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第三产业工作总结

2024-11-12

乡镇第三产业工作总结(精选7篇)

1.乡镇第三产业工作总结 篇一

乡镇棉花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立足资源优势做优做强棉产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一白一黑加一绿”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南棉北粮的格局发展壮大第一大产业。镇党委、政府紧紧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棉花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对

棉间的管理,建立棉花加工收购点,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为我县成为棉花基地提供了保证,也加快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县城以南,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接壤,气候干燥,四季少雨,适宜棉花的生长。全镇土地总面积为912平方公里,适宜耕种面积达18.5万亩。截止到2005年未,棉花种植面积14.5万亩,其中亩产皮棉在130公斤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棉花总产量达45万担,比2004年增加3万余担。

二、发展棉花产业的优势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棉花产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镇党委坚持把发展棉花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抓到手上,坚持“改良品种,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坚决退出低产低效棉田,向高产高效棉田集中。加快棉花向优质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为重点,调整棉花产业内部结构,把棉花种植引向优质高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其主导产业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防止棉农盲目种植及低效种植。

镇党委高度重视在有关会议上,多次研究解决棉花种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领导分片包干,与村(场)干部密切协调,以棉花相关环节实施量化管理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引起村干部重视,形成有机的管理局面,为全镇棉花丰产提供了保障,把握了方向。

2、重视技术

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始终是棉花产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2005年选送部分村干部及种植能手共28名到县党校学习种植技术。广泛开展村(场)内“种植能手”“致富能手”经验交流,大大提高了棉农民的操作技能。以及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广大棉农进行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40余场次,提高了棉农的专业素质和全镇棉花管理总体水平,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全镇14.5万亩棉田全部采用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并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模式。

3、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良种是棉花增产增效最有效、最直接的技术途径。我们选用株型紧凑、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中棉所35号、长绒棉(新海21号、14号)为主栽品种。从中优化了种植模式,使生产趋向优质、高产、高效区域发展

4、优化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我镇土壤养分含量和棉花目标产量要求,进一步优化配方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微肥,在盛蕾期、盛花期实施两次叶面喷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认真实施氟乐灵化措施,防止草荒,提高肥料利用率。

5、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当前棉花市场形势,结合**县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棉花产业优势,立足提高农民收入,在降低棉花收购成本上下功夫,牢牢的把握“久玖棉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有效途径,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带动了全镇棉花产业的发展。2003年、2004年两年先后与疆内大型企业纵横集团、香港百隆集团久玖棉业等达成协议,引进资金近2000万元在“塔南片区”建成了棉花收购站3处,有效地解决了多年以来塔南棉农售棉难的问题,实现销售旺季日均收购量达300吨以上的良好景象。此外,还引进资金1000万元在镇中心区域修建了日收购量达到200吨以上的“富丽”棉花收购站。通过收购点片的合理布局,有效的降低了售棉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的引进,也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二产、三产的增长比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增添了新的渠道,农民增收也进一步提高。

6、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春季为广大棉农提供棉种、地膜等农业物资信息,而且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的销售渠道,也保证了农资质量,有效降低了棉花的投入成本,仅此一项就为全镇棉农节约投入成本上百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6年我镇棉花生产将沿着“面积求稳定,产量求突破,效益上水平,套种上档次”的发展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创新为发展目标,确保棉花生产的稳中求增。同时,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前提下,保持主导产业地位坚

2.乡镇第三产业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 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2]。只有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经济利益共同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农村支柱产业才能形成, 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才能加快, 农民增收才有基础、有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目标才能够尽快实现[3]。作为基层的乡镇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 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肩负十分重要的职责。在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 乡镇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不断增强其锐意进取、实干兴业的创业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 培训生产技术,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以提高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2 主攻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组建要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 避免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性的结合。龙头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龙头企业与关联企业、农户的联系主要以资本为纽带, 以利益为动力。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 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 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 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乡镇政府要组织、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以链式结构进行连接, 把龙头企业的优势转移到农业, 将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的方式运作到农业, 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一体化的格局, 从而使农村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使农民就近就地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料, 并就地务工。

