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2024-10-19

地质环境工作总结(通用9篇)

1.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一

地质环境股2011年工作总结

一、地质灾害情况

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6个。按灾害类型分为,有滑坡42处,占75%,崩塌3处,占5%地面塌陷2处,占4%,不稳定斜坡9处,占16%,威胁人口10408人,威胁资产70469万元。

二、防治责任书签订及“两卡”发放情况

根据地质灾害属地管理权限,今年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已由县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直接签订。“两卡”的发放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中已明确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今年共发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26份,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208份。

三、开展地质灾害十年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0‟172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云南省沧源县地质灾害十年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已上报市国土资源局进行评审。

规划编制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规划》编制经费不到位。

施。

2.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 概述

所谓水文地质也就是自然环境中地下水的不同变化现象, 在研究过程中, 主要是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与物理特征、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地下水的开采所带来的危害等进行研究。而环境地质也就是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我们需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需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 二是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发展权利。因此我们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全面开展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 使社会及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证人类在地球上一直延续生存下去。

2 当前我国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现状

2.1 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 再加上人口数量日益增多, 经济发展迅猛, 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虽然我国河流分布相对较广, 还拥有很多淡水资源,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的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从局部来讲,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过去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这就导致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人均用水量连年下降。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们开始转向了地下水资源。目前, 我国地下水开采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 但是经过多年的开发, 地下水资源因缺少而带来各种地质灾害,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将会与可持续发展相悖, 不利于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如今, 我国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众所周知,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采取了南水北调工程, 将南方的水资源调往北部, 这就解决了北部地区缺水的问题。另外, 我国还修建了各种水利工程, 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均用水量, 避免地下水的开采。现阶段, 地表水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我们也可以采取一定的节水措施, 将地表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这同样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可以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地表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避免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避免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保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环境地质工作的开展现状

黄河防洪防汛是开展环境地质工作中的一项具体举措, 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工作的重点。在黄河流域, 由于地质环境相对比较特殊, 河水会夹杂着泥沙而向下游流动, 导致下游河床泥沙大量堆积, 最终导致河床抬高, 堵塞河道, 因此, 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来开展防汛工作, 随着时间的堆积, 黄河下游地区形成了地上河的现象。对于黄河流域的防汛工作, 由于对于地质环境的不了解, 因此人们并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防止, 最终引起环境问题, 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黄河流域的防洪治理措施, 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排除堵塞的方法, 如果出现大量降水, 防汛工作并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在治理黄河流域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了解地质的构造情况, 深入研究河床抬高的原因, 然后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 在防治工作中, 应该尽量减少水流的含砂量, 在中上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避免因水土流失而带来各种地质灾害, 其次, 通过河道整治工程来增加河水的流失, 最后再对黄河流域加固堤防, 避免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特点

3.1 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目标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下水开采与使用系统以及地质环境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合理运作, 达到改善环境、减轻环境破坏、恢复环境原貌等目标,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个目的下, 就要积极的采用多种手段,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构建一个学科交叉的系统, 重新构建一个环境资源开采与使用体系。通过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来达到人的需求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 表面上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实际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 而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没有协调好, 才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中, 要充分的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改变, 来加强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

3.3 妥善处理人、自然、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社会的进步, 无非就是人、自然、发展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追求发展, 从而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达到自己的目的。过去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 才导致了矛盾的发生, 人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妥善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必将会获得场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然而,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的影响, 工作实施难度相对比较高, 如果在此过程中仍然想要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只有通过上述方法, 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付出艰巨复杂的劳动, 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束语

在当前的环境下, 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开展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工作, 充分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辉, 王金哲.海河流域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机制探讨——兼论深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J].水文, 2002, 22 (3) :5-9.

