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读书心得(12篇)
1.心灵鸡汤读书心得 篇一
很偶然的,从朋友手很偶然的,从朋友手中获得一本《心灵鸡汤》,读后感触颇深。
“我们过着尘埃喧嚣的生活,心灵太多的负累,渴望夜晚地明灯照在这温暖地书页上,让我们沉醉于每个故事中一点一滴地感动。”这是《心灵鸡汤》封面上的一段话,却是我整个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她拭去了我蒙尘已久的心灵上的一层厚厚的尘土,让我能够清明透彻地去感知我身边的一切。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
读完这本书,我也走了好长地一段路。却是走得很轻松,从未有过的惬意。在这段旅程中,我放下了身上太多得行李,从从容容的跨完每一步,但得到的却是我一生也享用不尽的“心灵鸡汤”。
读完这本书,我走过的也只是我慢慢旅途中的一个开端,但正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开端,我相信我能,一定能给我漫长的旅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翻开书。
关于智慧―――“智慧在我们生命中流转,像一泓清泉甘洌的清泉。”其中一篇叫“转换心灵素质”。一天,有位小女孩参观果园,看中了一个大西瓜,想买下来。“那个大西瓜要三块钱。”园主说。“可是,我只有三角钱。”女孩说。园主指着一个很小的西瓜说:“那个怎么样?”“我就拿那一个,”女孩说,“就让它留在这里,我一个月后回来拿。”小女孩很聪明,懂的时间可以用来转换成长。二十一世纪的人,也可以用日常时间,换取实现自我的心灵素质。此生是真实的,不是来彩排的。转动生命,从而转动命运,不好转好,好转更好,转的最好。假如我们能够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尽可多的在日常生活这个经营场中换得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心灵素质,那便是一本万利的经营。
关于意志―――“在意志的地平线上,我要扭转你的目光,去注视群山空灵的画面,那里的浓荫会使你步履轻松。”其中一篇叫“永不认输”。西蒙思一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家庭,曾经很有钱,还雇用了一个司机,但是一九二九年股票市场大崩溃后,他们失去了所有财产,只得搬到亲戚家寄人篱下,靠变卖妻子的珠宝度日。
不久之后丈夫死于中风,妻子开始在一家做信封的工厂工作,经过多年的奋斗,妻子终于赎回了她以前变卖的珠宝。她的女儿专门写了一本书记载这个故事,书中说:“母亲从来不怨天尤人,她的决心和毅力使这个家庭得以维持下去。一个人尽管遭遇不幸,但只要有决心和动力救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我的母亲正是怀着这种决心,一定要重新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她所做的就是忘记过去,展望未来。”
生意场上谁能长胜不败?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过投资赔钱、生意失败、饭碗丢失、良机错失或者计划落空等事情?不过面对失败、损失、挫折、不幸和危机,人们的态度各有不同,有的人跌倒又爬起来,有的人跌倒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谁是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永不认输的人!
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因此我们可以自信的说:“生命有限,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无限的智慧和意志做出一番无限的事业来!”
合上书,夜已深,信步走到天台,眺望远方,我心飞翔……
2.心灵鸡汤读书心得 篇二
上面的案例只是上班六年来咨询的上百个案例当中的一例。回想起当初刚开始工作时的状态, 我可能和大多数老师一样, 认为学生这一单纯的群体, 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不外乎就是学习、人际、恋爱等等方面的一些青春期心理困惑, 也很好解决。可是, 随着案例的积累和自己的个人成长, 越来越发现每一个来访学生表面问题的背后, 都隐藏着一个致使自己出现当前问题的深层心理诱因, 而这个诱因有可能是自己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一次伤害;也有可能是病态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更有可能是十几年来自己遭遇的不幸事件, 在没有得到很好的排解之后压抑至今的结果等等。所以, 作为一名一线的心理教师, 我认为, 给一个学生做心理咨询的前提就是尊重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灵魂, 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 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都有着不同的成长故事, 只有抱着一颗谦卑、真诚、善良、宽容的心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 每当在心理咨询室第一次见到新的来访学生时, 我的内心总是不由自主地会为面前的这位学生感动。感动于他曾经经历的那一切但至今仍然顽强地好好地生活, 感动于他希望改变的勇气和决心, 更加感动于生命本身所透出的潜能和追求幸福的强烈渴望。
老师、家长都是一个孩子的教育者, 而在高中这一特殊教育阶段, 几乎每位家长和老师的眼里也都只有学生的成绩, 当成绩出现问题时, 更多的人只会埋怨、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努力、不上进, 为什么要去谈恋爱, 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 而是有那么多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想法……可是, 又有几个家长和老师深深的思考过, 一个好好的孩子, 他为什么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谁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 谁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 谁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 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其实, 并不是学生教不好, 只是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而已, 只是我们自己还不够爱学生。