3 发展支柱兴产业, 建设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产业, 没有一个有规模、有档次、有科技含量、有市场潜力、有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作支撑, 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而要培育支柱产业从宏观上应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4]:一是立足对现有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 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开拓新的支柱产业, 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生产要素, 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潜在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三是根据当地优势,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名、特、优产品和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要遵循3个原则, 即比较利益原则、产量最大化原则和经营集约化原则。总体思路是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好3个结合, 即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建成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推进家庭经营向成规模、成区域的连片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4 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 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

要着力培育和扶助社会化的农技服务组织, 包括农技推广中心。可以以产业为核心设立专业技术协会或推广服务中心, 配备各专业人才, 为该产业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及产前、产后全程服务, 使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能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并探索逐步走向产业化, 包括指导和鼓励先进农民、种养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科技人员等创办建立在农户基础上、吸收众多农户参加的科技示范园区 (场) , 以及各种农民协会、研究会及合作社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 为会员及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连锁经营服务, 让科技、生产与市场结成共同体。

5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

农村市场体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要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农村市场主体, 即确保农户独立自主和身份自由, 调动农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加科技含量, 激发农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 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组织性;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 释放市场主体的潜能。二是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农村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 建立农产品的产区初级市场、多级批发市场和销售零售市场。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包括农村土地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四是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五是加强市场设施的建设与市场规则的制订, 以保证农产品生产、交换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建立和健全全国性的信息网络系统, 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三是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和研究, 及时制订应对措施。

6 加速土地流转, 推动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而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 就必须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就业结构进行调整, 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进而使农民富裕, 同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大量的土地。从实践经验来看,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减少农民整体数量的必然要求, 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租赁经营。租赁经营是土地流转最直接的一种形式。通过租赁经营的方式, 采取以基地带农户、以户联村、以村带乡的办法, 示范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模式, 发展产业化经营, 收效很好。二是土地合作型。成立合作社, 直接把土地连片规模种植写进章程。合作社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通过合作社社员之间的土地合作, 完成土地连片经营。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子供给、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机播、统一播量、统一排灌、统一防病治虫, 该方法是土地直接流转的效果, 达到了土地直接流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国俊.关于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的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2) :159-161.

[2]赵忠平.生态农业产业化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4 (4) :65-66.

[3]李文伟.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70-72.

3.产业集群与乡镇企业成长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产业集群 乡镇企业集群 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Michael .E. Porter 在《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一文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波特从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认为产业集群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规模经济导致经济集群产业点,范围经济产生集群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理论界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趋向于认为主要有直接经济因素和非直接经济因素两种:

(一)直接经济因素,以哈佛商学院波特为代表,集中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要素。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

(1)生产成本优势:假定技术条件不变,生产成本优势可以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范围经济和劳动力供给来解释。①信息搜寻成本降低。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领域,信息变得集中和更易于搜寻,人才和客户的搜寻成本必然也大大降低。②生产成本降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③学习成本降低。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联系的密切,人际交流和接触的频繁,使得隐性知识学习的成本降低,特别是经验类非编码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在提升产业生产效能,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采购的成本降低。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可以实现大批量的购买。另外,集群形成的外部规模效益也有利于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⑤交易成本降低。在企业间的长期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规范的基础之上的,诚信合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之间降低合作和交易的成本。⑥销售成本降低。产品销售需要作大量的宣传推销工作例如广告投入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因为集聚产生的经济性、规模效益、高质量、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可以产生较大的比较优势,吸引大量的客户前去购买,口头宣传能提升品牌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大大降低销售成本。

(2)产品差异化优势:产品差异化是市场营销理论中关于细分市场确立和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企业集群化生产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精确的分工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各中小企业可以明确自身优势,确定自己在整个生产环节上的地位,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设计、包装、功能、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新,以保证高质量基础上的差别化生产和产品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3)区域营销优势:区域营销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所创造的“区位品牌”,品牌声誉内涵丰富,它意味着产品的产地、特色、质量、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认同感等。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要经过产品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要消耗相当的时间和资本,而消费者的口头宣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区位品牌”的打造除了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外,需要靠这种消费者和客户之间的口头宣传增加知名度,提高品牌声誉,提升区域营销优势。另外,集群内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传统途径建立“区位品牌”、加强营销网络等扩展分工,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而且可以依靠现代科技,利用“区位品牌”从事电子商务,改善营销方式,提高营销效率,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

