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2024-09-04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精选10篇)

1.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一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骇()掳()惶急()....

疮疤()诘问()惧惮()霹雳()().....

粗拙()憎恶()()絮说()孤孀().....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

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

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

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

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

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

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

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

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

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

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

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

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

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训练】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说说你的看法。

【自主练习】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

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

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

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

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

在内。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

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

样的心理?)

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当

时怎样的心情?

答:

3、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这又

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

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掳()悚()惶急()诘问()保.....

姆().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3.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2.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二

一、从阿长身上入手法

设置三个问题:1.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2.外貌和经历。3.推测她的家境。学生们在浏览中很快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阿长无名无姓, 极其普通的外貌, 不幸的生活经历, 毫无文化和贫寒的家境。这样对人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他们对阿长怎样能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充满了兴趣。

二、倒读法

围绕阿长怎样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展开, 让学生明白阿长确有“神力”, 使鲁迅对其产生“新的敬意”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有“新”的敬意就该有“旧”的, 顺理成章地提出“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引出“长毛”的描写, 这种“特别的敬意”为什么又变成了“严重的诘问”了呢?那是因为“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从而说明在幼年鲁迅的心中, 阿长还是有缺点的, 那么“阿长还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很快找出“睡觉的时候会占很大的空、说话切切察察、爱打小报告、许多规矩、吃福橘、给我讲很多道理”等, 也感受到了幼年鲁迅的“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非常麻烦”等种种情感, 再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阿长还是怀念阿长?”学生有了前面的认识和理解, 加之对课文的直接感受, 都说是“怀念”, “既然是怀念, 为什么还写了她这么多的缺点?”经过这番引导和初一的知识积累, 学生便恍然大悟:“欲扬先抑”。

这样步步倒推, 层层设疑, 一一释疑, 环环相扣, 使学生兴趣盎然, 理解深透, 记忆深刻。

三、情境法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 志即情感, 没有情感, 求知欲望不强烈, 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 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缩短时空距离, 增强与课文的情感联系,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情境:

1.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利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引出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美誉的《山海经》, 书里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 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中。

2. 再现情境, 深入体验

在理解阿长买《山海经》时, 让学生告诉我她是怎样买到书的,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课文根本就没写。我就假扮店主, 指名学生扮阿长, 我问她要什么时, 她据课文答道:“《三哼经》”, “哪有什么《三哼经》卖呀, 你到别处看看吧”, 阿长跑了好几家店都没买到, 店主还戏谑她:“我这里有《三字经》, 你要不要啊?”看来阿长凭《三哼经》一名是没法买到的。怎么办?我让学生替阿长想办法, 终于他们想到了“你这里有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书卖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终于买到了。那么阿长会这样做吗?我提醒他们看课文的22段, 原来她对《山海经》还是有了解的, 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样买到书的。这样, 学生对阿长为买书所吃的苦有了直观的感受, 也明白了鲁迅为何称她有“神力”, 对她产生“新的敬意”了。

四、漏字法

在提醒学生“她对《山海经》了解吗?”时, 我帮他们读课文22段, 但故意漏掉了“太”“连”“向来”“都”几个词, 并说去掉这几个词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啊, 学生不同意了。这样他们就自己分析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明白这几个副词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们对课文中心的表达有很大的作用。

五、添字法

在体会鲁迅看到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激动心情时, 让学生读第25段, 还要求他们要加一个“哇”字在句子中, 他们很快心领神会, 原文就变成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 (哇!)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一“哇”字, 既符合他们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又能迅速体会到了鲁迅当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六、创造法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鲁迅对阿长的情感, 在总结了阿长无名无姓, 无丈夫, 无儿女, 孤苦无依, 但阿长是善良的、朴实的, 有情有义、富有爱心的。让学生以“无名无姓无家庭”为上联对出一个下联作为阿长的挽联, 同学们略思片刻, 便很快对出下联“有爱有情有关怀”“有情有义有爱心”等。

3.《阿长与〈山海经〉》的人文资源 篇三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佳作可供学生学习借鉴之处颇多,且我决定另辟蹊径,把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人文意蕴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通过领悟文章的感情,来净化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涵养自己的德性。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一、从为保姆立传看鲁迅的平民意识

