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物理实验研究

2024-09-04

国内物理实验研究(共8篇)

1.国内物理实验研究 篇一

开展家庭物理实验研究

一、开展家庭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家庭物理实验是指那些材料易得、简便易做、趣味性强、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的物理实验。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相应地增加一些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家庭的条件下进行。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学好物理的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把握所学的知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它还能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验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文化素质,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活动的具体做法: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爱好,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主动性。初中学的特点是实践经验少,好奇心强,对什么事情都有感到新鲜、要求得到解答。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直观教具、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总结、归纳得出知识,并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推理、概括出物理知识的,在实践中又是怎样利用物理知识的。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爱好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欲望。

2、有计划、有目的地家庭物理实验。布置家庭物理实验必须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家庭物理实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内容必须有意义,通过实验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或解决哪些问题。第二、实验方法应比较简单。第三、实验过程必须安全、花费时间不多。如教材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些小实验,这些小实验都有是一些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家庭的条件下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如在学生“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后可安排一个家庭实验《鸡蛋的浮沉》,通过这个实验来加深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又在学习“沸腾”后可安排一个《纸盒烧水》的家庭实验,这样就能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这一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公务员之家

3、要求学生以严厉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家庭实验。每一个别家庭物理实验都要求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写出简便的实验报告和体会。在实验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注重发观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要如实记录到现象,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如在“巧找重心”这个实验中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怎样找出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② 根据哪些知识通过什么实验来探险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实验后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和写出简单的实验小结。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家庭物理的情况。检查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一是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成功之处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如在“制作小天平”这个实验中,可让学生带来成品,老师进行检查,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如“横梁不能在中心位置平衡”这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家庭物理实验的爱好和完成实验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师家庭物理实验。在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简易的实验来说明和验证一些原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重力、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2.国内物理实验研究 篇二

材料物理专业各高校定义不一, 纵观各大高校的描述, 认为南京邮电大学[1]描述比较全面:材料物理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掌握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能从事各种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传统材料的性能改进与新型材料开发与研制, 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材料的检测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具有理科素质及工科意识的理工复合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备宽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较好的计算机和电子科学技术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物理和材料物理基础理论, 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光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材料、能源、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固体微结构分析与信息功能材料, 位移式相变与形状记忆和超弹性材料, 复合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 生物医学材料及应用以及界面化学与功能陶瓷等。

二、材料物理人才培养的瓶颈

材料物理专业, 一般属于理学院或者材料工程学院下辖的专业之一, 所涉及到的方面主要是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结构, 尤其是微观结构, 材料的物理性能基本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物理本质。毕业生可能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由于很多高校建立材料专业的背景不同, 兼之材料科学作为专业名称提出来, 又不是很长时间的事情, 造成很多用人单位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也是导致这几年材料物理专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后待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众多的因素阻碍着材料物理学生的发展,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 不同的教学安排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学生, 最终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三、材料物理人才培养的趋势

材料物理专业是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支撑万丈高楼的基石, 材料支撑着人类文明。虽然材料物理专业目前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但是幸运的是这些问题被教育者意识到了, 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讨材料物理专业以后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正朝着微型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材料行业将迎来一次大的变革, 相应的材料产物也会随着变化。现在颇为流行的纳米材料、环境材料、电子材料、信息材料, 大部分都是材料的物理性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各大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虽然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 各大高校还是打破框架, 寻求发展。很多学校与时俱进, 将材料学的重心由传统材料开始偏向于新型材料, 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电子材料等。从目前来看, 在短时间内, 各大高校的培养趋势将会继续朝着微型化、功能化、智能化材料方向发展, 未来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跟上前沿科技, 不断更新培养计划, 培养出21世纪综合型的人才。

四、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专业开办于2001年, 是一门材料学与物理学相交叉的学科, 迄今已有6届毕业生, 材料物理专业在探索中发展。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思想品德, 具有较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 掌握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现代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的基本方法, 能在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教育、工业、事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从事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性能检测、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程教育的扩大, 材料类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革。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自2004年以来, 也对教学进行了初步调整, 但特色仍不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未来科学和教育趋势面临着新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就业率有降低趋势, 加入钢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减少, 选择考研的同学占大多数。

五、材料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多所名校的调研, 给出了以下结论:名校的课程都由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组成。名校的课程设置都是紧密结合本校的特色, 充分依托学校这个平台, 使专业的发展平台更加宽广同时有底气。名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也会均衡各个学期学生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接受程度, 尽量做到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所有的高校都步伐统一的把专业课放在了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但是调查表明学生并不希望太晚上专业课, 特别是第七学期, 大家都希望可以提前一些时间上专业课, 使专业课上课时间同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分开。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导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合成与制备、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等。我校材料物理由于成立得比较晚, 所以成立的时候大量的借鉴了其他高校的课程安排。虽然这样的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但是过多的借鉴使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缺乏特色。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的基础课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我有人有, 人有我无。不过有一点也是值得欣慰的, 就是我们的物理基础比较牢靠。我们的专业选修课虽然很多, 但是不受重视, 安排的时间太晚。我们的专业课比较少, 而且都是些入门的基础知识, 实用性不强。实验很多, 但是创新实验比较少, 都是些传统的实验, 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合理的改善。实践课程安排得很好, 这是我校的亮点。总体来说, 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偏理论, 应用型的课很少, 课程间的交叉太多, 这样造成我们的课程多而杂, 缺乏特色, 就业口径窄。换句话说, 我校的材料物理专业的整体设计显得太过中规中矩, 这样的设置不会出错, 但是也缺少特色, 缺乏亮点, 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改进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EB/OL].http://job.njupt.edu.cn/s/73/t/164/a/7915/info.jspy, 2010-01-01.

