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2024-07-08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共7篇)

1.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篇一

破除制约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甚至快速增长;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好农民“钱往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对永兴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制约因素进行粗浅分析,以期从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永兴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

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72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84元,占7.2%。来自一产的收入809元,占69.0%;来自二三产的收入363元,占31.0%。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1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4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1413元,占42.6%。来自一产的收入1118元,占33.7%;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2196元,占66.3%。通过上述数字不难看出,经过十年的发展,永兴县农民收入的“主体财源”和“中坚力量”已由一产转移到二三产。目前,永兴县广大农民基本形成了“吃饭靠农业(种植业)、用钱靠工业(打工和二三产业)”的收入格局。

(一)二三产业正在取代农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原有支柱地位。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而且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种趋势仍在延续,以致农民宁肯抛荒而不愿耕田种地。在农业逐步淡出农民收入主舞台的同时,二三产业渐次走向前台,充当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角,从而保持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永兴县连年遭受旱涝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却未波及影响到农民收入,关键是因为永兴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了一大批二三产业项目,为农民增加二三产业收入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农民增收的幅度和效果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果存在一定差距。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但带动的效应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相称,与农民的愿望还有相当差距。从增速角度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1172元增加到2003年的3314元,年均增长10.9%;GDP从1993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3.6亿元,年均增长13.4%(GDP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幅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从GDP角度看,2003年,永兴县48.71万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4元,14.59万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20元,那么,全县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14元,而全县人均GDP为5720元,差距达1606元,这表明永兴县农村居民尚不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打工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活力的因素。据笔者走访,所到之处的农村,基本看不到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本地务农转移到外地务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永兴县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打工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永兴县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劳动就业,为农民到城市就业、“打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四)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较大的刺激作用。家庭经营是农村的传统经营方式,1993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中取得的收入为1008元,占86%;从社会化生产中取得的收入为164元,占14%。到2003年,从家庭经营中取得的收入为1793元,占54%;从社会化生产中取得的收入却增加到1521元。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模式正逐步融入社会化生产中。

二、制约永兴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众所周知的体制因素外,还有下面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增收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永兴县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了解不够,难以培育对接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难以创造农业规模化经营所产生的经营效益,依然徘徊在粗放农业经营的水平线上。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只能以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致不是生产成本太高,就是农产品没有销路,结果是费时费力收入又低。

(二)非农产业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增收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3年,永兴县外出务工人员8.2人,占29.9万农村劳动力的27.4%。这说明,留守农民仍是主流。如果这部分农民在农闲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就业,不能在农闲时间创造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就会落空。

(三)资金积累不足,缺乏生产后劲。就农民而言,农民增收乏力的同时,又要承担建房、婚丧嫁聚、子女上学等大笔支出,根本无力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就政府而言,财力相当有限,支农贷款也是杯水车薪,对农业的投入往往心有余而资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生产资金来源,发展农业生产难免捉襟见肘、难有成效。(四)农民素质较低,农业技术匮乏。全县农村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3%,〖JP〗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1%。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占大多数,具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总体来看,全县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由此直接影响了自身增收能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对策

当前我国政策理论界对解决“三农”问题大致有以下七种观点,即加快城市化、加强教育、推行民主、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政府搞工程让农民就业、搞合作组织和依靠科技。显然,仅靠以上单一的理论观点是不足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坚持多管齐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解决永兴县的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形成农业产业,其次是实施标准化生产,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后致力于发展食品加工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永兴县必须努力打造五条产业带,强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建立S212沿线和便江两岸冰糖橙种植产业带,努力做大强做响“冰糖橙之乡”的品牌;二是充分挖掘水域潜力,建立便江、大布江、永乐江等水域的网箱养鱼产业带;三是充分利用鲤鱼塘、大布江、千冲、龙形市、七甲、柏林、樟树、太和等乡镇的山丘资源和草山草坡资源,建立草食动物养殖产业带,大量引进产肉量、产奶量高的牛羊品种和优质草种,逐步实行自行繁殖、自行种养;四是在交通便利的乡镇大力培育四黄鸡、牲猪养殖产业带;五是打造以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碧塘、城关、城郊、黄泥等乡镇为中心的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带,积极开拓东南沿海城市的蔬菜市场,力争成为粤港澳地区的“菜园子”。此

外,永兴县的茶油、山苍籽、花卉、木材等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努力加以培育,使其逐渐步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在形成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都是食品工业,而且牛肉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次于牛奶,居第二位。可以说没有畜牧业尤其是没有草食动物,就没有食品加工业;没有加工业,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发展农业,在扩大草食动物养殖规模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实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走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发展路子。只有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真正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会有希望。

