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2024-10-10

高职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论文(共12篇)

1.高职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德育养成探讨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不仅可以拓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而且可以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挖掘学校特色文化等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

工科学生

工匠精神

德育

高职工科学生是未来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实现高效运作、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从德育养成角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方面可以开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中,寻找培育工科学生德育新路径,提高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必要性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反映了国家层面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诉求。工匠精神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包含专业敬业的职业情怀、追求极致的理想信念、一丝不苟的处事方法、耐心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通过德育养成高职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拓展了工科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很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从专业层面培育,在教学做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的目标是培育合格的工匠,在培育合格的工匠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而忘记职业教育的初心,特别是对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于考虑企业的当下需求,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4]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是职业伦理、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工匠精神,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所以,从德育角度培养工科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开辟工匠精神 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

(二)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

德育理论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不关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现阶段高职德育忽略现实的需求。从德育目标来看,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德育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没有结合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创业要求。脱离实际的德育,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中去,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能工巧匠。,这不仅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推动高校德育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使德育紧贴实际,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三)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职业品质

高职学生处于高招录取链末端,他们的某些特点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时与“工匠精神”是不能完全吻合的。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较难改变,比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精神,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竭力克服。[3]在平时的学习、实训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欠缺,遇到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表现得很颓废,还经常怨天尤人。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坚持、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职业品质。

二、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可行性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不仅是必要的,从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律性、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和德育方法论体系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其实施过程的可行性。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有其内在一致性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长足发展的需求。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已成为现时代德育目标之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调细作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2]德育是养成人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高职工科学生培育目标上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在人才培育内容层面,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德育过程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包含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及乐于奉献的价值追求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优质的德育资源。

高职德育应以高职生修身成才为落脚点,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培育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中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的这些内容也是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让学生德育养成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在人才培育方法层面,工匠精神养成与德育过程具有同一性

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其一是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是理性认知;其二,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养成工匠精神。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在具体的实训中、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教育中培育。

德育方法是师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手段。由于德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具体方法:说服教育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问题;情感陶冶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实践锻炼法,在行为实践中锻炼养成良好品质;榜样示范法,榜样教育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德育方法和工匠精神养成方法有同一性,都是通过认知、实践来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受到了来自德育工作者、工科学生、德育体系机制三方面的制约,这需要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加强和完善。

(一)高职德育工作者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要在德育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热爱德育工作的“工匠型”德育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队伍令人堪忧,出现了教师对职业精神、职业信仰的危机。新形势下,部分德育工作者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改,不能将学校当前德育工作与当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难解学生之惑。[5]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作为德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观念,在平常的德育工作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二)高职工科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发展不平衡

受到学历层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工科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课程敢兴趣,大都偏重技术应用,对德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身缺乏主动学习习惯,并且缺乏刻苦精神进行学习与钻研;社会责任感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做事情绪化,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缺乏决心、信心及毅力将其解决,这些均会导致培养工匠精神难度有所增加。

(三)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滞后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

现阶段高职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和方法、德育体制上滞后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仍以德育理论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专业素养发展等相关的问题涉及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职业道德领域的诸多困惑,不能在德育教育中解决。

高职院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滞后于学生发展需求。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德育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配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所有的东西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在具体评选中,导致学生“唯分数论”,知行脱节,造成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四、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德育对策

德育养成工匠精神是教育者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基础上,有目的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在塑造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养成规律,显隐结合,内外兼修。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德育功能。“工匠精神”重在精神,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还需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因此在学习和练就技能时要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在进入企业工作时能更专业、敬业。这种精神的形成需要学校加强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主要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工匠精神融入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侧重点不同。《概论》课重在培育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传承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文化强国讨论学习。强国、敬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塑造。《基础》重在让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知行统一。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中,重点分析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融入工匠精神,重点分析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探讨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题中之义,是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升华。要弘扬和塑造工匠 精神,就要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并在平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二)改进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推进工匠精神的知行转变

从认识到实践,从动机到行为的转化是德育中基本的一环。要重视和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充分利用专业第二课堂、实训、顶岗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本质,同时自觉追求工匠精神。对于培育和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专业实训、见习中塑造工匠精神。专业实践活动中,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都要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时时处处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操作。

