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2024-07-13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精选10篇)

1.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一

工作损失价值=事故损失工作日数*企业上年税利/(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千人经济损失率=全年内损失/企业职工平均人数*1000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全年内经济损失/企业总产值*100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人:心理、生理、行为性;物: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环境:室内、外、地下(水下)、其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管理因素:组织机构、责任制未落实、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缺陷。伤亡事故对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超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瓦斯爆炸15火药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起重机伤害:重物坠落伤害、起重机失稳倾翻造成的伤害、挤压伤害、高处坠落伤害、触电伤害、其他伤害。安全装置:位置限制与调整装置、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偏 斜调整和显示装置、缓冲器2防风防爬装置、包括夹轨器、锚定装置和铁鞋3安全钩、防后倾装置和回转锁装置4起重量限制器5力矩限制器6防碰装置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直观经验分析法:对照、经验法、类比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法:事件树、事故树。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几方面进行。

设计阶段危险危害因素对策: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生产施工阶段对策: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设置安全装置、机械强度试验、保证电气安全可靠(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按规定保修检修机器、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安全评价的程序: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评估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安全评价的内容:高度概括评价结果、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的后的安全状态等。

安全预评价内容:前期准备、辨识和分析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单元划分、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提出安全理对策措施、出具评价结论

安全验收评价内容:危险有害因因素的辨识与分析、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评价、安全对措施及建议、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安全生产许可证申报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部门考核合格,持证。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要求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劳保用品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监测、评估、监测措施和应急预案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配备有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事故调查报告概要:1事故发生单位的概况2事故经过和救援情况3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4原因和事故性质5责任的认定对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防范和整改措施7事故调查报告应附具的有关证据材料。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1确定目标2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4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5教育培训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7作业安全8隐患排查和治理9重大危险源监控10职业健康11应急救援12事故管理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

预案编制程序:1成立工作组2资料收集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地理人文地制裁气象等信息2功能布局及交能情况 3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及主要危险物质种类数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4可能的重大事故各类及对周边的后果分析5特定的时候6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4应急能力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6预案的评审与发布预案的基本结构: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备、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培训教育训练演习、技术支持、协议、其他附件)

预案的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概况(描述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危险特性状况等,同时对情奖品下应急事故、适用 范围和方针原则等提供简述并做必要说明2事故预防(危险、资源分析各类应急资源的组成及分布、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法律法规的要求3准备程序:机构与职责、应急资源、教育培训学习、互助协议4应急程序5现场恢复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演练按组织方式分:桌面演练、实战演练按演练方式分:单项演练、综合演练 按演练目的和作用分: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研究性演练完整的演练活动: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改进五个阶段

事故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特别重大:死30重100损失1亿以上重大:死10-30重:50-100 损失5000-1亿 较大:死3-10重10-50损失1000-5000 一般:3下,10下1000下

《关于报告船舶重大事故隐患的通知》船舶重大隐患:1严重违章。违反安全航行规定和防火规定,船舶超载,趣事声音追越、违章抢航、违章抢槽、违章明火作业,违章装载运输危险货物、违反交通管制规定2操作人员过失。在航行锚泊或靠离泊时,由于操作人员失误,疏忽瞭望撤离职守,助航设备通信设备和信号使用不当3机电设备故障。船舶主机、辅机、舵机、机件、电器或通信设备、应急设备失灵等故障。水运交通危险有和隐患主要:外界条件、技术故障、不良的航行条件、4导航的失误。事故调查取证:现场处理、物证收集、事故事实材料收集、证人材料收集、现场摄影及绘图

气瓶爆炸:排除气瓶设计、制造、材料不合格等因素.造成气瓶爆炸破裂的直接原因有如下3种可能。(1)气瓶内存有过量气体(液氨(2)液氨钢瓶超期使用,严重腐蚀(3)高气温促发事故。液氨钢瓶运输过程没有遮阳措施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1)充装单位对充装环节疏于管理,没有瓶号及操作等相关记录(2)用户单位没有严格执行装卸液氨的操作规程;(3)对驾驶员和押运员培训不到位(4)有关部门对气瓶充装企业的资质及充装人员的培训与监督管理不到位