(二)加大扶持力度,改革农业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计划、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更应发挥自身作用,广泛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信贷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投入逐年增加。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支出的比例,抓好年度农业预算安排,确保支农资金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避免因年终突击支出而导致支农资金未适时、不到位、难见效的情况。二是要完善农业投入体制,切实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三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要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业补贴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通过国家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大农业投入的一种间接方式。在这方面,永兴县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要进一步完善“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标准和方法,消除个别乡镇之间税费不一致的现象。

(三)以经营城镇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就业。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对农民增收的关注,必须从过去主要看重农产品的供给,转向更为重视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要靠非农产业化;解决农村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农民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减少农民,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为此,我们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民尽可能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尤其要发展能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民充分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加快二三产业集聚步伐,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向城镇聚集,为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好基础。二是要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统一而规范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取消就业中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完完全全走向农民市民化的道路。同时要认真抓好劳务输出,使劳动力向县外转移,争取更大的增收空间。三要出台鼓励性和奖励性政策,激励本县外出打工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打工能人”的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四)依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收入的差距,实质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技术的差距和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素质的差距。目前,永兴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农业技术的提升、就业渠道的拓展、经营观念的转变等等。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问题。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五下乡”活动等,培育新一代学习型农民,引导农民彻底摆脱“小农”思想观念的束缚、抛弃狭隘的职业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从思想观念上、生产方式上全面对接现代化农业的需要。采取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加紧建设一支有一定的生产技能、文化水平、科技水准的农民队伍,努力使农

村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人才资源,增强农民的自我增收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引进、发明和推广。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形成重视技术、尊重创造的导向,激发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热情。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畅通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渠道,用较短的时间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的大幅提升。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出率,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篇二

农村改革30多年以来,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是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近年来, 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速放缓, 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农民收入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 但增长幅度下滑;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极低;农民收入的来源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来源形式多样化等。因此, 农民收入的增速放缓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农业的基础地位, 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 减弱了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而不利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不利于我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它不仅损害到农民的合法权益, 而且也使得“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甚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所以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必须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来解决。

一、研究现状

当前, “三农”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探讨, 学术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农业、农村本身入手, 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农村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朱明侠[1]指出, 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农业结构的不合理, 表现在农产品品种多但质量不高, 区域型农产品的结构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二是认为农业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歧视, 是因为城市阶层在政治上具有过大的影响力。陈锡文[2]认为,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因素才是根本问题。例如, 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 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 不合理的金融制度, 地方政府对农业的短视行为等等。

很多学者对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囤兴侠[3]选取1985—2010年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的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 结果发现要从非农领域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寻找突破口来增加农民收入。单薇等[4]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要想增加农民收入, 就要进行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搜集各种数据资料, 综合考虑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之后,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得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 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的现状和社会影响

(一) 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 1978—1984年,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第二, 1985—1990年,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 导致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第三, 1991—1996年, 由于国家实施价格支持的政策, 使得农民收入出现反弹增长;第四, 1997—2000年, 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第五, 2001—2004年, 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减弱, 农民收入恢复增长;第六,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 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的社会影响

首先, 农民收入问题导致农村教育发展缓慢, 人力资源开发困难。农民的负担有一部分来自子女上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 事实上很多农民无法承担这些费用, 因此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这样青少年可能会失去许多工作机会, 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 甚至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差距日益显著。自2004年以来, 城乡收入比都保持在3:1以上的高水平, 农民收入偏低问题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最后, 农民收入偏低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农村居居民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容易形成消费断层。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落后至少10年。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5 907元, 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4 455元) 的三倍还多, 而且此时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4 455元) 还达不到1995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4 931元) 。

三、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8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网的国家级统计数据, 属于时间序列数据。

(二)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 (因变量) 是经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以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选择8个解释变量 (自变量) , 分别是:农村居民家庭中平均每百个劳动者中初中程度及其以上的劳动力的人数x1、城市化水平x2、非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x3、人均农业各税税费x4、人均农业年财政支农额x5、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x6、人均耕地面积x7、农产品价格指数x8。在模型建立之前, 对各个变量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 各变量的滞后一阶或者二阶变量都显示平稳。

(三) 模型建立

根据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μ

由于模型中的自变量过多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 因此首先利用相关系数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及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经过相关分析发现农产品价格指数x8、人均耕地面积x7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之间的相关性很差 (相关系数分别为-0.345 431, -0.357 969) , 因而将农产品价格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作为次要因素不引入模型。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还表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用逐步回归分析来对模型求解, 最终将农村居民家庭中平均每百个劳动者中初中程度及其以上的劳动力的人数x1和非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比重x3引入模型。此时残差序列平稳, 变量之间可以协整。拟合优度R2=0.944 252, T检验分别为2.216 365和2.573 801都显著, 而且各变量系数的符号正确。在进行自相关检验时发现DW=0.219 780, n=24, k=2, 查DW检验表di=1.99, du=1.55落在正自相关的区域, 表明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正自相关, 于是加入自回归项修正自相关。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 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结果显示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对x1和y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果表明, x1是y变化的Granger原因, 而且x3也是y变化的Granger原因。

y=-3 362.614+48.930 23x1+80.961 186x3+μ

四、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会增加80.961 186个百分点, 因此该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中平均每百个劳动者中初中程度及其以上的劳动力的人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上升48.930 23个百分点, 因此, 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显著。

