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共10篇)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篇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文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2.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篇二
把握文化精髓
我们一贯坚持“人才立行”的管理理念, 对银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1.“孝心、责任、尊重”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根本
我们经常教育员工要在家庭中尽孝, 在企业中尽职, 在社会中尽责, 一个有“孝心”的人, 才会懂得尊重, 才会承担责任, 才会知道感恩, 才会做出回报。构建和谐企业, 最重要的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尊重。
2、“诚信、学习、共赢”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内涵
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服务业, 因此, 诚信是中信集团和总行营业部的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我们强调以信交天下, 以信取信, 受之以信, 付之以信, 得之以信。
为了建设学习型的人才组织, 加强团队的职能化和专业化, 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超越传统员工培训的观念, 有了一些新举措, 主要体现在战略转型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人才培养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合理关联、人才培养与绩效的科学挂钩等方面。
我们提倡的共赢, 既是企业与市场及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更是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3、“进取、超越、奉献”是我们的企业精神
我们提出了“善于思考, 勤于研究, 勇于探索, 永争第一”的创新理念。“十二五”期间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转折期, 要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引导员工思考、研究、探索, 鼓励在合规范围内的创新、进取和超越。
未来竞争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竞争综合实力, 我们需要在人才、渠道、产品创新与服务、风险管控、定价能力、管控模式及管理机制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需要得到加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 服务质量提升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和人才发展上, 这是提升竞争实力, 体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建立文化机制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总行营业部服务品牌, 树立和传播优秀企业形象, 把总行营业部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持续成长力的优秀银行服务品牌企业。
1、制定规划和管理目标
我们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五年规划, 管理目标是以文化理念为先导, 持续促进总行营业部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效率。
2、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我们十分注意发掘适合总行营业部的企业文化理念, 使之密切结合总行营业部的发展战略。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和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相配套。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和员工的个人成长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目的, 是通过文化建设变革管理、变革组织氛围, 建设一种群体认同、齐心协力、团队合作、昂扬向上的组织文化, 让员工随着事业发展, 自己有进步、有收获、有提高, 事业发展顺畅, 家庭生活幸福。
3、持之以恒地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3.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借鉴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伴随着人类的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但核心内涵大同小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一个定义是: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企业管理的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体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其他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及佛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是相通的。如儒家尊仁德,道家讲无为而治,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佛家信因果等,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思想,可以指导企业家和员工更好地做人做事。互敬互爱,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竞争合作。
经济大国日本,其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就源于儒家的人本文化。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上讲到,“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可见,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根基。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已逐渐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
1、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层次,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
企业及企业家的“小我”观念,短视行为,使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民族振兴而做企业的“大我”境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处于被动状态。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靠智慧赚得“小赢”。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收效甚微
有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理解片面。一方面表现为,认为搞文体活动、贴标语、出版报,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企业文化了。当然,这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员工压力,增强了凝聚力,但是并没与深入人心,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员工和企业家的道德问题,重情疏法、见利忘义、腐败堕落的现象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脱节,其结果是各搞各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无的放矢,意义不大。
3、盲目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消化不良
企业文化是美国人在研究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提出的,之后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为指导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圣经”,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大胆引进西方及日本的管理经验。盲目的崇洋媚外,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舶来品”未经改造,导致消化不良。
4、古为今用,脱离实际
如今,国内弘扬传统文化热情高涨,重新认识到圣贤文化的教化作用原本是好事,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时代性。有一些企业家,一厢情愿地在企业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复古,显然是与现代企业、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四、传统文化精粹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1、弘扬创新文化,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易经》开篇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处世,应该像天一样,坚强刚毅,奋发有为,永不停息;《易经》还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这句话强调事物的动态的、发展的,重视事物的新生、更新,主张积极变革;《礼记》中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这些思想成为历朝历代人们变法图强、力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企业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必须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给创新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其次,要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鼓励探索,接纳挑战,宽容失败。让创新意识成为员工的价值取向,让创新行为成为
习惯。
2、弘扬仁爱精神,打造战无不胜的企业团队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对于企业,可以借鉴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实现对内强化团队凝聚力。领导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能单纯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领导者实行仁爱管理,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护员工、尊重员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员工之间相互关心,才能精诚合作。“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企业战无不胜。
3、弘扬传统诚信文化,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儒家那里,“信”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治国做人,都离不开“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许多方面都各有主张。但不论是那一个学派,对诚信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国历代商人都尊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义求财”、“欲而不贪”的基本道德。