塑造工匠精神,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同时还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和关键能力。企业与学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共参与,把学校培养的工匠精神诉诸企业实践中来。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高度融合,躬行践履、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实践化、具体化。

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技能任务,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在实践中形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专注的工匠精神。从中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价值。通过学生的长期练习,让工作要求成为他们的习惯,从中提高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实现工匠精神的从知向行的转变。

(三)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强化工匠精神的养成

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专业课的德育资源,在技能训练中塑造和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

首先,要制定可操作、可执行的内含“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不同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专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要领标准。这两个标准体系要细化,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用工匠标准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安排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课程,要包含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容,并设计培育职业精神的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师在 进行项目化教学和实训中,每一项任务也要提出具体的素质培育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标准,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要将其纳入到课程的考核当中来。

再次,要有具备“双师型”、专业本领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专业教师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教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精神,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影响很大,会让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须靠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

(四)挖掘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学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的校园氛围。重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挖掘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达到传播、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

经常性的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高职院校根据高职工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形成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工匠精神”的相关讲座、优秀毕业生报告会、演讲征文比赛等;文艺活动,以诗歌朗诵会、歌咏活动、舞蹈小品等。这些活动重在确立学生具有工匠精神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

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教师参与社团指导,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具特色的社团。为了使社团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活动有意义有成效,教师要参与积极指导,每项工作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有相应考核和奖励。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企业文化育人,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中来。高职学校认真调研和研究,将职业、企业、行业的文化要求以及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领悟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在校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2016-03-05/2017-6-30.[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5.[3]孙标.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武汉职业技学院学报2016(6);6.[4]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54.[5]谢明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高教学刊.2015(17);242.

2.高职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而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 管理活动的开展, 甚至教育方针的贯彻, 都要依靠班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班级作为高职院校的基层组织, 肩负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任务。班主任是高职学生管理的基层力量, 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是学校领导管理学生的得力助手, 更是加强学校管理的落实人[1]。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关键, 策略运用得当, 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问题提出

但随着近几年高职生源的萎缩, 高职生源质量也不断下降, 使高职校的学生管理面临日益严峻的局面。笔者认为, 在学生入学时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能极大的减少高职学生管理难度, 有利于学生成长, 有利于高职校更好的培养优秀人才。

2 养成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 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 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 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 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 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 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 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经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是重中之重。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一旦养成了坏习惯, 就会使学生受害终生;相反,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古代著名的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 论轻重, 行为重。”教育者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因此作为学生, 尤其是高职校入学新生, 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 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来认知世界。

3 高职校加强养成教育的策略

3.1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和谐教育

养成教育的培养不等同于“说教”, 而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的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质, 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 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和谐教育要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爱好充分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来看,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相互依赖和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不等于不要个性。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兴趣和处理信息能力, 获取新知识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交往。一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发展, 具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养成教育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自觉探索, 不断构建新知, 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3]。为了达到培养目的, 学校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 利用黑板报、班会课、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形式对学生经行正面疏导教育, 也可在专业课中渗透一些养成教育理念。

3.2 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身心不够成熟, 自觉抵制力较差, 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产生各种畸形心理问题和障碍, 对社会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 这些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每个教师必须牢记“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 从根本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并且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加以落实, 有目的、有计划地疏导学生思想, 消除思想压力, 从根本上消除教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 从消极变积极,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是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 并给与跟踪指导, 要用心与学生交流, 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 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 大多数高职学生曾因在应试教育中受到挫折, 易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 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与鼓励和指导,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对于犯错的学生, 老师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打开学生的心扉, 用爱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而不是采取简单惩罚措施。