(4)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群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体现于所在产业的吸引力、市场竞争地位和议价能力三个方面。產业方面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产业吸引力的定性分析可以用产业在生命周期(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期)中所处的阶段解释和分析;集群在市场竞争方面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发展特色产业,企业本身的资源限制和交易费用使得企业不可能在整个行业中面面俱全,但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重点选择某一细分市场或者产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来促进自身成长和不断壮大。议价能力这表现在作为买方和卖方力量两个方面——市场地位越高的企业,越具备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确保自己的利润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增加自己的收入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二)非直接经济因素,以新产业区、加利福尼亚和北欧学习型经济三个相似学派为代表,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和技术要素在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强调区域产业增长或衰退的重要因素是特定的资源和制度背景,企业间的非市场关系具有促进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主要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间相互作用形成。

(1)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竞争优势。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是持续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即指形成一个完善的供应商、客户群、竞争者、中介服务机构、支撑机构在内的生产销售网络结构,由企业之建、企业和支撑机构之间共同作用,形成知识和技术创新及有效的信息扩散系统。①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设施条件、融资渠道、资金实力都处于不相上下的水平,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在有限的市场份额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显得格外激励。因此,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有改进生产条件,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的激励,有利于创造性行为的发生。②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相关的支撑机构处于同一区域内,能够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给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支撑机构如大学、研究所、职业培训单位、R&D机构、技术中介、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支持知识和技术在集群众的创造和扩散。③集群内特殊的制度系统使得熟练技术工人之间交流频繁,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形成“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ive)”和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一些难以编码的经验类的知识的传播。

(2)区域系统的机构创新优势。集群创新环境包括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前者指集群和外部联系物质、信息和知识与技术流、集群外部的产业环境,后者指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如何形成互动网络,共同创新。①这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建立行业协会,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行业行为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测体系等,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防止恶性竞争发生,对企业集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将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能够有效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②加强与支撑机构的合作,利用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加快创新技术的研发速度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乡镇企业成长模式探讨

由于中小企业对于地域、资源的依赖性,加上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使得中小企业集群理论在发展我国农村工业,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乡镇企业成长发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我国乡镇企业具备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竞争力弱、融资渠道少、融资难、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缺乏等相同劣势,同时也具有地缘接近、资源丰富等相同比较优势,因此,乡镇企业成长模式可以借鉴中小企业成长模式。不同的是,中小企业成长有企业家优势,中小企业的初始成长可以凭借企业家敏锐的眼光、睿利的智慧、发达的人脉和高度的素质引导中小企业灵活应变,把握机会,不断发展壮大。而乡镇企业虽然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这些生产者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创新思维意识不强,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需要,充其量只是简单的集中,也不能够产生很高的生产力。同时,乡镇企业大多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附属,最终利益分配机制不能起到激励所有者创新的效果。所以,政府要在深入学习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乡镇企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政策,鼓励乡镇企业走产业集群的道路,为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动力,切實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条可行道路。

在探讨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中,一般认为产业集群中企业集聚形式分为锥型集群(又叫中心产业卫星式)和扁平型两种模式。前者以集群中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几个实力雄厚的大生产企业为主体,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生产链上的某一生产环节,形成一种功能明确的分包加工体系,承担大企业部分外包工作,如原材料采购、初级产品加工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纵向垂直的生产关系,企业之间的合同签订和执行成本也可以因为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和规范机制而转变为订单和出厂核销单而大大减少。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来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随着大企业的成长不断壮大。