事故调查组职责: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奖品及直接经济损失2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封面、标题页、摘要、目录、注释和叙述部分、可能事故原因的讨论以及结论和建议部分。1背景信息包括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奖品,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涉及的人员及情况 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操作人员入证人,事故应急救援情况,2事故描述:事故发生的顺序,破坏的程度,人中伤亡及损失情况,事故 的类型,事故的性质,承载物或能量或有害物质3事故原因(直接、间接)4事故教训及预防事故发生的建议,预防事故再发生的建议,包括立即采取的措施以及长的行动规划5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6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名单7其他需说明事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直接原因: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和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有缺陷4维修调整不良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存放不当6冒险进行涵洞7攀座位置不安全8在起吊物下作业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间接原因:技术和设计上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安全操作规程无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包括: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调入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安全技术整改措施:

1、防火防爆技术措施2电气安全技术措施(接零、接地、漏电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安全电压、屏护和安全距离、连锁保护3机械安全技术措施3限制机械应力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4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5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6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管理整改措施: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

安全培训和教育措施: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培训、特种作业人员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对策: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置安全装置、并保证准确有效3定期进行机械强度试验4保证电气安全、检查供电线路完好5定期维护检查修机器设备有维护保养和检修计划6机器设备的布置和工作地点的整洁,不乱堆杂物7配备安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预防瓦斯爆炸:1防止与其积聚和超限,加强通风合理布置巷道2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3防止与其引爆的措施,控制点火源4防止瓦斯爆炸灾害扩大的措施

单位负责人责任:1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隐患5组织制定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事故 从业人员的权利:要求劳动保护、知情、参与、接受教育、培训、获得职业健康防治、拒绝危险作业、申诉权、监督与举报、监督与举报的、获得工伤保险、劳动安全卫生权利。

从业人员的义务:遵章守法、服从管理,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正确佩戴使用劳保用品,发现隐患与职业危害及时报告

进入设备内作业:办安全作业证、进行安全隔离,清洗转换干净、进入前30分钟取样分析,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氧气的指标,作业时间长每小时取样分析一次,发现超标立即停止作业、撤人。采取适当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内照明电压不大于36V,在潮湿狭小小于12V,设备内动火,按规定办理动火证,履行规定手续,派专人监护、与设备内人员有效联系。检查作业条件变化时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时必须立即撤出人员,若需作业人员必须重新办理各项手续,作业完工后,经检修人、监护人与使用部门负责人共同检查设备内部,确认无人工具杂物后方可封闭设备孔。进行设备内动火必须对设备有害气体以及氧气含量监测,对检修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和管线中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缸体进行置换。对未知的危险因素辨识,可以采用安全分析法如故障树法、事件法分析。

安管人员培训: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技术标准规范,具备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取得安全管理岗位资格证书。从业人员: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技能。特种作业:按国有关规定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持证。新工人安全教育和考核,3级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上岗转岗复工人员同样。

特种设备:安装1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安装维修安全许可证》2有相应的安装经验3施工组织方案、安装程序、技术要求、安装进程中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自检报告符合要求

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文件及安装技术资料、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特咱设备的日常使用善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食品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及事故记录、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交测试报告、能耗善高妙以及节能发行技术资料。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内容: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2其安全管理的关键岗位与职责3.其安全风险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4其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内的管理方案、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他内部文件

2为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1)充装单位对充装环节应当严格管理(2)用户单位对卸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3)运输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运输,对运输和作业人员应当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4)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气瓶充装企业的资格许可和安全管理工作(5)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瓶的维护保养和报废处理情况的检查(6)有关部门要加强气瓶充装人员(含充装前检查人员.下同)的监督管理工作

2.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二

医护人员、警察等可能在工作中因接触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面临“职业暴露”, 存在被感染的风险。根据卫生部门2011年的统计, 我国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中近七成为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所致。为避免治疗推诿, 减轻医务人员后顾之忧, 原卫生部就曾建议把艾滋病职业暴露列入职业病。

经过两年的集中修订及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 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在职业活动或者执行公务中,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 或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生物样本, 或废弃物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 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医疗器械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感染的艾滋病, 均纳入职业性传染病范畴。