3.3 争取家校合作, 共同培养良好习惯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角,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角。每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很优秀,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出色。因此,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长要和老师密切联系, 互相配合, 形成合力,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终生的老师。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 家庭更应该担当重要的角色。不少家庭缺乏正确的育人理念, 无论大小事情, 一手包办代替, 长期严重的“关爱过渡”, 导致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都被剥夺。而高职校的新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 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还没有独立, 仍需要家长的扶持和帮助, 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离不开父母的指导。有的家长以为孩子一旦入学, 只需要在经济上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就可以了, 认为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学校的责任了, 这种行为在无形中给孩子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家长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导, 要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 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及时多与学校联系, 多与老师沟通, 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把握孩子成长发展脉博, 教育方法上宽严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 为了减小高职学生管理难度, 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有必要在高职校开展养成教育。要想有效地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 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和谐教育, 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争取家校合作, 共同培养良好习惯, 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校新生的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效。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职生源的萎缩、生源质量的下降, 高职校的新生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局面。为了减小高职管理难度, 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有必要在高职校开展养成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和谐教育, 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争取家校合作, 共同培养良好习惯, 促进高职校新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以人为本,心理教育,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1]潘锐, 王鸿.对高职班主任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 2011 (12) :210-210.

[2]杨建梅.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7:4.

3.高职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 习惯养成 家校合作 方法尝试 有效沟通

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培养机制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QN016)、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内创新团队项目“四心班主任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SFX-B201113)的成果之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则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学校与家庭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适时——具有实效性的家长会

一直以来家长会就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若要使家长会这一传统方式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要改变家长会的模式。首先,在时间上加以转变,即改每学期的一次期末家长会为每学期的两次或三次的家长会,可在期初、期中、期末分别召开。这样,在不同的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情况有的放矢地同家长沟通。其次,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可以采取主题式的座谈会,也可以采用分组式的研讨会等。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共同探讨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家长会使家长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成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互相交流的有效平台。

二、灵活——具有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卡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教师长时间的观察和培养。因此,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家校联系卡”是教师与家长间建立起的一种新型沟通方式。家校联系卡分为A卡和B卡,A卡为教师使用,用来记录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随时填写卡片,向家长汇报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进步或问题,家长可以填写反馈意见。B卡为家长使用。家长可以记录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这样,家庭和学校就建立起了一种灵活、经常性的联系沟通方式,使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从而互相配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反应,或表扬或教育。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家长、教师对他的关注,从而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分类——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半月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也可以套用这句话,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是相同的,而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各有各的不同。针对这一情况,就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把这些各不相同的学生分成几类分别进行教育。因此,在家长和教师之间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半月谈活动,即每隔半个月,教师把具有相同习惯问题学生的家长召集到学校进行一次交流、讨论。这样既使座谈会上的每一位家长都有机会了解到孩子在校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也可以使每一位家长都有发言的机会。另外,具有相同习惯问题的学生家长也可以根据同一问题与教师、其他家长进行探讨,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丰富——具有可操作性的家长报

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更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合作者,有很多尚待挖掘的教育潜能。虽然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但也一定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会劳动、爱劳动;有的学生拥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有的学生具有责任感……每一种品质的背后都与家长的培养分不开,每一位家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自己的心得,所以教师就应该把家长们的好经验、好办法挖掘出来。《家长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家长报》是由教师倡导、家长供稿、编辑的报纸。在这张报纸上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对孩子的教育经历提供原创作品,也可以摘录好文章,还可以推荐好书……这样一张丰富而又有着很强的操作性的报纸,可以让家长们的教育资源相互分享。

五、随机——具有体验性的预约听课制度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如果班上有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让他来体验一下“预约听课”。“预约听课”制度就是家长可以在前两天向教师提出听课的申请,教师协调好后通知家长到学校进行听课。在听课期间,家长可以从学生听课、活动、写字、劳动等方面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生的表现,作出对比找出不足。这也是提高家校合作实效的一种大胆实践探索。

4.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 篇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愈益显得重要,学校必须积极探求科学管理的途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进入新学年,呈祥中心小学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行为

习惯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习惯养成班级管理量化细则》、《习惯养成小明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二是配备专门人员,组建检查管理队伍,通过“红领巾督查岗”等形式,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督促检查;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会、班队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熟知良好习惯的内容,尤其是结合今年的学雷锋月、植树节和第十五届“世界水日”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思想上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四是开展竞赛,榜样激励,每周评出习惯养成小明星和优秀班级;五是家校联手,提高校

5.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篇五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6.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 篇六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培养中小学生自强、自立、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1、遵规守纪习惯。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德,购物、上车自觉排队。

2、文明礼仪习惯。举止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尊敬他人,善待他人;谦恭礼让,注重礼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真诚相待。

