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2024-10-10

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精选12篇)

1.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一

1、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答:(1)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的基础一穷二白,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施城市化战略,实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195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工业产值份额不足10%,农业就业份额高达83.5%,各项改革与发展中所需的发展要素和资源大多有农业供给。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逐步走向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农业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农业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21世纪初,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建设成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我国也进入了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转换成城乡二元经济增长模式,加速二元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转变的新时期。农村的发展在全社会已形成共识,我国也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层面力推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2)时代意义::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且是由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的。②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③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我们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政权基础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反哺农业、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④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贫富差距。

2、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应在哪些方面进行转变?

答:①从资源利用方式角度来看,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②从微观层次的农业经营组织变化来看,中国农村发展将会打破小规模均田制格局,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③从农业比较效益的变化角度来看,中国农业发展将会实现由弱质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

④从地域性和组织性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将由就地为主向跨地区为主转变,由自发为主向有序流动为主转变。

⑤从农民收入增长及受其影响的生活水平来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实现了由追求解决温饱问题向追求小康生活目标的转变。

⑥从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正进入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和由城乡分割向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

3、我心中的“新农村”。

答:我心中的新农村应该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村;又是充满竞争活力、市场发育成熟的农村;也是农村社区事务由农民民主协商解决、农民保持相对保守的文化传统的农村;更是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融入优美田园风光的农村。农村的农民应该是比较热爱务农,又有务农技能的农民,还必须高度市场化,必须使农民组织有充分发育。农民拥有土地和优美环境的农村。

2.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二

1.1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近几年,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互联网相关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技术进步催生出众多新兴行业,新兴行业在为社会注入活力的同时不断挤压传统行业的生存空间。如今,互联网技术又与金融相结合,从而以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形式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兴盛,使得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差、效率低、收益低的缺点更加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的转型变革势在必行。

1.2 移动支付的兴起

伴随着无线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商务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它利用手机将消费者和商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未来,移动支付将成为各大金融服务机构的必争之地。[1]目前,阿里、腾讯分别借助支付宝钱包、微信开始抢占移动支付市场,商业银行也必须借助现有的移动金融创新的工具抢占该市场,而手机银行正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1.3 农村手机银行的兴起

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2.76亿户,当年业务笔数31.49亿笔,金额13.68万亿元。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农村地区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3.56亿户。[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即将成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另一片蓝海。

2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推出手机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数量、交易规模不断增长。但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并未达到商业银行的预期。针对特有的农村用户,手机银行并未针对其客户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体验和服务策略。

2.1 安全问题

由于手机银行涉及的大多是用户资金的交易,且处于发展初期,是否安全必然成为用户最关心、银行最关注的问题。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对“中国网民现在为什么不愿意使用手机支付业务”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远远超过其他因素。《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关于“不方便使用手机银行原因调查”数据也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有55.8%的用户最关注安全问题,有36.8%的用户担心使用过程中网络或手机功能不稳定,这实际上也是对安全性的担忧。安全问题对农村手机银行的使用满意度影响将会占更大的比重。

2.2 操作体验问题

由于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比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针对农村用户这一特殊群体在操作和体验方面还没有进行个性化定制。菜单冗杂、分页设置不合理、功能不够丰富将会是制约手机银行业务满意的重要因素。[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有21%的用户认为当前手机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功能偏少,无法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希望未来手机银行的功能更加丰富,真正为用户提供全方面个性化的金融服务。56.6%的用户认为公交卡、校园卡、城市卡等小额充值服务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手机银行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希望未来手机银行能添加该项服务;30.8%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增加更多的应用场景,真正实现手机购物支付,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日常生活服务。

2.3 宣传营销问题

我国多家银行都已向用户开通手机银行服务,但是总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意识有待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营销体系。而大多数用户对手机银行业务不够了解,认知度十分有限,真正愿意接受并且使用的用户群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例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有34.4%的用户希望未来可以仅凭手机号码进行转账,省去输入账号的烦琐步骤,有27.5%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实现预约ATM取现功能,实际上,这些功能手机银行已经实现。而且调查数据还显示,手机银行贷款管理的使用率仅为4.9%,手机商城的使用率为9%,投资理财的使用率为28.8%,这些服务功能的使用频率均较低,这也与宣传营销不足有关。[4]

