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2024-10-14

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通用15篇)

1.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一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是寒冬,树叶落尽,又加上天刚蒙蒙亮,所以周围不免有些灰暗和荒凉。一道亮光射入我的眼睛。嗬,是太阳。不,应该叫它红日。

你看它多像小娃娃的一样,从地平线探出来了脑袋。可能是因为被我发现了,此时的它羞红了脸,像熟透的红苹果。

突然,它以一个轻快的弹跳跳上了地面。红的是那么热烈,像火一样激情的燃烧着,周边的光晕柔和而美丽。

渐渐的,渐渐的,它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像一个大红灯笼远远的挂在天边。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的观察过它。眼前的世界亮了,也照亮了我的心田。红日,愿你的光芒洒遍世界每一个角落,送去美好和希望!

2.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二

一、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

(1)观察要突出事物特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

例如,可以这样描写白云:“像海洋里翻滚着银白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这一片断抓住了云朵的形状和大小来写。再如:“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这一片断是观察了火烧云绚丽色彩进行描写的。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必须让他们细心观察且要从实际出发。学生写作时容易摘抄一些优美的片断,如用鹅毛、棉絮、羊毛等修饰雪,但殊不知雪有时也像味精,像白糖。

(2)观察要调动各种感官。大多数学生观察往往只调动视觉,写景较单一。其实不然,应该调动各种感官丰富内容。如《春》第5自然段,先以触觉写风的和煦,再从嗅觉方面写风的芳香,然后从视觉写风的美,最后从听觉写风里和悦的声响,让人倍感新颖。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得到不同的感受,体现景物不同的内涵,以此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体验效应,让读者自然陶醉于其中。

二、讲究修辞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十分中肯的意见。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分姿色,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方法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就是使用修辞。

(1)巧用比喻。比喻用在写景文章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事物如在眼前。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写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梨花的颜色分别比作“火”“霞”“雪”,将美丽多彩的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教师在这方面就应注意引导和培养。记得笔者在上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些其他春花的颜色,因为有很好的分析和引导,同学们写出了这些句子:“油菜花黄灿灿的像金子一样,玫瑰花红的像火……”虽然句子不是怎么优美,但至少他们觉得运用比喻比不用好。在以后的写作中好多同学都能自如地运用这一手法。他们将夏天比作娃娃的脸,因为她善变;秋又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因为她经历丰富。比喻也要创新。有个名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则是蠢才。恐怕他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2)善用排比。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抒情可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笔者曾经问学生:“你们认为友谊是什么?”不一会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道:“友谊是一杯美酒,让人陶醉。友谊是一束火把,让人温暖。友谊是一首歌,让人传唱。友谊是……”听完这些句子,我很欣慰。通过排比这一手法,孩子们至少懂得友谊是给人帮助、活力的美好事物。它使文章内容集中,节奏鲜明,酣畅淋漓。

(3)妙用拟人。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同学们不爱惜公共设施了,笔者会说:“瞧,同学们,我们的墙壁在哭泣,桌椅在呻吟,窗户在发愁……”,“哭泣”“呻吟”“发愁”这些带有感情的词语,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公物的心情,大家都认为用了拟人好,可以让大家从心底里重视和爱惜公物,并在轻松的环境中让同学们掌握知识。以后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我们去出游,小鸟在唱歌,树枝向我们招手,小溪在弹奏……”。只有做一个有心的人,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三、注重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写作手法,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景与静景,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大多数学生写景时容易写静景。其实我们在这方面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他们能有动有静便可,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深入。初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就可以了:“春天来了,大地穿上了绿装,小鸟在枝头卖弄清脆的歌喉,小河也演奏着动人的乐曲,柳枝亲吻着河面”,其中“鸟叫”“河流”“柳佛”都是动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融入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离开了情,就没有了生命力,而情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景来表达。只有景情融为一体,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融注情感的方法通常有,触景生情,情随景生;以情驭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三

关键词:写景 新视野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67

“写景”是小学三年级写作教学的“必修”课。奇趣盎然的大自然景观令学生稀嘘,而学生对自然优美景致“描绘”却感到“缺词少语”。为此,为逐步提高学生临场“写景”技能,近年来,我依据小学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创设各种“场景”,优化“写景”情境,丰富和拓展“写景”意境。

