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市场调研报告(共8篇)
1.节能市场调研报告 篇一
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202
3年)
【报告目录】
第1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管理模式与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节能服务产业基本理论
一、节能服务产业定义
二、节能服务产业业务内容
三、节能服务产业业务流程
四、节能服务产业生命周期
五、节能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节能服务产业管理模式分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1、合同能源管理基本类型
(1)节能效益分享型
(2)节能量保证型
(3)能源费用托管型
2、合同能源管理应用领域结构
3、合同能源管理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
二、节能与物业一体化管理模式
第三节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1、节能服务产业相关政策
(1)《节能法》及其配套法规
(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4)《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5)《关于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需求的通知》
(6)《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节能服务产业政策趋势
二、节能服务产业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三、节能服务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2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与竞争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节能潜力与节能服务产业概况
一、能耗情况与节能潜力分析
1、能源经济效率与节能潜力
2、能源使用效率与节能潜力
3、主要用电设备节能潜力
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概况
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特征
1、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特征
2、节能服务产业EMC项目特点
四、节能服务产业业务领域分布
第二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二、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三、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规模分析
四、节能服务产业投资规模分析
五、节能服务产业节能和减排分析
六、节能服务产业科技创新情况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五力模型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竞争格局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五、产业替代品的威胁
第四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机遇分析
1、政策给力合同能源管理
2、绿色金融创新前景无限
3、关联机构积极参与
二、节能服务产业挑战分析
1、产业政策层面的挑战分析
2、产业融资层面的挑战分析
3、产业市场层面的挑战分析 第3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建议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节能服务意识淡薄
二、节能服务人才匮乏
三、合同能源管理应用僵化
四、产业项目融资困难
五、产业制度、法规不完善
六、政府专项支持政策不足
七、节能服务相关法规不健全
第二节 促进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二、培育节能服务人才
三、灵活运用合同能源管理
四、促进融资手段多元化
五、建立产业制度
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企业规模前景预测
二、从业人员前景预测
三、产值规模前景预测
四、投资规模前景预测
五、节能能力前景预测
第4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与融资分析
第一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风险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信用风险分析
二、节能服务产业建设风险分析
三、节能服务产业设备风险分析
四、节能服务产业财务风险分析
五、节能服务产业节能量风险分析
第二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机会及建议
一、总体机会及建议
二、细分产业机会及建议
1、建筑节能服务产业机会及建议
2、工业节能服务产业机会及建议
三、区域机会及建议
1、区域发展特点及总结
2、区域市场建议
四、企业机会及建议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环境分析
二、节能服务产业融资障碍分析
1、体制与观念性障碍
2、规模性障碍
3、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限制
4、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5、信用体制的障碍
三、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1、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现状
2、节能服务产业融资渠道
四、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扶持情况
第四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一、节能服务项目特点分析
二、国外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借鉴
1、美国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
2、巴西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
3、国外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三、常见融资方式在中国节能服务项目中的适用性分析
1、债权融资方式分析
2、股权融资方式分析
3、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分析
四、中国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设计
1、适用于中小型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设计
2、适用于大型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设计
3、中国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5章 2018-2025年中国节能服务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8-2025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前景展望
一、2017年中国节能服务发展形势分析
二、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机遇及趋势
三、未来10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划
四、2018-2025年中国节能服务产量预测
第二节 2018-2025年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一、2018-2025年节能服务产业前景展望
二、2018-2025年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目标 第6章 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
第一节 报告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济研′咨′询)济研:行业专家建议
图表 节能服务行业生命周期预测曲线
图表 节能效益分享型
图表 节能量保证型
图表 能源费用托管型
图表 客户倾向的服务模式(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单位:%)
图表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单位:%)
图表 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平方米)增长速度(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情况(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亿吨标准煤)
图表 中国万元GDP能耗与其他国家比较情况(单位:吨标准煤)