人的心灵深处最本质的需要应该是渴望得到认同, 得到赏识。获得教师与家长的肯定、欣赏与赞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 就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而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打击他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走向自卑, 封闭了的心扉。相反, 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都可能帮助他远离自卑感而重新充满自信, 使他能够敞开心门, 从而逐渐走向成功。老师和家长的尊重、信任与关注, 如同那寒冬中温暖的阳光, 一旦照在学生的心灵上, 便可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促进他们的成人和成才, 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形成, 或者是人生道路的转变, 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 我呼吁每一位教育者尊重学生,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把无限的爱投入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惟有如此, 他们才有可能如同天上的星辰, 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摘要:人的心灵深处最本质的需要应该是渴望得到认同, 得到赏识。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肯定、欣赏与赞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 就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而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打击他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走向自卑, 封闭了的心扉。
3.读书是心灵的义务 篇三
应该说,时下出书的越来越多,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上学的孩子们要么走马灯似的忙于从这个学习班到那个学习班,要么沉湎于网吧而“e”网情深,他们已经离文学名著越来越远,难怪教育专家们呼吁:现行功利性的教育体制怎样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大人们有空则要么围着电视,从节目预告前的“彩虹”一直看到终于飘起了“雪花”,要么有点时间就泡歌厅、摆“长城”……很多人就是这样打发了一个又一个晚上(节假日),消磨了一年又一年青春的和并不青春的好时光。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正因为如此,世世代代一切有成就的人,几乎都“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注意从书籍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体验他们的人格高尚。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激情。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读了哪些书,尤其在少年时代读了哪些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其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为精神归宿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的。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人,不仅需要消遣、娱乐,更需要精神的营养、滋润。头脑的价值在于思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人,不光在活得轻松、自在,更要寻求一种富有与博大,一种浪漫与诗意,一种悠远与深沉,一种智慧与升华,一种思索与创造。为读书加温吧!通过读书愉悦精神,洗礼人格,丰富想象,提高素质……这样,理想的“学习型”社会才会出现。
4.心灵鸡汤五年级读书心得 篇四
我最喜欢和敬佩的是紧握木棒的黑孩子,因为他勇敢……大概内容是;有一天,母亲告诉我今后我必须学会自己到商店买东西。母亲把我领到大街拐弯处的商店就走了,我买完东西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伙流氓,他们揪住我的衣领,把我推倒在地,夺走我的篮子抢走了我的钱。我惊慌失措地回了家。
把事情告诉了母亲,可是母亲给了我钱再让我去买东西,临出门前给了我一根木棒说;必须把东西买回来。我慢慢沿街走着,接近那伙流氓时,我紧握木棒,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我鼓起勇气用手中木棒吓跑了流氓,买回了东西。
5.心灵四季读书心得 篇五
《心灵四季》这本书是刘墉台版《萤窗小语》一、二、三的合集。这本书就是立足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从柴米油盐中给我们带来最深刻的启示,从而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危机。刘墉被人们称为“励志大师”,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为“心灵鸡汤”“处世秘笈”。从这本书里,你能读到有关处世哲学、生命体悟、心灵修养、人生价值等等很多方面的精短小文,这数百篇的精美短文,文字虽然不多,意义却很深刻,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从这本书里,你能获得生活的勇气,阳光的心态,灿烂的微笑,百倍的信心。这些源自生活的诸多小故事、小段子轻松道来,亲切如话家常;暗藏其中的人性美丑、处世哲学一点即明,警醒如醍醐灌顶。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这是刘墉“心语”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本字句中藏满关爱与温情的墉体散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著名的诗句,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达到的境界。这句诗的美不在于写景,而是心境宁适、悠然自得的一种生活心态。
身处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我们的“充实感”是被许多事物“填塞”而成,每当我们下班回家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真累啊!”