以传统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当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讲信用,重信誉,是其根本要求。在商品经济时代,有些商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做假账、夸大宣传、“地沟油”、“毒奶粉”等让那些黑心的企业名誉扫地,永难翻身。诚信,就是要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转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4、弘扬传统“和合”文化,追求和谐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到了春秋末年,孔子更是把它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合,指融合、合作。二者连起来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各个事物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大鱼吃小鱼”似的残酷竞争中碰壁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于是“竞争合作”、“合作竞争”等概念应运而生。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企业和合文化
思想。
和合文化是调节人的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良药”,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文化源泉。现代企业要弘扬和合精神,选择“和气生财,合作制胜,和谐共生”道路,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并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要和睦、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气、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合作、企业与环境之间要和谐。在具体管理活动中,采取“多元化”、“差异化”战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力求把蛋糕做大,实现“双赢”;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恩并回馈消费者;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五、借鉴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在历史长河中巨浪淘沙,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首先要区分其中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不能全盘复古;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为哲理,在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时,必须将其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再次,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企业家应该率先垂范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沙因认为,企业领导者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和管理文化,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让他们在企业文化中起组织、示范和推动的作用。企业家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家们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自己,培育自身高尚的道德、远大的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率先垂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很好地掌握它绝非易事,而要将它应用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更是不易。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躇而就,它需要企业家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中层领导再到基层员工逐级的传递,在实践中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企业文化理论[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3058961.html
[3]中国传统文化[EB/OL],http://www.zgctwh.com.cn/index. 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id=1133,2014-02-1916:31:19
[4]曾双喜.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06期
[5]徐永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EB/OL].http://www.chinadmd.com/file/arvcpacriurscoctozeiut3r_1.html
[6]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N].人民日报,1997-6-28
[7]和合文化[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 6327196.html
[8]人民日报客户端:习近平超常规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5/c1001-25731171.html,2014-09-2508:37
4.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篇四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潜能无限,发展空间大。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好时机。以下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例如: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唐太宗以隋之为鉴,认识到“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所以他在治国创业中坚持节俭,力戒奢靡,这与他的政绩贞观之治不无关系。
2、结合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它对于我们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载体难以具备,或者说是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也就是说,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到《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屈原,联系端午节习俗,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今天我们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学习屈原上下求索、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让爱国忧民的传统通过节日这一载体发扬光大。
3、恰当运用成语典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依据《辞海》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典故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成语典故就是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途径去搜集和展现成语典故的有趣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学习。我们日常生活,或者是写文章时,也经常用到历史典故,如“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等。但很多人对于这些典故所涉及的具体史实却不一定很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用。
4、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使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家乡。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南等的历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土乡情,常常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春恋之情。因此,在历史教育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历史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导入时,首先播放了泰山风光图片,然后问:“首位到泰山封禅的帝王是谁”,学生答出“秦始皇”。由此导入新课。
5.企业文化精髓 篇五
1、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以客为尊
释义:卓越的企业源于卓越服务,卓越的服务源于卓越的员工。
客户是企业的基础,广义客户包括:
供货商,顾客,股东和员工。要做到顾客满意、股东满意、合作商满意。
2、企业精神
忠诚勤朴
忠心为企真诚待人勤奋工作作风朴实
3、企业宗旨
对消费者:提供健康服务,分享快乐理念
对 客 户:合作双赢共同成长
对 股 东:高度负责长效回报
对 员 工:培训育人改变人生
对 社 会:注重责任回馈社会
4、企业使命
为顾客创造真实价值,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股东创造长期效益,为社会提供健康娱乐。
5、企业愿景
永续经营、不断发展,成为餐饮娱乐行业的领航者!
大 家 乐 企 业 简 介
大家乐餐饮娱乐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是一家集餐饮、娱乐、商业地产为一体的自主民营集团公司,主要经营量贩式KTV、餐饮、商业地产开发等项目。大家乐立足于青岛,以山东省为基地,覆盖国内的大中小城市。目前,大家乐已成为青岛娱乐业的代名词,是山东省量贩式KTV娱乐市场第一领导品牌,秉承“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力求打造时尚、健康、快乐的分享型娱乐企业。大家乐餐饮娱乐有限公司创业伊始虽没有美沦美奂的设计风格与豪华的装修,但凭借着大家乐奠基人的辛勤工作和满腔热情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同时也奠定了大家乐的行业地位!
到目前为止,大家乐餐饮娱乐有限公司在中国内陆市场已经达到了17家店。大家乐以创新、品质、人性、健康、快乐、时尚等元素,满足了广大消费者需求,使快乐欢唱事业成为21世纪流行的新休闲趋势。
6.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篇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 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7.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篇七
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以下简称郅):何先生您好,去年年底,西安美术学院组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唐十八陵联合考察行动,旨在联合全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和相关机构来考察、探讨中国传统雕塑的继承与开拓的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美术界更广泛的谈论。我知道您早年在西安读书,后来又长时间地工作和生活在中国传统雕塑积淀深厚的西北地区,我们就从这里切入,请您谈谈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雕塑的,它对您有什么影响?在您看来,中国古代雕塑作为文化遗产的精髓是什么?
何鄂(以下简称何):我想,如果用最简练的词汇来概括,那就是“创造”!这是我数十年对中国古代雕塑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学习中领悟到的。但是,古代的光辉不是我们今天的光辉,古人的创造不等于我们今天的创造。古代的灿烂文化,重重地推了我一把,使我清醒和明白了,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创造,寻找时代的创造。创造古代文明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实就两个字:“创造”。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于是,我也将自己的雕塑人生置立于“创造”这两个神圣大字的坐标上。
郅:太好了!我们知道,在1962年至1974年间,您曾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了12年,一直从事敦煌石窟的雕塑临摹和修复工作。传统可以供我们借鉴,可以给我们启示,而艺术尊重才华,看重直觉和灵感,甚至可以说,在天赋的才华面前,后天的知识、学问这些东西几乎都不堪一击,但直觉和灵感也需要合适的机会来生长,需要领会古代美术宝库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如何系统学习、如何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您面对极为庞大、丰富的中国雕塑传统时,如何找到自己接近、学习的独特路径?