图表 主要产品单耗国际比较
图表 主要用电设备用电效率对比(单位:%,EER)
图表 节能服务公司业务领域分布(单位:个)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企业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个)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单位:人)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EMC投资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 节能服务产业竞争与节能服务公司的战略反应
图表 保证节能量合同结构融资模式
图表 共享节能量结构融资模式
图表 保证节能量结构与共享节能量结构比较表
图表 Super EMCO融资模式
图表 保证基金融资模式
图表 特殊目的公司(SPE)融资模式
图表 EMCO商业贷款担保机制
略……
2.节能市场调研报告 篇二
当今的能源政策往往陷入只关注如何提高能源供应的误区。相对于能源节约计划和以税收为基础的能源效率基准, 政策制定者们更倾向于火电站、高压网络和石油存贮这些工程。而这些政策是无效的, 最终使政策制定者们意识到对能源需求一方的管理更加容易而且成本更低。
尽管政府管理哲学和能源系统的所有制与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在能源需求的水平和结构方面政策制定受到限制。仅仅在十几年前, 欧洲大陆的能源绝大多数输入公共产品, 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以公平的价格买到。与此同时, 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逐渐有了以市场为基础制定能源政策和能源市场自由竞争的观点。很明显, 需求一方并未像供应一方受到重视。原来的石油是公共产品的观点被最小的市场干预所取代。然而, 被经济学家所建议的税收政策也被注入水分, 特定的企业和大多数消费者被排除在外。事实上, 欧洲成员国针对税收政策开绿灯的情况采取了措施, 但无一例外都包含了重要的例外对象。
除了税收, 以外的其他方法常常碰到更多反对, 除非他们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并且不严重触及需求方的结构和质量。干预需求方的恐惧并不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的采纳相一致。一个综合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对能源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同等重视。根据国际政策观点, 市场仅在考虑供应安全、公平可得和环境的政策目标在最低可能成本实现时才有效。为了使市场按照这种方式运行, 能源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详细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 学问将以各种方式来理解。首先, 有一方面关于如何从过去经验制定政策, 例如反馈、控制、评估和分析;其次, 在政策工具中有一种包含学问的各种情况和结果的观点, 如通过清楚的培养学问或者通过考虑技术发展和部署中所谓的学问欺骗。
作为强调学问重要性的直接结果, 明显的考虑到重塑市场的尝试, 关于测量和观察的问题也变得非常重要。市场重塑仍可以被认为是许多政策制定组织的新方法。结果是政策的控制观点和体系不复存在和仍需许多优化。考虑到以上关于学问如此重要的观察, 对合适测量和观察的需求是非常明显和紧迫的。
二、重塑市场
能源效率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们对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的怀疑超过了相关专家对可替代能源政策或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怀疑, 如英国议会对能源效率经济政策的讨论。许多能源效率政策使我们积极地相信可以交易的证书体系可以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因为它暗示了公共资源的稀缺性。然而, 令我们不安的是, 许多证书体系推动者们似乎并未抓住合适的稀缺框架的本质, 其结果是不仅需求受到抑制, 供应也受到抑制, 使得稀缺性产品变成匮乏产品。对于匮乏产品来说, 我们并不需要广泛的交易体制, 因为交易只以例外发生;相反, 不合适的框架也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如果商品目录和控制机制不完全就会导致目标商品的稀缺。本文充分论证了当考虑到可以交易的证书时, 证书体系比可选择工具更有效时应被合适的调查。
重塑市场也同样意味着某些事情, 而不是介绍可交易体系。他可能与重塑财政刺激系统或政策有关, 这种政策使研究与发展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同时也使市场介绍和效率目标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通过观察市场上各种改革和工具, 我们有一种观点, 关于整个有价证券的反映是非常可取的。
(一) 根据客户的市场
1、能源运送市场;
2、工业能源高耗者;
3、其他大型工业使用者;
4、大型的各种地区服务商;
5、建筑和房地产部门;
6、小型和中等公司;
7、农业;
8、运输;
9、家庭;
1 0、公共部门。
作为供应一方的能源运送市场之所以被提到是因为它的特性, 如定价、产品转移等对于用户改善能源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能源供应商有着销售战略, 这种战略主要瞄准使现行的箱子里的能源尽可能便宜, 那么能源节约政策将更加难以实施。对于2、3、4组, 决定是理性的。小中型公司和6、7、8组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和决定者的知识不全面, 当然还有可能遇到资金问题。家庭与商业用户是非常不同的, 意思是决定和动机基础结构上是本质不同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家庭通过器具消费能源。因此, 任何严重的超过边际变化的尝试都应与商品供应链连接起来。作为用户的公共部门有很多方面, 一个普遍特点是传统的公共预算程序使得在能源效率方面的投资受到挫折;另一方面, 公共部门经常被期望作为榜样。运输部门有着自身的复杂性, 至少是由于运输部门与政策的相互影响, 这种政策对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 根据能源效率投递元素的市场
1、能源分配体系:多项选择, 可替代能源与定价的整合。
2、设备市场:设备质量管理、信息供应、选择的度。
3、建筑市场:建设管理、观察、信息提供、计划的指导。
4、金融:资本市场的可得性、资金的可选择性、透明性、与财政动机系统的相互影响。
5、能源效率政策框架: (1) 对市场功能改进的贡献; (2) 财政刺激结构——税收, 税收回扣和财政援助; (3) 有效地控制, 反馈和政策评估体系。
6、能源效率变革体系:为产品, 处理和政策工具的研究, 发展和市场扩展。
为了意识到市场基础的能源效率政策, 以上所有的元素都应考虑。因为决策的路线在各个客户之间不同, 任何分析都应考虑特殊用户组之间的相互独立性, 如各个地区的服务业和能源效率投递商所选择的元素。
三、学问是更好政策的关键
尽管拥有市场基础的方法原则上是个好事, 实际上它经常令人失望, 有时候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失望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机制和缺乏对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信念。这意味着正确的学习应得到能源效率和能源政策的改善。增强市场运用学问的政策特点如下:
(一) 目标在于与节能设备有关的产品成本系统性减少, 这种运用从小型市场到大型市场逐步扩展。
(二) 增强市场间的信息流通:通过独占的发明和发展的报道会导致寻租行为, 最终导致市场变革的减速;发明与发展成本的报酬应以一个阻止寻租行为的方式实施。
(三) 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改善理论:关于政策和方法的实施, 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同等重要, 意味着理论和观点应吸收经验。
(四) 从利息、能源和驱动力方面观察市场, 并与能源效率和节约相关联。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在非房地产建筑的能源使用, 这些建筑应得到清晰而正式的刺激以增强有效率的能源使用, 而不是妥协于其他的任务或质量。
四、测量和观察是政策制定和执行必不可少的补充
当一个市场基础的方法运用到能源效率政策制定中时, 我们将很快发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合适的数据将会用来判断一个政策是多么的有用和有效率。而且, 意识到学问将要成为各方的一个重要机制, 对于合适和持续数据的需求显得是如此紧迫。当政策用来刺激市场, 促使更多努力用来节约能源, 明显的是关于能源效率选择方案的更低廉和更好的信息使得第三方财团提供合适的贷款服务, 以用来抵抗更加严厉的税收。
参考文献
[1]占松林, 韩青苗, 刘长滨.基于行为选择理论的建筑节能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1.
[2]韩青苗, 梁俊强, 张洋, 占松林.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需求分析.建筑经济, 2009.2.
[3]任邵明, 郭汉丁, 续振艳.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分析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 2009.1.
