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原文及翻译

2024-09-26

《后羿射日》原文及翻译(通用11篇)

1.《后羿射日》原文及翻译 篇一

“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三、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若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促织》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看,显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影晌而写成的,其着眼点全在于揭露和讽刺上。小说通过主人翁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2.《后羿射日》原文及翻译 篇二

翻译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语言科学,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 1999) , 强调“准确而整体地表达”。然而, 这并非是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以为,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从小就耳濡目染, 因此我们中国人做汉英翻译, 理解汉语原文不成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在翻译之前, 正确梳理原文往往不可或缺。

2. 原文梳理

2.1原文梳理的定义和意义

原文梳理是指迅速识别文本类型、行业特征、应用场所、文体特征和目标读者, 尽量理顺其叙述思路, 划出较难处理的词句, 剔除其可能存在的非常规表述, 同时调整其句间联系, 从思想上做好词汇量、句型复杂程度、交际层次等的准备工作。 (常玉田, 2010)

做翻译的是译者, 但是汉语原文的作者同译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发现, 中文原著或原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或者原文词不达意或过十简化、造成含义模棱两可, 这就给译者增加了困难。拿来就译, 往往见树不见林, 容易影响到最后译文的整体质量。

2.2原文的错误

2.2.1数量词

例1:徐明林身为 (老挝) 昌胜达公司丰沙里县子公司负责人……他手下管着30个种植场的工人……

分析:原文中的“30个种植场的工人”到底是“30个种植场”的工人, 还是“30个工人”?难以定夺。后经查询, 种植场只有一个, 数量为30的是30个种植的工人, 不是30个种植场。原文意思梳理后, 译文如下:

Xu Minglin, who is in charge of (Laos) Changshengda Company Phongsali Subsidiary, has 30workers to grow coffee.

2.2.2错别字和词语误用

最简单的梳理是纠正原文中的错别字和其它笔误现象。有时原文是手写稿, 打字员或看不清或看不懂, 就猜着打印出来找人翻译了。有时则是因为业主与中介、中介与译者之间采用了传真、复印、扫描等媒介, 致使有些文字难以辨识。有时则是原文作者的问题。无论什么原因, 只要译者不加梳理就开始翻译, 极有可能形成错误。

例1:唐时, 宋州 (今河南商丘) 、毫州 (今安徽毫县) 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分析:原文的“毫州”、“毫县”可以肯定是错的, 按照“毫”字查字典进行译音翻译必然误己误人, 应当是“亳州 (安徽亳县)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silk produced in Song Prefecture and Bo Prefecture is of high quality.

例2:马琳在世乒赛决赛时的表现差强人意, 令人失望。

分析:成语“差强人意”是说“差不多”, 目今媒体和学生作业中, 这个成语用作“不如意”理解的比例极高。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差强人意”后, 译文如下:

To our disappointment, Ma Lin didn’t play well in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2.2.3形式逻辑

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允许有所含糊, 而英语更为注重形式逻辑。部分原文叙述中的分类, 有的时候比较混乱, 有些术语不够统一, 或者叙述顺序不够清晰, 都会造成译者难以下笔。只能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译者主动地仔细梳理、安排, 在句型、词序和叙述顺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1: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 我都爱读。

分析:这个句子划分“外国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标准混乱, 前面的按国别分, 后面的按时代。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标准不一致, 导致分类不当。对原文进行梳理, 将“古典的”删去后, 或另起一句, 译文分别如下: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 and so on.

I like read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est, such as British, French.I also like reading classic ones.

例2:幼儿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最好时期。

分析:“幼儿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 跟“时期”不是一类概念, 用判断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 属于不当判断, 应把主语改为“幼儿教育时期”。判断不真实、不恰当, 就造成了语病。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eriod is the best time to develop human’s intelligence.

例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 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分析:前边说“能不能培养出”, 后边说“也是根本任务”, 那么“不能培养出”也成了根本任务了。犯了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的逻辑错误。对原文进行梳理, 删去“我们能不能”后, 译文如下: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with"Four Qualifications" (ideals, morals,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s) is not only a crucial th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arty and nation, but a basic task for education.

2.2.4病句

“病句”是指按照汉语语法来看属于病句, 但不至于影响到译者的理解。假如译者不加重视, 不去进行梳理, 又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甚至造成译文读来感到好笑, 或者目标读者可能会觉得费解。

例1: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分析:“切忌不要”, “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应将“切忌”或“不要”删去,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Near-sighted people should take the inspection by the professional doctors and wear suitable glasses.It’s not advisable to refuse to wear glasses for fear of trouble or disgrace.

例2: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论证, 已于2011年7月成立 (老挝) 昌胜达咖啡有限公司, 从此开始在老挝丰沙里省的咖啡项目的运营。

分析:原句缺乏主语, 但不影响到译者的理解, 而英译时需加上主语,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Yunnan Changshengda Investment Co., Ltd.,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established (Laos) Changshengda Coffee Co., Ltd.in July 2011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in Phongsali Province, Laos.Since then the company has started the coffee project.

2.2.5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例1: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分析:“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On my way back home, I shall visit the Olympic Village in Beijing and take the newly-built subway.

例2: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分析:是“其他学校”, 还是“其他领导”, 发生歧义。对原文进行梳理, 这时需要向原作者询问清查, 知道是“其他领导”后, 译文如下:

Principal, deputy principal and other leaders attended the orientation meeting.

