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2024-09-02

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8篇)

1.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篇一

对女性主体身份认同观的新诠释。为应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立场论的本质主义责难,并防止后现代对女性主体性的彻底摧毁,立场论者对主体身份认同观作了新阐释:

一是对蕴含本质主义的统一女性主体身份进行修正。后现代冲击使立场论者注重知识的情境化及立场的多样化,并从两条进路努力祛除身份认同观的本质主义倾向。

其一,唐娜·哈拉维、简·弗拉克斯等脱离了立场论而转向后现代。哈拉维指出,所有知识与认知主体都具有建构主义历史偶成性;“同一性,包括自我同一,不会产生科学”③;认知主体是局部定位、部分的多样性关联,不存在对抗历史的既定、完整的单一主体。弗拉克斯也指出,除非在与男性和许多具体不同女性特殊的关系中,否则我们不可能为“女人”辩护。她们这种主体观带有消解主体同一性、一味向差异撤退的后现代意图,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自我挫败的对差异问题的回应”④。

其二,哈索克、哈丁等虽也利用了后现代想象潜力,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立场论的本质主义倾向,但仍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保持立场论与后现代间的张力。哈丁指出,女性包含各种不同位置的群体,应立足于不同女性群体生活创建性别、阶级和种族多维交叉的具有文化多元性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哈索克承认在最初表述中忽视了女性内部差异及其重要性,并转向探究第三世界及黑人女性主义立场论。尽管她们接受了后现代的本质主义批评,但仍为不同女性群体寻求统一基础及共同目标,以反对后现代对女性主体的彻底瓦解。

二是对立场论中有差异的女性主体身份的探索。立场论对蕴含在女性主体中的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等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 其一,有差异的女性主体是群体主体还是个人主体?多数立场论者认为至关重要的主体不是个人主体,而是“按照关系定义的更大的群体主体”⑤。相比个人主体,群体主体更能与客体势力相抗衡,更能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只有通过增强女性群体的主体性和团结意识,才能获得女性主义立场。凯西·威克斯指出这种群体主体“不是唯意志论的主体,也不是决定论的主体。因此,立场论使主体成为非本质论的主体成为可能。”⑥

其二,如何理解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之间的关系?哈索克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辩证法指出,主体构造就是“‘个体’与较大规模的社会力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⑦,女性主体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与群体主体的辩证统一,既不能忽视多元化女性个人主体的作用,也不能遮蔽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基于共同利益携手致力于女性解放运动的更大推动力。

对女性主义立场论“逻辑悖论”的回应。破解上述后现代差异观所指认的立场论“逻辑悖论”,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证明女性认知优势具有正当性?如何使知识更少偏见?二是如何解决女性在认识及政治上的公然差异?立场论者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

一是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即立足于性别、知识与政治三者关联,对客观性进行价值加载,将传统认识论奉行的价值中立客观性重塑为价值负载客观性。这既是立场论对后现代指责情境知识观解构认知优势论的直接应答,又是实现知识客观性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其一,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的必要性。立场论认为,价值中立客观性最大化否定了价值因素而无法正确分辨推动或阻碍知识生产的价值因素,而且其因维护男性霸权、贬斥女性认知模式而难以全面科学地反映世界和社会真相,因而抛却价值中立、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是祛除男性认知霸权的必要前提。立场论没有抛弃对知识客观性的追求,而只是呼吁对价值中立标准进行价值加载。但后现代则颠覆了客观真理概念,放弃了知识客观性理想而沦为相对主义。因而为避免立场论陷入相对主义,许多立场论者坚持通过女性认知优势论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

其二,重建价值负载客观性的解决方案。哈丁的“强客观性”要求从边缘人生活开始思考,力求发现并提供被传统认识论遮蔽、歪曲的新内容及负载民主、平等理念的认知资源。这种客观性具有“强反身性”,强调将认知主体和客体置于同一位置展开因果性批判,以使知识涵盖更多社会文化元素;哈拉维的“具体客观性”,即情境化知识,同样主张为他者应有权利辩护;尽管任何视角都无特权,但认知主体必须要“负责任”,承诺自己所言所见的真实客观性,并进行主体间监督和批判。可见她们都主张,要在重建价值负载客观性中实现认知公平、获取更客观知识并规避相对主义,就要立足于边缘人生活,最大限度考察知识生产各要素、各环节的主观价值背景;就要在各种视角的联结和批判中,以强反身性、负责任等手段对认知主体和客体加以规范并使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是从对抗走向对话。如何既能顾及女性内部差异又能坚持女性共同解放目标?立场论者呼吁抛却对抗,转向对话,努力寻求主体间认识与政治公共性。迪马特·巴贝克的“从对抗走向对话模式”最具代表性,她认为,(下转255页)(上接193页)其一,立场论差异困境源于对差异的对抗性区分。尽管社会条件和认识之间存在系统关联,但认知者间的关系不必然是对抗性的,即使她/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对抗的。立场论正是将女性身份差异预设为认知及政治上的必然对抗,才造成了差异难题。只有克服并超越这种对差异的对抗性区分,才能摆脱差异困境。而抵制对抗性立场和理论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一种道德意愿和/或政治意愿或者通过对合作性对话的承诺”。⑧