据介绍, 本次《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主要倾向于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加工行业等生产一线作业人员。包括将“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列入放射性肿瘤范围, 将铟及其化合物中毒等5种化学性中毒列入职业性化学中毒分类之内, 将手工刮研作业人员由于长时间压迫出现的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加入其他职业病范围等。同时, 白斑、爆震聋、“激光所致眼 (角膜、晶状体、视网膜) 损伤、冻伤等分别被纳入职业性皮肤病、耳鼻喉口腔疾病等分类当中。修订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由原来的115种调整为132种。

3.临床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应对 篇三

关键词职业危害 因素临床护士

职业危害,可以影响护士生理、心理健康,造成职业相关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焦虑,使其工作能力下降。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对造成护士职业危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减少职业伤害的对策。

1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伤害,锐器伤害是导致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针刺伤最为常见,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随着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例的增加,临床护士感染机会也相应增加。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人均刺伤3.5次。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常见于抽完药物或注射抽血后回套针帽;注射抽血后从患者身上拔除针头时,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传递方法不正确;放置在弯盘中的针头;针头从锐器盒中突出等均可造成针刺伤。

1.2接触化学消毒剂,各种消毒剂被广泛用于医院的空气、材料、器械的消毒。临床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及含氯消毒剂,化学消毒剂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经常接触容易发生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乙醇、含氯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眼、呼吸道粘膜,引起过敏、哮喘等症状。

1.3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一般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日常配制药液或给药时沾染的剂量很小,但是由于频繁接触会因其蓄积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口腔溃疡,脱发等,严重时会产生远期毒性反应,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1.4水银污染,血压计、体温计都含有水银,水银是常温下惟一呈液态的金属,含有它的用品一旦被打碎。水银就会蒸发。它的吸附性特别好。水银蒸气易被墙壁和衣物等吸附,成为不断污染空气的源头。汞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它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和消化道吸收。汞中毒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中毒有腹痛、腹泻、血尿等症状: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口腔发炎、肌肉震颤和精神失常等。

1.5职业紧张,它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要求和主观反应之间失衡而出现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压力,现在的医疗水平对护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士不再只从事简单的技术操作。有研究表明,职业紧张对护士是一种职业危害,可以影响护士生理、心理健康,造成职业相关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焦虑,使其工作能力下降。

2应对措施

2.1加强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使广大护理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原则进行各种护理操作,使用各种锐器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2.2改变不安全行为。禁止注射、抽血后回套针帽,禁止徒手分离被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使用过的裸露的针头,锐器盒不能装满。以减少刺伤机会。

2.3如发生职业暴露,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用消毒液涂抹。同时根据暴露后预防用药原则进行处理。跟踪检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4护士应熟悉消毒剂的配置和使用,配置消毒剂时要戴好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操作后要洗手。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2.5尽量减少与化疗药物不必要的接触,减少化疗药物对环境的污染。根据医院配置防护用品情况,在操作前穿防护衣裤、一次性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氯乙烯手套、外置乳胶手套,戴护目镜。在专门的化疗药物配置室、层流细胞毒安全柜操作台上配药。

2.6发生水银外漏,不要把水银倒进下水道或垃圾桶。处理漏出汞的人员要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如汞滴较大,可用稍硬的纸卷成简,或用锡箔、胶带纸、湿润棉棒收集。将汞滴装在封口瓶中;汞不溶于水,因而水封并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挥发,液面可用甘油或5%硫化钠溶液等授盖,以防止汞蒸气的蒸发。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篇四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为做好公司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健康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公司应设置设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五、公司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监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5.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五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制: 审

核: 批

准:

本:第1版

发布日期: 2013.01.20 实施日期:2013.01.20

XX公司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GBZ188-2007《职业健康技术规范》、GBZ/T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的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

3、职责:

3.1、公司生产副总负责组织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3.2、公司安环科、生产车间负责配合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分级和检测工作。

3.3、公司总经理负责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4、公司安环科负责抽查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检测记录。

4、内容 4.1、分布区域

4.1、安环科、生产车间应根据产品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材料的各种因素,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以及接触的化学品进行校对,明确有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和分布区域,并经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核后,由生产副总负责组织检测工作。4.2、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划分 职业病危害场所的划分应按以下要求:

4.2.1、一种生产作业如同时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以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工作场所种类。

4.2.2、在同一车间(空间)内,存在同一性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采取流水方式,且每道工序的作业点及作业人员又相对固定,每道工序可以为一个工作场所。

4.2.3、在同一车间内(空间)内,存在同一性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规模较小或作业工人同时完成多道工序作业,则以整个广房(空间)为一个工作场所。

4.2.4、凡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一般以单台划分场所,多台设备产生同一性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又相互影响时,可划为一个工作场所。

4.3、监测点的设置

4.3.1、工作场所设置监视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综合考虑空气中待测物浓度、逸散方向、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等因素。

4.3.2、同一工作场所,不同有害因素,应分别设置监测点。4.3.3、仪表控制室和员工休息室,至少设置1 个监测点。

4.3.4、粉尘、毒物的监测点设置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第7章的规定,粉尘的监测点设置还应符含GBZ/T192.1-2007中附录B的规定。

4.3.5、物理因素监测点的设置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噪声工作场所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GBZ/T189.9-2007中3.3 的规定。高温工作场所监测点的设需应符合GRZ/ T189.7-2007 中第4章的规定。4.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监测点确定应符合《卫生部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附件4 的规定。

4.5、监测点确定后,应绘制监视)点方位平面图。4.6、监测频次

4.6.1、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公司可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每年对作业场所进行粉尘、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公布。

4.6.2、高温作业的监测时间应符合GBZ/T189.7-2007中第5章的规定。4.7、各类监测结束后,公司生产副总应做出综合性职业病危害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整改措施与实施方案,并保存评价档案。

4.8、公司办公室根据监测结果,全面衡量公司职业卫生体检的频次和项目,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审批。

5、变更与修订

6.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市某印刷包装企业为研究对象,该企业主要生产印刷商标、标签产品等,生产工序为调油墨、印刷、剪切和包装。所用原辅料包括油墨、开油水、感光胶、洗机水、胶水、移印油、洗网水等。

1.2 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

对工作岗位进行工作日写实,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并调查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管理等职业病防护措施。对生产所用到的化学品进行挥发性有机组分分析,识别各岗位接触的化学因素种类[2];依据《工作场所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参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2007)等标准检测工作场所化学因素浓度,检测结果选取3 d最高值。

1.3 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

1.3.1 危险度术语

通过物质安全数据清单(MS-DS)查找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度术语(R术语,risk phrases),通过R术语判断危害水平,按A、B、C、D、E、S分类,其毒性顺序为A<B<C<D<E,S类表示该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有害。

1.3.2 挥发性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沸点和操作温度确定化学品的挥发性。

1.3.3 暴露级别

参考新加坡化学品半定量风险分级方法[3]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级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通过公式“暴露水平=暴露频率×暴露时间×暴露浓度/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0 h)”计算;通过暴露水平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的比值确定暴露级别。为了与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中用量的分类一致,将新加坡的暴露级别5级分级合并为3级分级,即根据比值<0.5、0.5~1.0、≥1.0,分为1~3级。

1.3.4 岗位控制方法的确定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控制方法实施是以工作岗位为单位,本研究根据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分级、暴露级别、挥发性等情况确定岗位的控制方法。岗位的危害级别根据该岗位危害因素的最高危害级别确定;挥发性以危害因素的最高挥发性确定;暴露级别根据化学毒物的相加作用[4],以各危害因素的比值之和确定;最后根据以上3个因素确定岗位的控制方法。在使用或处理某化学品的工艺过程中必须采用控制方法,1、2、3、4分别代表全面通风、工程控制、密闭控制和特殊控制方法[5]。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该印刷企业生产单元主要包括平台丝印部(平台丝印机操作工、包装)、丝带印刷部(丝带印刷机操作工、剪切、包装)、柔印部(柔印机操作工、剪切、包装)、辅助工序(调墨、调浆、制版)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见表1。

2.2 职业病危害分类控制结果

依据挥发性有机组分分析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接触时间确定暴露级别;结合危险度术语分类、化学品挥发性等,利用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确定在使用或处理某化学品的工艺过程中必须采用的控制方法,分类控制结果详见表1。

