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2024-08-17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共12篇)

1.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篇一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一、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与这个事物,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使他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去郊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和他们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悦心情。因此在教学中,用幻灯展示了课文的插图,一边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美吗?”“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根据回答导入课题:“秋天到了,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游玩,就是秋游。”“下面我们和这些小朋友到画中一起游玩好吗?”(好)“小朋友,你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秋天的天空和田野是什么样的,启发想象训练说话。对绚丽多姿的秋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为课文的朗读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蓝蓝、白、黄、红”是秋天的色彩,描绘了秋天那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真是一幅秋高气爽,丰收在望的乡村美景图。然后,让学生抓住天空、白云、稻子、棉花、高粱色彩上的特点,反复地有感情的诵读、想象,感受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丽,同时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在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文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在课末“同学们,在这三种小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啊?为什么?”学生回答很积极,每一种动物都有小朋友喜欢,有的学生甚至喜欢二种或都喜欢,我也给予了肯定。然后给他们三分钟时间把最喜欢的那种小动物说的话好好的读一读,读出他们谈话是的语调,感情。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指名学生上前表演,在第一次上来表演的`三个学生表演完后,我发现他们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就问讲台下的同学,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都说读“演”的很好。于是我问“什么是‘演’?除了朗读之外,想想小燕子在天空,青蛙在地上,蜜蜂也在天空,就没有什么其他有区别的特征吗?难道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学生能够一下子明白了,“哦,少了动作。”于是第二次学生表演中加了动作,但还不够明显。在一次一次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的读好每句话,而且形体的表演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表演中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己体会感悟课本中小动物情感,更激起了对文章的三种小动物的喜爱,同时学会了在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可以看出“表演”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一种交流的好方法;同时表演过程中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 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应“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学生在进入小学读书前,在学前生活中就获得的口语语感的基础,学生在原有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逐渐培养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受能力,而教师为学生营造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是促成学生感受多多的重要条件。如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课时,在引导读“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就有了不同的读法:一强调“珍珠”------“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二强调“纽带”------“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三强调“黄金”------“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每个学生都讲了自己的理由,老师也给予了肯定。既然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不同,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不同的反应。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过:“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来势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的话,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 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当是学习者主动、自觉的行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会”更要“会学”,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互相尊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小组相互阅读,同时可相互提建议、督促,从而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当然还少不了教师的点评。由于这种同龄人的交互中每个学生都处于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容易找到自信。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的这种交流、沟通、合作、切磋,相互碰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关心人,与他人沟通。“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在自主的阅读中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民主、平等的阅读气氛中体现出学生的个性、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2.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篇二

阅读, 就是以书面材料为对象、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 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此目的呢?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道破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实践, 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只有在学生的自身阅读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以前的初、高中教材, 课文分为讲读课文 (占总数的43%) , 课内、课外自读课文 (占总数的57%) ;而现行新编的高中教材必修部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比例各占50%, 选修部分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另外还有一些推介书目。新、旧版本教材的共同点就在于:要求学生自读的课文, 内容多、所占比例大。这正是为了给学生的自读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充裕的条件。然而, 不少语文教师却无视教材的这一结构, 对自读课文均一课不漏地细细讲授, 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善意的辛劳与过多的讲授, 挤掉了学生自读实践的机会, 削弱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就必须根据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内容、特点、要求作详略讲授的处理, 按照先由教师“牵着走”, 再由教师“扶着走”, 最后让学生“放开胆子自己试着走”的教学过程, 循环往复, 使学生养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以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相结合

学习语文, 既要广泛涉猎, 又要精读细研。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曾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段话说明了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学习文章的语言, 进一步理解课文, 对课文进行局部品读, 最后上升到对整篇课文的把握和领悟。这样, 也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即“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比如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 首先必须弄清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 然后才有可能读懂、乃至研究《红楼梦》。

品读文章, 是一种较为高级的阅读, 即边读边细细品味, 揣摩作品的意境、文笔, 分析语言运用, 理解词语, 体味语境, 形成语感。有时可以通过比较对照, 想象、联想, 朗读、诵读等方法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达到“积累、感悟、熏陶”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事业的成败。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包括读书态度方面的, 又包括读书技巧方面的。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 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 就是要有恒心, 有毅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然而, 中学生年纪较小, 情绪波动较大, 对阅读实践的热爱往往不能持久, 兴趣常常不能稳固。“持之以恒”, 一要始终对自读实践保持浓厚的兴趣, 始终坚持聚精会神地阅读;二要坚持利用工具书, 以此析疑解惑, 使获得的知识准确、清晰而牢靠;三要坚持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批注。

