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的名言

2024-10-25

关于传播的名言(共8篇)

1.关于传播的名言 篇一

名人推荐

能量有正负,应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药和海啸也是能量。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灰暗无序。作者以大量生动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传授给普通人如何积聚起内心正能量的诀窍。你读了此书并认真践行,就能将心理垃圾转化为积极温暖的活力,开启你的正能量神奇之门。当正能量持久稳定地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负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断走向精彩。——毕淑敏

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意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或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因为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

清澈而单纯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正能量,而自私的心看见的只是复杂、混沌。——稻盛和夫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

如果一个人不执著愚直,他就不会成长。饱经坎坷,是对我们内心能量的一个考验。——孙正义 软银集团的创始人

你能经历的最大冒险,就是过你梦想的生活。只有奋斗,你的人生才会充满正向的能量。

——奥普拉温弗瑞 美国脱口秀女王

能量有正负,应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药和海啸也是能量。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灰暗无序。作者以大量生动的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传授给普通人如何积聚起内心正能量的诀窍。你读了此书并认真践行,就能将心理垃圾转化为积极温暖的活力,开启你的正能量神奇之门。当正能量持久稳定地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负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断走向精彩。——毕淑敏 知名作家和心理学家

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张德芬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

宇宙中有一股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能让人拥有想要的一切。——朗达拜恩 畅销书《秘密》作者

我们心中有两个不同的能量区,一个是愤怒,一个是正念。保持内心的澄明,学会放下,才能激活内心的正能量。——埃伦兰格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幸福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有关身体、情绪、信念的秘密,就藏在这本书里。——吉尔伯特 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愉悦力,正能量,我们一起来分享。——姚晨 知名演员、微博女王

开心的泪水和拥抱都能带来许多的正能量。——梁静茹 知名歌手

2.关于传播的名言 篇二

大众传播指的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媒介机构向大面积的受众传递源源不断的信息量的过程。其中,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负责信息承载、交换及传递的工具,被称为媒介。而大众传播正是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媒介来发挥自身的功能。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被赋予面积大且成分杂、传播媒介为电子媒介以及传播的信息辐射广、速度快、高持续、全公开的特点。

大众传播语境之下的人类沟通和交流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几方面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甚至成为人们接收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工具,很多事物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确实产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一、大众传播语境的文献统计

以2004年至2015年为期,在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上以“主题”为搜索前提输入“大众传播语境”,再点“高级检索”搜索得到70篇文献。按学科类别分组,得到各相关来源篇数(表1)。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整理,我们可以将这十年中关于大众传播语境的文献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第一,主要集中于新闻与传媒类。此类文章多达50篇,具体分为三类:一种是将不同媒介放置在大众传播语境下进行的效果研究,如宁妮娅《大众传播语境下手机媒体受众研究》;一种是对大众传播语境下的话语研究,如张鹭《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最后一种是结合大众传播语境对文化现象以及传媒现象的解读,如陈将莉《大众传播语境中的自觉文化式微与大众文化狂欢——刍议建构传媒“文化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第二,结合各艺术门类下的研究。这一类的研究中,通常会分析那些需要借助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传播的艺术门类,并对其具体发展情况展开相关研究。如电影类:陈强、贵兰《〈功夫熊猫〉的叙事学解读》,王玉坤《试论电影中的昆曲元素》,电视类:赵雪《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音乐类: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龙华云《大众传播语境中的流行音乐观念与创作》;又或者其他类如孙艳辉《大众传播语境下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转化研究》。

第三,结合文学与文艺理论等学科下的研究。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为纸质媒介,而很多文化经典的传播受众也为精英阶层,但是在大众传播语境的大背景下,从传播媒介到传播受众通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部分学者就是分析这种转变的。如曹怀明《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转型》、邢建昌《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等。

第四,就是将大众传播语境的研究交叉其他学科的,因为只要涉及人类的传播和交流,就都有可能从大众传播语境入手去进行交叉分析。如结合民族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如何重建自身的“话语场”;还有结合群体及群众组织,研究在大众传播影响下,不同的群体如何定位自身的身份,如金艳《大众传播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研究》。