注:a CTWA为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b平台丝印机和柔印机的操作温度为50℃,其他工作岗位均为室温;“-”为低于检出限。

2.3 分类控制措施分析与评价

根据每一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的分级,确定各岗位应采取的控制方法,并评价该印刷企业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和符合性。印刷包装企业各岗位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分析与评价见表2。其中,平台丝印机、油墨房、制版房是在采取密闭化或局部通风措施后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确定其暴露级别和应采取的控制方法,作为是否应提高控制方法级别的依据。在该企业所用到的化学品中存在危害级别为S的化学毒物,即表示该物质如果沾到皮肤上或眼睛里是危险的,应当减少皮肤、眼睛的接触,通过改善工艺减少人工操作、定期清洁工作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保持个人卫生等措施减少工人暴露。

注:a应采取的控制方法是在采取了密闭化或局部通风措施后的判断结果,作为是否提高控制方法级别的依据。

3 讨论

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被列为HSE、IOHA和ILO的共同合作项目,已成为公认的化学危害控制配套工具,是在综合考虑化学品分类、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资料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化学品危害进行分类控制,为中小企业工作场所提供了免费、简易、实用的职业性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方法[7]。

化学品分类技术通过去除一些复杂的风险评估步骤,使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变得简单。该方法是根据MSDS危害描述的内容来确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分类,并结合物质的挥发性或分散度以及所使用物质的总量进行使用,确定所需要的控制措施[8]。有害物质的危害分类通过物质MSDS描述的危险度术语R术语判断危害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常由于供应商未提供产品标签或物质安全数据清单,或提供的产品标签或物质安全数据清单不全,导致危险度术语查找困难。基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在本文分类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确定各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根据每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度术语进行危险度分级,并根据其沸点进行挥发性分级。同时,由于无法获取原料中单个化学品的具体用量,本文用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暴露分级来代替用量,从而确定各工作岗位应采取的控制方法。从本文分级结果可知,在胶版印刷机、丝带印刷机均应选择控制方法2(工程控制),柔印机、浆房则可选择控制方法1(全面通风),平台丝印机、油墨房、制版房选择现有的控制方法即可,评价结果表明胶版印刷机、丝带印刷机工作岗位的控制措施达不到要求,需要采取局部通风等工程控制措施。

在现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评价结论主要是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测值与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2),只要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则其危害分级均为0级,即相对无害作业[9]。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工作现场职业危害因素千差万别,仅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不够的。即使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物质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也仍存在一定的健康危害,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10]。本研究根据分类控制技术对该印刷企业的防护措施进行评价,结果丝带印刷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达不到要求,与单纯的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进行作业岗位分级的结果不一致;同时该分类控制技术还考虑到化学毒物沾到皮肤和眼睛产生的危害,促使企业采取减少皮肤、眼睛接触的控制措施,而这正是单纯的作业岗位分级所缺乏的。

分类控制技术与传统的定量分级方法相比,更加全面、科学和客观,综合考虑了化学毒物的毒性、扩散度、浓度等因素,从而能弥补现有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的不足,有利于针对性的发现控制措施的不足之处,使采取的控制措施可以更加明确。笔者曾对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CCPs)这一系统方法进行了研究[11],本文介绍的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可使CCP这一系统方法的评价与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印刷包装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分析时,主要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关键控制措施,这也是确定CCP的基础依据。本研究在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方法应用过程中,对于一些指标分析和评价的方法虽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也是职业卫生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故本文所用方法对于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控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某印刷包装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和措施,并探讨适用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方法 运用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原理,对印刷包装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作业环境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结果 对印刷包装企业各岗位存在的化学毒物进行了分析,判断各岗位的危险度和暴露级别,通过全面通风、工程控制、密闭控制等可有效控制和消除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结论 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运用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可为预防、控制和监督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分类控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化学品

参考文献

〔1〕何永华,周志俊,金泰廙.职业危害管理工具箱〔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3):182-183.

〔2〕周丽屏,王致,刘移民.静态顶空装置模拟工作场所环境及气质联用现场毒物识别方法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5,31(13):1766-1770.