[2]靳孟贵, 张人权, 高云福等.农业-水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北黑龙港地区为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3.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煤炭;地质;环境;生态保护

煤炭开采目前已经成为对于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在此过程当中会对于整个勘查区域的水文、生态乃至于地应力系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青海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随着国家西部打开发战略的开展,青海地区的煤炭资源也开始快速的发展,由于青海地区本身地质环境相对较差、身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环境地质问题也更加的多发,对于整个地区的环境改善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总的说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土壤、水体以及大气污染;第二,生态退化,主要包括植被以及土壤的破坏以及压占,整个地下水环境遭到破坏,地表以及地下的水量快速减少,地上的人文景观以及地形地貌都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第三,地质灾害频发,例如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问题越来越多。

煤炭的勘探以及开采的而过程当中所产生地质问题,总体上成因较为复杂,牵扯到众多的学科,问题形成的原因也相对比较的复杂,而且进行处置的困难也相对较大,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的预测和评估。

1.在煤炭地质勘查阶段进行环境地质工作开展的基本意义

地质勘查本身是整个采矿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为整个煤矿更好的进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目前,我们已经将环境地质的研究纳入到了整个煤矿开采的相应工作当中。目前我国已经将环境评价那位一向根本的法律制度。如果我们将环评的基本要求与地质研究工作进行衔接,其不仅能够为环评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而且对于未来矿区的总体发展以及远景规划的满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最终达到防治环境污染以及加强生态保护的目的。

2.煤炭地质勘查阶段对于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要求

2.1积极的做好污染问题的评价与调查

2.1.1大气污染。首先对于勘查区之内的范围进行监测以及调查,主要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所在的位置、污染的类型、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另外对于煤共生的温室气体以及CH4等的排放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对于大气污染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该地区未来的环境状况进行预期,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建议。

2.1.2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对于矿区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详细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包括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环境的调查。调查清楚各类污染源的状况,例如:废水排放的基本位置,废水排放量和排放的方式,并且对于废水当中的有害物质的成分等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对于水环境对于煤矿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于煤矿建设过程当中因为煤矿矿井的地面水的水质变化、流量以及水位,并且对于地下水的补、迳、排等基本的状况进行评价。

2.2按防灾健在的基本要求来做好环境地质灾害的评价与调查

2.2.1区域稳定性以及原生地表物理地质现象

区域稳定性方面主要是研究该区域内的历史地震的资料进行收集,对于该区域地震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于地震对于矿区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佳宁研究。主要的勘查过程包括:分析泥石流、身体滑坡等勘探区周围发生的相关地理现象为主,通过对其畸形系统性的评价。最终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2.2.2因矿井排水疏肝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

因为矿井的排水疏干导致的地理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浅覆盖层岩溶地面的塌陷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地震的产生、地下水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枯竭。在相关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地下水水位的东财检测、以及水疏干的塌陷检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地下水位的下降与排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地下水位的未来下降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根据疏干塌陷的发育状况以及演变规律来预测疏干塌陷的未来发展趋势,最终提出进行塌陷发育控制以及地下水资源枯竭等相关问题的参考建议。

2.2.3因采掘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

由于采掘的原因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踩空塌陷、地面变形以及后生地表的物质现现象(泥石流、山体滑波、山体崩塌以及岩溶充填泥沙质溃塌)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地面建筑物甚至是整个地形的破坏,从而对于整个煤矿的建设以及生产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勘查阶段收集煤层厚度、产状、顶底板岩性特征等资料。调查生产矿井开采深度、规模、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地面塌陷范围、深度,塌陷引起的各种变形形态,是否形成陷落盆地,塌陷区与采空区的相互位置。调查塌陷对煤矿建设、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掌握生产矿井采空区的范围、深度,地面塌陷的范围、深度,塌陷区与采空区的相互位置,提出防治地面变形和防止建筑物变形的意见。

2. 3按矿区生态修复要求作好景观系统建造工作

勘查阶段综合考虑,把煤矿区作为涉及社会、经济、人文要素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投入必要的勘查工程量,用好各类勘探技术方法和手段,做好景观生态系统的建造工作,充分体现资源观、生态观、工程观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矿业。

3展望

傳统的煤炭地质勘查成果是为建井提供地质报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探矿权的地质勘查单位要适应煤矿从粗放型开采向精细型开采的转变,树立终生服务煤矿的理念,关注源头摇篮生态、开发过程一直到闭矿环境恢复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驰,梁爽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M]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 (5) :13一14

[2]夏玉成,孙学阳,汤伏全煤矿区构造控灭机理及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曹代勇,陈江峰,杜振川,等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水师,王冬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构架[J]中国煤炭地质,2009(6):1-5

4.2007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总结 篇四

2007年,我市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目标,狠抓督查落实。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加强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宣传。利用各种机会,向群众和矿山企业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目的和重要意义,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主题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各种宣传活动中悬挂宣传横幅标语十余条,发放宣传单二百多张,发动宣传车辆十多次,办流动板报二块,还通过设立咨询服务台的形式配合进行了宣传工作。尤其加强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汛前,我们下发了《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应土资发[2007]21号),主汛来临时,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应地矿[2007]03号)。通过各种宣传,使广大群众和矿山企业了解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制度建设