[2]石敏, 陈翌庆, 许育东, 等.论材料物理专业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9) :73-74.

3.国内物理实验研究 篇三

关键词:口译 心理实验 同声传译

一、引言

国内的口译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真正意义上的口译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张威,2011)。与笔译研究相比,口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数量和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实证性研究,且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和科学,这也是制约口译研究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研究方法对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意义重大。口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方法论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国内学者的方法论意识逐渐增强,从学科的角度构建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仲伟合、王斌华,2010),对口译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王斌华、穆雷,2008;张威,2011;张威,2012;张吉良,2011),以期提高口译研究的质量,促进口译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仲伟合、王斌华(2010)指出,口译研究方法包括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其中,人文主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种:文献研究法、理论思辨法和经验总结法;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三种。

口译是不同语言文化团体进行跨语言交流时所发生的一项特殊交际活动。它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总和(陈卫红,2014)。口译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输入话语和输出话语,而且包括译员这一复杂的认知主体。因此,纯经验式的感悟或者纯理性的思辨缺乏科学的数据,往往难以如实地反映口译活动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在口译过程中,英汉语言信息获取和记忆对译员来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王建华(2009)指出,探究译员是如何获取、记忆和存储有效的语言信息等思维过程及认知处理问题需要将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语言现象可以用心理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

本文对近十年来我国口译研究中涉及心理实验法的文献进行收集,分析该方法在口译研究中的现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该方法以后的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二、国内近十年口译的心理实验法研究回顾

(一)心理实验法

在国际口译界,口译研究方法经历了不断发展和突破的过程,从个人经验总结到心理学实验,再从直觉思辨到效法自然的观察实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一批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采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法,对口译进行研究。但由于职业译员对认知科学家的口译研究的并不认可,因此实验型口译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60至70年代初的一段短暂活跃期之后,便逐渐沉寂下来。(张吉良,2011)

心理实验法源于心理学,是指研究者依据一定研究假设,在自然或者控制性研究环境中,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此探讨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和统计研究数据,从而检验研究假设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法,即实验法,是实证研究三大主要方法之一。观察法通过录音、录象、笔录等手段,收集研究对象(如译者)的实际表现。但该方法需要在自然状态,即真实口译情景下进行,控制各种因素,以免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调查法是指通过标准化形式,如调查问卷、访谈、测验等,在较大范围内收集较大规模的相关数据,用于揭示大规模群体现象中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仲伟合、王斌华,2010)。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无法窥测到口译过程中译员的思维过程。王建华(2009)指出,实验研究是语言研究中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法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对口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能力及其认知机制进行研究。

(二)研究范围

本文根据2014年CSSCI核心期刊目录,以近十年(2005年~2014年)国内出版的外国语文下的11种核心期刊为检索范围,收集在口译研究中涉及心理实验法的文章。笔者对11种核心期刊的目录进行逐条阅读,并通过进一步阅读摘要或全文的方式,筛选出了涉及心理实验法的文章共18篇。其中,《外国语》3篇,《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篇,《外语教学与研究》4篇,《外语学刊》1篇,《外语与外语教学》4篇,《现代外语》2篇,《中国翻译》3篇。

(三)文章分析

筛选出的涉及心理实验法的18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献综述型文章,对心理实验法在口译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涉及眼动法和口头报告法这两种具体方法,共计5篇;第二类是实证型文章,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口译,共计13篇。

口头报告法为研究被试者思维过程提供主要资料来源,即通过收集受试者对自己行为的评述,揭示其在执行任务时所经历的认知过程。它包括有声思维法、内省法和反省法。李德超(2005)和苗菊(2005)在追溯有声思维法的历史的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论述了其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该方法对于翻译教学研究的启示。有声思维法多用于笔译研究,在口译研究中却较为少见。主要原因是口译工作模式的独特性,即译员通常无法在口译的同时描述或报告自己的思维过程。因而对于有声思维法在口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学界存在着一些质疑。如马志刚(2007)通过文献解读和评述,指出由于有声思维法和内省法自身的特点和口译本身的要求,有声思维法对同声传译研究不具有适用性。他认为口头报告法中仅有反省法适用于同声传译的研究,并强调其研究方案的设计须在研究焦点、受试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和结果分析等方面遵循同声传译的本质要求,这样才能有助于揭示同传译员的认知心理过程。李德超针对口译研究,对有声思维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同王巍巍于201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上发表文章《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该文回顾了过去二十余年来口译研究中运用有声思维法的发展历程,从口译过程、口译策略及口译质量方面总结了有声思维法所取得的进展。此外,在前人提出的自然主义研究信度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出了有声思维口译研究的量尺,并对将来的有声思维口译研究如何确保信度和效度提出了建议。刘艳梅、冉诗洋、李德凤(2013)概述了另一种实验方法——眼动法在翻译过程中的研究。眼动法能够记录下眼睛在观测文字、图片或视频时的运动轨迹,帮助推断大脑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眼动法实现了对译员翻译过程的同时测量,通过分析译员注视时间长短、注视次数、反复注视的内容、瞳孔直径变化等指标,对译员的认知负荷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揭示译员在翻译时理解与产出的思维变化过程。

除对具体某种心理实验法的口译研究进行总结外,杨小虎(2009)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关系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分析和总结了支持两者相关和支持两者无关的实验。近年来一些实验结果还表明,同传译员和非译员的差别不在于以工作记忆为代表的一般认知加工能力个体差异,而在于专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他认为,工作记忆与同声传译的关系不宜过早下结论,因为译员资历界定的不统一、语言熟悉程度造成的个体差异以及被试人数有限这几个因素仍然影响着判断。

