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

2024-07-02

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精选8篇)

1.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一

根据网络流行文学作品《悟空传》改编的同名电影7月13日起在全国公映,首日票房突破1亿元,上映4天突破4亿元,拿下上周内地票房冠军。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故事,拍成电影后,减少了戾气,放大了励志。(见7月17日《华商报》)

《悟空传》是一部由IP改编的西游题材大片,相比原著,电影剧情有了较大幅度改编,出身低贱的悟空为改变命运,决心破坏掌控一切命运的“天机仪”,闹得天庭鸡犬不宁,在结界桥一战中不慎落入凡间,历尽浩劫后,找回了自我,收获爱情与友情,最终成功打破天机仪。这里暂且不谈作品对小说的还原度,不评点主创人员的演绎,只想聊聊这部作品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励志的精气神。

《悟空传》里上苍代表了命运的主宰者,“天机仪”代表了禁锢命运和自由的天道,而最燃的部分便是孙悟空对命运的反抗。炫酷炸裂的特技让观众戏称那是在炭火堆里打架,而这恰恰是达到目标所须付出的代价、所须经历的阵痛。

该片上映几日便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大抵源于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青春和影子。恰如影片导演所说:“会看到自己的悲哀、无奈、兴奋,以及人物对令人恐惧的世界的奋起反抗。”

大多数人都有过青春和悸动,于是我们看到了会接吻的孙悟空,听到了爱情来临时他“咚咚”的心跳声;我们拥有协作、不服输的潜质,于是我们看到了孙悟空带领乡民用破布烂衫和“牙签弩”“迫击炮”降伏妖云的果敢。我们不认命,不信天注定,却并非所有人都如悟空一样勇于踏碎凌霄,正因此,当我们看到他的目标幻灭时会为之痛心,看到他“重整旧河山”再次拼搏时而觉得酣畅淋漓、如释重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孙悟空不仅爱憎分明,还会恋爱、会卖萌,这种形象的“颠覆”得以让一千个观众看到一千个孙悟空,一千种自由与拼搏的精神。影片结束,我们终归还是要从作品中的“炭火堆”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在未来没有足够能量时、疲惫想要随遇而安时、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时,我们能否记起影院里那句引起你我共鸣的话语?“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2.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二

一、时评的视角

顾名思义, 所谓时评就是对时事事件、现象的评论。在当前, 每当一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发生后, 都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都会引来各方的议论、评说。人们从不同的立场、感受, 发表各不相同的观点, 这是当下人们思想多元、观念多样、行为多彩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进步、人们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这也就客观上要求写作时评时, 要选好角度, 要有独到的视角, 方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选好视角, 是写好时评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这样说, 选好了角度, 一篇时评就成功了一大半。

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的作品《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是《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中的最后一篇。这一系列评论针对现实热点, 关注群众利益表达问题。正是选好了视角, 从而找到了与广大受众的共鸣点, 因而发表后, 出现了“媒体转载洛阳纸贵、呼应文章应者如潮、读者网民争相评论”的“罕见”现象。在新浪微博上, 该文被转发5000多次。舆论一致认为:这一系列评论从主流舆论和民间舆论的重叠地带切入, 显示出党报的话语权、公信力, 在疏导公众情绪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前些年, 笔者所写的时评《国际惯例与国际玩笑》是在看到一则新闻后的有感而发。媒体报道, 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上, 主办者规定, 无论演讲、提问, 还是所提供的论文, 都得用英文。就连会场内的标识、指南都是英文。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物理学家由于英文水平不太过关, 申请用中文做报告, 皆未获批准。于是只好用“半吊子”英语进行演讲。据组织者称:这是按国际惯例行事。

笔者结合这件事并综合平时的一些所见所感, 从一些人言必称“国际惯例”, 其实是一种自我矮化, 更是不懂国际惯例的角度入手, 指出这其实是贻笑大方的国际玩笑。

中宣部《新闻阅评》第76期, 对该文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此文通过对“国际惯例”的阐释、典型事例的对比, 尖锐地批评了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人群中的崇洋媚外心理和行为, 批评得好。

所以, 时评的视角选择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资讯高度发达, 人们获取信息的管道多元、多样的信息化时代。若没有让人眼睛一亮或恍然大悟的独到观点 (当然不是哗众取宠) , 是难以吸引受众, 让其有读下去的兴趣的。也只有具有视角好, 有真知灼见的时评, 才算真正具有可读价值的好稿。