今年,我们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健全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依照地质灾害区划,调查成果和上地质灾害变化情况,编制并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07年应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城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并对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任务进行了分工,明确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具体措施。同时在管理中我们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与矿山企业年检,采矿权延续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三、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按照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要求,坚决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签定责任书,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年初,我们与各矿山企业、各乡缜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明确了地质灾害监测点(区)和监测预防责任人。

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动态巡查

今年我们加大了地质灾害监测和动态巡查工作力度,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和巡查。特别是汤池地热塌陷区,更是坚持长年不间断的监测,实时掌握地热水开采情况和水位的变化,为研究和预防地质灾害提拱了准确的第一手数据资料。8月中旬,四里棚张杨曹门发生地面沉降险情,威胁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坚持每天到现场巡查监测,并将巡查监测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会诊时为他们提供分析数据。此项工作持续了1个多月,直到沉降基本稳定。落实群测群防,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和村组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46份,“防灾避险明白卡”93份。

五、申报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今年我们组织申报了《四里棚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对四里棚盐矿区废弃盐井进行封堵治理以及生态恢复。该项目国土资源部已批准,第一批资金已下达,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明年上半年正式开始实施。项目完成后,将消除四里棚矿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以人为本,确保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使矿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提高盐资源开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科学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待落实。

2、急需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

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需进一步建设,干部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5.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五

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按照平泉县督考委员会《2012年各部门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的通知要求,依据《平泉县2012年污染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和《平泉县2012年生态县建设实施要点》目标任务,就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推动我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严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环评前置审批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责成专人对节能减排、矿山绿化、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地质灾害防治及建设项目供地等工作专门负责,始终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来抓。

二、转变方式,提高企业自主绿化能动性

过去,是一种“林业搞设计、国土搞实施、企业听指挥”的绿化模式,一些矿山企业被动的接受矿山绿化任务。今年,改变了以往的绿化方式,按照年初县政府下达的矿山披绿800亩任务,依据矿山实际,择优选择36家矿山由林业局规划设计院对这些矿山实地勘查设计,按照与我局签订的绿化工程合同书,明确标准和任务,矿山企业自主选择绿化施工

队伍。而后,由我局组织财政、督考、林业、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组织验收,对不符合要求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或补栽。这样不仅减轻了我局的工作量,亦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高了企业自主能动性。截至目前共完成矿山绿化800.8亩,待验收。

三、严格审核,确保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足额入库 今年,县政府下达我局收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任务为600万元。年初,结合矿山年检、采矿证扩界、延续、变更等,在相关股室配合下,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要求积极收缴,现已收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255.216万元,完成了年初政府下达任务。

四、抢抓机遇,加快地质环境治理

6.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六

(一)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扩大了国土资源部门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影响4月18日-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表彰会。全国人大蒋正华副委员长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部领导在会上对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总结交流了建部以来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经验;展示了近五年来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表彰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104个、先进个人199个,并颁发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成功预报特别奖41名;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形势,研究部署了2004年及未来五年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这次会议,对加强全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会后,各省(区、市)相继召开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结合实际进行了贯彻落实。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务院领导表扬2004年,我们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在各级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及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86起,避免人员伤亡约29000人,避免经济损失数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加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国务院审议通过并公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治工作将有法可依今年年初,我司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部法规司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立法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相关部门管理职能协调、可操作性实地调研等大量基础工作,通过了国务院法制办审查,并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会议认为,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是十分必要的。11月24日,国务院以第394号令公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规定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防治工作将有序开展各省(区、市)的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已完成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其中,福建、广东、安徽、山东、河南、北京、浙江等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通过部级审查,河南、浙江、天津、海南、北京等省(市)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当地政府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04年3月和11月分别组织规划编写单位、有关专家和部分省(区、市)环境处的人员对规划框架进行讨论,对规划起草稿进行多次修改。3.防范在先,及早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1)加强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领导,提前部署汛期各项防灾工作。1月15日向各省下发了《关于做好二○○三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前部署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入汛之前,4月29日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要完善监测网络,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加强重点时段和重点地段防范工作。起草了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报送二○○三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情况的函》,5月13日曾培炎副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汛期即到,国土资源部抓紧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很及时,望把工作落到实处”,对我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肯定。(2)开展 “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发放工作,提高群众避灾能力。为了让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有足够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防灾义务和应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明确防灾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和任务,我们组织有关单位设计编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并以国土资厅发〔2004〕24号文印发各省国土资源厅(局),由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送到灾害隐患区(段)老百姓的手中,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护身符”。4.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1)建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为了更好地落实防灾预案、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防灾制度,今年5月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成立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和三峡库区、东北及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等6个应