3 农村手机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优化界面设计,推出专属客户端

针对农村客户的特殊性,为满足其便捷性、界面简洁性的使用需求,有必要推出一款专门针对农村客户使用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因此要做好市场调研,挖掘农村客户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将其功能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符合绝大部分农村客户的使用习惯。

方便易操作还要保证客户与银行的沟通渠道畅通,客户在操作手机银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和帮助,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建立,也有助于及时收集客户的使用反馈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和规律,以设计更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手机银行认知度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宣传方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宣传活动,积极向农村客户介绍手机支付的业务特点、优势和使用流程等,提高农村客户的使用意愿和普通商户的受理意愿。另外,还要针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农村客户从技术、服务等方面了解到手机银行的安全措施,打消客户心中顾虑,从而为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更好的推广做准备。

3.3 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上银行,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5]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建立并维持一种令客户信任的环境和机制。此外,还应细分不同的客户群体,设定不同的支付交易限额,加大安全系数,在客户规范操作前提下承诺保证其资金安全,从而有效地减低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4 结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接受金融服务的习惯也开始发生转变,手机银行势必成为一种趋势。虽然手机银行的发展存在阻力,但只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手机银行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檬.去中心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运营致胜法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34-36.

[2]鲁小兰,王鹏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5(4):39-42.

[3]张忠永.从国际经验看中国手机银行发展[J].银行家,2013(4):127-128.

[4]王小燕,庞素琳,罗伟其.消费者对移动银行初始信任模型的建立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9(7):98-99.

3.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三

摘要: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现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树立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目的、以实效为原则、以质量为生命的教育培训理念,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的引导作用,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师资管理和教材体系,逐步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 问题 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亿万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能动性的发挥。大力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

一、现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例如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3倍(城镇居民23979元,农村居民6977元),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民收入整体偏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农村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市。虽然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稳定增长的机制没有健全,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方面,农村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薄弱的产业依然是农业,最滞后的领域依然是农村,最低收入的阶层依然是农民。

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偏低,据统计,我国5亿左右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接受系统农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普及率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影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和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质量,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

1.2农民思想意识落后,缺乏主动学习和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有限,受小农意识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的思想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主观上依赖政府和集体。绝大部分农民缺乏变革精神和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缺乏快速有效捕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融入社会经济的知识和能力,面对变革中遇到的困难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能力准备。缺乏从事非农岗位工作的经验能力和受传统农本思想的束缚,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成为农村规模化种植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使许多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和观望感,导致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往往比较淡薄,缺乏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普遍认为:不参加培训,不拿证书,照样能够在地里干活。不少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活动是在反复动员情况下或为完成行政任务被动参加的,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态度不够积极、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不够认真等实际问题。

1.3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教育培训经费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途径主要分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虽然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在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仍然是以政府行为为绝对主体,且供给相对不足,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国家直接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尽管有所增加,但除了中央财政的投资外,各级财政几乎配套投入不足。而且随着物价消费上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和费用的加重,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有的还有所下降,严重阻碍了办学条件的改善。

可见,国家为主体的供给总量和途径发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渠道。

1.4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体系、模式、师资、教材和考评等不能适应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要求

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激励、监督、保障等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由于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项目支持,缺乏更多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具体计划与有效的措施,使得一些农民培训组织因效益最大化的导向,加速了“离农”趋势。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农科教统筹协作不足,存在各自教育培训内容与对象互相脱节或重复现象,影响了教育培训效果。

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教育方式落后单一。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缺乏研究,致使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农民及其子女就业与创业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僵化,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弱。这种学校定位的偏差,导致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民眼里可有可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受教育的短期化,忽视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培训结构不够合理,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模式滞后。受导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制度惯性的影响,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单

一、僵化、缺乏特色和活力,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难以有力支撑农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师资力量薄弱、水平良莠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农业属于艰苦行业,较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所以农业教育培训的优秀师资人才缺失严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主要对策