导入新课后,我先提问:“鲁迅没有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章,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经过读文思考,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很关心鲁迅,所以值得鲁迅为她写“传记”。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等方面来探究鲁迅为阿长作传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

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阿长所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鲁迅关注阿长即是关注普通劳动人民。在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许多农民破产、工人失业,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衣食无所安,但长期被统治者忽视。鲁迅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为他们的代表阿长作传。这就反映了鲁迅的平民意识。鲁迅家本来算是书香门第,但由于一系列变故(祖父下狱、父亲卧病),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故很早他便深切体会到社会的势利和冷酷;而到农村的外婆家生活时接触了劳动人民,两相对比,自然能发现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故而对“名人名教授”之流,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而对普通的劳动人民阿长,则是真诚地赞扬,衷心地为她在天之灵祝福!

这种平民思想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大力提倡。试看目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今日热衷《还珠格格》,明天狂追“超级女声”;过生日追求高消费,买名牌不惜血汗钱。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家长溺爱和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中学生容易“强调自我”而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占有欲、享乐欲、成名欲空前强烈,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位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摆正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如是,学生才会去关注平民生活,发现平民的闪光点。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我是这样做的:先提问学生:“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她非常关心你,把你的事当作她自己的事来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样对待她?”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次提问:“在生活中有谁像阿长这样关心你?你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学生都说出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平时写作文总是“假、大、空”的学生也一改往日风气,讲出一些身边的平常人和生活中曾感动他的、平常而实在的事情,精神境界明显提高;我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为阿长写墓志铭,学生都写得很出色。

二、从阿长的命运透视反封建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牵强附会,并非鲁迅的每篇文章都反封建。其实若能抓住阿长的命运和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来深入分析,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本文的反封建精神。前面已分析出阿长非常善良,是个好人,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阿长青年守寡,做了一辈子保姆,一年中只能告假一次,回去几天,生活非常苦。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和分组讨论,很快就能明确:一则由于死了丈夫,是个寡妇,二则没有文化做不来其他的事。接着让学生设想能否改变阿长的命运?学生已对阿长产生同情,当然愿意帮助她改变命运。比如设想她再婚、生子,会怎样?学生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认识是:纵使生活还是贫穷,但有丈夫的疼爱,子女的关心、孝敬,阿长也可尽享天伦之乐。接着就质疑:她为何不再嫁?为什么会没文化?再结合背景分析就能领悟:封建礼教不许女子再嫁;在封建社会,穷人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能摆脱愚昧和无知,因此只能是穷人,而且可以肯定:在那种制度下,即使她将来有孩子,孩子将来也是穷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害得阿长这样苦。因此作者写阿长,是表达对她的怀念和同情,而对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也隐含其中。这样来解读课文,应该能引发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对改变穷人命运的思考,使之珍惜学习机会,今后学习会更为积极。这就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注重开发课文的人文资源,才会使学生受到有益的人格熏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用不尽。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开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人文资源作的初步探讨,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4.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四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骇(hài)絮说(xù)掳去(lǚ)

B.惧惮(dàn)疮疤(chuān溃憎恨(zèn溃

C.诘问(jié)霹雳(pī)孤孀(shuān溃

D.烦琐(suǒ)倘使(tǎn溃粗拙(zhuó)

2.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至得多了。()

(2)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兰布衫回来了。()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6题。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大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9.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15.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五

课标要求: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目标达成:

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絮说(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霹雳(    ) 辟头(    ) 画舫(    )

2、鲁迅,原名(      ),(         )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      )、(      )。

3、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       )集。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迅回忆(      )(     )(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创境激趣】

播放介绍鲁迅先生的视频

【自学导航】

1、  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

2、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

【合作探究】

1、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读鲁迅诗文,了解诗歌意思。

《自题小像》                               《自嘲》

灵台无计逃神矢,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风雨如磐暗故园;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寄意寒星荃不察,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以我血荐轩辕。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强化训练】

1、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归纳总结 】

作者通过对儿时住的回忆事,追忆了自己的保姆,刻画了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她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是她质朴、善良、热心、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

【教学反思】

宋发旺

6.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2、通过阅读,准确把握阿长这个人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学习重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还记得鲁迅吗? 作者:鲁迅,原名字,浙江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作品:小说集《》《》,散文集 《》,散文诗集《》杂文集 《》《》《》等,其中小说《》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二、自学展示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huáng()急(2)粗拙.()(3)烦suǒ()(4)惧惮.()(5)珠玑.