何:是的,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我感谢命运之神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将我带向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这是我一生中巨大的福份。12年的熏陶,以及离开敦煌之后对敦煌艺术的无尽回味,竟奇迹般地改变了我后半生的雕塑,甚至可以这样说,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是一个漫长的感受过程,对我来说是从无知到认识、到领悟,再进入顿悟的心路历程,整整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我要虔诚地感恩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敦煌莫高窟。正是敦煌彩塑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将我一步步引向艺术的殿堂。催我奋发、觉醒的,正是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历代艺术巨匠智慧的结晶。我从事雕塑创作半个世纪,领会到:传统就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也将成为明天的传统。我们现在说学习传统,就是学习前人的创造。介绍古文化,要有临摹,研究古文化,也离不开临摹。临摹是为了研究,但我们今天学习传统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摹古而摹古,学习传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我曾说,真诚地学习传统,真诚地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然后远远离开它,就是指的必须有新的创造。
郅:艺术是没有定义的,或者说艺术有无穷尽的定义——艺术的魅力也在于此,所有的艺术定义都有可能缩小艺术的范畴。艺术也没有唯一的创作方法论,所有的方法论也只是接近艺术的、无穷尽的方法论中的一个。艺术和哲学一样,更像一扇扇我们通往探求无尽世界的大门。虽然接近真理没有唯一的通道,但作为已经显现的艺术成果和创作方法论却是可以共享的。比如说,那些伟大的传统。1962年刚到敦煌的时候,您是如何一步步走入中国传统雕塑这个世界的?那可是一个均达精深的系统啊。
何:我希望能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来讲述关于传统与创造的话题:在第一个阶段,是忠实临摹。如敦煌159窟唐彩塑菩萨像、197窟唐菩萨像、194窟唐天王像,临摹时全神贯注,做那一件只看那一件,仔细比量,运用专业技能与基本功,精心塑造和彩绘,力求摹制品与原作一摸一样,争取达到专家组评定的甲级和甲上的标准。第二阶段,在临摹中,不仅用眼睛观察,开始用心观察,用脑思想,竟有了意外的发现和收获。在敦煌,我接受了临摹194窟唐代的第二尊天王像的任务,第二次跨进这一洞窟,在临摹间歇的休息时,下意识地将这尊天王和过去临摹的那一尊天王对照着看了几个来回,先是偶然地发现两身天王像的一处、两处、三处的不同,引起了我寻找二者变化的浓厚兴趣,后来竟然使我发现了两身天王像有十三处完全不同。比如神情不同:一怒一笑;胡须不同:一无须,一红须,等等。这样精巧的不同处理,显然是技艺超群、聪明过人的雕塑工匠经过周密推敲后完成的。
我又想: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我找到了答案。我想,在当时,他们只能在三个有限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活动:一在宗教规定的题材范围内,二是在有限的佛龛内,三是在固定的位置内。这三个方面的限制,对塑匠的创造才能是一种难以突破的束缚,但聪明的巧匠在这三个限制性的条件下,施展出巨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竟使两身同样动态、相对而立,间距不到三米的天王,产生了类型不同、神情不同、个性不同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佩服!
郅:是啊!中国古代雕塑无比丰富,中国伟大的雕塑传统无疑是中国雕塑家的一个宝库,是一个集合了无数种艺术方法的聚宝盆,深邃、博大、丰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看做中国当代艺术家天然的、血液中自带的宝库。我们从这些古代艺术精品中能够想象出当年造像的古代雕塑家不但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是用生命来塑像的。他们将自己的肉体和心灵一点一滴融入作品中,生命消失了,艺术永恒了。那么,您用了很长时间“进入”,又是如何“打出”的?您如何将传统转化为自己的智能与体能,激发出生命中的创造力呢?
何:我由衷地感悟到,这些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静静地屹立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却以巨大的推动力呼唤着一个民族新的未来。我就是那个被呼唤、被唤醒的人,我幸运有这样的机遇。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我创造的生机。就这样,我进入了第三阶段:我的创作热血沸腾了。这一时期,我先后创作了以城雕《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如《绣花女》、《和睦》、《希望星辰》……《黄河母亲》是我对中华民族情感的凝炼、寄托和抒发,《绣花女》、《希望星辰》是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探索、吸收与融化,《和睦》是我对时代各民族友爱团结的真挚情感与祝福。还有,通过雕塑《流淌的河》、《人生》、《生命》,我尽情赞美生命与智慧,通过《厚土系列:黄土、沃土、乡土》,激情倾诉了我对民族、对西部、对故乡的千千情结。
郅:您的代表作之一《黄河母亲》,落成距今整整30年了,如今已成为您个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也成为兰州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这座雕像,凝固着一个伟大而永恒的主题,以《黄河母亲》来象征一座城市、一条河流、一段文明。直至今天,这件雕塑仍然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何:谢谢!时间过得真快,真不敢想象《黄河母亲》建成已经30年了。我在敦煌莫高窟学习、临摹、研究12年之后,临摹已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但终于有一天,从古人的光辉里折射出了自己的缺失,之后在对自身的极度不满中,寻找着失落的自己,寻找迷失的创造力,进而寻找着这个时代的“创造”。这一次顿悟,不仅孕育出了《黄河母亲》这件城雕,也从此奠定了我人生的终极座标。开始,我在“我们这一代人要做事”的愿望下,构思了一件《黄河儿女》,有男有女。后来为了凸显母亲的永恒,减去了男子像,《黄河母亲》设计稿诞生了。
郅:创作安放于公共空间的大型雕塑是最考验雕塑家的,一旦公之于众就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怀、个人才华的抒发了,而是要考虑场域、空间、城市肌理、历史文脉、公众审美等等一系列的因素。而且30年前的各种条件是有限的,如今回望这件作品,在您心中最深的记忆是什么?