2.1树立以农民为本教育思想,健全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和体系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为主,因市力导,鼓励工商企业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本等投入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并积极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等外资,调动社会力量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以农民为教育根本,培育在思想上有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在科技上有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在生产生活上有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按照“求实效、讲实用、重实用”的培训原则,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企业合作、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2.2.树立以实用为目的教育理念,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强调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有机衔接,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农民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以农村为教育阵地,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本地民情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特点特色,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绿证村”、“核心示范农户”、“政府+学校+企业+农户”的产业联动培训等教育培训模式,采用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短期培训和长期教学相结合,推进培训教师下乡,教育资源进村,人才培养入户,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2.3树立以实效为原则教育理念,优化师资队伍管理和实用教材体系

建立由省、市科研院、所、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培训教师团对,并颁发中央农广校聘书,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拥有一批较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资源。积极推进教育培训课程和教材改革,构建科学实用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按照“三面向”(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和“两适应”(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端正教育培训思想,并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努力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育培训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思想文化、科学技能及市场经济意识等方面教育。

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3名教师负责1个村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培训教师进村,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传送给农民,同时要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另外,还要积极参与建立乡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2.4 树立以质量为教育生命理念,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考评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质量第一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

培训实施效果的客观考评体系,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确保农民学有所成的同时学有所用。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一定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质量监控的对策与措施。要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教学比重,拓展和丰富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增加实用新技术、市场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建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考评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提确保农民学习质量,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三、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培养新农民,把新农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的机制模式的革新,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质量,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因“市”因“势”利导,使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近平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探讨 成人教育 2008/04总第255期

[2] 康大海 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方向的思考 湖南农业科学

2OO7,(4).17—l

[3] 朱启臻 农民教育重在提高有效性 农业工作通讯 2008.08

[4] 郭焕波 昆明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南 2008年版

4.雪亮工程的背景和意义 篇四

面临形势与挑战

当前基层存在各种矛盾和挑战,总的来说可概括为:

一是安全防控形势严峻。人口流动性加强、特殊人群增多,传统的人口管理模式亟待重构。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治安形势严峻,安全生产问题突出、事故多发,恐怖主义抬头、社会压力大。在部分重点要害部门或部位,人防、技防、物防不能全天候落实。

二是矛盾纠纷日益尖锐。社会利益结构快速分化,新的利益群体、利益阶层不断出现,新老矛盾交织,非法信访、群体性事件等重大矛盾纠纷层出不穷。

三是基层政权治安防范力量薄弱。县级以下基层地区警力严重不足,村干部、网格员、综治人员、治安巡逻队等力量有限,广大群众积极性未被调动,基层人防潜力未能有效发挥。

四是安全防范联动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单位对综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每年都签订目标责任书,但因督查落实、检查考评和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各职能部门联动作用发挥不够好,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五是经费保障难以落实。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必要的经费支出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综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经费保障措施不落实,使基础工作不能扎实开展。

为解决和应对上述矛盾与挑战,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雪亮工程,提升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在治安防控、人口服务、信息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理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水平。

重要意义

“雪亮工程”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工程,是构建全域平安城市的有力手段。牵头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是中央交给综治战线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和技防网络”。雪亮工程通过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网络,实现视频监控城乡全域覆盖,构建全域平安城市,有效维护城乡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雪亮工程是打造新型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雪亮工程是在新形势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和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工程。”实施“雪亮工程”建设,对视频监控增点扩面,整合网络信号,智能化运维,既是对天网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的巩固和延伸,也是“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市治理格局。

雪亮工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雪亮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分级有效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对接各级综治中心的基础上,探索将其接入到群众家中或手机软件上,通过广大群众的“雪亮眼睛”更加及时地有效发现和预警风险隐患,通过深化应用“雪亮工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把“雪亮工程”建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5.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五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文章写的是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官被人们打压下去,贪官却在四处逍遥。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思想意义

在“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写了一个“好爸爸”。(倪文尖)