3.建筑节能市场潜力巨大 篇三
去年全球气候谈判把节能市场推向高潮,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行动,一个“低碳时代”迎面扑来。在全球经济加快迈向“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向着“低碳”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其间市场潜力巨大。
国外镜鉴
(一)美国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源危机就促使美国政府开始制定并实施建筑物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标准。这些年来,制定最低能耗标准的能耗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标准经过每3-5年的不断更新也越来越严格。而这些标准在不同的州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州、纽约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州,建筑节能标准比联邦政府标准还要严格。比如,作为加州最主要的节能管理的政府机构,加州能源委员会(CEC)制定和实施了美国最严格的建筑物和家电的节能标准和标识体系,这些标准每隔几年(一般为3-5年)就更新一次,以充分考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最低能效标准一般都以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执行。
除了推行强制的标准之外,美国政府还提倡自愿的节能标识。对于具有自愿性能耗标识的节能型产品,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环保署(EPA)和美国能源部(DOE)联合推动的“能源之星”项目,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一般都超过该类产品相应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这个标识从1998年开始实施,其主要对象是商用建筑。
经济激励是成功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特别是“能源之星”标识的关键性配套政策措施。美国各级政府和公用事业公司采取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对增强公众节能意识、推广节能产品(包括建筑)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德国利用技术降低建筑耗能
德国能源匮乏,石油几乎100%进口,天然气80%进口。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德国政府开发利用能源的一贯政策。由于纬度较高,德国冬季较长,建筑供暖耗能成为德国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领域。多年来,政府通过制定和改进建筑保温技术规范等措施,不断发掘建筑节能的潜力。
德国《能源节约法》于2002年2月生效,它取代了以往的《供暖保护法》和《供暖设备法》,制定了新建建筑的能耗新标准,规范了锅炉等供暖设备的节能技术指标和建筑材料的保暖性能等。《能源节约法》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对老建筑进行现代化的节能技术改造,并实行强制报废措施。例如,法规规定,2006年年底前,在1978年10月1日前安装的约200万个采暖锅炉必须报废,由新型节能锅炉取代。在政府的推动下,天然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住宅供暖市场上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在法定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德国政府还推出了各项节能资助项目,以促进法规的落实和普及。例如,在“现场咨询”资助项目中,政府在资金上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住宅节能领域。房屋所有者可以享受工程师的咨询服务,选择如何更经济实用地采取房屋节能措施,而大部分咨询费将由政府承担。另外,德国重建信贷初构还推出了“二氧化碳减排项”和新的“二氧化碳建筑改建项目”,对节能措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
(三)比利时节能环保推动建筑业
在比利时,节能、环保是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也是保证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金科玉律。
首先,在比利时节能体现在众多方面,它包括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还包括在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以及运输等过程中节约能源。
其次,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原材料开采和废料处理过程中。为减少建筑垃圾,比利时一直在进行提高建筑废料回收率的项目研究,如研发以可回收原材料代替传统原材料的新型建筑材料。如今,某些示范项目的建筑废料回收率已经达到75%。
中国背景
(一)建筑节能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国,建筑节能即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近年来,建筑节能作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得到公众的更多关注。建筑节能在中国发展有其必要性:
首先,能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这其中建筑能耗的份额不可忽视。中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到2008年左右已经达到27.5%,随着发展将快速上升到33%以上。中国建筑能耗水平是世界同类能耗平均数值的3-5倍,公共建筑能耗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按广义能耗统计,建筑能耗约占国内全社会总能耗的42%左右,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终会达到50%左右。
第二,建筑采暖用能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几个大气污染指标如总悬浮物颗粒、降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是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采暖期重于非采暖期。采暖期城市大气污染指标普遍超标,基本原因就是采暖燃煤排放的污染物。
此外,开展建筑节能,发展节能建筑,也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要。由于节能建筑隔热隔冷的功能,舒适度不仅比非节能建筑有很大程度提高,而且在夏季还可以间接降低空调的使用费,节省大量的电能,冬季用于取暖的煤等资源也可以相应节省。
(二)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建筑节能
面对中国发展建筑节能的重要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20年,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将节能战略重点调整为: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尤其把建筑、交通作为节能的重点领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以来,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纷纷出台,将建筑节能由起步阶段推到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7-2008年,国家相继出台了《绿色施工导则》、《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这五大具有开拓意义的新法律、法规,再一次证明了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重视。它们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日益落到实处,走向纵深。
1、指导建筑工程施行绿色施工
2007年9月10日,《绿色施工导则》出台,这是建设部首次印发专门指向建筑施工阶段的节能导则。《绿色施工导则》是指导建筑工程施行绿色施工的导则,导则明确提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2、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排出节能时间表
2007年10月23日,建设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不仅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总能耗下降20%的总目标,还首次制定了一张具体到月份的工作时间表。
3、国家法律对建筑节能作出专门规定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改后的节能法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此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规、条例、办法和标准,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对建筑节能的规定可谓屈指可数,没有能够妥善处理好建筑与节能之间的关系。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一次从国家法律的效力层面对建筑节能作了专门规定、对节能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在这部法律中,“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一章里用一个小节对建筑节能做了专项规定,涉及的相关法条达7条之多。
4、绿色建筑拥有权威评价标识
2007年11月15日,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并开始受理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填补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空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经过官方认可,对业主来说,具有极强的公信力。有了这个统一的绿色标识后,消费者就不会再被滥用节能牌的开发商“忽悠”了。
5、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潜力巨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国务院领导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曾多次作出批示,要求研究制定节能规划、措施和制度。2008年10月1日起,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开始施行。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新建建筑节能方面,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应当安装、使用节能设备。
整体进展
(一)实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全国较圆满完成建筑节能工作
2007年12月16日至12月29日,建设部组成10个检查组对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6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及26个地级城市的建筑节能总体推进情况和重要专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价,抽查了610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147个在建工程的施工现场。从检查结果看,我国各地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筑节能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情况成效明显