何:我这里最想提到的,是在制作这件《黄河母亲》城雕的过程中,第一次体验了一件公共空间的作品在雕塑家心中的份量究竟有多么重。记得当时泥塑稿已被领导通过了,可是我忽然意识到,这件泥塑一旦翻成石膏模型,石雕就按模型雕刻,最后成为永久的石头形象,有了问题就再也不能改动了。想到这里,心情立时沉重起来。我看着我的这双手,明白了雕像的命运实际上就在我的手里。于是,我丝毫不敢歇息松气,又继续塑下去,只希望塑一下,再多塑一下,塑好一些,再好一些。一直到1985年8月1日翻制小组进入工棚前几分钟,我才从工作架上撤下来。当石膏模型将要送往山东去打石雕时,我亲自仔细地检查每一块模型是否包装好,希望模型安全到达,万无一失。石雕完工了,安装时刻又有许多担心涌入脑海:母亲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是否协调?面部五官的表情是否对称?心缩紧了,我像犯了错的孩子,竟不敢抬头看她。默默地走到几十米外的路边,怯生生地望去,等到终于看清了比例正常,我才放下心里的一块石头。修整合缝而完成了雕像安装之后,落成的那一天,数十位甘肃省、兰州市领导前来观看并通过验收。此刻,我又清醒地告诉自己,作品才真正开始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于是,在雕像落成后的第一个月里,我在工作之余,下班后即坐公车到《黄河母亲》像前,一共去了五次,坐在人群里听人们的议论。一月后我才真的放心了。之后,漫长的三十年里,我依然一直在关注这座雕像的命运,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郅:2006年8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成吉思汗广场上,矗立起五组青铜巨型城雕《成吉思汗雕塑群》。这是您又一组巨作。这群具有历史性、主题性、纪念性的城雕,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共有人物110人,马40匹。我了解到,仅内部结构的搭架,就用去木料452方,泥料915吨,青铜铸造铜材480吨。从主建方到雕塑方、青铜铸造方,先后参与的总人数达八百人之多,作品从创作设计到建造完成历时两年,非常不易。请您谈谈这组巨型雕塑的创作思路吧。
何:鄂尔多斯主建方领导的委托字字千钧:“希望您给我们留下一件精品。”“创造”的欲望再次点燃,机遇就在面前,用责任去担当,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诺千金。接受重托后,我通过阅读几个版本的成吉思汗传,整理出繁复的历史脉络,人物关系,成吉思汗的家族体系、朋友、敌人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等,决定做成雕塑的交响乐。随后,再放开具体史实,寻找事物之间的闪光点。我想,团结,正是蒙古族悠久历史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晚兴奋无比,彻夜无眠。成吉思汗用人不拘一格,唯贤是举,集大智慧于一身的人格魅力也感动着我,并深深打动了我,于是形成了《草原母亲》与《海纳百川》。这两组群雕矗立在市政广场,我想,它的主题既是政府的主张,也是政府的宣言,更应当是对群众的承诺,极具现实意义。另两组巨型雕塑,讴歌了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统帅部众,勇往直前,排山倒海的大无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巨大精神力量。如《闻名世界》,我将成吉思汗定位在众人之中,又在众人之上;《一代天骄》,将成吉思汗定位为从一个平凡的蒙族少年成长为一位伟人。
郅:巨型雕塑群从创作设计完成到进入艺术工程,意味着雕塑家将接受更重的责任和使命,非常钦佩您的毅力和勇气。
何:那是一次当代雕塑界老中青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巨大成果。我在长春2008年的国际雕塑大会上宣讲的论文《弘扬民族精神,创造时代精品》当中这样说:“参与《成吉思汗雕塑群》的这八百人全部都超越了自己,做了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成吉思汗雕塑群》于当年获得了2006年城雕年度大奖。被誉为是新时期雕塑的奇迹。”感谢时代给予我这么多创作的条件和机会,希望在有生之年自己能够创造性地参与每一件作品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中去。我虽已年届八十,但仍是中国雕塑大军中的一员。我能够给予时代的,唯有雕塑。
8.西方文化的精髓 篇八
旅居异国18载,2004年3月我回到中国,在大学里教授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课程。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当然不是好奇心,而是我想分享一下我在西方的生活体验。
每个关于文化比较的演讲,我都把重点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大量误解和谬误之上,想实现一种切实的、深层的理解。我是一名哲学家,同时也是专业的文化交流者。
我在中国的经历是愉快的。我为中国在过去30多年改善国家经济条件上取得的成就感到欢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文化领域广泛存在着对西方思想的肤浅理解,它的根源在于对西方的遐想和误读。
曾常有公共知识分子在媒体宣传自由主义、民主、人权、个人主义这样的西方的概念。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应当让读者知道,西方为什么有那么根深蒂固独特的自由思想。在西方,“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非西方”这种二元对立之说法是受到质疑的,遭到西方后现代思潮批判的启蒙概念在中国是那么受一些名家的推崇。西方思想的传播,恐怕不是说服力,而是诱惑力,使得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产生文化离异感,对自己的文化渐渐失去认同感。他们因为追求一己“个性”而失去文化“个性”;在渐渐缺失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中,萌发出文化自卑感。
世界日益全球化,越来越迫使不同文明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和适应一个更加紧密的互相关联的共同生存环境。它要求我们越来越应意识到,是西方独特的“自我”思想,使整个文化与其他文化拉开距离,尤其是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首先,西方存在一种强烈对上帝的信仰。上帝创造人类,人类因上帝而存在。启蒙运动虽然实现对这个概想的转换,从“上帝至上”走到“理性、科学”至上,但它没有彻底摒弃上帝主宰人类的思想。而中国思想体系没有“上帝”,人因自己而存在,也因自己所在的关系(或所在集体)而存在。一个好人在于奉献社会,并因此达到一种对自己也对集体的良好存在状态。按这一逻辑,人有自己决定自己是“善”还是“恶”的权利。
其次,西方认为人类是本性邪恶的。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犯罪,为一己之私而损害他人与社会,是一种安排。就自由主义思想而言,人类初始状态的邪恶性是核心理念;至少在个人层面,人类是不具备自身从善或提升能动的。然而,树立自我提升与发展目标是中国思想体系至关重要的观念。而这恰恰是西方没有的。对人性恶的设定,迥异于中国思想传统,西方因此决定性地改变了其整个思想体系的走向。政府形式在自由主义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选择的政府形式正是基于人性恶的假设。这与中国观念相比,它更容易和法律、自由主义政府结构、以一己作为终端目的的理念构合。法律和政府是抑制人性、保障社会和平的手段。而在中国,政府是人性从善倾向的表达,是实现人整体改善的方式。君是民的道德榜样,不是以命令强加于民或制定律法以约束人性的人。