6.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六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政治参与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有利于农民的正确决策。与此相应地, 也就会有一些配套的利农政策出台。这些利农政策在出台之后, 还需要各级政府去加以实施, 更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到政策实施的每个环节之中, 这就要求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作用, 进而推动经济与其他事务的同步协调发展。与此同时, 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与农村各类矛盾、问题的更趋复杂, 以上问题的解决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不仅能够使农民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自己的确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且还能调动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还可加强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 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条件。

2.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政治参与是表达广大农民意愿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民如果能形成民主解决农村内部事务的良性机制, 就能有效增加进行村务决策的可靠性, 进而平衡在村务决策中的受益范围, 以便于减少村民的不满情绪。农民的政治参与还能形成对村干部决策的强有力监督, 从而防范与制裁村干部的腐败行为, 融洽干群之间的关系, 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农民利益受到了侵害, 但是又缺乏制度化的表达和补偿方式, 就容易出现越级上访和集体告状等情况, 甚至可能会采取非理性方式以谋求保护自身利益、发泄愤怒的情绪。这类失范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 随着农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深化, 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那些非理性行为的频率和烈性, 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有利于推动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建设肯定包括了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 而要推动与强化政治文明建设, 也必须要扩大农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一是农民可以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虽然这种影响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 但它对政府公共行政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政治补充, 是构成现代政治体系良性循环的一个基本条件, 也是展示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是农民的政治参与已成为监督各级党政部门和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通过农民的政治参与, 不但能够让农民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 而且还能进一步推进农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制度化建设, 并能有效地辐射与影响其他各领域的民主进程, 进而拓展出民主发展的空间和政治文明建设。

二、 立足新农村建设实际、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1.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13亿人口中, 有9亿农民在农村, 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发展。[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是其他各项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 只有将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上去, 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农民才能享受更多更好的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资源。由此而来, 才能大踏步地提高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 进而带来农民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 农民才会真正产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与愿望, 希望能够通过政治参与来行使自身当家作主的实际权利, 进而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 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要求, 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绝大多数农民的要求。农民对自身了解并对符合其愿望的政策都会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 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持续强化农村地区民主法制建设,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是一种政治文明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 也是政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强化法制建设, 让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使人民依法参与到管理之中。农村是贯彻与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地区, 这是因为我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分布于农村。因此,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多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 从而减少法律的空缺, 让农民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利拥有法律意义上的保障;二是要强化对农民群体的普法教育, 使农民不仅知法、懂法, 而且守法, 通过合理的途径与方式, 合法而有序地参与到村民自治与人大代表选举和其他政治社会事务之中;三是各地区和各部门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 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的规章制度。

3.逐步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更好的政治环境。

要实现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 肯定要对农村治理体系作出结构性转变, 转为以村民自治作为核心的村级治理结构, 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中的冲突、 国家行政权力和村民自治权利中的冲突、村委会自治权和农民经营自主权中的冲突等三大问题, 从而在政治体制上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由基层农民所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一定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 要实行村务公开与财务公开, 不断提高透明度与工作效率。要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宗旨, 深入基层与群众, 埋头实干, 认认真真地为农民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4.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建设,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任务之一, 也是提高农民群众政治素养与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环节。精神文化可以说是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要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升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要求我们着力开展好各方面工作。为此,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既不能一味地强调与突出经济建设, 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扫除农村地区的文盲与半文盲, 改进农村地区落后的文化教育设施。在农村地区扶持与创办出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提供出更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从而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唯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提高了, 农民才会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 才能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政治地位, 从而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 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综上所述, 积极提升我国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唯有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真正得到了提高,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民主化建设目标。有鉴于此, 党和政府应充分地发挥政治权威的作用, 重视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 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摘要: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 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认为,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因此, 必须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强化农村地区民主法制建设,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逐步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更好的政治环境;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建设, 为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邓成琼.建设新农村中的农民政治参与研究[J].理论探索, 2006 (2) .

