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女人内涵的词语

2024-10-18

形容女人内涵的词语(精选6篇)

1.形容女人内涵的词语 篇一

形容女人性格的词语_词语整理

任性

解释: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 ;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示例:曹植更不守法,饮酒无节,任性而行,是一个纯粹的文士。

蛮横

解释:1.粗暴而不讲理。 2.犹猛烈。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温柔

解释:,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性情温和体贴。温柔是一种能力,冷酷自私的人学不会它。温柔是一种素质,它总是自然地流露,与人性同在,藏不住也装不出,温柔是一种感觉,所有美丽的言词也替代不了的感觉。

出处:《管子・弟子职》:“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贤淑

解释:贤能善良,优秀,懂礼貌

出处:唐 孙 《北里志・俞洛真》:“ 于公琮 尚 广德公主 , 宣宗 女也,颇有贤淑之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将有远行》:“之子真贤淑,况又仪容美且都。” 丁玲 《自杀日记》六:“他有贤淑的女人,比我好的女人。”

可爱

解释: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③使人敬爱

出处:《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活泼

解释:富有生气和活力。

出处:曹禺《日出》第一幕:“z潘月亭{头发已经斑白,行动很迟缓,然而见着陈白露,他的年纪,举动,态度就突然变得又年轻,又活泼。”

腼腆

解释:害羞,举止不自然。

出处:《红楼梦》第七回:“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

泼辣

解释:①凶悍;不讲道理:泼辣货;心性泼辣。(一般多指女性)②有胆量;有魄力:大胆泼辣;他办事一向泼辣。

示例:他办事一向泼辣。

细腻

解释:细致,滑润;精细,细密深入。细致,滑润;精细,细密深入。仔细,小心

出处:细润光滑。 唐 杜甫 《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或取以为砚,清润细腻可爱。”

善解人意

解释:善于理解他人的意思,想法。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他总不离杨妃左右,最能言语,善解人意,聪慧异常,杨妃爱之如宝,呼为雪衣女。”

[形容女人性格的词语_词语整理]

2.形容女人内涵的词语 篇二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彼此交流, 协调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 同时信息和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一个民族三个层面的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对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语言具备承载、储存、升华文化的作用。词汇是语言最积极、最鲜活的构成元素, 不同民族承载不同文化, 不同文化兼有个性和共性, 彼此交融而又独立。共性使得跨文化交流顺利开展; 个性则为双语转换翻译设置障碍。翻译就是通过反复斟酌、拿捏平衡的翻译过程, 力求在译文 ( target text) 中再现原文 ( source text) 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译者翻译原文时不应逐字逐句、按部就班地翻译, 而需要介绍、传播原语 ( source language) 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从这个层面上看, 翻译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原文和译文间建立文化对等。在构成翻译对等的几个方面中文化对等是举足轻重的对等。这种对等在比喻性词语中表现十分突出。比喻是通过一种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 不同语言体系下人们对此产生的相关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 宗教信仰、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等文化因素都在比喻性词语中有所体现。