3、卫生健康习惯。注重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合理搭配营养,科学饮食;远离不良嗜好,远离毒品;爱护眼睛,坚持做眼保健操;控制体重,达到健康标准;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学会倾诉。

4、锻炼身体习惯。热爱体育,崇尚运动,能够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将体育作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制定个人锻炼计划,通过不同形式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健康标准。

5、勤奋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功课,善于发现问题,做好预习笔记;课堂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做好课堂练习;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6、课外阅读习惯。坚持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认真写日记;每周诵记一名篇或好的段落,2—3条名言警句。

7、勤俭节约习惯。生活俭朴,不相互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学习和生活用品,爱惜粮食。

8、自立自强习惯。每天自己整理食物、打扫房间卫生;上学前自己整理好书本、文具等物品;家长不在时,能够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事有计划、不拖沓,当天事情当天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完成。

9、热爱劳动习惯。上好劳动课,经常参加学校集体劳动、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主动服务社会。

10、诚实守信习惯。坦诚做事,以诚待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借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了要按价赔偿。

11、团结友爱习惯。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对单亲、父母离异学生、留守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要真诚帮助;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

7.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研究 篇七

一、环保教育与游戏活动

(1) 废旧材料的收集。区域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愿意自动、自发地参与到游戏中去, 并且能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技能的锻炼和知识的获得。我们把环保教育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去, 学生们会更加容易接受。我们幼儿园的特色就是生态、环保, 因此我们每个班都设有一个环保体验区, 里面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一些废旧物品的再创作等活动。在这个环保体验区里面, 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材料的收集方面, 我们在环保体验区准备了很多由废旧物品制作而成的作品的图片。这些图片事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过, 他们都对能用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垃圾”制作成的物品十分惊叹。所以, 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成了孩子们在开展环保体验区的活动第一项任务, 当然这其中也缺少不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孩子们在观看过“废物利用”的魔术之后, 对废物回收这个任务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当然, 这个任务是有延续性的, 就是当你的家里出现了废旧物品要及时的带到幼儿园, 再用来加工创作。时间一长, 孩子们就养成了废物回收的好习惯。有些家长还向我反馈:“吴老师, 有时候我忘记了, 把用完的卷纸芯扔了, 还被我们家宝宝说了一顿呢!”这环保的第一步, 孩子们自动自发地跨了出去。

(2) 环保规则的制定。只要有游戏开展, 就应当有相应的规则。如我们在玩银行的游戏的时候, 总会要求孩子们要排队领钱, 他们就会在每天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养成要排队的好习惯。由此可见, 我们也可以把环保教育当成规则来融入到游戏中去。比如在开展美工区的游戏活动时, 孩子们经常会有剪纸、涂鸦等活动, 那在开展游戏活动前, 我们可以制定几项规则指示牌:1) 剪下来的纸必须要投放在垃圾桶里。2) 如果还剩余很多, 那么可以作为下次的材料, 投放在回收箱里。3) 蜡笔、彩笔等不能绘画在桌面上。这样与环保相关的规则还有很多, 在制定完这些规则后, 孩子们可能一开始没有很好的执行, 但经过多次提醒、实施后, 孩子们又怎么会忘记呢?这样的有效的环保行为规则是学生踏上环保的道路的有效助力。

二、环保教育与领域教学

(1) 注重情感的培养。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知识、情感道德最直接的途径, 有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活动的内容和感受活动的乐趣。在我们准备一节教学活动的时候, 往往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情感教育, 而对环保教育而言就更加需要这样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实施的一节大班的社会活动“小狐狸卖空气”, 通过小狐狸被汽车的尾气熏得过敏了, 想出要拿新鲜空气来卖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了新鲜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到后面讨论环节的时候, 学生们都提倡要多骑自行车、少开车, 这样大家才能健健康康。学生每周都有环保实践课,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环保对我们的重要性。比如环保实践活动“干净的水”“青青草地”“环保标志”等, 这些活动我们都通过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图片和资料, 如被污染的水、到处是烟囱排放的黑气、没有小草的干枯土地, 让学生感受到水、干净的空气等的重要性, 唤起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情感。这样, 能帮助学生们理解没有了水, 我们的地球会变得怎么样、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情等。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知道了要节约用水、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多种树木。