当生活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一齐向我们袭来时,我们的心怎么才能不如此疲惫呢?这需要一种心态,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能够休憩、放松的角落,淡淡地看眼前的是是非非,平和地面对一切困扰和阻碍,心态平和了,事情也就简单了。
我们已经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开始真正明白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开始为自己、为家人的生活而奔波,面对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我们会挠头,会抱怨,会为一时发泄而借酒消愁,会感到身心俱疲,这都是在所难免的。能让自己在这些困扰中轻松愉悦生活,给心灵一个休憩的角落,远离这些困扰,平和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啊。
刘墉曾说:“黑白的心情,看见黑白的世界;彩色的心情,看见彩色的世界。”如果我们能让心静点,就能听见花开雨落的美好;让心宽一点,就能宽恕自己和别人而展开笑容;让心远一点,就能感觉彼此的亲近。换个美好的心情去看世界,就会少一些苦恼、多一点温暖。
当然,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不走弯路,但要经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反思人生的得与失,这很有必要。人生几十年,走好自己的路就要有自己的思考,有坚定的意志,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糊里糊涂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这个世界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就是读这本书的人,它不可能因为我们的阅读而增加,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荒废而减少。它
是那么的充实、完美,且不含有任何创作者的主观与文词的堆砌;它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每个人都拥有这么一部伟大的书,问题是我们能不能阅读它、咀嚼它、消化它,如果只是放在书架上,就如同没有一样了。”
6.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 篇六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办法,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当今我们中国父母教育理念,什么事都由他们的家长代办。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无尽的呵护中长大。父母给孩子创造着最舒适的物质条件,但也在制造者世界上少有的孩子成长的恶劣环境----包办代替、纵容迁就、孩子优先、物质优先、重知识轻品质等,尤其是中国的部分母亲,她们对子女的爱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概括-----“母鸡的爱”。溺爱孩子的父母,有可能成为葬送孩子美好前程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多变的社会中很难适应其中的变化。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我比较喜欢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藏起一半的爱给自己,奉献一半的爱给子女”,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父母的教育理念,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藏起一半的爱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给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学的爱。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尽量多读一点教育方面的书籍,与孩子共同交流成长过程中困惑,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多地从精神上关注支持他们。毕竟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都是必需的,精神的需要有时甚至高于物质的需要。
7.心灵之道——《论语》心得之二 篇七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孔夫子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人人都有遗憾。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就遗憾自己是家中的独子,没有兄弟(图1)。同学子夏就劝他(图2),面对一件遗憾的事情,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想,为什么这件倒霉事偏偏落在我头上?化解遗憾的前提是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第二就是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君子敬而无失”是指内心保持一种端庄、正直的态度,使大家都尊敬你,做事情尽可能少一点失误;“与人恭而有礼”是指与别人共事,内心要保持着一种恭敬,彬彬有礼,真正对别人有一份尊重。这样一个君子,到处都会有兄弟。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它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人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任何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将它放大,那它可能会变得很大很大,甚至有可能变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对你的生命质量造成损害。有一篇报道,英国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在小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意外。她蹦蹦跳跳地跟妈妈一起去看牙医,可是妈妈因牙科手术引发心脏病死在手术椅上。这在一个孩子的心中留下的阴影是很大的。她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当她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她成了著名的明星,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一次她被疼痛的牙齿折磨得受不了了,还是不敢去诊所。家人劝慰她,可以把牙医请到家里,让私人律师、私人医生和所有亲人都陪着,她才勉强答应了。结果当牙医在她豪华的寓所中整理手术器械时,一回头看到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了。当时报纸上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她是被自己40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就是一个人心理暗示的力量,生命中一个至极的遗憾能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我们不见得会面临这种极端的例子,但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的缺憾。这个缺憾有时会变成对自己的一种暗示,影响自己生命的质量。
然而,如果你能正视内心的遗憾并且改变它,这种改变也是惊人的。有一个寓言说,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会做手工品,却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漂亮衣服和首饰,因此她很自卑。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美元,让她给自己买圣诞礼物。她欣喜若狂,但没有勇气走小镇中间的路,她绕开人群,贴着墙角,走在路边(图3)。一路上她看到很多人,认为别人都生活得比她好。她看到了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酸溜溜地想:不知道谁是他圣诞舞会上的“新娘”。她就这样一路嘀咕着、躲着人群来到商店。柜台上摆着漂亮的头花,她看呆了。售货员对她说,你的亚麻色的头发配这个淡绿色的发花很漂亮,来试试。她一看价签,16美元,就说我买不起,别试了,这时售货员已经把头花给她别上了。当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惊呆了——她觉得这朵头花改变了她整个的容颜,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决定买下这个有如此神奇力量的头花。她飘飘欲仙地戴着头花往外飞跑(图4),撞到一位老人,老人向她喊着,她都浑然不觉。她不知不觉就跑在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见所有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她,议论说这个女孩多么漂亮呀。她又一次碰到了暗暗喜欢的男孩,男孩惊讶地叫住她说:我能请你今晚做我在圣诞舞会上的“新娘”吗?女孩子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再用剩下的4块钱给自己买点东西。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一进门,就看见一位老人微笑地站在那儿。老人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就掉下来了,我在等你取回它。
这个女孩子的自卑是被一个头花改变的吗?是被她自己的自信心驱除的。当然,我们不可能都有幸遇到这样的机缘改变自己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心智的启迪。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很多与这个故事的道理不谋而合。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前提是不要把现实中的阴影看得过重。泰戈尔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太在乎得与失。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在乎得失的人被斥责为“鄙夫”,几乎等同于小人。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像这样一个小人你能跟他一起侍奉国君共谋国家大事吗?
