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读后感

2024-09-05

边城 读后感(共7篇)

1.边城 读后感 篇一

边城读后感汇编15篇

边城读后感1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

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边城读后感2

《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田园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抒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正如他所说:“这一年,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和弥补。”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这股内衷隐秘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所以,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使故事本身成为对“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追觅与幻想。为此,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如,翠翠只爱傩送,因此明确地向爷爷表示拒绝天保的求亲;傩送月夜上山为她唱歌传情,她在睡梦中身体随着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

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如,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间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再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边城读后感3

爷爷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帮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实爷爷说的并没有错啊,要么主动上门提亲要么对着翠翠唱歌表达爱意,他并没有说翠翠究竟唉不爱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问清楚,她是否喜欢他?为什么后来傩送和船总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头上?“那老头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傩送的这句话真的很过分,天保自己有主动权啊,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爷爷在起初确实没有明确的告诉天保究竟他与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为爷爷不知道到底傩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欢翠翠。爷爷得要让翠翠自己选择啊。

后来爷爷多次到船总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说,只能拐弯抹角的打听,可是傩送和顺顺的态度让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爷爷“不干脆”,他们自己呢?爷爷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经很主动了!

翠翠毕竟是女孩子,情窦初开又怎会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和傩送天保之间的事情呢?傩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见是他腼腆地躲开了。可傩送竟然生了气。

好多人说傩送出去以后不会再回来了,不过我还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爷爷死后,顺顺已经主动让翠翠住到他们家里去了,当作是傩送未过门的媳妇。说明他已经同意翠翠和傩送的婚事了。茶峒毕竟是傩送的家,他必定会回来。

希望翠翠和傩送都可以勇敢一点。

边城读后感4

其实《边城》这本书早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一直比较喜欢沈从文小说的风格,自然的风土,淳朴的人情。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想寻求内心的净土,所以最近又拿出了这本书。

其实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易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樯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摊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边城读后感5

美,到底要怎么样去定义。

我并不认为好看就是美丽,相反的,我认为破碎的美丽更为单纯的美增添一份妩媚。

残缺的人性只会让原本美好的一切变得丑陋。二老对翠翠的真情却遭到父亲的阻挠,他的父亲只想到摆在眼前秀色可餐的利益,完全没有顾及儿子的感受,没有理会属于二老感情的自由。在整本书看来,我就觉得这里是让人气恼的,原本二人郎有情妹有意,是一件幸福美满的事情,却让父亲硬生生破坏了,也突显出他丑陋的面孔,令人讨厌。

天生的缺陷虽然无法满足当事人的美好心愿,却促成另一件美妙的事。大老不会唱歌,唱得不好听,只能让二老去唱,谁知就这么唱着唱着,引出了翠翠的心事,二老的心意,与祖父恍然大悟的发现。一件因缘有了美好的牵引,却被无情的命运压制了。

命运让这段感情支离破碎。大老的丧命,二老的出走,祖父的落叶归根,让小说的结尾带出了破碎的美丽。生命中无数的失之交臂,所有尚未开始却已经消失的一切,赋予了人生另一种催人泪下的凄美,却更能触动人的心弦。

谁能断定失去就是厄运的到来而不是命运对你的眷顾?命运是公平的,它在让你失去的同时一定是为你带来了什么。就像树叶飘零,或许它是大树的不挽留,是命运中的注定。但它是真切地预示着新叶即将抽出嫩芽,长成朝气蓬勃的枝叶。花儿谢了会再开,燕子去了会重来。失去与拥有是相对的,没有人规定失去一定是坏事,拥有一定是好事。不失去些什么,又怎能激起你的心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尝试失去的痛楚,又如何懂得拥有是什么滋味?

破碎是一种美丽。在你看来是厄运的到来,或许会有新的机会在雨后呈现。雨过天晴的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破碎的美丽。

边城读后感6

文字意境都很美,湘西景美人也美。我一度觉得这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确实太天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美的地方。

傩送是看了最让人难受的。他是一个青年才俊,却将哥哥的死归结在老船夫身上,吊着翠翠不明说。复杂的心事谁还没有点,当他说老船夫“不利索”,没想到自己的“不利索”呢。

话说回来车路马路必选其中一条吗?

说到底,两兄弟有了解翠翠多少呢?和翠翠说过几句话呢?当爱情的降临建立在未知上,真的结婚了,彼此又将如何度过余生呢?

