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2024-11-03

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精选6篇)

1.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一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 该词虽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背后却暗寓着人类的情感。什么叫人类情感?朗格打了个比方予以说明, 她认为一个嚎啕大哭的儿童所释放的强度, 远远超过一位正在演奏的音乐家, 然而人们宁愿花钱去听音乐家的演奏而讨厌那嚎啕的哭声, 原因就在于音乐家及其演奏的乐曲包孕着人类情感的心理内容, 而嚎啕大哭声只是个人情感竭斯底里的爆发。这首词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在本质上它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它所蕴涵的心理内容, 远远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而成为一种更为博大悠远的人生感叹, 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的一种深远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种叹息, 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无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欲望, 一种是死的欲望。这两种欲望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该词所表现的就是人类无意识中的死欲动机。这种死欲动机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地趋向死亡的努力, 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说, 死欲是“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47页) , 是有机体“回归到无机世界平静状态中”的一种手段。叔本华则说:“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 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 (《爱与生的苦恼》第119页) 。基督教也曾把人作为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有”。奇怪的是,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和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的研究竟然证明了这些说法: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于泥土之中, 生物有机体是从大自然的无机质中产生的。这说明, 人作为生命的一种, 它的最后资源在无机界。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 就开始了“必死”的运动, 但是这一运动是无意识地进行着。在意识中表现为求生意志的挣扎与努力, 而在无意识的深层则是对死的追求与向往。人的心理就是如此的荒谬和怪诞!该词所蕴涵的最深广的寓意, 就在于它在客观上大气磅礴地道出了人类对于这一必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深沉的叹息。正因如此, 这一叹息才搅动了“千古读者”的无意识, 并成为一种回音, 激荡在心理的太空,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表面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开阔恢弘气势宏大的作品, 但它背后还隐藏着死的恐惧和悲凉的调子。当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之后, 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哀, 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时常处于一种交战状态。大江东去韶华易逝,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想归于乌有之乡内心却又怀有极大地遗憾。死的欲望与死的恐惧反复争斗此消彼长, 创作动机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该词的意念被冥冥之中持续交战的无意识力量推动着, 蓦然萌生于意识之中, 冲口而出, 发为歌咏。于是, 这首词便染上了十分离奇的色彩, 既有万念俱灰对死的渴望, 又有惟恐匆匆逝去而来不及完成壮志对死的恐惧, 成为死亡恐惧掩盖下的死亡欲望的混合体。之所以怀念周瑜, 是想在期盼中被人们赏识和重用, 而江水却淘尽了千古英雄, 禁不住悲从中来, 这就是这首词的内在真谛。

除此之外, 该词能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量, 还在于作品的境界能给社会中那些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们以心理上的启迪和共鸣。荣格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正是遭受或已经遭受心灵创伤的个体, 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孤独感。由于某种不可启齿的原因和某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往往陷于可怕的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证实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状况。四顾茫然, 无可奈何, 孤独到了极点, 无意识深处的死欲被激活, 在孤独中想到“人生如梦”, 死亡之感油然而生。因此, 这种寂寞的心理蕴涵着个体对于生的烦恼和死的永恒的深思。正是基于这一点, 苏轼的心理和千古读者的心理沟通起来。从这一意义上他的叹息, 也成为人生乃至人类命运的深沉叹息。

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浅显的审视和研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

2.《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赏析 篇二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春梦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盡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以儒为本的思想却从未改变过,这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传统儒家的进取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与读书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这样评价:“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苏轼将这些思想很好的贯穿运用在创作中,为后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3.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三

一.都写了赤壁景色, 但景物色调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开头先即地写景, 从壮阔的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随即用“浪淘尽”, 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 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 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接着集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仰视, “乱石穿空”, 用“乱”“穿”写山高石峻, 拔地而起, 直插云霄, 动感极强;俯视, “惊涛拍岸”, 用“惊”“拍”写惊涛骇浪声若惊雷, 势若奔马;由远而近, “卷起千堆雪”, 用“卷”和“雪”写出浪花层层叠叠席卷而来的气势和颜色。这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又诉诸不同感官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 把如画江山描写得那样雄奇壮丽、震撼人心, 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则描写了空明柔美的赤壁秋江月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不同的是, 本文写景相对分散。“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简短两句, 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二字, 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 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 脉脉含情, 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之下, 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 显得浩瀚无边, 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 无拘无束, 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诗人写赤壁月夜江景的空明柔美, 衬托其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同时, 写江水、明月, 也为后文借江水、明月抒发超凡的人生感悟埋下伏笔。