另外一种是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各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企业之间通过加强协作,进行专业化的分工,频繁的交流和联系,促使信息、技术和知识在集群内广泛传播,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扁平式的网络结构有利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依据我国乡镇企业的比较优势,作者认为,从乡镇企业产业性质来看,乡镇企业主要是围绕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开发发展农村工业经济。科技含量较低,但是劳动力需求较大,专业化生产要求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乡镇企业应该走扁平式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可以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农村观光旅游业,也可以生产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例如特色蔬果、花卉加工业等;另外,乡镇企业也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作为大企业的后方生产加工部门,成为大企业生产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产品价值链上的一部分,例如农畜养殖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大企业负责资金筹措、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物流配送等工作,而中小企业之间就负责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产品品质。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乡镇企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发挥在集群中的指导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关联产业与支撑性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只能听任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虽然说在市场规律中,政府不该进行行政性干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夭折。(2)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的遏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二)建立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群的融资体制。乡镇企业由于其抗风险能力低、市场风险大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问津的市场空白。(1)国家应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构建,例如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社区信用社等入驻农村地区,顺畅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2)设立中小企业产业基金,对于乡镇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和创新技术开发的企业进行财政上的补贴和支持。(3)制定产业政策,优惠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对乡镇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增加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加强对集群区域农民进行素质培养和职业培训。虽然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问题,使他们变成职业工人,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率较低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在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因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把农村近2/3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力。

(四)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乡镇企业的创业环境。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中小企业在某一地域上的集中,对地域环境的要求必然很高。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加快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构建,才能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此聚集。当地政府才能在扶持本地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依靠更多外在力量加快本地县域经济建设,推进当地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Nov/Dec;1998

[2]《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访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第10期 P27

[3]王步芳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01 P12~16

[4]魏后凯 《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 《经济管理》2003年6月 P6~9

[5]刘湘辉 孙艳华 《中小企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探讨—以湖南省为例》 《城镇化研究》

[6]李萍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中小企业竞争战略》《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9期 P39~41

[7]毛艳华 《我国实施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的研究》 《经济学家》2004年5月

[8]张树全 《利用中小企业集群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经济观察》2004年第06期

[9]朱静芬 史占中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理论探悉》 《上海经济》2003年10月

4.乡镇产业帮扶户项目工作总结 篇四

现就我镇xxxx年产业帮扶户项目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邛xxxx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分配安排,全镇有x户相对贫困户。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高度重视,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了由我镇全体在编干部组成的帮扶小组,通过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认真摸清了相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了帮扶突破口。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市扶贫办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制定了《x镇xxxx年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保障措施。明确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镇政府领导,村两委会具体落实的农村扶贫工作机制。

(三)规范程序,识别公开民主。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做到有章可循。我们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持统一标准、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的工作原则,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把调查收入低于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的标准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对拟定贫困户由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切实做到了“两公示一公告”,确保结果公正。进一步完善相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做到“一户一档”,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动态监管。

(四)精准制定帮扶措施

根据贫困对象致贫原因不同的情况,按照“一户一法”要求,分类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规划和计划,安排资金和具体项目,加快贫困户增收脱贫计划。

今年,我镇商会对我镇x户产业帮扶户进行了xxxxx元的资金帮扶。在尊重相对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我镇x户相对贫困户启动了产业帮扶到户项目,各帮扶小组都及时进行了检查验收。

(五)产业帮扶户项目资金报账

xxxx年度相对贫困户帮扶户到户项目共涉及x户相对贫困户,投资总额x.x万元,对有发展意愿的相对贫困户在发展种养殖业方面进行了每人定额xxxx元的生产资料补贴,项目于xxxx年x月开始实施,至xxxx年xx月实施完毕,历时x个月,按照原定的工作要求已完成全部项目,依据市扶贫办及邛崃市财政局的有关规定,该项目按每户xxxx元限额要求,已完成全部项目任务。xxxx年xx月我镇干部会同村两委对农户进行了初步检验验收,项目投资使用合理,验收资料已准备齐全,质量过关,经验收合格。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强宣传引导

再强调、再深化经验总结,切实做到有深度、有广度。对机关帮扶干部和相对贫困户要加强思想引导,杜绝畏难情绪,继续提高干部和相对贫困户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二)强力督促项目验收报账

按照进度安排,对相对贫困户相关的原始资料汇总归档,完成产业帮扶户项目资金报账。

(三)加大督查指导力度

5.乡镇发展产业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篇五

坚持以群众持续增收为目标,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群众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链条、加大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茶叶和中药材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茶产业村和中药材产业村实际的“三变”改革之路。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县东南部,毗邻碧口镇,全镇辖**个村,***个村民小组;共有群众****户,*****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人均*.*亩,****年全镇人均纯收入****元。文县“两江八河”之一的让水河穿境而过,境内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区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珙桐等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设有让水河保护站,森林面积达*.*万亩。生态环境好,景色优美,发展旅游潜力巨大,适宜发展茶叶、核桃、养蜂、中药材、食药用菌、魔芋等农业特色产业。