(二) 建议

一方面, 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例如:通过出台降低税率等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创业贷款利率和加快农村制度改革等软件建设, 来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发挥优势产业, 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土地流转, 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 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寻找增收突破口, 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状况。例如:通过“特岗计划”等吸引优秀教学资源流向农村,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建立农民学校、农民培训班等教育机构, 改善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的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政府在实施免费培训的同时, 大力支持民间、企业兴办技能培训学校, 适时给予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 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此外, 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结构的种种变化, 有关培训部门需要动态调整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明侠.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2) .

[2]陈锡文.农民收入低位徘徊的制度性因素[J].金融信息参考, 2003, (8) .

[3]囤兴侠.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2012, (3) :88-91.

[4]单薇, 肖会敏, 耿向平.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J].河南科学, 2005, (2) :306-309.

[5]钱良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7) :37-38.

[6]王国生.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讨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4) .

3.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研究 篇三

一、制度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国家财政投入、国家宏观调控中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造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农业的投资过少等一系列问题。

1.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1979年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性突破曾经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这种土地制度暴露出了相当的局限性: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单个家庭为其生产主体,生产势力单薄,不利于生产的集中和经营的规模化,因而达不到农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主体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因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法承受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高成本,容易造成农业发展中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2.农村金融体制

金融应当对经济的发展肩负重任,但是,目前农村金融“失血”过多,变异式的“虹吸”,造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贫血”,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尽管农村对金融需求多样化,但农村金融的供给却有一定的垄断性,缺乏竞争和活力,除了少数极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部门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组成,但真正意义上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解决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作用,但由于体制僵化、网点少、规模小,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和调度资金,使得结算渠道不畅。这些状况导致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缺口,总体上表现为供不应求。

3.宏观调控偏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必然倾向于把资源配置到非农产业和城市,但市场也需要宏观调控以避免其“失灵”与“盲目”。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也同市场机制一样,倾向于把资源配置到非农产业和城市,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这种资源配置的偏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偏向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二、人力资本因素

1.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农村低水平教育是制约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首先,农民接受的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效率;其次,教育也会影响农民移民到城市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2.“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增长方式将更多的依賴科学技术的运用,这就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更强、更全面的能力。但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技术人员少,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加入WTO的要求,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增收。

三、经济因素

1.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和作用受到限制

提搞农产品价格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从当前来看依靠这一手段,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

(1)农产品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受到需求的制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基础已经动摇。

(2)我国已经加入WTO,价格继续提高的余地越来越小。

(3)如果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会增加财政负担。在当前财政收入吃紧的情况下,实行价格补贴已不可能。

2.农产品供求矛盾

农产品过剩使得农产品卖不出好价,农民收入增长必然减缓。当前的农产品过剩也存在缺口,过剩的是低品质产品,短缺的是高品质产品。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为主转为结构矛盾为主。所以农业的发展必须提高和

优化产品质。

四、其他因素

1.农业的弱质性

首先,我国农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农业的产前和产后部分仍被其他产业所控制,农产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产品收入风险大;其次,主要农产品(如粮食类等)需求价格弹性很小,相关需求信息少,市场风险大,农民很难在价格波动中把握市场,得到好处;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而水利等各项农业基础设施一般都比较薄弱,交通状况差,机械化程度低,农药、种子、化肥生产滞后等,这些基础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2.农业的生产模式不合理

目前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农业,但农业生产模式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没有实力争取更多的收益;结构趋同,“老三篇”产品占主要成份,加之对市场缺乏了解和研究,结构性过剩表现非常明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大、科技量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更是寥若晨星,加工深度不够,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生命周期短,农民收入受到影响。

3.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

4.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篇四

关于经济危机对荆州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2班田琴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强烈的冲击了中国正在火热发展的经济.而对于中国薄弱的农村经济,影响尤其大.于是我在荆州农村地区就经济危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广大农民朋友展开了口头调查.经济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销售受阻,农民工失业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要想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此问题的重中之重.一、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经济危机导致农村经济下滑,带动国民经济增速减缓.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农村和农民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首先是由于出口需求的减少,导致相关企业经营不景气,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造成农民工返乡潮,既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农村稳定;其次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的不景气,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回落,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其三,由于整体上预期收入和购买力增长放缓,导致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势头受抑,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价格回落;其四,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可能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增幅减缓,而用于涉农的财政支出必将受到较大影响,而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供给。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几个典型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调查,截止到目前,外出打工农民工回家的比例大概占四分之一。在回家的农民工中,约有40%是为了和家人团圆过年;20%确实是因为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返乡;另外的约40%回家的农民工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回乡创业、办事等。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今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发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由于外需持续恶化、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2008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2008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为6.8%。2008年四季度GDP增幅较三季度有所回落。2008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长速度为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说,中国目前衡量经济走势的指标还是用同比的概念,以后则需要逐步建立GDP增长的环比指标,可以用来解释四季度的GDP相对于三季度的GDP是增长还是下降。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1.6%,其中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11月增加0.8个百分点。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包括汽车、服装、化妆品,乘用车销量达到64.4万辆,创了当月销量之最。