其二,从对抗走向对话模式的实质性条件。首先,任何人都不应被排除在参与任何一种过程之外。因为任何排除都可能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压迫维度。其次,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应具有聆听每个人主张的承诺和能力,以为克服对抗性差异提供沟通平台。但这需要参与者具备对自己的经验、观点进行批判性反省的能力。再者,达成共识的动态过程包括分离和商谈两个阶段。通过分离才能使那些具有相似社会地位和经验的人们明确表达他们的共同经验和利益。而商谈更为重要,通过“表达差异和聆听差异”、“根据已经呈现出来的差异商谈公共性”等过程,压迫性过程中构筑的差异就可能被理解为能够通过社会变革加以克服的虚假划分,公共性就会逐渐形成。总之,巴贝克的对话模式并非按照先验的自然认同来统一女性群体行动,而是以容纳多种变动的相互渗透的压迫为基础,通过主体间协商对话,自觉达成认识与政治共识来实现共同行动,体现了立场论试图超越内部差异与分歧以推进女性共同解放的新要求、新期待。

结语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立场论针对后现代差异观的挑战进行的理论回应,映射出它对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态度及其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离合关系。一方面,立场论者接纳了后现代的某些批评,力求改造立场论中那些具有本质主义和二元论倾向的概念,使其适应当今科学研究和民主斗争的发展。其研究论域也从性别差异深入到女性内部差异,从女性群体扩展到其他边缘群体,这意味着立场论跳出了单纯性别压迫的藩篱,有意识地将性别纳入阶级、种族、能力、性取向等多维视域;其借鉴后现代主体间性理念,力求合理表达不同女性主体的诉求,积极探讨主体间民主沟通模式,既有助于摆脱女性沙文主义、使不同女性群体获得认知及政治平等权,又将立场论推向与后现代相融合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立场论者并未完全接受后现代主义,而是竭力消除后现代差异观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坚决捍卫立场论合法性。尤其是坚守被后现代拒斥为现代启蒙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知识的政治表达和集体基础为指向,努力克服后现代的相对主义缺陷。如,通过女性认知优势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实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观点的运用和发展;将男女间及女性间认知及政治差异根植于现实物质生活实践而不是话语、表征、文本,实则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坚持;在后现代多元景象中寻求确定性立场与包容差异性的主体间共识,表明其没有放弃建构女性主义共同体和女性解放目标的坚定承诺。

总之,女性主义立场论者坚守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融合了现代启蒙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精髓,试图通过强弱互补破解立场论差异难题,尽管有助于立场论超越差异并获得发展,但仍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这种狭隘性和偏颇性决定立场论不可能完全走出差异迷局。合理路径应是在质疑男性权力合法性基础上,秉承对话理念,充分发挥两种性别及每种性别内部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优势,构筑一种既能包容性别差异及每种性别内部差异,又能通过民主对话达成认知及政治公共性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或许,这样会更好地解决立场论的差异难题。

注 释:

①②Susan Hekman,“Truth and Method: F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 Revisited”, Signs, Vol.22,No.2, , p.341.

③Donna Harawa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New York: Rout ledge, 1991, p.193.

④⑧迪马特·巴贝克:“政治哲学中的女性主义—女性的差异”,[英]米兰达·费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7页,第213页。

⑤⑦Nancy C.M Hartsock, “Marxist Feminist Dialectic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and Society, Vol.62,No.3, , p.407, p.408.

⑥柏棣:“读凯西·威克斯的《女性主义立场观的主体》”,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7页。

2.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篇二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内容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而, 如何联系时代背景,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新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同时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 教育内容极具创新性, 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 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而通过新媒体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不断地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即时、全面且紧跟时代潮流的资料与素材, 而且能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内容的接收和传播, 这对增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十分有效。

一方面, 新媒体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摒弃了一切民族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狭隘的民族观念。新媒体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还广泛地涉及西方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传播, 增强了大学生群体的全球化意识。这既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盲目排外情绪的产生, 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以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也能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意识的渗透, 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 利用新媒体所具有的传播优势, 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楷模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 也能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与环境。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发起的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的一系列活动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微博、微信、贴吧、社区等成为大学生们提出讨论, 发表感想的重要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而产生的互动效应, 不仅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认知, 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教育形式极具时代性, 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以现实的语言、文字或行动为载体, 形式较为单一, 教育方式多为单向灌输, 而伴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 微博、微信、QQ、论坛等形式的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 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 新媒体具有的共享性、超时空性和开放性, 为信息的获取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传统的校园媒体主要通过校报、广播站或是电视台等方式报道国内外主要新闻事件以及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校园网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网页、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 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收效甚微, 甚至造成作为受众群体的大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而新媒体的出现, 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渐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从而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实效性。

