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关山月卢照邻,关山月的意思,关山月赏析

2024-07-14

关山月,关山月卢照邻,关山月的意思,关山月赏析(精选5篇)

1.关山月艺术的主题转换 篇一

1935年,关山月入春睡画院拜师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先生学画。1937年抗战爆发后,师生离散。1938年广州沦陷,关山月、方人定、黄独峰等人陆续寻高师到澳门,包括杨善深等春睡画院同仁,复又汇聚在澳门普济禅院,丹青风雅,萃集一方。但是在民族蒙难的时代背景下,寓居禅院的关山月并没有超然物外吟咏风月;在逃难途中所见到的人民颠沛流离、惨不忍睹的场景,深深触动了画家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1939年,关山月用自己的画笔表现了民族同胞遭受异族侵略暴行的惨状,创作了《从城市撤退》《兰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中山难民》等作品,并于1940年在澳门濠江中学举办了“抗战画展”。展览在民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后又应叶浅予、张光宇之邀,作品移至香港展出。这是关山月进入艺术的起点,他在这里以笔代戈,宣传抗日杀敌,鼓舞抗战士气,从此奠定了自己为人民、为时代的艺术基调。

之后,关山月又辗转进入了抗战的大后方,陆续在西南三省边写生、边创作,并在桂林、贵阳、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继续举办抗战画展。1943年,关山月与赵望云、张振铎从成都出发,沿西安、兰州、青海一线深入祖国的大西北,一路写生办展,交游了一大批抗战文化名流。这个时期,关山月的艺术创作已经逐渐突破了抗战主题;他把目光转向了国统区民众的现实生活,用写生的笔墨直面现实,创作了描绘西北少数民族生活的《祁连牧居》,表现大后方民生的《嘉陵江码头》《都江堰》,以及反映知识分子生存窘况的《今日之教授生活》,另外还有《接受后的军马》《平价膳堂》等等。在这批作品中,关山月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方向,所关注的都是普通民生,他的写生并不是冷静客观的场景描摹,也不是游离于时代主题之外的浪漫情怀,作品中流淌出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深邃情怀和现实批判。这种艺术求索方向秉承了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与民国时期众多以传承国粹为己任的传统主义者笔下的寒山瘦水和高士隐居相比起来,尤显难能,更见胆气!

如果说,解放前关山月所遵循的是批判现实主义:那么到了共和国成立之后,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他的艺术又突然变奏,把表现主题转向了歌颂描绘新中国的时代新貌上来,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的《武钢工地》《汉水桥》等作品,同样紧扣着时代的主题。

相比之下,这些作品的社会影响都被1959年他与傅抱石先生合画的经典力作《江山如此多娇》给遮蔽了。该作取景囊括华夏河山的四季全貌,傅抱石先生负责挥写磐石及远山部分,关山月负责绘制松树及近景部分;傅抱石笔下的山峦气势磅礴,关山月则以厚重的传统笔墨图写苍松;二美交相辉映,画作融金陵气派与岭南风格于一体。《江山如此多娇》以领袖诗词为画题,以描绘祖国壮丽河山为素材,来抒发人民艺术家对于新时代的诚挚深情,以山水画的方式奏出了歌颂新社会的最强音。这幅作品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这样一个共和国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所在地,文化与政权相结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此画作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政权的门面,傅抱石、关山月的名字也随着这幅画的名气而进入千万家,使中华大地妇孺皆知。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山月先生的艺术主题再度转变;这个时期,他又形成了一个创作高峰,同样是以两幅重要作品紧扣时代主题,引发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一幅是以表现南国海疆军民联防、保家卫国为主题的《绿色长城》,这幅作品参加了197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作品以广东沿海木麻黄林带为描绘对象,画题语意双关:一方面,喻指南方的防风林带如绿色长城一般,防风固沙,护卫祖国南疆;另一方面,喻指隐藏在林间的民兵哨所和巡逻海疆的南海民兵,暗喻他们用血肉筑起一道南国长城,保障着身后国泰民安。这幅画作融和平建设与武装保卫为一体,时代主题的表现含蓄而巧妙,尤其抓住了南国海疆建设和斗争的特色,使该画作成为这个时期表现时代主题且富于地域特色的一个经典之作。