二、大众传播语境的研究角度

通过对搜索到的来自不同学科的70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对于大众传播语境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结合传播媒介特点进行的研究

在这一类的文章当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围绕着大众传播的媒介特点来写的,主要分析的是在不同类型的媒介入侵下,传统信息传播特点会有怎样的改变。例如邢建昌在《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中认为:媒介是解读大众传播的首要因素,离开了媒介的支持,传播是无法顺畅进行的。而在姚荣的《大众传播语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策研究》中也表明了一样的观点,他认为:伴随着当今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将会慢慢丧失一直以来传播知识的主体地位。那么,高校图书馆作为培育知识分子的主场,就需要改变传统方式,积极与大众传播媒介互补共通,即寻求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新科技和新成果,善于运用lib2.0、lib3.0等新技术,提高自身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度,并使两者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共同达成双赢的局面。这一类文章往往都是为接下来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引导,分析出大势所趋,建议人们不应该一直守旧,而应考虑当下人们信息交流沟通的大背景环境。

(二)从传播者话语权角度进行的研究

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往往来自专业媒介平台中的传播者,甚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占话语绝对主导权的个人。但在手机和网络都占据传递信息重头的今天,对话语权的研究也因大众传播语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目光聚焦在了大众传播语境下传播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中。首先,是否能掌握媒介的使用,成为话语权区分的手段之一,所以那些偏远山区和弱势群体的声音如何被听到是学者普遍研究的问题之一。其次能够掌握媒介、占据话语权的人或者组织,该用哪种方式说才能够让信息传播得更及时有效是问题之二。

1.弱势也要占。这些文章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发声,认为社会应给予相应的话语权。金艳在《大众传播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研究》中就指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众传播中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彰显,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缺失状态。在这个问题上,金世玉在《论大众传播语境下中国农民话语权的重构》中更进一步总结到:农民作为社会群体构成的重要一环,话语权是他们应该有且必须具备的权利。一个社会群体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少媒介资源,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话语声音的力度。

2.占者如何说。在这类文章中多是结合电视节目,并且意识到占有绝对话语权的主持人如果想交流沟通得更好,自身的话语一定要遵循大众传播语境。比如梁子在《浅析电视访谈节目的大众传播语境——以〈鲁豫有约〉为样本》中提到,电视访谈节目情景语境中的大众传播语境,决定了鲁豫在接纳、采访、倾听、交流时所选用的话语方式。赵雪在《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中,也针对大众传播语境说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节目内的传者和节目外的观众共同借助电视这一媒体进行交流,而这个交流的语言环境正是大众传播语境。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语境:现场主持人与节目外观众的交流、节目嘉宾与节目外观众的交流以及现场主持人和节目嘉宾一同与节目外观众交流的语境。

第一类弱者也要占话语权的文章优点是发现了在大众传播语境中社会的这一问题,但是在解决方法上依然没有成熟观点的提出。第二类已占话语权的文章中,优点是为广电从业人员提出了理论指导,但是问题是分析范围过多集中在电视节目中,而如今的手机、网络的发展,有很多类似在生活中占有同样话语权的意见领袖或者自媒体的出现也占据了一定的话语,接下来可以把分析重点往后者偏移。

(三)从受传者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这一类文章通常从某一类受传人群出发,结合大众传播语境特点进行研究。如孙琳琳、张凡迪站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否会被大众传媒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大众传播语境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基于沈阳地区大众传媒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到:青少年因其年龄较小、价值观及个人人格尚未发展成熟,所以对事物辨别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属于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媒介精心建构出的内容往往会被青少年误以为就是真实世界的现实情形。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出相应群体的数据和特点,用以作为解决相关问题或现象的依据。

(四)从传播内容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这一类文章主要结合大众传播语境的特点,对传播内容的分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内容应通俗易懂。因为大众传播语境的受众特点是人数广泛并且成分复杂,这就决定了传播内容上需要“接地气”。张鹭在《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中认为:新闻作为面向广大受众的新闻信息,其语言风格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变,首先在文风上突破传统,其次在具体话语的应用上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正好地契合当今的大众传播语境。