(三) 教育对象极具针对性, 增强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面对面的理论灌输为主, 单一空洞的说教缺乏针对性, 学生的抵触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强, 很难自觉接受和认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因而教育效果不佳。在新媒体环境下, 人际交往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 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日益缩小, 交往群体的心理防范意识减弱。因而, 通过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教育者深入了解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网页、文件下载与拷贝等方式来获取信息, 而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课本、辅导资料获得的知识。由于大学生热心关注新事物、新思潮的特点, 他们利用新媒体逐渐掌握知识传递中的主动权, 并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而,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新媒体即时、广泛、高速传播的优点, 以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 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近年来发生的钓鱼岛、黄岩岛事件, 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论坛讨论等形式, 引导大学生群体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 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们自身的思想素质, 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给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带来了巨大变化, 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及新媒体本身所存在的虚拟性、交互性、不可控性等特征, 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而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遭到冲击

新媒体给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途径带来巨大阻力。传统媒体中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多由教育者来实现, 而大学生作为其受众群体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这种单向传播的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保障其实施。作为一种全新传媒,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形成传播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的传递可以大范围、高频率、低成本地进行, 传递内容不再受到时间、地点、媒介等传统模式的限制, 信息资源以其极大的共享性改变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传受双方的绝对地位。大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 成为教育的主体, 并就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使得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新媒体开放、虚拟的环境下, 大学生可以自由地接受和选择信息, 并积极投身于信息的传播与发布过程中, 参与各种论坛讨论, 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与完善, 并渴望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尊重与理解。因此, 新媒体在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平台的同时, 也给传统的单向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式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然而在这种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单纯的爱国心理对其进行错误的引导, 使其产生报复性的极端爱国主义情绪。在2012年的保卫钓鱼岛行动中, 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打砸日系车及日资商铺等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这不仅无益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反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因而, 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群体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新媒体环境下传递的信息丰富繁多但却复杂无序, 有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信息大潮中缺乏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 容易形成思想混乱, 甚至迷失自我, 进而对自我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带来不良影响, 使得传统的文化观念、社会道德受到严峻挑战, 甚至触及社会公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以及高科技优势, 通过互联网等媒体, 大肆宣传他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文化, 其中一些有害的思想观念被反动势力加以利用, 歪曲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一些重大政治历史问题, 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加以否定, 这些有害的意识形态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 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疑义, 爱国热情减弱, 爱国认知出现偏差, 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受到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介入, 大学生们的信息来源日益丰富, 却也让一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通过新媒体传播虚假信息,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较为封闭, 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来源相对有限, 而新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校园环境日益复杂。在新媒体条件下, 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时间无屏障性”、“空间无屏障性”、“资讯无屏障性”。正是这种“无屏障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开放、自由, 一些落后的、反动的甚至是极具侵略性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观念使得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 进而加大了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的难度。

新媒体提供的快捷信息既使得同辈群体的影响逐渐增大, 也使得社会环境因素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影响不断增大,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等形式。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外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因素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使得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因而, 在新媒体环境下, 为应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复杂化这一难题, 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提高大学生群体对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 加强信息监管已十分紧迫。

总之,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正是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多元性、便捷性等特征,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得到极大地丰富与完善, 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得以拓展, 进而直接增强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然而新媒体以其开放型、虚拟性、渗透性等特征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不可小视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状态在新媒体信息大潮中受到巨大影响,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遭到冲击, 以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优越性, 利用新媒体途径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 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正确引导。同时, 还应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将其严峻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 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 积极开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媒体现状浅析移动互联兵临城下[EB/OL].微天下, 2013-09-02.

[2]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 2009, (10) .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 2005-01-19.

[4]蒋宏大.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 (11) .

[5]伍兴阶.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2) .

[6]徐晶, 杨鹤.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1) .

[7]贺杰.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

[8]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 (11) .