统一调(勘)查和规划编制与报审的后两个重要阶段。2004年11月15日至21日,办公室组织17个检查组,赴20个区县野外验收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勘查工作。三期规划调(勘)查工作共完成880个崩塌滑坡和329公里库岸的调(勘)查工作量,保证了规划编制的时间、提供了规划编制必须的基础地质资料。3.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对136处重点的崩塌、滑坡隐患点和重点库岸进行了专业监测。专业监测采用综合监测手段(GpS技术、遥感技术、地表和深部位移监测),由专业队伍承担。监测信息系统的局域网已基本建成,20个县(区)的局域网设备配置到位。初步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网络传输和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化管理;构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三维景观仿真飞行和立体化信息检索;开通并试运行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站;建立了地质灾害竣工验收信息管理系统和地质灾害安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做好库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20个县(区)成立了由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的地质环境监测站,已经为其配备了监测工作设备。并在三峡库区逐县(区)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底数,指导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由县(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由县(区)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技术指导、由驻地群众负责监测。已有1800余处地质灾害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明确了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监测责任人和负责人、报告渠道及管理办法。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广泛进行科普教育,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体系已初步建成,并发挥了实效。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四个月来,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成功预警了10处,专业监测系统成功预警了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四)强化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1.加强沟通,明确职责,加强古生物化石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出入境管理,分别与国家文物局、国家海关总署进行沟通、协商,开展合作。为更好地保护古生物化石,针对古生物化石管理长期存在的工作职能交叉问题,与国家文物局进行了会谈,进一步明确了职能划分,形成了会谈纪要,共同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报告》。经国务院同意,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职责和分工,理顺了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管理职能,保证了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为规范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管理,依据《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与海关总署联合起草了《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管理办法》(送审稿),在法规司等单位的大力配合下,该“办法”已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完善。今年年初,深圳海关查获了一批2165件珍贵古生物化石,我司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一起,经过与国家海关总署及深圳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协商决定,深圳海关将于该走私案件审判结案后,将查获古生物化石移交给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馆藏。在古生物化石移交后,我部将与海关总署共同对有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这是建部以来首次开展此类合作,为进一步加强与海关部门的合作,宣传和落实我部的古生物化石管理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成绩显著(1)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区与地质公园的建设,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11月下旬,组织专家分两批对申报的46个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评审,评审结果正报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审批。(2)规范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我司组织完成了《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初稿)的编写工作;并积极配合各省和各国家地质公园完善规划工作。2004年组织开展了《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河北涞源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江苏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及规划》等的评审工作。(3)广泛宣传国家地质公园。完成了《走进国家地质公园

(二)》画册的编制和印刷工作,组织开展了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和展播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活动。3.积极开展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为国争光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的号召,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将我国重要地质遗迹展示给世界人民,起草下发了《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揭碑开园的国家地质公园纷纷响应,积极精心地组织申报材料。2004年7月我司组织召开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评审会”,对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有关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评审。经过8月21日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推荐包括庐山、黄山等在内的8个国家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并将有关材料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0月上旬开始,我司与合作科技司等单位一起,组织安排了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对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广东丹霞山、云南石林、河南嵩山、河南云台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已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工作已全部完成。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得到了联合国专家的肯定。联合国专家认为我国的地质遗迹特征具有重要的国际对比意义,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具有开拓性的示范作用。各种情况表明,在明年6月份,中国将有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4.认真开展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建设和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筹备工作,为部争荣根据部领导指示精神,我司姜建军司长与国际司陈有芳处长、地科院赵逊院长参加了今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

