分别列示在表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一是对需要调整的事项、调整顺序、金额在表内明确清晰的体现出来, 使学生或财务人员一目了然, 便于学习和掌握;二是便于对表内的调整事项按顺序进行调整, 调整过程中出现错调的可能性低, 也便于复查, 并可依据《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要求, 对那些非重要性和相关性事项进行必要的删除 (或仅记录不调整) , 以减少调整的工作量;三是调整资料完整, 金额准确, 可以作为今后审查会计工作质量的参考, 也可以作为会计信息资料在一定时期内存档保管, 以备日后发现问题时的复查。

二、依据调整表逐项调整。即根据调整表列示的调整项目和金额依次进行事项的调整,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在教学和实际工作中, 很多学生或会计人员已经知道哪些业务需要调整, 但是调整的方法、顺序却很难掌握, 导致不知从何处下手, 笔者在设计表格和填制项目上已经充分地考虑到这些情况, 将业务及发生顺序体现在调整表上, 依据调整表逐项调整, 便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简化现实调整中需要不断翻阅账簿甚至凭证的情况。

三、根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表”的调整项目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余额计算并验证调整事项。调整事项完成后, 需要将调整分录依次登记在相关账户中, 并调整相关财务报表的数字, 这一过程难度不大, 但要验证调整的正确性, 需要核对一定数量的账簿记录, 并要将相关数字与发生的调整业务进行复核。由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调整事项往往发生在年终决算后, 上年度的有关账簿记录已经结转, 调整分录在计入本年账簿后, 验证起来需要将本年发生且已入账的相关数字剔除, 这一过程有些繁琐, 为此, 将调整分录单设丁字帐进行复核, 方法就相对简单一些, 而且核对关系也很清晰。

举例如下:

2014年12月1日, A公司采用分期收款及托收承付方式销售给B公司甲商品一批, 售价40万元, 增值税率为17%, 合同约定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按月平均支付货款和增值税款, A公司在发出商品后误将40万元的商品价款全部确认为当期收入, 登入应收账款, 计入当年损益, 该商品的成本为32万元, 已于当年全部结转, A公司的所得税率为25%, 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的提取比例分别为10%和5%。2015年初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发现误记该笔业务 (假定该业务不涉及其他税费) 。

分析如下:

A公司该笔业务的处理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 将不应列入本期的收入违规确认为本期收入, 使企业虚增资产, 导致资产负债表不实;违反谨慎性原则, 多计收入的同时虚增当期利润, 使利润表夸大业绩, 报表失真;并由此导致多计交当期所得税, 多计提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

调整如下:

1、编制“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表”

2、依据调整表逐项编制调整分录

3、计算并验证调整事项

⑴将调整分录逐一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列示如下:

⑵调整事项完成后,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为借方38250元, 即为上年度因多计营业收入并结转成本、计算税金、计提公积金、公益金后虚增并在本年度予以调回的利润数额。如果按月计算则是多计的三个月的未分配利润, 用该数字除以3得:38250÷3=12750, 就是一个月多计的未分配利润。

⑶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表”中“正确确认项目金额”栏相关数字验证如下:

应确认的税后利润- (应计提的公积金+应计提的公益金) =15000- (1500+750) =12750, 与调整后每月多计的未分配利润12750是相等的, 说明我们调整的结果是正确的。

以上是笔者就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方法和技巧谈了我们在教学和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供专业教学人员及财务人员工作中参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会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6.以前的夏天是这样过的 篇六

就说你在府上吧,大四合院里,槐树碧油油的,在屋顶上撑着一把大凉伞儿,那就够清凉。不必高攀,就凭咱们拿笔杆儿的朋友,院子里也少不了石榴盆景金鱼缸。这日子石榴结得酒杯那么大,盆里荷叶伸出来两三尺高,撑着盆大的绿叶儿,四围配上大小七八盆草木花儿,什么颜色都有,总共不会要你花上两元钱,院子里白粉墙下,就很有个意思。你若是摆得久了,卖花儿的,逐日会到胡同里来吆唤几声,换上一批就得啦。