一、创设语境,引领学生“品文悟境”之后,改写、扩写“场景”

改写或扩写文体中的“景致”,有利于培养学生深挖文本内涵,独立谴词造句的能力。如何让尚处于写作“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在“品文悟境之”后,写出构思精巧,“景致”描写合乎情理的短文,是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不外乎做到两方面:一是依据小语“课标”,围绕文本中心,紧扣“场景”意蕴,创设一种种既融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适合于学生的个性思维的“鲜活”语境;二是依据授课进度,适时展现投影视频,并通过“动、静交替图像,丰富学生的‘场景视觉表象,据此来催生学生‘说景到‘写景的激情。”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景致”有序流动的写景文章。本篇文章在“写景”层次安排上做到“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描写手法上作者采用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展现场景方面独特精致。

教学本篇课文的关键,是如何再现“语境”,让学生思维身临其境。情感和思维完全融入到“文本”所述语境中、读者的心灵与语境中,人和物亲切会面和对话?为了展现“锡林郭勒大草原”那一幕幕“人与动物及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欢腾画面”。课前,我利用“Flash”技术,设制了四组动画,第一组是从天空俯瞰草原的画面:“蓝天的云下,绿意迭瀑的草原,微风吹来,绿浪翻滚”;第二组是牛、羊在草丛中流动。远处低矮浑圆,绵延起伏山岭,沟沟谷谷,铺满着各类生机盎然花草;第三组是湖泊星罗棋布地镶嵌草原上。大小各异的湖泊、水流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第四组是“人与动物欢腾景观”画面中。“一群群雄鹰低空展翅飞翔,时而相互追逐,草地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吃草,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男女牧民骑马时而穿行于牛羊群中……。随着这四组动画有序展示之后,我立即抛出一连串问题来示导学生“写景”。1.置身于天空中你看到了草原上有哪些花草?2.天空中有哪些的动物飞翔?3.放牧的人是哪些人?谁能诵读本课文后,在不改变“本文景致”的前提下,系统口述或描写“本文场景,写景完毕后,请分组交上来。课后,一名学生“写景”习作,确令我兴奋。“阳光和煦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如一幅扑面而来流动的风景画,清风徐来,绿意流淌;地势起伏和缓的草滩中镶嵌着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湖泊;天空中,一群群雄鹰时而低空盘旋。身着民族服饰的牧民穿行在牛羊群中,好一幅人与动物欢腾的景观。

这种让学生在丰富其视觉表象之后,再引导学生扩写,改写文本“场景”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写景”技能的重要手段。

这印证了叶澜教授所指出的:“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流的影响,以动态的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师生互动,共创生活情境,亮相课堂,学生“临场”景,写景

让学生学会在任何“场境”下都能随意述说或用“词语”描写出一处处“场景”的精致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细致有层次地观察景物特征。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特征之后,还要有目的、计划地推出一些“指导性”描写场景语句,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综合整合。校园,是学生健身、栖身、学习的场所,校园的景致确实令学生感触颇深。因此,引导学生共创生活“情境”,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写景”的积极性。比如,《校园的“升旗仪式》是每周一上午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参与这一场景“拍摄”,并引导学生将这一“场景”制成“新闻短片”报道,是激励学生“写景”的最佳举措。为此,在学校少工委的帮助下,我组建了一个小学三年级6名学生组成的“新闻节目采访组”,选准一个风和日丽周;挑选三名学生利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学校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拍摄完毕后,又指导学生于电脑室精心剪辑,并配上柔和的音乐,制成“新闻光碟片后”先在多媒体教室试播。后在作文“写景”课上,亮相荧屏。随着精美图像有序展出,指导学生“临场”“写景”。课后,我从传上来的作品中看到了这样一篇“写景”作品。“升旗仪式就要开始了,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也屏息凝神了,全校6个年级18个班的学生们精神抖数有序站在大操场上,等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到来。“升旗仪式”开始!值周行政“话声”刚落,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少先队员们举右手向国旗致礼……”

以上这种由学生亲身现场采集材料,处理材料,随后进行“写景”内容深层次加工的举措,真正实现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建构与开发,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可行性的评估”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写景”教学,需要依据学生认识规律,着眼于学生“个性思维和未来长久发展”的高度,调整“习作教学方法”;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本情境之后,更要设法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关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4.小学二年级写景类的优秀作文 篇四

春天的脚步悄悄来临了。我想找到它,可是它在哪儿呢?