2.3其他调整

译者要本着为客户服务的精神, 多花一些时间整理一下原文, 以求完整而充分的理解, 也方便了自己往下翻译:梳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原文作者学好用好汉语,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译对译好英语——只有做到了, 才能更好地服务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

例1:我们做这样一个项目, 除了有公司全体员工精诚一致、拼搏努力外, 还得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市政府、老挝各级政府及相关农林局、禁毒署、香港乐施会、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的大力支持。

分析:“还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在中文中, 中间罗列了一大串定语, 中文是可以这么说的, 而且还是很地道的中文, 但是如果照原文翻译, 只怕会不合英语表达方式。因此英译时需先说出中心词“支持”, 再用介词短语说明“支持”的来源, 对原文进行梳理后, 译文如下: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oject, all the staff of the company are of one heart and working hard, and we also received lots of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mong whom ar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Kunming City, the Lao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reau, the UNDCP, Oxfam Hong Kong, Peking University, and Yunnan University.

3. 译者定位

由于汉译英这件事的性质本身使然, 希望译者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批判地审度原文;二、虚心地重视基础;三、勤奋地查阅资料;四、细致地落实细节。这四个方面其实是同一个主题:要认真对待, 要解决“态度”问题。

4. 小结

由于客户要求翻译的东西真可谓五花八门, 同时交来的汉语稿子中的汉语文本, 各类问题实在是千奇百怪。在做翻译本身之前, 必须先对汉语原文作一番细致的梳理。梳理正是理解原文的过程, 也是争取译文语意正确的保障, 否则翻译的时候容易事倍功半。“翻译首先在于实践。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 不断练习, 不断总结, 逐步认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吕瑞昌:1983) 。

摘要: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 其过程是一样的,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 表达不准确, 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 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自己大量的实践中, 探讨汉英翻译原文梳理重要性。

关键词:汉语原文,错误分析,翻译

参考文献

[1]常玉田.商务汉英翻译 (研究生)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螽斯原文及翻译 篇三

原文

作者:佚名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①螽(zhong)斯:蝗虫。羽:翅膀。

②诜诜(she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样子。

⑤薨薨(hong):很多虫飞的声音。

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⑦揖揖:会聚。

⑧蛰蛰(zhe):多,聚集。

译文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乱纷纷。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闹哄哄。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聚成团。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成片数不清。

赏析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4.谷雨原文及翻译 篇四

谷雨

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注释

1、谷雨:是一年的第六个节气,在春季是最后一个节气,后面就是立夏了。谷雨日为每年4月19日或20日,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采茶的时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这时江南秧苗初插、作物新种,华南地区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山夜雨”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的收获是颇为适宜。

2、雨频:指谷雨节气里江南地区阴雨频繁,雨量充足。

3、霜断:指时间到了谷雨时节就不再有霜了。故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

4、清和:指天气清明和暖。魏·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5、茶香: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谷雨茶价格比较经济实惠,水中造型与口感也不比明前茶逊色,使茶客通常更追捧。

6、燕弄梭:燕,指燕子。燕弄梭喻指燕子在衔泥筑巢和捕虫的过程中穿梭于田边树木之间的情形。如左河水的《归燕》诗:“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捕虫剪雨飞。”

7、布谷啼播:布谷,指布谷鸟,也称杜鹃鸟、子规鸟。相传远古时蜀国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了以后化为子规鸟(有名子鹃),人们便把它称为杜鹃鸟。每当春季,杜鹃鸟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块块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鲜血洒在得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实际上对布谷鸟细加端详,它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

8、春暮: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暮春。谷雨节气里,此时雨水较多。

9、栽插种管:指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移栽蔬菜、苗木,插秧及田间管理等农事。

10、诸多:指许多、很多;好些个。

赏析

《谷雨》是一首描写春季最后一个“节气”的七言绝句诗。作品描写了在此节气里,中国大部分地区“雨频霜断”的天气、“柳绿茶香”的碧野,莺歌燕舞的田地等暮春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在这春末之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繁忙,栽插种管之农事多的农业生产情况。

作品开头第一句“雨频霜断气清和”,用短短七个字描述了进入谷雨节气后江南一带天气的基本特征,表达了此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的情形。一是江南等地区阴雨频繁,雨量充足;二是不再有霜了;三是天气已变得清明和暖了。

第二句”柳绿茶香燕弄梭”,描写了大地在谷雨节气里的动、植物变化情况:柳树从3月发芽到进入谷雨节已经碧绿依依。历经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又经过今年温度适中、雨量充沛的春季,处处茶树已经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活,香气怡人。同时,从海岛回归农家的燕子,不断穿梭于桃柳之间,捕捉昆虫,衔泥营巢。

“布谷啼播春暮日”中的布谷,指布谷鸟,也称杜鹃鸟、子规鸟。相传远古时蜀国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了便化为子规鸟(布谷鸟),每当春季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催人播种。此诗句,一方面通过描写布谷鸟,具象地细化“暮春”时节的特征,另一方面为诗的结束句进行了铺垫。

5.论语原文及翻译 篇五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 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咏雪》原文及翻译 篇六

咏雪

出处·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7.劝学原文及翻译 篇七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译文:

8.短文原文及翻译 篇八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9.关雎原文及翻译 篇九

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youzai),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原文字词注释: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周南都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

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形容它们的融洽。

好逑:等于说佳偶。逑:配偶。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寤:醒着。寐:睡着了。

思服:思念。服:想。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慕。

10.诗经原文及翻译 篇十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诗经·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1.《论语》原文及翻译 篇十一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篇原文翻译: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上一篇:你真的了解笔迹鉴定吗?下一篇:学校食堂及周边饮食摊点卫生专项整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