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通用14篇)
1.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一
第一部分 前言
研究时间:
调查对象:学生:七年级一班,二班90人。
八年级全体学生 110人。
九年级一班、二班 80人。
教师:祖、刘、张、张、张、张。
研究方法:听课、问卷调查、评课。
第二部分 研究实施情况
一、听课评课:(任选两节)
课堂教学简录:
(一)、以“孙悟空拔毛变猴”引出“巧妙的克隆”
(二)、自主阅读、了解克隆
1、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边读边思考:什么是克隆?请用自己的话感慨。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出示了有关克隆的图片,让学生对克隆有所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克隆
学生组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探究一个问题,各组探讨整理后在全班交流。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应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的?
3、你知道克隆对人类究竟有那些好处?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怎么做?
自由辩论:可不可以克隆人?
活动方式: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为赞成克隆者,一组为反对克隆者。各组讨论,然后推荐几名代表与对方展开辩论。教师做活动总结和评价。
(五)、联系生活、畅想克隆
请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想象说一段话。要求:1、想象奇特。2、对人类有益。3、表达要有条理。
评课内容:
刘(课题研究组长):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们真正做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各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而且完成的不错。
张(研究成员):这节课的亮点是自由辩论环节,学生们参与活动有体验,不吐不快,言之有理。
张(研究成员):学生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45分钟学生们各有所得。
(研究成员):教学中说话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个环节设计的巧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不过,在谈到说明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时候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们不能联系课文具体说明,这不利于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课堂教学简录:
(一)、激情导入: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秋夕》的诗句,引入情境。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按自己的朗读习惯可出声、可默读。说说你从文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三)、合作学习:
1、什么是“屏”?课文中怎么说?用自己的话说说。
2、作者介绍了“屏”的那些知识?
3、文中说“关键是个‘巧’字”,那么怎样做才“巧”?
4、文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分配给四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四)、互动探究: 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两方面谈)
(五)、知识拓展:学生设计屏风并展示。
(六)、作业与练习。
评课内容:
祖(研究成员):这是一节自主学习的典范课,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问题设置有针对性,学生思考时间充分。合作学习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养成习惯。
张(研究成员):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一片天地,教师语言幽默、风趣,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的轻松快乐。
张(研究成员):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能帮助别人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教师做到了一位恰到好处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课堂学习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问卷发出90份,收回90份。
2、学生大部分认为课堂中的问题有启发性,难易适中,教师留的时间比较充分,教师讲的适中,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很信任,让学生自主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有正确的引领,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
3、学生的问卷反映他们都喜欢师生共同讨论怎样的教学环节,说明学生正在接受学习方式的转变。
4、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是:自主、快乐、互动、轻松的课堂,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去适应新课程改革。
第三部分 结论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
1、自主合作学习正在成为习惯
在祖老师和刘老师的课堂中他们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袁老师的这堂课各小组提前预习了课文,部分学生进行了自学,因此课堂上的讨论都能说到点子上,而且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一起讨论通过观察,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面广,全班42名学生,有四分之三的学生都进行了思考和回答。
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上,自主学习活动始终贯穿课堂,在预习、作者简介、生字词语都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上汇报展示。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小组内分工明确,各有任务,并互帮互助。在探究环节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就有学生快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也有学生自动承担下来查阅资料解决。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上二位教师收回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认可率很高,他们认为怎样的课堂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轻松、自由、效率高,说明我们的学生正在转变学习方式,并逐步成为习惯。
2、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增强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有个别发言的同学在第一轮发言还不够大胆,声音较小,没有条理,但在第三轮发言时,该同学的思路以非常清晰了,而且声音洪亮,表达清楚。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是由弱到强不断提高的,另外,听课时,有一位很明显是学困生的女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吃力却很努力的在课本上钩划出一些关键词句和问题。而在袁老师的课堂上“自由辩论” 的环节中,由于学习气氛的感染和自主学习的扎实,很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学生们已经比较适应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并在这一学习方式中学习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学习效果逐步突显
从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感到很愉快,觉得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得以体现占80℅,而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学生向往的。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解决了问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心里,学生们都会记录在日记、作文里,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实验班成绩尤为突出。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因素
1、教师的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思想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而进入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时候,教师也在努力寻找和适应自己引领者的地位,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地位,更新了自己的观念,才能做好引领者。
2、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张老师每次听完刘老师的课后,总会对我说;“我总是不能像刘老师那样放心学生”。这句话很朴实,对,我们只有放心学生,让学生自己放手做才能真正的自主学习,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老师的课前准备。
做一个优秀的引领者并不轻松,传统教学我们备课时盯住教材,而现在我们不仅要盯住教材,还要盯住学生,盯住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置不同的任务,另外还要能驾驭整个课堂。
4、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的提高。
刘xx老师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他是最先尝试并实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教学的,受到老师们的好评。他在个人教学中,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张老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都与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多学习,多尝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四部分 建议