1974年,关山月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俏不争春》。这幅画是他在15年后再次选取毛泽东《咏梅》词句为题,但是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时代主题。此时全国还处在“文革”的浩劫之中,虽然运动斗争火热已过,形势有所缓和,但是长夜未明,黑暗依然笼罩着华夏大地;这个时期,黑白颠倒、真善美遭受践踏,众多正义之士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他们都深信光明终将到来。在酷寒中坚守气节、砥砺品格,这不正是梅花的品格么?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关山月以一幅《俏不争春》歌颂铁骨寒香,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该作在全国美展中获奖,扣动了万千国人心弦。在中国画历史上,不同的时期画梅者不乏其人,但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机缘不可复制,再度图绘领袖诗词的身份经历和社会影响,只有关山月具备这样的实力,20世纪70年代,关山月再度以独特的关梅享誉天下。

“文革”结束后,进入新时期的广东作为南国艺术重镇,在全国画坛群星闪耀、尽领风骚。20世纪80年代,“岭南风”流行全国。作为画坛耆宿,关山月复出参与筹办广东画院的重建工作,1985年他被任命为广东画院院长,成为新时期的共和国画坛地方重镇的执牛耳者。这个时期关山月再度焕发艺术青春,他把自己的艺术主题再度发挥,老树著花无丑枝,关山月又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绘制了《春到南粤》,为天安门城楼创作了《大地春回》等一批新作,致力于表现红棉、榕树等南国地域风貌,抒写故里情思,同样引来国人的瞩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关山月继续拓展他的梅花系列进行创作,一直到他逝世,形成了该画家一个画梅时期。关山月成为新时期画坛的画梅代表,他也赋予了梅花以更加深远和多元的内涵,从表现寒梅的傲骨幽香到生机活力,从故园情思到红颜报春,梅花成为他祝福祖国、歌颂时代的永久主题。1987年,他再次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梅花《国香赞》,表现了中华民族走出重重负累并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抒写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泱泱气象!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关山月又作《香港回归梅报春》,以示庆贺。1999年澳门回归、新千年到来,关山月再作《梅花俏笑新纪月元》,庆贺祖国千禧统一。

2.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二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翻译/译文

早上还站在岸边,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净的水道,晚上就弃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巅的白登台上了。

夜登高山上的高台,举头望月,月中桂树看得更为清楚;低头徘徊,只见如银月光洒满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动的影子。

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

如此夜长不能入睡,羁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谁能与自己会面解闷;衣衫单薄难以御寒,又有谁为自己赶裁锦衣?

注释

①《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乐府诗集》所收歌词系南北朝以来文人作品,内容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

②清波道:似当为“清溪道”。清溪道,古道名,系自四川盆地通往云南之路。

③白登台: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东,山上有白登台,可以远望幽燕、冀、豫之大地。

④“月中”句: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

⑤流影:移动不定的月影。

⑥寒沙:寒冷季节的黄沙。

⑦犯雪:冒着大雪。

⑧晤(wù):会面。

⑨谁为:谁人替我缝制。

赏析/鉴赏

《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诗既以《关山月》之曲谱词,它的主旨必然紧紧围绕着“伤离别”之意展开。