截至2007年10月份,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为97%,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为71%,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据此估算,2007年1-10月份新建的节能建筑可形成5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2、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已经启动
财政部会同建设部提出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对实施改造给予奖励的财政政策,2007年专门安排补助资金9亿元,用于对安装热计量装置的补助。部分地区已启动了相关能耗调查、制定改造计划等基础工作。天津、大连、青岛、银川、唐山等地已率先开展了一批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试点工作。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进展较快
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7亿多元,支持了三批212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政策,通过制定规划、编制标准规范、研发技术产品、出台经济政策等手段,有效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规模,截至2007年底,各地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7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近8000万平方米。
4、推广绿色建筑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地把推广绿色建筑作为促进建筑节能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结合地区实际,通过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组织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召开绿色建筑宣传会议等方式,不断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
(二)落实建筑节能目标,采取推进措施
1、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新建建筑将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同时,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节约型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
2、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实施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认真落实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的工作任务。北方地区节能改造的内容主要是围护结构改造、计量改造、供热系统改造。
3、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其主要工作内容为: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制度建设。24个示范省市确保完成2008年年中能效公示任务,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4、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其具体措施为,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扩大示范效应;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技术设计指南、施工关键技术指南、关键设备可靠适用性评估标准等。
5、推广绿色建筑及低能耗示范。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一百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一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简称“双百工程”)的工作。通过“双百工程”的建设,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三)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的全程监管
建设部为了加强对新建建筑的节能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源过度消耗,对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主要体现在6个环节:
1、在规划许可阶段,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进行规划审查时,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对于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在设计阶段,要求新建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必须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3、在建设阶段,建设单位不得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4、在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将民用建筑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作为查验的重要内容;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5、在商品房销售阶段,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
6、在使用保修阶段,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内,对发生质量问题的保温工程负有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技术发展
(一)外墙保温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外墙保温技术开始在我国推广使用并表现出良好的保温和节能效果。其主要方法是在建筑物基层墙体的外侧设置保温层(一般为厚度60mm的聚苯泡沫板),在保温层外面做装饰层。基层墙体和聚苯板之间用专用粘接剂连接,聚苯板用尼龙锚栓固定,然后在保温层外抹聚合物水泥砂浆保护层,并压人耐碱涂塑玻纤网格布,最外层用抗裂腻子和涂料找平和装饰。
外墙保温技术具有节能效果明显、减薄墙体厚度和减轻墙体的重量,从而增大房屋的使用面积、增加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造价较高、工序较多、工期较长等不足。
(二)太阳能光电和光热技术
太阳能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根据太阳能的特点和实际应用的需要,目前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可分为光电转换和和光热转换两种形式。太阳能光电技术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将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蓄电池储存起来,晚上在放电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出来,供室内照明和其他需要。太阳能光热技术是指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利用的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可免费使用,且无需运输,这些都成为太阳能光热和光电技术的优点,但太阳能能流密度低,受季节、地点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能维持常量,且用于太阳能转换的设备投资较高,其技术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是以地热(冷)源作为热泵装置的热源或热汇,对建筑进行供暖或制冷的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电能,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向室内供热,夏季则对室内制冷,实现对建筑物的空气调节。
(四)热管在建筑废热(冷)回收中的应用
热管作为一种具有低热阻、大能流密度的高效传热元件,在化工、冶金、建材等领域的余热回收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持。
热管回收废热和废冷技术,是指利用热管换热器将建筑物空调系统排放的废热(冷)进行回收,用来预热或预冷新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五)相变蓄热材料的应用
由于现代建筑的围护结构大部分为轻质材料,热容小,室内温度昼夜波动大,这不仅影响着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而且也增大了空调的负荷,造成能源的消耗加大。如果向普通建筑材料中加入相变蓄热材料,就可以制成具有较高热容的轻质建筑材料,减小室内温度的波动,达到降低能量消耗目的。
利用相变材料作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如蓄热墙或蓄热地板,在冬季,白天可以将照在外墙或通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能储存在蓄热材料中,晚上则由蓄热材料向室内释放热量,从而使室内温度波动减小;在夏季,可通过窗帘的遮挡和相变蓄热材料的吸热作用,延缓室温的升高,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而且也能够降低用于室内空调的能量消耗。
潜力巨大
到2008年,建筑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27.5%,到2020年以后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30%-40%,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
尽管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已经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建筑都还不是节能建筑。在目前能耗水平的情况下,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推广,才是我国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的首选方案。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建筑节能要实现节约1.0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节能建筑总面积将超过21.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16亿平方米、改造现有建筑5.6亿平方米。建筑节能可从建筑本身的设计建造延伸到整个建筑的全周期,涉及到节材、节水、节地,节约运行费用等广泛的领域。而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