2.农民工失业问题迫在眉睫.全球金融风暴已波及到珠三角、长三角。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部分城市,企业因业务不 景气,有的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目前,已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返乡现象。昨日,据市就业管理局介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荆州“回流”返乡农民工已达5.6万人。

中心城区回流返乡农民工较少.据了解,荆州中心城区的回流农民工较少,回流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松滋、洪湖等县市。沙市长途汽车客运站办公室主任杨帮方说,这主要与各县市区打工流向和从业结构相关。荆州城区打工者到武汉、上海等城市从业的居多,且部分打工族基本从事管理层。而各县市区打工者主要到沿海城市较多,且多从事一线工作。

从业有别各地回流人数悬殊.松滋人口84.3万,其中农村人口59.82万。农村劳动力40.8万,外出务工人员17.5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这次回流2.65万人,是全市回流农民工最多的县市,已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5%。据分析,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缝纫工、电子装配工、制鞋工、纺织工、建筑工等工种,大多是为企业打工。而且沿海城市企业,多数从事制造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对沿海制造业有非常大的冲击,造成许多企业被迫“放假”。所以,也是松滋市回流返乡农民工居多的原因之一。同时,监利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也是转移人口最多的县市区。历年来已有逾29万人外出打工,占全市转移人口的近1/3。但是回流返乡的人数仅1万多人。据荆州劳动部门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农民工多数在各大城市当小老板。监利县有全国闻名的网市是玻铝、毛市面点等劳务品牌,这些外出的打工人员大多都是自己出去做老板,同时,金融危机对这些产业冲击也不大,所以返乡的人数就相对较少。

3.农产品价格下滑,打工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缩水

调查中,有一户人家的生活具有现代中国农民家庭典型的生存特征.户主老张一家五口人:夫妇二人和儿媳两人再加上刚刚出生的小宝宝。老两口在农村经营着整个家庭的12亩地,小两口两人则常年在附近一缝纫企业当工人。他们家12亩地的2008年的大致种植结构如下: 5亩水稻和油菜,5亩棉花,2亩花生.水稻的亩产在600公斤,油菜的亩产则可以达到110公斤。棉花的亩产是250公斤,花生今年每亩收获300公斤。今年的收获水平也可以视作这几年这几种农产品的平均收获水平。按经济危机前的农产品价格计算这些土地的收入:2007年秋季,水稻每公斤收购价1.40元。油菜每公斤收购价为2.6元,棉花每公斤收购价则可达到6.2元、花生的收购价格也在6元每公斤。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老张一家这12亩土地一年的毛收入是15787元人民币。儿子打工的企业在危机前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经济效益,他那时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加上儿媳妇两个人每月平均可以拿到1500元,一年就可以拿到385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所以在经济危机前,老张一家5口的毛收入是54287元人民币。可是当前他们的实际毛收入是这样的水稻的价格在短期出现大幅下降后由于政府出台的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当前的价格略高于经济危机前价格达到1.50元每公斤。但其他的农产品价格几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棉花的每公斤价格跌到了4.3元、花生的收购价则是2.9元每公斤,油菜收购价则是1.9元每公斤。那么按照当前的农产品收入价格,老张一家12亩地的毛收入则下降到了12660元。儿子的收入状况可能更加凸显出国际经济危机对一家农户收入的巨大影响,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儿子打工的企业从2008年7月份开始就开开停停,一个月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生产,但即使是生产,比起危机前每天的产量也差的很远。这样儿子的月收入就锐减到了1000元人民币,虽然挣得很少,但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收入来源也只能在那继续有一天没一天地干着,儿媳妇则早已停工在家。如此一来,户主一家今年一年的毛收入则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锐减到了20660元人民币。收入跌幅达到38.05%。

我们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农民的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村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打工收入锐减同时农产品收入的大幅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农民基本的生活性支出。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会更加凸显,因此政府在防止农民收入出现大规模下降的同时必须尽快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惠农利农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以期达到通过刺激农村消费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

1.从整体上看,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相对较快增长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粮食、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非农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夏粮喜获丰收,总产超过1亿吨,比去年增长超过5%。畜牧业增长相对更快,上半年肉类总产量增长超过6%。在农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707亿元,增长5%。农业增产,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使农产品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前5个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105.4亿美元,增长20.6%,进口额106.5亿美元,同比下降8.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由去年同期的28.6亿美元缩小到今年上半年的1亿美元。乡镇企业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可达到11%左右,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增长更快,增速同比达17%左右。