〔3〕Ministry of Manpower Occupational Health Department in Singapore.Guidelines on Risk Assessment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armful Chemicals〔S〕.Singapore:Safe and Healthy Workplace,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张敏,李涛,缪剑影,等.国内外化学品职业危害分类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1):59-63.

〔6〕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trol toolkit.Programme on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 and the environment〔EB/OL〕.http://www.ilo.org/legacy/english/protection/safework/ctrl_banding/toolkit/icct/guide.pdf.

〔7〕朱志良,俞晓明,丁燕,等.基于国际化学品控制工具箱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方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2):958-961.

〔8〕陈绍兰,王菁,杨锦蓉.有害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20(6):422-42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29.2-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0〕张敏,王焕强,杜燮祎,等.中小企业化学品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95-99.

7.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七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了解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中心对某木业有限公司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了现场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某木業有限公司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检测。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1-3],检测仪器有TFC—30S双路粉尘采样仪、FCC—1500D大气采样器、AWA6270+G倍频程噪声仪、HL—210型甲醛测定仪测定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均经过计量部门的校正。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各车间均互相隔离,防护措施主要采取排风扇进行车间空气调节,个人防护采用防尘、防毒口罩和防噪声耳塞。根据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车间设备布局及岗位设置、作业方式、实际接触时间、工作防护措施,主要对制材车间、制品车间、成品车间等工作场所及操作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与检测。检测内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果确定。见表1。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表2可见作业场所及岗位中毒物检测结果均合格。粉尘测定14个样品,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22—1.02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32—6.08 mg/m3,超标1个样品,合格率93%;噪声测定26个样品,8小时等效连续声级为56.8—95.6,其中19个样品符合标准,合格率为73%。

3、讨论

通过对该企业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主要职业病因素是粉尘、噪声,毒物。噪声超标主要来自锯材车间的跑车、木工带锯、高速木材切断机,原因是设备运转的噪声和个人防护不到位。建议改造声源降低噪声,对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粉尘在本次检测中符合职业卫生标准,但也要注意防护。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和劳动者个人防护方面存在问题。应对现在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劳动条件,采取防尘、防毒、隔声降噪措施。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 GBZ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

8.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八

1、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耐火砖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的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5.水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通常,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约10%,熟料含1.7~9.0%,成品水泥含1.2 ~2.6%。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吸入烧成后的熟料或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原料烘干、立窑煅烧(145℃)等作业地带,有高温、热辐射。此外,各种设备运转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

6.印染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印染工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高湿及染料中的毒物。烧毛气温高。煮炼、漂白、干燥、染印等过程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夏季室温可达40℃。用次氯酸钠漂白及最后酸洗都有氯气产生。染色中使用强酸、强碱可引起酸碱灼伤和酸雾刺激,在调配和使用苯胺染料时,可接触苯胺液体或蒸气。在不溶性偶氮染料重氮化过程中,有氮氧化物逸出。此外苯胺类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可能有致癌作用。

7.砖瓦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砖瓦的原料主要是粘土,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达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和少量氧化钙、氧化镁。砖瓦生产基本过程包括破碎、过筛、搅拌、成型(制坯)、干燥、焙烧(小型砖瓦厂多用圆窑)、出窑。在破碎、过筛、搅拌直到焙烧出窑的过程中都有较高浓度的含二氧化硅的粉尘产生。焙烧、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产生,并有高温和热辐射存在。用机械作砖瓦坯成型和切砖,可产生较强噪声。

8.铸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粉尘是铸造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在砂型铸造中的碾碎、筛砂、混砂、造型、开箱、清砂、喷吵及蜡型铸造中的涂砂、消除砂壳等工序,都有粉尘产生。长期吸入铸造粉尘可引起铸工尘肺。熔炉、熔化的金属和热铸件都是热源,熔炼工和浇铸工受到高温、强热辐射影响。熔炼和浇铸过程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用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作型芯粘结剂时,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也能产生大量的氨。铸黄铜时有氧化锌烟尘产生,吸入后引起铸造热。造型机、捣固机、喷吵机、落砂机、风动工具和砂轮,可产生噪声、振动。