目前,中国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也正成为外资争抢的又一快诱人的蛋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早已实行,且正逐步完善,而这些国家拥有相关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无疑也将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抢得先进。
北京所有奥运场馆近七成的暖通空调产品(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都落入了外资企业手中,采用的都是由美国开利公司设计的节能空调系统。而奥的斯也成功包揽了奥运场馆1300多部电梯,合同总额接近1亿美元。例如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的开利公司设计的空调系统在冷水机组上加装了热回收装置,可将回收场馆排放总热能的五成,回收的热能一部分用于加热游泳池池水和生活用水,另一部分可以用于加热新风,从而使"水立方"实现10%的节能。而且该系统的所有冷水机组均采用了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的制冷剂。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造能的性能。
4.节能市场调研报告 篇四
北京专威特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副总裁 穆昊明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2009-12-29]我国建筑节能墙体保温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推的有珍珠岩、复合硅酸盐、海泡石和与有机硅复合的外墙保温砂浆等产品,在北方地区开展墙体保温节能的前期,这些产品占有较大的市场。1996年,为加快建筑节能发展,我国颁布了第二步节能50%的标准。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上述产品的性能指标已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最重要的是,上述产品的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过于简陋,生产过程控制要求不严格,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控制质量,致使工程出现的问题较多。至2000年前后,上述产品逐渐退出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市场。近年来,随着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和产品的迅速发展,我国墙体保温节能技术令早于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几十年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一.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的现状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技术构造多样、产品需求量巨大的一个产业。市场上推广应用的系统有发泡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墙外保温系统、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玻化微珠外墙外保温系统、墙体自保温系统以及复合保温系统和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等。有关方面的信息表明,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和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是市场上应用量最多的系统,基本上占据国内外墙外保温市场75%以上的份额。另外,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和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大约占据20%的市场份额,其他系统总量约占5%。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涉及与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全国达到8000家(不含原材料供应企业),而在2001年前,全国该领域的从业企业保守的数据不到500家。据对2008年全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情况分析,整个市场形成的总产值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之间,年产值最大企业的销售额约为3.2亿元(其中包含该企业其他辅助产品的销售);极少数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3亿元,年销售额1亿–2亿元的企业数不到2%。,年销售额5000万–1亿元的企业不到3%,超过80%的企业的销售额在700万–3000万元。也就是说,以现行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100元/平方米计算(包括饰面层的价格),按照达到2亿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200万平方米;按照达到1亿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100万平方米;按照达到5000万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50万平方米。更多
企业的年销售量在10万–30万平方米之间。在数千家从业企业中,真正具备技术开发实力的企业数量不到10%,企业原创技术产品不多,拥有专利技术或者说技术产品已经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企业的数量更少。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外墙外保温节能的企业尽管数量多,但整体规模偏小的问题突出,巨头企业不多,整体技术研发实力不足。虽然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从推广使用的情况来看,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有开裂、空鼓、脱落、渗水、防火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快速发展的行业市场敲响了警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看,在数以千计的墙体保温(主要指外墙外保温)企业中,从业时间超过10年的企业数量不到5%,超过80%的企业是在2003年或者2004年后才开始涉足。在超过10年的从业企业中,多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强,而在上述80%的企业中,仅有极少数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管理者都是从相关的企业离职后开始单干,这样一种衍生出的经营形式,基本上缺乏独立的研发能力,大多还停留在模仿国内外的技术和产品,缺少对技术的基础理论、构造措施原理和系统形成机理的研究,所谓的“系统”产品根本算不上是系统,一旦市场出现低价竞争,或者为节约成本,他们只能简化产品构造,以牺牲产品的性能为代价,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出现后,有人将根源归结于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很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同台竞争造成。
业内专家对此十分担忧。也曾有专家将国内存在的这个普遍现象归结到了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有人分析说,在目前众多拥有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资质的科研机构中,能够较系统地开展墙体保温研究的机构并不多,即使有,这些开展研究的科研机构投入的专项资金和精力也十分有限,他们占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资源,但没有发挥出技术的优势。要知道,现在市场缺少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科研机构来开展关于墙体保温领域在技术共性方面的研究,而共性的技术对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墙体保温市场目前面临的开裂、空鼓、脱落、渗水、防火等问题,须要较全面又系统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分析。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中采用不同的材料在集成不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时,要考虑系统产品在受力、温差、结构、耐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只有经过全面的技术分析和系统技术验证,才能使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些产品还处于试用阶段时,就能通过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攻关,才能最终确保系统质量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从施工情况看,现在不少施工企业在承接外墙外保温工程时根本不去仔细了解工艺做法,不去评估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要有工程项目就敢承接,本身在技术方面懵懵懂懂,再加上施工过程中的不重视,质量问题接踵而至。早些年在北京市场上出现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只按自己的理解,擅自设计、施工外墙外保温系统,最终酿成外墙外保温系统被大风刮掉的事件。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根本不顾及采用的产品是否已经经过外墙外保温系统大型耐
候性试验,是否通过系统技术评估或者论证,就大量采购使用。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北京如此,其他开展外墙外保温推广工作要晚于北京市多年的地区,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也就不言而喻。现在,很多外墙外保温的施工都是由非专业施工队伍完成,施工组织不规范,再加上监理环节不严格,也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墙外保温市场发生的质量事故,很多都与施工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生事故的工程,给人们留下的伤痕和教训值得深思。除此之外,有些出现问题的工程与采用的材料优劣、与系统的工艺构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行业市场的发展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事实上,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工程,有很多即使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调查也难以分辨责任。大家都呼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口。怎样把好关口,很多人都很茫然。工程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材料问题,再想到的就是施工问题。有人说材料没有问题,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施工方说完全按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操作,是材料本身的问题。一环套一环,最后有人把目光瞄向设计。对于一项具体的工程,选用什么样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最初是由工程设计方根据投资方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果设计方完全按照实际工程的应用要求进行设计了,系统仍然出现了问题,原因就在施工或者材料本身(只能这样逻辑推理下去)。对于错中复杂的问题工程现象,在目前的状况下的确很难分清是非。有关专家表示,要想使外墙外保温市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做好产品应用技术理论研究、产品试验检测和系统技术验证、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建设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的工作。