这大概当时时代很正常的事,但并不美。

翠翠也同样让人难过,她也从未试图去了解两个人的事情或是老船夫的心思,只知道等着等着,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少女,纠结在自己的小心思上,顾不得别的,这个可以理解,但也不美啊。

总之就是这几个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思里,都没有看透这件事情的本质,所以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我这样说像站在制高点在评价一样,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果然还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更美更纯粹更真实。

结尾写翠翠等傩送。

等到的结果是什么,无论找不着到天保的尸体,都只会更令人难过。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羞涩躲闪的翠翠,是什么心态?难道还重燃爱火吗?这样性格的人会继续阴沉,甚至怪罪翠翠的“不利索”吧。回到家,回想这段爱情,一场空,有什么理由继续下去呢?难道要为了现如今已莫须有的爱情,去继承那“害死天保”的人的船杆吗?不如现实点,过得好点,继承碾坊,试图从新开始。

边城啊,也还在人间。

边城读后感7

每个人都向往自已的居住的地方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蓝天,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但很多在城镇居住的人又希望自已能居住在农村,居住在一个简单的世界里。可能这就是作者写作的思路吧!在边城里,到处都显现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但是在边城里,到处都显现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这也是边城最吸引我的地方。现在许多人都为了利益生存,没有了利益什么事情都不答应。这也正是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一个“陋习”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贪官的原因。贪官们本来就是知识份子他们知道是违法的行为,但是他们却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这都是“金钱”所驱动。又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贩子专门去拐卖小孩去卖,他们明知到被人抓到会承受巨大的惩罚。但是他们也要去做这些作奸犯科的事情。这都是“金钱”所驱动。三字经里也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都是纯洁的善良的,但在当今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利益的驱动。

所以,我是向往一个简单、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世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唤醒心中的“本性”,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简单、淳朴、勤俭、友善、和平,更加的“美”!

边城读后感8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境的小镇。有着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通过沈从文的文字,这些都浮现在我脑海之中。

全书中女主角翠翠是很吸引我的,翠翠是一个天真无邪、自然善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也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与理想爱情形式的寄托。她对船主的二儿子傩送有感情却羞于表达。

翠翠的爷爷是个很善良的老人,他帮别人渡河却不收别人的钱,还让翠翠给渡河人准备茶水,我想翠翠的善良品行的养成和爷爷密不可分。但爷爷在翠翠感情上好心办了坏事。

故事的结局是个开放型的结局,翠翠远比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的归来,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出了柔中有刚的美。真有一种“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境界。

这个湘西的`小镇没有那么多的世俗,人与人之间少了些尔虞我诈,人们之间更多的是真诚相待,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我想向往的生活应该是与身边的人好的相处,真诚的对待他人,少点世俗的眼光,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平时可以经常见面喝酒聊天谈心,逢年过节大家都能够聚在一起,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去窜窜门,夏天大家一块去春游,冬天一块去滑雪泡温泉,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热热闹闹的在一起。这就是我最向往的生活。

以上是我关于《边城》的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9

读罢《边城》,心里尽是一种无边的怅然,这样安安静静的故事、平平淡淡的故事,如同旷野上飘来的幽若泣涕的箫声,从没有激昂与兴高采烈,却在如此的平淡中悄悄地在我心上蒙了一层惆怅的薄纱,无力挣脱,却又似乎被蒙得心安理得。

故事在没有曲折和离奇、毫不张扬的文字下,一切似乎自然而然,无关乎命运。这不是上天安排的故事,而单单只缠绕在人物之间,缠得虽然简单,却缠得人心复杂、茫然、迷乱……不知写故事的人用何种心情写下这故事,堆砌完最后一个方块;他又以何种方式取走整盘拼图中看似并不重要却又令人无限揣测的一块,然后拍拍尘土离开,没有解释,只在人心中留下一处痛,一丝牵连与割舍不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作者用模棱两可、平平淡淡结束他的文章,就像把水加热到50℃时,把酒精灯灭了,然后一切冷却下来,沉淀下来。云聚拢了,未洒下雨点就坦然地散开,似乎也像保护着云下的人儿,于是散得心安理得,散得似乎颇为仁慈。然而云下的人呢?或许真的没有浓浓的回忆,或许“没有”不会让她更加痛苦,至少她可以满怀着爱,等待,等待“明天”就可能会回来的那条漂泊之船,那个不再迷惘的人。

现实与梦想之间/梦想并不容易实现,醒来时才突然发现/自己一直都在幸福旁边。

很庆幸,在众多的文字中寻觅到了一种乌托邦,一群生活在质朴年代的有情人带我领略了世间的真爱,领略了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

边城读后感10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有重要的地位,据说差点得了诺贝尔奖,趁着周末空闲我翻开了《边城》。

书中的边城是湘西,这个地方有从四川到湖南的一条官路,故事就从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山城说起,这里有一个小溪,小溪旁边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个女孩就是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老人靠渡船维持生计。小城是非常安静的,小小的边城里面的日子悠闲而自在。这种神仙一样的日子随着翠翠的长大就发生了变化。

天保和傩送这两个土生土养的湘西小伙,从小在父亲的训练下跟船各处旅行,培养出健康正直的人格,懂得做人的勇气和义气。“对付仇敌必须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须用刀”到需要用刀时,他们就从不让它失去那点机会。这可能就是野夫说的那片土地上“多游侠子弟气”,“弄得两个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他们都有责任心,有担当,真性情。兄弟俩同时爱上翠翠,却手足情深没有因此反目,而是公平竞争,对待爱情也敢于争取。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澄澈。总之《边城》唯美中带着伤感,意境里也充斥着难以言喻的快乐。总之,我很推荐这本书。