四、着力于抓好“三步阅读式”教学

古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应首屈一指。因为通过阅读容易使认字识词、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联想认识、欣赏鉴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融为一体, 所以听说读写都要以阅读为基础。实施三步阅读式教学, 能使学生循序渐进, 获得知识和技巧。

第一步是课前预习阅读。它是一种感性认识过程, 不仅因为通过预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实际, 确定教的起点和进度, 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预习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如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预习时初步掌握线索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组织材料) , 结构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两个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前后变化及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 再通过课堂点拨、置疑, 对文章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叶圣陶先生把课前阅读誉为“训练阅读的重要阶段”, 如果少了这一步, 光靠老师照本宣科包讲到底, 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步是课堂阅读。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这一步, 教师应了解学生预习得怎样, 可抽读中、差生, 即可得出预习效果,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导读讲解, 点拨启发。

第三步是课后阅读。这一步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除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外, 我们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师生都要接受双向检验。古代鲁班学艺时, 师傅并不教他如何做, 而是先让他练好推、刨、砍的基本功后, 点拨要领, 然后让他拆去一幢宫殿模型, 再让他把宫殿复原。孟子云:“大匠予人规矩, 不予巧。”可见, 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关键在于阅读“练”。

三步阅读教学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位置摆正了。其效果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四种能力的培养。

古语曰:“授人以鱼, 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 则享用不尽。”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只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并授之以法, 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一定能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

3.抓好阅读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78-01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抓好阅读教育,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能得到有效提高,便成为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抓好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1 注重学生个人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与过去相比,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相同的方法、统一的思想去理解阅读内容,导致学生所得到答案都是基本相同的,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最终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摆脱掉过去深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爱迪生》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灯有哪些,于是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都纷纷进行发言,然后我再向学生提出了“电灯最早是由谁发明的,以及他还发明了其它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告诉学生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来激励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此时我便就课文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进行提问式讨论,让学生谈谈爱迪生发明的东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下自己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还原成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读、议、想、说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与伸展,这对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个人感受,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有效方法,当学生掌握了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后,就能变被动为主动,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1 课前预习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法的采用也是有区分的,對于低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应在教师的从旁指导下在自习课的时间里完成,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读全文,并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应教会学生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预习。首先是审题,看看文章的题目与内容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其次是通读全文,以便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的了解;随后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以及关键语句进行勾划,并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列出不懂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多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这样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读书的情况。

2.2 课堂上传授阅读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对于讲读类课文,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渗透阅读法。所谓渗透阅读法就是让学生在每次阅读中都能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方法的传授通常是:泛读—— 了解文章大概讲述的意思,再读——摸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精读—— 抓住文章的主旨及重点,赏读—— 感受文章的妙处所在。在每次阅读之后教师可相应设置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或是相互探讨的方式来完成思考题,教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时可进行引导,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通过重读相关语句来讲解分析,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好渗透阅读法。

对于阅读类课文,可采用应用阅读法。如果把讲读类课文的教学方式,比作牵着小孩走路,那阅读类课文的教学方式则应该是半牵半放手或者完全放手走。学生不但要学会阅读的方法,还必须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2.3 找关键抓重点,掌握阅读法指导阅读

课文的组成离不开句子,都是每个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句子占据着主要位置,而有的句子则仅是铺垫。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先找出关键句子,抓住重点句子,掌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以此为切入点来理解整篇课文,这样必然会使阅读效果得到较大提升。因此,找关键、抓重点的掌握阅读法是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阅读教学方式

3.1 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刚好可以以其独有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已经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完全融入到了课文之中,然后情不自禁的想要对其进行更多的了解,于是自己主动进行学习。

3.2 多媒体操作强化情景

课文的重点段落是它的核心部分,而重点段落又是由关键词和重点语句组成的,所以重点段落的关键词与重点语句都能起到牵动全文的作用。既然说是重点,那就必须突出,因此,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则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操作,让学生逐步进入到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同时,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以及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能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法,使教学内容从静止变成了动态,使原本抽象的描述变成了直观可见的画面,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更轻松、更愉快地进行阅读学习。

总之,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必须注重学生个人感受,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所增强;此外便是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会阅读,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成新,李莉.抓好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版,2007(1):22.

[2]符玉华.怎样抓好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2009(6).

