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2024-08-25

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共10篇)

1.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一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8,9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以内数的认识,7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图写二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顺利的进行9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根据一图写出四式,为后续学习数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教学第一个例题(恐龙图)这部分我将课件上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好像在向前爬行),结果学生将其中一条减法算式理解成前面两只恐龙离开了视线,对另一条减法算式的理解造成了困难。谢老师指出,课件的动静制作应该要充分的考虑,不能单纯为了课件的美观,我将这里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无关刺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教学第二个例题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在教学中应不应该把如何摆规定死(同颜色摆一起),谢老师指出,这里有三个层次的作用,第一层次是为了写算式和解释算式方便,第二层次是为了说明加法的意义方便,第三个层次是渗透集合的思想。经过谢老师的一番指点,才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规定,还存在那么多的深层含义,以后要勤于思考。

教学第三个例题的时候,有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是用手指头点点算出来的。谢老师提出手指头是如何点的,按什么顺序,一问三不知啊,惭愧。平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数指头也包含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啊,学生的件件都不应该是小事,要认真对待,到底该不该让学生继续用手指来计算算式呢?

在后面的2个练习中我缺乏层次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一点都没有考虑到,其中有时间的关系,但更多的是自己意识的不足,练习大概可以分这3个层次吧,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第二层次是应用练习(与生活结合),第三层次是提高练习(为下步学习准备)。

成功之处:

课堂顺畅,言语通顺。

2.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二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 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

a. 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

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习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3.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4.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三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2、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 日当午 谁知 汗滴 粒粒 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泛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1、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像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2、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5.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6.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西师大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唱歌《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欣赏《祖国,祖国我们爱您》

二、教学目标

1、在聆听、唱歌、律动活动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威武雄壮的音乐情绪,激发对祖国、国旗的热爱之情,了解与国歌相关的常识。

2、在节奏儿歌的学习中感受节奏时值的长短,并能够通过节奏儿歌的朗读感受轻声、高位置说话的方法,为唱歌的学习作好铺垫。

3、了解唱歌的正确姿势和方法,能够初步感受用自然的声音轻声歌唱的歌唱状态,并能够在唱歌的活动中尝试。

4、在律动的活动中感受二拍子的行进感受及强弱规律。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

本单元建议用3-4课时完成。

《国旗国旗真美丽》教案设计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国旗国旗真美丽》是一首2/4拍,四乐句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歌曲的旋律流畅、亲切。歌词简洁,多为一字一音,简单易唱。抒发了孩子们赞美与喜爱国旗的真挚情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能用赞美的感情,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初步建立音高概念,能自己创编简单动作进行歌表演。

2、通过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在歌唱里来感受、体验和表达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3、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能说出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及国庆节等有关祖国的小常识。教学重点:

1、在歌唱及表演过程中体验和表达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3、能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能用赞美的感情,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初步建立音高概念;能自己创编简单动作进行歌表演。教学难点:

歌曲的第四乐句八分音符和连音线 "×× ×× ∣ ×| X| 让我们一起来歌唱国旗,歌唱祖国!

四、小结

教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了一首关于国旗的歌,又了解有关祖国的小知识,还看了许多关于国旗的场面,既然国旗这么神圣,这么让我们感动,那让我们用这种感情边唱伴奏把这首歌表演一次好吗?

(老师点一个孩子上来,第一遍领唱,第二遍全班齐唱。学生们在丰富的情感下从心底深情地演唱歌曲,在歌声中结束课。)

(设计意图: 回顾学习过程,赞扬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歌曲拓展之后需要回归,故安排在最后全班同学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进行课堂反馈,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歌曲的掌握情况。)

第二单元:快乐的三峡娃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大山里的学校》(童声齐唱)

(二)歌表演《上学啦》

(三)学唱歌《吹吹打打搬新家》

(四)欣赏《雀尕飞》(童声独唱)

二、教材分析

(一)《大山里的学校》(童声齐唱),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描绘了大山里的学校的美丽,同时也表现了大山里的孩子对学校的喜爱之情。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

(二)歌表演《上学啦》,这是一首根据民歌音调编曲、填词的歌曲,歌曲为徵调式,表现了三峡的孩子上学时的欢快心情。歌曲为单乐段,共5个乐句,第五乐句为第四乐句的扩充。