第二类实证型文章的研究对象多为记忆,重点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记忆是影响口译加工过程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其即时性的特点,要求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任务(信息的接收、存储、转换、提取、输出等), 因而对短时记忆有非常高的要求。长时记忆指贮存于译员大脑的与口译主题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需要通过短时记忆才能对信息加工活动产生影响,不易直接测量。因此,工作记忆这个既具有短时记忆性质又负责信息保持与加工双重任务的记忆体系成为口译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其与同声传译的关系。(张威,2007)

张威是国内口译界最早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关系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学者(唐芳,2010),也是这方面研究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较多。通过两组实验,张威(2008)分别考察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容量发展潜势和对工作记忆协调性发展潜势的影响。他利用阅读广度测验衡量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忆容量,利用口译语篇中“语言难度控制句”的传达效果来测量工作记忆协调性。其被试包括职业口译员和口译学员(研究生层次)。研究包含前测和后测,间隔6个月,口译训练时长5个月。结果表明长期的口译活动(特别是同传)对记忆容量与记忆协调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口译教学具有启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其研究方法严谨,如利用莱克特量表5分量表等多种测量工具以保证实验效度。在发表于2012年的《工作记忆与口译技能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与影响》一文中,张威对影响口译加工效果的两项重要因素,即工作记忆与口译技能进行考察。实验的被试为86名口译专业学员,人数较多。实验前对自变量,因变量及语言基本素质、口译主题熟悉度和实验参与程度三个控制变量都进行一一测量,之后对测试数据进行初步人工分析,排除不符合测试标准或数据质量不高的受试3人,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补偿模型”和“独立作用模型”,无法完全支持“增益模型”。此外,张威(2014)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探讨了不同记忆训练方法对口译学习效果的影响。被试包括初级口译学员和高级口译学员两组,实验处理为1个学期,进行实验前、后口译测试。为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准确性的干扰,在各级口译教学中,教学材料、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进度等均一致。结果表明:记忆训练对提高口译学习效果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记忆协调性训练对口译学习效果的影响要强于记忆容量的训练;在口译学习初期,记忆容量训练对口译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口译学习经验越丰富,记忆协调训练对口译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相对越突出。因此,口译教学应该实现记忆容量训练与记忆协调训练的有效结合。王非和梅德明(2014)借助认知心理学中的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探讨交替传译过程中常见的四种错误类型的分布和成因。该实验的优点有:第一,实验在学生平时进行模拟交传的小型会议室进行,最大限度地接近口译员工作的生态环境;第二,采用回溯访谈法这一深度定性分析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第三,选择多维数据动态雷达图显示结果,利于分析。结果显示口译训练并非对各种类型的错误都能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尤其是对替代错误无明显改善。替代错误的形成因素很可能来自发音抑制效应下的心理填补机制。

许明(2013)指出反应时实验在口译实证研究尤其是口译认知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王建华的两篇文章《英文带稿的摘要式视译记忆实验研究》(2009)和《同声传译中的视译记忆实验研究》(2009)都运用了心理实验的反应时研究范式,对视译记忆进行研究。两者在正式试验前,选出4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被试做预试,考察实验的顺利进展,增强了实验的严谨度。前者利用实验对英语中3种不同文体新闻文章的4种摘要信息提取方式进行研究,并对4种摘要方式所含信息量大小和摘要时间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口译过程中英语源语文稿最佳的摘要式视译记忆模式:题目+首句+关键词。后者比较不同题材的文本材料的视译摘要提取方式。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最佳的摘要式视译记忆模式的确定有助于提高口译过程中视译的效率,从而提高口译的整体效率。

此外,实验的研究对象还涉及口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口译方向性等问题。林洁绚和董燕萍(2011)首先进行了一个预备实验,发现汉英音译词会促进翻译进行。在正式实验时,比较读后复述和读后口译两个条件下的自定步速汉语阅读,通过观察音译词效应来探测学生译员的口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时间进程。受试为参加了预备实验的69名学生。实验得出结论: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在汉译英交替传译过程中不存在并行加工,意味着语言转换可能是在源语理解完成以后才开始。

符荣波的两篇文章《英汉双向交替传译中译语停顿的对比研究》(2012)和《口译方向性对译语非流利产出的影响》(2013)都研究英汉汉英的方向对于交替传译活动中译语非流利现象的影响。两个实验十分相似,前者着重考察停顿现象,对其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分析,后者追加了重复和修补两个指标。这两个实验表明:在译员双语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口译方向性与流利度存在特定但不一致的关联,研究结果并不充分支持译入母语比译入外语流利的假设。但是两个实验的受试都仅仅只有15名学生,人数太少,没有满足统计学中最低30人的数量要求,影响了其结论的可信度。

唐芳和李德超(2013)以译员类型展开研究,对比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间显化特征的异同。学生译员和职业译员之间的显化特征差异体现在口译能力、口译态度和口译笔记三方面。该实验的特色在于:通过交传产品、笔记、反省和访谈相结合的手段,全面考察受试的口译思维过程,实现对显化特征的多维度分析。不足之处在于该实验仅涉及5名职业译员及5名学生译员,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基于会议口译的语块丰富性特点,王建华(2012)对口译学生进行跟踪实验研究,考察语块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口译准确性的作用。该研究的亮点是运用同样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和要求,选择不同的被试,进行重复实验,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实验发现语块教学策略对口译准确性的提高有显著影响作用。他还指出语块教学策略应成为众多口译训练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2014)还围绕口译学习动机对口译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对于口译能力和口译学习效果的不同作用为口译教学与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该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单纯依靠终结性评估的不足,尝试运用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估方法。其次,其评估手段多样化,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此外,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别于前人的研究,选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考察。