[3]李树清.对抓好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J].小学时代:教师,2012(4):30.

[4]王显琼.新时期如何抓好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8):42-43.

4.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篇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培育。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客观地分析,阅读教学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笔者在此略述浅见,愿抛砖引玉,共同探究,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是前提

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教学中,有些教师嘴上喊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际却搞知识的灌输;也有教师忽略阅读方法的渗透、归纳和阅读技能的训练。这就充分暴露了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多数教师阅读教学目标仍不明确或不甚明确。教师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或不甚明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懒。部分教师不能主动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地分析钻研,而是按惯例或想当然地进行教学,使阅读教学出现了最大的盲点。

二是盲。受局部小环境影响和短期利益驱动,教师对素质教育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致使教师在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的理解上产生了认识偏差,形成了阅读教学目标的错位。

三是畏。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存有畏难心理,教学活动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致使阅读教学过程和目标相脱节。

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首先根治教师的这三种心理,使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树立起教学的“能力本位”思想。通过内外“加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外部加压是指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学校更要扎实搞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注重对教师进行教研和教改工作的引导与鼓励,在广大教师中真正掀起教研、教改热潮,并持之以恒。内部加压是指教师自己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把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苦学《新课标》,精研教材、教法,练好内功。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内外因结合,阅读教学目标才能落实到“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上来。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关键

教师应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精心组织好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程序。注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阅读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阅读方法。如三年级要教给学生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教师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力求教法服务于学法。概括地说,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是:读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懂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其中“读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是基础,“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关于“读懂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学生虽已有一些基础,但教师仍须作适度点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则是新的阅读方法,教师须紧扣教材内容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领会诸如总分、并列、因论文格式果、转折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再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句子问的关系来确定自然段的意思,达到“读懂自然段”之目的。又如:四年级关于分段的阅读教学,着重要渗透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根据内容划分;二是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根据内容划分,要给学生讲清,一篇文章有数个自然段构成。自然段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可划为一个结构段。当然,如果一个自然段独立讲了一个意思则可以独立划成一个结构段。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要给学生讲明:不同形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做好阅读方法的拾遗补缺与强化渗透。第三,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生学完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六单元课文后,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这两单元我们学到了哪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把每个段落大意连起来”及“借助课题”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说说可怎样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该选用哪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比较正确方便。

3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

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的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比如利用新旧知识之间总是有联系的特点,合理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预习课文,可以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识字、理解词句、分段、归纳段意)。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注意多进行阅读点拨、引导,也可以起到直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而课后阅读则犹如实战,是检验和巩固学生阅读所学的好时机。一篇篇的课外读物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答。如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阅读能力能否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5.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篇五

四年级 柴艳

【内容摘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现在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所以,必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给予科学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并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同时积极评价,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并坚持经常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质量 关键 兴趣 指导 方法 评价 【正文】

众所周知,阅读题和作文在小学语文试卷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和作文通常大量失分,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委,不是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状况。为此,突破了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学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然而,课外阅读与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抓好课外阅读可以对阅读题和作文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我个人二十年来在小学教语文的的经验,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次,我们年级也做了一培养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小课题。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

成。在家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榜样,家长很少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 课外阅读脱节。另外,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也很狭窄,一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学生课外阅读很少及古今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便完事。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那么,该怎样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呢?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爱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⒉ 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

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⒊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洗耳恭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科学地推荐出相关的课外读物。

三、给予科学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告诫我们多读书的益处。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并且目前,书市的书籍,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可以致家长一封信),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因此:(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四、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餐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周一国旗下讲话”、“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表演”、“文艺节目表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读书手抄报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6.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篇六

库尔勒市第一小学

2016年5月4日

--学习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质量

—记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各教研组学习课标活动

开学初,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各教研组开展了研读课程标准的研讨活动,各个学科都是由各年级组的教研员进行课标解读,作为捆绑组团学校的库尔勒市十小的体育组和音乐组的老师也参加了市一小的研讨活动,校领导及教务处教研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校所有的教研组长和教研员参加了各学科的学习课标的研讨活动,各组的老师都能够把课标解读和教材紧密结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体会相应的课程标准,而不是机械的读课标。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老师们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