边城读后感11

沈从文的《边城》中所描绘的茶峒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在这样一个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朴,生活淳朴,风俗淳朴,以至于连爱情也很淳朴。茶峒边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摆渡老人,老人的孙女翠翠和一只黄狗。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走散了,却碰巧得到了船总的二老傩送的帮助,回了家,那一刻,他俩情窦初开了。谁知大老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后成全了傩送自己外出闯滩,却不幸遇难,二老也因此离开了翠翠,而老船夫也因担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个雷雨天溘然离去。一切都没了,但那段凄美的爱情却在读者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边城》虽是一个悲剧,但是二老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却是无比美好。没错,走车路看似平坦,但是怎么能和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个故事,妙就妙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马路,是最淳朴的爱了,而真正牵动翠翠的心的,也正是这种淳朴浪漫的爱情了。这段故事,也正诠释了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

但是,在整个爱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导作用,翠翠喜欢二老,这点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欢翠翠,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却太过羞涩了,甚至连一句“愿意”也不肯说,这么一个悲剧,也可以说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面对这种事时有时真应该果断一点,因为在面对朴实而单纯的人时,过分的羞涩也许比什么都可怕。

不过,在小说最后,也不乏有希望存在,正如书中所写“也许‘明天’会来”。“明天”是多久呢,虽然无法知晓,但翠翠的路还很长,也许真能“等”到了也说不定。

边城读后感12

边城,描绘在黄永玉的色彩里;边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谣里;边城,生动在沈从文的墨香里。风景绮丽,美不胜收。

边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风景里。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到了清澈空灵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驰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脚楼在边城烟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张飘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浆声里游荡于青山碧水之间,朦朦胧胧的河面之上,还有几只洁白如雪的白鸭在水面上漂浮着,为边城的美增添了几分动感的气息。

边城,美在古朴和乐的风俗里。一个个民俗的节日风俗,皆在这远离世俗喧嚣的小城里被完美地保留下来。这里有与民同乐的戍军长官,有善于泅水的人们,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赶鸭子的乡亲,有泅水划船的好选手天保、傩送。小山村河街间,凡逢节日时候,便变成了一片繁华热闹的海洋。明朗的天气里,鼓声蓬蓬地响着。古朴和乐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着的朱色长船里,浮动在刚刚涨过的泛着翠绿色的龙船水面上,潜入到河边人们认真凝视的眼眸里。

边城,美在淳朴善良的人情里。有为翠翠点灯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绝多收摆渡钱的老爷爷,有“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人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乡亲,还有为爱坚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千山万水穷尽,萋萋芳草荒芜,美丽而执着的等待,还在继续。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生活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一个无言的结局。其实,结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读后感13

一直听说过《边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看过。这一次在语文课本上与《边城》结缘,感触颇深。

人性是世间最漂亮的东西。在现代都市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又保留了多少纯净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去呵护,只任尘埃将它一点一滴淹没,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漂亮德将尘封的心灵在一角,疲倦的我们如何有闲暇将其开启?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在边城,在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山漂亮、水漂亮,但人更漂亮。青山绕水,水环青山,缠绵不已。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漂亮。在清澈的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她的心纯洁无暇。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她的心里喜愁掺半。因为纯朴,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终是凑巧,落得个孑然一身独守空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无期的等待!

其实不管悲惨也好,完漂亮也罢,我们都要走下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昨日随风已逝,明日迎风将来,世界从不理会任何人。

翠翠的爱情随着傩送的悄然离开逝去,就这样,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已凋落了。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漂亮的,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才会意味着永恒的存在。

属于边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记珍惜。

边城读后感14

周五下午在学校听了《边城》讲座,晚上回来乐乐跟我说她周末需要把自己写的一篇《边城》读后感打成电子版,我一听,额?这什么情况?为何要打成电子版?难道是....这么多年上学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都是优秀作品才会要电子版,有可能会展在教室外面的,可乐乐只有在小学阶段展出过一两篇文章外,就再没展出过,难道这次....?乐乐听出了我的意思,自言自语说“也不知道老师怎么想的,我写的东西,能有什么,为什么还要我写的东西?害我周末多了一项作业”我赶紧鼓励她可别这么说,说明你这次写的一定有进步,所以老师才要收集你的。

这项作业乐乐是在昨天晚上完成的,我开始跟她说我给她打,乐乐说她写的那张纸不太好,墨水又多,很多地方都浸湿了看不太清楚,还是她自己来吧,于是她自己把这篇读后感打成了电子版,而后传给了老师。今天,我抽时间看了看她写的这篇文章,别说,还真是有进步呢!作文一项是乐乐的弱项,能把读后感写成这样我已经非常非常满足了,我问乐乐是自己写的还是网上抄的呀?乐乐不屑的回我说你才网上抄的呢!她说她只有个别情节有点记不太清所以上网查了一下情节,内容还是自己写的。这让我更加刮目相看,平常也没见她对这篇文章很喜爱,感想还挺深刻,难道是我带她去过凤凰找到感觉了?