[2]陈鹏.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政治参与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

7.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七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要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讲解,不进行重复的讲解就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误区,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讲解更是决定课堂质量的关键。然而,在新课改下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讲解的认识走进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不讲解。在课堂上过于依赖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总结等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松散,教学效果较差。

二、过分注重讲解。现行教材以及各类课外辅导讲解主要是书面的,而其它形式的讲解,如:动手操作、学生讲解、社会实践等很少,甚至是没有。教师因材而教,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该讲解时不讲解。在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以及重点讨论时,教师一带而过,不进行适当的讲解,而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和练习结果。

四、不该讲解时讲解。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步步讲解,题题讲解,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索的能力。为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这些因素外,更重要的取决于课堂中的“有效讲解”。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解决关于课堂讲解是否有效性的问题,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讲解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实质性的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因此,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8.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八

1、申请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净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专项验资报告。

4、最近3年案件情况。

5、设立专门基金托管部门的证明文件。

6、基金托管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规定。

7、基金托管部门拟任高级管理人员和执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材料,拟任执业人员名单、履历、基金从业资格证明复印件、专业培训及岗位配备情况。

8、关于安全保管基金财产有关条件的报告。

9、关于基金清算、交割系统的运行测试报告。

10、办公场所平面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和安装调试情况报告。

11、基金托管业务备份系统设计方案和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处理能力测试报告。

12、相关业务规章制度,包括业务管理、操作规程、基金会计核算、基金清算管理、信息披露、内部稽核监控、内控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保密与档案管理、重大可疑情况报告、应急处理及其他履行基金托管人职责所需的规章制度。

13、开办基金托管业务的商业计划书。

9.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九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背景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 各地政府要以发展社区服务为主要任务, 继续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增强社区管理的功能, 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促进政府和群众的深度融合,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城市经济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同步发展, 为建设学习型、文化型社区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根据人们思想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积极在社区进行各种文化艺术类教育工作, 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建设学习型社区, 要积极加强学习个体、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合作, 强化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基础, 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社区音乐教育内涵及发展特点

社区音乐教育, 是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各类各级音乐教育在内, 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利用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 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从范围上来看, 社区教育又是一种群众教育, 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音乐学习需要, 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热性和积极性, 对居民的音乐学习进行规范化、集体化的指导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同校外教育,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普通教育与各种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将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把音乐学习融入到居民的普通生活中去。社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居民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 还增强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建设, 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群众工作,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社区建设中的音乐教育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项有效途径。

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分析、总结、研究这些特点, 对于更好地展开社区音乐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首先, 社区居民的职业特点、空闲时间、文化水平、音乐兴趣爱好、音乐鉴赏能力都不尽相同, 所以社区音乐教育必然要多样化、多层次化, 才能满足不同居民的音乐学习需求。其次, 社区音乐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 让音乐教育从学府走向民间, 提升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作用, 将音乐教育的审美引导功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 丰富居民的社区生活, 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

1.社区教育的展开将增强社区管理的水平, 提高社区的服务功能, 具体表现在:

有效利用社区的各种设施,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将社区的音乐教育组织和机构转变为社区文化交流中心,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水平;通过音乐学习,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 开阔居民的视野, 提高居民的生活学习以及娱乐休闲方面的认识和技能;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改善社区的人文环境;通过社区音乐教育,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体化进程。总之, 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过程中, 有助于社区居民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规范, 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和音乐欣赏水平, 建设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2.社区音乐教育符合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技术的进步, 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才能跟得上时代潮流。所以, 现代社会强调“活到老, 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社区教育面对的学习主体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的社区居民, 通过针对性的社区音乐教育, 可以使各个阶层的居民都能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发展的学习方向。比如, 老年人喜欢听传统戏曲, 中年人喜欢听安静的音乐, 年轻人喜欢听流行音乐, 儿童喜欢听具有趣味性的儿童歌曲;有的人好动, 喜欢听劲爆的音乐, 有的人好静, 喜欢听舒缓的音乐, 有的人有宗教信仰, 喜欢听宗教音乐, 等等。社区音乐教育要根据居民的总体构成来合理安排教育课程课和教育方式, 使社区音乐教育能够符合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 为居民的终身化教育和学习作出贡献。