(2) 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这是让他们接触生活的最直接的途径。所以, 我们在提高学生们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我们幼儿园每月都有相关的环保月活动, 如为了迎合植树节而开展的“种下一棵树”活动。我们为每班准备了几颗小树苗, 以组为单位, 让学生们来体验挖土、种树、填土、浇水的过程, 他们都十分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对待自己种出来的小树也特别的关心, 每次上学路过的时候都要看一看自己种的小树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的校园一角还开设了生态园, 由每个班负责的植物区。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邀请学生们一起观看怎么开垦土地, 还请他们自己来尝试一下, 他们都大呼:这也太难了吧!有的学生甚至连锄头都拿不起来。这时候, 我们又适时地引导学生:你们平时所吃到的米饭和蔬菜都是农民伯伯这样辛苦种出来的。学生们大呼农民伯伯太辛苦了。这样有意义、参与度高的活动, 让学生们体验了社会, 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 当然也从另一个层面引导他们知道了粮食的重要, 不能浪费, 也明白了一棵小树长大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要珍惜这些树木。通过自身的参与从而体会到的情感, 是我们无法在课堂上强加给学生的。所以, 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从自己的内心延伸了出来。

三、环保教育与行为习惯

培养好习惯只需要21 天习惯的养成, 要让学生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坚持环保, 就要从小培养起他们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把环保当成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 这样自然就不需要每天都有人去呼吁环保,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做, 就像到点了要吃饭这样的习惯, 是不需要去提醒的。

(1) 好的环保习惯要从小培养。不要看小班的孩子小, 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 不需要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如果是这样认为, 那这样已经是晚了一大步了。对于他们来说, 环保的意识要具化成一个个小的方面, 如入厕洗手要节约用水等, 我们可以通过小儿歌的方式让他们清楚, 洗手的时候水龙头不要开太大、不能玩水、洗完手要把水龙头关掉……试想, 如果小班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要节约用水, 到了大班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去一遍遍地提醒吗?所以,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把环保行为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2) 好的环保习惯要家园合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 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他们都看在眼里, 很多的时候也会表现在行动上。如果有的家长喜欢随地吐痰, 那么当他的孩子看到这一行为的时候, 下次他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这样做, 就算后来告诉孩子:你不可以随地吐痰, 这样是不对的。你的孩子也会及时地反驳你:你也是这样做的。这样的行为方式已然破坏了孩子们的环保习惯的养成。所以, 我们在幼儿园里开展环保活动的时候也要注重家园合作, 可以给家长们发放调查问卷, 请他们检查自己的环保意识是否坚定。在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 也可以将环保宣传资料和家长共享。最重要的是, 可以请家长们配合收集家里的废旧材料, 让他们切身地投身到环保活动中去, 做孩子们环保道路上的引导石。

四、结束语

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本身。由于教师在学生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所以在开展环保活动的时候,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时, 教师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在开展学生的一日活动的时候, 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约束学生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当然,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自己做好榜样, 不随便采花踏草, 不随地乱扔垃圾。如把垃圾扔到垃圾箱, 看见垃圾及时捡起来, 这些小小的行为或许就能感染每一个学生,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环保对学生来说是行为的养成, 而养成过程则需要融入到每一天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区域活动、领域教学、学生行为习惯这些方面, 为学生创设实施环保行为的机会, 及时激励和鼓励学生的环保行为, 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规范,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实施环保, 让环保行为得以逐步养成。

关键词:环保教育,幼儿园,一日活动,养成,融合

参考文献

[1]田素娥.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11) .

[2]包建红.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09) .