()(6)震sǒng()(7)诘.()问(8)惊骇.()(9)掳.()掠(10)针灸.

()

2、词语解释:

(1)震悚:(2)深不可测:

(3)惧惮:(4)疏懒:

3、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薄{帖{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再读课文,看看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这是什么写法?

围绕长妈妈写了: ①②③④

⑤⑥⑦

重点写了:写作方法:

3、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以“长妈妈

是一个的人,是因为”的句式。

(1)(2)(3)(4)(5)(6)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从那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属于什么写法?

作者对她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3、仔细阅读课文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五、理解探究,体味描写人物的技巧。

1、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已在同学们心目中根深蒂固,那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一人物的?

(1)、(2)、(3)、2、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叫《长妈妈与<山海经>》?

六、拓展延伸。

1、情景再现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

2、假如鲁迅要为阿长写一句墓志铭,会怎么写?你要是为阿长写一句墓志铭,你会怎么写?

鲁迅:

我:

3、在你的生活中有些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虽然他/她身上可能有很多的缺点,但是他/她是爱你的,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以《我铭记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7.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七

一般的解读, 多止于此。我认为, 这些只能说明文章“是什么”,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偏要写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就会发现, 这些还不能回答“为什么”。下面, 我将尝试对此文的主旨进行新的探析。

一、“整体感知”关键要感知什么

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整体感知关键要感知什么?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一篇文章, 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 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 那就等于白读。”整体感知关键就是要感知文章的“主旨”。关于《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整体把握”中提到五点:“1.鲁迅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2.把握这篇课文, 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5.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我认为, 这些最多可以算是阅读课文的初体验, 还不可以算“整体感知”。主旨, 应该是能够统领全篇的东西。而一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去解读, 往往具有不同层面的主旨。具体该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一篇课文?我认为关键要看这样读能否挖掘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二、《阿长与〈山海经〉》主旨探析

《阿长与〈山海经〉》的主旨, 我认为可以这样解读:通过叙写平凡而卑微的阿长给我找到所渴慕的《山海经》, 从而更加激发了我搜集、阅读图书的兴趣的故事, 表达了我对阿长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告诉我们要善知生命中平凡甚至卑微的却又关心和陪伴我们成长的“贵人”———进而是要善知我们生命中能够促使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事件———这样, 我们才可以减少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只是“现象”, 不是原因或根本, 这点只是冰山一角。

三、如此解读文章的教学内容与价值

具体该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一篇课文的主旨, 关键要看这样读能否挖掘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1.准确理解文章语言形式的精妙。

准确把握主旨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前提, 我认为, 准确把握主旨后, 关于语言形式的问题, 才会迎刃而解。关于此文, 从以下三个问题为例作简要分析:

其一, 为何文章在写《山海经》之前, 花那么多笔墨写阿长的平凡、卑微与诸多非道德性的缺点?

文章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写阿长的平凡、卑微和诸多“不是”, 这对后面写她为我找来《山海经》起到强烈的反衬效果, 更加突出了“我”对阿长的遗憾、怀念之情之甚。写阿长的诸多平凡而卑微的特点, 其实正是在写我们最易忽略的生命中的“贵人”的特征。我们常常会将“贵人”理想化为仪表堂堂、位处尊贵的“伟人”。其实不然, 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常常藏在其平凡而卑微的特点背后 (这或许也正是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的缘故吧) 。以我对此文主旨的把握, 我认为, 这正是表达主旨的需要, 揭示“贵人”的特征:“贵人”的特征之一, 正是与我们朝夕相处, 平凡甚至卑微, 而且会有诸多非道德性的缺点。文章含蓄地启示我们, 这也正是我们往往不善知生命中平凡而卑微的“贵人”的关键原因。这样, 课文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写我对阿长的烦或不屑, 除了起到铺垫作用以外, 还和主旨紧密联系起来了。

其二, 为什么写远房的叔祖?