二、时评与杂文

时评是新闻的一个品种, 是对时事现象、事件, 进行评头论足。杂文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但两者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甚至有时候, 你很难以区分。著名杂文家朱铁志在《时评的兴盛和杂文的式微》一文中说:“时评也好, 杂文也罢, 都是广义的言论, 两种文体常常纠缠在一起。”

说到杂文, 自然说会想鲁迅。他所写的大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杂文中, 有很多就是针贬时弊的作品。笔者认为, 这些就是杂文化的时评。如《“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等。

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闻写作方式都在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时评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 时评必须要与其“接轨”。

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投枪和匕首”的锋利。时评也是需要有“战斗性”的, 这从鲁迅先生的大量杂文中可以吸取到营养。但在新的时代, 时评也不完全是“战斗的檄文”, 既要“针砭时弊”, 也要“讴歌时代”, 是“前进的号角”。即使是批评、批驳, 也要是在充分讲理前提下的“手术刀和苦口良药”, 特别需要以理服人。“人民内部矛盾”, 主要是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好的时评, 是一种负责任的言论, 是一种有助于改进公共政策、推动制度建议的言论。时评固然不排除情感的表达, 对好事可以流露喜悦, 对丑恶可以表达愤怒, 但更多的时候, 应当是摆事实, 讲道理, 是以理性取胜, 而不是靠情绪宣泄。

所以, 当下的时评, 是要有鲜明强烈的情感, 是所是、非所非、歌当歌、批当批, 将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和贴近性有机结合, 借鉴杂文的泼辣, 表达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 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这样的时评才有生命力, 才有传播力。但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网络时代, 时评要让人愿读、易读、喜读, 还必须顺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使文章显得厚重, 不要让人误解为时评只是骂人的。要通过充分的说理, 让人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启迪的基础上, 达到或褒或贬的目的。往更大处讲, 要为民众代言、替百姓呐喊。

三、时评与散文

时评不是一味地“战斗”, 也要有柔情, 要有易于让人接受的温情表达。“无情未必真丈夫”, 一篇好的时评应该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娓娓道来, 入脑入心;文采横溢, 让人乐读。即使是慷慨激昂, 也要当如骆宾王《讨武檄文》那般“请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谁家之天下”的绝句, 不仅让天下文人墨客争相诵读, 就连讨伐对象都击节叫好。

诸子百家的许多名篇佳作, 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这些经典散文如《论语》、《孟子》等, 其实是可以当作言简意赅的“时评”来讲的。《孟子》中大量采取对话, 双方都有所辩驳, 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墨子》文章质朴, 较少文采, 但逻辑性强, 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韩非子》则锋芒锐利, 议论透辟, 推证事理, 切中要害。

现在有些时评, 在遣字行文造句等方面, 显得比较粗糙, 因而文章缺乏美感。要么味同嚼蜡, 要么“惨不忍睹”, 确有必要向散文吸取精华, 以提升时评的“品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就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时评”———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读来确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这样的宏篇巨作, 当能传诵下去。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就是一篇让人读后荡气回肠的佳作。过去这么多年了, 标题还不断被引用或改头换面地出现在各类文章里。

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之时评写作 篇三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时评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了解时评写作出题人的意图,提高学生相关写作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形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出题人的意图,方能迎刃而解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时评写作为例,这类作文形式的出题意图一般是考查学生对时事的了解程度。高中时期作为高考冲刺的最后准备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被调动到极点。文可出口成章,理可计算实验,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恰恰就是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于时事的了解。殊不知高考作文出题人恰好抓住学生这一方面的漏洞,使得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很难下手。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学生高考冲刺阶段提醒学生注重时事政治,从而应对考试中作文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收听或者观看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并对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做记录,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自己的应试作文能力。