(四)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一,口译研究类型的选择多集中于同声传译,其次是交替传译。对于公共服务类口译,包括警务口译、法庭口译、就诊口译等的研究极少涉及。

第二,口译研究的心理实验法主要应用于译员认知心理过程的探究,研究对象多为记忆,特别是工作记忆。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占了总量的40%。

第三,口译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单一,多为有外语教育背景的教学人员或科研人员,但基本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专业背景,并且少有其他学科领域人员参与口译研究。

第四,实验设计和操作的科学性渐强。在实验次数上不满足于一次性下结论,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试验或选择不同的被试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的信度和效度。除了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外,还结合问卷调查、反省等手段更全面地考察变量。

(五)口译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研究数量较少。尽管近5年来,运用心理实验法进行口译研究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就总量而言仍然不足。为了提高口译研究的质量,推动口译研究的发展,必须增强研究人员的跨学科意识和科学方法论意识,借鉴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坚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第二,受试对象的选择和数量有限。目前的实验研究主要选择学生作为被试,对于专业译员的考察较少。一些实验的受试人数太少,仅有几人,远远少于统计学中最少30人的要求,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令人怀疑。今后的口译实验研究需扩大受试规模,鼓励更多的专业译员参与研究,增强对于专业译员认知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力度。

第三,实验的生态效度不高。实验多选择外籍人士制作语料,没有考虑到在真实的口译现场,译员往往受到噪音、口音等非言语信息因素的干扰(唐芳,2010)。尽管有的研究为了提高口译情景的真实性,让学生在平时进行模拟交传的小型会议室进行实验,设备准备上也较齐全,但仍和真实的口译现场存在差距。其次,口译研究中的变量很多,加上如果实验考察的时间太长,研究者对各种变量的控制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口译研究者在设计实验时要全面考虑控制变量,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于研究结果信度和效度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国内的口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证性的研究数量较少。尽管研究人员的科学方法论意识逐渐增强,但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本文针对心理实验法这一研究方法,考察了其近十年来在口译研究中的应用,共筛选出文章18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整理,分析了当前口译心理实验研究的现状,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保证口译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必须完善实验设计,增加受试人数,提高实验操作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确保实验的生态效度。同时,建立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口译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红.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

(1):85-95.

[2]符荣波.口译方向性对译语非流利产出的影响[J].现代外语,

2013,(2):198-205.

[3]符荣波. 英汉双向交替传译中译语停顿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

学与研究,2012,(3):437-447.

[4]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5,(1):29-34.

[5]李德超,王巍巍.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6):900-910.

[6]林洁绚,董燕萍.汉英口译中语言转换的时间起点串行加工观和

并行加工观[J].外国语,2011,(4):56-63.

[7]刘艳梅,冉诗洋,李德凤.眼动法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与展

望[J].外国语,2013,(5): 59-66.

[8]马志刚.反省法对于同声传译研究适用性探析——兼论口译研究

的学科独立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61-64.

[9]苗菊.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43-46.

[10]唐芳.口译实证研究在中国——一项基于口译实验性研究论文

的文献计量研究[J].外语界,2010,(2):39-46.

[11]唐芳,李德超.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特征——职业译员与学

生译员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42-452.

[12]王斌华,穆雷.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回顾与前瞻[J].中

国外语,2008,(2):85-90.

[13]王非,梅德明.交替传译过程中的错误记忆现象实证研究[J].

外国语,2013,(2):66-75.

[14]王建华.英文带稿的摘要式视译记忆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

教学,2009,(12):53-56.

[15]王建华.多元化评估口译学习动机对口译能力的影响研究[J].

外语学刊,2014,(3):93-97.

[16]王建华.同声传译中的视译记忆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

(6):25-30.

[17]王建华.语块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会议口译准确性的实验研究

[J].中国翻译,2012,(2):47-51.

[18]许明.论同声传译研究方法[J].中国翻译,2013,(1):12-19.

[19]杨小虎.工作记忆与同声传译实验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理论

与实践,2009,(1):77-83.

[20]张吉良.从研究方法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口译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63-68.

[21]张威,王克非.口译与工作记忆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43-47.

[22]张威.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J].中国外语,2011,(5):

94-106.

[23]张威.口译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意识[J].外语学刊,2012,(2):

113-117.

[24]张威.工作记忆与口译技能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与影响[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12,(5):751-764.

[25]张威.认知记忆训练对口译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14,(6):56-61.

[26]张威.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发展潜势的特殊影响研究[J].现代

外语,2008,(4):423-430.

[27]仲伟合,王斌华.口译研究方法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

构之二[J].中国翻译,2010,(6):18-24.

4.国内物理实验研究 篇四

课题实验学期阶段性总结

《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验和研究》课题实验是由我校物理组承担的一项区级课题实验。根据该课题实验实施方案,2009年3月-12月底为实验准备阶段、研究阶段。现将2009年3月——2009年9月的阶段研究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申请课题立项,确定实施方案

为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和物理热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改变物理课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经物理组反复研究,决定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确定《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验和研究》实验课题。并申请课题立项,确定实施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二、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人员

根据实验方案内容要求,该课题以蒋卫山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物理组全员参加课题研究。

三、课题开题报告,熟悉课题,明确任务,课题负责人做开题报告,与实验教师共同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关导语设计的资料,通过图书、报刊查阅有关实验设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步入实验第二阶段做好了准备。

四、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

要求教师要把实验教学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上课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感受学生的反应、情绪变化及课堂气氛。课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使之更为完美。并且把实验的设计作为听评课的重要内容

五、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交流切磋。

集中进行有关理论学习,交流课题研究的情况,展示优秀案例。对课题实施中存在问题、实施效果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切磋,以完善课题实施。