二.都写了有关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 但对人物的寄寓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胜利的英雄周郎——周公瑾即周瑜。苏轼先从侧面描写, “小乔初嫁了”, 以美人衬英雄, 突出周瑜的年轻得志;次写肖像, “雄姿英发”, 姿态威武, 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 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80万大军, 但只率3万水军的周瑜, 面对强敌,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颇有儒将风范, 在“谈笑间”, 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 以周瑜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反衬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年已老而功业无成的失意, 为下文抒发“人生如梦”蓄势。

《赤壁赋》写的则是失败的英雄曹操。曹操, 是通过“客人”之口写的。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一“破”一“下”, 声势何其显赫;次写军力之盛,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在极力渲染曹操赫赫声势后, 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 从而解释了客人之悲的原因。这样一个“一世之雄”, 尚且“困于周郎”, 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默默无闻、平庸之辈的今人呢?故“客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对客人的劝慰启发和剖露诗人心志作了铺垫。

三.都抒怀, 但哲学思想不同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 把“佛、儒、老 (道) ”三家哲学结合起来。这两篇文章则蕴含着不同的哲学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表现了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 , 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 (《策别》第八) 的盛世, 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 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作者临“故国”, 思豪杰, 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年的环境里面, 想到周瑜在34岁的时候, 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 而自己呢, 比他大十多岁, 却贬谪到这里, 没有为国为民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来。江山依旧, 人事各异, 沦落无聊, 老大徒伤, 于是引起“人生如梦”的感喟, 认为既是如此, 还不如借酒浇愁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 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 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态之下, 姑作达观。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不免趋于消极。但我们从前面作者极写豪壮之景、极赞豪迈之人的文字中, 更应感受到的是他强烈的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

《赤壁赋》则更多表现了他的齐生死、等是非, 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 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 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 讲究风节操守, 这就使他既不见于元丰, 又不得志于元祐, 更受摧折于绍圣。佛老思想使他在面对种种政治磨难时有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 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赤壁赋》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曹操这类英雄人物, 也只能显赫一时, 何况我辈!因而, 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希望与神仙相交, 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四段, 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 提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如果从“变”的角度看, 那么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那么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 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达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 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 从而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第五段,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表现出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佛老思想的影子。

4.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四

生: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师:对。下面请一位同学, 按你的理解、想象, 根据这几句词绘成一幅画。

(同学们建议擅长画画的胡杨来完成)

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 此画怎么样?

生:我认为尤其是“乱石穿空”画得好。你看那山多么陡峭, 在半山腰还有朵朵白云, 这山真个高耸入云, 气势雄伟啊!

生:我认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画得好。胡杨同学画了千层万叠、掀起很高的浪花, 正冲击岸边的山石, 有“浊浪排空”之势。

师:这两位同学评得恰当、精彩。请同学们概括一下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

生:可以说是雄壮美丽。

生:我认为是很奇特。

师:很好。咱们也可以把他们两个人的意见概括成一个词……

(生无语)

师:奇丽!那么, 这里就很清楚了, 词的上阕主要内容是……

生:写景!

师:对了。你们猜一猜, 下阕该写什么了?

生:该抒情了。因为有许多词都是这一套路, 写景是为了下文的抒情, 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师:好。在下阕议论抒情之前, 有一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请找出来。

生: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生:“江山如画”是承上, “一时多少豪杰”是启下, 引出下文对英雄豪杰的赞叹。

生: (插话) 有点“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味道!

师:说得真妙!上阕就讲到这儿。欣赏着胡杨画的这幅画, 给大家2分钟时间, 将上阕内容品味品味!

(2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讲下阕。刚才一位同学说引出下文的英雄豪杰, 请问是谁?

生:周瑜。

师:写周瑜就写周瑜吧, 为什么写“小乔初嫁了“?

生:这里用小乔的年轻美丽来衬托周瑜年轻有为!

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美人配英雄“的说法。这里是用美人来烘托周瑜这一英雄。

师:两位同学用“衬托、烘托”来描述, 很准确。周瑜24岁任中郎将, 当时很有声誉。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请你们再找找, 文中是如何正面描写周郎的?

生:“雄姿英发”一句, 将他少年得志, 英姿勃发之态尽显出来。

生:“羽扇纶巾”, 给人感觉风流娴雅, 做事成竹在胸。

师:这是儒将打扮。

生:“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应该指“赤壁之战”吧。“樯橹”是船上的物件, 代指曹操战船;“灰”和“烟”, 恰合了孙刘联军运用“火攻”的策略。作者说周瑜说说笑笑间, 就让曹军百万雄师像灰烬一样飞了, 像烟一样灭失了。他真有“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的文韬武略!