二、高考中如何写好时写作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督促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时评写作能力,教师还需要要求他们每天获取足量的时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应试写作素材库。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可以在课上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下几点讲解内容作为抛砖引玉,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一)立意明确,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时评写作,顾名思义就是文章题目或者提示信息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且一般都是真人真事。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这类作文的时候,首先需要教授他们如何准确获取题目知识并确立正确的立意。同时时评写作立意是否明确还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价值观。要知道只有符合新时代并且健康向上的作文价值观才会得到评卷教师的青睐。一篇时评写作拥有明确立意且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心中有一个大方向,从而不至于出现“跑题”的现象。同时在另一方面文章价值观积极向上也是这篇时评写作的加分之处,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最终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作文成绩。时评写作立意明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例如教师可以从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出发,通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并要求他们自行写出一篇读后感,文中需要添加时评类素材。教师通过这种平时的时评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文章的立意准确性。

(二)文章结构紧凑,体现时评写作文章的美感

在高考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时评写作的紧凑结构同样是作文出彩的地方。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时评写作文章时也需要着重向他们强调这一点。一篇时评写作如果拥有紧凑的结构,无论是在时事的叙述方面还是在对于事件的议论方面都充满了美感。为了提高学生时评写作文章结构的紧凑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从阅读做起。例如教师在课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结构紧凑的时评写作的满分作文供他们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这些满分作文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它们的文章结构,无论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是“开门见山”等形式都应该熟记于心,并且在下次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到,从而使得自己所写的时评写作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紧凑结构。

三、课余生活的点滴记录与积累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教授他们相关的时评写作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注意在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这是因为时评写作之所以难度较大,就是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常见时事经历太少造成的。督促学生注意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脑海中的时评写作素材资料,从而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写作中做到“有料可叙”。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还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于生活中时事的感悟,从而使得他们在正式写作中真情流露,从而避免时评类写作“无病呻吟”现象的出现。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日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在日记中可以记录今天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有趣故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时评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课堂上写作技巧的谆谆教诲,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强调课下的点滴记录,从而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2]杨艳丽.自出机杼成佳作——浅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创新[J].课外语文,2015(22).

[8]武国屏.千锤百炼久久为功——谈高考作文的写作[J].山西教育(招考),2015(Z2).

[9]任和.“吐槽”高考作文,是一种进步[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5(9).

4.时评类作文写作方法 篇四

一要学会就事说理。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考,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它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的延展,它的主体态度可以更宽厚一些。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

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新颖,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⑥行文要规范。行文的规范指的是一篇文章大体上应该是第一部分是引证,也就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最好在引证部分把观点亮出来,不要再等到结尾再提。本论部分里面,应该把握几点。第一,用正面的事例来支撑观点。第二用反面的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除了正反事例以外,要联系现在生活的实际。第四是深。我们用正例、反例,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要注意时评是说理文,我们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是深层的要求,拿正例、反例和生活实际不断和中心论点挂连起来。

(2)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3)几点要求

①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

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②时效性。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③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

时评类作文例文

“信春哥”这个词语自2009年起从网络兴起,至今已流行了一年多,李宇春等人所刮起的“超女风暴”使全国无数群众疯狂,但是,这充其量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然而,“李宇春上北大讲坛,师生追星近2小时”这条新闻使我一时语塞、惊讶、乃至愤怒,北大,作为全国最好的学府,你没有理由去“信春哥”。

首先,我想问,李宇春何德何能,居然能登上北大讲坛?北大的百年讲坛,理应是研讨学术的圣地。不可否认,娱乐也算是一种文化,但登台讲演的必是大师。北大百年讲坛以前也的确出现过不少娱乐界“玩家”,诸如梅兰芳、周星驰等,但是他们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成就,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他们在讲演时已被人们认为是“大师”。而李宇春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只会唱几首歌、扭两下屁股,离大师还远着,她没有资格上北大讲坛。

其次,我想问,北大是拥有严谨学风的学术圣地,还是供娱乐明星开演唱会的地方?喜欢或崇拜一个人,对于任何个人来说,永远无可厚非,但北大讲坛作为一个学术天地,却为了眼前的经济目的,而不惜糟蹋自己,实在让人悲哀。远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常春藤的学术联盟。LadyGaga红了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管;MJ死了,全美乃至全世界为之一动,他们却纹丝不动。没错,他们需要钱、需要社会的捐赠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但是,他们没有靠娱乐明星来吸引眼球,他们的科研成果、严谨学风已赢来无数口碑。

看到没有?这就是世界名校与中国名校的区别!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靠的是真材实料,不是明星效应。一级几尺见方的讲台上,在这里,曾站着将北大变为新文化中心的蔡元培,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里,曾站着主张启蒙中国人民思想的陈独秀,他说:“觉悟吧,中国人。”在这里,曾站着中国的马列主义先行者李大钊,他说:“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没有他们,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但李宇春呢?