5.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改进对策研究 篇五

一、实验设计改进策略

1.实验同教学相结合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重要地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演示实验越多越好。因为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培养做物理实验乃至科学探究的技能,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实验,把教学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突出实验重点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或规律的印象,解决学生在物理上遇到的关键问题。因此预先考虑到学生会被哪些次要细节影响,忽略实验要表达的本质现象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实验装置要尽量简单,因为在教学中实验目的应明确,看得清晰,重点突出。不要让学生在设备上花太多心思,妨碍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和吸收。

3.关注学生感知

演示实验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不会按照教师的`想象来反馈。()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确认此实验的显性属性是否表现得突出有效,便于学生的感知记忆。

4.讲练结合,启发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讲解和演示要相互结合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应预先考虑好实验中如何提问、指导观察、启发思索、总结归纳。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二、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1.指导观察内容

实验进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心理,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有效观察实验现象。

2.指导观察方法

在实验中,教师只要使用新的实验器材,就要对学生反复示范,直到掌握。教师在实验讲解时,要留出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以便巩固强化印象。若出现相同实验器材运用在不同实验,要对相似的实验原理和逻辑思维注意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3.规范操作

教师是演示实验的主要责任人。为了不让学生产生误解,教师在实验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快慢适当,以便学生观察模仿,并注意随时提问,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最终达到演示实验目的。

4.增加实验发散探索成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课堂中有时出现的发散性实验,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观察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

5.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分

学生在学物理时感到枯燥乏味,是因为书本上的理论经常与现实脱节。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知识的迁移,使理论更生动丰富。

6.总结归纳

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要做好记录,得出结论,建立起和相关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总结和挖掘实验所展现的现象、规律、方法和思路。同时注意学生表达时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把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启发有机结合。

三、自主实验改进策略

1.组织学生在实验前预习

教师在每一次实验前预先布置预习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时盲目动手,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

2.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帮学生达到增强印象、提高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

3.注意学生分工合作

实验开始前,组内先分好实验中个人负责的步骤,合作完成整个实验。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做实验,其他学生看的情况。

通过研究实验教学理论,对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和提出改进意见,以期在实际中增加物理实验教学成果。主要是在实验设计、教师教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学生自主实验等方面做出努力,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6.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物理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更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所不可或缺的环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要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广博的知识面,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为了应对21世纪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美国制定了一项改革科学技术教育的国家计划—2061计划。面对21世纪,我国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系显然窘迫万分。“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俄国著名学者列·托尔斯泰这句话不但强调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且也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敲起了警钟。

从我国教育发展情况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把实验教学当做理论教学的补充,它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模式的影响,成为“刺激一反应一强化”的单一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实验中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奥苏贝尔指出:实验室应“使学生得以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增进问题解决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理解科学的本质。”并且由于长久以来受高考体制的影响,我国物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应试效果而言,采用背诵实验与演示实验这两种手段,测验效果并无显著差距,另一方面个别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只是单纯为提炼出物理原理,却无法调动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未能让物理这一科学真正绽放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实验资源严重短缺,影响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加强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的条件。教师一可运用随手容得的废旧器材、小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自制仪器,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层次地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用低成本进行实验室专用仪器的替代,以此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和设备缺乏,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在大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开发低成本物理

实验的概念界定、开发原则和方法,并搜集整理一系列的低成本实验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正在逐步从被动进行发展为主动进行,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展己经有了质的转变,并且刻不容缓。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首先低成本物理实验可广泛运用到各学段中,国内外物理教育工作者都极力倡导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开发低成本实验,有着大量的实践智慧。但在中国国内,缺乏专门针对性的整理工作,物理教师只有通过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实验。

本研究将对中学阶段的低成本物理实验进行界定,提出开发的思路,对低成本实验进行归纳。具体的目标包括:理论上界定低成本实验;研究低成本实验开发的原则;研究低成本实验开发的方法和过程;开发、整理、创新系列低成本实验。

低成本实验密切联系生活,开发管道多样,形式丰富。本研究努力践行实践,旨在促进物理教师对物理低成本课程资源多元化的开发。通过本研究帮助一些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其一整理归纳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研究最终将搜集、整理大量国内外低成本实验,并将它们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进行归类。同时开发并制作低成本物理实验,创新一些新、奇、怪、显特色的低成本实验。

(二)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只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或者会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而新课改的实施正努力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国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中提出,要“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2

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倡导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利途径。《标准》中再三强调利用日常器具来做物理实验,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设物理实验,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质量,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促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研究开发和利用物理低成本实验是物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低成本、高智慧的物理实验特别适合我国一些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中学。应鼓励教师进行设计和开发高智慧、高教育价值的低成本物理实验。

2.资金紧张、器材医乏的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普九”达标后农村中学实验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完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但是部分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实验设备仍感不足:一是原配仪器未及时更新,与新教材不配套。二是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仪器由于未得到及时补充,数量极其有限。三是有些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功能不理想,以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低。不能满足开展新课程物理实验的需要。若能在农村中学推广普及低成本物理实验,无疑是解决仪器不足和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需要的一条有效途径。

3.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满足新课程教育工作的需要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中学教师实验能力的有效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弹性很大,涉及器材用品广泛,教师再也不能“等、靠、要”了。教师应更多地立足于学校实际,师生合作,勤动手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这对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方法、实验思维、实验能力及实验情感的研究,积极创造了实验条件。探索开发和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做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推进实验的生活化和乡土化,增强实验的适用性,解决实验教学重难点问题,提高教师对实验的举一反三能力,有效地提高实验能力。厂家提供的器材己经不能满足教师或学生的需求或适合本地实际,这就为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素材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有效措施,更是教师创新能力的标志。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幻。低成本物理实验立足生活实际,体现科学原理,许多高科技产品随着生产力提高,成本下降,也可采用成 3