8.浅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八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注重实践。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养成教育要因人而异。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教师让学生明白《守则》和《规范》中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4.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第一步、宣传动员,營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9.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篇九

一、从三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了,同时他们将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因此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是亲切的,真心的,言简意赅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善于不善于给孩子说道理,其教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善于说服,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事半功倍;善于谈话,有味精的功能,且良药不苦口。老师和孩子谈话,犹如是在磨刀,既可以让刀口锋利,也可能把刀变钝。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和班级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正处于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好多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我把学习的学生积极调动起来,不学习的学生找到事做保持纪律。

学生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订正。

二、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民主的集体,所有同学都有权管理班级,形成了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优良传统。班委会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责任。班级午管、卫生、眼操、早读、课间餐的管理都井然有序,有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对于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同学们都会主动地去阻止,“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我们同学们处理彼此间冲突的最好方法,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找缺点了,都懂得了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

三、老师言传身教,更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老师需要注重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老师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师者应尽的义务。

例如: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老师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生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21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而作为学生典范的老师,要做好惜时的榜样,抓紧每分每秒,我们班的学生就能很讲究效率的去学习工作。

10.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通过这次教育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你们猜猜,我到底是谁 ?

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和你最亲密。我不是你的手脚,但我最听你的话。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

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坏蛋。→习惯 ★寄语:

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都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二、做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

我们再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卫生习惯:

1.随手扔垃圾。

2.被乱涂乱画的电脑。

3.被整容的桌面---在桌面上刻画,写字等。学习习惯:

1.被逼的奋笔疾书---抄作业。2.学习“太累”了,“休息”一下---上课睡觉。3.学习“太累”,“活动活动”筋骨---在墙壁上印上自己的脚印。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绿化带中乱踩。行为习惯: 1.践踏草坪。2.攀爬护栏。

3.外出游玩行为。★寄语:

希望我们能吸取教训,不要因为自己的随意影响了一生的前程,请记住一句话:“习惯影响你一生”

三、谈一谈:自己身上的好习惯

1.从小到大,你有什么“好习惯”曾让你倍受赞赏、取得小胜利或取得一些事情上的成功?给同学们说说,大家来分享、学习一下。

2.思考别人的这些习惯你有吗?

★寄语:

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要创造精彩的人生,就要让自己的思考习惯、行动习惯、情绪习惯中属于好的比例与日俱增,坏的比例逐日减少。

四、查一查: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原因

1.不长记性,总是重复在同一个错误里。

2.原谅自己,在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就放弃了,然后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3.意志薄弱,下决心要控制自己,可是总是在最后的关头又坚持不住了。

五、试一试:改掉的方法

1.用写日记来管住自己。

2.交一些能够管住自己的朋友。

3.用写座右铭,挂字画等来提醒约束自己。

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高清视频观看。

七、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爱护校园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清静,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为此我们班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珍惜荣誉,不做可耻行为。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争取好成绩。

二、养成主动学习,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考试不作弊。

三、爱护公共财物,不人为破坏桌椅,拒绝“课桌文化”。

四、维护公共利益,不在教室里吃零食。

五、节约用水,用完后拧紧水龙头,杜绝“长流水”。

六、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举止文明,言行得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七、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不乱丢废弃物,不损坏校园绿化设施。

八、举止文明,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告别污言秽语。谈吐斯文,礼貌大方,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

九、维护学校良好秩序,不在教室、楼道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

8、班级内好习惯展示

11.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现今的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公办学校实行走读式的学习方法为主,而大部分民办教育则采取寄宿制的管理方法。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如何培养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为此,我校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然而,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必须切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相关制度、措施,设定系统的、可行的计划来加以实行。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实践结合理论,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导行动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比如在开学之初,利用军训、入学教育等契机,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特别是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入学教育并没有完全针对入学新生,而是面对所有返校的学生,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而有兴趣的联系。所以,一方面,德育工作中的“抓反复,反复抓”正是体现了该工作的持久性和反复性,另一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班将会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主或者推荐的方式制定本班的班规,更详细地针对学生在校的吃、住、行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和依据。

二、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工作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在实践中起到育人的效果。很多学校将班会从以前的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转变成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的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应该起到引导和点评的重要作用,“露脸”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对大方向的把握,对主题的引导,对个别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对班主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一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我管理,自助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等学生干部的作用,这样班主任不仅能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还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班会、日记、周记等形式,或者以班会等活动为契机,适度地、有分寸地让学生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自我的反思中审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从而也树立了主动去培养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