1 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

1. 1 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赋予文化内涵厚重的沉淀, 传统的文化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例如,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 龙象征着吉祥、幸运, 龙字是华夏民族十分熟悉而又颇具好感的词。龙在古代被看做是“四灵”之一, 其他三灵是凤凰、麒麟和龟。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因此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统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人以此为傲。20世纪90年代享誉世界的“亚洲四小龙”指的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 被冠以“龙”称可见汉文化的影响之大。《易经》中颇著名的一句话是 “九五,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九、五两个数相遇, 就会有神龙腾飞上天, 此时定有伟人出现。后人以“九五之尊”作为皇帝代称, 皇帝本人自命为“真龙天子”。皇宫建筑、皇室陈设、皇帝所有器物均以九、五为尊, 并装饰有龙的形象, 如朝堂中的龙椅, 寝宫中的龙床, 皇帝每日必穿的龙袍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尊龙为圣, 笃信龙承载赐福纳祥的文化内涵, 因此民间许多习俗与龙有关, 如正月十五元宵节耍龙灯, 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等。汉语中, 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都饱含美好幸福的愿望, 例如: 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一种凶猛、残忍的动物, 一想到它人们头脑中闪过的是邪恶的象征。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常常描绘英雄与恶龙搏斗的画面, 最后英雄战胜恶龙、正义战胜邪恶。西方理念中的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两种文化赋予龙不同的内涵。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狗 ( dog) 。dog在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下赋予的含义相去甚远。lucky dog指的是“幸运儿”。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its day“风水轮流转, 人人皆有得意日”就是最好的体现。在这些表达中dog是褒义词; 而汉语里的狗通常表达贬义, 狗字当头的俗语信手拈来就是一大串: 狗急跳墙、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尾续貂、狗咬吕洞宾、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1. 2 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文化背景就是一个民族在这个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 沉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对语言方面的影响意义深远。例如“说曹操, 曹操到; 有眼不识泰山; 落草为寇, 逼上梁山”等具有显著民族特点的词语与汉文化密切相连。同样, 英语中也有很多词语蕴含历史文化背景。如meet one's waterloo ( 一败涂地) ; Watergate Scandal ( 水门事件) 。另外, 不同文学作品中涵盖许多比喻性词语。例如, 一提起《威尼斯商人》中Shylock ( 夏洛克) , 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贪婪残忍的守财奴的形象; 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人们想起了聪慧机智、才思敏捷的智者。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西方人很难理解“鸿门宴”的具体意思; 就像中国读者读到a catch22 (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头雾水一样。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用as merry as crickets表达快乐的心情, 直译为“像蟋蟀一样快乐”, 随后英美人就一直沿用这种说法。然而, 蟋蟀在汉语言文化中却代表“悲凉、烦恼”。《诗经》最早用蟋蟀的叫声渲染贫困、悲伤的气氛, 暗示农夫一年劳作, 到头来一穷二白的生活。此后的文学作品中蟋蟀统一代表凄苦、悲凉的形象。如杜牧的《寝夜》中“蛩唱如烟咽, 更深似水寒”, 这句诗中的蛩就是蟋蟀。因此, 从汉民族文化心理来说, as merry as crickets ( 像蟋蟀一样快乐) 很难获得共鸣; 同意表达中汉语有自己的喻体, 例如: 快活如喜鹊。

1. 3 宗教信仰

基督教是西方社会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其基本经典是《圣经》。如果中国人对这个宗教知之甚少,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非语言的交流障碍。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严格来说, 它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 这种伦理观念构成了特定社会的文化核心。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 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形成厚厚的积淀, 这一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很难逾越的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 表层文化因只停留在语言和文化的物质方面, 所以交流很容易进行下去; 深层文化沟通则相对困难, 因为它涉及深层次意识形态, 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例如, 中国人习惯在元旦、春节、结婚、重大节日和庆祝的时候用鞭炮和烟花来庆祝喜悦、迎神祝福; 外国人却十分不理解, 在他们的脑海里鞭炮是用火药制造出来的, 用来庆祝节日有些不可思议。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表层文化的翻译相对容易一些, 译者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把航天飞机、高铁、电脑译成中文。而对于深层文化的内容需要提前做足功课, 广泛查阅资料, 了解其特定文化背景,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宗教属于深层文化的典型代表, 如果对这部分文化了解甚少, 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就会非常吃力。例如:

( 1)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这个词组直译为“墙上的文字”, 实际上指“灾难预兆”, “不祥预兆”。这个词条源自《圣经》, 在但以理书 ( 丹氏预言书) 第五章中, 巴比伦王伯沙撒 ( Belshazzar) 曾设盛宴款待所有的贵族朋友, 不幸的是, 伯沙撒王和他的好朋友们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 他们用从耶路撒冷神庙偷来的圣器饮酒作乐, 并请不信上帝的异教徒击鼓奏乐。突然间, 一只神秘的隐形大手出现了, 开始在宫殿墙壁上书写一些人们看不懂的古怪信息: Mene, mene, tekel, parsin。但是丹尼尔 ( 丹氏) 懂得, 他告诉已被神降罪的巴比伦王, 神的报复即将来临, 他在位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这就是著名的丹氏预言。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表示“灾难降临前的预兆”。