谁的生命中没有遗憾,当忧烦、迷惑和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外在的一切就不算什么了。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图5)。
君子之勇以义为上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特别率性勇敢。孔子调侃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我就带着子路泛舟江海去,因为子路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图6)。
子路向老师求教(图7):老师,您说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孔子说(图8),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武功并不代表勇敢,君子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是以“义”为前提的。只有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会以勇犯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他就会直接成为小偷、劫匪,那就成为盗了(图9)。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不多。孔子提倡,一个人对自己要每日三省,反躬自问,看看自己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向贤德的人看齐,对于缺乏道义的事情,反省一下自己,有错就纠正,这就是君子之勇。
苏轼在《留侯论》中曾这样论述“君子之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真正的豪杰志士心灵之勇,其过人之节就是能够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是一个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遭受别人的冒犯和伤害,你能做到不怒吗?当我们遭遇这种意外的、甚至无聊的伤害时,一瞬间绷不住了,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勇敢,这是做不了大事的。“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很不容易。豪杰之士能够做到,是因为他们有很大的抱负,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才能有一种胸怀。他们的勇敢有时候表现为气度,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泰山崩于前而不乱,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就是一种力量(图10)。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合理。 我们虽然不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凭借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我们遭遇人情有所不能忍、无故加之之事,应该有的态度就是让这件事尽快过去,要把这个伤害缩到最小,要找一个更为积极的事情去抵消负面的意义。这样会腾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时间和一种更美好的心情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你内心有美好的东西,你看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宋代的笔记小文中记载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叫佛印(图11)。一次苏东坡回家高兴地跟妹妹说,佛印今天又吃亏了。我们俩打坐参禅,我问他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像尊佛,我大笑说我看他坐在那儿就像摊牛粪。苏小妹对自鸣得意的苏东波冷笑说,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见心见性,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看你像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看你心中有什么?
这个故事可以适用于每个人。一样的生活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整天指责抱怨?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是相通的。他心里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同样是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态不同,就在于你内心有什么。乐观主义者内心是一种由德、仁而生发出来的旷达的勇气。在今天的时代,这种心灵的勇敢更加重要。这种心态在《论语》中,被表述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没有一点骄矜之气;而小人张扬,处处骄傲、攻击别人,少了一种气定神闲。人的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小人的骄傲表现在外,而君子的骄傲是内心的风骨。一个人有风骨的骄傲,在外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是一种气势(图12)。
用欢欣的态度做一个可教之才
我们遇到每一个人都是机缘,谁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是不可教之人,没人一定要追着、赶着告诉你。孔子在《论语》中说(图13),一个人可以和他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相反,如果你见到一个没悟性的人,你却追着赶着跟他说话,你的话就多了。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会错过那些可教之才,但是他也不会对牛弹琴,追着不可教之人多说话。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当你面对世界,有一种敞亮的心怀,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教育你的,所有的东西都会帮你具有一种刚柔并济的勇敢,看到一切能够被自己化解的最大效率,弥补先天的遗憾,纠正后天的过失,使自己有定力,饱满、充盈,同时把这些新鲜的养分输送给他人。这种心怀可以让每一个人能够在日常的生活系统中保持着一种饱和的状态,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有一种大欢心。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图14)。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人生教诲,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之所以流传2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人的内心本性的理解。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8.心灵鸡汤读书心得 篇八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9.心灵鸡汤读书心得 篇九
胡玉婷
今年暑期有幸读到了《读懂孩子》一书,书中从有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班级管理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很容易以老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强迫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即使是讲道理,也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生怕镇不住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接触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从教之后,也会不定期的翻看这类的书籍,喜欢去看一些案例性的经验。而《读懂孩子》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原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回想这几年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学生问题,我很容易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即使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却说不到学生的心里去,导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不领情,让自己对自己产生怀疑。而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去深度剖析,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分析他们问题背后的困境和困惑,惊讶地发现当初自己的一些做法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的。