保护管理打下了基础。同时,与国家工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和协商,完成了国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的调整工作。3.加强地热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有关单位对《全国地热资源规划》进行了重新编制,为今后地热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基础。组织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专业委员会编写了“中国温泉(地热)之乡”评审标准。(九)积极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答复和各种信息、约稿工作近年来,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两会期间,关于地质环境特别是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的建议和提案也越来越多。对于建议和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司按照要求,积极认真地进行了答复。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部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表彰座谈会上,我司被评为优秀单位。针对有关信息、宣传单位和社会媒体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关注并经常要求报送信息和约稿,我司组织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和程序,认真完成信息报送工作和约稿任务。如今年完成的被中办秘书局采纳的有关城市缺水应对措施的材料和国办有关地质灾害的约稿等。在2002至2004年的部政务信息报送评比中,我司也获得了奖励。

(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地质环境管理水平1.认真学习,联系实际。在部机关党委的部署和安排下,环境司党支部认真开展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工作。认真组织研读有关著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对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进行了逐字逐句、认认真真地学习。特别是对《决定》中有关国土资源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并坚持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水平。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司认真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做好200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通过学习,使全司职工充分意识到,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牢记“两个务必”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进一步提高廉洁从政的意识,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并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各地经济发展谋出路。

(十一)工作体会和存在的问题春夏秋冬,一年的忙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一是必须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必须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生产力。二是必须按照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广泛宣传地质环境现状、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和预测知识、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展地质遗迹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宣传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使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不断深入民心,使保护地质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三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救灾工作,开展预警预报,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指导救灾和支持灾后重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只有为人民做点实事,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例如群众自发捐钱为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立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建立和群众成功监测预报事例不断出现、群众自觉保护地质遗迹、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不断涌现等都证明,只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群众支持、齐心协力才能把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四是必须加强与司局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存在的问题: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尚未落实

二、2005年工作安排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2005年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坚持”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并重点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认真落实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和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加强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高预报精度。落实各项防灾责任制,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的管理,按照依法行政和便民利民的原则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认真编制和组织实施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面推进三期治理工程开展,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制定工作。2.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和制订相关配套法规。拟定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环境保护条例》;论证和起草《古生物化石管理条例》、《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认真参与《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做好矿山环境保护部分的法律条文和条文说明的编写工作。3.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继续调整、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开展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示范;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健全地质环境信息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组织编制地质环境公报。加强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重点、以防治地面沉降为主要目标的监测工作。4.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全面推进地质遗迹、地下水、地热、矿泉水资源及矿山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强管理,推进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国家地质公园建

7.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七

改革开放之后, 一直对水工环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总结与研究。尤其在最近几年, 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为社会经济效益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环境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完善的形势下, 每一种行业的发展与生存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而水工环地质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段。尤其是在找矿工作中, 由于矿产储备资源的不断缩少, 地质勘察工作应用较多且困难较大。同时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 由于相关的体制和制度不够科学和健全, 使得找矿工作中很难跟随社会发展速度进行技术优化和处理, 这就容易造成工作技术的滞后性, 最终影响社会经济效益, 形成一定的生态及环境问题。因此, 对其进行优化与问题防治技术探讨显得十分重要。

2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 因为其工作特性, 往往需要大范围大规模的挖掘勘探, 这就不仅破坏了表层植被, 还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了损害。其次, 水文勘探工作如果操作不当, 很有可能对该地区地下水造成污染破坏, 进而引发一系列水文问题, 不仅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 还会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最后, 勘探工作结束后如果处理不得体, 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大危害性的自然灾害, 这些都会对当地的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2.1 对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影响。

勘察工作期间, 除了需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之外, 废渣随意丢弃, 乱建临时设施都将造成土地浪费。如果对山坡等表层土壤的使用不得当, 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这就可能阻塞河道。勘察过程中施工人员和机械还可能造成农作物和当地植被的损害。

2.2.2 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对在勘察过程中有可能会挖到古墓或遗迹, 处理不得当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另外还可能涉及到文物古迹的搬迁与重建问题。

2.2.3 对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可能会涉及到人口的转移和建筑物的拆除, 如果处置不当很大程度上可能污染水源, 进而引发疟疾、伤寒等流行性传染病。

3 如何正确处理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1 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建设的一部分

从勘察工作准备阶段开始, 就必须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将对自然生物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小。勘察进行阶段, 要把环境保护当成第一要务, 优先采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建筑材料, 采用合理的勘察方案。勘察完工阶段, 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 及时采集当地环境变化信息, 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将影响减少到最小。