小书房门口,垂上一幅竹帘儿,窗户上糊着五六枚一尺的冷布,既透风,屋子里可飞不进来一只苍蝇。花上这么两毛钱,买上两三把玉簪花红白晚香玉,向书桌上花瓶子一插,足香个两三天。

屋夹角里,放上一只绿漆的洋铁冰箱,连红漆木架在内,只花两三元钱。每月再花一元五角钱,每日有送天然冰的,搬着四五斤重一块的大冰块,带了北冰洋的寒气,送进这冰箱。

若是爱吃水果的朋友,花一二毛钱,把虎拉车(苹果之一种,小的)大花红,脆甜瓜之类,放在冰箱里镇一镇,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拿出来,又凉又脆又甜。再不然,买几大枚酸梅,五分钱白糖,煮上一大壶酸梅汤,往冰箱里一镇,到了两三點钟,槐树上知了儿叫得正酣,不用午睡啦,取出汤来,一个人一碗,全家喝他一个“透心儿凉”。

北平这儿,一夏也不过有七八天热上华氏九十度。其余的日子,屋子里平均总是华氏八十来度,早晚不用说,只有华氏七十来度。碰巧下上一阵黄昏雨,晚半晌睡觉,就非盖被不成。所以耍笔杆儿的朋友,在绿荫荫的纱窗下,鼻子里嗅着瓶花香,除了正午,大可穿件小汗衫儿,从容工作。若是喜欢夜生活的朋友,更好,电灯下,晚香玉更香。写得倦了,恰好胡同深处唱曲儿的,奏着胡琴弦子鼓板,悠悠而去。掀帘出望,残月疏星,风露满天,你还会缺少“烟士披里纯”吗?

7.很久很久以前的纸燕子 篇七

作家寄语:

作家理应担当起道义和良知。除了写作的本分,我追求写作以外的意义。

现在,我把一篇童话发表出来,让它传播爱与牺牲。我还要把一丁点稿费捐出来,给那些需要的地方。其实,这个时候,我感到的是自己的渺小,我渺小得像一粒沙子。那么,请允许这粒渺小的沙子填加到一个巨大的建筑中去,让它跟砖与瓦一起支撑起一片天。

也请允许这粒沙子感到欣慰。因为,它献出了自己的一颗心和一份力。

很渺小,却真挚。

先讲小茶吧。

小茶不是茶叶,是一个男孩子的名字。洪水让他失去了爸爸和妈妈,一个人生活在村子里。

小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男孩子。要是现在还活着,有几十岁、几百岁……反正,一定是掉光了牙的老头子了。

专门讲很久很久以前,小茶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一个人过着寂寞的生活……

很久很久以前,大人批评男孩子淘气,就指着这个孩子说:“瞧瞧这孩子多淘气,都要上天了。”

大人们可真聪明啊。他们说对了!是的,很久很久以前,地上的孩子们就想上天了。有的孩子站在屋顶,一跳。他是打算跳到天上去的。结果,就不用讲了。有个孩子说,屋顶太低了,才失败的。这孩子就爬到更高的屋顶,一跳。结果,就更惨了,不讲讲不行了:他险些摔断了腿。

不管爬得怎么高,最终都是落在地面上。男孩子们都老实了,老实地坐在地上,看着高不可攀的天空。

“想离开地面这么难啊!为什么啊?”