在这本书中,有一章节是讨论孩子“注意”的问题的,值得我去分析和借鉴。
首先我并不否认世界上有超强专注力的人存在,但那绝对是个例,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即使是我们成人也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孩子呢?很显然要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3-6岁儿童的“注意”还主要是“无意注意”,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是如此,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生长过程中心理特点,至于那些美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通过观察,班上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孩子能比较容易专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断的去提醒,这个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环境因素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而去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学生在很专心的写作业了,老师突然到班了,就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其实这样做对学生的专注力有很大影响。专家建议孩子在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应该让他做完,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推迟。同时我们在一些活动中还需要提供利于专注的环境,让孩子进行活动,我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开始时非常专注,但是当教室里老师开始谈论时,孩子们也开始分心。由以上两点可见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认知与学习方面的大脑发育,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发展情况不同,导致男孩晚熟。如何使男孩子在小学阶段,健康快乐的成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语文阅读的状况分析等等。在品质和能力中,提到了感恩,使我想到我们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他们理所当然地任认为,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够理解周围人的辛苦,反而一味地埋怨自己很苦。
10.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读书心得 篇十
孔子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意味着学习,喜爱读书,则往往意味着终身学习。同样只有不断读书,读有益的书,人才能更加完善,更加丰富,人的品性才会丰满。音乐课堂很容易陷入“有音乐,没文化”的局面,感受音乐并不是静闭双目摇头晃脑,而是要在欣赏一首乐曲之前先查阅大量作曲家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这些都离不开阅读。
行走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积极向上的状态。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就是要保持这种“行走中”的状态。书中说:每一位优秀音乐教师的成长故事都展现着他们的智慧,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并非一帆风顺的行进轨迹,踩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可以走得更快更稳,“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音乐教师应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细读此书,发现它不仅是给我们一些名师成长故事的启迪,更是让我们如何走好音乐教育这条路的指路标,书本包括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如怎样讲好一堂课,怎样做一名有特色的音乐老师,怎样读书,怎样做研究……它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一一去学习,去体悟。
11.心灵鸡汤读书心得 篇十一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12.伸展心灵的空间交流读书心得 篇十二
本活动从三月份下旬开始,到六月下旬结束,历时三个多月,来自全院各个专业的近百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期间以辅导员与学生的见面会、两次交流会、辅导员的个别指导、学生自读及撰写读书报告(读后感)、辅导员评阅读书报告(读后感)、总结会等形式进行,整个活动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三月下旬,读书活动拉开序幕,学生报名比较积极,报名采取现场报名、到公寓辅导员处报名等形式,根据报名情况两位辅导员召开了第一次交流会,主要是对学生如何读书作了一定的指导,提出建议和要求。4月22日和4月26日,两位辅导员与参加读书活动的学生又分别进行了两次交流,交流会上学生发言踊跃,就读书过程中的感想、心得、体会和经验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提出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两位辅导员根据学生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交流现场气氛活跃,通过交流,无论是两位辅导员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学生原本没有报名参加读书活动也参加了两次交流会,扩大了本次活动的影响。5月下旬开始,学生陆续上交读书报告(读后感),近1/2的学生上交了读书报告(读后感)。经过初评和复评,最后评出读书报告(读后感)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以及优胜奖若干名。根据最后评比结果,两位辅导员又组织上交读书报告(读后感)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总结。同时也打算将优秀的读书报告收集在一起并整理成册,为今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提供参考资料,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类似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多数参与者的认可,获得了一致好评,尤其是交流会上,通过学生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更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用一个学生对此活动的评价来说就是:“这是我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来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参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我院人文活动的开展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会更好地促进我院校园文化建设。
【心灵鸡汤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我的“心灵鸡汤”作文10-06
心灵鸡汤的句子10-22
精致女人心灵鸡汤语录11-04
心灵鸡汤的哲理小故事06-29
一句话心灵鸡汤语录06-29
心灵鸡汤经典励志名言语录07-02
心灵鸡汤小学生语录07-30
正能量心灵鸡汤励志语录10-29
读心灵鸡汤小故事300字06-30
适合送给高三学生的心灵鸡汤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