绵绵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草、树芽、花朵它们沐浴着春天的希望。雨过天晴,我走在草地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啊!这就是春天的脚步!

春风现在还略带寒意。春风是绿的,它吹到小草的小脑袋上,小草变绿了。春风是红的,它吹到花儿的外衣上,花儿变红了。这也是春天的足迹!

今天我醒来,忽然听到鸟鸣。那声音似乎是钢琴弹出的优美乐曲。也似乎是竖琴奏出的春天交响乐。

我醉了,我因为春雨醉,我因为春风醉,我因为鸟儿和花香醉,我因为春天的万事万物醉。

5.小学生二年级写景作文 篇五

过了一会儿,东边渐渐地亮了起来,星星也不知道躲到哪儿去了。忽然,天边出现了一道明亮的红光,然后,红光的范围越来越大,光线越来越强。东方的大半边天空都变红了,旁边还会有许多奇形怪状的云朵,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不一会儿,一个火红的太阳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娃娃穿过云层,悄悄地爬上了天空。它已露出了笑脸,照耀着广阔的大地。

此时,屋顶、树木、花草上似乎都披上了一层闪闪的金纱,光彩夺目。草丛里的虫子叫得更欢快了。路上的行人、车辆也慢慢地多了起来,一群胸前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6.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六

太阳终于露头了,它就像一个娇羞的小姑娘一样,迟迟不肯露面。天上的颜色不再是深蓝,而是露出一抹红晕。在太阳不远处,月亮正悄悄地离去。太阳旁边的天空颜色已经变得艳丽了,色彩缤纷。黄色的像是给天空披上了一层薄纱,而橘色的,就像是画家不小心泼上去的颜料,染亮了一大片天。

忽然,太阳又探出了半个头,顿时,海面上波光粼粼,一朵朵浪花穿上金色的礼服,迎接太阳的到来。大地终于从漫漫长夜中苏醒了,海面上飞过几只海鸥,几只小海鸟在沙滩上散步,跟在它们后面的则是一连串的小脚印。太阳渐渐升起,它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刷”地一下便跳出海面。初升的太阳金光闪闪的,却并不刺眼,柔柔的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天亮了起来,红光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湛蓝的天空。

7.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七

调查表1:对学生最感兴趣的1-3门人文学科的调查:

调查表2:假如现在你去参加一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讲座, 你最希望听到的内容是。

分析:首先, 从调查结果来看, 表1与表2有诸多相似之处。表1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前三名人文学科首推艺术, 其次是历史 (文史哲) , 再次是管理学, 然后才是文学和经济学。表2中, 前三名分别为艺术欣赏 (44.4%) 、经济知识 (28.3%) 文史哲知识 (25.5%) 这一结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自古以来, 很多教育家或其他名人都曾经强调过兴趣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对于艺术历史的理解或许有失偏颇, 但无疑是值得重视的。其次, 前三门学科, 在中专课程中, 很少开设 (艺术) , 没有开设 (历史) , 或者不可能开设 (管理学) , 除非是专业课程。如果能在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历史或者管理学的元素或许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如果我校教学管理部门, 组织一些有关这三门学科的讲座或者其他活动, 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则大有裨益。

调查表3:你平时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哪些?请举出1-3项。

分析:首先, 学生们获得人文社会知识的主要来源在于电视与互联网, 足以说明媒体的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巨大。对此, 如何有效利用媒体技术为公共基础课程服务, 值得重视;其次, 报纸、杂志和图书这三种渠道不容忽视, 可见图书馆的作用十分重要。再次, 从调查结果来看, 我们很悲哀地发现, 学生们通过参观展览 (3.3%) 、教学培训 (8.9%) 、向专业人员咨询 (1.6%) 等三种渠道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例甚低, 值得反思, 这到底反映了课程设置中人文科学主体地位的丧失还是反映了当前人文科学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科学知识提高的整体衰微呢?在实践教学中, 随着“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观念更加广泛而深刻地渗透每一个学科, 语文学科也日渐丧失了其人文内涵, 演变成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的“书法课”、“沟通技巧课”“应用文写作课”、“公关礼仪课”、“普通话课”, 等等。于是, 语文课堂上, 思想的光辉没有了, 温暖的情感不见了, 言语的趣味消失了, 有的只是浅薄的调笑或者乏味的知识。效果怎样, 也许可以透过这些数据说明。语文学科如此, 其他学科亦然。

调查表4: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

调查表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实现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 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 你知道另外一个文明是什么吗?