( 2) holy communication中文译成“圣餐”。圣餐是什么? 如果对宗教不了解, 许多中国人很难理解圣餐的含义。圣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礼仪, 根据《圣经·新约》, 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上的晚上与十二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圣餐就是为纪念主耶稣基督的死。圣餐按照耶稣规定制作, 包括饼 ( 无酵饼) 和酒 ( 葡萄酒) ,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将圣餐分给众使徒。

2 喻体比较

2. 1 喻义相同, 喻体相同 ( 完全等值关系)

as red as a rose艳若桃花

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 在外如鼠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

2. 2 喻体相同, 喻义相异 ( 非对应关系)

整个人类文化在宏观上是彼此相通的, 虽然所处的种族、民族差异很大, 但很多核心的东西达到共鸣。从微观上看, 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点, 这种特点构成了本民族文化的个性, 贯穿始终。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成语和谚语通常表现出特有的民族特征。作为语言中最富有民族个性的成分, 成语和谚语中有很多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对应语, 即意同而形不同。例如:

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

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 偷鸡不成蚀把米

Justice has long arms.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 毋为凤尾

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3 翻译方法

( 1) 保留原喻体, 即直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能找出喻体及喻义都完全相同的成语和谚语, 一般可采用直译。通过不断更新积累, 语言一直在发展壮大, 有些英语成语、谚语中的喻体已被原封不动地引入到汉语中来, 常见的有“鳄鱼的眼泪 ( crocodile's tears)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heart) ”, “潘多拉宝盒 ( Pandora's box) ”, “多米诺效应 ( Domino effect) ”, “犹大之吻 ( Judas' kiss) ”, 一石两鸟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汉语中被移植到英语中的比喻性词语相对来说要少一些, 因为很多这样的词汇含有中国特色, 例如“纸老虎”the paper tiger, “半边天”half the sky。

即使译语中有相对应的喻体, 考虑到文体风格, 有时需要保留原喻体。例如弥尔顿Paradise Lost ( 《失乐园》) 中经典的一句话是: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这句话直译为“宁愿在地狱里为王, 也不肯在天堂里为臣”, 不用过多解释中国读者就会领略其内涵; 假如译为“宁为鸡头, 毋为凤尾”, 则失去原有浓郁的宗教韵味。

直译法的优点在于将原语中的形象说法直接传递给译语读者, 使译语读者直观感受原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翻译充当不同语种间的转换器, 这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语言转换, 而是将双向文化的渗透、吸收和移植。译者充当文化传播大使。例如: Unemployment, like the Sword of Damocles, was always accompanying the workers. 失业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 随时威胁着工人们。这个例句使用直译的方法。虽然中国人不习惯用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直译出来有益于读者了解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 2) 替换原喻体———喻义相同, 喻体不同的英汉对应成语或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套译。例如: as old as the hills天长地久; as cool as a cucumber泰然自若; as tim- id as a chick胆小如鼠;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是, 替换原喻体时需要十分谨慎, 不能盲目进行简单的民族文化调换。比如, as wise as Solomon如果将此短语译为“智如诸葛”, 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所罗门耳熟能详, 突然译出一个诸葛亮,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可能明白其中含义, 不了解的读者一定一头雾水。又如,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如果译为中国俗语“倒卖槟榔到广东”, 虽然表达含义一致, 但两种语言喻体所处地域差之千里, 对于不了解地域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很难明白其中含义, 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 3) 舍弃比喻, 即意译, 有时需要采取解释性译法。英汉两种语言所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造成英汉成语、谚语的不对应。例如: The answer is a lemon. 字面直译为“答案是一个柠檬。”它的实际意思却是“无法理解”, “没有必要回答”。