5.高考作文指导:时评写作指导 篇五

前两年,在国内一大都市召开的全球市长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长的发言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中国的市长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我们干部的选拔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市长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析:对比中外市长“口才”一敏一拙之事实,显出时评“时”之特征,而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指向自己写作的方向:市长读书—读书—全民读书。)

我对国人的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我们很多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兴趣,我发现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当我们走进许多家庭,就不难发现,什么高档电器都有,唯独没有几本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图书销量却很小,而且主要是教辅读物。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一年读了几本书?

(析:市长不读书是个由头,自然要引申“国人”,也算是从点到面。作者并不是只有“市长不读书”一个材料上打转转,又加上自己的“私藏”:国人读书与别国人读书之对比,量小单一。由此推广而广之:这个问题严重了。)

中国人中有阅读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无疑是很低的。很多非常好的书发行量也只有一两千册,这固然与中国经济不发达、百分之七十多的人尚在为生计而奔波有关,但那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呢?尽管他们摆脱了生存危机,他们仍旧不爱看书,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析:前两句似乎是在为国人不读书而开脱。这样使得文章更切实际。然后把矛头转向“有余力者”,得出结论“摆脱生存危机者,仍不爱看书。的确值得深思。这样,文章已经更有针对了。)

政府官员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他们热衷于去大学或研究机关兼职,热衷于捞学位,热衷于拿项目、搞课题,可就是不读书——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读书;商人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公关行贿,忙着猜拳、喝酒、洗桑拿。今天的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他们没有心情读书。工人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析:议论面已经扩大了。从官到商,再到工农,再到教师。教师不读书,这就真的严重了。以上总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与时相关”的现象提炼概括:由一个由头,扩大到一种现象。这都可看成是时评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议论再高妙,也恐怕“论高易折”。)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刻骨铭心的物质贫困,今天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长期的思想专制使得人们头脑禁锢,才情枯竭。人们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阅读时也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人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成功地从小培养起人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四是中国文化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个讲究伦常日用的文化,而对纯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强烈而深刻的追求。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中国缺乏贵族传统,从而也就缺乏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传统。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析:从现象概括到原因分析,与后面的求解之法构成本文的主体框架,虽然后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求解”显得相当乏力,本来中国人不读书就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在一篇文章里想求得“全解”,确非易事。四个原因,从物质贫乏到精神禁锢,再到应试教育,再到功利至上的文化。此等分析可算确论。)

没有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阅读就难以成为大众深刻的精神需要。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锦州铁路中学的苏凌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教师的系统阅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举措。

(析:下一段是“解决问题”之“怎么办”,那么,这里属于什么内容呢?这里应是读书之重要。如果说开篇的现状概括是分析之根基的话,那么,“读书重要”可算是全文的精神支撑。是下文“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的基础。)

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呢?首先,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据研究发现,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明代于谦所说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在学校图书馆不一定要建在固定的地方,而可以建在楼层的各个角落,学生读书不一定要到图书馆去,图书对学生来说越近,阅读便随时可以发生。为了方便学生读书,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建起流动图书馆,以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的书。而且,学校固定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交替开放,而且实行超市式全天侯开放,使借书看书特别方便。

再次,要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大众读物。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学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哲学界的周国平,文学界的余秋雨,史学界的易中天,经济学界的梁小民,伦理学界的何怀宏,他们的学术随笔都写得很好,对于唤起人们阅读的冲动和提升民众的阅读品位,功不可没。

6.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六

范文赏析

微笑的中国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古老而美丽的中国向世人走来,迈着时代的步伐,自信微笑。国家形象片中,中国在微笑;屏幕之下,华夏儿女更应让祖国微笑着走出去,敞开胸怀,让健康的中国形象走遍世界。(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软实力”不知何时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词汇,是的,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手操导弹肩负战机的形象无疑让人生厌,而偏居一隅不问世事的态度也早已被时代淘汰。中国需要“走出去”的不仅是商品与资金,更是一个健康、微笑的国家形象。我们已受够因不了解而投来的白眼,我们需要打出响亮而有力的名片。