(三)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是一首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歌曲,徵调式、一段体。在歌曲中穿插了川剧锣鼓经的片段,使歌曲演唱起来既风趣又活泼,具有童趣。

(四)欣赏《雀尕飞》(童声独唱)是一首歌唱三峡移民的获奖作品。歌曲为羽调式转商调式。歌曲假借雀尕的语言,描绘了三峡大坝的宏 伟美丽及三峡式程的浩大。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领略三峡的优美风光,了解三峡式程,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地方音乐的特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目标:通过演唱、演奏,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演奏习惯。〔三〕能力目标:

(1)通过聆听、画画,引导学生用色彩表现音乐。(2)通过打击乐器的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四、教学时间:3-4课时

第一课时(主题一:欢欢喜喜进新校)

【一】教学内容:学习主题一:欢欢喜喜进新校。欣赏《大山里的学校》、歌表演《上学啦》。【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大山里的学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二〕知识目标:能基本演唱歌曲和随音乐表演歌曲。

〔三〕能力目标:能初步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体现上学时的高兴心情。

【三】教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三峡工程是我国一项伟大的电业工程,修好了三峡大坝,将有无数的三峡移人离开自己的家园,来到陌生的地方重建家园,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三峡的孩子们也离开原来的学校,来到崭新的学校读书学习,他们的心情多高兴啦。三毛也是三峡的移民,他也跟其他孩子一起,从幼儿园来到新的小学校,他看见:票亮的学校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校园绿树成荫,花园里开满了朵朵的鲜花。他说:这大山里的学校真好啊,我一定要在这学校里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时,从一间教室里传来了优美的歌声,你们听: 〔二〕播放录音《大山里的学校》,让学生欣赏。

1、学生静静欣赏歌曲《大山里的学校》。

2、师:三毛听得很认真,听得露出了微笑。你们说:大山里的学校漂亮吗?在你的心目中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你能用自己的彩色笔(粉笔)画出来吗?

2、抽学生上黑板画一画心目中的学校,其余学生在自己的坐位上画一画。

3、教师再播放一次录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再次欣赏音乐《大山里的学校》。

〔三〕歌表演《上学啦》

1、师:三毛说,大山里的学校真好,我也上学啦。于是,它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吃过早饭,背起书抱早早上学,每天都不迟到,边走边唱起歌来《上学啦》。

2、生:欣赏《上学啦》。

3、跟音乐学唱《上学啦》。

4、跟音乐随教师一起表演《上学啦》。教师在前面做示范,学生可以模仿,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编动作。(动作不作统一要求)

5、抽学生进行表演《上学啦》,教师即时鼓励,表扬。

〔四〕小结:我们已经上学啦,要像三毛一样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争当一个优秀的、漂亮的三峡娃,好吗?

【自评】

1、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学校,充分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利用色彩的表现能力。

2、表演《上学啦》不给统一的动作要求,旨在“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美。第二课时(主题二:吹吹打打唱新家)【一】教学内容

复习主题一(欢欢喜喜进新校),学习第二主题(吹吹打打唱新家)。【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地方音乐的特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目标:能准确猜出谜语的谜底(双响筒);能跟着教师拍拍念念锣鼓经;初步学习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三〕能力目标:能较为准确地拍击锣鼓经。

【三】教具准备:课件、录音机、风琴、双响筒、响板、碰钟。【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音乐表演《上学啦》

1、随音乐集体表演《上学啦》。

2、随音乐抽生表演《上学啦》。〔二〕猜猜谜语

1、师:三毛也上学啦,学习很认真,一天他出去玩耍,碰见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告诉三毛“我出一个迷语,让你猜一猜,你能猜出来吗?”三毛接了迷语:“左右两个头,大嘴空对空,木棒轻轻敲,冬嗒冬嗒冬”,三毛猜了很大一天也没有猜出来,你们也来猜猜,这迷语是什么谜底吗?