小茶站起来说:“要是能让一只纸燕子飞上天也不错啊。”

所有的男孩子都把头扭向小茶。接着,小茶遭到了集体嘲笑。

小茶不在意嘲笑,他只管做这个事情去了。

小茶想,等纸燕子飞起来那天,大家就不嘲笑了。话都说出去了,必须这样做了。

再讲福喜妹。

福喜妹沿着长城飞行呢,小茶在进行第五五二十五次实验。摔了二十四次跟头的纸燕子,现在又修好了。嘲笑也达到了顶点。不过,有几个孩子开始钦佩小茶的执著了。

“再来一次!这一次一定行的。你一定像真正的燕子飞起来!”小茶拍拍纸燕子的翅膀。

“一定行的……其实我疼着呢。”纸燕子委屈地说。纸燕子心里感激小茶,是小茶让她来到这个世界,还设法让她像一个真正的燕子飞起来。

这一次,纸燕子起飞很顺利。小茶捏着一把汗,小心控制着风筝线,并根据风势,时而收线时而放线,“很好,就这样,别紧张。”

“好的,不紧张,不紧张……”纸燕子让翅膀和尾翼尽量协调、平衡。

纸燕子越飞越高,比任何一次都高。她掠过了长城的烽火台,看见了关外的大平原。

纸燕子听见了下面传来稀稀拉拉的掌声。

“我看见一只燕子!”福喜妹说。

福喜龙说:“错了,它是纸做的,飞的也不太好,它还不是真正的燕子。”

“她在努力飞着,她希望像个真正的燕子。”福喜妹想起自己刚刚尝试飞行的日子了,便让福喜龙降落下来,靠近纸燕子。

“小燕子,努力啊!你飞得很好!”福喜妹在纸燕子周围盘旋着。

“谢谢……我会的……”纸燕子飞得更从容了。

“听我说,让你尾翼再低些,翅膀尽量展开……”福喜妹把经验传授给纸燕子。纸燕子按照福喜妹的做法,调整了自己的姿势,飞得更平稳了。

小茶和纸燕子得到了伙伴们的欢呼。

福喜妹出现在小茶面前。福喜龙从那些男孩子的鞋子中间跑出来,蹲在福喜妹脚旁。

“兄弟们静一静!女娲派小仙女来表示祝贺!”福喜龙大声说。

男孩子们静了下来,看着福喜妹。福喜龙降落的时候,他们没注意。

“为什么不鼓掌欢迎一下呢?”福喜龙提醒大家。大家迟疑了一下,一起鼓掌。

“大家都叫我福喜妹,我想给大家带来幸福和快乐。”福喜妹说。

“福喜妹,现在,纸燕子算真正的燕子了吧?”小茶问福喜妹。

“当然算了。她飞得多好啊。”福喜妹说。

“是的,她飞得很漂亮。”福喜龙补充道。

小茶很开心,再次放线,让纸燕子飞出去。这一次,纸燕子飞得更加精彩。大家一起欢呼。

这时候,两道闪电闪过,下雨了。纸燕子的翅膀是纸做的,几下就淋湿了。纸燕子从天上坠落下来。福喜妹腾空接住了纸燕子。纸燕子流出了泪水,“我还不是真正的燕子……”

大家都陪小茶低下头。

福喜妹看了看纸燕子,“她会飞了,这很重要。不过,真正的燕子不怕雨水淋湿的。”

“怎么办呢?”小茶和纸燕子都看着小仙女妹妹。

“她需要一身羽毛。”福喜妹说。

福喜妹拔出银簪子,给纸燕子细致地画满羽毛,纸燕子跟真正的燕子一样,拥有了羽毛。从那天起,纸燕子成为真正的燕子。

“没有小茶和仙女妹妹,我就是几张纸和几根竹签……”纸燕子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羽毛很漂亮。燕子很漂亮。可是,我没有燕子漂亮……”福喜龙酸酸地说。

福喜妹明白了,从来没认真给福喜龙画一身好皮毛呢。福喜妹就抄起银簪子,给福喜龙画毛。

“我也要黑色的,我要跟燕子一样的颜色。”

福喜妹满足了福喜龙的愿望,让他成为一条小青龙。男孩子们都喜欢的颜色。

一个月以后,很多孩子都有了自己的风筝。最长的是蜈蚣风筝,最神气的是青龙风筝,最威风的是纸鸢风筝,还有简单的瓦片风筝。有的早些,有的晚点,它们都飞起来了。后来,是哪家大人出的主意,说你们为什么不搞一个风筝比赛呢。大人们发现,制作风筝,放飞风筝,对孩子们的智力和体力有好处。这样,那里就有了一个新的比赛项目:风筝大赛。比赛那天,小茶的燕子飞得最高,高过了蜈蚣和青龙。小茶和燕子赢得了第一名。