如果一个人误读西方文化中的结构性差异,误读这个导致其它所有差异的关于“自我”的独特理念,他就会对按中国的还是按西方的模式行为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自己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他就不可能和西方人有较充分的交流,使自己的想法获得理解。仅仅掌握一些英语是不够的。只有充分考虑到根本文化差异,才有可能实现较为充分的交流。这时,人们才能明白一味效仿西方文化范式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深深植根于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思维形态、信仰、价值观、文化和语言之中。我们应该有文化的自我感,同时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
(作者系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编辑/王洪丽
9.领略汉字魅力体味文化精髓 篇九
——广河一中参加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3月19日,由我校八年级1班马卓雅、马正,八年级2班马亚楠、马雪珍,八年级3班张圆圆,八年级4班马欣雨六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代表广河县参加了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汉字听写大赛。经过八支参赛队激烈角逐,临夏市(临夏市一中)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一名,广河县参赛队(广河一中)荣获团体第二名,永靖县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三名。在获奖的前6名选手中,我校马亚楠、马卓雅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第四名、第五名的好成绩,为县、校争得了荣誉,教导处副主任、八年级语文教师马宝军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本次活动由临夏州教育局和州语言文字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为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甘肃省选拔赛选拔选手,全州七县一市共八个代表队参加。我校于3月7日接到参赛通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参赛事宜,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辅导小组,拟定了周密的辅导计划。3月10日,辅导小组精心命题,依据参赛对象年龄要求,在八年级各班初选30名学生进行测试,最终,筛选出了马卓雅等6名参赛选手。辅导老师利用下午自习、周六、周日等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参照省教育厅“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题库设置”的要求,重点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二级字表、三级字表上共4605个汉字,按易读错字词、形近字、多音字、热点词、生僻字归类梳理,并结合中国六书造字法及用字法,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读、听、写、练等多种方式测练,使参赛选手在短期内掌握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用字原理,有效积累大量的字词,为本次大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汉字作为仍在使用着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记述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国人的存在之家,书写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赛场上,我校参赛同学密切协作,从容自信,拼搏进取,一丝不苟,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书写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对传承千年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10.科学的企业文化理念精髓 篇十
——关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思考
承蒙郭总推荐,拜读了《稻盛和夫 阿米巴经营》一书,颇受裨益。其中稻盛和夫深邃的经营哲学思想,更令人折服敬佩,不能不让人思绪翩翩,感悟非常。下面,仅就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并以此作为向郭总的学习汇报。
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迹,一个对企业经营不懂的人,竟创办了京瓷和KDDI两家大型企业,并双双进入世界500强。创造如此奇迹的人就是著名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历经五十年风雨征程,京瓷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成功?稻盛和夫一语中的地说:“是由于京瓷拥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并将之与员工共享。”
长期以来,每当提到企业成功,不外乎归因于卓越企业家的超凡能力、巧妙的掌握了时代机遇、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汇聚了优秀的精英人才,建立了先进的管理机制,控制了特殊的宝贵资源等诸多重要因素,而稻盛和夫的成功却不是这些,所以让许多企业界研究者们大惑不解。
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就不难理解了。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抱着浓郁的疑惑奔赴延安,当他在毛泽东的窑洞里端着小米饭,目睹毛泽东的餐桌上几盘简陋的小菜时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蒋介石几十万大军,不能战胜缺枪少炮的弱小红军这一不可思议的问题了。
毛泽东和稻盛和夫所创造的奇迹源于治军和治企理念的惊奇一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诠释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句名言——“汝儿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精辟哲理。也就是说军队和企业的取胜之道,不在作战和生产本身,而在于如何领军和办企业的思想中,即——哲学、理念、文化。