3.社区音乐教育推动社会总体音乐教育的发展

社区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多, 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如职业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教育方式相继产生。社区音乐教育作为多种教育模式中显著的一种,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社区音乐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更大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人们在社教育学习时, 不用考虑各种考勤制度、各种测试和考试制度, 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与职业教育相比, 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很大的娱乐性和休闲性, 人们在社区内部被组织到一起学习音乐, 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音乐欣赏的需要, 是为了陶冶自身的性情吗, 并不是非要从这种专业化教育中达到某种专业水准, 取得相应的工作岗位;与网络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教育相比, 社区教育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让人们在交流和沟通时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 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与纠正, 增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这是媒体教育所不能做到的。社区教育一起独特性和生活化特征, 有效推动了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4.社区音乐教育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作用

另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是面对全体居民的, 所以对于各个阶层的音乐学习者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补充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学习内容。例如,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 由于学校课堂音乐教学的局限性和竞争性, 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而通过社区音乐教育的辅助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 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1) 促进音乐学习者的整体水平提高

社区音乐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音乐学习者, 将在学校以及培新机构所学的音乐知识与社区音乐教育结合起来, 加深自己的理解, 为自己的音乐创作与技能展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有效提高自己的乐器演奏水平、音乐创造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视野。

(2) 促进音乐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社区音乐教育将音乐学习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 社区教育内容也不光以音乐教育为主, 必然还包括其他文化内容的教育与学习。音乐学习者通过加入社区教育的学习, 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 学习新的音乐知识,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文化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并通过其他文化内容的学习增强对音乐专业的理解, 增加音乐创作与音乐表现的内涵与形式, 促进自身在音乐方面的创新, 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对于儿童音乐水平和智力发展的意义

通过社区音乐教育的学习, 开阔儿童的认知视野, 增强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艺术修养, 陶冶他们的性情和情操, 启迪孩子的智慧和创造力, 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和情感化的思维方式, 让孩子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 通过社区音乐教育的学习, 还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的理解能力, 孩子情商和智力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正在稳步前进, 社区服务组织要积极响应政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 研究和分析本地各社区的人口结构、知识水平等具体特征, 制定出适合本社区发展的音乐教育规划, 并通过社区音乐教育来对学校和职业的音乐教育做好充分的延伸和补充, 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提高社区居民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整体素质, 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佳.论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9) .

[2]宋艳玲.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 2011, (4) .

10.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十

标准答案

判断

1.实践是指实实在在的工作,实实在在的社会活动。YN 2.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是为解决新时期的矛盾和问题提供思想武器。YN 3.治党既需要从严,也需要从宽。Y N

4.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YN

5.以公权为自己和小集团创收不属于践行“三严三实”。YN 6.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县和基层中开展。YN 7.谋划和规划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这叫创业要实。Y N

8.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严”字当头,对于落实和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至关重要。YN 9.为了使用好权力,使用权力的人要严格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私人利益、私人欲望和公共权力的价值、方向、法规进行切割。Y

N 10.“三严三实”的“实”,反对的是空谈务虚。Y N 单选

1.“三严三实”是重大战略布局中()的主要内容。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下列不属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要条件的是(A)作风过硬 B)纪律严明 C)能力强劲 D)各行其是

3.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是到2021年实现()。)。A)全面实现共产主义

B)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C)全面深化开放 D)全面改革开放

5.()是贯彻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特定要求。

A)“实” B)“严”C)“真” D)“齐”

6.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中()是目标。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要聚焦到()上。

A)制度建设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D)党的建设

8.“三严三实”是针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A)执政能力 B)道德观念 C)行为准则D)管理能力

9.严以用权根本是指()。

A)规范自身道德修养 B)自知自律 C)依法依规行使权力D)公权私用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B)自然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唯心主义

多选

1.领导干部是关键的少数的原因是()。

A)领导干部相对于群众的数量少

B)领导干部手中掌有权力 C)领导干部控制着一定资源

D)领导干部控制着领导权力机构

2.大庆精神中提倡“三老四严”,其中“三老”指(A)老实话 B)老实事 C)老实人

D)老规矩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三严”具体内容的是()。

A)严以待人 B)严以律己)。C)严以修身D)严以用权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三实”具体内容的是()。