第二,农民收入以相对较快速度增长。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比今年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尽管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但是农产品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势头,农民扩大农产品销售数量,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的贡献仍然占到近一半。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长平稳,但由于各地普遍提高了农民工的工资标准,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仍接近31%。

第三,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增强。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约6%;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使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自3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促进了上半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做出贡献。前5个月,乡镇企业新增就业13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人。乡镇企业为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挥积极作用。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势头显著,1~6月,全国县级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 %,城乡市场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6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相当于9亿农民每人比去年同期多消费了110元。农民消费增长已成为国内需求扩大、依靠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增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面对经济危机,农村市场是拉动消费的主战场。

出口不行了,投资难以持续,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靠城市,由于城市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较大,其增长必然有限。所以,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八亿农民身上下功夫。2008年,全球市场遭受重创,国家将保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了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消费。城镇化和低收入是 农民消费总量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分析农民收入结构,2009年,农民增收主要 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国家加大向农民的转移支出力度,工资收入会受经济 危机影响,财产收入受益于土地新,但短期难以明显改善。对比2007年农村 1995年城镇的支出结构,由于收入水平相当,衣食电器的生产商和 渠道是农村市场启动时的最大受益者。

如何让农民致富,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让农民实现增收。但农产品价格不能急涨,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只能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所以,此方法可以让农民致富,但不能让农民暴富.二是,直接增加农民的财产,让农民可以享受到财产性收入。所以,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进一步的分配给农民,并允许其转让。这是给农民直接注入资产,所以,让农民可以迅速致富的唯一途径非如此不可。

8亿农民有了地,就有了财产,有了财产,必然可以形成财产性收入,有了财产性收入,就有了消费能力,有了消费能力,就能扩大内需,能扩大内需,就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能持续增长,就能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能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就能增加中国的实力。

所以,只要有八亿农民在,强国可望,崛起可期。也正因此,面对金融海啸的复杂局面和种种不利因素,国人应该保持信心。在国家放宽宏观调控、拯救楼市、增加投资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我们只要能坚持到农民兄弟富起来的那一天,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然后转危为安,再然后,只能是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之局面。

三、迎接挑战,开发机遇

1.政府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经济危机的领头羊.日前,国务院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农村经济应对经济危机问题的重视。在具体推进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村需求方面,应着力推动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要借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时机,加速全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打消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二、各级政府一直力图推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来带动全面经济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上升较慢,预期收入和收入增长的来源也不确定。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产品运输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经营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在培育农业技术和农村人才、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保护财税政策。

三、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受到一定影响后,扩大农村内需市场,成为各类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应是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的方向。日前,财政部、商务部正式下发《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对实施地区农民购买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国家财政将比照出口退税率,直接补贴农民消费者。

四、要有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还必须为广大农村地区提升和拓展需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如电力及其他能源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设施、交通条件、通讯设施等。政府和国有企业对于这些建设项目可适当地予以补贴,电力、能源、交通、通讯等企业也可以采取差别性定价策略——以比城市低廉的价格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供给这些产品及服务。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部分沿海出口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而停工或关闭。从去年底开始,已有大量农民工返回了家乡。据说,此次中国农民工的大举返乡,与往年“候鸟式”往返不同,很多农民工如果在春节之后回到城市,并没有一份有把握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们。因此,许多人都试着选择在家乡找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测算,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

多年来,我们一直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宏观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大量的农民被吸引到城市里来;而当宏观经济一旦恶化,最先遭受打击的就是农民工,大批农民工被迫回到农村。让农村成为城市经济荣枯的蓄水池,对农村和农民而言这显然不太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就业压力,可能更多的还有潜在的社会压力。因为,农民工返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入的减少,由于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所以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讨生活。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在家乡多少还有一点土地,短期内他们的基本生计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在较长时期内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改观的话,对输出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将可能会是一种挑战。

因势利导让“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扩大农民就业要有新思路、大思路。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2009年就业形势趋紧,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在就业大军中,农民工就业又成为重中之重。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今年,促就业成为与保增长同等重要的命题。

眼下出现大量农民工返乡,也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这一课题。今年中国经济既要保增长,同时也要调结构。怎样让农民工现在既要有生计,未来还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答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他们找份工作。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对市场情况缺乏了解,更无法准确预计就业的前景,这些更加重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恐慌。增强农民工对今后的信心,重要的就是要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农民工大量输出的地方,应该给予能大量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力度和创业空间。对返乡农民工群体,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完善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提高再次就业的成功率。而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还需要加大他们的技能培训力度。毕竟,与外出务工相比,返乡创业对管理、经营、组织等综合能力和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大多数农民工所缺乏的。

对中国经济来说,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以往的那种以“打工经济”为主的格局向以“创业经济”为主的格局方向转变。