2、生:这是一件乐器,是双响筒。

3、教师鼓励,加以表扬。

4、教师给学生双响筒,用木棒敲出“冬嗒冬嗒”之声,以体验双响筒音色之美。〔三〕拍念锣鼓经

1、三毛没有猜住迷语,他又说出一道锣鼓经让这个小朋友念,看念得准不准:“壮乃乙才丑乃才,壮乃乙才丑乃壮”。这个小朋友年龄太小,可怎么也念不准确,你们会念吗?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

3、师生用拍手念出锣鼓经。〔四〕学唱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

1、师:三毛一边走,一边欣赏路边的花草,突然看见一大队人马过来:有的扛着家具,有的抬着家具,有的挑着家具,还有大小车子拉着家具,他们到哪里去呢,哦,原来,是在搬家,是移民搬到新居。后面,带跟着一支演唱队,唱的歌曲真好听,你们也来听听,这是唱的什么歌曲呢?

2、听录音范唱《吹吹打打搬新家》,原来,是唱的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

3、学习歌词,教师念一句学生读一句。

4、学唱歌词,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

5、跟琴唱歌,学生随着教师的伴奏,跟琴演唱。

6、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曲伴奏并演唱。(学生自由使用打击乐器)

7、抽生检查学习的基本效果。〔五〕小结

搬新家啊,真热闹!这首歌利用川剧锣鼓经为我们增添了喜悦,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好好学习,争当三峡的乖娃娃。【五】板书设计 :略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主题一(欢欢喜喜进新校)和主题二(吹吹打打唱新家),儿歌练习,欣赏《雀尕飞》(童声独唱)。【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让学生综合领略三峡的优美风光,全面了解三峡工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知识目标:通过儿歌朗诵,培养学生学习朗读歌词的良好习惯。〔三〕能力目标:能利用打击乐器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三】教具准备:双响筒、碰钟、响板、风琴、录音机、录音带。【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旧知识

1、歌曲表演《上学啦》。

2、拍手念念锣鼓经“壮乃乙才丑乃才,壮乃乙才丑乃壮”。

3、齐唱《吹吹打打搬新家》,并配上打击乐器。〔二〕学习儿歌

1、师:搬新家啦,这时你去干什么?(启发学生答:栽树,栽黄桷树)

2、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首儿歌。(看板书:三峡娃,搬新屋,拿起铲子去挖土。妈妈问他干啥子?他说要栽黄桷树。黄桷树,叶儿多,大家歇凉好舒服。)

3、教师教学生用方言朗诵儿歌,直至记忆。

4、发给学生打击乐器,打着节奏朗诵儿歌。

5、用家乡的方言来朗诵儿歌,并配上节奏。〔三〕欣赏童声独唱《雀尕飞》

1、三峡修电站,许多移民要搬家,可是雀鸟也要搬家,小雀鸟飞回来找家家,发现家家也随人们搬到了新家,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雀鸟的家家。

2、欣赏音乐《雀尕飞》。

3、师:移民搬到了新家,新家美吗?学校漂亮吗?大家想想,你能用画来表示他们的新家吗?能表现新的学校吗?

4、抽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的新家和新学校。

〔四〕小结:小朋友们画得真漂亮,画好了新家,画好了学校,我们就要在新家安居了,我们就要到新的学校读书了,我们就会看到新的学校升起的五星红旗了。【五】板书设计 :略

第三单元:可爱的动物

一、教学内容:

(一)唱歌《有趣的的声音》

(二)欣赏《狮王》

(三)欣赏《鸟店》

二、教学目标

1、在聆听、演唱、编创活动中,体验小动物声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体验和小动物一起玩耍的快乐心情。

2、在活动中尝试着编创小动物的声音,初步感受编创的方法。

3、在聆听活动中,尝试着用线条来表现对音乐的感知。

4、在活动中,与老师合作,学会聆听老师演唱的节奏,并进行节奏模仿。

5、能够在演唱中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用自然的声音轻声歌唱。

三、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时间:

本单元建议用3-4课时完成。唱歌《有趣的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歌唱活动中,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与动物和谐相处。2.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感受X-X 和XX的时值长短。

3、能用欢快的声音和情绪演唱歌曲。

3.教学重难点: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感受X-X 和XX的时值长短。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律动