三、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教育。每周的教师大会,学校领导在会前都有一个对教师师德的教育环节,只有优秀的领航者,才能带领整个船队驶向正确的方向。其次,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教师法》等相关内容,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学习,自我提高,不断抵制外界诱惑的意识,教学生遵守的规矩,教学生学的知识,教师必须躬身共做。最后,营造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学校除了在楼道、走廊悬挂的名人警句,显眼地方树立的提示语、宣传语外,要求各班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营造独特的班级文化,每楼层的厕所实行“承包制”,学生负责厕所的美化,很多具有一定水平的漫画、宣传语被选出制作上墙,并对班级、学生进行表彰。学校正是这样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食堂、卫生间、操场乃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正确的行为引导和准则。这些活动,一来体现了学校对环境育人的重视,二来也反映了学生对文明环境创设的积极响应和迫切需求。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耳濡目染。

12.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终身受用;坏习惯养成,终身吃亏。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教师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一年级班主任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该如何去书写班中的每一张白纸呢?

一、注重指导,养成习惯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师可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变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因为孩子是在儿歌中长大的,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为了提醒学生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教师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铃声响,进课堂。书放好,人坐正,静等老师把课上。回答问题先举手,坐姿端正声音响。”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除了用儿歌的形式,教师要利用每天晨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课间里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将学生日常在校的情况拍成照片,将错误的行为习惯和正确行为编辑成课件,在晨会课上让学生自己寻找差别,判断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是绝对不允许做的。利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自己去寻找该做和不该做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得到更深刻的领悟。另外,针对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进行单项强化。如排队不够整齐就是本班的不足之处。刚入学时,学生排队走路,由于自控能力差,总忍不住要说话,队伍就变得很嘈杂。尽管教师在一旁不断提醒,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后来,教师改变方法,每当学生排队走路发出吵闹声时,就开始不说话了,并阻止队伍前行。学生见老师都一字不说了,都安静下来。当还有个别学生说话时,教师则将一个手指放在嘴巴前,只要一个“嘘———”的提醒,便立马安静下来。多次这样严格要求训练后,学生以后排队时队伍就整齐多了。

二、行为示范,以身作则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在他们的心目中班主任是最崇拜的老师。可以说,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教师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打扫卫生。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在家从不做家务,不会用扫帚、抹布,就需要教师一个一个地教,以身示范。为此,教师每天安排一组学生放学留下来做值日,一边教他们怎样劳动,一边和他们一起干,当他们表现出色时就及时表扬。经过一学期的坚持,学生们可以独立地做好值日生了。虽然可能地上还会有些纸屑,桌子排列的还是有点斜,或者忘记给垃圾桶套上垃圾袋,但是只要教师一句提醒,他们就能及时改正。每次大扫除,看着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时,看着学生们把老师分配给他们的任务顺利完成时,看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帮别的同学一起完成劳动时,教师知道上学期的心血没有白费。在实践中,教师的身教的作用会远远超过言教的作用。如每一次走进教室,看见教室里有垃圾,教师都走到学生的身边,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什么都不说。几次下来教师发现,当教师走到有垃圾的地方,学生们都能比教师快些时间弯腰把垃圾捡起来。春游的时候,学生们不仅能够做到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还能把其他同学遗留下来的垃圾一起带走。

三、榜样作用,表扬鼓励

平时班级里通过“好习惯之星”活动,评选出行为习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给他们佩戴“好习惯勋章”。这个评选活动每周一次,让行为习惯好的学生都有机会带上勋章,同时也激励其他小朋友努力得到勋章。教师平时还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同学中去找榜样,去学习。如L字写得好,教师就把他写的作业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被同学们评为“小书法家”;Y平时喜欢看书,知识丰富,被同学们评为“小科学家”;M热爱劳动,能够辅助老师管好值日生工作,被同学们评为“劳动小标兵”等。这样,能让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去学。

四、不断强化,持之以恒

在持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将上述三个方面渗透到每一个训练中,做到三个结合:要求与指导相结合、兴趣与训练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这需要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让自己的持之以恒,能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让自己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能看到学生“花重锦官城”的盛景;教师要让今天的好习惯,能成就学生明天的大未来。

参考文献

[1]徐雄徽.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途径刍议[J].安徽教育,2015(04).

上一篇:干部作风回头看自查自纠汇报下一篇:党员总结自评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