7.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之探讨 篇七

一、鼓励质疑, 培养求知欲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小孩子有问题, 要准许他们问, 从问题的解答里, 能增进他们的知识", "小孩子得到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 并对学生的质疑、批判有一个积极合理的评价。例如, 我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 有的学生问:“既然外公这么眷恋祖国, 为什么他不回国看看?”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文中有这么一处描写:“排炮过后……我附近的荒草着火了……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扭转头一看……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一位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当时文中的我就趴在邱少云的附近, 而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我怎么可能会安然无恙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 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去理解, 并加以适当点拨,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 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同时, 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得到保护, 求知欲望的火苗, 借着我鼓励的春风越燃越旺, 逐渐形成了大家争想争说、勇于创新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尊重个性, 活跃求异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我在40分钟的课堂中, 加强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 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 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 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 针对“同一首诗, 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 引导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 有的说, “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 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创作欲望, 当然兴奋不已, 心里希望他能继续写, 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 “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 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 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 与下文父亲的评价形成对比, 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 “父亲的评价对巴迪来说有些苛刻, 甚至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还有的说, “父亲十分理智, 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 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 思维活跃了起来。我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发展求异思维。这样, 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 使得学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激活思维, 丰富想象力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是无限的, 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 就谈不上创新。因而,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 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教学《凡卡》一文时, 有的学生提出:“凡卡生活在农村, 家里穷得不能养活他了, 那他一定没有上过学。为什么他会写信, 而且从信的内容看上去很有文化的?”于是, 我趁机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一下子, 课堂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他爷爷教他的。”有的说:“他家是虽穷, 但他好学, 是从有钱人家的孩子那里偷学得来的。”还有的说:“他可能边干活边学习呢”……学生的创造思维迸发开来, 激起丰富的想象力, 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 让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 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四、从问题切入,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实质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 为教师和学生指出了教路和学路。因而, 教学时,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 认真地去读、思、议。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题中的“巧妙”是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点睛之笔。教师从课题入手设问:课文写了西门豹的一件什么事?他的办法好不好?课后习题中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觉得“巧妙”在哪里?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切入课文的问题不一定都要从课后提取,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如教学《美丽的公鸡》时, 学生提出:“文中描写的公鸡就是一只漂亮的公鸡, 为什么文中还要用上‘自以为’这个词?围绕这个问题, 我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讨论。通过交流, 学生明白了:公鸡仅仅是外表漂亮, 而内心并不美, 因此文中用上了“自以为”一词。学生因此懂得了课文要说明的是美不美不光要看外表, 更主要的是看心灵美不美。通过对“自以为”一词的探究,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课文重点, 找准思维的切入点进行授课, 将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8.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篇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个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浏览而使读者获取相应的情感和信息的过程,语文知识的传递、写作技法的把握、理解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发展都可以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因此,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承上启下,承接着小学阅读和高中阅读的过渡阶段,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知识的基础上,多层次、多方面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值得研究和重视的课题。

一、立足文本,透彻解读教材内涵

新课标倡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本,緊紧围绕教材内容作为重点而展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掌握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率,如果教师没有对课文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全面掌握,势必会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自己领悟透文本精髓,深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风格特征、篇章结构、写作手法、行文脉络以及词句意思等,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并做好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利用影音图像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展示文本内容,也把自身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清晰、形象、直接的看到课文内的人物设定、情节特征、结构脉络、环境描写和情绪变化等。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童年》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勾起了学生对童年很多的美好回忆。接着我说,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童年,去看看他的童年都有什么?利用多媒体又播放了鲁迅的照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带着对鲁迅的整体认识去通读课文,由其人及其事,发现并提出问题,对文中有不解的地方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交流见解和看法,在此过程中,我会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清晰脉络,对在阅读过程遇到的普遍问题及时给予解惑,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

二、领悟作品意蕴,重视文本精神层面的阅读

语文教材里都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从谋篇布局、作品意蕴、作品形象及遣词造句都值得学生认真咀嚼欣赏,为了领悟作品意蕴、把握文本精髓,必需重视文本精神层面的阅读。首先,要处理好文本的教学设计、定位解读目标,即通过这一篇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让他们领悟到什么。对文本的解读设计可以主要着眼于培养能力和培养情感这两点,并根据这两个主要定位来筛选教材中的文本,符合这两个定位的就进行重点解读设计,确立心灵视线的解读角度。其次,在定位好解读目标的前提下,要组织收集能够有效帮助解读文本,达成解读目标的相关情节内容。再次,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有效情节,不同的学生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和想法,因此,教师要适时根据有效情节提出一个或几个能统领学习全过程的引导性问题,能够贯穿于整个文本之中,成为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的清晰脉络。