调查题表6:有人对法律的功能做了如下评价, 请发表你的看法。

分析:以上三个个表格, 旨在调查学生对一些人文常识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从表4可以看出, 并非所有学生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许不知道孔子并不能直接说明人文素养的低下, 但对于这样一个影响中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人物无一所知, 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失败, 而这部分竟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4%之多。表5是一个常识性的政治理论题, 同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即政治文明。但正确率仅占21%, 而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道德文明, 这显然是一种想当然的回答, 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 却很少有人知道“政治文明”为何物。岂不悲哉?表5反映的问题, 实际是一种长期以来政治课程机械学习机械记忆而导致的对政治文明的漠视。客观地说, 这种符号式的教育效果, 不仅政治课程是这样, 其他人文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表6是一个关于法律功能理解的题目, 调查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较多学生倾向于认为“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 (48.%的同学很同意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只有6.1%不同意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 , 这与表2中17.8%的同学最希望听到法律方面的知识讲座调查数据似乎有着必然的关联, 这说明在现代社会, 学生在教育中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的意义, 越来越懂得要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清醒的法律意识无疑是我们整个调查的亮点, 这与当前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是分不开的, 也许这一结果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调查表7你认为下述方式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效果如何?

调查表8: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 你认为下列措施是否必要。

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应该提高到什么程度, 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但认真审察学生兴趣, 爱好, 价值观念、学习方式, 等等, 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应有所裨益。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非常好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互联网 (62.2%) 、影视 (43%) 、游戏活动 (31.7%) , 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现代媒体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影响;学生认为, 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 “很有必要”的前三种措施分别是:每年组织各类活动 (58.9%) 、多走向社会了解 (58.3%) 、学校拨出充足的经费 (48.9%) 。这一结果体现了学生对活动体验的向往, 不由得让人想起杜威的“在做中学”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什么是人文?说到底, 不过是学会做人罢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媒体对于学生心智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 脱离了生活实践的空洞说教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这一点尤其令人深思。

总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 其集中体现的是, 重视人, 尊重人, 关心人爱护人。人文, 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 一种观念, 也是一种制度, 一种法律。人文素养涉及价值观、行为规范,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 而人文知识只是其中较小的一部分, 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遗憾的是, 我们不能够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做深入细致的了解, 仅能从人文知识及一些价值判断上做一些了解, 希望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找到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原因, 寻求一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 仅供商榷。

(1) 学生人文知识状况堪忧。除了对法律的认识差强人意外, 其他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掌握均不尽如人意。 (表4、5、6、) 这说明两年来的基础课程教育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 除去学生的基础较差的客观原因之外, 在主观上, 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与中职教育过程中过于强化专业技能课程, 淡化公共基础课程有必然的关联。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诸多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或正在被专业课程边缘化。如何认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关系?王杨南先生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任务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促进终身学习”。可见, 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 与专业课程相比, 同等重要, 不应厚此薄彼。 (1)

(2) 学生对于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错位, 这种错位客观上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内容与方式来看, 学校教育未能充分考虑到新时期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心理特征 (表1、2、9、10) ,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 (比如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 如何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建构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在人文素养的提高上, 中职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上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3) 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职业学校, 这种消极影响日趋明显。因为没有比较调查, 也许很难断言“模块一体化”改革对于学生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消极影响, 但学生人文素养状况每况愈下的现状大体可以说明人文学科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收效甚微的事实, 因此, 基于提高中职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否也同样适合人文素养课程, 需审慎为之。