2、模仿动物的声音,体会音的长、短。(1)导入

(2)体会声音的长、短,感受X-X 和XX的时值长短。

3、学唱歌曲《有趣的声音》

4、表演歌曲《有趣的声音》

5、小结

第四单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教学内容:

一、唱歌《我有一双小小手》

二、欣赏《洗手歌》

三、唱歌《妈妈不在家》

四、欣赏《不再麻烦好妈妈》

二、教学目标

1、在欣赏、唱歌、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快乐、活泼的情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培养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高位置地读节奏儿歌。

3、能够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用自然的声音轻声歌唱。体验不同的节奏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4、认识双响筒、碰铃,并掌握课堂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5、能够随音乐编创歌词和动作进行表演。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

本单元建议用4课时完成。唱歌《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轻声地歌唱。

2、帮助学生按照节奏正确地使用双响筒演奏。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按照节奏正确地使用双响筒演奏。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聆听歌曲

三、学唱歌曲

四、学习使用双响筒演奏。

五、练习

六、小结

唱歌《妈妈不在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轻声地歌唱。

2、认识反复记号。

3、让学生从小懂得要学会独立生活,并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教学重难点: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轻声地歌唱。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聆听歌曲(课件)

三、学唱歌曲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第五单元:我们是好朋友

一、教学内容:

(一)唱歌《走出阳台》

(二)欣赏《口哨与小狗》

(三)唱歌《好集体》

(四)欣赏《快乐的嚓嚓嚓》

二、教学目标

1、在唱歌、欣赏、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快乐,体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体验小伙伴相互帮助的快乐。

2、能够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用自然的声音轻声歌唱。

3、认识铃鼓、沙球,掌握其正确的演奏方法,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5、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节奏儿歌,并能够对比声音的强弱。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

本单元建议用3-4课时完成。唱歌《走出阳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的创编,感受声音的强弱对比。

2、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

3帮助学生认识铃鼓、沙球这两种打击乐器。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件出示,聆听歌曲。

三、多种方法学唱歌曲。

四、练习

五、认识铃鼓、沙球,练习读节奏、拍节奏。

六、小结。第六单元:闹新年

一、教学内容:

(一)唱歌《过新年》

(二)律动《新年到》

(三)欣赏《娃娃舞龙灯》

(四)活动《舞龙灯》

(五)唱歌《拜年歌》

二、教学目标

1、在唱歌、欣赏、游戏活动中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了解中国新年的民俗风情。

2、认识锣、鼓,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去演奏,并为歌曲伴奏。

3、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4、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保持聆听的注意力,能够用形体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5、在活动中乐于与同学合作共同表演。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

本单元建议用4课时完成。唱歌《过新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过新年》,初步掌握歌曲中强弱的对比。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年吗?

师:过年中你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一首过年的歌曲《过新年》。二,学习歌曲

1、出示课件,先听两遍歌曲,使学生感受欢快、活泼的气氛。

2、教师作简单说明,歌词中的“咚咚呛,是模仿锣鼓点节奏的衬词。

3、教师分句教唱歌词。

4、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唱歌词。

5、在有衬词的地方,按教科书上的要求,拍手。注意,此处的拍手,不是与节奏同步,有的小节一拍一下,有的小节只拍一下。但要注意,最后一句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休止。

6、歌曲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是由两个分别重复的分句组成,教师可在此处设计力度的对比。“鞭炮声声锣鼓响”力度稍强,“咚呛咚咚呛”力度稍弱;“唱歌跳舞多欢畅”力度稍强,而“咚呛咚咚呛”力度稍弱。也可与此相反,让学生比较两种设计有何不同。

7、在教师帮助下,在歌曲过门处,用打击乐器模仿锣鼓点伴奏。

8、拍手打节奏,演唱歌曲。

7.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体会10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算式,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快速凑10,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教材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二、创设情景

三、自主探究新知

积极抢答,说出得数

各自说说自己的分法

生1:9个一堆,1个一堆

生2:8个一堆,2个一堆

1、动手摆一摆,汇报相应算式

2、交流算式

3、跟老师一起整理算式

4、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结果,齐读规律

复习9的组成,出示9以内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得数

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机灵狗有10个苹果,想把它们分成两堆,怎样分?大家能帮它想想办法吗?