1、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强化同伴互助作用,敢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贵在坚持,要把研究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积极总结成果并加以推广,以推动我校教研教改长足发展。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创造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空间, 学生才会大胆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 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 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 都是营造民主和谐气氛的催化剂, 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从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到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2. 激励赏识,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的这种渴望被赏识的需求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放大学生的学习亮点,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 调动学生的满腔热情并投入学习中去, 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念。传统教学中答案的唯一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已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意愿了。我们要重新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评价中建立表扬赏识的机制, 让表扬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方法
“学成于思, 思源于疑。”有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带着问题学习才是主动学习, 疑问是自主探究的动力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做到在关键处设疑、引疑, 以疑导学,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抓住文眼设疑
《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字, 可谓一字千金, 围绕一个“游”字, 课文重点写了聋哑青年画鱼画得很逼真, 达到了“游到了纸上”的境界。初见课题, 便使人浮想联翩。一篇写人的文章, 却用“鱼”做题目, 到底是写人还是写鱼呢?几经猜想后, 学生的目光自然停留在了“游”字上。按常理, 鱼只能画在纸上, 怎么会游到了纸上了?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游”字, 再一次点燃学生的思维, 逼着学生迫不及待想探个究竟。此时, 教师只要扣住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做各种猜想, 便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抓中心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 我紧扣全文的中心句:“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引导学生抓住“造福”和“痛苦”两个关键词,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阅读体验、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煽情引读等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 细细揣摩, 慢慢品味, 从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一颗善良、正义、坚强、无私的美好心灵;一片不畏强暴、热爱人类的浓浓真情;一个为民造福、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 共通共融, 和谐发展, 真正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3. 在困惑矛盾处设疑
如《西门豹》一文, 西门豹明知巫婆官绅是造成邺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不直接派兵把官绅抓起来, 而是对老百姓说:“看来河伯还真灵啊, 到河伯娶媳妇那天, 请告诉我一声, 我也去送送新娘。”这是文本最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 恰恰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到困惑和矛盾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教师根据问题的生成情况, 逐步推进学习进程, 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可见, 准确抓住困惑矛盾处设计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 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步骤。
4. 在意犹未尽处设疑
新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现在的教学不能就课本教课本, 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如《唯一的听众》一文, “我”从妹妹的叫声中得知老妇人是音乐学院富有声望的教授, 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的时候, 会有怎样的表情呢?“我”心里会怎么想呢?以后每天早晨“我”还会如约到小树林里去拉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省略号未表达的意思。在意犹未尽, 欲罢不能的关键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
三、加强语文实践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这种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 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 动手演示, 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学科以感性为基础, 那些抽象性的文字, 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操作,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才能形成感性的认识。教学《爬山虎的脚》时,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学生通过读文还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画面, 这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 再现爬山虎的真实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脚生长的位置, 然后再对照课文描述, 这样图文结合,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文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 解决这个难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演示中加深理解, 并领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虚拟情境, 在体验中深化感受, 获得情感熏陶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模拟真实功能, 创设真实的或仿真性的情境, 深化体验。《海底世界》一课中, 利用多媒体虚拟出潜水员深入海洋探索深海的情境, 学生同样也能走入虚拟的“真实”:500米处的深海画面色彩运用有层次的渐变色, 由浅蓝、深蓝, 再过渡到黑;接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洋深处闪现着点点星光, 耳旁不时传来海底动物的各种怪异的声响, 学生惊讶不已。通过虚拟情境的生动再现, 学生在观察、想象、感受中加深了体验, 激起了探索海洋奥秘的强烈愿望。
3. 立足实践, 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经常会结合当下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家庭的光盘行动调查、街边饮食卫生调查、街头用字规范调查、中国式过马路调查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对这类调查兴趣浓厚。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探究、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合作等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收集、阅读, 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3.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三
语文教学,近年来已成为舆论热点。弄得我们语文教师手足无措。闭门思之,对语文教学的误解自不必言,就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某方面便存在着较大的失误,其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差,现状堪忧。看看中学生的书写,字体潦草,笔顺颠倒;一个学生很难说是正儿八经读了几本著作。语文知识的积累少得可怜,语言文字的感悟差得可怜,语文知识面窄得可怜。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岂能等闲视之?中国的21世纪,同样需要国学大师。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和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多年,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树立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根据实际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識是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在彼此质疑、交流与相互促进中深入。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先让学生讲述交流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题拟出作文提纲;再让学生结合课文,领略台湾作家张晓风是如何描述“第一次”的。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旨;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作比较,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由此领悟文章的精妙所在,以达到学习本文的写法的目的。