3.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篇三

关键词:大众化 高等院校 教育方式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7-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普通民众经常能在媒体上接触到有关宣传,也能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政策支持。

为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必须逐步深化。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目前,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两课教材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两课教材虽然经过多次改写,但其语言和内容往往和时代脱节,在理论论证时,缺乏有理有据的严密步骤,涉及到非马克思主义流派时,常常用简单的语言否定。青年人有自己的见解,说教的论证反而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这些教材应该提出一些学生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做到以事实说话,依事论理,以理服人,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如果采用时代流行的、生动感人的语言来表达枯燥的理论,就易于为青年学生接受。

不过,适当的灌输也是需要的,在一个人的思想中,有些道德内容和思想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一样[1],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意避免矫枉过正的情况,即把一些原本很重要的说理给删减了。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大课堂教学,学生有时会达到百人以上,教和学之间难以互动。学校和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小班化授课,教学相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讲解理论的时候,可以结合文学作品、影视节目、歌曲、书画等形式传播理论,使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受到鼓舞;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出合适的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看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去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在许多高校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还是没有走出课堂,没有深入到实践中,学生接受的红色教育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十分有限。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讲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也要讲感情的力量、现实的力量。毛泽东曾经鲜明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①。坚持实践第一性,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2]。

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各种主题学习活动,运用讲座、读书会、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等形式;围绕“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及重大事件或人物纪念日;甚至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等机会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理论。

这样,就能较好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观念、意识、素养和行动。

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一个新情况

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他们成长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没有像祖辈、父辈那样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个人和国家的引导作用,他们只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这样的思想素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5],他们在评价某种理论时,往往习惯于把包含这种理论的现实作横向的比较,而难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其作纵向比较,只看到这种现实的当前的、暂时的一面,甚至被假象蒙蔽而歪曲事实,否定真理。他们的政治意向与信念正发生着潜在的,然而又是持续的、深层次的变革。因此,在政治理论教育中有关国家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教育的缺失,使理论难以被受教育者信任或接受。

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使高校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引导他们在思想和行动这两个层面上落实。在思想层面,认识到真、善、美、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在行动层面,做正当合理的事情时,社会应给予认可和支持。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的互动会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6]。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强大的人才储备,高校学生是青年人中的先锋,也应是在各个方面走在前面的人,所以他们更应自觉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崇高理想,献身祖国建设。

五、总结

高等院校应该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机制,努力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使成长中的高校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当广大高校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当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他们普遍的理想信念时,他们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

注释:

①毛泽东.实践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

参考文献:

[1]冯晓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0年6月

[2]杜建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3]马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J].

[4]臧金峰,袭凤臣.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从基督教团契组织在大学生中扩张

的原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6月

[5]张陟遥,周敏.高校学生思想认知特点与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6月

[6]张雯婷.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点与对策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7月

[7]欧勇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职院校的实现[J].德育研究

[8]杨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评倪志安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

4.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篇四

一、Server Core精简服务器安装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进,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同等硬件条件下, Linux 作为服务器性能一定比Windows Server强,因为Windows是带图形界面的,必然有性能上的损耗。现在微软 2008 终于做出重要的调整,2008可以安装成一个只有命令行模式的版本。并且我很喜欢他可以像游戏机插入卡带一样的方式,插入标准的功能模块。目前微软已经开发出了8个网络服务用的“游戏卡”,包括DNS、DHCP、FTP、SMB2、IIS7等网络服务都在支持之列,.Net Frameworks Core版本也在加紧开发中。由于Server Core 的“卡带”是微软自家出品为主,可以说微软是把X86服务器当成硬件路由器一样的方式去管理和设定,其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会有什么样的飞跃呢?微软自称PHP运行在 IIS7 Core 下的性能高过 2003 下8倍的速度。因此我觉得这个改进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

二、PowerShell 命令行操作模式,鉴于2008这次都推出了以命令行模式为基础的服务器版本,PowerShell 作为命令行管理工具,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PowerShell同学的功能也太夸张了,在操作系统各个功能设定的同时,还能做各种计算器的工作也太过了吧!微软简直是把 WSH 脚本引擎拿来做了基础。PowerShell 的命令行操作,绝对能控制2008的每一根头发(当然需要你服务器上有安装“头发”这个设备的话)。各位从DOS时代过来的朋友,做好准备吧,我们至少需要买一本PowerShell的技术手册了,

三、强制重启技术,做互联网服务的兄弟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服务器因为某个不良软件,占用了服务器99.99999%CPU资源的时候,想要远程桌面重启服务器的时候,远程桌面服务被断开后,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了。谁知道服务器上是否能执行到最后顺利重启,而不会被卡住呢?2008时代,微软终于提供了一种强力关机手段,他收到关机指令后,以系统服务级的优先级别保证,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在45秒后你的服务器都会发出“咔“的一声,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四、核心工作代理技术,过去软件开发人员,在读写注册表、更换驱动程序、下钩子在某个系统Dll上等系统级操作时,都是直接进行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改写某个注册表内容,而某个杀毒软件认为你是恶意的,非常“及时”的阻止了你,而导致你的程序改了一半注册表还有一半没改完,最后“嘣”的一下蓝屏了。对不起,您的系统可能就此挂了,客官请重新来过吧。现在有了核心访问代理技术就不同了,他改变了过去直接访问核心层的方式,而是通过你下达任务,他进行“议会制”完整性检查,然后进行真正的修改。如果修改了一半发生了问题,他还支持回滚操作,保证了注册表的完整性。(其实这个机制以前也有的,还记得“回复最后一次正常启动”选项么,XP时代是多么的简陋啦!)