中国的微笑正在一天天愈加鲜明地展现给世界:世博园中志愿者们一张张友好而真诚的笑脸,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新颜。友好开放的胸怀、热忱真挚的态度、流利顺畅的语言、全面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是再多高楼大厦、再多高新技术无法取代的国家名片。一句句善意的问候,一张张青春的脸孔,它们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人情的文明中国、微笑中国。即使“理性”的觉醒已过去百年,人们依然会用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衡量一个民族:亲切态度远胜高强工业,金戈铁马难匹文明光辉。国家形象中寄寓着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挺立着不朽不折的民族精神傲骨。中国形象走出去,便是文化走出去,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崛起,文化影响力,千金难敌。

当孔子的仁义经典化作琅琅读书声传遍世界,当京剧百转千回的唱腔飘扬到大洋彼岸,当万千华人以越来越积极地态度在全球贡献光热,我们不难相信,我们正在见证国家形象的崛起,民族文明的复兴。(评析材料,深入分析)

然而,我们又绝不仅仅是见证者,我们当做时代巨浪中的一滴水,纵然气力微薄,也要尽己所能。我们无法在时代广场的屏幕上微笑问候,却可以在生活中为中国人的形象添一分友爱;我们无法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传送经典,却可以在一点一滴中让社会文明一些。事实上,真正组成中国形象的不只是光鲜的伟人,不只是各色的文艺,而更是我们,是亿万个平凡的我们。缔造微笑中国,我们责无旁贷。(联系实际,提出倡议)

五千年风雨,五千年屹立,中国有过传说般的富饶,有过史书上的安康,有过列强瓜分的屈辱,有过抗击外敌的坚强。而如今,重新出发的中国洗去“天朝上国”的姿态,摘去“东亚病夫”的污名,以微笑、自信的形象再次走向世界。微笑的中国,需要你我的推动。

愿有一日,得见中华巨龙腾而上,万里不止,中国的微笑在你我奋斗中闪耀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附:作文题目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

小悦悦走了,因这个社会的残忍与冷漠。小悦悦走了,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

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

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劣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那么,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残忍重现。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诚然,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舌尖上的中国》,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评价它的成功,不妨改孔子的“食不厌精”的一句话,叫“心不厌细”。

曾经的中国人做足了“心不厌细”的功夫。看看古人的精致生活,那真可以叹为观止的。单说文房用具,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舌尖”正是用其“心不厌细”的功夫,引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吞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7.细说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七

一.审准材, 成功关键

材料是写作的源头行文的依据, 既不能不顾材料另搞一套, 另起炉灶劳而无功, 凑了800字, 结果和要求无关, 文章成了无源之水;再就是审不准材, 找不到材料的核心, 审偏材料以偏概全, 写的文章不符合要求;再就是审错材, 如“材料一”若把“豹子”审成“猎豹”就不符合动物学规律, 猎豹不可能去捕捉斑马。这错不影响作文, 却成了文章的硬伤。作文审材像数学中求交集, 更像淘金工人淘金, “千审万审虽辛苦, 淘尽黄沙始到金”, 极微的沙金和如山的沙子比起来, 量少却质高。

如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 斑马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 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更快, 否则, 我就会被豹子吃掉。而同一时刻, 豹子从睡梦中醒来, 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跑得更快一些, 追上更多的斑马, 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 几乎同时, 斑马和豹子一跃而起, 迎着朝阳竞跑。这种竞跑在草原上进行了千百年, 还在继续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用“循果推因”法:斑马→跑→被吃;豹子→跑→挨饿; (人) →竞争→生存。

材料内容:一是, 生存竞争是残酷的, 却是无法避免的, 必须直面;

二是, 要在竞争中获胜, 就必须炼就一身好本领。

材料中心:在竞争中求生存

按照“先概括内容, 再提炼中心”思路审材, 就不会审漏审偏审错材料, 行文时更不会写偏写怪了。

二.拟好题, 扮靓慧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题目, 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漂亮勾魂的大眼睛, 既使她不说话, 定会让你心摇神荡, 为之倾倒;好的文题, 更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好印象, 有了美感再有美文, 咋会没有高分。