不管怎样,这也算是乐乐整个中学阶段一篇比较好的文章,赶紧记录下来留念吧。

边城读后感15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情诗和小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灵的清澈纯净。

如此诗意的文章,略带悲情的人物。从?喜万分到怅然伤心力交瘁的老船夫,从情窦初开到常年为人摆渡心中充满等待的翠翠,从颇有名望的少爷到不幸落水毙命的天宝,从非卿不娶到不愿再提婚事的傩送,人物之间的关系似乎混乱,却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爱的执着,使硪深受感动。现在开放的社会,使人的意识更加清楚,但人似乎并没有更加清醒。结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离婚更是成了一个十分轻松的决定。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老人家常说:千世修来共枕眠。可见一份感情是多么珍贵,作者通过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淡化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诗一般的文笔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对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边城的文字是优美鲜活的,只有深沉的爱才会孕育出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或许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座边城,只是沈从文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边城随这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2.边城 读后感 篇二

读沈从文的作品, 尤其是湘西系列的作品, 约略粗读, 好像看到的是一幅意境幽淡的山水画;再若细读, 又好似看到的是一幅风格迥异的人世风俗画;倘还静心品, 更仿佛听到的是一首激越铿锵、慷慨悲壮的生命交响曲。风景如画的湘西, 山清水秀, 风物宜人;傍山依水而居的人们, 美丽淳朴, 庄严自然。这些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和美的视角冲击, 与此同时, 也给人以深沉的思索、灵魂的撞击和拷问。

湘西的水, 在《边城》中, 具体化为一条小溪, 作者是这样写的:“小溪宽约二十丈, 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 却依然清澈透明, 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 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 便略显浑浊, 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边城就依山傍水而建, 水上的水边的栖居, 山里的山中的聚居, 构成了边城人生存的全部环境, 搭建了边城人演绎生活的中心舞台。一切人事的哀乐, 全都从这里生发。”

暂且撇开《边城》里特有的那条溪水的深刻蕴含不谈, 单就从网织文章的缜密结构来说, 那条时不时出现的溪水, 已经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串织联结作用, 使得这部诗样的、散文般的小说, 形式分散而神骨凝聚。小说开头便描写了小溪, 清澈透明, 位于川湘来往的孔道, 以此为引子, 连锁式地引出了人物及其人事背景。接着, 溪水文化端午节的热闹景象, 成为了小说主人公故事演绎的发轫。接着, 在以后的故事推进中, 人物的心理反应, 微妙的心理活动, 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溪水描写而出现。

比如在看龙舟竞渡前, 老船夫“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 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 轻轻的吁了一口气”:在第十三章, 当翠翠很放肆地想象着出走老船夫寻她不得时, “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就忽然哭起来了”;在第十九章, 老船夫进城喝了个三五杯, 因走热便用溪水抹了身子, 觉得很疲倦, 就让翠翠守船, 自己回家去睡了, “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 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翠翠守在渡船上, 看着那些溪面飞来飞去的蜻蜓, 心也乱极”;在第二十章, 夜晚雷雨后的清晨, 翠翠醒来出门, 只看见“一股水便从塔后哗哗的流来, 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都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 菜秧皆掩在粗砂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 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 已漫过了码头, 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 正同一条小河一样, 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 也被水淹没了, 泊在崖下的渡船, 已不见了”, 殊不知, 就在夜晚的暴风雨中, 老船夫已经溘然而逝。到此不难看出, 溪水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在推进故事演绎, 在完善紧凑小说结构等方面, 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至于湘西的水, 边城里的那条小溪, 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信息, 尤值得探幽索隐。在小说中, 溪水不仅仅起着串织文章结构的作用, 不仅仅起着烘托人物心理, 暗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也不仅仅是起着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 它还折射着作者的生命情怀和生命哲学, 把一种深刻的生命思考, 将一种深沉的忧郁情结, 很深邃地蕴涵其中。人事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随水而生, 与水相伴。边城的水, 湘西的水, 不只是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客观自然环境, 还在更深广的程度上“长养”了人, 生命的启蒙、智慧的启迪, 更多地依赖于水。湘西的人, 包括作者沈从文在内, 无一例外。难怪作者一生对水, 对家乡的沅江, 始终是一往情深, “我认识美, 学会思考, 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当他成就了文学事业之后, 在一次的回乡途中, 在水上生活了几十天, 沿河光景、河中声色和潺潺流水再一次使他感触良多:“我总那么想, 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 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 给人的幻想也宽, 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 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 地宽人少, 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 但到了下游, 对于人的兴趣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故乡的河, 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 一切极朴野, 一切不普遍化, 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 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有什么成就, 我常想, 教给我思索人生, 教给我体念人生, 教给我智慧同品德, 不是某一个人, 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上善若水”, 沈从文的启蒙启智几乎全部依赖于家乡的那条河, 水成了他生命的基本元素, 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样偏爱水, 对水情有独钟。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 水性柔弱, 喜居卑下却又无坚不摧, 滋润万物而不争功, 这些水之性或许深刻影响了他的气韵禀赋, 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 像《边城》中的溪水, 总是和小说人物的悲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联, 水在流动, 水在变化, 人物的心理与境遇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重要的是, 沈从文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人性理念, 对万物生灵的柔暖感动, 应该和他的“水性”韶龆生活分不开。在故乡的河水上, 他一次次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触摸到了灵魂的跳跃, “我感到生存或生命了”, “我好像智慧了许多, 温柔了许多”, “我看久了水, 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 对于人生, 对于爱憎, 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 我总像看得太深远, 对于我自己, 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 因为我爱了世界, 爱了人类”。