本较低的器材来研究其科技原理,随着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景将更为广阔。低成本物理实验探索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激发创新的过程,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概念的界定

(一)低成本

成本,是经济学中的用语,低,则和高互为反义词,是一个相对性的表述。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低成本运营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经济运营模式,可见,低成本这个概念本身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曾创造性的结合了经济与教育,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重视起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在理科教学中,引入低成本实验这一概念同样地有助于教学的发展,现将对国内外物理教育研究者们在低成本实验概念界定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概述。

(二)国内外学者对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界定

廖伯琴等人的界定,低成本、简易实验是指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便宜的甚至是废旧的材料,自己加工而成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教具和科技作品①。它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便、启发思维和培养能力等特点,例如低成本实验在农村中学的开发和利用。德国西泽斯劳滕大学研究者提出低成本实验指的现象明显并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验。日本学者三井武友、衫本范宏等人认为,低成本实验指简易的、有趣的的基础性的实验,以条文的形式说明:a.无时无处不在的物理学;b.有益于学生掌握科学认知的意义;c.易于表现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d.实验不受情景、条件或场所的限制;e.突出现象的本质。黄英奇在其《新课程理念下低成本实验的研讨》指出低成本实验(low-cost experiment)按其字面意义指出:一种是实验材料价格低廉的实验;另一种是实验费用低的实验 ②。

早在1987年开罗大学举行的一次国际低成本物理教学实验会议上,与会代表们就有了对低成本实验的讨论,最后的初步共识是将低成本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③。目前,国际对低成本实验的共识为,“低成本物理实验”(Low-cost Physics Experiments)是国际物理教育界所倡导的一种物理教学工作行为。其宗旨是,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廉价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以解决或缓解实验器材短缺问题,满足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中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物理实验,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① 张伟、郭玉英、刘炳升·“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待深入开发的重要物理课程资源[J]物理教师,2005(9):123-125.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编理科教学实验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36-138.③ 尚世铱·国际低成本物理教学实验会议介绍和联想[J]教学仪器与实验,1987(6):38-40.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内郭玉英、张伟等学者认同低成本实验属于“非常规实验”,且是物理教学实验的重要分支。从学科教学角度,低成本教具的开发为教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按其来源分类: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常用的生活用品,价值低廉易得的器材、废旧器材甚至废弃物品、简易玩具等;民间传统的工艺及制作,包括民俗用品、传统技艺、民间制作等;艺术作品中的制作,包括艺术器材、艺术技巧等。按其学科分类:依据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可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原子物理学等。

针对物理课堂教学的低成本物理教学实验应该有更明晰的界定。我国对实验的提法很多,有许多相关的概念,如小实验、边学边做实验、非常规实验、简易实验、趣味实验、低成本实验、自制教具。经研究认为,低成本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并不能清晰地判断哪些属于低成本实验,实施开发必然受到阻碍。物理实验本身的开发原则包括科学性、创造性、安全性、直观性、简易性。简易性是低成本实验特有的原则,需要演示时间适度,满足制作成本低廉、结构、制作简易。更好的完成实验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国内外低成本物理实验概念的的界定进行了整理,目的在于得出低成本物理实验的评价方式,进而方便整理一些低成本物理实验。

(三)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现状

对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类。按物理教学活动开发主体:物理教育工作者、各级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活动。按学段开发可分学前教育物理实验、初等教育物理实验、中等教育物理实验、高等教育物理实验;按教学过程可有突破教学难点、展示物理情景、促进习题理解、实现知识拓展、探究新领域(研究性学习);提出按照器材的来源可以是把玩具妙用为科学实验、利用简易物品巧制实验、借用电器引出科学实验、运用新型材料挖掘实验、让高新产品移植实验,如赵力红《低成本高智慧深探究》系列的开发成果;依据按物理学科的知识开发:力学实验开发、热学实验开发、光学实验开发、电学实验开发、原子物理实验开发,如朱正元曾写过《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仪器(力学部分)》。①国内对低成本实验开发主要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分支,体现在自制教具开发中。自制教具本身的特点就是取材容易,易于推广,低成本实验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分,不断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于1986年、1988年、1991年、1995 ① 朱正元.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教具[M].江苏:人民出版社,1978:65-68.年、2000年、2006年、2009年己展开了七届全国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在第二届全国自制教具评比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办事处代表泰勒先生在出席发奖大会时做了强调,国际教育界都很推崇自制教具、廉价教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此召开过多次自制教具研讨会。低成本获奖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湖南教师用针筒制作了的“真空不能传声”演示仪。从第六届评比活动起出现了一些简易系列化的教具。第六届全国自制教具评比时,重庆教师用气球做20多个别开生面的小实验,黑龙江老师提出的用塑料瓶做50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简易、巧妙,便于学生参与。按开发合作的方式,将国外研究归类为自发层面、国家层面和跨地区合作。自发层而,如日本的山猫学会,该学会是由青年教师,实验爱好者自发形成的,旨在自制一些低成本的教具。①国家层面,不少国家有专门的电视节目播放类似实验,如美国电视节目“学生物理日”,德国早在1991年起就开展了“课余俱乐部运动”。跨地区合作,麻省理工学院媒体与技术实验室曾在印度开展一个低成本实验的竞赛活动,旨在帮助印度的农村贫困儿童有机会学习科学和自然的性质。意大利、乌干达曾就单摆问题做了低成本实验的合作。可以发现,国外的开发方式更为丰富,且注重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早些的如1987年开罗大学举行的国际低成本物理教学实验会议,近些的如2009年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在意大利举行的了研讨会。各国与会代表围绕低成本器材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物理教育的实践水平展开了讨论,并交流了许多实验。与国外的交流带来了思路的拓宽,对于低成本实验,国外研究除了实验开发研究外,渗透的研究方法方面也多样化,如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经验总结。例如国外学者专门就开发低成本,高教学智慧实验归纳了48种新技术,36种新型材料。