3.2 严格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勘察活动之前, 对勘察项目的选择、计划和勘察完成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 提出预防措施, 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必须依托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以达到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

3.3 有效处理施工时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噪音

节约用水, 尽可能减少废水排放, 对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进行科学的处理, 严禁废水的直接排放;妥善处理废渣, 防治水源污染, 进行二次利用 (如修路) , 减少不合理的乱堆乱放占有土地的情况;减少勘察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 控制污染源, 采取措施减少烟尘;建立绿化隔离带防治噪音污染, 将生活区与工作区隔离, 做出有效合理的措施减少噪音传播。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和影响自然环境的勘察项目, 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 真正做到从法律的高度制约组织单位,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勘察工作的根本切入点。

3.5 建立实现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

由于大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往往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这种影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恢复, 所以应建立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 明确责任方与补偿方法。勘察工作完工后, 责任方应及时配合当地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这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

3.6 其他措施

积极开发研究新型科学技术, 将科技成果运用到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去。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的落后技能应及时摒弃, 采用更科学的工作方法, 将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4 结语

综上所述,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多方面的。在勘查工作中应切实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施工方应尽力减轻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在地质勘察与环境保护中要找到平衡点, 实现通过生态保护促成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海波, 郑白欧.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 2013 (12) .

8.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矿区环境;水土污染;大气污染;技术要求

一、矿区环境地质概述

矿区环境地质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运用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理论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与人为地质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找出引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的根源,并施以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缓解矿区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和负面影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矿区环境地质的主要研究对象时局部地质环境,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当中,对矿区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并出现地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只有通过对地质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方能对地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较为准确的预测地质问题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最终达到矿区地质环境保护的目的;其二是对地质环境的质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矿区地质环境的质量,我们可以预测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的质量影响,而后科学的选择矿区建设的地点,最大限度的避开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域,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内容

2.1矿区原生地质环境调查。调查区地理和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及其岩石组成、地质构造、矿产资源以及地形地貌等基本地质背景;对矿区内的原生岩石、风化岩石、土壤以及矿区内的地表水体(如河、湖、池塘等)和地下水体(如井、泉、钻孔和矿井充水等)进行全面系统采样、化验、分析;查明矿区岩石、水体的组成以及其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含量等;弄清与原生地质环境有关的污染源(物)和与环境污染扩散有关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各种元素的赋存、分布、迁移、浓集、扩散、流失等的规律;对矿区原始环境质量的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为控制矿区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的地质资料。

2.2矿区水土污染地质调查。对矿区内矿物质成分和化学组成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化学物质含量以及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矿区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勘察,确定矿区化学物质污染源,并进行回报总结;定期对监测矿区内环境中污染化学物质含量变化进行跟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定期观测矿区内污染水、生产废水等排放情况,并结矿区非污染水进行化学及物理性质比对,确定污染量及污染范围。在此基础上,将水质分析与岩土分析结果及岩石风化及风化过程中元素流失、富集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土壤污染和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规律等与水体污染和运动的关系,为控制水土污染提供地质依据。

2.3矿区大气污染地质调查。(1)有害粉尘地质调查。配合通风安全部门,在巷道、工作面和选矿厂收集粉尘样品,通过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对矿床围岩的矿物成分、岩石类型进行对比,找出粉尘与原岩成分及其含量的关系,查明有害粉尘的种类、来源、数量等,为采取防尘、降尘措施提供依据。粉尘的镜下鉴定主要包括,矿物成分:粉尘的矿物成分不同,危害类型和程度各异;粉尘粒度能进入肺部的微细粉尘危害最大;粉尘形态:浑圆状尘粒比棱角状尘粒危害小。

(2)矿区有害气体地质调查。矿区有害气体主要来自于厂区生产排放、地下气体扩散以及矿物质自然等,在调查过程中要对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进行排查分析,对气体有害物质含量、成分以及扩散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并就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能够有效的查明地下扩散的有害气体的源,必须对矿区内地质构造环境、岩层特性、矿物质氧化条件及分解过程等进行详细调查。

2.4地质灾害等地质调查。对矿区内的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采动影响、矿石堆放等所引起的地面沉陷、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其形成条件、成因类型、分布和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对急性灾害应实施连续监测并进行预测、预报。

2.5矿井热污染调查。在区域地温场调查的基础上,查明矿区地温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矿井热污染的成因、变化特征、危害程度以及与地温场的关系等。