及时制定国家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长效机制.农民工返乡从另一个角度讲为我国农村地域经济的大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极大地拓宽了农村转移就业的渠道,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政府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明文彰显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扶持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税费、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招商引资一样享受同等甚至更为优惠的待遇。

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优化创业环境,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努力构建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应鼓励多种形式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回到户籍所在地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等。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指导和帮助回乡农民工选准选好创业项目。

应明确扶持重点,鼓励、支持回乡创业农民工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积极引导回乡创业农民工主动接受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创办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套配件企业;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产品生产,发展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在运输、商贸、餐饮、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种植养殖、特色农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编织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应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手续,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

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此,各地应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推行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加大对回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降低反担保门槛和贷款抵(质)押标准,积极给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2.中国经济未来的脚步从这里开始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不少农民工提前返乡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过去所依靠的劳动密集型兼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前的脆弱,另一方面也反映

出我国巨大的人口数字,决定了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为了帮助农民工度过金融危机时的艰难,我们反而要加大这一产业的比例,以促进就业。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最担心两件事情,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安置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牵动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心。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更重要的是这支1.3亿人的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城市,他们用巨大的付出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基础,他们用并不丰厚的收入换回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当我们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时候,在降息减税,加紧提振房地产业、汽车业的时候,更要倍加呵护返乡农民工这支劳动力大军。因为默默无闻的他们和众多企业一样,都是中国经济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我希望各地密集出台的就业新政,变成今后一种一以贯之的制度。只有这样,返乡农民工才能在危机中坚守自己创业的信心。记得温总理在与重庆的返乡农民工座谈时,勉励他们:“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

客观地说,这次大批农民工返乡,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经济仍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经历,也让这批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依然是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果通过转化,使内地的中小企业也能像之前的沿海地区一样,利用自身的优势兴旺发达起来,农民工们即使回到家乡,他们仍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广大农民工何尝不需要出门挣钱?但经济危机又加剧失业几率。折腾得农民工出门也不是,不出门也不是。城乡各级政府要积极联手互动帮助农民工收集用工信息,安排出行计划和就业上岗,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不盲目流动。我认为,荆州市的城乡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穿针引线”。

第一、广大农村基层政府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商业等项目,就地“造血”谋发展,让广大农民工不出门就有事干、有钱赚、有奔头,改变以单纯出售劳动力为生的窘状,从而减缓农民工盲目入城,减少民生疾苦。对农民工负责、对城市负责也是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第二、城市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与农村基层政府联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标牌等,向广大农民兄弟宣传各个城市用工信息、就业形势和经济走向,让农民工在家就“心里有数”,而不会“飞蛾扑火”。第三、城市在大力宣传就业形势的同时,积极与各用工单位联系,免费为农民工举办大型招聘会,实现就业最大化,分解盲目而来的农民工大军,及时做好农民工属地管理和困难救助。“衣食得安”是构建和谐的基石;放任农民工困苦云集,就是给城市制造“双重杀伤”。

结论:

5.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篇五

摘 要:本文利用我国198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税收体制等等。经过比较分析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等变量对财政收入的不同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税收,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发现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GDP两个因素,并且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地位。最后本文根据此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的财政收入计划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回归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遗漏了某些重要变量,回归方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考虑过多的变量,不仅计算量增大许多,而且得到的回归方程稳定性也很差,直接影响到回归方程的应用。通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等。

(1)税收:税收具有征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可以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会促进国民收入,从而会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储蓄量,并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

(4)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上升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使用了1981年―20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的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排除以往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2、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财政收入Y(亿元)为因变量,税收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亿元)、以及就业人数X4(万人)4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函数,即

InY=C+C1InX1+C2InX2+C3InX3+C4In

3、模型的分析

利用E―views对上述基本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其中:所有方程括号内均为t值,R2=0。991156 F=672。4216

首先,由于税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刺激GDP增长,间接使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就业人数的上升明显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呈正相关关系,即C1至C4应该均为正值。而且财政收入中税收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C1的数值应该比较高。上面模型得到的C1和C2都为正符合经济理论,但C3与C4却为负与经济理论相悖。其次,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4。596、4。353、2。153、―4。304。在显着性水平为0。05时,t(29―5) =2。064,可见它们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显着的。再次,模型的F值为672。4216,在显着水平为0。05的情况下, F(4,25)=2。76,所以拒绝方程不显着的假设则回归方程显着。由此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税收水平高低,国民生产总值规模的大小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可决系数R2=0。991156,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即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很好地被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来解释。

4、模型的修正

首先根据向后剔除法我们将回归模型剔除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结果如下:

财政收入不仅受税收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GDP又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模型中变量lnX1通过了t检验且C1值较大,说明税收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毕竟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尽管C2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等原因所导致。因此lnX1与lnX2仍全部保留在方程中,即方程为InY=0。5377+0。8555InX1+0。0797InX2的值也很高,这样得到财政收入模型的形式变得更为简洁,拟合的效果又好。