从稻盛和夫创业以来50年的世界工业史履历证明,企业文化是治企之根,兴企之魂。遗憾的是还有成千上万的企业领导人对此麻木不仁、浑然不知。
一、企业宗旨的确立,意义深远而重大
稻盛和夫认为,干事业首先要确立光明正大、符合大义名分、崇高的事业目的。明确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企业存在的理由到底在哪里等核心问题,要让全体员工与自己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缺乏“大义名分”是行不通的。如果缺乏这一点,员工很难从内心深处产生必须持续努力工作的欲望。
是什么原因促使稻盛和夫树立伟大的企业宗旨呢?原来稻盛和夫通过切身经历的两件事,促使他在办企业的宗旨上发生了根本改变。
第一件事、十名新员工追求未来保障,说明企业领导必须为员工终生着想
在公司创建的第二年,10名新职员突然跑到他那里要求改善待遇,而且还写了血书,提出了“要保证将来给予不低于多少的加薪和奖励”。强硬的要求使谈判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历经苦口婆心的说服,最后员工同意留了下来。
稻盛和夫毫不隐晦地坦言:我是为了实现一个技术人员的梦想而创办了公司,不排除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通过这件事,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义,即使是这么小的一个公司,年轻员工能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公司,自己的责任是多么重大。我心情沉重地苦思冥想了数星期之后,终于明白了:员工们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公司。所以公司应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并为其谋幸福,而我必须带头为员工谋幸福,这就是我的使命。所以我把“应在追求全体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定为京瓷的企业宗旨和经营理念。
第二件事、经营的基本原理决定了领导必须与员工同心同德,利益共享
稻盛和夫自述道:“正由于我对经营一窍不通,不具备人们常说的常识,所以在判断事物时只能去考虑事物的本质,这反而让我找到了经营中的最重要的原理原则”。这原理原则就是企业的宗旨和企业使命。
稻盛和夫有一次去询问会计月度结算情况,会计用难懂的术语向他汇报。因为他不了解会计业务,所以听了半天竟一句也没有听懂。后来他询问,会计解答,在反复对话之后说道:我终于明白了“只要实现销售额的最大化和经费开支的最小化,那么两者之差的利润就能最大化”这一经营的基本原理。
事后,稻盛和夫开始日思夜想如何增加生产,加大销售,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一系列提升利润途径的至关重要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决定他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是员工。试看!决定生产效率的是员工,决定销售额度的是员工,决定产品质量的是员工,决定成本升降的是员工,可见企业的命运就攥在员工手里。他说:“不论是研究发展、公司管理或企业的任何方面,活力的来源是‘人’。于是他开始讨好员工,小恩小惠,问寒问暖,赢得了员工们的好感,企业效益不断攀高。
随着企业的发展,稻盛和夫感悟到原来自己办企业是在为国家纳税效力,国家又在为民众服务,归根到底自己还是在为员工服务。而员工并不理解老板的贡献,很多老板也没悟透这个循环道理,往往在利益上克扣损害员工的薪酬,导致劳资对立,关系闹得很僵。经过学习与思考,稻盛和夫的思想境界有了升华。稻盛和夫说:我的经营宗旨和使命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员工的物质幸福就是充裕的薪酬,员工的精神幸福就是快乐工作,而员工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实质就是在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付出与酬劳的关系等)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圆满的处理。
稻盛和夫高屋建瓴地说:“企业经营的根本意义和真正目的既不是‘圆技术者之梦’,更不是‘肥经营者一己之私腹’。经营者必须为员工物质与精神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
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名分。这种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内心的共鸣,获取他们对企业长时间、全方位的协助”。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浅白的阐述就是重义轻利。恰恰是他重义轻利,反而却获得了无数企业家梦寐以求的“利”(即企业和个人的成功)。古往今来有一个悖论:从长期来看,以重义轻利的方式行事,反倒是获得了更多的利;而以重利轻义的方式行事,最终不仅得不到利,甚至弄得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从这个意义上说,重义轻利,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于是稻盛和夫获得了“哲学家当中杰出的企业家,企业家当中杰出的哲学家”的美誉,这就是利与义、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俗的辩证法。
谈到这里,我们不仅联想到我们国企的办企思想,中国共产党早就明确了我们国企的宗旨是为工人群众谋福利,全心全意为工人群众服务,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稻盛和夫的经营宗旨与我们国企的经营宗旨的惊奇一致性,雄辩地证明了真理只有一个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东西方文化乃至全人类至真、至理、至善的科学概括。
从马克思到彼得·圣吉,中国人的意识里始终荡漾着西方的先进理念,并受其驱使。殊不知西方理念中也蕴含着东方文化的灵性,在真理的旗帜下东西方文化殊途同归,共同指导着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创造。她们共同凝结成的企业文化是我们建设企业的指导思想。问题是稻盛和夫是真心实意地践行为员工服务的宗旨,而我们有些国企的领导人却把他当成口号挂在嘴上,并不执行,如今我们向人家顶礼膜拜,堂堂的国企领导人反不如资本家,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通过学习稻盛和夫的企业经营哲学思想,我认为确立正确的企业宗旨和经营理念,意义深远,至关重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不会纳入康庄正轨,顺利实施。违背真理而倒行逆施,再强大的事业也会日趋衰败、走向穷途末路的。
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意义深远而重大
依靠多数人并力一向,还是仅凭少数人孤行己意,这是干事业的大是大非问题。