写远房的叔祖, 肯定和主旨的表现有关。如果以《教师教学用书》主旨解读的视角看, 我想, 作用可能就仅是为了引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只起到一个结构上的作用, 似乎和主旨并无紧密的联系。按我的主旨解读观点, 写远房的叔祖的作用不仅仅如此, 我认为这也是为了让我们善知“贵人”:一种“贵人”是像阿长一样, 不一定就是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的“富”人, 关键是他很在乎我们, 甚至在我们不言不语的情况下, 他们都会神奇地知道我们的心思, 因为他真正爱我们, 所以能看到我们的内心, 会烦我们所烦、喜我们所喜 (正如克里夫特的《爱》一诗所写) 。同时, 写远房的叔祖, 还告诉我们, “远房的叔祖”也是“贵人”的一种, 有的“贵人”, 他不一定直接给我们什么, 但他会不经意间引导出对我们成长至关重要的某种“伟大”的心灵需求 (即帕克·帕尔默所说的“心灵引导”) 。远房的叔祖正是如此, 正是他让我对《山海经》渴慕不已, 作者对他的含蓄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从作者记叙他的语言的感情中可以感受到。

其三, 结尾一句为什么用“黑暗”一词?

关于“黑暗”一词,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安宁和归依”。我认为, 还是要从与主旨的联系角度去思考。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身边都会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贵人”, 其中我们最易忽略平凡而卑微但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作者幼年时即是如此, 当他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时, 才真正发现阿长的重要, 但他竟连阿长的姓名和经历也不知道,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对于阿长而言, 我认为此文可以算是一篇“安魂”之文, 呼告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中蕴含比较复杂的情感。这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自责之情, 即作者认为:阿长的灵魂是有所不安的, 阿长在“地母”的世界里因为我儿时的无知而“黑暗”。如果“我”当时知道略略关心她、了解她, 让她知道她在我心中的重要, 她的魂灵或许就不会不安, 或许“仁厚”的地母就不“黑暗”了———“黑暗”一词中充满“我”的遗憾与自责、担心、怀念交织之情。“我”的遗憾已经无可弥补, 唯一的办法也只有祈求仁厚的地母“永安她的魂灵!”———言下之意是含蓄地告诉我们, 要善知生命中平凡而卑微的贵人, 并去关注、去聆听、去了解他们, 不要让我们的“贵人”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无知或缺少感恩之心而变得“黑暗”。这样, 为什么用“黑暗”一词以至整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才和主旨密切相关。

2.深度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与哲理。

我的解读, 总的说是“善知生命中平凡而卑微的‘贵人’”, 具体一点是:善知“贵人”。一是要善知“贵人”的特点, 二是要善知“贵人”的类型。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够及时感恩, 免遭遗憾与愧疚的纠缠。更重要的是, 唯有如此, 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去规划、生发生命中的关键事件, 从而获得发展和成功。语文教学中, 有一个误区, 即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抽象的榜样或“伟人” (这固然也需要) , 而忽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敬畏身边平凡而卑微的“贵人”。我相信我对此文的解读, 会对我今后解决这个问题有益处。

3.对学生写作题材、素材的积累与表达欲望激发的促进作用。

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而言, 好的解读有利于促进写作题材和素材的积累, 激起表达的欲望。好的解读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 并由此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去表达心灵的过程———这应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真意。这篇文章, 这样解读, 在作文教学方面, 由此可以引发出许多题材和可以积累或参读的篇目:可以参读积累篇目如《论语》———“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可以写作题目如《我身边的“贵人”》、《我成长中的大事记》、《读懂“贵人”》等。试问, 如果我们只解读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 那么让学生去写同情、怀念什么人呢?