有关领导曾明确表示,做好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工作,是关系到建筑节能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规范工作思路,加强技术研究等方面着手,所有从业人员,要认真去了解行业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技术、工艺、标准、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盲目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不了解墙体保温技术,多数企业都只从价格成本方面考虑,应用到市场的产品在成本上面是能省就省,把整个市场做乱了,大家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水问题、防火问题、技术指标问题存有很多意见。个别人认为,外墙外保温系统从北往南,从西向东,不同地区采用什么样的系统,都有一定的技术讲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怎么说就怎么做,要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推广产品。有人说,在南方地区做内保温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外墙外保温。这种说法能否从理论上得到解释,有些人就解释不清楚。做外墙内保温或做外墙外保温,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但对发展墙体保温能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并不多。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理论和工艺构造措施等研究成果,在行业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尤其是企业提供的一些试验数据,对推动行业的发展,引领同行业的投资方向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行业市场如何持续发展,怎样在产品方面开展技术创新,行业市场上的各相关企业务必加强技术交流,不论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不要怕有争议,没有争议的技术上升不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形不成业内的共识,也就证明该类技术的发展前景不会很大。国内这些年在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道路上,很多技术的演变或多或少都是在争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到实际的应用市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系统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市场准入制是对产品设置的一个包含技术、标准、工艺等方面的门槛,这个门槛提出的旨意是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工程质量。对准入市场的材料和产品,要依照具有已通过第三方检测的测试报告或者通过相关的大型耐候性试验、抗震试验、抗风压试验、防火试验等试验报告和相关的评估报告,政府主管部门依据技术标准要求编制的推广目录。在国内部分省市,为了将市场准入工作做到位,针对从业的企业除了要求具备上述要求的技术报告外,对企业的硬件都有规定,有的地方要求企业的注册资金不能低于200万元,生产设备要具有流水作业生产线,有环评报告,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这样的明文要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对部分人和部分企业要求苛刻,但这样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确实可行,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二是强化市场的检测和质量督导。在此阐述的检测和督导,不仅局限于产品进场时对产品检测报告的检验和对产品的抽检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随机测试。有一点值得关注,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相关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的检测标准和应用标准如何统一。如果产品的标准不统一会影响到产品的应用,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为了检验应用产品的质量,很多地方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现场检查,对产品按照一定施工量的比例批次抽检,计算产品的合格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检查各地建筑节能的实施情况,督导各地顺利开展节能,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大检查,对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应用不合格的产品都会公告批评,这种做法对规范行业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因此,各地完全可以将上述检测和督导的工作形势持续开展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收益。
三是重视系统产品的性能研究。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产品中的“系统”,并不是将各类组成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或者叠加。由于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的特殊性,更注重的是各类组成材料间的相容性和整体性。因此在研究、应用和完善外墙外保温技术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系统。现在外墙外保温普遍面临的开裂、空鼓、脱落、渗水和防火等问题,并不完全是因为系统的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如早期开展的系统抗风荷载性能、抗冲击性能等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要确保这些性能的优越,可以由系统的某部分或某部分构造来提供或承担,如果系统的各构造设计不合理,承受荷载后系统不协调,抗冲击性能不稳定,等等因素最终都会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达不到要求,甚至导致系统失去应有的功效。在所有的系统产品性能中,有一个关键的大型耐候性试验,此试验是整个系统质量保障的关键。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大型耐候性试验,全国市场的呼声特别高。近一段时期以来,市场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问题和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抗震性问题的研究特别多。不能因为2008年发生了地震,以及现在发生的火灾事故较多,就重点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大型耐候性试验、抗震性研究、防火试验等,都是推动外墙外保温市场发展的一项技术课题。因此,必须全盘考虑系统各方面的技术性能研究。
四是规范设计与施工。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因此要求设计人员设计采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必须是已经经过评估鉴定的,并且有完整的检测报告和技术标准及施工技术规程。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深入了解选用的系统产品的性能,只有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后,才可在设计图中正确无误地体现出使用该类产品的设计图样,并按照标准图集中规定的选材标准设计材料的构成。应该说,设计师在选材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对保证系统产品的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对与外墙外保温系统密切相关的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系统的专项培训,必须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必须按照系统的施工技术规程进行,材料和产品应该按规定进行进场检验,务必做好施工环节的市场准入,包括施工资质的准入。早在2004年,国内诸多外墙外保温系统企业对于产品的包工包料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施行包工包料的利弊各有说辞,这一讨论的问题到现在还在继续。
5.商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市场分析 篇五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商业建筑的能耗现状,分析了其中的节能潜力,并介绍了商业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和市场机制。探讨商业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商业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商业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成大约多幢高级宾馆和写字楼,800多家大型商场,设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面积约1.5亿平方米。根据商业建筑的能耗调查统计,设有空调系统的商业建筑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接近150元/平方米,现有商业建筑的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就高达225亿元人民币。商业建筑消耗的能源主要用于空调、照明、热水供应以及其它动力设备等方面。表1显示了上海地区各种商业建筑能源消耗的各成分比例。其中空调能耗是商业建筑的能耗的主要部分,占总能耗的50~60%。
表1: 上海地区商业建筑能耗成分比例
空调照明卫生热水动力设备及其它饭店46.113.5319.4商场40.533.710.715.2写字楼49.733.32.717医院30.313.941.814
空调能耗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补偿维护结构传热的能耗占40~50%,新风处理能耗占30~40%,空气、水输送能耗占25~30%。图1 显示了北京某著名商业建筑各设备(冷冻机、水泵、空调箱、照明、动力)电耗的积分图。该建筑的65%的电耗是空调系统。
图1 各设备耗电量积分图
2、中国商业建筑节能潜力
通过对中国商业建筑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中国商业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能耗。例如清华同方人环工程公司在对北京市的十家营业较好的大商场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统计,这些商场的全年运行能耗平均大约是188 kwh/m2.a,而气候条件大致相当的日本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全年能耗大约是135 kwh/m2.a,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商场的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