参考文献

8.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八

我们的校园很美。校门的正中间上面刻着“长兴实验二小”,非常气派。

走进校园,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四棵高大的桔树,就像四位士兵。你只要走几步,你就能看见一面墙,上面刻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校训。墙后就是报告厅。穿过报告厅有一个花园,这里有梅花树、银杏树、桂花树……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小草和花儿。我们在这里玩耍,拍班级照,这里留下了我们许多的快乐,沿着山坡花园往东走,就有一个操场,操场里有一条红色的跑道,司令台下有一个器材室,里面有篮球、乒乓球、足球……操场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足球场,两边各有一个球筐,操场里还有一个比较小的篮球场,有八个篮筐,这是我们的乐园。在操场和花园中间,是两座四层的教学楼,我们每天在这里学知识。

我们的校园这是又大又美。

9.爬山二年级学生优秀作文 篇九

到了后高,远远看见山上有座凉亭,我和爸爸三步并成两步地来到山脚下,看见了两位伯伯已经在等我们了,我问:“爸爸,是这两位伯伯吗?”爸爸说:“是的。”伯伯说:“今天怎么带个小家伙来了?”爸爸说:“让他也锻炼身体。”我们先环视四周,熟悉一下地形,然后决定爬一条弯弯的山路。我发现这里树木茂盛,空气很新鲜,有一层一层的台阶。

开始爬山了,我小心翼翼攀着路边的小树往上爬,爬到半山腰,就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蹲在山路一动也不动。爸爸和伯伯们快要爬到山顶,见我还在路边歇息,就大声喊:“周一超,加油!”我听到爸爸的喊声,就鼓足了勇气,我连滚带爬到了山顶。我们坐在凉亭,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个风光。

10.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十

一、再现语境, 催生学生说话激情

创设奇特的文本语境, 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模仿文本说话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 均配有一幅幅对文本内容理解有提示和指导意义的插图, 这是编者一种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个性思维”意向的彰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除深刻理悟编者这种意向之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文本中古板的静态插图虚拟成一组组穿破学生生活时空, 召之即来集声、光、动、色为一体的动态画面, 让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思维按教学进度需要, 自然融入语境, 只有这样, 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才会与文本中的人与事进行零距离对接, 双方的情、智商融合与互动。

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中的《程门立雪》时,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北宋时年轻杨时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与学弟结伴去请教师长学问, 见师长熟睡房中椅上, 害怕惊醒老师, 而在门外大雪中徘徊一事, 体现了学生尊师的美德。教学本课文, 重要的是启导学生如何叙述这种场境。为此, 为完成让学生“述说”语境一事, 我课前利用“Flash”动画系统, 虚拟了四组动画, 并下载“古典音乐”和“风雪狂飘”的声音。

这四组动画分别是:一组是大雪纷飞的一幢由木板作墙, 顶盖青瓦的楼房前, 两名着深蓝色长衫的青年搓手缩脖在雪地上来回走动;二组是左侧厢房中, 一位五十上下胡须飘飘的长者, 正斜躺在椅上睡觉, 呼噜声直冲耳门;三组是两青年小声对话, 让老师多睡一会;四组是被狂风吹打窗户惊醒后, 程老师出门拉学生进屋及其对话。

学习本课时,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 后逐一播放这四组动画亮相多媒体投影屏, 紧接着我启发性提问:“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地方,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场境中有哪几类人物, 这件事说明了学生应具有什么品质?谁能迅速简述这个故事情节。”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举手, 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述的:北宋时的一个冰天雪地季节里, 年轻杨时和学友结伴去请教老师知识, 见程老师熟睡在房中椅子上, 他俩只好在大雪中徘徊……, 这两个学生非常尊敬老师呀……。

这种利用Flash技术创设异特的文本情境, 让学生自觉融入氛围, 这种教法除让学生感受文本内涵之外, 还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语言,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二、再现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提高“会说”技巧

小学二年级学生情感可塑性很大, 对外界刺激, 其情感波动性很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应将生活中的人和事与文本中的人和事进行无缝对接, 这样才能及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离不开教师和同学, 因为这些人接触最多, 印象颇深。

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掌声》时, 学生对为什么会响起掌声, 感情淡漠, 更不会去主动述说课文内容。鉴于这种情况, 讲授这一课前, 我先用摄像机拍摄了有腿伤的五十八岁的语文教师廖小林执教的一段录像, 并剪辑配音, 教学本课时, 左手拄着拐杖, 右写时而写粉笔字, 时儿拿着教本, 豆大的汗珠从布满皱纹廖的老师脸上涌出的图像逐一亮相教学荧屏。播放完毕后, 我追问学生们, 廖老师可爱吗?能否赢得掌声?谁能述说一下场景?