3.边城读后感 篇三

不得不说,沈从文在这个喧嚣纷扰的世间,始终为我们保留了一方宁静美好的圣地,即便只是靠文字。湘西像极了陶渊明为我们描述的那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可是,也有些不像,湘西并不神秘,它明明白白的在你的眼前,以可以触摸的温度,让你相信它的真实。

是的,这里有人间最纯净的景和人。景是带着宁静安详的模样的,人是像水一般清澈的,就连空气的尘埃都是静悄悄的,缓缓的,生怕打扰什么似的。是的,就在这样一个朴素的地方,发生着朴素的事。翠翠是水一般灵动的,即使无父无母,只由爷爷带大。相互关心照顾着,爷孙俩倒也生活的平静安好。爷爷负责摆那条渡船,翠翠负责给爷爷烧饭,时不时也帮爷爷守渡船。总是有人会在上岸后给这个老船夫一些钱,他又总是推诿,一来二去的,倒像这钱是多大的麻烦事儿一样。后来,老船夫收下那些数量不多的铜板,买来些当地的烟草,供乘船人解闷,谁要是称赞一声这烟草好,他便要扎上半捆,硬要那人带回家抽过瘾。这实在是一个慈祥可爱的老头儿。对于现实世界的人情冷暖有了些感受,边城带给我们的温暖就更让我们动容了。甚至连边城的妓女都是格外仁义的。她们绝不陪那些外乡的暴发商人,对于熟悉的客人还赊账,并不要什么凭据,只凭交情。记得书中写道,那妓女送走自己的情人的时候,突然又叫住他,扔给他一包东西,又半羞半笑地走开,让他远去的男子心里也多了分对她的挂念。这画面让人觉着,边城的妓女都是妩媚而多情的,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们,还根本不见得像她们那样有情义。又记得老船夫去集市买东西的时候,一路走来,似乎都是熟人,彼此都是熟悉的,亲切的。商贩们似乎也不急于赚钱,卖给他这个不算钱,那个也不要钱。而船夫本人呢,买了肉,还往那竹筒里放入甚至超出那肉的钱,生怕卖家吃亏。这些让我有些心生嫉妒了。对比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生活在怎样的情形里呢?尽是唯利是图的食品生产商,为了尽可能多地赚钱,便什么都不顾虑了。市面上的食品,不是这个有毒,就是那个有害,让人甚至感慨活到今天的不易。而很多人呢,也是生怕就没得小便宜可贪的,哪会像老船夫那么自觉呢?难道湘西的人们很富吗?肯定不是。不同的,是生活和为人的态度吧。今天的我们,又是为什么变得这样急功近利,又无所畏惧了呢?

我们再来讲讲那爷孙俩。翠翠已经十四岁了,心思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这是爷爷无法察觉的。她心中有苦闷,可又觉得爷爷无法理解她,她甚至叛逆的想离开爷爷,去寻找什么,却又善良的担心爷爷找不到她会怎么样。而爷爷呢,很怕自己时日无多的,很想早点为翠翠找到一个好婆家。女儿的事,一直是老人心里的伤痛,所以他希望为孙女找一个她自己也喜欢的。而给不了翠翠任何嫁妆,也让这个善良的老船夫心里内疚。天宝和傩送二佬两兄弟都对翠翠有意的,翠翠也对二老暗生情愫。二佬在山那边唱歌的时候,翠翠也做了个美美的梦。她梦到自己飞去悬崖边,摘了大大的一把虎耳草,可是却不知道要送给谁。少女的情窦初开总是那么单纯和美好啊,这时翠翠却还没有想到婚事这一层来。可是大佬走了马路,先通过媒人来提亲,家里又为二佬安排了对象,事情就开始有些个不妙了。继而大佬因被拒绝,负气似的离家又遭遇不幸。二佬因家里给他的对象安排不合他的心意,又不得知翠翠的心思,便也远行了。最后,是最让翠翠伤心的一件事了。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爷爷去了,留下翠翠一个人了。这是多么残

忍的打击啊,但却是注定早晚要发生的。当初,沈从文就是在河边,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挑水,她身穿孝服,表情伤悲。因为湘西的风俗,家里的老人死了,必须用河流上游的水,为死者擦身,让其得以净化,干净轻巧地上路。沈从文想到,由这样一个小女孩来挑水,那是因为家里没有别的人了吧。他看着小女孩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对身边的夫人说:“这个背影,就因这个背影,我回去好好写个东西给你瞧瞧。”于是,我们才得以看到了《边城》。对于翠翠而言,爷爷是她生命中的全部吧,从小到大都是只有爷爷陪伴她啊。唯一的爷爷也不在了,她该是多么孤独寂寞啊。我在想,这个由自然生养的这么美好的人儿,会陷入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她还会那么灵动,那么可爱,那么单纯而美好吗?