二、产业发展现状

xx镇茶园主要分布于**村,共有茶园面积*****亩。其中老品种茶园****亩,龙井**号茶园****亩,其中****年种植面积***亩,****年种植面积****亩,****年种植面积****亩,目前有产出茶园****亩。发展核桃面积****亩,主要分布于**等**村,其中****种植****亩。中蜂养殖***户****箱,年产蜂蜜*.*万斤主要分布于对树、**等**村,其中****年以来发展蜜蜂****箱。中药材种植面积****亩,涉及全镇**村****户,其中****年以来种植***亩,主要品种有白附子、乌药、柴胡、木香、桔梗、前胡、款冬花、黄芪、淫羊藿、连翘、黄精。魔芋种植面积

****亩,涉及交流、**家等**村,****年以来种植****亩。

三、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改革。xx镇属山区地形,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壤瘠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发展传统农业产量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实际,坚持用发展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典型带全面的基层路径,按照“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与林下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取胜的路子,发展附加值高、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茶叶、核桃、小杂果、中药材、魔芋等山地特色农业产业。

(二)实施“三变”改革,激活产业发展动力。积极学习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激活农村存在的剩余资金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积极性。通过农村“三变”改革,促进产业发展规模化、基地化、工业化。有力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脱贫攻坚进程。

*.组建联合党总支,实现抱团发展。结合产业分布区域和地理位置,以**村等*村茶业产业链为基础,建立xx镇茶叶产业党总支;以草*村、***等*村中药材产业链为基础,建立xx镇中药材产业党总支。选拔xx镇熟悉茶叶产业和中药材产业,且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党员领导干部任党总支书记,涉关村党支部书记任副书记,党总支主要功能为产业发展做好各方协调服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扩大基地建设,建立加工厂,进行统一加工和销售,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跃升,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抱团式发展。

*.引导土地入股,增加群众收入。引导农户将现有茶园、已种植中药材土地或闲置土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构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

业经营模式,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让农户从参与者变为经营“股东”。由联合党总支协调县茶叶中心、中药材中心,统一筛选和提供种苗、种子及技术指导。由党总支和支部协调,采取多样化入股形式、可用土地直接入股、也可对自有闲置土地向合作社流转、反转倒包形式(即无人管理及管理能力不足的农户将土地向合作社流转后由合作社倒包给有管理能力及技术的农户进行管理),合作社和农户根据现状及产量进行评估产量、流转价格、对土地持有者和管理者同事进行效益分红,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广泛参与,积极管理。分红构成为流转或入股单价、管护酬劳、效益分红及政府补贴构成,确保农户收益,增加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

*.资金入股,实现贫困户增收与增加村集体积累的双赢。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委统战部帮扶资金、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村扶贫互助资金,采取对贫困户入股资金进行配股(即农户自行出资一部分(贫困户出资**%一般农户出资**%)政府扶贫资金配股一部分(为贫困户配股**%一般农户配股**%)凑成并扩大农户持有股份)的方式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重点增加“两无”(无劳动能力、无技术)贫困户的股金,通过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对于无资金入股的特别困难户、采取通过互助资金借款入股、分红比例略高于借款占用费(占用费年利率*.*%、企业或者合作社分红利率*%、除去企业、合作社给协会占用费的*.*%剩余*.*%作为分红资金直接兑付给农户),对于通过浙江企业联合会、天水华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高出市场现有价格销售部分用于农户分红和集体资金积累。

(三)培育经营主体,明确市场分工。

积极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壮大甘肃让水河农业有限公司、文县事丰农业有限公司、文县让水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及全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天水华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前期的产业营销指导和带

动,扶持公司和合作社逐渐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合作社负责整合流转农户土地,引导全镇农户进行科学化种植、集中化种植,当地企业负责产品收购、初级加工、帮扶企业负责营销宣传和销售。