五、WHEA硬件消息,看到这个功能的时候,我有点感慨!想当年Windows 95 时代,微软刚提出PnP技术的时候。硬件厂商在DOS平台下各自为政,突然转向Windows 下驱动的时候。多少的蓝屏,多少的非法操作,都是由系统驱动引起的。过去了,微软终于完成了一统硬件驱动标准的不世霸业。今天2008和Vista在驱动标准方面,再进一步。微软将统领所有硬件消息标准,以后您的显卡要是有个头痛脑热、风扇停转之类的事情,都会通过这个标准接口,反映到你的系统事件里。以前服务器系统蓝屏了,我们很难查找蓝屏的原因,因为给出的信息太简单了。现在2008和Vista可以主动记录很多硬件消息,并在严重错误发生后,更多的给出驱动级故障的原因,便于大家寻找肇事者。

5.高校宗教工作挑战与对策 篇五

作者简介:赵月(1984-),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大学党委统战部,硕士,研究方向:统战理论;吴济龙(197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外交流与教育合作的繁荣导致高校宗教工作压力加剧。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了校校合作、校企对接、境内外联合培养等许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期间与外教、留学生、外资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还有更多的渠道赴境外学习研修。生活在一个普遍信仰宗教、传播宗教文化的大环境下,长期与具有宗教信仰的教师、同学、室友接触,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也会相应增加。这种了解和认识可能是理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理性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宗教渗透的隐蔽性增强。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来自网络的信息是高校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网络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信息真伪难辨,更有一些信息本身就带有迷惑、煽动、破坏、制造矛盾的险恶目的。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一方面增强了某些宗教渗透活动的隐蔽性,使得对宗教渗透活动的源头管控和后续追踪都困难重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被这种虚拟性影响,隐藏在匿名用户背后做出一些与原本个性、想法完全相反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相背离的现象。这种匿名性和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他们挑战传统和权威的欲望,甚至促使他们做出一些挑战社会道德、挑战法律法规的行为,他们被不良信息侵害、被某些宗教渗透活动洗脑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

3. 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导致人们精神与信仰的迷失。对市场经济的过度推崇导致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物质至上精神挤压下的传统文化意识地位岌岌可危;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裹狭着多样的思想与价值观涌入国内,过渡时期必然导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相应产生,这些社会乱象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主流意识,传统文化消弭、社会道德沦丧、精神迷失等呼喊声不绝于耳,这些由部分不良社会现象导致的精神迷失和社会舆论风潮近年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信仰危机空前加剧。在这样一种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虽还未身在社会,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随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而来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冲击,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平正义、道德准则的不断拷问,加之自身面临的求学、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剧,一些大学生极易陷入价值观混乱和信仰迷失的泥淖,转向宗教寻求“慰藉”和“超脱”就成为可能。

4.宗教工作的政策性强和敏感性导致工作难度加大。正是在这种宗教渗透形势严峻,信教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的背景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高校和相关工作者重视。但是宗教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工作尺度不易把握,因此高校宗教工作认识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实效性还差强人意,工作机制运行不畅,实际工作中还是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抓手。在队伍建设上,有的教师、学生工作者本身对宗教工作就存在政策不熟、认识不深的问题,导致工作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又对宗教工作的政策性和敏感性过度解读,如履薄冰、矫枉过正,导致工作中畏首畏尾,“谈宗教色变”,不敢主动出击开展工作。工作的重要性与实际成效不匹配,工作的复杂性与工作体系不匹配,对象的广泛性与工作队伍不匹配,这种机制、方法、队伍方面的弊端导致了目前高校宗教工作的尴尬处境。

二、高校宗教工作的对策

当前高校宗教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抵御和防范某些宗教对高校的渗透,二是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宗教观教育。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对人的影响是在很长的时间段内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在高校开展宗教工作时,也要充分认识宗教的这一本质,对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胜利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以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为武器,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保护好青年学生的思想世界。