再后来,那里的人们设立了风筝节。这是后来的故事了,不讲了。

还讲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纸燕子有了一些燕子朋友。一天,一个直率的伙伴对纸燕子说,“你的尾巴后面牵着一根线。我们的尾巴后面就没有。我们可以到处飞……”

既然有人挑明了,大家也都附和着。纸燕子坚决地说,“我愿意跟小茶连在一起。没有小茶,就没有我,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大家都不言语了,仍然做着好朋友。

一转眼,天凉了。有一天,纸燕子往下一看,长城两边的林子都被染红了。那只直率的燕子忽闪着翅膀,对纸燕子说,“忘了告诉你,秋天到了,真正的燕子都要去南方过冬的,不然会冻死的。大家后天就出发了,你到底怎么打算的?”

纸燕子落回到小茶身边,什么也没说。纸燕子抬头,看见一行大雁正朝南飞去,不时向地面发出善意的提醒:“大家早点出发吧,早点出发吧……”

后天很快就来到了。几个燕子伙伴一起来找纸燕子了,他们叽叽喳喳跟纸燕子谈着迁徙的事情。小茶听不懂那些话,就来问福喜妹,“妹妹,燕子们在说什么。他们好像有急事啊。”

福喜妹不忍心说出真相。福喜龙说:“应该说出真相。不然,她真会冻死的。”

福喜妹犹豫着,把候鸟迁徙的道理跟小茶说了。

小茶问纸燕子:“必须跟大家一起走吗?必须分开吗?”

纸燕子说不出话来。

“她是一只真正的燕子了,她受不了冬天。”福喜龙解释说。其他燕子也跟着叽喳。

“燕子,你得活着,他们说了,明年还可以找回来。”小茶解开了风筝的丝线。小茶又要一个人寂寞地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啊。

纸燕子没说话,也没动。纸燕子知道,没有它的陪伴,小茶会很冷很寂寞。

小茶跑进屋子里不出来了。他不愿意看纸燕子飞走的情形。

小茶听见了燕子们扇动翅膀飞走的声音……

第二天,小茶推开门,看着空荡荡的天空,心里无限惆怅。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小茶!”

小茶低头一看,是纸燕子。

“做真正的燕子了,每年秋天我们都要分开。小茶,我俩不能分开,一刻也不能。”纸燕子说。

纸燕子身边落满羽毛。

福喜妹说:“昨天晚上,纸燕子一夜没睡,一根一根地啄掉了身上的羽毛……”

福喜龙半天才说出话来,“纸燕子,没有羽毛,你也很漂亮。”

小茶把风筝线牢牢系在纸燕子尾巴上。从此,纸燕子像从前那样,又成为一只燕子风筝。

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就讲完了。福喜妹带上福喜龙飞走了,她要赶回去,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

8.以前的记忆散文 篇八

一、官办学校

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官方第一所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鸿都门学。清代建立之初政局不稳, 统治者基本延用了明代旧有的文化制度, 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清朝定都于北京, 重新修缮了北京的国子监为太学之用。太学成立之后收徒授课, 教学严谨。历史文献中曾记载:“康熙十年, 令学臣于考取一、二名生员内, 遴选文行兼优者贡太学……三十七八年间, 祭酒特默德、孙岳颁面试山西选拔张汉翀等六名, 陕西吕尔恒等四名, 广东陈其玮等三名, 均文理不堪, 字画舛谬, 原卷驳回, 学臣参处, 遂停选拔”。1可见当时太学对生源的书法水平考核十分重视。太学主要授课内容为《四书》《五经》, 除此之外每日需临摹《黄庭经》《乐毅论》等名帖六百字, 助教每十天批阅一次, 每逢朔日和望日要呈堂检查。后来太学用积分来考核学生, 及格 (八分) 的学生可补官职“孟月试本经义一道, 仲月试论一道, 诏、诰、表、内、科一道, 判语两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予一分, 理优文弱者予半分, 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及格, 予出身。如若文不及格但是临摹名帖优秀者也可以得一分”。2由此可见太学中书法教育的严格程度。