以《小橘灯》的教学为例,我根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提出的思路和看法,把解读主题定位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作为”上,让学生从中体验小姑娘在特定的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下,如何乐观坚强,直面困难,从容应对生活挑战的勇敢作为。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到了文本的精髓,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情绪上的调动和精神上的充实。

三、交互式教学,营造合作交流和积极氛围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是一堂阅读课成功的重要表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确立目标、汇报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方法可营造出动态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讨论和交流中传达知识和见解,共同进步,在相互融合的教学环境中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例如,在教学《雪》时,我首先将学生合理分组,确保每个组中都有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然后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确定阅读的方式,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再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出本小组所共同得出的见解和认知。有的小组采用分类型的阅读方式,有的通过表演来展现阅读的成果,在合作中,学生开展了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值得赞赏。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积极交流,组与组之间共同汇报阅读,吸取精华,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梯度教学,设计层次分明的阅读内容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读者是不同的学生,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认读和解读这两个环节,并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其中,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教师要及时归纳引导,把学生常见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至于解读,必需要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以及主要内容。就像平时写作一样,需要提前构思,确立主题,阅读也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以及对主题的明确。这个思路要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归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例如,认读到鉴赏、评价与创新,应设计不同的梯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可能多的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善于思考的学生就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观察的就多谈下自己的观察所得,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表演的就鼓励他用多种方式表现自我,善于辩论的就要让他畅所欲言,等等。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显所能,激发奋发向上的情绪,培养自信心,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规划课后阅读,丰富阅读积累和知识范围

教材里的知识再精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教师不但要精心策划课堂教学,还要规划好学生课后的阅读,以丰富学生阅读积累,增加知识范围,巩固阅读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并指导学生要科学合理安排课后阅读计划,长期不断的吸取课内外知识,增加阅读量、拓展阅读范围,提升阅读质量。

例如,我让每个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把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需要阅读的书籍明确做好总体计划,并写读书笔记,我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并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同时,我也会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和国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著等。并定期在班级内举办读书角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最近阅读的书籍,谈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和深思的书或故事,交流思想。

六、小结

南宋教学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博览群书,从各式各样的文本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阅读能力,发散思维,感受丰富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6,(03).

9.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篇九

1讲好绪论

讲好绪论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了解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关键。绪论主要内容有生物化学的发展现状、发展简史、特点、应用与发展前景。观察学生的反映,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因为他们通过绪论的学习认识到了本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开始对生物化学产生一些兴趣。介绍生物化学在各行业的应用时,列举近年来或近段时间以来各方面的热点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问题、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在现阶段和未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在讲述中充分发挥生物化学与生产实践有密切联系的优势,尽量多把生活及生产应用中一些与生化有联系的例子引入课堂,用实例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思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和体会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如讲授糖代谢的无氧酵解时,可例举剧烈运动时引起肌肉酸痛的原因。

3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某些章节特别抽象,学生在学习这些章节时,由于教材上的平面图与实际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差距很大,所以很难想象得全面。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丰富多彩的色、形、动等方面,从视觉感官和思维引导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模拟自然,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4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通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仅占知识总量的一小部分,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扩充知识面。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有些内容让学生自学,从而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给学生指出重点,提出问题。这样不但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也简化思维过程,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

5类比法

生物化学的各知识点间有很多共同要素,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间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如糖酵解与有氧氧化,蛋白质变性与核酸变性,复制与转录等。在教学时,让学生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能使他们纵向和横向联系知识,搞清各知识点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准确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独立、活跃的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问题式教学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很重要,一方面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大家思考,也能激励大家课后积极复习,尽快接受新知识。可以把一些知识点以问题形式,通过老师自问自答、提问学生、课后复习等过程来使学生掌握。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互动学到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7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是整体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课由教师包办,整个实验按预定步骤进行,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很窄。因此,依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对生化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一方面精选基础实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理论,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加强培训学生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设了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0.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精选 篇十

一、存在的原因

1、教师管理意识不强。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是校领导的事,但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个教师,尽管你有高深的学识水平,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如果你不参入到班级管理的行列中来,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业务水平不精。

如今绝大部分教师考吃老本或者比工年长,根本没有把什么课改、新理念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课改、新理念和老一套没啥子区别,只是换汤不换药。知识不更新,不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况且当今知识更新的周期是越来越短。不管你底子在深,也不管你工年有多长,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服众。

3、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目前,一是一些教师唉声叹气,怨天怨地,觉得教师职务底下,不如其他行业的过得轻松;二是有人认为教师没有发展前途,一辈子下来还不是一个教书匠;三是有人以为,教师行业是“铁饭碗”,干与不干照样拿工资,不如混一天的一天;四是部分教师意气用事,领导得罪了他,他便拿工作出气,不努力工作。有这样一批教师存在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吗?