又如: 汉语中经常提起的“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第一种译法: He did not expect that Cheng Yaojin appear half way. 第二种译法: Little did he expect that half way another man should appear and try to poke. 很显然, 前者是直译, 译语读者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知识可能不知道程咬金的来历; 后者是意译, 译者直接解释清楚程咬金这个人物的含义, 译语读者读此句能够理解原句的真正含义。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处理至关重要, 这个过程复杂困难、费心费力。王佐良先生曾指出: 虽然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但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织融合、碰撞摩擦、交流贯通的双向过程。一位称职的翻译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本族文化, 也需要通晓原语文化, 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忠于原文而又高于原文, 将深层次的文化信息通过译文传递过去。同时, 要尽力使原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也就是说, 把一种异质的文化倒转过来, 通过翻译进入另一种文化, 这中间的文化冲突必须在文化交流中获得统一, 即从互不理解到能够理解以致充分理解, 从巨大差异到缩短差异, 这中间充满矛盾, 所以文化翻译中往往存异求同,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中间的困难和障碍要靠翻译工作者来克服和实现。鉴于此, 文化翻译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许文胜, 朱章华.英汉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邱懋如.文化及其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2000.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6]曹清.宗教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2000.

3.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 篇三

关键词:中英语言;词语;文化内涵;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31-4

Abstract: There is a very clos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Language can’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 word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our country’s schools, middle schools in particular, teachers of English must make sure that cultural knowledge, as well as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taught to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English teaching. This essay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ords i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s. It also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elp our studen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Key words: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s,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1. 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受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何自然,1997)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语言本身(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大多数学生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对语法规则也很熟悉,但却很难用英语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Widdowson(1992)提出过,在语言环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和语法,就交际功能而言,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有的学者甚至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这类词汇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直接和间接的反映。它与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丁群,2002)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毫无疑问,英语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文化上的对比,不能脱离文化而教或学语言。

我们先说说文化。

文化,英语中的对等词为culture。这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包括语言和文艺在内的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广义上它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特有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

语言与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一般说来,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在他1921年出版的论著Language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和考虑文化这个因素。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授语音、语法和词汇,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便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要使学生了解讲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用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从而能够准确理解他们的所言所写,并正确使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3. 中国学校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英语教育一般从小学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做法,那就是先教单词、词组,再讲授课文和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通常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局限在单词的字面意义上。课文的讲授则过分重视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组合成句子,某个单词或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等等;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和会用单词简单造句,而不管学生对于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与否。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拼命记单词的音、形、义,背语法规则,脑袋里装满了单词、短语,但是难以说出几个像样得体的句子。许多学生,包括大、中学生,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能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两种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知之甚少,经常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如把“害群之马”说成“a black horse”,把“红茶”说成“red tea”,把“eat one’s words”说成“食言”,因此在交际中产生诸多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建立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忽视了文化的传授,学生就可能缺乏恰当、灵活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一些涉外场合就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正如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指出的那样:“‘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犯“文化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讲汉语的民族和讲英语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知道得太少。

4. 英汉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

4.1 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它们源于某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或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成为独特的文化词汇,即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的词语。如英语的cowboy,hippie,punk,American dream;汉语中的“气功”、“老油条”、“穿小鞋”、“八卦”、“观音”等等。至于俗语、谚语和成语中的例子更是多,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kick the bucket”,“meet one’s Waterloo”,“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临时抱佛脚”,“此地无银三百两”,“狗咬吕洞宾”等等。这些词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十分生动达意,能在恰当场合帮助说话人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准确完整、生动形象。

4.2 不同的文化意象导致不同的语用联想

由于文化不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联想也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在英汉语言中,很多词语带有各自的民族、宗教的涵义,其不同的比喻性和象征性可赋予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联想意义。(顾群超,2000)如汉族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因而在汉族人眼里,“虎”是力量的化身,是“勇猛威武”的代名词,因而有了“虎门无犬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九牛二虎之力”等汉语词语。但在英语里,许多词语中都含有“狮”,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make a lion of sb.”(捧某人),“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lion-hearted”(勇猛的)等等,这说明“狮”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4.3 词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的语用意义。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或扩展,造成语言词汇含义涵盖上的不等值。(丁群,2002)在一种语言中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中国人常用“竹”来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竹”只是一个植物名称而已。又如在汉语文化中,常将教师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