满族建立政权后不仅承袭明制重用汉族官员, 同时对于满族自己子民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除了太学之外还设立了宗师左、右翼学, 咸安宫官学, 八旗官学和景山官学。鉴于满族统治的特殊性, 统治者必须解决满汉之间的语言及文字不通问题, 所以在官办的教育机构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官员——笔帖式, 其职能除了翻译之外还负责上述诸学的书法教育。他们都精通汉文, 有一定的书法修养, 且要求“端楷有体”。笔帖式对清代书法教育具有特殊贡献。

为巩固统治, 清政府不仅在中央设立官学, 还在在全国甚至边疆地区也建立地方官学, 促进各地在文化上的一体性。《台湾县志》载“不崇学校无以敦弦诵, 不行考试无以立功名, 则学宫与学官不可不设也”。3可见当地对学校教育也极为重视。另外社学、义学具备为科举输送人才的功能, 是清代书法教育的辅助形式, 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府、州、县学, 所以社学和义学也设置书法课。

二、私立书院

私学是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书院是私立的教育机构。清代朝廷重视私学教育, 把其纳入文治的轨道, 为科举服务, 从教学管理到教学内容, 都与官学一致。

书院在清代的发展极为曲折, 经过一系列的变革, 到了清代中期已教为普及。清代书院有四种类型:即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考课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洋近代科学为主的书院。其中以考课为主的书院比较普遍, 教学内容在颜元为漳南书院创立的制度中就有所体现, 他在讲学计划中把全院学生分编为四课两斋, 其中“书”则是其中之一。还有的书院教学专门为科举考试服务, 所有课程都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制定, 八股文和试帖诗自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馆阁体”书法也是要重点学习的, 不仅每日都有专门的课程, 平时练习的作业也要以正楷工整写在正规科举考试规格的折子上, 甚至“每日饭后, 仿字半纸, 改正俗伪, 教演笔法, 有讹落忘记者责”。4可见当时书院已经把练习书法作为学生每日必做功课。清代教育家陆耀还把书法作为提高书院学生修养德行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所撰《切问斋集》卷十四《任城书院训约》共十条, 其中第四条为:“字画如人之眉目, 出门相交, 此必先见。不必二王、颜、柳, 动号专家, 一横一直, 须要端正。多士读书之暇, 或临摹碑板, 或钞写经书, 最为不可缺之功”。5可见书院中的书法教育与官学书法教育一致, 都以当朝书法审美为标准。

书院中的书法教学要求极为严格, 书法的优差直接影响学生的考核成绩, 写一手“端楷有体”的字成为了学子们的必须。文献记载:“书者, 小技也, 然为六艺之一, 古之小学教焉, 乃有用之技, 人生不可缺之也。上而制、诰、谕、敕, 中而表、奏、笺、启、试卷、碑版, 下而牒移、文案、契券、帐籍, 皆所必须。精于八法者固佳, 否则亦宜走笔顺利, 清晰整齐”。6这实际上反映了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清代书院教育发达, 很大一部分是以学术研究和德行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这类学院纷纷聘请著名学者担任主讲, 其中不乏当朝著名书法家, 如钱大昕曾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王文治曾主讲于杭州崇文书院、何绍基曾先后主讲于济南泺源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张裕钊曾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等, 他们在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过程中自然不会忽略书法教育。