6、学校的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

一是领导不力,自己不能管好自己,何谈管职工;二是班子不团结,相互猜疑,拉帮结伙搞派性;三是校务不透明,引起职工怀疑;四是制度不完善,推动不了工作;五是执行制度不严,因人处事,造成职工反感;六是督导不力,有制度等于无制度。

4、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大。

当前,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时尚,追逐潮流的浪潮在青少年学生中是一浪高过一浪,从服装到发型到口头禅乃至灵魂都得到了完整的包装。上课,学知识不是他们想要的,甚至是令他们头疼的事情。因此,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尽管老师深夜了还在备课,对于这部分学生都是无济于事的。你在讲台上绞尽脑汁,用尽心思弄得满头大汗,生怕有一个字讲漏了,他的心却早已飞出了窗外,在对明天作美好的描绘,或者交头接耳重复讲昨天的故事,更有甚者干脆闭目养神睡大觉;你把他的作业纠正得详详细细,生怕他下次再出这样的问题,他把作业本拿到手一关完了,无动于衷。面对上述情况,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在听讲,在乎作业本上的圈圈点点,又如何能提高总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5、家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农村的学生家长形成了一种高智力低素质的思想格局,许多家庭在经济大潮的带动下,家庭经济活起来了,冰箱、洗衣机、彩电走进千家万户不说,摩托车、小轿车也不是一件稀罕事了。但是在子女教育方面他们却束手无策,你管多了便是你的见识差,跟不上时代潮流,干脆管不了不管,放任自流,交给老师了之。另外一部分家长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认为自己孩子非常懂事,放在家里南下打工去了。甚至孩子刚断奶便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给学校管理肯定会带来麻烦。

二、克服原因的对策

1、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核心领导机构。

(1)、根据目前情况,对于一些工作不力的班子成员和不愿意再继续任职的班子成员予以解聘。建立一支真正起到领导示范、团结向上的领导队伍。

(2)、对于学校各口工作,简人不简岗。我们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教师本来不多,如果各个岗位都定人,就出现了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担任了行政职务,反而不利于管理。

2、努力做到账务透明公开,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

(1)、学校设立校务公开专栏,后勤人员一月一次对本月的帐务进行公开,让全体教师都知道学校公用经费的支出情况。

(2)、开学前,学校必须拟订出本学期学校将要支出的项目和所需的资金,在全体教师会上通过。对于临时要支出的帐目,再临时讨论通过。

(3)、由学校工会牵头,选举教师代表,上学前共同讨论本学期经费的支出预算,期末参与经费的节余清算。

3、合理使用绩效工资经费。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愿意努力工作,乐意努力工作。绩效工资的发放一是看你完成工作的数量;二是看你有没有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三是看你完成工作的质量。

(2)、建立严格的督导检查制度。一是学校各口对各口工作的自身检查,按月按时进行;二是校长对各口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检查,按月按时进行;三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工作及各口工作的督导检查,按月按时进行。

(3)、学校成立绩效工资兑现领导小组,按月按时绩效工资发放资料,集中对各个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对绩效工资的发放进行公布。

(4)、领导小组对于瞒报、谎报、虚报的行为要制定合理的惩处办法,一经查出,严格兑现。

4、加强教师业务、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1)、学校组织学习。学校拟订出具体的学习培训方案,收集培训学习资料,指定培训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2)、定期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3)、派教师外出学习。

(4),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下级直管学校的教师组织培训学习。

5、扎实抓好班主任工作,建设良好的班纪班风。

(1)实行班主任聘任制。首先由教师自己写出书面申请,申请表明愿意或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以及理由。优先聘用愿意担当班主任工作且理由充分可行的教师,实在班主任不够,再看有没有教师愿意担当两半班主任。否则由学校班子成员担当。

(2)、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绩效工资较现在偏重于班主任。

(3)、建立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加大督查粒度,严格兑现奖惩。

(4)、班子成员中选派专人管理班主任工作。

6、建立完善的家访制度和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1)、家访工作是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家访,一可以了解学学生,便于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二可以向家长宣传一教育的法律法规,交给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三利于增尽和家长的人际交往,可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共同管理学生。