* 同类型的的商业建筑之间的能耗也有较大差别。图2显示了北京十家大型百货商场每平方米耗电量,从图中可看出耗电量最高的商场比耗电量最低的商场能耗高出将近50%。此外写字楼和旅馆类建筑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图3中北京16家星级旅馆的的能耗状况,能耗最大的.旅馆能耗费是能耗最小的旅馆能耗费的将近3倍。
图2 北京十家商场能耗图
图3 北京16家旅馆能耗图
* 通过对商业建筑的模拟分析发现,建筑的理想能耗与实际能耗有较大差别,主要是空调系统运行管理较差、缺乏空调自控系统、原有空调系统存在许多不合理设计等原因造成。通过对这些不合理成分的改造,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极大的节能效果。例如下图所示为北京某四星级饭店的水系统,从图中可看出,标准层加压泵后的阀后压力为1.12MPa,而加压泵前的阀前压力为1.15MPa,即经过加压泵后压力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加压泵前后的阀门开度只有25%,这说明标准层加压泵是多余的,如果取消标准层加压泵,经估算每年可节电10%,约22万度电,节省运行费16.5万元。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节能改造项目竣工,这些改造项目都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说明商业建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例如北京双安商场的空调风系统的改造,通过充分利用春秋季室外新风为商场内供冷,从而减少了一个月的冷机运行时间,据统计每年可节省能耗费30万元左右。改造所需的40万元的投资一年时间就可以回收。此外在亮马河大厦,通过节能改造,一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300多万,所需的投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可回收。
上述分析表明,中外对比、同类建筑的对比、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的对比、商业建筑成功的改造实例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商业建筑节能改造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商业建筑节能的途径和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是商业建筑节能的关键。适合中国商业建筑的节能的方法并不是建造一两幢新的商业建筑来展示新技术,而是通过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手段对现有商业建筑的改造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是说商业建筑的节能关键不在于以后新建的商业建筑,而在于对已有商业建筑的节能改造,这是商业建筑节能的重点所在。表2显示了不同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改善维护结构来节能的经济效益是最低的。
表2:不同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分析
改造投资改造收益投资回收年限提高运行管理水平1$10~20$1~2月更换风机、水泵1$0.8~1.0$1~1.2年增加自动控制系统1$0.3~0.5$2~3年系统形式的全面更新1$0.2~0.4$3~5年建筑材料更换1$0.1~0.05$5~
近年来,清华大学通过对数十幢商业建筑的调查和测试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商业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成套技术-MATE技术,并成功地在一些改造工程中得到了验证和完善。该技术是包括调研测试(Measure)、全面分析(Analyze)、跟踪实施(Tackle)和节能评估(Evaluate)在内的“MATE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4、商业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已有节能改造项目的统计,节能改造每平方米可获得20~30元的直接效益,所以如果商业建筑节能按照在北京建立示范工程、在中国主要大城市建立推广中心、全国范围推广三个阶段来发展的话,各阶段的的改造效益如下:
* 第一阶段: 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 直接效益:600~900万元
* 第二阶段: 改造面积:400万平方米; 直接效益:8000~12000万元
* 第三阶段: 改造面积:1.5亿平方米; 直接效益:30~45亿元
三个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果按照0.8元/度电和40%的发电效率折算成一次能源,相当于可为国家节省250万吨标准煤,减少向环境排放562万吨CO2,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巨大的贡献。
节能改造的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计量仪表及安装费用
安装计量仪表的目的主要是计量改造效果,让业主看到效益,有利于推动节能改造工作发展。根据已有改造工程的统计,计量仪表的投资约为2.5元/平方米,所以一、二、三阶段的仪表投资分别为75万元、1000万元、3.8亿元。
* 培训费用
* 制定标准和政策费用
* 宣传、传播费用
* 建立节能改造中心和节能小分队费用
*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由于节能改造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改造工程投资可以在3年左右收回,所以改造工程投资可以说服业主承担或采用其它的融资方式。
商业建筑的节能具有很好的前景,大有可为。但是在其发展阶段,资金投入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商业建筑的长远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要作到“分担投入、共享收益”。
所谓“分担投入”就是要从多个渠道解决商业建筑节能所需要的前期投入。比如建筑业主承担主要部分,专业化的节能改造公司承担一部分,政府支持的低息银行贷款一部分,这样可以促进商业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
6.节能市场调研报告 篇六
华硕RT-N15不仅具备高达300M的传输速度,还能按照需求自主分配带宽,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它还是业界首款在11N无线路由上率先使用绿色网络技术的产品。在国家全面提倡绿色节能风潮的今天,作为国内首款绿色节能11N无线路由器,华硕RT-N15的卖场全面到货,自然引起了消费者广泛瞩目和卖场的小高潮。
华硕RT-N15通体银白,线条硬朗又不失圆润,洋溢着一股清新简约的时尚之美。静静矗立,毫不声张,却在无声中夺人耳目,静如处子的优雅萦绕整个空间。与产品定位一样,高端品味是华硕RT-N15的核心设计理念。
通体银白的RT-N15
同时,在11N标准的产品中,华硕RT-N15率先突破研发瓶颈,开启了11N无线路由器绿色环保的先风,
它采用绿色网络(Green Ethernet)技术, 能自动侦测网络线的长度,并调整讯号传输所使用的电力模式,在节省电力的状况下提升传输的稳定度,同时,也能因不同长度的网络线自动调整讯号强度以提升传输稳定度,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不会牺牲任何效能。“更省电、更环保、而不降低性能”的绿色理念,有望引爆11N无线路由市场的绿色环保风潮。
秉承华硕网络产品“5H”标准(高速率、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投资回报率、高易用性)的高品质,华硕RT-N15采用了最新的802.11n草案2.0标准,还兼容了最新的 802.11n draft 2.0 规格。4个高速传输千兆端口,则可以保证用户享受到更快的内网速度及更流畅的网络数据、语音、影片文件传输体验。
7.基于市场的节能建筑发展分析 篇七
一、节能建筑的市场影响因素
1. 有利因素
(1) 建材产业获得空前的发展空间。随着对建筑节能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建材已经很难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目前建筑节能实施主要对建筑外墙、屋顶、门窗保温隔热以及采暖系统等方面进行控制, 节能标准提高也迫使建材市场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建筑节能的发展还带动新型建材产业兴起, 并使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供热系统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建筑节能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 也打开了国家引进节能技术的窗口。
(2) 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出现。建筑节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建筑技术, 这些技术实施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物本身能耗, 同时也提高了室内居室的舒适性, 大大提高了生活品质。目前, 节能新技术的出现表现在:室内通风技术与设备, 新的机械新风系统、自动控制新风系统、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出现, 提高了居住品质, 新型的新风系统可以根据室内空气流质量自动进行换气, 比空调更节能和舒适;高能效比空调、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提高我们建筑的热舒适性。
2. 不利因素
(1) 消费者建筑节能意识薄弱。业主对节能效益认识不够, 不愿花费较高成本购买节能住宅, 节能市场上缺乏需求动力, 导致开发商做节能成本风险增大, 从而形成节能消费市场恶性循环, 给建筑节能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和节能技术同时也要提高大众节能意识, 合理引导消费者消费观。
(2) 从业人员建筑节能知识不足。我国从事建筑施工人8 0%以上的人员来自于农民工, 节能技术又是一个新型技术工种, 建筑节能从业人员对节能技术掌握不够, 大多数实施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培训就上岗就业, 对节能施工工艺流程、工序不清, 甚至包括技术人员的节能知识也不系统, 对建筑节能质量埋下很大隐患。
(3) 建筑节能带来工程造价的增加。按照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做法, 工程造价增加主要是围护构件保温隔热材料的增加, 采取合适的建筑节能设计措施并不会带来造价过多增加。由于建筑外墙外保温做法直接高了建筑节能住宅开发成本, 在消费市场上表现为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造成了节能住宅销售困难, 开发商失去了开发节能住宅的动力。
二、节能建筑市场的供求分析
节能建筑需求的价格弹性属于富有弹性的类型, 即随着节能建筑价格的提高, 其需求会很大程度下降。这是因为从使用功能角度看, 非节能建筑对其有较强替代作用。节能建筑采取了相应的节能措施, 其开发成本会有所提高, 从而影响了节能建筑需求量。除此之外消费者的节能意识薄弱、缺乏对节能建筑的偏好, 我国居民收入比较低, 节能建筑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现实情况, 也是导致我国目前对节能建筑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节能建筑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开发商的投资决策, 开发商对于节能建筑投资缺乏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开发节能建筑需要增加开发成本, 增多投资风险;节能技术和产品对于施工质量要求更高, 且目前节能产品质量、节能技术和产品对于施工质量要求更高。另一方面, 市场对节能建筑需求不足, 与非节能建筑相比, 价格高的节能建筑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建筑商品市场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情形下, 开发商对于建筑商品的品质改善动力不足, 追求的是用更少的资金在更短的时间完成资金周转, 获取利润。