2.6矿层及矸石堆自燃监测研究。对有自燃倾向或已经自燃的矿层及矸石山应加强日常监测,研究自燃的影响因素-发火条件、氧化和增温规律以及自燃机理等。

三、环境地质的技术要求

3.1调查与遥感技术(RS)相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需要跟现代遥感技术进行结合,遥感技术以其信息资源丰富、事业开阔以及调查吃段长等优势成为了环境地质调查的重要技术之一,尤其在开展地表水资源调查、水土流失评估、土地沙化治理以及矿区沉陷等调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调查与科研相结合。针对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难点和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作为技术支撑,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和创新性研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调查成果的质量档次及高新技术含量。

3.3调查与资料收集相结合。根据对调查区以往调查资料分析,对区域内各项调查任务和以往成果进行收集汇总,特别对于工作程度较高的区域,更应该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研究,配合遥感技术进行实物调查。

3.4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方法。为了全面提升调查的技术水平及成果质量,应充分利用3S技术、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手段、测试技术、现代非线性数学方法(如ANN、分形几何,等)以及传统有效的数学理论等(如AHP)。

四、结语

矿区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尚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调查、评价方法,从大多数人对于矿区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两者混淆、混用的情况来看,矿区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亟需的,需加快这一工作的开展,及早建立。以便利用这一体系更好的进行矿区开采,强化对矿区地质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延宗.矿区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探讨[J].城市地理,2014,22.

[2]罗诗学.关于矿区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科技与企业,2014,20.

9.地质环境工作总结 篇九

商丘市“十一五”期间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回顾

近年来,商丘市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夯实工作基础,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特点

我市地处豫东平原,辖区内的永城是我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含煤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生产原煤2160万吨。近年来,伴随着矿业开发的迅速发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治理区域点多、面广。由于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对土地、村庄、道路、河流、植被、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计划经济时期开山采石造成的崩塌,涉及到8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的3.8万余人。二是危害严重,治理形势紧迫。“十一五”期间,全市因采煤共形成塌陷区面积70931亩,积水面积36949亩;计划经济时期开山采石发生的崩塌16处,损毁道路1000米、耕地8亩,直接损失216万元。三是污染严重,危及民生。矿业活动除形成地面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外,矿区及其周围岩石裸露、矿山剥离残渣、矿石露天堆放还造成地形地 貌景观改变及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制度、措施的完善,全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解决了部分重点区域历史上形成的地面塌陷、占用破坏土地和地质灾害等问题,而且使新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

(一)矿山地质环境科研硕果累累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吸取其它矿业城市“矿竭城衰”的经验教训,及早认识永城矿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超前思考,提前动手,在中国矿业大学、省国土资源研究院、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科研院校的协助下,筹资400余万元,先后开展了《永城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永城市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价》、《永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永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等多项科研工作,开发了永城市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地质环境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这些科研成果将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村镇搬迁、新农村建设、土地恢复与结构调整以及矿区生态重建等有机结合,为实现永城矿区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汛期地灾防治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落实到位。每年的汛期地灾防治工作,我们都按照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正确对待、行动上狠抓落实。汛期前对全市特别是永城市煤矿区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面排查,认真编写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永城市政府与相关乡镇及矿山企业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灾责任体系。

二是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深入人心。“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实现了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常态化和全覆盖。五年中,通过张贴地质灾害科普挂图、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有奖竞答、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单和宣传手册等方式,共向塌陷区群众和学校师生发放各类防灾知识宣传资料5000余册,避险明白卡1500余份、防治工作明白卡1300余份,做到一户、一校不漏,受教育人数达2万余人次,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了采煤塌陷区人民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氛围。