曹操是政治家,同时又是军事家,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可谓是绝对精英,但他的谋士最多;关羽武艺高超,力敌万夫,但没有刘封的援救也只能败走麦城。干事业、办企业,必须依靠团队,依靠广大员工,稻盛和夫走全员参与、民主经营之路无疑是开明睿智之举。
人非圣贤,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化经营模式并非是稻盛和夫的先见之明,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感悟形成的。
1、孙悟空分身术的启发
稻盛和夫在27岁创办京瓷的时候,担任公司董事兼技术部长,公司总裁一职由当时向他提供援助的宫本男也兼任,副总裁则由和他一道辞职的老上司青山政次担任。身为技术部长的稻盛和夫,对京瓷的制造、营销,直到研发等方面都负起责任,躬身亲为。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事务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稻盛和夫忙得不可开交。他甚至想:“要是我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那样该有多好啊!拔根毫毛一吹,变出一个自己去搞销售;再
拔根毫毛一吹,再变出一个自己去搞生产……”于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化经营模式开始在稻盛和夫的头脑中转悠开了。
2、坐轿子与抬轿子的启发
稻盛和夫感悟到,公司好比是轿子,老板往往独自一人坐在轿子里扬眉吐气,威风凛凛,底下肩扛手抬的员工不免忍气吞生,牢骚满腹,这就容易导致老板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尖锐对立。抬轿子的人消极萎靡,能少出力就绝不多出力;而轿子里的人却在时刻提防,很怕不小心被掀落下来。作为经营者的老板与其随时担惊受怕,莫不如一开始就不上轿子,而是与众人一起“抬轿子”。
企业“治人”,有两种基本途径:王道和霸道。所谓霸道,就是以力量来压制人,即以力治人,好比轿子里的老板耀武扬威,动辄皮鞭;所谓王道,就是以仁义治人,即以德服人,犹如互助互帮、平等协作的同事。稻盛和夫通过借鉴中国治乱兴亡的历史,得到了这样的感悟: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一定要实行王道。
3、主人翁心态机制的启发
企业领导者都期望员工能拥有“老板心态”,即“主人翁精神”,希望大家事事能从公司角度考虑问题,处处为领导着想。如果工人一味地维护自己的权利,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那么高效的生产率是绝然不会出现的。
稻盛和夫认为:劳资对立必使企业出现内耗,将使公司难以生存下去。如果经营者不考虑工人的立场和权利,不仅积极性无从谈起,而且对立也无法消除。如果让工人与经营者一样具有为公司做贡献的想法,那么劳资对立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稻盛和夫觉得最理想的是全体员工为了劳资双方共同目标而能互相合作,于是他试图借助日本传统的“家族”观念构建一种模式——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构建一个互相关心的、充满爱意的、携手并进的、共同参与经营的大家族公司。
这样的结果是员工把京瓷当作“自己的公司”,把自己当作一个经营者而努力工作。稻盛和夫力图实现和员工的关系不是经营者与工人的关系,而是为同一个目的而共同努力的同志关系,形成了一种风险共担,责任共尽,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从此不管商海沉浮,风叱雨骤,经营者与员工辛勤着彼此的辛勤,快乐着彼此的快乐。真正实现了大家物质与精神的幸福,企业成了员工的和谐家园。
稻盛和夫的这种“大家庭式经营”,使我感触颇多,他与毛泽东的民主建设思想异曲同工,共同揭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真谛。以人为本的首要环节是以员工为本。企业关爱员工、尊重员工,才会导致员工忠诚企业、尊重顾客。员工离顾客最近(尤其服务型企业),员工怨恨企业,他能对客户好吗?所以离开关爱员工去喊顾客是上帝,纯属是白喊。
孟子早就说过:“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海尔公司的张瑞敏说:企业对员工忠诚,员工反过来就会对企业忠诚;领导对员工负责,反过来员工也会对领导负责。
曾几何时曾涌现出一批管理学歪书,引入江湖权术厚黑学之类,搞什么“狼性管理”、“狐性管理”一套,讲述些怎样施展骗术,快速征服员工等诀窍。如有一本《与员工斗法》的书,作者开宗明义,将领导与员工的关系比作猫鼠关系,提出老鼠作恶是其本性所致,领导要研究老鼠的习性和规律,当它们作恶之时,果断出击,抓住它们,否则永无安宁之日。作者还一口气列出五六十种员工常见的陋习,如偷懒成性、看钱做事、挑三拣
四、眼高手低、化公为私、欲壑难填、呼朋引伴、包藏祸心、狐假虎威、打击异己等,然后条分缕析,一一应对,教领导们如何与员工“斗法、斗智、斗勇。”
领导将员工视为对立面,处心积虑地与之斗法,这是管理吗?员工那么多,领导那么少,斗得过来吗?即便斗得过来且常能取胜,就不觉得累吗?整天斗来-斗去,究竟又是为什么?可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相当多的领导头脑中,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现在许多企业一强调加强管理,就首先对员工念“紧箍咒”,对员工死看死守、左罚右罚,弄得经营者与员工十分对立。著名国学大师翟鸿森说过:领导让员工怕,就离挨骂不远了;老板让员工恨,企业离关门就不远了。
稻盛和夫能身体力行实行全体员工参与的民主管理化经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能不能让员工参与管理,既是管理方式问题,也是干群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办企业的宗旨问题。
三、调动积极性的方式意义深远而重大
对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积极性?稻盛和夫说:我经常利用会议的形式来进行有效的教育。
在京瓷还是一个零散企业的时候,我就开始向并肩奋斗的伙伴们描绘出我的宏伟梦想:“现在要把京瓷建设成原町第一的企业,当成为原町第一后,就要成为西京第一,然后成为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当成为京都第一后,就要成为日本第一。成为日本第一后,就要成为世界第一的企业。”当时,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远大梦想,即便如此,我还是利用一切机会灌输“终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一”的想法,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朝着这个远大目标倾注了全力,终于成就了今天的全球性企业——京瓷。
回首京瓷的奋进之路可见,思想教育、精神激励是稻盛先生的驭人法宝。稻盛和夫豪迈地表示:京瓷非常重视公平、公正、正义、勇气、诚实、忍耐、努力、博爱等质朴的价值观,恐怕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像我们这样重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稻盛和夫解释说:“没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员工就会各自为政,无法把成员的力量凝聚在领导所指引的方向上,最终无法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由此我们发现,稻盛和夫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做法与毛泽东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初衷又是惊奇的一致。