11.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篇十一

关键词:提高 语文阅读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3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有重要的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如下。

一、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小学在很长时间内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说教,把知识强行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吸收,课堂氛围死板,学生与教师缺少互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小学开始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引用多媒体等课件,让小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带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角色转换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新课改下顺利进行。但其中又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偏远地区或比较落后的地方仍存在着思想落后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还采用古板缺乏灵动性的方式,导致小学生无法吸收老师讲授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一部分教师思想顽固,不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的教师采用了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但是却忽略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除了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外,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影响。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教学中,有些教师嘴上喊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际却搞知识的灌输;也有教师忽略阅读方法的渗透、归纳和阅读技能的训练。这就充分暴露了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多数教师阅读教学目标仍不明确或不甚明确。通过内外“加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外部加压是指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学校更要扎实搞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注重对教师进行教研和教改工作的引导与鼓励,在广大教师中真正掀起教研、教改热潮,并持之以恒。内部加压是指教师自己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把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苦学《新课标》,精研教材、教法,练好内功。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内外因结合,阅读教学目标才能落实到“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上来。

三、教师要合理利用儿童文学教育学生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情感的培养、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小學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心智发展情况出发,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挑选一些阅读性较强的课文、优美的诗词、句子等,抓住教材上的每一个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五、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教师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从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字水平。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能够深刻把握课本的中心思想。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富裕时间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

小学的主要教育模式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同时教师善于利用课堂的富裕时间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

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的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比如利用新旧知识之间总是有联系的特点,合理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预习课文,可以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识字、理解词句、分段、归纳段意)。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注意多进行阅读点拨、引导,也可以起到直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而课后阅读则犹如实战,是检验和巩固学生阅读所学的好时机。一篇篇的课外读物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答。如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阅读能力能否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引导科学,学生必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会真正得到提高。

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改进,积极响应新课改制度,不断摸索,寻找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课外都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明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5).

12.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学习体会 篇十二

一、平淡中露真情

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瞬间”的精确捕捉。在描写中作者总是用最简约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涵, 以此透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荷花淀》中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片段:

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 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 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 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一细节的亮点是:“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的心思是那样地细密, 观察是那样地细致, 内心情感是那样地细腻, 水生故作轻松地“笑了一下”, 女人看一眼就知道丈夫“笑”得有点异样, 他有话要对自己说。“怎么了, 你?”此时女人也许已经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静静地等待丈夫的回答。“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话女人还是吃惊不小, 参加大部队就意味着丈夫要跟小鬼子真刀实枪地干, 就是枪林弹雨啊。女人平静的外表未能掩盖住她内心的波澜:对丈夫毅然参加大部队的行为感到惊讶、对丈夫上战场的担心, 对小鬼子暴行的恐惧和害怕…… 种种复杂的情绪占据了女人的心胸, 也迅速传递到了手指, 手指刚好触到苇眉子尖而硬的叶边, 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割破了手。女人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吮”, 既掩盖了自己内心的强烈震动, 也在瞬间镇静了情绪。因为她最了解丈夫, 理解他积极报名的行为, 认同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 包含了女人对丈夫的嗔怪、担忧、理解、惜别、赞赏等复杂的情感, 体现出夫妻之间的默契相通。女人多么善解人意, 又是多么晓明大义啊。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美好的情感而发出由衷赞叹。作者惜墨如金, 只以女人的一个动作“吮”和一句回应为抓手, 用最简约的文字, 把最令人感动的离别时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 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把人世间的真爱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醇厚绵长, 也让读者情溢于胸。这个瞬间, 作者用以景写情, 以形写神、以言写心的表现手法, 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水生嫂内心情感的流动, 使人物身上氤氲着的那种人情美、人性美与荷花淀水乡之美水乳交融, 浓淡相宜, 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 情在胸中溢的美感。

二、惊险中见神威

写人记事, 描情摹态, 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也让读者于惊险刺激中感受人物的神威, 对塑造人物形象,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武松打虎》片段:

说时迟, 那时快, 武松见大虫扑来, 只一闪, 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 便把前爪搭在地下, 把腰胯一掀, 掀将过来。武松只一躲, 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 吼一声, 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 震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 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 只是一扑, 一掀, 一剪;三般提不着时, 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 再吼了一声, 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 双手抡起哨棒, 尽平生气力, 只一棒, 从半空劈将下来。