过渡:大家的分法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种观察方法来学习1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用学具代替10个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指名说出相应的算式

2、全班交流所有的算式

3、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算式

4、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如果没有图,怎么想它们的得数?

5、组织学生汇报

复习旧知

创设情景,了解10的组成,为探索10的加减法作准备

四、练一练

五、数学游戏

1、踊跃汇报

2、独立完成,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讨论完成第3题

4、根据算式说对应的意思,如:河里有10条鱼,小猫吃了8条鱼,还有几条鱼?

10-8-=2

完成填空

同桌合作,做手指游戏

1、第1题:指名说一说

2、第2题: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3、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出算式

如果机灵狗再网上爬呢?

4、出示第4题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每个算式说说相应的意思,并完成填空

提示:最后一个算式表示小猫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组织学生同桌做手指游戏,如:一个同学伸出1个手指,另外一个同学伸出9个手指,然后一起说算式:1+9=10

通过练习巩固10的加减法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10的加减法

9+1=1010-1=9

1+9=1010-9=1

8+2=1010-2=8

2+8=1010-8=2

8.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5课时

教材分析:

近似数的内容既有丰富对大数的认识,增强数感的作用,又是后续学习除法的基础,非常重要。但是,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比较抽象枯燥。在执教之前,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前测,发现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在前面多次的估算学习中对近似数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模糊地知道四舍和五入这个方法的规定,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四舍五入是否合理,为什么四舍五入,怎么四舍五入,都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理解四舍五入法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位数或者三位数估计成整

十、整百的数。但本课的关键是进一步的认识估算,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如何将一个数多次的求近似数,如何按照给定的要求进行四舍五入,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本课中要在这一部分下大功夫。在理解的基础上,课下还要多一些练习题进行练习,才能进一步的掌握四舍五入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生活中,我们除了用精确数表示实际数量,还会用到近似数,来表示大约,大概的结果,大家看这幅情境图中的信息,哪些是精确数?那些是近似数呢?(板书课题:近似数)

指名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巨幅图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近2平方米”,实际人数是18000平方米。为什么说近2万平方米呢?这里的2万合理吗?

生1:估算

生2:从数线上看18000更接近于20000,师板书:18000≈20000,师:实际上,我们是将18000四舍五入到万位得到2万的。由于千位上的数字是8,所以更接近2万,≈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我们今天学的新符号是“≈”读作“约等于”

师:数线上还有哪些数也约等于20000呢?哪些数约等于10000呢?

生:19000、17000、16000、15000也约等于20000,14000、13000、12000、11000离10000的距离近些,所以这几个数约等于10000.师总结:实际上,这些近似数,也是通过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这是一种常用的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是一种规定。四舍五入到万位,关键看的是下一位“千位”。如果千位上是“1、2、3、4”的,就将千位及千位一下的数字都舍去,改写成0;如果 千位上是“5、6、7、8、9”的,就向万位进“1”后,再将千位及千位一下的数字都舍去,改写成0.这就是四舍五入法。

2、师:除了受阅官兵,还有观众等各类群体,因此,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么来的?请同桌合作,完成题单内容。师:谁来汇报?

生1:233482大约在23万和24万之间,更接近20万。师:你找的很准确,生2:把233482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要看万位,师:你很善于观察。

生3:233482,四舍五入到十万位,看它的下一位,万位上的3,不够5,舍去,然后将十万位后面的数全部改写为0.师:你真聪明,说的太好啦。

如果四舍五入到万位,它的近似数时多少?关键看哪一位呢?如果这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试一试。

四舍五入到万位: 233482≈ 四舍五入到千位: 233482≈ 四舍五入到百位: 233482≈ 四舍五入到十位: 233482≈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真了不起!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教材P11的第1、2、3、4题。(1)学生认真审题,按要求做。(2)指名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舍五入”法

“四舍”:当保留数位的下一位的数字小于或等于4时,要舍去,然后同它右面各位的数字一起都改写成“0”。

“五入”:当保留数位的下一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时,要向前一位进“1”,然后同它右面各位的数字一起都改写成“0”。

五、课后作业

1、小调查。

(1)调查本班有多少名学生?四舍五入都十位四多少?