稻盛和夫鲜明地表示反对欧美很多企业所采取的成果主义激励原则,欧美派的成果主义是将薪酬与工作成果直接挂钩,采取激发员工物欲的方法,也就是现在风靡一时的绩效管理法。在这样一种人事制度下,如果取得巨大成就,就能得到巨额报酬,如果不能提升业绩,则会被减薪甚至被解雇。
对此,稻盛和夫认为:业绩提升了就能得到高额报酬,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短期来看,成果主义或许是有效的经营手法。但是,业绩不可能一直上升,总会有回落的时候。人的心理是很不可思议的,一旦业绩提升并拿到高额报酬之后,就会在无意中习以为常。所
以当业绩恶化、报酬减少时,士气就会一蹶不振,对公司的不满也会日益郁积,公司经营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稻盛和夫进一步分析道:有些公司打着按业绩进行分配的旗号,根据各部门的业绩来增减报酬。如果采用这种制度,业绩出色的部门就会士气高昂,而业绩不良的部门则士气低落,从而造成部门之间的嫉妒和怨恨。当业绩出现滑坡、薪酬被削减时,大多数员工就会心怀不满、怨恨和嫉妒,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成果主义反而会使人心涣散。
人们对于差距很大的报酬和待遇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抵触心理。如果日本企业也采用欧美风格的直接成果主义,一开始会因为只要努力就能拿到更多的奖金”,所以组织看起来生机勃勃,但是过不了几年,就会因为怨恨和嫉妒而人心涣散。
稻盛和夫对高薪刺激、奖金挂帅的利弊分析无疑是深有见地的,目前许多领导陷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绩效挂钩是对多劳多得原则的兑现,是调动那些不愿努力工作的员工的最好办法或唯一办法,实际是弊大于利的。中国几十年来的管理实践证明,绩效挂钩的做法就是饮鸩止渴,客观效果不好,无可辩驳的实际状况已经充分证明,除了显见的产量之外,质量、安全、成本等问题重重,干群关系、执行力、创新力、企业凝聚力、员工的责任心、干部的上进心、领导的事业心等软实力方面大大滑坡。
严重说来,金钱刺激已在引导着广大干部群众成为贪得无厌的物质主义者,低级趣味的享乐主义者,逆来顺受的奴性主义者,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热爱企业、努力工作、真诚奉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奉献精神、模范作用大幅削减,从上到下到处弥散着消极无为、等靠攀比、萎靡沉闷的气息。长此以往,再强硕的企业也会土崩瓦解,行将没落的。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揭示了企业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即教化的力量是神圣的。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企业的特质之一,就是重视哲学的力量,也就是重视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拥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持续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必然能够导致企业的繁荣和兴盛。
毛泽东提出向大庆学习是有很深远意义的,大庆有很多地方确实值得学习,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不要忘了大庆是靠“两论”起家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滋育大庆人奋发向上、创造奇迹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精神的孵化器。
后人对“精神挂帅”和“物质刺激”的辨析非常精辟透彻。“精神挂帅”是利用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来治理企业;而“物质刺激”是利用人性中消极的一面来管理企业。这是一对矛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表面和初期的状况来看,“精神挂帅”使物质水平提高缓慢,但却是引导人奋发向上的的,符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因而有着远大的发展前途。而“物质刺激”的做法会使物质水平迅速提高,但却是引导人唯利是图的,违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的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有着严重的局限性。现在从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来看,“物质刺激”的做法只能是权宜性的,不用思想政治工作提振国人思想境界,就不可能彻底打破物质和金钱对人性的奴役。且不说受金钱驱使的员工能否创造现代化企业的优异业绩,即使社会高度繁荣,人们还会有幸福感吗?人们还会有生存的乐趣吗?社会主义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综上所述,企业宗旨确立,全员参与管理,注重精神激励,三个方面问题实际是一个企业文化系统:没有正确伟大的企业宗旨,就形成不了经营者和员工的良好关系及其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就不可能有积极的建设性的激励方法。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我赞成郭总的定论:企业经营理念是基础,这个问题不解决,阿米巴那样有效的经营形式就运作不了,所以目前,已到把构建铸锻钢优秀企业文化的课题亮到桌面的时候了。
尊敬的郭总:以上是我对《稻盛和夫 阿米巴经营》一书的粗浅理解,仅限于经营哲学“正确的做人原则”方面,关于实学——企业管理技术、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未作涉及,请郭总指点斧正为盼。
公司工会王奎武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荐阅读:
《弟子规》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精髓07-31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07-10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08-26
中国传统文化周易09-16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09-27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10-16
中国传统文化体会11-06
中国传统家宴10-31
领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06-30
中国传统文化茶作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