(四)加强农产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依托现有企业、茶叶产业党总支和中药材产业党总支,注册xx茶叶产业商标和中药材商标。形成独特的产业品牌,同时,依靠产品质量、帮扶单位和公司本身的市场营销,将产品推销出来,走向市场。

(五)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是积极拓展外销市场。依托省委统战部帮扶的优势积极与各帮扶企业进行对接沟通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帮扶企业近年销售过程中积极与外部市场对接,将产品最大限度推销给市场,增加市场销路。

二是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确定农产品销售数量,稳固农产品销售渠道。达到企业需要什么,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什么,按照企业对接市场需求、合作社对接企业、组织农户种植。

四、存在问题

我镇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适度规模方面。一是部分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意识不强。部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传统农业思维难转变,既不自耕自种也不肯将土地流转,对政府安排的产业存在抵触情绪。二是产业管护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杂草丛生、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长势不良,难以实现预期效益。三是资金投入压力大。我镇重点发展的茶叶、中药材、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一般*-*年才能产生效益,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管护费用,农户资金投入压力大。四是销售

渠道单一。大部分产品主要销售在本地或周边市场,且以零散销售为主,外地市场连接少,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开发力度不够。

6.乡镇特色产业二次创业工作汇报 篇六

一、项目建设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势头

今年我镇的项目建设仍坚持化工产业以增投入、搞技改,全面提升科技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为主,全年新上建设项目27个,总投入项目资金8000万元,其中千万元的项目4个,投资4500万元;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个,投入资金3500万元,目前全镇已竣工项目18个,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势头。

1、更新设备、工艺,提高质量和规模。如宫林油脂化工厂、战岭化工厂、刚强化工厂三家企业的植物酸油技改项目,津南曙光化工厂、瑞海化工公司、XX油脂化工厂的钙基脂、锂基脂项目等,这些项目一改过去明火加热的简陋生产工艺,通过采用锅炉加热、密封反应新工艺流程,不仅大幅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规模。

2、提高科技含量、丰富产品结构。最近,随着中信铸造材料厂的酚醛树脂、华兴油脂化工公司的拉丝油、东方化工公司的醋酸纤维脂等科技型的新产品投入生产,使我镇化工产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精细化工产品的转变,丰富了石油化工产品结构。

3、做大优势产品,适度规模扩张。我镇XX意达公司的水转移印花底纸,XX兴达公司和XX志通公司的橡胶软化剂、XX济源化工公司的环烷酸,XX县兴达精细化工厂的精制甲醇,XX大洋公司的植物酸油等产品都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项目以更新设备,提高生产规模为主。为满足市场需求,XX意达公司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新上两条生产线,使小模底纸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张;XX大洋公司的植物酸油项目,投资1500万元进行规模扩张,目前投资800多万元的生产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

4、依托规模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依靠化工骨干企业的技术与实力,小型化工项目如雨后春笋在我镇兴起。如XX县鸿运化工公司、孙盘特油化工厂、隆鑫化工厂的润滑油项目都通过简单的初加工,然后供应杰强、金狮、志通等规模企业,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延伸了我镇化工产业链。

二、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日趋显著

通过两年的培育,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日趋突出,2003年我镇前十五名纳税企业的税额,已经超过全镇总额的50%,而且带动大批小型化工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在培育骨干企业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大力开拓市场,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目前,XX杰强公司、金狮公司、志通公司、兴达公司、大洋公司等十几家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日生产能力已超过100吨,大大超过当前的销售量。所以对达些企业来讲,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销售量上,体现在市场开发能力上,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这些企业跳出京津圈,把产品打入南方、东北等区域销售,扩大市场领域,效果非常明显。企业的规模扩张极大地带动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2、诚信经营,树立起品牌效应。我镇规模企业主要客户是山东、山西、京津等地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品也已得到对方的认可,但与长城等名牌产品相比,知名度相对不高。今年党委、政府引导企业在保证大客户供应的同时,另辟途径占领华北地区的润滑油农村市场,使XX石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周边省份的市场上,我镇的系列润滑油产品随处可见,逐步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

3、梯度开发新产品,增强发展后劲。金星化工厂和亨利油脂化工厂原生产初级产品脂肪酸,后企业应用分离工艺,生产出换代产品硬脂酸。去年金星化工厂又投资100多万元,新上高压水解工艺,使产品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今年又计划新上脂肪酸加氢和换代产品斯盘80项目,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附加值。