我希望是的,因为她生在那么纯净的环境里,清澈的水把她的性情洗涤的清而又清,美而又美。况且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有理由相信他们不会亏待翠翠。爷爷走了,可是后来不是又来了一个爷爷来陪伴、照顾翠翠了吗?所以,我们的翠翠一定会美好如故。她只是时常会忧伤,会想念,想念爷爷给她讲的那些故事,尤其那些关于自己父亲母亲的事,想念爷爷对她的好,想念往年端午的所有人和事。当然,还有她的心上人。文章最后,作者留给了我们一个未知:他或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或许明天就回来!我天真的想象,二佬真的很快就回来了,在意外得知翠翠爷爷没了后的不久。他这下坚决的争取跟翠翠在一起了,家人也不好再勉强他了。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又开始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4.边城 读后感 篇四

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一段恬静凄美的故事。淳朴的民风,简单的世俗关系只是为了让我们重新唤起心底那最纯真的真情和那早已尘封的往事。是否,曾经我们也拥有那样简单而又坚定的决心,只为等待那个为自己歌唱三年六个月?或许,我们早已忘记或者一直不愿相信那些小时候梦想的邂逅和等待,但边城无疑又让我们开始回忆那些年,那些事……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绿水青山,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书中的翠翠天真活泼,温柔驯良,“俨然如一只兽物”,充满喜爱的笔触,也代表着作者对湘西的喜爱。翠翠既是湘西自然的化身,代表一种纯净和和单纯,又是我们心中那个美好的化身,是勾起我们情愫的一个基点。翠翠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从翠翠的生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浑然天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自然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真是作者极力表现的。而翠翠身上始终笼罩淡淡的哀愁和忧伤是她成长所特有的,更真实的表现一个少女成长中的烦恼和心理历程。翠翠母亲的故事似乎也预示着翠翠命运的坎坷,一个不能与心上人白头到老的悲剧。而爷爷的木讷和迟疑无形中促成了这一凄凉故事的产生。

因为不想孙女重复女儿的悲剧,所以也就极力想给翠翠找个可以依靠的归宿。为她的幸福着想,便多了一丝迟疑和自私,在二老和大老之间徘徊不定,其实只是想给翠翠选择一个可以让她更幸福的人,无可厚非。只是大老的意外,间接的让船总和他情意不薄的二老觉得大老就是被船夫害死的,若不是他出的主意,大老不会失意的选择下河,出现意外。至此,船夫和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一道无法弥合的鸿沟,也是他们想理解彼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好心却没有办成好事,眼看着翠翠的幸福在跟前转个弯又离开,还不知道能否再回来,而这时候的身体也是逐渐老去,船夫的忧虑也一天天加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过后,白塔消失了。而老船夫寄托了一生的船只也消失不见,其实已经预示了老船夫的离开。船亡人走。只是心中牵挂着的翠翠也成了老船夫不能安心离开的一个羁绊。为人们的方便不辞辛苦地忙活了大辈子的他也就这样不甘心的走了。

大老和二老同样深爱着这个浑然天成的,充满野性与朝气的女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他们本身又是那么好的兄弟。但为了自己爱的人,最终选择了一种温和的决斗。其实在选择以这种方式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大老的失败,隐含着大老的退出。失意的他为了避免自己存在是一种尴尬,决定离开。而之后的不幸失事也成了本书的转折点。本来还有希望的幸福注定已经不能再回来。转瞬即逝的幸福,还未来得及体会,就不见了踪影。翠翠本来只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却在看见幸福,还没靠近的地方就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变数,幸福也在不知不觉中离开。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总弥漫着的这样的疑虑: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为了不显得那么哀伤,作者给了读者一个不能兑现,却也聊以给人一点安慰的幻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和爷爷,不辞辛苦地为人们的方便默默付出,从不求回报。更拒绝别人的好意施舍,每天规律的摆渡。而就是这样,上天也要剥夺他们唯一的幸福,带给他们无尽的遗憾。弥漫着一种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和无奈的忧伤,这种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也使这本书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5.边城读后感 篇五

《边城》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带给我最美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小说最后留下的无尽遐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进入书中,扮演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过他的经历,并且继续向前走,这给了我们每个人当作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来看,《边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一幅未创作完的诗,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写下去。

在故事的徐徐发展中,沈从文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似乎并不是那么美满的结局“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十分好奇,那个翠翠深深牵挂的傩送,到底有没有回来。如果他回来了,那么他们两个人还会在一起吗?如果他们在一起了,两人是会选择忘却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还是会把误会深埋心底让它滋长发酵,腐蚀他们的爱情?如果傩送没有回来,翠翠是会一直等下去,还是会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试想过无数种可能,却依旧是觉得不够满意。也许,只有留下这么一个悬念,留下一个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才会让我们有所期待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6.《边城》的牧歌情调 篇六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的边陲, 那里风景优美, 生活纯朴, 独特的风俗与乡土的气息有机地融为一体, 为牧歌增添了文化的意蕴, 牧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横生了。在这个边陲的小镇上, 人们生性善良淳厚, 他们是懂礼遵道的典范, 人性美与人情美在这里表露无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文化下, 牧歌表现得是如此的优雅, 伦理与爱在牧歌的氛围下显得是如此的有规有矩, 表现了一种古典的趣味。