但并不是越有美感的题目, 一定就越好写。材料作文的写作, 更要注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写成议论文, 若把文题立的过于诗意化或散文化, 你的行文如何去行, 高考写到中途你将怎么办, 时间、纸张都没有了, 哭都没有眼泪。我认为材料作文的题目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要有材料的影子 (有材料中的事有材料的中心。如材料一的中心“生存”) ;二、要有后文写作的方向 (要有后面行文的论点。如材料一中的“竞争”) 。也就是说题目来源于材料, 是材料的浓缩有材料的影子;题目指导写作, 是文章写作的方向;题目是材料的中心, 是作文的论点。从以下拟题效果会更好: (1) 开门见山式:如“材料一”可拟题为《生存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等, 这类题目简易直白, 准确概括材料的中心, 避另起炉灶之嫌, 也很好的指导写作, 它既是材料的中心又是行文的论点更是写作的重心, 一步到位, 不偏不离, 对写作基础较差, 容易写偏写离写错的学生, 不失为事半功倍, 一气呵成, 得个四平八稳的分; (2) 半遮半掩式:如“材料一”可拟题为《社会需要竞争》《竞争, 造就成功》《竞争》《竞争, 让社会进步》《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在竞争中成长》《生存意味着奔跑》《忧生思远才可生存》等, 这类题目半遮半掩只抓了题目的一面, 错不很错, 对不很对, 写还好写, 但搞的不好, 要求严一点就可能离题, 它没有把材料的中心全部概括出, 作文时若不能加以展现, 很容易审偏审怪甚而审错; (3) 若即若离式:如“材料一”可拟题为《爱拼才会赢》《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明确目标, 赢得先机》《不断进取》《超越》《宝剑锋从磨砺出》等, 题目的特点是:引用诗句或名言, 有文采有诗意, 写好了大气磅礴;这类题目有材料的影子, 也有行文的方向, 但对作文基本功稍差的学生来说, 容易“只顾抓盐不顾看称”, 审准了材审好了题却写不好文, 后文完全围绕题目来写, 全抛开了材料的中心, 因为题目中没有材料的影子, 结果可能是文不对题。当然对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就无所谓了, 他会因之而写出更加漂亮的作文; (4) 雾里看花式:“材料一”可拟题《生死时速》《只为明天那一缕阳光》等, 这类题目对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不失为特优的题目, 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上乘之作, 但对基础差的学生却是“好看不好吃”“好吃难下咽”, 题目较虚, 不好把握, 容易离题, 基础较差的学生最好不选这类题目, “为了新奇而离奇”得不偿失;这也如一桌子山珍海味, 有的人吃了是营养是享受, 有人吃了将会上吐下泻。好题目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建议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写出最好的作文; (5) 不着边际式:“材料一”可拟题为《成功源于先见之明》《看看你的对手在做什么》《前进, 前方有你》《生无所息》《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等, 这里的“不着边际”不是说题目完全不符合要求, 而是说透过这类题目既看不到材料的影子, 又看不到写作的论点, 写作时容易偏题离题, 对作文能力极差的学生来说, 不要拟这样的题目。

三.开好头, 事半功倍

“头难起, 尾难落, 千古文章无定格”, “有一个好的开头,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一个成功的开头对一篇好文章来说至关重要, 可使你的文章大气磅礴, 可使你的文章吸引人的眼球, 可使你的文章一步到位。材料作文的开头应遵循这样的规则:前两行先概引材料, 体现材料的中心重心;第三行议论过渡;第四行推出论点。整个开头两百字以下, 简洁明了。“材料一”可这样开头“斑马担心自己会被豹子吃掉, 努力奔跑;豹子担心自己会被饿死努力奔跑;高三的我们担心高考失败, 努力拼搏”或“非洲草原上, 斑马为生存而飞奔;豹子为求食而飞奔, 它们都为了生存而奋斗”等。这类开头, 简洁明了, 概括性极强;过渡自然, 操作性极强;承材启文, 指导性极强。按照这个思路开头, 点题, 入题, 切题, 一气呵成, 事半功倍。

四.行好文, 透辟严谨

材料作文大多都写成议论文, 所以特别注重议论文的结构, 高考阶段的议论文一般都写成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以并列式为例, 二、三、四段开头列出段首语, 三个段首语构成排比, 三个段首语又构成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全文以五段为宜;正反式的第二、三段也要有段首语, 先正后反, 全文以四段为宜。结构布局好了, 接下来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引用古、今、中、外、己的事实和道理, 充分的证明中心论点, 说理要透彻, 以理服人, 论据最好要新的有影响的, “热点时事如米柴, 新米做饭分外香”。四.结好尾, 画龙点睛