这是《水浒传》中妇孺皆知的经典片段, 是英雄武松第一次在读者面前的精彩亮相, 描写了人与虎的初次交锋。作者用力透纸背的如椽巨笔, “写极骇人之事, 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首先把镜头聚焦于老虎, 抓住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次疯狂的进攻, 活灵活现地再现老虎捕捉人时的凶猛异常, 同时也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当老虎以第一招直向武松 “扑”来时, 读者心跳加速, 担心武松有闪失;当老虎使用第二招“把前爪搭在地下, 把腰胯一掀, 掀将过来”时, 读者的心已悬在半空, 为武松捏了一把汗;第二招没有打到武松, 老虎焦躁起来“吼一声”, 犹如晴空霹雳“震得山岗在动”, 真是虎啸山林, 令人毛骨悚然。发怒的老虎“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此时读者的心已提到嗓子眼, 不敢读下文, 唯恐武松被老虎击中。因为老虎的招招出击都欲置人于死地, 令人心惊胆寒。老虎“三般提不着时”, 嚣张气焰没了一半, 武松也由防御转入进攻, “双手抡起哨棒, 尽平生气力, 只一棒, 从半空劈将下来”。读者的心也随着哨棒落下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老虎, 只赋予武松唯一一个动作“闪”:“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又闪在一边”。一个接一个“闪”字, 看似无奇, 却把武松突然招致老虎袭击后与虎周旋的情景, 展现得惟妙惟肖, 有声有色。老虎招招致命又迅如疾雷, 武松招招躲过却敏捷异常。“闪”既是武松遭遇猛虎袭击时的本能反应, 又是情急之时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非胆大神勇之人不能为。这样的描写, 一密一疏, 一浓一淡, 而打虎英雄的神勇威武已跃然纸上。联系上下文, 我们知道这只老虎 “曾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 可见其厉害;而作者正是以老虎和那些已死去的大汉作为映衬, 凸显武松的英武之气。这样的细节, 可谓句句出奇, 字字换色。也唯有人与虎面对面地较量, 才足以惊天动地, 读来让人心弦震荡, 为英雄叫好。

三、无声处显意蕴

好的细节, 往往具有一石数鸟的内在力量, 让读者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留给读者体验情感、感悟艺术内涵的空间, 给人“余音绕梁, 三日无穷”的美感。明代文学家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片段: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雪夜西湖先从听觉入手,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西湖已被雪封, 湖上人迹罕至, 鸟声寂寂, “绝”字营造出西湖万籁无声的静谧氛围, 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看到湖堤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感受到雪后的西湖秀美中平添了几分雄奇和壮丽。“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的西湖, 淡到极致也美到极致, 亦如作者的心境恬静而敏感, 竟真切细腻地捕捉到西湖静美的神韵。“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被西湖雪景所吸引, 竟在“更定”之时, 穿皮衣拥火炉, 乘一叶小舟, 前往湖心亭, 再赏雪夜西湖。寥寥十几个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倾心喜爱和无比痴迷。

雪中西湖芳容醉人:“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先着眼于湖上之景:大雪三日, 湖上柳烟变成雾凇, 雪色与雾气, 天光与云影, 山容与水态, 混沌交融,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恢弘壮观的雪景图。再用写意之法, 简笔勾勒,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极尽皑皑白雪中西湖别样的湖光山色, 宛如琉璃世界里看西湖, 白堤犹如一抹影痕, 湖心亭仿佛一粒斑点, 孤舟恰似一枚小草, 还有“两三粒”赏雪人, 好一幅雪夜西湖水墨画!作者利用周边大与小、冷与热、人与景之间的鲜明对比, 描绘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在这无声的世界里, 人影孤舟, 物我交融, 尽显作者探幽访胜的闲适自得, 至此一个心向西湖, 神交山水的“痴人”之“痴态”呼之欲出, 表现出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流露出“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故园之思。作者把这种浅浅的乡愁巧融笔端, 真可谓匠心独用, 妙笔生花。

“事物的真正意义包含在细节里。”恰当精确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嬉笑怒骂, 从字里行间站立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摇曳多姿。而精确的细节剖析, 将达到“借一斑略知全貌, 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目的。

摘要:文学作品往往借助于经典细节来展示人物独特的个性或事物独到的意蕴, 留给读者想象或补白的空间, 达到言尽意丰的艺术效果。从三个方面对经典细节做分析, 即平淡最真、惊险见勇、无声显情。精准的细节剖析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之一。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航天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在创建平安县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