2.通俗不可以低俗。这一类文章围绕大众传播语境下传播内容过度“取悦”受众导致低俗化现象进行研究。陈将莉在《大众传播语境中的自觉文化式微与大众文化狂欢——刍议建构传媒“文化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中就提出:大众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娱乐化、通俗化,但是在大众传播中一些媒介为了获取受众开始无限制无底线地提供娱民节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致使人们丧失清醒的批判眼光和理性的思索,使人们越来越碎片化和无深度,开始习惯并深陷在这无思想的愚民沼泽中。

这类文章起到了指路灯和警钟的作用,通过理性的分析,具体指导出什么类型的内容是适于在大众传播语境中传播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什么是内容的设置底线,反其道而行之终究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五)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这类文章结合的学科非常广,但是终归研究的都是如何在大众传播语境下拥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个课题。刘清远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平面设计的媒介研究》中提到,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任何消息的传送和接收都离不开传播,换句话说,也同样离不开传播媒介。刑建昌也在《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中认为,离开传播过程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将会变得毫无意义……著名学者刘心武正因开启了“将学术型刻板讲课变为一场极具视听冲击的电视说书”这一先河,让“百家讲坛”一时间受到全国数以万计的受众喜爱,收视率得到直线飙升。

这些文章有的是提出方法,加强传播效果的;有的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弊,并非一味趋同去求得一时的效果为最好,所以理性的分析和对发展的预测,也是接下来需要注意的重点。

三、结语

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都是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进行的,沟通是否有效顺畅会受到所在语境的制约,所以对语境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毕竟这是一个需要信息交流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其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大众传播语境的研究相对已经很完善,并且覆盖了很多的交叉学科,但是有一点欠缺的是,大部分的学者都是站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对其他学科门类发展的研究,而对大众传播语境自身课题的理论深度研究还是相对空白。接下来,这一空白的弥补也是大家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只有理论常思常新,才会永葆指导实践的价值。

摘要:人类的交流和沟通,除了狭义上的语言交流,更是在一定背景情境下的沟通。这种交流沟通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内容不一、功能各异的语境所构成,人类的传播活动无不身处其中受其影响。大众传播语境就是语言环境这个庞大系统里的一个重要子类型,对其的正确认知将有助于传播的有效性及沟通的顺畅度。回顾2004年至2015年期间关于大众传播语境研究的文献,对大众传播语境的研究方向、研究特点及研究空白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大众传播语境,传播,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邢建昌.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J].文艺研究,2008(9).

[2]赵雪.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3.关于设立传播博物馆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传播;博物馆;股份制;公益性;经营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73-03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夹杂着一部人类传播发展史。在传播和其它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建立起各种关系,并组形成复杂的人类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共同劳动的需要,“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人类迈出了区别于动物传播的重要一步——产生了语言。由于事务记录和管理需要,岩画、结绳记事和原始象形文字等传播载体逐渐形成。经过漫长的实践、认识、传播过程,人类自身得以不断进化,社会也不断进步发展。据古书《古今注》记载,上古时期尧曾经“设诽谤之木”,“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既作路标,百姓又可以在上面表达对政府的意见[2]。又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记载,夏朝时我国就有类似现代新闻采集发布的制度:“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3]”殷商以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简牍、锦帛、纸张、印刷术等早期传播载体,以及邮驿、书院等机构不断发展完善。近现代以来,现代报纸、电报、摄影、电话、广播、电影、电视、人造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手段以及相应的传播机构使得人类传播范围极大拓展。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普通人可以掌握到的信息是在口耳相传或者手抄传播以及印刷传播时代的专家也难以企及的,在世界各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形式多样的传播活动,信息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物质和能量。这些传播活动的产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它们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又是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然而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传播在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不安。

从宏观的角度看,拥有较强传播能力的文化,不断挤压传播能力较弱文化的生存空间。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这就如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一样,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构成了某种隐患。在大众传播层面,娱乐化的泛滥发展,使得人们追求享乐的同时失去了许多思辨的时间和空间。