A)创业要实

B)待人要实 C)做人要实 D)谋事要实

5.“四大危险”指的是()。

A)精神懈怠的危险 B)能力不足的危险 C)脱离群众的危险 D)消极腐败的危险

6.党的作风建设中强调“从严防宽”,其中“宽”指的是()。

A)组织涣散

11.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十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华图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通关课程5折优惠啦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个国情又主要凸显在“三农”之中。所以,“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因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都还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上得当,把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好,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自治建设,建立农村民主管理的新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目标要求。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以下总体思路。

(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

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其目标内容主要有:

(一)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业生产发展必须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央明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生产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在农业科技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可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定期不定期地深人到村、户,将更多的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切实送到户,教到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未来的农业发展将突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内外结合”,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也要下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生活宽裕的日子。

1.农民生活宽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首先,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2.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

一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在内的,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三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使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协调发展,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积极开拓公共产品投入渠道,全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保障体系。

3.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要进一步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中能够有工可务,有钱可挣,挣了钱能拿到手、带回家。

4.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机制。国家农业资金的投入,要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以下,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如小型道路、小型水利、小型水库、小型电力、小型沼气,让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惠。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外在体现,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反映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农村的“软件”建设。

1.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着手,逐渐树立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崇尚科学不迷信、移风易俗不浪费等良好风尚。根据农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的思想状况,不断对农民进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尽快建立有农村特色,适合基层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

2.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组建文艺队伍,创办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文艺辅导室等宣传文化站,有条件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要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乡风民俗焕然一新。

3.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随着多年来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特别是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农民的法制意识在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的还为数不少。有的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有的又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阻挠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从而触犯法律。因此,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并自觉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协调稳定。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村容整洁”,一般来说应包括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户使用率、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绿地率等项内容。村容整洁的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1.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农村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2.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在进行村容整治的过程中,要把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按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要求,加强对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理论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从改善人居环境人手,集中精力抓好硬化道路、净化街道、绿化村庄这三件实事,逐步解决村庄建设散乱和“空心村”问题,引导创建活动健康、有序、良性发展,推进创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3.实现村容整洁,要发挥村委会以及县乡(镇)政府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村委会为主体,因为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村容整治作为农村事务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参与作用,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推进。村容整治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村民意见,调动村民参与村容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是解决农村饮水难、走路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以及村庄建设中的硬底化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困难问题。

4.实现村容整洁,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各地当前的重点,首先是抓好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

(五)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就是民主管理,由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重大事务,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或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村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

12.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十二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导入设计的意义和策略

作者:赵素文

单位: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第一环节,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具体历史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论述导入的含义和作用,归纳了历史课堂导入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含义、作用、方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一段精彩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入的含义

导入是教师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也就是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导入的作用

导入语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它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引入教学的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说,导入语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1、集中注意

注意力是我们的心灵的门户。在开始历史课堂教学时,给学生较强的、较新的、恰当的刺激可帮助学生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学习任务,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在进入新课时,经常运用新颖的、有趣的、引人生疑的导入内容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比如,教师拿出一件模型、文物,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对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使其安静下来。

2、引起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之”、“好之”就是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能源”,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导入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用较短时间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中。

3、激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从而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揣摩学生关注的话题,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直接进入理解课文的紧张思维状态。

三、导入的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特点的内容应选用不同的方式,所以掌握多种导入的方法,对于有效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颇为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起来的几种方法:

1、温故知新,承上启下

高中的历史课本,不论是单元之间,还是单元内部的知识之间都是互有联系的。所以运用这种知识的联系进行导入,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复习旧课时,仅仅是蜻蜓点水般的复述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简单地提问学生,就起不到复习巩固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的作用。这种导入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实际上,教师应该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精心地设计,带领学生一起理出思路、头绪,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再归纳总结。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在黑板上勾勒出从秦朝至元朝君主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削弱相权的措施,导入新课。这样利用了板书的直观作用,仅用几行字、几个符号便形象地说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这种教师提问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的导入,一问一答,环环相扣。先“温故”后“知新”,很好的承上启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设置悬念,满足好奇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好奇,就会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一个,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探求新知识,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师要抓住教材关键处、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的契机,巧妙设疑导入,问到“点”子上,触动学生从“疑”到“奇”到“趣”到“学”。