三是防灾应急处臵能力明显提高。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排查制度、巡查制度、报告制度、值班记录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为各监测点配备了相应的防灾设备。监测预警应 3 急处臵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四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防灾效果明显。为了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从2006年起,永城市地矿局与气象、广电、移动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让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信息,做到时刻防范,迅速响应,及时撤离,成功避让。“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122起,避免人员伤亡134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20余万元。“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极端天气频发,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引发多起地质灾害,因监控措施得当,预防责任明确,处臵方案周密,未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治理”的整体思路,科学运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采煤塌陷区治理面积21592亩,其中形成鱼塘6477亩,搬迁学校30个,企事业单位37个,村庄86个,搬迁人口32460人,修复道路116.5公里,新建桥涵1618座。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39亿元,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体制日渐完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既是一项应急工程,又是一项民生工程,牵动性强,影响面 4 大,只有不断完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体制,才能有序推进。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领导,商丘市政府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塌陷区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永城市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领导组,具体负责采煤塌陷区治理的统一领导,把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落实。河南神火、永城煤电两大集团也分别组建了各自的土地复垦公司,明确一名副总具体负责。形成了一套领导重视、上下联动、组织协调、责任到位的管理体制,为做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是塌陷区群众搬迁安臵工作取得新突破。长期以来,由于采取先采后搬的搬迁安臵方式,出现了补偿争议大、新村选址难、建设进展慢、安臵环境差等问题,塌陷区群众搬迁安臵工作严重滞后,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一五”期间,我市把塌陷区群众的搬迁安臵工作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塌陷区安臵新村,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2008年,投入专项资金 1.5亿元,建成了高标准花园式的“民生花苑”安臵小区,现已投入使用。陈集、高庄、苗桥等乡镇,也分别建设了一批档次较高、条件较好的搬迁安臵小区,长期困扰塌陷区群众搬迁安臵问题取得了新突破。

三是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明显。在采煤塌陷区治理过程中,紧紧围绕“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保民生;创新模式,立足长 5 远谋发展”这一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原地复垦、固体废物充填、超前复垦等方法,成功探索出了 “耕地+养殖用地”、“建设用地+养殖用地”和“养殖用地+林地”等三种复垦模式,先后建成了陈四楼煤矿张大庄采煤塌陷区治理示范区、城郊煤矿刘岗采煤塌陷区治理示范区、新庄煤矿黄水寨采煤塌陷区治理示范区等一批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区域,不仅复垦了大量耕地,而且使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2010年开工建设的永城东西城区间采煤塌陷综合治理工程,成为采煤塌陷区治理的亮点。该治理区域面积达18平方公里,将建成集生态恢复、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商住建设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湖区。

(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全面落实

自2009年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以来,全市累计缴存治理保证金2.11亿元,占全省缴存总数的68.8%,为开展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落实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在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的落实上,我们根据《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从建立专户,规范台帐,明确缴存程序,做好核实督查入手,通过加大宣传、足额征收、科学管理,认真抓好了工作的落实。目前,从保证金申报、审核、缴存、入户,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和完善的缴存机制,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高度评 6 价。

(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砀山地质公园建设进展顺利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积极申报中央、省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7个,申请项目资金1590万元。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竣工,并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2010年1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授予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资格。目前,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六)全面开展建设项目压矿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建设项目压矿治理作为地质环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治理建设项目压矿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先后出动宣传车80余次,深入永城东、西城区及矿区内乡镇、村庄,悬挂条幅200余幅,刷写标语300余条,提高了人们规划建设、依法建设、科学建设项目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在矿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压矿核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如济祁高速公路建设,在立项时,充分听取了当地国土(地矿)部门的意见,详细查阅相关的资料,与永煤、神火两大集团领导多次沟通,对规划的高速路线多次进行调整,在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关心协调下,顺利完成了压矿核查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既保证了高速公路的顺利建设,又尽可能的减少占压煤矿资源,使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矿山地质环境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采煤塌陷区治理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分的现象。二是永城矿区工程建设压覆矿产资源问题严重,地下开采与地上建设矛盾突出,建设项目占压资源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中,由于多种原因保证金不能及时返还企业,影响了企业缴存保证金和进行塌陷区治理复垦的积极性。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和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十有县”建设,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落实目标管理,量化指标,责任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及时发布地质灾害信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急队伍,配备应急交通、通信工具,联合两大集团适时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确保矿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严格落实治理方案备案制度,重点做好矿山企业治理方案的审定、治理工程质量的检查、指导、验收工作。

三是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与特征,为全市的矿山 8 地质环境治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村庄搬迁、土地复垦、新农村建设选址、建设项目选址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大力开展建设项目压覆矿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治理整顿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严格监督管理,积极与发改委、规划、环境、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组织开展建设项目压履矿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合法的矿业权不受侵犯。

五是扎实推进永城市芒砀山地质遗迹的保护及地质公园的建设。

上一篇:校艺术节策划方案下一篇:我为学院做贡献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