在组织和群体传播层面,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使得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的信息传播处理规范而高效,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然而许多单位或团队却忽视了团队文化建設和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由于知识结构和团队文化等因素,导致集体应变和创新能力下降。在人际传播层面,手机、计算机、QQ、微博等软硬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外界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回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丰富而快捷,但是人与人内心的关系却并不如以前密切。人们在各种信息的海量冲击中,丧失了许多自我传播的时空。由于直接体验的机会减少,接受间接经验的机会增加,而且信息传播出现了与人类实践内容的对应关系不均衡加剧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一些人对世界的认识多少有些片面而肤浅。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1970年代指出的状况:“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名气和他接近生产线的程度成反比”[4],有增无减。甚至出现了本来是为人们服务的技术(包括但不只是传播技术),左右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的现象。形成了所谓的“技术垄断”。

二、设立传播博物馆的意义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在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五种主要的传播形态: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常需要稍作停留,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问题。博物馆就是这样的一所驿站。

1.博物馆是重要的知识源泉。当今社会,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传播活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众多的知识门类,同时传播活动自身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虽然人类的传播活动历史悠久,但是专门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传播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传入我国也不过30余年,是一门仍在发展成熟的学科。普及、应用、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知识和传播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事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建设一所收集并展示与人类传播发展史相关的实物及资料的博物馆,回顾、再现、梳理、总结人类传播发展史,对方便专业人员从事相关科研教学活动,提高国民媒体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审美素养,同时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都有重要作用。

2.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制高点。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兼具收藏、研究、教育三种基本功能。[5]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集中体现在文化传播能力和感召能力上。发达国家的往往用3个M(Museum、Market、Media)影响文化[6],其实践证明,博物馆(Museum)是除了市场(Market)和媒体(Media)之外,对文化发展影响力更重要。

3.博物馆是话语权的重要体现。从传播的视角看,博物馆的藏品陈列是一种无声却最有力的传播,任何构思精巧的文章或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其可信度与说服力都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4.博物馆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毛泽东同志1958年9月17日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5]。可以预见,通过对世界上独有的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传播史的展示,对于增加中华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5.博物馆是文化和区域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博物馆的公益性是发展主流,但它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文化产业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博物馆是集中体现区域文明发展历史及现状的载体。许多国际上有影响的城市都把博物馆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有关人类传播的专业博物馆有: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北京市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国外较著名的是美国有一所规模较大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英国的国家传媒博物馆(National Media Museum),另外德国有一所报纸博物馆等。我国缺少一所比较系统的介绍人类传播发展史以及现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这显然不利于人们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传播——这一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同时与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也是不相称的。

三、在陕西西安设立传播博物馆的优势

1.远古以来。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陶器上就有绘画和原始的文字。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7]。除了陶器刻画,半坡遗址还出土了只有一个吹孔的“陶哨”,可谓吹奏乐器的鼻祖。此外,临潼姜寨等地也有史前人类传播遗存。

相比原始文字而言,后续的汉字一般被认为是黄帝时期由史官仓颉(白水人)创造,西安南郊有造字台遗址。甲骨文在殷墟被发现,但在陕西也有出土,且不乏特色。单在周公庙遗址发现可辨识西周甲骨文已近2600字,超过全国其他地区发现总和1100字的2倍多[8]。陕西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金文)占到全国金文的一多半以上。关于烽燧,骊山烽火台因“烽火戏诸侯”名扬天下。简牍的历史源远流长。最著名的记载就是秦始皇每天批阅竹简达一百二十斤重。秦始皇焚书坑儒则是极具惨烈的舆论控制活动。

造纸术方面:“灞桥纸”、“扶风纸”,均为西汉时期之物,证明早在蔡伦之前,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古法造纸在长安至今有传承。书法中的大篆、小篆、隶书、真、草、行书形成都与陕西有密切的渊源。在绘画方面,从史前人类刻画到汉代的毛延寿、唐代的阎立本等直到当代的长安画派举世瞩目。在印刷术方面,目前存世的、考证年代最古老的木版印刷品是1974西安唐墓出土的《陀罗尼经咒》。周秦汉唐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各类信息传播,浩如烟海,除上述之外,音乐、舞蹈、诗词、戏曲各具特色。以口耳相传的歌谣、传说散布各地。

