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形态》七年级生物教案

2024-10-08

《根的形态》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10篇)

1.《根的形态》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2.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二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3.七年级生物学科教案 篇三

丁河一中

2012年秋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 物 的 特 征 第1课时 累计1课时

备课 王怡夏 审核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设疑自探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解疑合探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或者新的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运用拓展

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教后反思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1课时 累计2课时

备课 王怡夏 审核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教学设计 设疑自探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解疑合探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或者新的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运用拓展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

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教后反思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 累计3课时

备课 王怡夏 审核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教学设计 设疑自探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什么?

2、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3、生物因素有哪些?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解疑合探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或者新的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运用拓展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教后反思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1课时 累计4课时

备课 王怡夏 审核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设计 设疑自探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解疑合探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或者新的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运用拓展

4.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篇四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 (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 (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 (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5.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6.七年级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奥秘 篇六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3.了解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

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并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

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始,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2.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的话加以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物现象入手,从生活实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向探究规律及原理方面发展。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感受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不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可以贯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探索生物的奥秘

重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过程:

引言:(从学生展示的生物图片作为切入点)大家展示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物图片,可见,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同时,生物科学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趣味无穷。

(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并明确各组讨论的主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讨论方式,师生一起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同学们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学的发展史。

补充资料:

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①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医生哈维开创了近代实验生物学,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②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新的动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创立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③1665年美国物理学家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的细胞壁,从而发现了细胞,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引入到细胞这个微观领域中。

④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污水、牙垢等,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成为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⑤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⑥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⑦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

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

①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公布了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科学家估计,人类约有10万个基因,编码序列约为1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组研究。研究内容是:分析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每个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搞清每个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立项对此进行研究,我国也将人体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研究项目。科学家预测,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③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古老的分支学科。生态学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创立的。本世纪30年代,生态学初具规模。50年代以后,数学被引入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发展为定量的科学,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损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国对生态学研究的重视。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讨论)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参考课本)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粮食、人口、污染、资源)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介绍)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

4.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三)教师总结

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绪论课,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开始,所以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课是以课小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学生讨论为主线,再加以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采用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板书设计:

探索生物的奥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7.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所以学习这部分重点知识,是了解真菌主要特征所必须的。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因为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在广口瓶(或罐头瓶)里培养蘑菇,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2.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在野外采集一些新鲜的蘑菇。

3.也可以课前到市场上买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4.还可以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采用实验观察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由于要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子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教师可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出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讲述蘑菇的营养方式时,注意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是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在这里要说明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孢子。孢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教师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建议教师在这里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其它食用菌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既对人有益的一面和对人有害的一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简单的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8.生物下册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八

制定计划根据小组调查的结果,提出环境保护的计划帮助小组审阅调查报告,提供科学指导和帮助

课堂汇报小组汇报调查报告和环保计划,其他同学补充,全班制定班机环保公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注意计划的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事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我国)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处理环境问题需要决策,这种抉择应该是不同层面上的。到商场去购物,是开车去、还是乘坐公共汽车去、抑或骑自行车去?这是个人的决策。是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炉,是当地政府的决策。是否建一条通过自然保护区的铁路需要国家的决策,如何修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决策的一件大事。

当人们对处理环境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环境科学家提供的信息是所有工作的起点。现在就让我们的同学们展示一下他们的环境汇报吧。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空气污染。每一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到郊外登山的时候,我们一边享受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回头欣赏京城的美景,可我们看见的常常是笼罩在北京上空的灰色的大气。因此,北京大气污染的状况引起了我们的担心。我们收集了报纸上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报道,归纳了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煤烟型污染:,全市煤炭消耗量为2531万吨。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1万吨;工业企业耗煤量为2055万吨(包括原料煤707万吨),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2.1万吨、烟尘3.3万吨、粉尘4.6万吨。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天然气、地热、电力供能;推广使用低硫优质煤和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餐饮企业油烟。我校高中楼就是采用地热能源的,不仅节约了近一半的电费,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机动车尾气是我市另一重要空气污染源。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促进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治理,推广使用低硫燃油,购置了160辆达到欧洲3号标准的公交车,从208月1日起,提前执行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扬尘污染是北京黄色天空的主要元凶。大面积的市政建设和房地产项目是扬尘的重要污染源。北京市成立了专门治理扬尘的“扬尘办”,治理措施主要是:重点加强对拆迁工地、市政工地扬尘的监管,加大工地洒水、堆料覆盖、密闭运输等措施的实施力度,治理城市裸露地面400多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30万亩季节性裸露农田整治任务,272所学校裸露操场整治任务分解落实。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经过多项综合整治,我市200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03天,占总天数的55.6%,比增长4.9个百分点。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海淀区历史上就是京城水环境最美丽的地方,颐和园、圆明园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海淀的各个水系上。但是由于环境恶化,位于京城上风上水的海淀也难逃污染的命运。我家附近的有一条小河,绿树成荫,但是由于河水恶臭,休闲的好场所变成了人人躲避的臭水沟。我们在周末进行了两天的观察,发现如下问题:

首先是河水的富营养化。我们用玻璃杯抽取了河水样本,发现水的颜色呈现灰绿色。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很多种类的藻类和原生动物。所以,我们认为这一段河水已经富营养化。根据我们的观察,河流周围的摊贩和小吃店经常将洗碗、洗菜甚至宰杀鸡鸭的水倒入河中,这些水要么含有大量的洗涤剂,要么含有丰富的营养,都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其次是水面漂浮的大量垃圾:我们沿河岸前进了一百米,统计了河面上漂浮着的垃圾,主要是各种塑料袋,饮料瓶、冷饮包装和冰棍棍、废纸、菜叶、落叶等。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些漂浮垃圾有些是风刮来的(以塑料袋、废纸居多),也由很多是人们随意丢弃的(饮料瓶和包装纸居多,小贩还直接丢弃菜叶等)。沉到水底下的垃圾就更没法计算了。

另外,水量的减少也影响了河水的质量。老住户说:最好的时候河水可以淹没第三个石头台阶,今年至少少了六、七厘米。

我们拟定的治理措施是:首先,治理周边的小摊贩和小吃店,不能将垃圾和污水直接倒入河里。第二,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乱扔垃圾。第三,设垃圾箱。第四,节约用水。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

我们访问了北京市环卫局,环卫工人在清理北京垃圾中作了很多贡献。2002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21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2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6%。建成朝阳高安屯和丰台北天堂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处理厂增至13座,日处理能力8750吨。2002年完成250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我们还观察了自己居住的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在非典之前,我们六个同学居住的小区有两家是通过楼房垃圾道仍垃圾的,在非典后,全部改用垃圾箱或者垃圾车来清运垃圾了。但是,六家里只有三家小区得垃圾箱是分类的。而通过我们的观察,即使是设有分类垃圾箱的小区,绝大多数家庭也并没有执行垃圾分类处理。实际上,这些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到环卫工人清运的时候,也是混合成一车运走的。

我们还观察了我校学生在仍垃圾时的行为。在教室里和楼道里,由于没有垃圾分类的设施,同学们是将各种垃圾一起倒掉的。但是在我们观察的一天里,看到三个同学将废电池扔到专用的收集箱里,值得我们学习。在校园里,由于是分类垃圾桶,我们询问到的同学100%都表示应该将垃圾分类扔掉。但也观察到有近20%错误的。其中有属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如将饮料瓶子扔进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将冷饮包装扔进可回收垃圾桶的;也有属于不当分类的,如将黑色饮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的。

我们建议的措施是:加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宣传,加大废电池回收的宣传,在班级和楼道里设立分类垃圾桶,班级设立专门的收集角,回收可以利用的资源。

教师:各个小组的报告都很详细,更可贵的是提出了治理的措施。面对环境这个大问题,你自己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交通交通工具旅行和自己每天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的人综合到一起的时候,个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改善北京的环境作些什么呢?让我们畅所欲言,最后投票评选在咱们班里的环保十大公约好吗?

学生:

1.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阻绝滴漏现象

2.用肥皂洗手,选无磷洗衣粉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4.做“公交族”,当“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

5.珍惜纸张,不送贺年卡,回收废纸

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

7.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

8.回收废塑料

9.拒食野生动物

10.植树护林,每年参加义务植树

11.做环保的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2.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13.塑料袋打个结

9.七年级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篇九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10.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十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习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上一篇:澳大利亚留学申请难度如何降低下一篇:企业申请pos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