结尾来个精采的收束, 就再圆满不过了。材料作文 (如“材料一”) 的结尾这样结就很圆满: (1) 照应材料, 联系自己:“材料一”的结尾“我们就是斑马, 被身后的狼 (湖北省明年近60万高考考生) 紧追着;我们就是豹子, 在奋力追着前面的斑马 (湖北省明年近60万高考考生) 。高考是千人万马过独木桥, 物竟天择, 适者生存。我们只有不断奔跑,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精采收束, 如同豹尾:“材料一”结尾“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强大的对手, 有着激烈的竞争, 选择天空就别指望风和日丽;选择大地就别渴望道路平坦;选择海洋就别期望一帆风顺。我们需时刻明白我们面对着数不清的对手, 唯有明白它们的意义, 战胜它们, 我们才能有所进步。”

8.例谈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评论角度 篇八

近年来,时评类材料作文从2009年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2011年新课标卷“大国崛起”,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北京卷“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守住童心”,到2014年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2015年新课标I卷“小陈举报老陈”、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一直备受命题者青睐。

时评类材料作文行文要求考生对事件进行评论,但至于如何评论大多数考生却很茫然,以至于文章思路不清、内容空洞。其实时评类材料作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评论便可轻易夺取高分。

【2016年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会上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财富。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仅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写作指导】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读书人一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识。读书,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就是为了做官、发财、享乐。这种思想并未因历史及文化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了钱、做了官就掌握了人生至理,接下来的生活就是无尽的享乐,无尽的霸占,无尽的挥霍。所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追求“金钱”上面,想挤出一点儿读书时间也确实是一件难事儿,于是乎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凡事向“钱”看。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已成为一种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试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李克强总理对阅读作用的阐释,第二部分是中国的阅读现状,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探讨了一个话题――阅读,所以考生只要围绕“阅读”话题联系现实展开评论即可。

【技法指导】

考生围绕“阅读”话题联系现实可从以下角度展开评论――

角度一:锁定结果探原因

运用示例―― 的确,现代人很忙,忙着上班,忙着上学,忙着交际„„忙来忙去,忙得连看书的时间也没有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仅为13.43分钟。13.43分钟,这是一段短得可怜的时间,每天只用这点时间来读书,难怪我国成年人的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6本。但奇怪的是,没时间读书的中国人,却有时间看电视,有时间逛大街,有时间打麻将,更有时间玩手机„„既然有时间,那又为何不愿读书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人只有5%,换言之,我国高达95%的民众没有阅读习惯。

不管是读书时间少,还是没有阅读的习惯,归根到底都说明国人不重视读书。在许多人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充电,否则的话,不读也罢。而这种看法,恰好说明国人并不了解阅读的本质意义。阅读确实可以增长知识,但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阅读能滋养心灵,阅读能拓展视野,阅读能开阔心胸,阅读能提升境界。简而言之,阅读可以让一个平常的人变成“大写的人”,而这才是阅读的最大价值。但可惜的是,阅读的这种价值,往往为人所忽视,忽视的结果,就是不重视阅读。

――《我们为何不读书》片段

本段可谓运用锁定结果探原因之法的典范。作者锁定国人不读书的结果先探究出国人不读书的原因是没有时间,接着探究没有时间的原因是没有阅读习惯,最后探究没有阅读习惯的真正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如此推论,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说理深刻。

角度二:锁定结果看影响

运用示例――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民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可达68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因为不仅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民阅读,而且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阅读。而当今的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仅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放眼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虽说是科技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什么培养,一个人均阅读量如此低的国家能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我们靠什么实现“中国梦”!因为“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阅读的力量》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锁定国人不读书的结果与以色列和匈牙利国民的阅读量进行对此,在对比中既论证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表达了对阅读量极低的中国未来发展的担忧。

角度三:锁定结果寻办法

运用示例――

阅读是人们求知、立身的基本途径,是进步的阶梯,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源泉。如果不阅读、不学习,则难以思想进步、启发智慧,更何谈个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繁荣。所以,推动全民阅读势在必行。

上一篇:感恩父母我们在行动下一篇:社区书记任职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