“五十八岁的廖老师为了把知识传给学生, 整节课拄着拐杖强忍伤痛, 汗流浃背讲完了一节课, 他是我们的好老师。现在我们用掌声致敬!”这种让学生跳出文本, 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加以简单述说, 是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巧妙融合最佳体现。

这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 没有激情的‘行程’。”

三、巧创生活特境, 帮助学生“常说”、“巧说”

上小学语文教学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说话是在生活中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情智双商互动和抽象逻辑思维综合加工。小学二年级学生能在公众场合中述说一句句完整的语句, 这种说话能力的培养, 需要任课教师教学思路聚焦于课内与课外的多种场合, 倾心培植。事实上, 任何书面语言源于原始生活材料积累和个人亲身的感悟。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准学课文的需要, 课前, 要设法引导学生共同采集生活中与准学文本内容相关的材料, 这类材料采集源其一来自学生现实的生活, 其二, 来自网上或报刊。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下册《刘家峡水电站》时, 课前, 我利用节假日特邀两名教师, 带着两名学生驱车前往衡东甘溪水轮泵水电站。

该站置于湘江支流———洣水上游, 对其现场场景拍摄, 按照拍摄前的分工, 两名教师分别指导两名学生用数码相机拍摄水电站拦河大坝的“人工湖”、水电站水轮机组和水能撞击机组后从巨大闸门缝隙泄出情境。而我用摄像机对学生拍摄过程和整个电站周围场景进行立体层次拍摄, 拍摄完毕归校后, 我悉心指导这两名学生剪辑, 配上音乐, 编制成题为“洣水上游明珠——甘溪水电站”。

当讲授《刘家峡水电站》时, 我在学生熟悉和鉴赏这一课内容后, 先要求学生述说“刘家峡”气势恢宏场景, 学生顿感困惑, 我立即将课前由师生共同采集的“洣水上游明珠——甘溪水电站”电视短片亮相投影屏幕:一组组精美图像, 在轻柔音乐伴奏下, 逐一展示屏幕, 学生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尤其是见到自己的同学在图像中参与拍摄的场景时, 一下子欢呼雀跃。随后, 我调出短片参与学生片中述说串串声音, 学生们一下子鸦雀无声。与此同时, 我适时抛出述说任务:甘溪水电站大坝镶嵌于哪两山之间, 拦河坝顶与河床落差多大?水流泄出呈什么形状?约模2分钟过后, 曾参与过拍摄过现场的两名学生中的一名, 举手述说:“甘溪水电站拦河大坝镶嵌金觉山和楠竹山之间, 河床与坝顶落差40多米, 巨大的水能从水闸门的缝隙泄出, 溅起水花如烟如雾;轰鸣声如万马奔腾……”。紧接着另一名学生, 脱口而出, “好伟大的发电工程, 衡东人民治水的壮举……”

以上这种通过由学生亲身现场采集材料, 处理材料, 提升材料效能——转化为抽象文字语言的一系列举措,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平铺过渡目标。这印证了叶澜教授所指出的:“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 沟通和合作活动, 产生交通的影响, 以动态的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11.秋雨二年级优秀学生作文 篇十一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和妹妹穿着雨鞋,在下玩跳水坑,跳着跳着,雨点也来参加了,和我们一起玩踩水坑游戏。

小雨淅沥沥的下了一整天,雨后的马路在路灯的照耀下油亮亮的,人打着伞,着急的回家去。

12.秋雨二年级优秀学生作文 篇十二

秋天的雨,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魔法棒一挥,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风姑娘和雨姑娘手牵着手从树梢上飘过,顿时,树上留下了它们痕迹,树叶被吹得沙沙做响,雨滴落在树叶上,一下子滚到地上,钻进泥土里了。

秋天的雨,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魔法棒一挥,果园里的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火红火红的是苹果娃娃;金黄金黄的是桔子妹妹;紫红紫红的是多胞胎弟弟……它们发岀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哇!口水都要流岀来了。

太阳公公岀来了,秋雨到哪里去了呢?哦!原来是太阳公公和它换岗了。秋天的雨真神奇呀!