另外,词的意义是多层次的,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词的本义;内涵意义指的是“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意义”。(顾群超,2000)有时,一语言中的某一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另一语言中的某一词汇貌似对应,而实质上涵义大相径庭,由此而造成的交际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如“lost dog”与“丧家之犬”字面上相似,而各自文化蕴涵上的本质绝非一致。“狗”在英汉文化中都可以产生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个贬义词,如俗语中的“狗眼看人低”、“走狗”等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狗被当作宠物,被视为“人之良友”,在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中带有明显的褒义,像“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等等。

词语文化蕴涵上的问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语习得中获得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对目的语的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语习得时一般都满足于对词语概念意义的理解,而忽视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蕴涵,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言语交际中涉及词语的文化涵义,许多学习者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

5. 应对策略

5.1 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同步性

所谓同步文化导入,是一种“文化渗透”,就是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词语,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对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语言知识的输入。因此,教师在传授词语概念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把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语的深层含义,恰当地使用词语。

5.1.1 词语的本义和文化蕴涵的同步教学

在教学中,不应为教词语而教词语,使词语与具体的语言材料相脱离;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词语所依存的最好的文化语境,把词语和与其相对应的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结合文章内容,介绍有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从文章主题意义和所显现的文化中体会词语的文化蕴涵。事实上,对词语的文化涵义的获得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例如,在Merry Christmas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课文插图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Christmas,season,Christmas tree,Santa Claus等涉及圣诞习俗的词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有关圣诞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正确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必要的基础。

5.1.2 言语交际与词语文化蕴涵的同步教学

不同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近的词语在文化蕴涵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书面语篇上,在言语交际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和不同理解容易造成交际失败。例如,有一些英语初学者介绍某人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英美人士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妇或情夫”之意。外国人纳闷:一向在这类问题上小心谨慎的中国人,为何公开表白自己有lover呢?汉语中的“爱人”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应是husband或wife。因此,教师在传授言语交际的技能和策略的同时,应注重词语文化涵义的输入。具体来说,在英语教学中,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蕴涵的英语词语,教师应适当介绍和分析其与母语中相近的词语在语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由于不了解词语的文化蕴涵而犯错误,应及时纠正,以免习惯成自然,形成不正确的交际模式。应该使学生了解差异,懂得如何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得体、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词语和语法,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5.2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词语的文化涵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做到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其文化,掌握相关词语的文化涵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5.2.1 充分利用录像课

录像课上利用原版教学带或电影进行教学。在看录像时,不仅要注意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更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例如,人们是如何随着彼此间熟悉程度的改变而使用相应的称呼;男女同事间、朋友间谈话的礼貌距离;某些诸如耸肩、摊手等肢体语言表示的含义等等。所有这些,对于了解英语文化,真切体会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涵义至关重要。

5.2.2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原版短篇故事、剧本、小说、原文报刊杂志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价值倾向、社会关系等等,以使学生更好地从深层文化角度看待西方文化。从学习词语的角度讲,则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语言运用的能力。

5.2.3 利用第二课堂

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多参与诸如英语角、英语沙龙一类的活动,激发他们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兴趣。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尽量使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另外,定期举办有关文化方面的讲座,开设扩大学生视野的选修课,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一类的课程。这都可大大激发学生了解文化、学习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重文化间差异的意识。

6. 结论

综上所述,了解英汉文化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就难以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我们的英语学习也不能脱离英语词语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只顾语言,而不管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我们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得体地再现语言的真实涵义。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结构,而且要注意把词语和其所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Widdowson, H. The changing role and nature of ELT[J]. ELT Journal, 1992(4).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丁群. 英汉互译中词汇文化内涵的体现与处理[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顾群超. 从“lost dog”看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 篇四

1、天姿绝色:形容女子长相漂亮。

2、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3、风华绝代: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4、楚楚可人: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惬意。