1.2 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内化学生素质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1.3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来激励学生看书质疑,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1.4 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情感体验是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
2.1 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在生活中汲取语文养料。“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是解决不了问题。” “要是我们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番话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讲古人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积雪等,激励学生勤奋读书。(2)读给学生听,或组织学生收听评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进而吸引学生关注你所读的书。(3)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如韩寒的《三重门》等,让学生了解广阔的生活世界。(4)结合课文,让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3 在生活中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时间不仅仅在课堂,学习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读物。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语文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在生活中把握。在生活中捕捉乐趣,在乐趣中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记得有次上课前,教室里一片争论声。仔细听一听,原来是学生在讨论综合实践课的小制作。我灵机一动,随即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制作拿出来比试: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驳壳枪,有的做小航模……看到学生都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要求他们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参与实践解决了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由于把握住了生活中的偶然,语文与生活犹如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活起来了。我想,学生的这段体验即便是多年以后也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3.2 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是育人的。教学生做人,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情、意挖掘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会,去表达。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吃饭的时候给长辈夹夹菜,晚上给长辈洗洗脚,并让他们就此写自己的感受。这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怜悯与感恩之心的现状而设计的一道“亲情作业”。从此,学生变得懂事多了。懂得了亲情,懂得了爱的付出,这样的作文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4.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四
高淳县沧溪中学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农村初级中学,基础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数学教学以“一言堂”、“填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以机械模仿、大量重复练习为主要方式,缺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关键,更是我校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教师教学观念和角色行为入手,试图解决: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必须适应学生的学,教必须为学服务。
(2)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课题研究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3)忽视学习过程的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意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和指导。本课题研究旨在改变这种现象,实行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
2、从学生学习方式入手,试图解决:
从单
一、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生动、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
(三)实践意义:
目前我校采用的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实施新课程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
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发展多样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倡导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建立双向互动共享信任的师生关系。注重以学法为中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
(四)理论价值: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理论在农村中学的运用。
二、课题的界说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从这一定义中看出,学习方式主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本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它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被动学习者,那么教师就会把学生看作是要靠他人的直接灌输才能学习的个体,就会让学生采取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主动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就会引导学生采取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把被动的学习方式作为辅助,而把自主的学习方式作为主导,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彰显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行为。
2、构建适应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
(1)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
(2)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学习精神、自主探索精神。
(3)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新课标、新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更新教学观念。
2、研究我校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成因。
3、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①创设研究情境;②提出研究问题;③研究问题(研究体验与合作讨论双向互动);④解决问题;⑤提出新的问题。
4、小组合作方式的研究
⑴确定目标:①教学目标,②合作技能目标;⑵组内合作:①开拓学生思路;②纠正学生错误;③提供学生自我表现机会;⑶组织交流;⑷评价成效。5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如何开展。
五、研究对象
根据本校初中学生中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形成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的原因,教师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竞争合作学习精神、自主探索精神。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新课改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内涵研究。
2、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发现。
4、调查研究法:设计问卷,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选择进行现状调查。