13.二年级学生优秀写景作文 篇十三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 学生在一二年级认识的符号都是最基础、最普遍的符号,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其“基础”、“普遍”而被教师忽视其蕴含的思想方法, 错失了培养符号意识的机会。一二年级作为符号意识培养的启蒙阶段,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符号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符号意识呢?

一、充实符号的形成过程, 促发符号意识

培养一二年级学生的符号意识, 要让学生喜欢符号, 感受符号的必要性,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充实符号的形成过程。

1. 展现符号的发展历史, 提升符号的趣味性。

许多符号的产生都经历漫长的探究、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符号更具简洁性、一般性、通用性。因此, 教学中需要增加对符号演变历史的讲解, 让学生在符号的演变历史中体会现行符号的简洁、实用, 感受数学家在研究符号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执着, 从而激发学生研究符号的兴趣。

如, 教学“1~10各数的认识”后, 可以增加中国古代记数发展史的知识。

2. 经历符号的形象生成, 增添符号的亲近感。

一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符号的生成过程, 增添对符号的亲近感。

如, 教学“+”时, 可以用课件演示先出现“-”, 再移“丨”合并成“+”, 体现加号包含的“合并”、“增加”的含义;教学“-”时演示从“+”里去掉“丨”, 表示“去掉”、“减少”的意思;教学“×”时, 课件演示将“+”旋转45°变成“×”, 表示乘法是特殊的加法的含义;在认识“÷”时, 可以结合除法的含义边写边理解, “先写中间一横表示平均分, 上、下各一点, 表示每份同样多”。

形象生动的符号生成过程, 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符号的兴趣, 拉近学生与符号的距离, 以童趣化的形式, 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 从而接纳、喜欢符号。

3. 创设符号的生成情境, 感受符号的必要性。

在数学符号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新的运算、新的领域产生而诞生新的符号, 教师也可以创设符号诞生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符号的必要性。

如, 教学“认识小括号”时, 创设剪星星的情境:10颗星星, 先剪去3颗, 再剪去1颗, 还剩下几颗?当学生列出分步算式:3+1=4 (颗) , 10-4=6 (颗) 之后, 教师要求将其改写成综合算式, 此时矛盾产生, 如果将综合算式列为:10-3+1, 由于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将不符合题意, 于是产生了需要一个新的符号帮助改变运算顺序的需求。此时, 教师再请出“ () ”, 并告诉学生:这是数学王国中的一员, 有了它就能改变运算顺序。由于学生之前遇到的困难被小括号解决, 都对数学家的创举钦佩有加, 切实感受到了小括号的作用。

正是由于需要而产生的符号, 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其作用, 并在经历符号诞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家发明符号的创举, 萌发使用符号、创造符号的意识。

二、利用符号的表达特性, 深化符号意识

1. 在自主表征中体会符号的简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学符号,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美。

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创设“7根小棒可以搭几个三角形”的情境, 学生根据除法含义列出算式“7÷3=”, 如何表征结果, 学生明显感到困难, 此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拼搭自主表征结果, 有的用文字表示, 如7÷3=2个还剩余1根;还有的自创符号表示, 如7÷3=2 (1) ;也有用前期有余数经验表示的, 如7÷3=2……1。对学生个性化的表征, 教师在肯定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 从而发现余数符号的简洁美。

2. 在言语表达中理解符号的含义。

对数学符号的语言表达,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 还有一种是融入符号含义的读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采用后者, 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符号含义的理解。

如, 算式18- (3+5) , 读法一:18减小括号3加5小括号;读法二:18减3加5的和。两种读法从书写而言前者更为直接, 但对于小括号意义的理解则是后者更为贴切。又如, 填写4+2=-3时, 学生容易出现在里填“6”的错误, 这表明学生对“=”含义的理解不到位, 只关注到“=”表示运算结果的含义, 即4+2的运算结果是6, 而未能理解“=”所包含的等价关系的含义, 即“4+2的和”与“-3的差”相等, 这时,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4加2的和等于几减3的差”来进行表述, 就能帮助学生从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 进而正确解答。