三、家学庭训

家学庭训在整个清代书法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家学庭训对于书法的教育受科举影响, 其观念与官学书法教育一致。家学庭训中的书法教育分为师法和家法两个方面。其中师法指的是书法师承关系的源头, 而家法是指后学者具有自己的书法风貌, 独自成体传授给弟子, 也是清代书法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在清代出现了很多书法世家, 如张氏家族书学传承有法, 书家辈出, 张英、张廷玉、张廷瓒、张廷璐、张若霭、张若澄祖孙同入南书房。《皇清书史》中记载“冯班, 常熟人, 书法四体皆能, 尤工小楷, 有晋唐风致……冯行贤, 班子, 康熙十八年举鸿博, 工书法, 尤精篆刻……又如童氏家族的童顺祺、童志鈜父子童顺祺, 字寿臣, 江宁诸生工古篆”。7又如浙江的名门陈氏, 在南宋就有传人, 至清初陈家更为兴旺, 康熙和乾隆南巡时曾住在陈家的“安澜园”, 陈家因此得名, 陈氏家族对子弟的书法教育十分重视, 陈奕禧和陈邦彦二人先后都被皇帝封赏。另外, 冯氏、翁氏、邓氏、洪氏等书法世家的出现, 说明了清代家族书法教育的风尚。除了家族的书法教育传承, 清代的很多书法家也非常重视收徒教学, 清代初期的何焯和王澍均以书法著称, 二人晚年都选择了居家授徒。何焯培养出了著名书法家金农, 金氏对金石碑刻的研究即受其师的影响。王澍所著《翰墨指南》就是他授课的讲稿, 该书堪称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书法教材。书学与科举、进仕紧密联系是官学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 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

晚清以前的书法教育主要由包括国子监, 太学、宗室左、右翼学、咸安官学、景山官学、八旗官学以及地方的官学、义学、社学、蒙学等官办教育机构承担;书院教学和家学庭训等民间的书法教育形式是重要的补充。无论官办学校、私立书院、家学庭训的书法教育中都讲究实用, 要求端楷有体, 符合科举的“馆阁体”书法, 都是一项必须的内容。

摘要:晚清以前, 官办学校、私立书院、家学庭训是书法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 而且都崇尚“端楷有体”, 重视书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清代,书法教育,官学,私学

参考文献

[1]何鑫.书法研究与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3]催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4]张德泽.明清史学术文库:清代国家机关考略[M].北京.故宫出版社, 2012.

[5]张万兴.从起居注看康熙帝颁赐御书的政治功用[J].历史档案.2012, (5) .

[6]李丽娟.清代江南艺文家族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3)

9.以前的记忆散文 篇九

1古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古代中国,“人们选择从医的目的和动机主要有维持生计、世袭、追求仙术、侍奉君亲、为官不得意转为医、为自己治疗疾病等因素”[1]。在这些从医目的的驱使下,古代中医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大都能持之以慎, 精研于属而不中道而坠,终有建树。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式上,主要有师承、家传、 学校教育、书院式教育四种方式。其中师带徒方式是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次,在古代中医人才培养中,许多人出于家传,许多医学世家有自己的家传秘方,这些秘方大多只传给子孙, 不外传。再次,自公元629年,唐朝政府在全国许多州府设置医学校后,古代中医开始有学校教育,但所占比例较小。在上述培养方式的熏染下,中医人才的成长极为缓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深入研习医理,精于实践并积累经验,才能有所成就。

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伊始,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就贯穿始终,古代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以德为先”

从中医药人才的来源组成看,与同样地位低下的工匠相比,古代中医药人才大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思想基础。古老医者有的是巫者,有的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自身受过教育,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知识基础。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医者首先为儒者,强调医儒相通。儒家文化极其重视思想道德,作为儒者的中医药从业者,具备了医药知识外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教化下,强调自身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怀有济世救人的政治理想,并将其思想运用到中医药理论中。因此,古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医药知识和医疗技能,更注重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1.2在人才选拔时注重思想品德考察