9.锻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锻造作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热辐射。旧式锻炉是敞开式的,温度可达800~900℃,危害较大。现在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周围是密闭的,条件较好,但打开炉门投入或取出锻件时热辐射强度亦大。锻炉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但在通风良好的车间内,浓度一般不高。使用各种锻锤时,都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锻造作业易发生设备事故和烫伤,以锤打时铁渣飞溅引起的外伤多见。

10.热处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热处理的职业危害是高温,各种加热炉和盐浴槽都是热源。用高频加热时,有高频电磁场产生。使用氰浴槽时可逸出氰化物蒸气。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

11.焊接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属烟尘热。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需借助高频振荡器激发引弧,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场存在。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12.蓄电池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主要职业危害是铅烟、铅尘。熔铅、浇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可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生大量铅尘、铅烟。极板化成是将干燥后的铅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电,有硫酸雾产生。熔铅、浇铸、极板干燥有高温和热辐射。

13.油漆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各种溶剂蒸气,其中以苯的毒性最大。含铅油漆生产,在称料、拌料、加料过程有含铅粉尘习气,硬树脂、植物油熬制中,有刺激性烟雾和有害气体(如酚、醛)产生。生漆、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及溶剂、油脂都可引起皮炎。

14.磷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常见磷肥有磷矿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通常以磷矿石为原料制成。在磷矿石粉碎、球磨、过筛中有大量含磷粉尘产生,可刺激皮肤产生皮炎、湿疹、皲裂。磷矿石中约含2.7%氟化物,在混合、化成、高炉熔融、出料等过程中皆可产生大量氟化氢、四氟化硅和二氧化硫,可引起上呼吸道刺激和慢性氟中毒。加温搅拌、高炉熔融均存在高温。

15.聚氯乙烯塑料加工中有哪些职业危害?

聚氯乙烯塑料加工成型原料为聚氯乙烯粒子,要加各种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等。增塑剂中毒性较大的有磷酸三邻甲苯酯及苯二甲酸酯类。硬脂酸盐类(如硬脂酸钡、锌、钙、镉)和无机铅盐(如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磷酸铅)是常用的稳定剂,在配料、捏和过程中有上述有毒粉尘飞扬。吹塑和注塑成形时,都可加热到一定温度,有热解的烟气产生,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也有致敏作用,有些人接触后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聚氯乙烯粒子中有时可残留少量氯乙烯单体,加工时逸出。

16.服装加工有哪些职业危害?

服装加工主要有裁剪、缝纫和慰烫三个工序,成批生产多采用流水作业。缝纫机转动产生噪声,机器愈密、噪声愈强。缝纫工长期保持坐位前倾姿势操作,可发生腰腿痛。熨烫工长时间手拿熨斗,可发生右肢酸痛,工龄长者甚至发生腕部腱鞘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如照明不足,可影响视力。

17.印刷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印刷方法可分为凸印、平印和凹印。其基本生产过程包括熔铅、铸字、排版、打纸型、浇版、修版、镀铜或镀铬、装机印刷、装订等。熔铅、浇版、铸字都有铅烟产生。

印刷油墨多用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作稀释剂,或用来洗刷版面、胶辊,其蒸气可污染车间空气。轮印机有噪声产生。

平印和凹印在晒版、腐蚀过程中,使用苯酚、甲醛、间甲酚、冰醋酸、氧氯化磷、氨水、苯甲醛、醋酸乙酷、氯化亚矾等多种化学物,有一定刺激腐蚀作用。

18.制革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制革包括准备、鞣制和整理三大过程。准备阶段常用醋酸苯汞、五氯酚、对硝基酚等。鞣革广泛采用铬化合物(重铬酸盐、铬矾、碱式硫酸铬)鞣制,可有铬粉尘飞扬。在处理皮革过程中,如浸灰要接触生石灰、硫化钠、氢氧化钠,脱灰、浸酸接触硫酸、盐酸,均可引起化学灼伤。准备和鞣制工作环境潮湿,劳动强度也大,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痛。多个工序与水和碱溶液接触,易引起皮肤干燥、皲裂。原料皮如消毒不严,可带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

19.棉纺织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用棉花纺纱、织布的基本生产过程包括开棉、混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整经、上浆、穿综筘、织布。开棉、混棉、清棉、梳棉有棉尘产生,吸入棉尘可引起棉尘病。多个工序有噪声产生,织布车间噪声最大,纺织车间在夏季如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于屋顶和墙壁,也能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纺织厂中视力紧张的工作很多,如果采光照明不符合要求,可引起视力疲劳和近视。此外,纺织工人来回走动和站立作业多,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易生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毛纺织工业生产过程基本同棉纺织工业,但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必须注意消毒。

20.电子行业存在哪些职业危害?