(发言精彩, 学生有掌声)

师:作者盛情赞扬了周瑜, 但是抒发激昂赞扬之情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生: (插话) 抒发自己胸中的郁闷之情。

师:是的。本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这种诗词题材往往是怀古伤今或怀古伤己, 本文也不例外。词人刚才还激情四溢, 联想到自己时, 情绪陡然下降。哪些语句是表达他低沉的情调的?

生: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师:请细致分析一下。

生:“华发”即“花发”。古人经常用头发花白来抒发自己老来无成的感慨, 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本文作者用一“早”字, 可见他空有报国热忱和绝世才能, 却早早地被搁置一边, 只是徒增白发、徒增忧愁而已。

生:词人年近半百, 和建有奇勋的周郎相比, 深感潦倒失意, 以致悲从中来, 发出如此感叹:人生如梦, 还是用一杯酒祭奠江月, 寄托自己的愁思吧!

生: (插嘴) 这样词人是不是太消极了?

生: (立即反驳) 这只是他发泄心中幽怨罢了。我看过苏轼的传记, 他虽屡次遭贬, 但终其一生, 并未改变其傲骨。他达观知命, 长期以来为世人所景仰。

5.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五

一、导入新课

师:词中有一派叫豪放派, 其中代表为“苏辛词”, 今天我们就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在学习新课之前, 我们先来听一下著名朗诵家鲍国安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读得真有气势,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的。关于如何朗读豪放词,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实例。东坡在玉堂, 日游幕士善歌, 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刘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这样大家就更加明白豪放词的气势了吧?

生:老师, 柳七是谁?

师:柳七就是柳永, 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后面咱们会学到, 但他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吟唱”, 而东坡词豪放、铿锵有力。

生:明白了, 不同词派的词需要读出不一样的气势。

师:是的, 不同派别的词有不同的朗读技巧。下面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读出气势, 读准节奏, 读出重音。

二、研磨新课

1.初读有声, 整体感知

生初读。

师:刚才大家读出了豪放的气势, 并且读准了易错字, 那么, 大家读完之后, 能否体验到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之情?

生:感觉很有力量。

师:能否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写作者在赤壁想起周瑜当年在此打败曹军, 写出了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少年得志。

生:通过写周瑜赤壁之战, 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情。

师:很好, 这是一首怀古词, 作者通过写历史事件,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再读一遍这首怀古词, 体验一下作者到底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大家自由读, 一定要读出气势。

2.再读有悟, 体验感情

师:读完这一遍能否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的看法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 作者通过写周瑜的少年得志, 来反衬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看法是否恰当。怀古词都有一定的赏析路径, 我们按照下面的路径来赏析一下这首怀古词, 共同走进苏轼的世界。 (师在PPT上呈现怀古词的欣赏路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问题:通过这首词学会怀古词的欣赏路径。

主问题:怀古词欣赏路径

观眼前之景: (赤壁)

思历史人事: (周瑜)

抒一己之怀: (苏轼)

师:按照老师的提示, 找一名男同学来读一下这首怀古词, 大家再次感受一下这首词具体写了什么样的景, 什么样的事,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每个小组把握一个主题, 分别是眼前之景、历史人事、一己之怀, 相互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概括主要内容。

3.三读有疑, 明白事理

生读。

师:读得真棒, 大家要像这位同学学习, 读好课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讨论一下这首词的三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一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二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三个主题。

师:研讨主题一样的小组, 回答后可互相补充。

师:时间到了, 哪个小组先来? (看到大家都踊跃举手, 师随机提问了一个小组的代表)

生:我们小组的研讨主题是眼前之景,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雄壮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还写出了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看一下PPT。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你看到一幅怎样的赤壁之景?的赤壁之景。 (言语实践)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好, 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 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 波澜壮阔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

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写法以前也学过, 这次更加明白了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师:大家可以试着在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接下来到哪个小组发言了?

生:我们研讨的是第二个主题:思历史人事。“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公瑾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师:很好, 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觉得还写出了周瑜的潇洒。

师:对, 大家对文章的把握很到位, 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的看法。PPT呈现: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周公瑾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你看到一位怎样的周瑜?的周瑜。 (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 我整理出来, 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的周瑜。

生:为什么说他风流儒雅呢?