5、经验总结法:针对调查结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6、8—2006、11)研究的准备阶段。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6、12-2007、6)组织实施研究阶段。按计划实施研究,教师完成阶段性调查分析报告,典型的教案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2005.2-2005.12)整理和分析有关实验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2006.2-2006.11)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努力使我校数学学困生变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探索、思考、实践、合作、应用的数学素养,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创设良好的基础。
呈现方式:调查报告、总结性论文、公开课教学案例。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及保证措施
组长:王树生,中学一级教师,沧溪中学教务处主任,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组织了学校的各项课题研究工作,参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接受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具备一定的教科研经验,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内外联络等工作。
副组长:夏华头,中学一级教师,初一年级组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善于积累教学经验,负责课题的组织分工、方案的实施等工作。组员:孙云辉,中学高级教师,数学教研组长,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负责收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寻找理论依据。
组员:王华头,邵仕忠,李雪琴,蔡双娣都是本校的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负责课题的具体实验操作,资料收集分析、整理。
5.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五
如何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课改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侧重于讲述,教师课堂讲述的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大多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生物课堂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新课堂标准要求教师定位自己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下面浅谈几点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开展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梯度性,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初一上学期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都以观察为主,都安排有明确问题假设、方法步骤,只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初二上学期的探究“鱼鳍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与真菌”等,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
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很多,让学生分组在课后开展探究活动,评选出完成的优劣的小组,在课堂上请小组成员上台描述探究过程,总结探究结果,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顽强的特点,让他们展开探究活动的比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自主性。
二、扩展课外阅读栏目
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价值,渗透人文精神为目的。为了不让学生仅停留于教材中设置的课外阅读栏目中的知识,也为了让学生主动掌握与所学生物知识有关的内容,再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课本的课外阅读栏目基础上在课前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如“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无土栽培,让学生完成“关于无土栽培你还了解多少?”“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还有哪些?”“生物学与文学你还能找到哪些文章,诗词歌赋等?”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内容展示出来,对于一部分生物基础较差,分析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但喜好上网、爱好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搜集与课外阅读栏目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给这些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增强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应用
6.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六
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近日,一直在反复拜读,深思默想,内心颇为激动。文章提出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思考了“领导干部应该怎么转、怎么做”的问题,强调了“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的要求。文章言语质朴,思想深远,对我个人未来工作具有很强指导性,在这里,我谈一些内心的感想和体会:
一、要勤学善思,不断强化发展为民意识
卢书记文章中开篇就阐述了:“发展的目的就是为民”,这一个质朴的道理指出了我们所有工作的归向,这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促进了为民发展?同时,指导我在今后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要勤学善思,勇于创新,在未来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为民意识。结合自身工作,就是要认识到作为从事基层党建的组工干部,虽不直接抓经济发展,但我们的工作和经济工作不是“两张皮”,绝不能游离于发 1
展之外,自觉地把工作放在服务发展的大局当中,放在服务群众的大局当中,努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为发展为服务群众出谋划策、积聚力量、营造氛围。
二、要常念忧患,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
卢书记在文章中,深刻批判了当前“看好不看坏,算得不算失,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言语切中要害,针砭时弊。在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问题中,又阐述了要毫不动摇,持续发展的要求。读到这里,我对照自己,比照工作,深深感到自己欠缺了“生于忧患”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路途中也必然会有打滑的脚步。怎样避免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常念忧患,心存谨慎,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客观认识到自己面对的问题,冷静正确的判别自己应迈入的下一步。结合自身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多正视工作中的“短板”,从基层党建的薄弱领域主动出击,从党建工作的落后单位主动抓起,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加大工作力度,保持工作韧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要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7.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七
一、多媒体音乐教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 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 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 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不包办代替, 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 学生和教师一起, 通过自主的音乐学习, 在音乐课上获得了音乐的审美愉悦, 丰富了情感体验, 陶冶了高尚情操。
二、依托信息技术资源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资源, 加强多角度训练, 即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某个音乐知识通过多途径来寻求答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 使音乐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而学生通过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 能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 在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的联系。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情境中, 学生和教师一起,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多媒体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 将图、文、声、像等内容综合起来, 一般是做成音乐教学课件,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自己制作的音乐课件, 以便辅助音乐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 如果音乐教师对其作用的认识不正确或使用不适当, 也会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部分音乐教师过多地依赖课件进行教学, 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 在课上则完全是照“本”宣科。 (2) 音乐教师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机会少了。音乐学科教与学认为, 在音乐课上, 师生眼神的交流很重要, 而一些音乐教师却把太多的目光给了那些计算机和幕布。 (3) 音乐教师的即兴发挥很少, 部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只是严格地遵照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的不适当使用会影响那些高水平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发挥和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其中主要有: (1) 有的音乐教师更像电脑操作员; (2) 人机共灌的“新填鸭式”教学; (3) 音乐课堂缺少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 将多数时间用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讲授音乐方面, 自己不唱歌、不弹琴;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 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大屏幕, 学生也是不唱歌、不学习乐器、不学习识谱知识, 音乐课中多了语言, 多了现代信息技术, 唯独少了音乐, 少了情感。