1.在机制上部门联合,群策群力。无论是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高校是一个整体,开展宗教工作必须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将与宗教和学生工作相关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体系中来,以“大统战”的格局进行资源整合,寻求队伍建设的完善性和工作效果的最大化,确保高校宗教工作没有任何漏洞和死角。(1)统战部门牵头、学生部门配合、安全部门补位。在高校宗教工作的整体机制体系中,统战部门是首当其冲的。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统战部门一方面熟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开展宗教工作的经验和优良做法,在多部门联合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局,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学生工作部门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是宗教工作的.一线力量。他们对学生的了解多,与学生的感情深,并且拥有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队伍完备,开展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安全部门负责整个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这种保卫不仅包括人身安全与物质财产安全,也包括思想和精神领域的安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安全部门能够及时补位,控制事态,确保宗教工作体系不出漏洞。(2)思想政治课是宗教工作的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传播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力量,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备了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具备了牢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能够自觉拥有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的辨别力,具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拥护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思想政治课也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阵地。

2.在对象上因人制宜,各有侧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1)尊重宗教信仰,杜绝校园传教。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传统和民族情感,要多对他们进行关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避免他们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与同学疏远,游离于组织群体之外。同时,也要向他们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使他们了解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法律明令禁止校园传教。要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合理合法的宗教文化交流与非法传教、宗教渗透的区别,避免因为不懂政策或者认识不足导致的错误行为。(2)加强理论引导,树立理想信念。目前,高校内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的绝对数虽然不多,但是对宗教认识模糊、并没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和认同的人也不在少数,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宗教暧昧”。无论所谓“宗教暧昧”的定义范围有多大,大学生群体宗教知识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宗教暧昧”者也好,对宗教毫无认识的学生也好,都要加强思想理论引导,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得这些理论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认识,进而指导他们的行动。没有了解就没有批判,只有充分了解了宗教的内涵和本质,认识到某些宗教渗透的险恶目的和重大危害,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坚定性,才能打破模糊和暧昧,在抵御宗教渗透和别有用心之徒的同时明辨是非,理性分析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件,进而形成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在方法上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当代大学生群体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多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摸索、分辨,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宗教工作者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学生们的现实困惑和心理压力,将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学生的思想变化联系起来看,突破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引导方法,强化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从学生心灵、思想内部开始,从答疑解惑开始开展教育引导。

隐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化影响。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准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相结合,抵制社会转型期的迷失心理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帮助学生重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是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社团文化,将学生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吸引到各项交流、竞赛、联谊、汇演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获得正面情绪。

参考文献:

[1]张献生“。 鸦片论”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0)。

6.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篇六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不仅是信息化浪潮的体验者和推动者,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给高校思政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①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

(一)网络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

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

②法也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

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很理想。网络思政教育形象生动,具有①

② 陈万柏,万美容.思想政治与教育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19页。

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二)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国内,教育环境相对闭塞。然而,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得到全方位的开放,资讯的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网络时代下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资料,将其作为教育成本,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积小,形式单调等弱点。从

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围绕着学校、家庭和所处的社交范围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这导致了大学生从面向学校的信息需求进而转向了社会。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大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在比以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的发展有为善和为恶的两重性,因此,提高科学技术作恶的了解和防范程度,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坏处的”。网络是把“双刃剑”,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创造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强势文化的侵袭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

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①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

②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高校大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无疑对大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化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信息因传播的便捷性和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垃圾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暴力反动等严重影响和毒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终于熬时期。网络的虚幻性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少大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①

② 明安香、宁新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412页。

拔,而网络中不少是以色情、战争、暴力为主要内容的,这给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约束力,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害信息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远离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困境。

(四)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互联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埃瑟·戴森也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①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这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降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加之我国的网络监控能力有限,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值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9页。①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其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正确选择,都有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领和指导。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新舞台、新渠道。高校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活跃这个舞台、利用这个渠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长春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王荣发 《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潘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4]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交流,2007(27)

7.爱国主义的挑战高校 篇七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贸易保护,中国

一、背景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今天, 贸易保护则愈演愈烈, 特别是中国作为崛起的国际贸易大国, 进出口量快速增长, 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从2009年9月起, 轮胎特保案、无缝钢管“双反调查”、铜版纸及紧固件“双反调查”一波接一波, 有人将其喻为“中国国际贸易史上的9.11”。2009年12月30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大约10%到16%的关税, 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华最大的一起贸易制裁案。

根据2009年1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黄皮书《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 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 中国经济已走出低谷, 步入复苏轨道。进入2010年我们讨论最多的将是“复苏”这个词。假如全国经济顺利复苏的话, 一方面, 中国的出口将强劲增长, 另一方面, 欧美等国失业率仍在高位徘徊, 因此, 欧美等国家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可能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所以专家预测, 2010年中国这个出口大国将遭受更多的贸易保护制裁。

二、新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表现形式及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双边与多边关税协定的约束, 便会采取一系列限制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新措施 (例如把质量认证、技术认证、环境保护、劳动权益、人权等作为限制进口的主要理由) , 贸易保护主义便有了新的发展。