由于医者组成和行业的特殊性,医德教育被古代医家列为教育之首。历代中医名家认为,没有济世救人的胸怀,难以成为医者。因此,医家十分重视对弟子的选拔,收徒授业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明代俞牟认为 “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李濂的《医史》记载: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晚年要收徒。他的好朋友向他推荐了罗天益,李杲将罗天益召来面试,问其学医是为了赚钱还是医人,当罗天益回答是为了医人时,李杲才决定收他为徒,传平生所学。纯良的学医动机和思想品德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首要选择,也是古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1.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师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教育者自身的操行品德,要求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起到示范作用。 在这样的教育传统影响下,尤其是在以师承教育为主要培养模式的古代中医药教育中,古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师傅自身言行对徒弟的影响。古代许多著名的医者以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徒弟的一生。例如,刘完素不愿意为欺压汉人的元代统治者出仕,他一生钻研医理,深入民间,为百姓服务[1]。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弟子张从正。 张从正在太医院,从不“迎来送往”,而是专事临床,著书立说,才使医学著作《儒门事亲》得以问世流传。

1.4较多采用灌输式教育和内省相结合的方法

灌输式教育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较多的方法[2]。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仅靠灌输,没有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的话,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就十分注重内省,强调不断地用儒家道德标准检视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思想品德,为师者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教育外,也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修养,要求受教育者在行医过程中,时刻以医者应有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在对医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与西方传统医学多采用他律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强调医者的自律、自我约束。当然,古代中国也有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但是历代医者都首先注重自律。

1.5采取形式多样的载体

在统治阶级的要求下,古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统治者的要求、制度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都是对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此外,还有具备中医药行业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医家经典论述和案例,古代名医的事迹,都是古代对中医药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的载体,在家传师承教育过程中,属于独家的案例,口传的古代名医的事迹,对中医药人才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影响。

2近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近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学校教育。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及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世纪,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冲突及西医的冲击下,中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医界在开展自救的同时,开始尝试创办学校教育。在近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家传、师承模式外,又出现了学校教育。因此,除了承继古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外,近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没有出现的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的出现是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紧密联系的。

2.1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中医学校办学伊始,就向西式学校教育学习,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近代学校教育中,中医药教育更加规范,不再自由散漫,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进步。近代中医学校教育,也继承了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研读经典、“随师临床”等传统[3]。同时,近代中医学校教育也继承了古代中医药教育“以德为先” 的优良传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各中医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将操行纳入考核体系中。如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操行成绩在丙等以下者,以不及格论,不得升级”[4]。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医学校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准。

2.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与古代中医药教育不同,近代中医学校成为中医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中医界在受到近代政治、学术的影响下,为求得中医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观念、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革新,这种革新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在近代中医学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更多是在时代更替、社会变革中形成的,他们的思想也出现了更明显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近代开始出现了“中医废存之争”,在为中医命运抗争的同时,在中医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过程中,西医及其他西方思想对中医药人才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不相信中医、对传统文化的自卑和否定,或保守、拒绝变革等思想和爱国、捍卫传统文化但不排斥变革的思想并存,构成了近代中医药人才新的思想政治观念。

2.3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近代学校教育比传统师承教育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有很多优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古代师承教育,往往局限于门派之间,互相保密,一方面不利于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开放、团结的意识和胸怀。而中医学校教育不同与古代中医药教育的保守型和局限性,在中医学校的系统教育中,学生们可以学习、钻研各门派知识,也可矫正各门派的不足[4]。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开放、加强学生在思想、学术方面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在时代更替中,形成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政治观念。

3结语

回顾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 可以总结出:古代中医药教育模式,不同于现代院校式教育模式,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人才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是师承、内省等方式。近代中医药教育出现了院校教育,但师承教育模式仍是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近代中医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近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存的现象,并且中医药人才的思想变化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现代高等教育,使得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但是,中医不同于西医,其学科差异和文化差异,决定了对现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要继承古代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摘要: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古代和近代中医药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括古代和近代中医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对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成惠.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探微[N].中国中医药报,2001-02-21(3).

[2]王学娟,李红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微[J].改革与开放,2012(24):135.

[3]张增国.近代中医教育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上一篇:继续教育毕业生自我鉴定300字下一篇:班主任个人成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