笔者认为, 多媒体音乐课件只是辅助音乐教学, 必须结合音乐学科教学的规律与特点, 认真设计, 具体制作, 不是每一个音乐教学内容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也不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一定提升教学质量, 就一定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多媒体音乐课件只是工具, 吸引教师与学生课上一定要交流。如果音乐课件面面俱到, 就不需要教师和教材了。因此, 应把课件作为教学重点或提纲, 教学内容主要还应该是音乐教师来讲。这样, 既多了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又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学生学习效果很不错。
8.中职语文教学方式转变初探 篇八
[关键词]教学方式 转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作为语文教师要应积极探索教法和学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变讲析课为诵读课。几千年来,语文教育不就是通过诵读来上课的吗?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多的是语文教师的分析之声,少的是学生的吟诵之声。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给时间让学生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
2.变教师介绍为学生收集讲解。教师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时,往往习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需要选择内容,将其介绍给学生,这样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学生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内容,丧失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介绍相关背景,解说朱自清的“不平静”,不少教师往往按照思维定势,让学生去回忆1927年中国的历史背景,自然将朱自清的“不平静”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认为朱自清这样的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看不到出路,因而“不平静”,学生就只能接受这种观点。但笔者教学《荷塘月色》时,并没有对朱自清的“不平静”妄下断语了,而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而做出判断。有的学生发现朱自清的“不平静”在于他为一个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感到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产生了“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无法实现“做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于是,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另外,还有学生认为,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朱自清的“不平静”还源于他的思乡情绪,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便是佐证。
3.变教师设问为学生质疑。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设计疑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问是不是变被动为主动呢?要让学生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会提问题。起初,笔者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只是将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搬出来,或是提一些大而空的问题,诸如“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质疑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比如,笔者教学《世界最美的坟墓》时,有的学生提出:①托尔斯泰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地方安葬自己?②这种朴素与他的人格有怎样的联系?这几个问题是课文里没有的,答案也很难从课文中找到,可以看出提出问题的学生经过了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亦有一定的深度。笔者就引导他们查找有关托尔斯泰生平和思想的资料。他们发现,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却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段不满。他在《忏悔录》中强烈地谴责自己所属的贵族阶段的糜烂生活,放弃了“伯爵”头衔,拒绝当陪审官,自己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穿起粗布衣,树皮鞋,努力从事体力劳动,他还帮助孤苦无助的农妇耕地。他的晚年陷入极端苦闷之中,其平民化思想与贵族家庭的生活经常发生矛盾。1910年,82岁的他为了摆脱贵族生活而弃家出走,不幸中途得病,于8月7日在一个小车站逝世。了解到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让灵魂获得幸福,它也告诉人们: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在这里,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归纳,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了点拨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5.變教师归纳为学生总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即让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可以采取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大声说的形式,也可以请一位学生总结,大家订正。
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并试着让他们归纳总结(课堂中可以自由发问、讨论)。学生参照课文后面的练习提示,重点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两段的用词特点及修辞手法的丰富内涵作了分析、归纳。①用词:“羞涩”、“袅娜”的情趣,“泻”、“洗”、“笼”、“浮”营造出的意境。②修辞手法:几个比喻的理解,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通感的理解,如“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学生自己的赏析、揣摩,加上教师的点拨,进一步领悟了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从而培养其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九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
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
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展示——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 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感知—
内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验性主要是要创设场景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知,从而内化为体验。现有的北师大版思品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可读性较强。将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以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获得理性的体验。
五、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方式。
10.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十
全程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学习的全过程而言的,从学习资源的开发、实施到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必须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首先,从学习资源的开发来看,教师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教学内容必须吸纳学生的经验,学生同样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其次,从学习资源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来看,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探究欲,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智水平,克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此外,从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应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内容上要考虑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