(一) 新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

新贸易保护主义, 是指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1. 地区经济保护论。

这种理论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 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 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他们主张, 首先, 要加强地区间合作, 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其次, 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 从而应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 环境保护论。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 一些国家却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借口保护环境, 指定本国的环境标准然后强加于他国, 排斥或限制对他国商品的进口。

3. 社会保护论, 也叫劳工保护论。

这也是一种贸易保护的非经济主张, 主要流行于当代的发达国家。该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低, 是因为劳工成本低, 而劳工成本低的原因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保护, 甚至采取“血汗工厂”式的生产方式, 这对发达国家构成了不公平竞争。因此, 发达国家应该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一定的关税或采取其他进口限制措施, 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因不公平竞争而获得的成本优势, 同时, 也可以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内的人权和劳工保护。

(二)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1. 反倾销、反补贴。

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是WTO所认可的用于维护国际经贸秩序、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合理侵犯和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合法有效措施。可是, 发达国家并未严格按照反倾销与反补贴守则去实施, 而是借反倾销与反补贴之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而今, 反倾销与反补贴已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 我国是目前受反倾销与反补贴起诉最多的国家之一。

2. 技术壁垒。

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发展, 各国关于产品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等日渐复杂多变, 且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 从而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重重障碍。这些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阻碍。

3. 绿色壁垒。

《关贸总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 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 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以此为借口, 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 以此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构筑起所谓的“绿色壁垒”。例如, 美国借“环境保护”之名推行的“碳关税”, 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这些新型的“绿色壁垒”, 虽然喊着“环保”的口号, 但其真实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凭借其先进的环保技术, 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4. 蓝色壁垒。

近年来, 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国外采购商品订单的附加条件中, 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A8000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权利等作为重要目标, 涉及包括童工、强迫劳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等9项核心内容。但这种以保障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的保护措施, 也成为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5.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历来是发达国家维护其技术和产业的垄断地位, 对发展中国家施压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借助知识产权等法律形式产生的争端和纠纷也日渐增多。例如, 美国337调查。美国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 主要是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调查逐渐成为美国遏制我国具有一定出口潜力, 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出口的重要手段。

(三)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 保护手段灵活多样。

金融危机下, 贸易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保护手段仍被频繁使用, 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 应对起来非常困难。

2. 保护措施表面合法。

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利益, 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 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

3. 表现形式愈加隐蔽。

各国往往以保护就业为理由, 以经济安全、社会责任和保护本国受冲击产业为旗号, 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出口, 隐蔽性更强。

4. 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

奥巴马政府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 尤其针对中国商品, 因为美国国会正是以抵制“中国制造”为借口, 推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全球40%反倾销调查和70%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三、我国积极应对新贸易保护的对策

(一)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阻止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蔓延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忧虑, 20国集团峰会、APEC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都一致表明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立场, 但仍缺乏有约束力的执行体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应抓住机会, 超前研究, 科学决策, 当仁不让地提出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自身利益的提议和方案, 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 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 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 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 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是商务外交的中心和主体, 在促进经贸合作和应对贸易摩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明显不公平的贸易保护主义, 有关部门应与相关国家进行及时有效地对话、磋商与交涉, 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一旦发生贸易摩擦, 政府应充分利用WT0解决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 必要时也要及时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 以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建立预警机制。政府要通过信息分析, 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 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 变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在条件成熟时, 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对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品质和价格等进行评估, 限制或禁止出口那些技术附加值低、以大量输出自然和环境资源为特征的商品。

(三)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体。新贸易保护主义大多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档次不高、加工技术标准低、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商品和一些出口贸易的不规范行为提出的, 虽有大量不合理成分, 但毕竟披着保护环境资源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法外衣。因此, 企业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应尽快调整现有的竞争策略, 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加大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力度,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加速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长期来看, 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 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 打造具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企业, 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 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德林.美国贸易保护商务指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规、实践与程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8.直面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当代挑战 篇八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一书的突出特点是没有热衷于构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体系,而是力求在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遇到挑战的现实问题上下工夫。我们知道,强烈的问题意识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理论研究的主要导向。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恩格斯当年也曾嘲笑动辄就要创造所谓完整体系的学者们。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在他们看来,作为实践总结的理论,总是时代现实问题的解答,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恰恰成为马克思主义突破僵化的理论体系,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路径。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的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结论,也没有用已有的原理原则剪裁现实,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着眼于从重大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现实中遇到新挑战的理论思考,形成对当代战争领域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

譬如,在当代战争的经济根源问题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有人断言,经济全球化将给世界带来永久和平而根绝战争。本书作者则通过具体剖析导致利益冲突的社会经济条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十分复杂: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依存度大大提高,利益交汇点日益增多,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生战乱都将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形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战争似乎越来越难以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但另一方面,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它仍是一种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扩张。这种由垄断资本扩张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经济利益矛盾及其对抗和冲突,它必然会播下战争的“种子”,导致各种各样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尽管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此消彼长,但只要国际垄断资本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经济全球化就孕育着战争的危险。概言之,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企图借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谋求最大利益,从而导致尖锐复杂的经济利益的对抗性冲突,是当代战争深刻的经济根源。