可见,国外不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重视低成本实验的开发,且开发的管道多样化,尤其在教育经费不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低成本实验来改善相对滞后的实验设施。

(四)国外低成本物理实验研究情况

纵观各国的物理教育改革,低成本物理实验在国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虽然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但仍热衷于低成本物理实验研究,因为他们认识到理科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是无法单靠黑板或屏幕来达到的。在日本,就有一大批热心于低成本自创物理实验的教师,近年来特别活跃,组织了许多物理教学研究团体,其中最出名的是“山猫 ① 罗星凯·国际物理教育通讯轻松随便的形式丰富实在的内容古屋特别例会记实[J]国际物理教育1991(8):32-36·“山猫”学会名

学会”,他们本着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自创了许多高智慧的低成本物理实验,在桂林召开的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从简明教具到高级火箭的一系列精彩自制的低成本实验装置,在大会上进行表演,连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都情不自禁地在实验表演会上奋力去拉一拉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马德堡半球,在美国也非常重视低成本物理实验,电视节目上经常制作一些趣味实验指导学生。在英国,教师要接受制作和表演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技能培训。在桂林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会上,欧美的许多物理教师,随手拿来就可以做许多实验,常让发展中国家的教师自叹不如。国外代表在自创低成本教具方面,可以说是精品荟萃、高手云集。当今在物理教学改革中,提倡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已成为一种共识①。

(五)我国低成本物理实验研究情况

我国也一直倡导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20多年前,朱正元老教授就留下“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至理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开发和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在科学教育和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积极地投入实验自创及对学生的指导。如1999年8月在广西举行的“99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上,各国物理教师带来了很多实验教具成果,选题重点围绕以下三个主题:①高智慧、低成本的物理实验(常见材料的巧妙应用),②高技术、低成本的物理实验(新技术、新材料的恰当应用),③物理实验的教育应用开发(教育新思想、新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渗透)。在会上我国深圳华侨中学研制的教具“红外寻的枪”、“蝙蝠车”等巧妙应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实验构思新颖,现象生动有趣。东北师大韩长明教授用塑料瓶制作的简易教具系列,构思巧妙,制作精美,趣味性强。南京师大刘炳升教授用装胶卷的暗盒制作物理小车、滑轮、共鸣器、万花筒、反冲器等,可做力、声、光、静电等几十种实验。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在低成本实验方面也有许多精巧的设计。福州师专陈汉凯老师擅长静电低成本实验的制作与表演等。这些事例说明了我国物理教育界在低成本自创实验研究设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就②。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一线物理教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因低成本物理实验在许多人的眼里感到其档次低,而对它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和系统深入的研究。

① 黄英奇,蔡嘉灿·重视物理低成本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2,6(20):104-107.②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145.(六)低成本物理实验应运现状

国外重视家用低成本实验,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先后介绍了60余个光学家庭实验。英国完全采用实验室授课制,一天做三次实验,每次3小时,并实行每人一套仪器,形成独立进行实验的制度。实验课占物理课时50%以上。英国教师在就职前必须接受实验的技能培训,课堂中花费60一80%时间对11一14岁的儿童,30%时间对16一18岁的少年进行实验教学①。德国每堂物理课必做2一3个演示实验,教师往往根据教学需要自制教具,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以形象的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这种趣味性带进学生实验。在西德,他们的初中物理课有300多个实验,许多是简单易行的低成本实验。例如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Kaiserslautem University)研究者设计出磁铁和铁屑演示磁场的实验。在美国中学物理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用实验说明的一般就不用语言说明,同时理科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这样一节课中往往先做实验,有时甚至大部分时间在做实验。并且美国中学提倡用低成本的、随手可得的东西做物理实验,经过教师的设计,许多简单的生活物品被用来演示各种实验②。如美国北加里佛尼亚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网站介绍的力学实验不碎的玻璃杯。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的老师利用泡沫和吸管演示乙醚蒸发。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也重视了低成本实验在其中的地位。由于研究能力所限,未找到研究低成本实验相应的三次文献。依据二次文献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学》,确定下列六种核心期刊为研究素材来源,《物理教学探讨》《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教学仪器与实验》《物理实验》《物理通报》。在学术期刊网上,逐篇查阅六家杂志社五年内的近万篇文章,从中选取353篇代表性的低成本物理实验文章。国内相关书籍中,确定与本研究相关的38本专著,摘录了103个有代表性的低成本小实验。书籍方面,在朱正元“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③④⑤思想的影响下,罗星凯、黄国雄、赵力红等物理教育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热情。出版的专著如冯容士,陈燮荣:《一物多用的物理小实验》,赵力红,减文或:《高中物理探究性趣味实验》,这些小 ①② 雷庆·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5):4-5.雷庆·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5):4-5.③ 本刊编辑部.“红烛照人寰”精神永存—纪念朱正元教授逝世一周年[J]物理教师,1986(2):1-2.④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学习朱正元先生的教育思想,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纪念朱正元教授诞辰100周年[J]物理教师,2000(12):1.⑤ 杨勇诚.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与作用重温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的物理教育思想[J]物理教师,2007(10): 26-27.实验集的书籍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相比较国外而言,国内专著和归类较少,制约着低成本实验的推广。

本研究将以此为落脚点,开展大量整理工作。由于按知识体系开发最为普遍、容易归类且便于和国内外一线老师实现教学上的交流,本研究对低成本实验开发将采用此种归类方式,即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进行整理开发。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思路