11.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益 篇十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课堂教学的需求,这是对数学教师的一个挑战,也是面对新课改对教师的考验。那么,如何适应当今课改的形势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因为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基础
中学生还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要經常运用鼓励评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及时而积极的评价,要追求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和谐。教师只有在情感上获得学生认同,教育才能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对学生要坦诚相待;对学生的说教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情,以情化人;要平等对待,作每一个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自主参与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数学的概念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这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难度。作为数学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学习探究的环境,在创设的最佳认知活动条件下,学生能积极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和实践探索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再建构,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首先,用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其次,要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教学本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问与幻想,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方法。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思考,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权威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数学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最后,我们还要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课堂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主动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养成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
三、综合应用能力拓展训练使学习方式完善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校园内树木的树干周长,根据所得的周长计算出树干的半径和直径。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家居室的长、宽、高等等。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必须致力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机械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辨析、质疑、释疑,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发展。
1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音乐素质,转变,学习方式
在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必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构建“师生互动”教学关系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使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 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 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 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例如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优雅的仪表, 亲切而真诚的问候, 清晰简洁的谈话, 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 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 同时会产生对音乐学习期待盼望的情绪。
课堂中美的意境看似无形却有形, 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自己应先投入, 把歌曲或欣赏的意境在举手投足间传给学生。如在让三年级学生欣赏《四季啊, 我在想》这首歌曲时, 教师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 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 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份浓浓的师生情, 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 想到所尊敬的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事例, 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 这样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音乐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主动性, 更能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同乐同趣, 引导主动参与
“玩中学, 学中乐”的教学方式如今已被普遍认可, 把学习、训练转变为有趣的游戏、竞赛, 使学生主动参与, 乐在其中。教师如果能把自己当作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同玩同乐, 教学效果定会锦上添花。因为, 老师是学生最为尊敬的人, 能和老师共同参与活动, 他们会感到无比光荣和快乐, 所以能极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 共同游戏:在学生眼中, 老师是真理的象征。如果能在游戏中战胜老师, 无疑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反之, 也会使学生更加钦佩老师, 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决心。因此, 在有教师参与的游戏中, 无论结果如何, 都能给学生以激励和启迪。对于学生正在参与的音乐活动中, 教师应有心做孩子们的领路人, 有心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
(2) 共同表演:学生喜欢表演, 也喜欢看表演, 师生共同表演,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 我提议和学生们共同表演, 教师来扮演小主人, 学生们扮演玩具兵, 他们兴高采烈, 跃跃欲试, 都想和老师一起表演。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不仅能当好神气的玩具兵, 而且还能随音乐情节来表演。”学生为了表演成功, 都认真地练习起来, 我也学起了大踏步地走。在和学生共同表演的过程中, 教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有着极大的创造力, 把玩具兵在主人梦境中能遇到的事情都想到了, 还把它们生动地表演出来。这样师生共演, 学生情绪放松, 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3 互评互促, 体验成功的乐趣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音乐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主要是通过评价来鼓励和激励的。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期望。“音乐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功能”, “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中心”, 美好情感的培养是审美功能的体现, 也是学生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心理需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中, 经常使用激励, 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
音乐的审美功能决定了, 音乐教育更应注重其审美特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往往通过教师体态语言的激励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体态语言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以教学为例, 当请学生起立单独唱一段曲谱或请他说说听赏后的感觉时, 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 面含微笑, 轻轻点头, 以示鼓励;微微摇头, 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 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又如在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 如果点名批评容易打破和谐的氛围, 可以走近那名学生, 用眼神悄悄制止, 鼓励他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映。