《边城》以其特异的湘西边陲为背景, 描绘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人性在沈从文“牧歌”情调的渲染下, 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不管是翠翠, 还是老船夫, 不管是傩送、天保, 还是船总顺顺, 也不管是男女间的爱情, 还是爷孙间的亲情, 人性与人情表现出来的无一不是美的塑造, 无一不是道德高尚的展现。在这里有的只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 没有所谓地位的尊卑之别;在这里有的只是心灵的交换、血脉的对流, 没有明争暗斗、欺诈抢夺。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以令城市中那些标榜自己知书达礼、六根清静实则阴险奸诈之辈相形见绌。

人情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表现在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中, 它表现在亲人间的亲情中, 它表现在邻里间的互爱中。

《边城》在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中所展现的人情之美, 是一种有别于现代纷乱的男女爱情的纯洁的爱。对于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段, 却勾勒出一段美丽的爱情。翠翠的父母在歌声中孕育出爱情, 最后结出爱情的结晶, 当他们梦幻的爱情得不到认可时, 他们选择了为爱而生, 也为爱而灭, 相继殉情之后, 留下的是一个可怜的孤雏——翠翠。他们的爱是壮烈的, 即便要死亡, 他们也选择了爱情;他们的爱是浪漫的, 来得是那么的自然, 那么的炫丽。

而他们的下一代——翠翠的爱情同样经历了惊涛与骇浪。翠翠与傩送的爱忠于礼教, 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码头, 两人彼此间一见钟情, 却没一言道穿彼此心中的爱意, 较为主动的少年傩送以歌传情, 他那美妙的歌声牵引着翠翠的灵魂, 让其在梦中飞到了对溪悬崖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他动人的歌声已牵动着翠翠萌发的少女情怀。但爱情的波澜却在他们间不断起伏着, 两兄弟同时喜欢上翠翠, 老船夫的弄巧成拙, 碾坊陪嫁, 大佬的死去等, 在诸多的误会下, 他们的爱情最终也成悲剧的结局, 傩送气走他乡, 翠翠孤守渡船盼郎归,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小说的最后只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傩送与翠翠的爱过程是曲折的, 但却是浪漫的, 他们的爱来得是那么的自然, 那么的纯洁, 但又那么的无奈。沈从文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传统乡村男女间的美丽的爱情悲剧。在傩送与翠翠这对深爱着对方的青年中, 他们的爱“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 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有的只是忠于礼教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在两人的爱情牧歌中, 他们作出了一个爱情的绝唱, 牧歌情给了他们一段缘, 却也给了他们无份的结局。

有别于傩送跟翠翠的爱, 天保对翠翠的爱虽然只是单方面的, 但他在争取爱情的道路上, 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是现今许多男女所难以做到的, 一种无私的爱在天保的身上闪亮着。当得知他与弟弟同时喜欢上翠翠时, 他提出了公平竞争, 但在了解到翠翠喜欢的是傩送后, 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 他毅然选择了离开, 他最后选择了谦让。他对爱的纯真, 对爱的无私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年青人身上的体现。

《边城》中男女间的爱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爱, 他们的爱行为是高尚的, 灵魂是美丽的, 在牧歌情调的熏陶下, 人情之花盛开着, 开得是那么的鲜艳。

与男女间的爱相比, 亲人间的爱是温馨的。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老船夫与翠翠爷孙间的关爱。长大成人的翠翠对爷爷是感激的, 她尊爱着这个把她一手带大的爷爷。她总想为爷爷做点什么, 在爷爷“有时疲倦了, 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 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 翠翠不让祖父起身, 就跳下船去, 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 一切溜刷在行”;在听到爷爷说:“你总有一天会要走的!”时候, 翠翠会毫不犹豫的说:“爷爷, 我决定不去, 要去让船去, 我替船陪你!”在爷爷死后, 翠翠哭了, 还去“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 为了爷爷的身后事忙累了一整天的她, 竟“把头靠在棺前眯着”。翠翠深爱着爷爷, 这种爱是一个孙女对爷爷的尊爱, 一种关爱。而爷爷又何尝不是呢?他为养活翠翠这一孤雏, 年过五十还在渡船上操劳, 到了翠翠长大成人了, 他总想着自己有一天会离去, 担心翠翠今后的生活, 又为了她的婚事左顾右盼的去操劳着。但在人们面前, 老船夫总是笑面迎人, 即便是对着翠翠, 他也是笑的, 哪怕那只是苦笑, 无奈的笑, 他内心的酸与苦, 有谁能理解呢?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 承受着为翠翠的婚事带来的坎坷, 承受为天保的死而感到的愧疚。在深知自己快要离去的那天晚上, 他为翠翠打草鞋, 即便在床头上还有十四双, 因为他知道, 在自己的离去后, 翠翠人生的道路还有很长, 而且很艰辛, 为她打草鞋, 好让自己在死后也能陪着孙女一同踏上人生的道路, 不管是甜是苦。爷爷最后说的一句话:“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 不必怕!”这里不仅表明了他的死期将至, 也是爷爷对孙女最后的关爱, 鼓励着翠翠勇敢走好今后自己的人生路, “不必怕!”老船夫与翠翠这两爷孙的爱表现的是亲人间应有的温馨, 让现今社会上孩子弑双亲、打父母的, 儿女告父母亲上法庭为之汗颜。亲人间应有爱, 有彼此间的关爱之情。