首联“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点明了诗中主人公别家远去,奔向异地他乡:早上还站在岸边,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净的水道,晚上就弃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巅的白登台上了。白登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东,山上有白登台,可以远望幽燕、冀、豫之大地。这两句带出的气氛是绿波生凉、夜幕迷蒙,流露出别家远游人惘然若失的感受。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是在描绘夜景。夜登高山上的高台,举头望月,月中桂树看得更为清楚;低头徘徊,只见如银月光洒满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动的影子。这景色多么迷人,但未免过于清幽;因为由月中桂树近而联想到的,定是孤寂的吴刚正在砍伐桂树,而随着流影触发的必是对自己只身在外的自伤;于是,这迷人的夜景带来的是倍觉凄凉。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写自然景象的清冷氛围: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这联景物描写着重于动态,对仗工巧,又十分生动。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是说:如此夜长不能入睡,羁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谁能与自己会面解闷;衣衫单薄难以御寒,又有谁为自己赶裁锦衣!此处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极度孤寂的感情。

全篇四联,首三联通过自然景色渲染的是悲凉凄清的环境,尾联则是直接写处身人间世俗后。产生的孤独感情;前景后情,呼应融合,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此外,该诗十分注意语言技巧,如首联上下句间,“朝望”对着“夜上”、“清波道”对着“白登台”,十分工巧自然;第三联上下句间也是这样,“寒沙”对“春花”、“逐风起”对着“犯雪开”,极为严整。

3.关山月,关山月卢照邻,关山月的意思,关山月赏析 篇三

李白《关山月》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翻译】: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的云海中徘徊。萧瑟的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照耀着守边的征人。在这苍凉的关塞上,不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围;胡人的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眈眈。从来这里就是夷夏相争的征战之地,多少战土抛身塞外,埋骨黄沙啊!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的边色,脸上现出思归的愁容。遥想家中的妻子,她一定是在倚楼盼望征人的归来,望月而兴叹,未曾得闲。【赏析】: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阅读训练】: 1.诗人借 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 的情感。(2 分)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5 分)【参考答案】 1.(2分)思妇 思乡(一空1分)2.(5分)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内涵”2分,“作用”2分,语言表述1分)

4.新晴山月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四

新晴山月 文同①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画家,擅长画竹,画中充满清气。②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请简要赏析颔联“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4分)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因为受到雨的侵蚀而害病,在微风中不时坠落。运用拟人手法,诗人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化无情为有情,生动细致的表达了自己月夜漫步的独特感受。

(病雨山果坠,诗人漫步林中能听到山果坠落的响声,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内容2分,手法及效果2分)

(2)诗歌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2分)景与情自然融合,表达了诗人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答“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也可给分)。(2分)

赏析

文同是北宋的大画家,他的画很受欢迎,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大诗人苏轼极其赞赏,评论家誉之为“精绝”(《冷斋夜话》)。他的画和诗,正如其人,“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文彦博致文同信中语)。这里的《新晴山月》即是此种风格。

中国古代诗歌写景之作很讲究诗情画意。文同的表弟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并提出“诗画一律”的著名观点。文同是画家兼诗人,所以他擅长”在诗中描绘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钱钟书《宋诗选注》)。

诗从题中“月”入笔,说高大的青松的枝叶中,漏下了稀疏的月光,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画,诗人在林中欣赏夜景,留恋徘徊,不肯离去,毫无睡意。这四句,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了诗人对月景的赏鉴。“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使人很容易想起诗人的表弟苏轼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段话,我们可以沿着苏轼的描写思路,想象文同诗中松影“画地”的种种图案。月、影、人通过这四句二十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如此清幽绝俗,空明澄净的世界,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有不少共同之处。

五、六句写徘徊林中月下所见,关合到诗题“新晴”。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在末两句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

5.王维《杂诗》与李白的《关山月》 篇五

《杂诗》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 。这首诗歌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 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 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 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 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 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 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 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 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 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 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 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 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 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 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知识延伸】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 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 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 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 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 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 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 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 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 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 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 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关山月,关山月卢照邻,关山月的意思,关山月赏析】推荐阅读:

关山月徐陵原文、翻译及赏析07-26

上一篇:描写背影的话题作文下一篇:在全县项目推进年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