还有在教学中,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后, 教师不仅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还要给教师以中肯的点评 (声音是否洪亮、唱得是否正确、演唱是否有感情) 。当教师范唱或范奏、表演后, 学生都要给予全面的评价 (动作是否到位、咬字是否正确、有无弹错音等) , 同时教师也会以这些要求去评价学生。在这种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里, 对于老师给予的评价, 学生心悦诚服。为了能够有理有据地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老师范唱或范奏时, 都会自觉地全神贯注, 认真揣摩。这样, 学生在不经意间做到了认真上课, 主动学习。由于是给老师进行评价, 光荣感、使命感就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因此, 学生们非常喜欢和老师进行互评, 总是盼望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通过师生互评互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升华。
13.转变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发展 篇十三
这一节课,我立足于“训练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教学重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尽管环节上朴实无华,没太多的修饰,但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设置大量的具体情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其实不然。这是学生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量向用字母表示数量的过渡。由于用字母表示数量与实物的实际数量不是一一对应,因此抽象性极强,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据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有了一个从具体到更抽象的依据和支柱,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中感到言之有物,了解到代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实际价值。
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课始,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再将这些已有知识推广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在数字关系式中加上了字母。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自然,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我运用学生容易懂而又感兴趣的题材,即引导学生猜测两个密闭盒子内各装着 几个球。由于学生具有好猜测的心理,这一设计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就理解了抽象、陌生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更可喜的是中下等学生基本上消除了畏难的情绪。
三、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要弄清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首先要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再联系情境,才能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在此,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乒乓球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3来表示,通过比较b-3与a在表达意义上的不同,进一步读懂a+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内涵,使学生很清楚地弄清“含有字母的式子”比单独一个字母表示数量的意义更丰富。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本来已有些把握,加上听取同伴的看法和见解后,进行了知识间的融合,从而获得更系统、更清晰的概念,这样,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热情的喷发就不言而喻了!
当引导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一环时,我没有采用“授――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充分地享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产生了学习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新课刚一结束,我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旨在让学生及时的总结知识,在理解上进一步提高。既而,产生愉悦、满足的情绪。
14.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篇十四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在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之际,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题研究。研究历程中,我们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学习问题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一、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均是中心校领导、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不但认真制定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还具体参与到研究当中。对于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课例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各方面均全程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执着地追求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课题组还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上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学成回来后进行书面汇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共享学习收获,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教师们指明教改的方向。为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促教育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学校还有针对性地订阅和购进了一些科研刊物和课改书籍向全体教师开放。
二、认真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在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我们的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课题负责人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专注自主学习,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积累业务知识,并做好业务笔记。
3、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活动。制出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在各班开展调查活动,最后汇总并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
4、在第一阶段,课题组成员坚持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坚持集体设计、实施于课堂、教学反思、师生评价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了不少研讨课,并撰写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心得。课题组全体成员观摩、研讨、修改后再次教学,熟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导学的教学流程,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5、学期末组织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课题撰写了教学设计、教学论文。
6、初步建立较规范的研究档案。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三、预期研究成果初见成效
1、充实了理论,转变了师生观念。重视学生,调动和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上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特征,解决了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形成课题研究的共识,初步确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框架结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阶段的探索研究活动,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教师对课题采取怀疑的态度,未能行动,不敢大胆舍弃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2、导学案设计的量不合理,导学案量重,课堂时间如果把握不合理,就会造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推荐阅读:
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07-21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07-13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07-07
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11-15
(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11-0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11-19
转变学习观念06-24
作风转变年学习情况报告-三小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