9.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九

____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我单位委托____机构(已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名称),于__年_月_日对我单位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现将结果上报(见检测评价报告书)。

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岗位,我单位已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应详细列举具体措施),治理后的效果我单位将委托____机构重新检测评价后上报。

附件:检测评价报告书

单位(盖章)年 月

10.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篇十

【关键词】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测试条件和样品采集;检测结果与评价

1、前言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過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本文的检测与评价范围为饮用水单体生产车间,其中包括锅炉房、空压机房、注塑车间、吹瓶车间、灌装车间的噪声。

2、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3、现场情况

该饮用水厂创办于1999年,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饮用水单体生产车间,其中包括注塑车间、吹瓶车间、灌装车间等。

3.1平面布局及检测点布置图

3.2简单工艺流程

3.3工艺流程简介

根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艺分析,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空压机、吹瓶机、瓶胚机、瓶盖机、灌装机、冷水机运行中产生的噪声。锅炉房使用管道加湿式煤浆,操作密闭化,管道化,本次不对煤尘做检测。

本次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

3.4主要生产设备

1台全自动燃油(气)锅炉、1台水煤浆蒸汽锅炉、6台K白力仕40BAR空压机、6台吹瓶机、4台瓶胚机、2台瓶盖机。(采样当天1#、2#、3#吹瓶机未开,7#瓶胚机未开,3#瓶盖机未开,其余生产设备均正常开启)

3.5主要防护设施 无

3.6主要个人防护用品 3M1110防噪耳塞。(采样当天部分工人未佩戴)

3.7生产制度和劳动定员

本次所有岗位工人每周工作5天,锅炉房岗位和空压机岗位每天工作12小时,其他岗位每天工作10小时。

4、测试条件和样品采集

本次检测样本按日常监测要求采样,于某年某月某日在企业正常生产(未满负荷)的情况下进行。采样日的生产情况与近期生产规模基本一致,采样、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

噪声测量:在每个噪声岗位选择1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稳态噪声取均值,计算8h等效声级。

检测点设置如表4所示:

采样当天天气:晴,气温7℃,湿度61%,气压101.1Kpa。

5、检测结果与评价

5.1工作场所噪声检测结果与评价见表3。

据企业提供资料,耳塞为3M1110型,耳塞的单值噪声降低数(SNR)为29分贝,实际声衰减值需再乘以0.6,得到17.4,检出值中最大值为94.0,减17.4等于76.6,小于85(分贝),工人正确佩戴有效。

检测结果:33#空压机房,注塑车间6#瓶胚机、4#瓶胚机、1#瓶盖机线检,吹瓶车间6#吹瓶机,灌装车间550ml灌装操作台、B3线灌装吹瓶检测点噪声强度超出职业接触限值,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的要求;其余检测岗位噪声强度未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的要求。

6、改进措施和建议

6.1防噪声

本次检测33#空压机房,注塑车间6#瓶胚机、4#瓶胚机、1#瓶盖机线检,吹瓶车间6#吹瓶机,灌装车间550ml灌装操作台、B3线灌装吹瓶,这些岗位噪声强度超标。以上岗位工人已经配备3M 1110型防噪耳塞,但现场部分工人未正常佩戴,企业应加强管理与监督,督促工人进入噪声工作场所时必须佩戴防噪耳塞。

6.2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要求开展检测与评价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6.3进一步贯彻《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的各项措施(包括设置警示标识),持续有效地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6.4生产规模(包括所有设备均开启)、生产工艺(包括设备、原辅料)、防护设施和工作时间改变等应重新检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1]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 噪声.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上一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高三800字下一篇:请记住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