亲人间的亲情, 在沈从文的笔下, 表现的不单是关爱, 还表现为一种理解与接受。傩送与天保两兄弟同时喜欢上翠翠, 彼此坦诚的他们都理解对方的赤诚, 理解对方对翠翠的爱之真切, 情意之深, 接受事实是他们的选择, 并以公平竞争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得知翠翠爱的是傩送后, 天保选择谦让离开却遇溺而死, 傩送也因哥哥的死而与翠翠间产生了误会, 离开了茶峒。兄弟间的情谊让他们在面对爱情上是从容的, 是无私的, 是积极的, 同时也是互有谦让的。他们较之现今社会中为己之私利而相残的兄弟, 表现得是如此的纯洁和高尚。

社会既应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 邻里间更应有爱。《边城》中邻里间的爱在沈从文的叙述下, 显得那么淳朴而纯真, 宛如一个初生的婴儿般。茶峒里的人个个都是和善达礼的美的化身。他们见老船夫出力不受酬, 心里总觉不安,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 老船夫却也心安不得, “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 将茶桐出产的上等草烟, 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 边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船总顺顺“明白出门人的甘苦, 理解失意人的心情”, 对于落魄者必尽力帮助。在得知老船夫死后, 茶桐的人也尽力帮翠翠料理其爷爷的身后事, 带棺木的带棺木, 做法事的做法事, 为老船夫的唱丧堂歌, 守灵。能为他做的都做了, 出于他们对老船夫的怀念, 出于他们对老船夫的多年相处, 也出于他们对老船夫的爱。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具有浓郁乡村风景的“牧歌”经典, “牧歌”式的抒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淳朴而纯静的湘西风情, 就好比一个已经绘好的素描般, 牧歌情调给了他们以艳丽的色彩, 让他们活现于人们的眼前。如此美化了的、诗意了的中国形象, 与当时鲁迅提倡的注重揭穿国民性的丑陋、麻木、愚昧的启蒙文学大相径庭, 是沈从文文学独创性的体现, 而这种独特的阐释方式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另一种文学模式, 为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金介甫:《沈从文传》

[2]沈从文:《边城》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9月

[3]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9年版

[5]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1935年6月《文学季刊》, 2卷3期

[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版

[7]网络文章: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7.边城读后感 篇七

生逢乱世,人性的丑陋总是容易显露出来。然而却没有全部的地区都是战火延绵,生灵涂炭。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城茶峒里,没有横征暴敛和鸦片的毒害,这里的人都活的努力认真。沈从文抛弃了时代大动荡,选择了着重的描写这平和的小镇和里面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和欲望。

读《边城》的时候能够看到单纯懵懂的翠翠、豪爽大气的天保、秀拔出群的傩送、淳朴慈祥的老船长。当然这些是边城的主人公们,边城的故事由此而来。而我读边城的时候为之倾倒的不是翠翠,天保和傩送。在自然长养里的翠翠实际上是有缺陷的,自然的纯朴教养着翠翠俨然如一只小兽,我想这大概是天保和傩送喜欢上翠翠的原因吧!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总是惹人怜爱的。但是这种天真良善会伤害到别人。一味的混过着,从而错过了幸福的到来。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原因在其中。我们能够看见边城中全部的人都是善良的,可这种善良并不能阻挡悲剧的到来。在悲剧面前善良与懦弱是同义的。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来看,但边城里的美好并未被撕碎。

我觉得这是沈从文似的田园牧歌的精髓所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不是一味桃源,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而是从不规避益处与坏处。天保的死是悲剧的开始,但是纵有迁怒的情绪,也没有迁怒的行为。老船长死后顺顺的大义是十分暖心的举措。得知渡船人的死讯时便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着一副白木的匣子向碧溪赶去。在老人的丧事上尽心,事后还可怜孤雏无人照拂想要接了她家去。在天保的死上,顺顺不是没有怪罪的,可逝者已去,余留一个年幼的女孩还懵懂不知。这时候顺顺也放下了。这就是湘西人人性中的健康淳朴,这是乡村人特有的风韵神采。是沈从文记忆里独特的湘西世界。在都市文明的衬托下,难能可贵。

沈从文对农人与士兵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边城》也是。在行伍里呆过并做得不错的顺顺在老船长丧事和翠翠的婚事上显尽了慷慨与仁义。同样的《边城》中还有一个人物是杨马兵,被翠翠母亲拒绝的杨马兵比较后担当起了照顾孤雏的责任,陪着翠翠在碧溪里等着二老驾船回来。假如说主线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恋是骨那杨老兵,顺顺这些小人物便构成了边城的血肉。正是有了他们存在的边城才是沈从文的湘西风情。

上一篇:有关困难作文800字5则范文下一篇:礼仪社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