师:问得好, 为什么说周瑜是儒将呢?儒将用谋略争胜于疆场, 风流儒雅, 谈笑间使敌虏败阵。周瑜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谋略胜于疆场, 并且他精通音乐, 醉酒之时也能听辨出曲子是否弹奏得准确。江东流行着这样的话:“曲有误, 周郎顾。”古书云:“数吴国多士, 有五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及其子陆抗。”

生:我还真不知道这些史实佳话, 周瑜真是难得的全才啊! (众生笑)

师:接下来解读思历史之事, 大家看PPT。

小乔初嫁了———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 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 卓越不凡。2以美人衬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

羽扇纶巾———风流儒雅。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气度从容。

这不仅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英勇善战, 同时也写出了他的气度从容、风流儒雅。

生:明白了, 他作战时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这就是儒雅的周瑜。

师:但作者本来写赤壁, 为什么用那么多篇幅描写周瑜呢?

生:借古讽今, 自己被贬, 抒发愤懑之情。

生:通过对比, 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 接下来老师讲解一下自己的看法。PPT呈现: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浪漫情趣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写风流儒雅的周公瑾, 表面是反衬自己现在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 但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借周瑜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果苏轼只是这样想的话, 他只能是苏轼, 却不能是苏东坡。

导入苏轼的背景与经历:

(1) 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乌台诗案”、“魂飞汤火命如鸡”。

(2) 元丰三年 (1080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

(3) 元丰三年 (1080年)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

(4) 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与十月完成前后《赤壁赋》《定风波》。

以上均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其被贬黄州时, 据说黄州城南门外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 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 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 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他很喜爱这个地方, 遂以“东坡”自号, 在被贬之时, 依然有心情去享受自然, 而不是自怨自艾, 真不愧是“乐天派苏东坡”。苏轼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 其中不乏自嘲意味, 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 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 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 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一般人连遭三次贬谪, 都会意志消沉, 何况苏轼已到人生风烛残年, 他却出人意料的“乐天”, 依然自得其乐, 不得不令人佩服!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 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 佛教徒, 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酒仙, 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智能优异, 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生:原来苏轼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才华横溢, 我们只看到他的文采飞扬, 看到他的壮志难酬, 却从未体验到他是天生的乐天派, 不愧为“苏东坡”。

(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 陶醉在教师的讲解中)

师:这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苏轼, 大家再思考最后一个主题, 到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生:我们小组认为“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生:抒发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师:看来大家读透了这个文本, 请看PPT。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的情怀。 (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 此句抒发了苏轼精神的自由、洒脱旷达的情怀。

师:人生如梦, 不论得失, 古往今来的人生都是一场梦。且把千古以来兴旺盛衰的感慨, 个人早生华发的悲哀都丢开, 举起一杯酒, 洒在江心, 以酹祭江心的一轮明月。明月之光映在江心之中, 那种空明的境界正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合而为一。不管别人的赞誉诽谤, 他若内心是坦然的、光明的, 则是光明的。

师:大家齐读PPT上的“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我们在《前赤壁赋》中学过, 主要是写作者寄情于山水、豁然开朗的情怀。

师:是的, 作者的内心是光明的, 他从江月之永恒、人生之短暂中, 积极追问生命的价值, 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生命的天地便豁然开朗。

师:大家看PPT呈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他是如何借月来抒发何种感情的?

生:他带有一种悲凉, 没有苏轼乐观。

师:可见苏轼是真正的乐天派。

4.四读有形, 体味其神

师: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 最后齐读一遍这首词, 是否能领悟到它的神韵———“天生乐观”的苏东坡这一形象呢?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师: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中, 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除了道家的修养之外, 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 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中, 不是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 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作为一个人, 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点, 才不至于把小我的利害计较得多, 才不会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 因为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一起负担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希望大家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词的精神所在。

三、结语

6.念奴娇,念奴娇宋江,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六

念奴娇 都城元夜,念奴娇 都城元夜刘云震 ,念奴娇 都城元夜的意思,念奴娇 都城元夜赏析 -诗词大全

念奴娇 都城元夜

作者:刘云震   朝代:元  体裁:词   景龙天气,正余料峭,□□帘幕。万斛金莲光不夜,香满云间楼阁。金钉频敲,绿帘高揭,应为黄昏约。霜娥无恙,唤人依旧飘泊。却恨鸟兔无情,把人青鬓,白恁星星却。千古繁华行乐地,谁笑谁歌谁酌。北海尊?,东山丝竹,梦里扬州鹤。客窗无寐,故人谁念萧索。

上一篇:易班优秀班级下一篇:销售个人辞职报告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