3. 在形式表达中渗透符号意识。

教学混合运算时, 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这类题学生容易出错。如将算式2+4=6, 18÷6=3改写成综合算式, 学生往往会写成 (2+4) ÷18=3, 究其原因, 是由于学生在解决这题时只考虑到计算顺序的问题, 却忽视了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其本质是将第二个分步算式中的一个数进行替换的过程, 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小诀窍来帮助学生理解:

借助符号的含义进行形式之间的转化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符号的含义, 从而更好地运用符号, 促进符号意识的形成。

三、拉伸符号的应用过程, 发展符号意识

认识了符号、正确理解了各种符号所表达的含义, 就奠定了学生使用符号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拉伸符号的应用过程, 在自主、个性的表征中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1. 放慢转化过程。

新教材的问题呈现形式较为丰富, 尤其是一二年级, 更是结合了图片、文字、对话等不同形式的信息, 因此解读信息时语言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如,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一道习题: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此时学生会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如, 小灰说:“我有17个松果”。然后再请学生说说找到的数学信息, 此时就需要表述成:“小灰有17个松果”, 虽然与之前相比只是将“我”进行了替换, 但从中体现的是学生将题中呈现的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最后再请学生结合算式17-8=9说说17、8、9分别表示什么, 沟通数学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关系。这样, 教师有意识地放慢语言转化过程, 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转化过程, 深刻体会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2. 放开表征形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多样化的表征形式, 可以帮助学生去除问题中的非本质属性, 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案。

如, “简单的排列”的一习题:

简单的排列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这一过程用语言来描述会显得非常繁杂, 但借助符号来表述就简单明了了。解决此题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怎样安排座位, 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并思考怎样记录可以既简便又清楚。从而让学生想到:用名字来表示小朋友再进行有序排列;用图形“○”、“△”“”来表示小朋友再进行有序排列等。这种多样化的表征过程, 能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征的简洁性, 萌发主动使用符号的意识。

3. 延伸探究过程。

在问题解决时, 教师不能只关注找到问题的结果, 问题解决的过程才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贵经验。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 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 甚至是这类问题的结果。

如, “十几减9”练习课的思考题:

解决本题时, 可以分两个环节来拉伸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一环节是用图形符号表征题意:学生一般会出现男女生全部用一种图形和男女生用不同图形两种表征方式,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更好, 从而让学生理解同一事物用同一种符号, 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区分, 更便于理解题意。第二环节是用图形符号发现规律:在学生解决10个男生中能插入9个女生这一问题后, 教师继续追问:11个男生能插入几个女生?12个男生能插入几个女生?男生的数量与女生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男生与女生的对应关系, 从而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14.小学生二年级优秀作文 篇十四

我喜欢的人是:我的爸爸,因为以前妹妹读幼儿园,有户外教学时,妈妈都不让我去,却叫我跟爸爸一起在家,那个时后,我好生气,结果爸爸就过来安慰我,在家里我不生气了,爸爸就让我玩电脑,玩到一半爸爸就叫我休息30分钟,在去玩到了中午,爸爸才叫我关机,我看到爸爸要出去外面,就问爸爸你要去哪?爸爸说:我们去吃麦当劳,我们吃饱了,爸爸就带我去买文具用品。

我觉得爸爸对我真好,所以我好喜欢爸爸,有时爸爸带我们出去玩,还让我们住汽车旅馆,要吃晚饭时,还带我们去吃牛排。

我想对爸爸说的话是:谢谢爸爸,我爱你爸爸,虽然你已经过世了,但我不会忘记你的,爸爸。

15.四年级小学生写景优秀作文秋天 篇十五

秋天的公园五彩缤纷。公园里枫叶红了,好似一团团火,燃烧着大地;银杏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便纷纷落下了,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菊花姐姐展开了身姿,好像在对人们说:“看,我多漂亮!”

刚走进果园,就看到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让人们忍不住尝一下口;石榴树上结满了一个个黄里透红的石榴,有的笑的裂开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熟透了的柿子一个个挂在枝头,好像一个个大红灯笼。

农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棉花白的像雪一样,玉米像一个个农田战士守卫在农田里。

走进农家小院,只见一串辣椒挂在树上,好像一串鞭炮。玉米挂在房顶上,享受灿烂的太阳。

上一篇:用文字表达思念-心情随笔下一篇:小草的自述作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