5、模型得到的结论

(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很明显,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因素。ln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8555%;lnX2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即GDP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0797%。可见税收变化相当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

(2)两个弹性系数之和为0。9352,与1非常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全部来源于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3)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增加财政收入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这样的税收手段,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三、相关对策分析与建议

(一)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

目前,我国的税收已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税务部门要大力组织税收,确保国家税收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依法征税,通过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保持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

2、加强税费改革、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各项税收政策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政府收费全部改为征税,而是要将两者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国家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二)财政收入与GDP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保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并促进共同增长

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的规模,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于GDP的增长;其次,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基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的几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财政政策,才能确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化。因此保持财政收入和GDP的共同增长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宏观财政政策做后盾。

2、扩大GDP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GDP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财政收入的增长有赖于GDP的增长的同时也会受到GDP增长的约束。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依赖于投资、消费需求始终不足,但是投资、最终要转化为消费并受制于消费,因此应减少投资需求的膨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来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马海涛。中国税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河南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探讨 篇六

1 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基本概况

1.1 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 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呈递增态势, 2003—2009年的收入分别为2235、2553、2871、3261、3852、4454、4807元[3]。

1.2 农民人均收入总体水平偏低

河南省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所占的比重较大, 高收入水平的农民所占的比重明显过小。这样的收入结构不合理, 离形成“两头小, 中间大”的公认的合理收入结构要求相差甚远。

1.3 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235元增长到2009年的4807元, 增加了2572元, 增长115.1%。城镇居民2003—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942、7705、8668、9810、11477、13231、14372元;从2003年的4942元增长到2009年的14372元, 增加了9430元, 增长190.8%。虽然二者都在增长, 但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农村仍低于城镇不少, 说明差距在不断拉大。

1.4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几个部分, 目前, 河南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

2 影响河南省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投资不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

虽然河南省对农业的投资有所增加, 但农业投资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4], 2004年下降到9.98%, 2006年又下降到8.02%。由于河南省对农业基础设施等投资不足, 加之农业生产风险性巨大,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毁坏,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从而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2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河南省农产品供求关系从短缺转向总量供求平衡, 且部分农产品出现过剩, 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了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 从而使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尽管河南省对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 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深层次的改变, 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 使得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民生产性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一直占65%以上, 而第一产业中来自于种植业的收入一直在68%以上, 种植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5]。当前河南省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超出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 靠提高价格使农民增收已没有多少余地[6~8]。而在当前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较低的状态下, 无疑使得农民增收困难, 收入来源受到限制。

2.3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即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程度。近年来, 河南省科教事业发展迅速, 但人口文化素质整体上依然偏低。据河南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全省文盲率为5.86%, 文盲总人数高达534万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仅为7.37年。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依然很大, 影响了他们接收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及其思维水平, 成为制约河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3 增加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拓展农民收入来源

目前, 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第一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 比较利益低, 这种结构抑制着农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因此, 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 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保证农产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的基础上发展饲料作物, 以此带动养殖业、水产业、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创汇农业。 (1)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品种, 利用科技手段, 开发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农产品。 (2) 发展优质特色畜牧业, 对粮食等农副产品进行转化, 以满足人们不同食物结构的需求。 (3) 退耕还林, 从而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缓解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 优化品种和质量, 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5)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通过组织产销订货会, 签订产销合同, 把农业逐步引导到按需定产的市场轨道上来。 (6)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创汇农业一定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与设施农业, 节本增效, 走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低成本的发展道路。 (7) 要选准本地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努力扩大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 加快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运输业, 进而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3.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4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 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明显下降, 要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 各级政府就必须加快调整乡镇企业生产结构与经营结构, 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 在政策方面给予乡镇企业以必要支持, 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为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提供可靠保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小城镇以非农产业为主, 而且便于农民就地转移, 因此, 小城镇是现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是农民通过再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 小城镇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腾出了空间, 大大加快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推进了河南省农村向小康和现代化前进的步伐。在小城镇建设中, 要注意城镇规模、布局和功能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上的吸纳和辐射力, 为农民收入多元化创造条件。

3.3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农民素质较低, 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积极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1) 抓好农村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 在此基础上, 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技术教育。 (2) 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向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播各项科技知识。 (3) 与科研院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请专家、教授举办科技培训班, 进行科普知识培训与宣传, 实现具体项目的科技协作。 (4)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科技示范园区。以带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钟凡毅.吉林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苏继俊.吉林省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王文霞.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7) :9266-9268.

[4]焦俊党, 乔家君, 李小建.区域环境约束下的农户投资行为——巩义市山地丘陵区100家农户的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 2007, 27 (2) :226-230.

[5]姜学洙.略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9, (6) :53-54.

[6]黄海燕.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 (下) , 2010, (7) :6-8.

[7]韩雪峰.新时期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 2009, (5) :41-42.