4、规范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我们对规模企业进行了统一规划,包括生产区、办公区的分离,外在形象的设计,以及厂区内、外的交通、绿化,使这些的外在形象有了很大变化,一改过去化工企业10个大桶一口锅,污油满地危害多的状况,展现出清静、优雅、规范的企业形象。

三、产业基地发展初具规模

2002年,我镇党委、政府为给化工产业的发展创造平台,沿千武路规划了XX化工园区,通过两年多建设,园区内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等硬环境建设,园区的企业群体规模和个体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XX化工园区入区企业达到42家,占全镇化工企业的60%,规模企业基本都座落在小区内,为全镇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四、特色产业“三引进”成绩显著

1、技术引进效果突出。XX恒信有机化工厂自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引进的酚醛树脂项目,年产量1000吨,产品已打入军工企业;XX县中信铸造材料厂由济南引进干粉式酚醛树脂项目也即将投产;东方化工公司自北京研究所引进的胶粘剂项目,产品顺利打入石家庄、蚌埠等大型卷烟企业,今年又引进高档产品醋酸纤维脂生产技术,提高产品适用层次;盛达涂料厂自天津大港引进的绿色环保内墙涂料项目,产品获得河北省博览会金奖,现已打入天津、山东等周边省、市市场,这些技术项目的引进,丰富了我镇化工产品结构,提高化工产品技术层次。

2、招商引资卓有成效。近几年,党委、政府围绕化工、油棉两大产业,狠抓招商引资,使全镇的招商引资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由山东客户经营的XX县防水材料厂、XX村化工厂自落户XX以来,充分发挥我地产业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近阶段的努力,中石油在XX村工业区的大型加油站项目,加拿大华侨邓润培先生的炭球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极大提高了我镇的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今年以来全镇共引进项目8个,引入县外资金3000万元。

3、人才引进形式多样。①与科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模式。我镇清洗化学厂在河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相继自行研发了冷媒剂、除锈剂、清洗剂等多个产品。XX县恒信有机化工厂与北京玻璃设计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其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由于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后劲十足。②短期引进技术人才模式。因企业规模较小,长期聘用人才企业负担较重,我镇大多企业以短期聘用人才,搞技术服务为主,XX意达公司、兴达公司、志通公司等规模企业每年都聘用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测、维修、改造,对产品进行提高、更新、换代。③自行培养模式。为了保持企业长足的发展,企业老板非常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把子女送到化工院校去学习,决心培养成有文化、有素质、有才能的,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对今后我镇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多措并举,重振化工产业雄风

96年之前,我镇曾与郑州、淄博并列全国三大石油化工基地,由于发展观念的滞后,阻碍了化工产业的跨跃发展,虽然已明显的落于其它两地,但我镇化工在周边地区仍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所以重新建设石油化工基地是镇党委、政府的近期目标,也是全镇石油化工企业的共同希望,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扩大园区规模。今后,我们将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来鼓励和吸引本地及外地石油化工企业入区发展,来壮大化工园区的整体规模。

2、丰富化工产品种类。在完善润滑油、齿轮油、植物油、橡胶油、乳化油、黄油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着重开发系列专用型、特种型产品,丰富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需求和服务。

3、壮大经纪人队伍。目前我镇有上百名经纪人,这些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担负为企业提供原料及销售产品的重任,对XX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部分企业腾出精力,专心致力于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供销均由经济人来完成,生产企业和产品经纪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今后我们努力把掊养、壮大经纪人队伍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经济人队伍,把我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4、增加精细化工产品比重。重点支持科技含量较高的意达公司水转移印花底纸、东方化工公司的醋酸纤维脂等新型化工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先进科技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主品供不应求。基于企业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党委、政府积极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等瓶颈问题,帮助提高生产规模,从而增加高科技企业的经济比重。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镇化工产业的二次创业,取了明显的成效,顺利实现了由复苏到发展,再壮大。但从深层次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化工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单体规模过小。这需要我们下一步做更深、更细的工作,把特色产业“二次创业“做为我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起点与机遇。