5、鲜眉亮眼:犹言眉清目秀。形容容貌漂亮。

6、蛾眉曼睩:曼睩:明亮转动的眼睛。形容女子的眉目秀美有神。

7、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8、梳云掠月:指妇女梳妆。“云”指发髻之形,“月”喻妇女容貌。

9、明眸皓齿: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10、丽质天成:形容容貌漂亮,就像天造的一般。

11、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2、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如出水芙蓉般美丽。

13、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14、美艳绝伦:一般是形容女人非常美貌,无人能比。

15、出尘脱俗:多用来形容一个人气质好长相好有仙女感觉什么的.形容女人较多。

16、远山芙蓉: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1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18、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19、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0、人间尤物: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

21、美若天仙:美若天仙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很漂亮,像天上的仙女一样。

22、天生丽质:天生:天然生成。丽质:美丽的姿容。形容女子妩媚艳丽。

23、娇艳欲滴:娇嫩艳丽得好像要滴下来了。形容植物色彩美丽。一般是用来形容花,也喻女子容貌姣好美艳。

24、韶颜稚齿:指年轻而容貌美好。

25、人见人爱:形容人长的好看、可爱,人人见了都会喜欢。

26、袅袅亭亭: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27、风姿绰约:风:风度;绰约:女子姿态柔美。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28、娇艳如花:形容女子娇容艳丽,貌美如花。

29、玉软花柔:形容女子娇嫩柔弱,如花似玉。

30、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31、玲珑剔透:玲珑:精巧细致;剔透:孔穴明晰。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32、眉目如画: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33、人淡如菊: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样。

34、玉骨冰肌:形容女子苗条的身段和洁白光润的肌肤。

35、冰雪聪明:比喻人美丽动人,聪明非凡。

36、窈窕淑女:窈窕:文静而美好。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指美丽而有品行的女子。

37、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38、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39、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40、貌美如花:女子长相美,像是盛开的鲜花,娇艳,柔弱。

41、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42、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43、秀外惠中:容貌秀美,资质聪明。

44、白璧无瑕: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45、百媚千娇:媚、娇:美好。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46、朱唇粉面: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47、秀色可餐: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48、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49、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5.形容女人聪明的词语 篇五

秀外慧中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兰质蕙心 形容美丽而聪明。

敏而好学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不栉进士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

聪明伶俐 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百伶百俐 形容非常聪明乖巧。

聪明智慧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口齿伶俐 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福慧双修 指既有福,又聪明。

绝圣弃智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聪明睿智 指聪颖明智。

精明强干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绝顶聪明 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

聪明一世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锦心绣肠 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聪明绝世 聪明到了极点,无人能与之相比。

聪明智能 指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足智多谋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慧心巧思 聪明的心地,精巧的构思。多用以形容女子某种技艺精巧,别出心裁。

精明能干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目达耳通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别具慧眼 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慧心妙舌 聪明的心灵,巧妙的口才。

耳聪目明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才貌兼全 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

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七窍玲珑 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五行并下 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万物之灵 万物: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灵:聪明、灵巧。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指人而言。

颖悟绝伦 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抓乖卖俏 耍聪明,卖弄乖巧。

抓乖弄俏 耍聪明,卖弄乖巧。

6.形容女人的打扮词语 篇六

珠围翠绕。楚楚衣衫。珠纱遮面。丰容靓饰。

含娇倚榻。花枝招展。丰神冶丽。艳妆华服。

素服花下。海棠标韵。白巾翠袖。淡雅脱俗。

淡雅如仙。风娇水媚。金瓒玉珥。衣冠楚楚。

丽女盛饰。丽雪红妆。浓妆艳裹。俏丽俊逸。

雍容华贵。玉瓒螺髻。铺红叠翠。罗袖初单。

金莲凤头。浮翠流丹。罗绮文秀。

凤钗头上风。

双珥照夜,煜煜垂晖。

云鬓花颜金步摇。

盛服浓妆韶颜雅容。

洁白素衣清幽淡雅。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上一篇:孤芳不自赏小说剧情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