高中物理实验的类型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及课外实验与小制作。本文根据普通高中物理《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现代教育理念,在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整理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低成本物理实验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低沉本物理实验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过程与方法,与此同时开发了几个典型的物理低沉成本实验。最后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进行归类、搜集并整理国内外大量的低沉本物理实验。

(二)方法 1.文献法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等途径广泛搜集与低成本实验相关的论文。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五、研究计划

(1)2013年7月——2013年9月: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构思文章写作思路

(2)2013年9月——2014年9月:教学实践,并完成论文初稿(3)2014年10月——2015年5月:论文修改,定稿,等待答辩(4)2015年6月:答辩

六、论文的基本框架

一、前言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对低沉本物理实验概念的界定

(二)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现状

(三)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应用现状

三、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物理实验

(二)低成本物理实验

(三)新课标物理实验的基本理念与思想

四、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简易性原则

(二)直观安全性原则

(三)创造性原则

五、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一)基本过程

(二)基本开发方法

(三)具体方法

六、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进行归类、搜集并整理国内外大量的低沉本物理实验。

七、研究成果与结论分析 主要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七、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编理科教学实验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36一138.[2] 张伟、郭玉英、刘炳升.“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待深入开发的重要物理课程资源[J]物理教师,2005(9):123一125.[3] 雷庆等.农村中学开发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饭),2008(2):139一141.[4] 黄英奇.新课程理念下低成本实验的研讨[J]物理教学探讨,2004(6):15一16.[5] 尚世铱.国际低成本物理教学实验会议介绍和联想[J]教学仪器与实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篇七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了很多的实际问题, 对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 除了理论知识的内容之外, 其实验内容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其实验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受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重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 轻实验”的问题, 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 使得实验课程的安排数量明显少于理论课程的教学。

2. 实验教学模式的僵化

在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之中, 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通常通采用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完全按照实验目的、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结果讨论等操作流程来进行, 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得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无法实现对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3. 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由于学校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再加之教师实验教学模式的僵硬, 使得学生实际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 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远远低于对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 但是上实际上, 学生对物理实验中的所有仪器的使用方法不明确, 导致实验失败, 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要想改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效率, 就必须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着手, 积极探索其有效对策, 具体方法如下:

1. 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

要想彻底改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转变对实验教学固有的观念。首先,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 要大力的投入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财力和物力投入, 对实验设备及相关设施进行完善;其次,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要更加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 积极转变教学的方法;另外, 对于学生而言, 也要讲实验内容的学习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 不断的提高自身实验操作水平的能力。

2. 转变实验教学的模式

教师要积极转变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来实现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和实验现象的引导, 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 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如何让气球爬坡?”的问题, 提供学生一根细线、一个带环的气球,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如何利用仅有的两样物品实现实验的完成,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已经被越来越重视。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当中, 教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使其知识的感性理解逐渐转化成为理性理解, 以提高对物理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探究型实验, 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性质与规律等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对加速度的测量, 教师在适当予以帮助, 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结束语: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 必须将实验教学方法重要的位置上, 增加对其的重视程度, 通过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等方法实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物理与其他学科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它主要是以物理实验为主, 且高中物理的难度水平较高, 因而其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迟元宏.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J].成功教育, 2013 (24)

[2]孙晓国.浅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 2015 (5)

[3]冉龙江.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 2015 (2)

8.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前言

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加强对物理学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物理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物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性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内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获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的直观形式。高中物理新大纲对实验能力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一新课改要求特别强调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将其作为物理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手段。

三、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来完成。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接受老师对物理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仅明白物理理论知识是不能彻底掌握物理知识的,必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才能加深印象,在内心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消化掉。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使物理学科保障教学上的完整性,使理论知识有适当的用武之地。

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必然引起物理教学的极端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使老师无法更好的掌控教学效果。因此,还应当考虑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验教学的适当均衡。物理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更大的自信,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身于物理学习。同理,大量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他们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物理实验教学寻找到了其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平衡点,从两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动手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每个学生得到操作的机率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使得每个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充分融人物理教学氛围中,从而在整体上确保物理教学的效果同时,有些较为复杂的物理实验,需要多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有序的状态下完成物理实验。当然,实验教学的有序性需要学生们分工明确,并且具备较好的团队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共同努力顺利完成物理实验。

四、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高中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普遍不尽人意。实验室数目少、面积小,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验员学历低、业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仪器数量少、陈旧、使用率很低;实验室管理机制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的理念约束下,物理实验教学大多是围绕高考运作,而不是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直接目标。据调查,高级中学实验课开展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验设备齐全,实验课开展的较好的部分学校,他们能够根据大纲和课本要求开出全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也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和自主创新活动不足的缺点。例如,演示实验多是由老师表演、讲解,学生观察,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仪器及现象,影响了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组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和讲义的要求,实验室将所需仪器摆放到桌上,学生则根据教师和讲义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根本没有创新训练的机会;第二类是那些实验条件差,或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的学校,只能开出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往往是选做几个高考热点实验,其它实验则靠老师讲解;第三类是根本不做实验的少数学校,实验完全由老师讲授,学生则按照老师的讲解去死记实验的有关问题,练习有关的考题。

五、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理念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素养。注重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在物理实验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提倡在物理实验教授上的多样性和学习上的自主性。在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上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它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习物理学相关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物理学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習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高中物理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形势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物理学应用广泛,加强对高中物理实验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徳鱼.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民办教育研究,2013.3(2):166~168

[2] 王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新

西部下半,2012.4(4):243~247

[3] 高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价

上一篇:春节客户礼品方案下一篇:仲裁申请书答辩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