7.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篇七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结构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更显重要。“三农”的解决要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靠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村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加速,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相应地提高。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因素,特别是普及基础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普及才能推动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才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

许多研究已表明教育与收益的正相关性。对于个人来说,收入水平随着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而提高。对于一国经济来说,经济的发展与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密切相关。教育发展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农村而言,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都与农民整体的教育程度偏低相关。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包括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对较少。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考察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1.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总体是下滑趋势。学校数量在减少,从1990年的4822所减少到2004年的2454所,13年的时间高中学校数减少了近一半。1993年~1996年,我国农村的高中教育萎缩,高中班数、毕业人数、招生数、学生数及专任教师数均进入低谷。1996年以后,开始恢复性的增长,招生数及学生数增长较快,专任教师数增长则不乐观。1990年~2004年,招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为4.48%,毕业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73%,学生数年均增长2.82%。专任教师年均增长率为0.16%。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5.3人,较前些年有所下降。说明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师资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增加。

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只有12.18%是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这个比重不大。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高中教育。

2.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中50%是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初中教育在农村中的地位很重要,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有赖于初中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初中教育总体情况是发展比较慢。自1990年,初中学校数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30%多;班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畢业生数、招生数及学生数均有所增加;专任教师数变化不明显。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0.75%,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53%,在校学生数年均增长1.52%,初中专任教师年均增长率为0.37%。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5.2人,较前些年有所下降。可见,招生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的增长慢于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师资紧缺。

3.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1990年~2004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0,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3%,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专任教师数年均增长率为-1%。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为4.9人。小学教育规模的缩小有人口增长速度放慢有关。但是,贫困仍是许多儿童上不起学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失学、辍学儿童很多。

我国农村教育的各阶段都有因贫困失学、辍学的学生,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是必要的。由于的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主要是农村贫困、政府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以及教育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措施和决心,必将大力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国农民的教育落后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本文分析了受教育水平对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影响。

1.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平均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不仅有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而且地区发展的差异及地区的产业结构等因素也不容忽视。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我国经济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带,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不同,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模型中引入表示区域差异的虚拟变量。同时,产业结构影响就业结构,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较大,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获得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模型中引入第一产业比重用来反映产业结构的不同。

本文数据为2004年各地区农民平均每人年收入Y(元)和平均受教育年限X1(年)、第一产业比重X2(%)。

其中D为虚拟变量,取值为1是代表东部地区,取值为0时代表其他地区。模型中只有一个虚拟变量,原因是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差异不明显。模型(1)总体显著,参数显著,检验不存在异方差。该模型解释被解释变量83.49%的变化。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10.37%。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第一产业比重每降低一个百分比,收入平均增加1.78%。虚拟变量说明东部地区的平均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说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很重要因素。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是历史发展形成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善。但是,可以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其收入水平。因此,应当积极发展农村的教育,使他们有能力获得较高的收入。

模型(1)利用各地区家庭平均的收入和教育数据,只能解释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的差异。不能反映个人的收入与教育的关系。朱农利用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与文盲劳动力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差异不大,一旦接受了初中教育,劳动力就可望获得较高收入。高中教育对提高收入的作用不大,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的高中过于注重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而不重视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素质教育。另外,农村地区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2.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农民的收入结构用工资性收入的比重(Y2)表示。我们做了Y2对平均受教育年限(X1)和第一产业比重(X2)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2)总体显著,但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收入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观察数据,发现西藏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收入水平较低,但工资收入比重较高,可能是其中的旅游业收入较多;内蒙古、海南、黑龙江、吉林、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收入水平较高,但工资收入比重较低,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为农业发达地区,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使其农业生产率较高所致。因此,判断模型中遗漏有关解释变量不能反映这种差异,从而使参数估计有偏误。引入虚拟变量D1反映较低收入,较低教育,较高工资收入比重情况;D2反映较高收入,较高教育,较低工资收入比重情况。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总体显著。D1的系数真实的显著性水平是0.0508,略高于给定的0.05。其他解释变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显著。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模型的解释能力提高为67.27%。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工资收入比重平均提高7.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工资比重平均增加0.7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但更重要的还是受教育程度。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较高的教育水平一方面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机会,从而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工资收入的比重。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必须提高其教育水平,使农民能够从事现代农业或非农产业行业。

三、建议

教育落后导致农民的贫困、农业的落后及二、三产业的不发达。许多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要途径。那么农村劳动力如何才能转移,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环境。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势在必行。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应当把农村教育的发展放在首位,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不要因为贫困而辍学。

2.提高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吸引教师加入到农村教育的事业中去,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工资水平。

3.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提供知识和信息的硬件条件,使农村教育能够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开阔农民的视野和思维。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已从学校出来的人掌握一门技术和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从事现代农业,或是非农产业。

上一篇:孩子家长给幼稚园老师表扬信下一篇:项目部信息化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