7.西北地区某乡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七

关键词:西北地区某乡镇,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 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建设事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事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然而小城镇的发展并不在于大肆圈地, 使农村变成城镇, 使农民一夜之间成为户籍上的城镇居民, 这样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的结果只能是画地为牢, 进城的农民失地失业, 城镇形同虚设。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 产业的发展才对小城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研究小城镇必然要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情况开始。

一、西北地区某乡镇产业发展的现状

南依秦岭, 北临渭河, 310国道沿镇而过, 下设21个行政村, 3.2万人。目前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所到之处, 郁郁葱葱, 空气中充满着大自然特有的芳香, 农业基础较好。工业主要以乳业、机械加工、木材加工、建筑为主, 大多是个体、散户经营。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农贸市场、餐饮为主。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 较上年增长23%,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 完成原计划的2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67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9.1%。

二、该乡镇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该乡镇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该乡镇归属地级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与扩张, 该乡镇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的有利条件, 具体内容可归纳如下:

(1) 地理位置优越、土地级差低。处于渭河南岸, 310国道沿镇而过, 距离虢镇高速公路口5公里, 交通便利。位于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片区, 级差地租的作用比较明显, 其土地市场价格比市区要低的多。对于企业来说, 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将大大降低其投资进入的门槛, 对投资这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 新一轮的城市布局调整, 工业化的进程将加快。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该乡镇所属地级市的新城区, 该乡镇于2010年被划归为高新区托管, 是规划中的高新区科技新城所在地, 是未来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重点和行政中心, 这给乡镇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正在拓宽中的310国道和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新大道和高铁, 都将为乡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迎来新的契机。

(3) 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多样性。本镇是山川原皆有的多层次地域, 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就位于本镇所在地, 南山北水, 通过合理规划, 可形成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立体景观, 蓝天、碧水、青山, 这是非常难得的环境资源。特色农产品丰富, 主要有板栗、核桃、花椒、水蜜桃、猕猴桃等。这些先天的背景和特色不能被城镇化的浪潮所淹没, 而应该使其发扬光大和取得更好发展的良机。

(4) 强劲的投资吸引力。自20实际90年代初该乡镇所属地级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 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对高新区城镇产业的促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倍受关注的“钛金属工业园”、“明星工业园”、“永清工业园”等。大量的招商引资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还有利于当地人口向非农产业的流转, 也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2、影响该乡镇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非农产业的发展。首先本镇非农产业发展缺乏有序性, 主导产业远未形成, 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缺乏吸引、聚集资金的有效载体, 这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产业发展缺乏特色, 产业聚集度低, 综合集成效益难以提升;第三, 资金来源不足, 融资困难, 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天王镇的产业发展。

三、该乡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根据对本镇产业发展条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本文认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要合理规划, 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第一、二、三产业要相互协调有序发展, 形成产业支撑, 逐步架构比较完整系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针对这一问题, 未来天王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大体确定如下:川道工业、塬区农业、浅山旅游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1、川道工业主要形成以食品加工业和建筑业为主、机械制造加工业和轻工业品生产为辅的工业体系。

首先本镇具有得天独厚的食品加工条件, 具体应以奶业、果汁、肉制品、豆制品等农副产品为主, 从农副产品的收购、贮藏和加工, 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经济收入。其次, 本镇是未来高新区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可以开发多样化的中高档住宅, 吸引高收入者入住, 提高消费层次, 并且创造服务需求, 增加服务就业。本镇空气清新, 人口较少, 环境优美, 适于居住, 发展中高档住宅, 可避开“水泥森林”, 远离城市的喧嚣。近年来,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 轿车走入家庭, 郊区高品位住宅的销售看好, 这有利于拉动郊区各种类型的城镇服务业的发展, 如物业管理、商业、饮食业、家政服务、汽车维修、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

2、塬区农业要具有特色。

本镇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又离城市中心不远,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来振兴其经济发展。如上海浦东孙桥镇, 该镇坚持走都市型农业的道路, 即适应大都市的具体环境, 以源头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为基础, 以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为主要手段, 形成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相互配套的大农业系统, 已取得良好的效益。

3、浅山旅游业。

上一篇:描写春风春雨的句子下一篇:柜台租赁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