8.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难点;文本细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他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这篇文章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要准确地把握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课文,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开这一难点。

一、采用儿童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叙述主体的“我”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阿长的。开头是记忆的展开,开篇就是“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待写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时,记忆的大幕便拉开了,一直到文章的结尾《山海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才终止了那魂游故乡的经历。

那么,在这中间,作者是怎样用儿童的眼光来看长妈妈的呢?如对爱憎的表现。只有儿童才会在瞬间喜怒转换。“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里的“憎恶”并非成年人的那种仇恨,而是儿童眼中的气愤。看似很严重的一个用词,其实是对儿童心理的准确刻画。

二、“大词小用”刻画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他们最值得记忆的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尽管因为隐鼠而憎恶长妈妈,可是等到知道长妈妈能站在城墙上脱下裤子抵御敌人火炮的时候却发生了“空前的敬意”,并且夸赞长妈妈竟然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于成人来说,“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大词”,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长妈妈做的是平常人所做不到的,应该用“大词”,但从成年读者看来,这就是“大词小用”了。这里的“大词小用”说是一种修辞,倒不如说是对儿童心理的真切体会。

简而言之,“大词小用”在本质上就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参差对照,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形象刻画。这往往造成许多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不明白为何要用诸如“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词,如果懂得了儿童的心理活动,明白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学生就不难懂得作者为何这样写了,也就不会再将此仅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三、长妈妈与《山海经》

作者从儿童视角进行描写,多次使用词语“憎恶”“伟大”“神力”“敬意”等来准确刻画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学生能够从这里理解作者对于因隐鼠引起的“憎恶”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明白了,那“憎恶”只是暂时的、孩子似的怪责和不满情绪。“憎恶”会和“敬意”一同逐渐淡薄起来。

作者先交代了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而后来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我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可以说,这敬意是荡然无存了。于是“我”哀悼隐鼠,想要给它报仇。但这憎恶也逐渐地被“我”新的兴趣点转移,因为“我”发现了远房叔祖的书斋。“我”对那本《山海经》产生了空前的兴趣,以至于“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看来,那些爱憎不过是小孩子的情绪,和成人眼中的“特别的敬意”“憎恶”都不同。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记忆一生的则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描写的重点。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先写阿长名字由来,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这福橘由“我”吃,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的童年里,总是有一个大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却不能逼那位疏懒的叔祖去寻,别人又不肯理会一个孩子的无端要求,“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却无处可得,根本没有想去向长妈妈求救的,只是她问起便就告诉了她。然而,长妈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她告假回家之后,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了我:“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作者形容那意外的高兴写到:“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这里并没有其他诀窍,不过是长妈妈愿意为孩子留心罢了。

长妈妈所做的,并非什么丰功伟绩,她做的就是注意到了儿童的需要。这或许就是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吧。题目侧重了阿长与《山海经》二者对于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弄清了这一点,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写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祷文了。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9.《阿长与<山海经>》 篇九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的

》“ loading=”lazy“ src=”p.9136.com/1w/l/c9bdbaa3bead4_2.jpg“>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识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可采用学生的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解说:带着问题读书这种有意注意能增强感知课文的效果,避免盲目性。)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解说:解决生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应根据学生的困难提供问题的办法、思路等学法上的指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习时间。)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解说:这些内容只是为点拨提示作准备,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对学生的偏差和疏漏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示。)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10.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十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4、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 、2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回忆乱答)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字词预习检查

(一)注音:

掳( )去 震悚( ) 惶( )急 疮( )疤( )

诘( )问 惧惮( ) 粗拙( ) 疏( )懒 骇(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 )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 )

A 惦记,常常地想 B 念头 C 读 D “廿”的大写

3、(疏)懒 ( )

A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烦琐之(至) ( )

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听写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再写讲长毛的故事;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4、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告状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目标1)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铙多事,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情。五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总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为深沉庄重。

3、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4、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是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她饶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是作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设计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艺术特色的体会。

第三课时

一、精典剖析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

“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

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

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

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四)小结: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作者的思想变化轨迹是什么?

3、通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4.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上一篇:有关劳动的作文:劳动的快乐下一篇:备案时限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