(2)调查本学校有多少名学生?四舍五入都百位四多少?

2、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数。513609≈()万 14999≈()万 917250≈()万 562800≈()万 123400≈()万 398000≈()万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字。19□650≈19万 99□365≈100万 6□537260≈7000万 1□060060≈1000万

4、思考题:填空 19□785≈20万 20□968≈20万□内可以填入哪些数字?近似数比实际数大还是小?

六、板书设计

近似数

18000≈20000 四舍五入到十万位: 233482≈ 20万 四舍五入到万位:

233482≈ 23万 四舍五入到千位:

233482≈ 233000 四舍五入到百位:

9.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能力目标:能独立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把一个熟字分成两部分,就能形成两个字,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写字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教学难点

学习由词语带出的生字。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自己制作可以拆分的熟字卡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儿歌激趣,发现规律

1.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可用《加一加》的儿歌导入,教师可先朗诵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请客人。”对于这个儿歌学生非常熟悉,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新课。

2.导入。

复习了《加一加》的儿歌后,教师可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的小朋友要自己来找到一些生字的构字规律,大家有信心再学会本课的生字吗?”(板书课题:分一分)教学生读两遍题目,学会“分”。

3.学生自学讨论。

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生字的构字规律,那么今天的生字我们能够自己找出它们的构字规律吗? 请你们打开书,自己拼一拼,读一读,和同桌讨论一下它们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读,讨论。

4.熟字拼摆。

请孩子们拿出熟字卡片分一分,摆一摆。请拼摆最快的几个学生上台摆一摆,讲解自己的摆法,教读熟字和基本字的读音。初步了解这些字的组合方式。

5.扩词,认识生字。

孩子们,看,秋天的“秋”对它的孩子们说,你们暂时分开一下,去找自己的新朋友吧!不过,“禾”跟“火”都说,我到哪儿找朋友啊?孩子们,给它们组个词,帮它们找到新朋友好吗?请把你想到的词语先告诉小伙伴,好不好?

同桌互动扩词,认识生字。

抽学生上台扩词。

二、游戏交流,弄懂字义

刚才,大家给这些熟字的孩子找到了朋友,那么你们都认识它们的朋友吗?秋天是一个果实成熟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摘苹果,看看谁摘的苹果多。摘苹果游戏。认读生词并说说词义,教师适时点拨。评选摘苹果能手。

三、自编儿歌,掌握规律

刚才老师给大家朗诵了一首儿歌,这都是自己编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生字是怎么来的,你能自己编一首儿歌来记住今天学习的这些汉字的构字规律吗?学生自编儿歌,编得好不好没有关系,关键是通过编儿歌学会归纳总结生字的构字规律。

抽学生上台朗诵自编儿歌。

四、分析字形,练习书写

在学生充分掌握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练习书写。重点指导“分、立、斤、机、亲”等字的字形和书写规律,然后进行描红、仿影与临写。

五、自主迁移,迁移识字方法

1.留心身边的汉字,你发现哪些字能够分开成为新的字呢?

10.一年级数上册西师大版《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提出和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有几枝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教学流程设计:

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来3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 2+3=5

二、摆一摆,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2、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核对。

3、先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

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几辆车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教学重难点: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学流程设计: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

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独立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摘果子

教学要求:

通过摘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减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1、分果子情景创设,(1)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分果子,(2)说一说,分的过程。(3)得出算式5-2=3

1、自主探究,体验减法

(1)认识减法算式,和“-”号。(2)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减法。

3、初步尝试

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交流。

4、实践巩固

(1)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2)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用手帮助。

(3)第3、4、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发现其中的规律。

5、数学游戏,学生同桌进行。

6、小结:这节课你什么地方学的最有趣啊?

小猫吃鱼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开放题的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2)组织生分组交流。(3)反馈讨论结果。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猜数游戏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会“6”和“7”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跳绳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8”和“9”的加减法。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可爱的企鹅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练习二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分苹果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有关“10”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2、口算。生独立练习。3、爬台阶。

(1)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3)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操场上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乘车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2)集体讨论、反馈。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看第2题,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2、独立完成。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

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八、回顾总结。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上一篇:临时用工管理办法下一篇:人才与发展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