从有学术争议的问题着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大家熟悉的英雄人物——岳飞、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中,哪些是民族英雄?起先学生认为很简单,但实际结果是很少有回答正确的同学。学生本以为是自己正确的,听到老师否定自己的答案之后,便产生悬疑,形成学习期待。在这时,我说出正确答案,再提问:为什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表现在哪里,怎样才是民族英雄,我们上完新课之后请同学们自己回答、归纳。从而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怀着探索的精神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情感、思索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境中,他们会自觉地去观察、发现、分析,这样学生就会与老师的语言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片,然后请学生据此设想: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一位航海家,要远洋航行,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我让学生分组进行简短的讨论之后再作回答,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到点子上,甚至比我准备的答案更完整。

再如在学习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展示了一段材料,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英国18世纪后期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主,面对当时的形势,为什么要对工场进行改革,有哪些有利的条件?这样把学生带入了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和发散性的思维。

4、妙引史料,抛砖引玉

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史料,如重要人物的言论,或重要著作中的句段,或故事、典故,一方面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时,引用罗斯福发表的就职演说的史料,并指出最著名的一句话“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来导入新课,强化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必修二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吧,在17、18世纪西欧强国们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中,也上演了同样的故事。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国积极对外扩张,而英国除了自己直接对殖民地侵略,还想方设法把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殖民地给抢过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历史场景吧。”

我认为教学中选用史料时,必须精心的选择。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掌握好史料的深度,不可流于肤浅也不可太深。而且选的史料要新,不可老调常弹,使学生丧失兴趣,当然也不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胡乱杜撰,误导学生。

5、透视热点,喜闻乐见

学生比较关注现代,关注时事。利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把一些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这些人和事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寻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让学生讲述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提问“中国为何能最终加入世贸组织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另一方面同我国的外交战线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从而导入新课。

又如在学习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时,因为学生对台湾问题也是高度关注,所以投影一些台湾连战、宋楚瑜来访的图片,提出“同学们对两岸统一有何看法” “统一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等问题,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培养思考、探索的能力。

6、媒体演示,直观感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演示由于其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如果巧妙地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模型、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观察中设疑,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1)音乐导入:在教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课件上显示歌词。伴随起伏的旋律,学生仿佛就置身于时代的洪流,很容易引起共鸣。播放完后提出问题: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一九七九年”为什么是一个“春天”?为什么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代表什么?“一九九二年”为什么又是一个“春天”? 又如在讲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一上课就把《国民革命军军歌》播放出来,课件上打出歌词。一放音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因为旋律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播放完后马上提问:“在80年前这是一首什么歌?”学生们都摇头。然后我告诉他们这是一首欧洲儿歌,19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以同样的旋律重新填词后,成为仁人志土宣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军歌》。而学生从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中也知道了北伐的目的,再进入新课的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2)视频导入:在学习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播放一段《大国崛起》中关于经济危机的短片,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时代,就会去思考、探索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这样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真实的呈现出某些历史情节、历史形象,给学生的不论是听觉还是视觉刺激强度都比较大,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上课效率就比较高。

(3)图片法导入:图片导入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在教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展示许多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穿中山装的历史图片。然后提问这服装的款式是什么,学生对于中山装都比较熟悉,很快能说出。再问中山装的钮扣、口袋等分别有什么含义,是谁发明的,学生大多不知道,便有了求索答案的兴趣。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又不知其含义的东西有浓厚兴趣,所以如果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盲点,上课时就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历史课如何导入新课,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六种方法,也不应该遵循固定的模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新课,各种方法之间可以相互融合、交叉使用。作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学习、积累、探索、研究和创造,力求在课前导入的3分钟就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出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雨后即景作文下一篇:公司应急预案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