对于节能建筑来说, 一方面缺乏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缺乏供给动力, 因此导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缓慢。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促进节能建筑供给和需求的市场机制, 因此考虑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予以激励, 从而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三、应对措施
建筑节能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随着建筑节能要求不断提高, 建筑节能实施的新问题会不断涌现, 我们应该在前期就预防控制可能的因素, 引导节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矫正节能建筑的外部性, 弥补开发商的效益损失。为保障经济激励政策的可行性, 应辅以法规、标准等行政手段, 确保开发商开发节能建筑的质量。随着节能建筑数量增加和节能建筑使用者的增多, 可以逐步培养消费者的节能意识, 从而促进节能建筑的供给, 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建筑节能意识的普及着手, 做好节能工作的长期宣传工作, 政府和开发商都应该引导消费者的理性消费, 提高节能建筑的消费需求。在节能建筑开发审批以及建设的各个阶段, 都要力争严格把关, 尤其是对建筑材料的检查、节能建筑质量的检查验收, 这样才能做到节能建筑名副其实。节能建筑的检查验收都需要一定的标准、规范要求, 所以政府要在推动节能建筑发展过程中, 与相关科研人员逐步确立更加具体的节能建筑的评估体系, 作为政府的技术支撑。同时, 也要注意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节能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尹 波 刘应宗:建筑节能领域市场失灵的外部经济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5 (4) :65~68
8.建筑节能市场暖通技术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建筑节能;暖通技术;能源利用
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占社会总能源消耗量的很大比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更多的人们从平房换到了楼房,由此可见,我们越来越学会享受生活了,因此,对于暖通空调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建筑能源消耗量在近几年飞速上涨。个人认为,如果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是可以实现空调系统节能将近一半的减少量。
1、建筑节能的概念以及建筑节能的使用范围
1.1建筑节能的概念。建筑节能,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使用能源方面能有所控制,节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节能度过了其三个重要的阶段:“建筑节能”、“在建筑中保持能源”以及“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由此可知,建筑节能也就是包含了这三个意思,其与我们国家节能环保这一提倡保持一致。
1.2建筑节能的使用范围。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包括建造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这两部分,一般情况下,建造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之比约为1/9至1/4。而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中以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量为主,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改善之处应该是以减少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量为主。
2、建筑节能的现状
由于我国依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起步也相比较晚。我国推行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我国建筑的节能技术,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们的技术也不过是人家用过的,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量为西方国家的三倍左右,那是因为,人家早已有了三十多年的相关经验,相比之下,我国是应该虚心向别人请教此方面的相关技术了。
3、建筑节能市场暖通技术分析
3.1建筑形状以及围护结构的设计。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的制定计划应该先从建筑的门窗、外部墙体以及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以及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等方面进行控制,个人认为,这是最快并且最有效果的方式去实现建筑节能。对此,新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在慢慢进步,这些技术可以降低筑物本身的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室内居住的舒适度,既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也能满足我们的享受心理。对此,笔者就对建筑外形以及围护结构的设计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国家在地理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对于气候上以及季节上,我们要保证,在夏季和冬季都要利用下阶段的建筑本身来实现保温和降温,从而实现较少的使用空调。对于建筑的朝向应该有一定的设计方案,不能浪费现有的能源,反之,我们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白白浪费的能源。因此,有着这样的考虑之后,在外墙、外窗以及屋顶的材料选择、厚薄的决定就要有一番思索了。
3.2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对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而言,通过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够决定围护结构传热性的情况。那么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十分寒冷,因此,就要更多的考虑保温性,对于外部的传热性也要利用上。同时,我国相应部门就首先要求提高围护的结构来增强保温隔热的性能。提高保温的性能可以通过在建造建筑的时候,将窗口、门口、以及屋顶的透风处紧密的结合好,以免热量的流失。同时,对于外墙体和屋顶的热量阻隔能力要强,还要利用窗户的朝向,通过日照提高室内的温度。事实上,墙体的传热量是根据墙体的材料来制定的,由此可知,我们通过墙体材料的更换就可以达到墙体的保温性能。
3.3降低空调系统的负荷。对于负荷就是证明哪里的能源消耗量是需要的以及哪里的能源消耗量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的。其实,负荷的计算直接决定了空调系统设备和容量的大小。对于负荷的计算,算大了会更大的投入资金,得不偿失,算小了,投资的数量还不够,不能满足建筑的能源消耗。因此,对于空调系统负荷的计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建筑设计院对于负荷的计算都偏大,我认为应该在此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负荷,实现能源的节约。
3.4合理选择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设计。在选择合理的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时候要注意满足该建筑的需要,不要认为什么合适就选择什么,每一个建筑都有其自己所在的位置,因此,其处于的环境也各不相同,不能照搬照抄的随之采用。因此,要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同时,要将建筑的朝向、周边的环境尽享相互联系,在相互分开,利于更好的选择,也是更好的管理。避免出现能源白白浪费的情况出现,使环境与系统达到互补的条件,这样能够更有利于节约资源,达成节能。
3.5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对于我国的空调,相关的规定还是很少的,其功率大,使用久了会得空调病,尤其是办公室和旅馆,由于不是自己家的电,所以使用起来并不节约,个人认为,应该有相关的规定,根据使用的电子情况,进行惩罚和奖励,这样会比较有效果。同时,要满足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就要提高系统自动控制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提高暖通空调的运行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步目的就要使用专业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让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多多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监督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之心与环保之心。
3.6冷热回收装置设计。目前,很多的空调公司都在对冷热回收这一工作加以重视,如果可以回收能源的话,那么就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了。举个例子,空调系统排风的全热回收器,以及夏季利用冷凝热的卫生热水供应等,这些都是对系统冷热的回收利用,提高了系统能源的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对于排风热回收,我国以及研究出了相应的机器来实现。
总结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节能的技术不断发展,其在建筑节能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在节能技术方面起步的较晚,国家方面,较为正式的法律法规也不多。但是,我国经过不断的努力之下,已经能够达到世界技术的水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希望我过能够继续努力,向建筑节能方向再进一步。
参考文献
【节能市场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现状分析08-06
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2023年)11-11
节能验收报告11-03
节能质量评估报告08-19
节能审查申请报告10-01
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大纲07-26
节能项目申请报告08-29
如何撰写节能评估报告10-07
建筑节能评估报告24211-08
电力企业节能减排调研报告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