在当代战争的政治实质问题上,由于当代霸权主义具有“规制”霸权的特征,有人则提出,当代霸权主义已不再是当代战争的政治根源。本书作者则通过剖析当代霸权主义所具有的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认为,从表面上看,当代霸权主义主要通过垄断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制定权,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来获取全球财富,似乎不再着力于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但从实质上看,只要是霸权主义就会有征服和奴役,就会恃强凌弱,因而不可能离开暴力。美国在标榜其霸权“仁慈”的同时,始终把战争作为构建全球霸权体系的必要手段。如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就曾坦言,决定美国在全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首要条件就是“无可匹敌”的军事能力。为掩饰当代霸权主义的政治实质,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所谓“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最危险、最普遍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阶级、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即文明的冲突。事实上,冷战结束后,美国恰恰企图借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势,构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全球霸权体系。可见,所谓“文明冲突”,不过是社会经济冲突和政治冲突的反映。只要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政治仍在起作用,人类就摆脱不了战争的阴影。

在当代战争的性质问题上,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使战争性质变得扑朔迷离,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判断战争正义与否的基本原则已失去价值。对此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判断战争性质所坚持的两个重要原则:即“是否有利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原则”和“是否有利于历史进步的原则”,仍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决定对战争采取何种态度的基本立足点。但同时还应辨析当代战争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当代战争的开战正义与交战正义、当代战争的正义性与捍卫人权和维护人权、当代战争的正义性与民族问题、当代战争的正义性与后发制人等问题。如近代以来,关于战争性质的判断已逐步形成了政治、伦理和法律三个层次,构成了关于战争正义性问题的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和重叠的公理评价体系。其中,国际法的相关准则已成为判断战争性质正义与否的重要公理尺度,正义与否和合法与否越来越具有同义性。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国际法,但同时又必须清醒看到国际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学会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战争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彰显战争的正义性质,争取道义力量的支持。也就是说,国家政权为维护统一和稳定而运用武力手段,即便由于代表民心、民意而具有正义性,也应解决好形式上的合法性问题,达到正义性与合法性的高度一致,进而高举道义的旗帜,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

在当代战争的社会历史功能问题上,由于当代战争的社会历史功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有人因此认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战争手段已不具有进步或积极的社会功能。本书作者认为,尽管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主题,国际社会越来越倾向于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非战争手段解决彼此间存在的矛盾和争端,避免危机演化为战争。但是,战争在当代仍有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其主要体现在:在政治功能上,当代战争仍是达成政治目的的最高斗争形式,因为孕育战争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并未彻底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大行其道,战争危险仍实实在在存在着,因此必须高度警惕霸权主义国家随意挥舞战争之剑;在经济功能上,当代战争仍需维护和巩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抓住世界经济秩序主导权,就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必须警惕霸权主义国家用战争手段调控世界经济秩序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军事功能上,当代战争仍是维护国家军事安全的最后手段,因为战争手段的扩大化使用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应力求把战争手段严格限制在解决军事安全的领域之内,力避在解决国家安全威胁时扩大化运用战争手段;在革命功能上,当代战争仍具有制止和消除战争的功能,因为尽管当前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仍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两种制度的竞争并未解决,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战争引起革命也可指战争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引起革命的论断仍然有效;在教育功能上,当代战争仍具有教育和激励民众的作用,从美国主导的几场地区性战争看,无论是其国内还是世界各地,抗议谴责之声不断,但也应看到,当代战争对民众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又确有弱化的迹象。总之,要赢得和平就必须准备战争,即仍应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并敢于用正义战争打败非正义战争。

由于本书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受到挑战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探讨,并注意密切联系维护国家安全和遏制战争、赢得战争的实践,密切关注当代战争领域矛盾运动的现实发展及基本走向,因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能动的认识战争现象、剖析战争实质、揭示战争规律的“解剖刀”的作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所特有的现实针对性和战斗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立足现实发展、服务实践需求进而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完善的恒久生命活力,使一些原本仅停留在概念范围研究的传统观念能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但也不免留有某些遗憾,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有的存在争议需研究回答的问题尚未涉及,有的问题似不属于严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范畴,有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对基本观点的阐述还欠系统深入,个别观点的表述乃至论述还有待进一步斟酌等。不过,又诚如本书作者所说,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有待更多有志者参加到这项研究工作中,并结出这方面研究更丰硕的理论成果,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维护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所独具的尊严!

上一篇:我与地坛节选用下一篇:县消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