2.近现代以来。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书籍、报刊以及西方传来的电话、电报、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得到空前发展。被誉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曾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后来主持《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盛誉。中共中央机关从1935年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直到1948离开延安。这13年间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等红色传播事业在延安发展壮大。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即《陕西日报》前身,当年承担了党中央、陕甘宁边区的主要宣传任务。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开播,发出了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声。其后成立的西北新华广播电台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使文艺传播面貌一新,涌现出一大批持久影响当代中国的作品。1960年7月1日,西安实验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的前身)开播,是我国较早开播的省级电视台。电影放映1910年进入陕西陇县。1938年春,延安建立抗敌电影社。同年8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拍摄新闻、记录电影和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西安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8月,现在的西部电影集团是我国四大电影集团之一。广播影视技术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由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有线和无线传输交替更迭,从胶片到磁带一直到非线性存储处理等多个阶段。采集、存储、制作、播出、传输、放映、接收設备不断更新换代。广播影视节目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不断变化,观念不断更新。这些都留存下来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陕西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缩影。此外,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军事、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各行各业都伴随着丰富多样的人类传播的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形态。收集整理这些曾经在各个行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已经闲置不用的有关传播的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形态,既是资源挖潜,也是变废为宝。

3.政策法规层面。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法规,对各类专业博物馆积极支持。陕西省和西安市先后出台《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创新意义及紧迫性。陕西作为西部省份,如果有关行业分别设立博物馆,由于人财物力和发展历史等原因,有的行业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即便设立,其影响力也不如发达地区同类博物馆。如果有关部门和行业可以通力合作建设一座系统展示人类传播发展史的博物馆,既节约了人财物力,又是一种创新。虽然与史前和古代有关人类传播遗存相比,近现代的传播遗存相对比较容易收集。然而由于人类科技进步呈加速态势,近现代传播形式多样、变化迅速,有的单位由于保管空间有限等原因已经将一些有文物价值的闲置物品作为废品变卖,由此可见这件事情的紧迫性。

四、传播博物馆的具体设置办法初步设想

这里所设想的传播博物馆是指收藏、陈列有关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的实物和资料,以供公众参观学习和专业人员研究有关人类传播活动的机构和场所。需要说明的是,人类的传播活动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衣食住行等看似与有意识的专门传播活动无关的人类活动都包含着有关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内心活动等丰富的信息内容,显然一所博物馆不能包罗万象,传播博物馆重点收藏展示的应该是有关人类专门用于信息传播的物品。对于其它在某一时期虽不具有专门传播功能但具备重要传播意义的物品,可以部分重点陈列介绍。

1.设立传播博物馆的宗旨。按照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史实,以藏品陈列为载体,力求完整系统的展示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以及传播与个人和社会发展之关系,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促进学术发展。

2.藏品来源及分类方式。关于人类传播的分类研究,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维度分析,形成许多理论和模式。例如传播的五大要素分别是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从而形成了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按照人类传播先后出现的五种形态,分为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按传播方式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以及跨文化传播等类。按照传播内容又可以分为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艺传播、健康传播、科学传播、教育传播等。还有根据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需要借助工具与否,将传播媒介分为双方都不需借助工具的第一类传媒和只有传播者需要借助工具第二类传媒以及双方都要借助工具的第三类传媒。还有将传播方式分为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类等。这些传播研究研究分类方法可以为博物馆藏品分类方法所借鉴。首先藏品可以按时代分类。按社会形态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个社会时代类。按人类传播类型出现顺序,可以分为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五个历史阶段。按传播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传播者有关类,传播内容类(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艺健康等)和传播媒介类等。按传播方式可以将藏品分为自我传播类、人际传播类、组织传播类、群体传播类、大众传播等类。其中大众传播形式最丰富,可作为重点。藏品还可以按行业分类。人类传播发展至今,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但具有代表性的傳播载体以及传播形态主要分布在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通信、邮政、科研教育六大行业。博物馆展品来源可以先从这六大行业着手。此外工农业生产、外事、宗教、军事等行业可以有重点的涉及。为了使博物馆的收藏具有代表性且比较全面,有些物品可以从省外或者国外征集,也可以向民间个人征集(包括民间收藏者的藏品以及各界名家的书稿、作品、重要用品等)。藏品收集可以先易后难,可以先有大框架再逐步完善。不把文物珍贵性作为唯一目的,主题是展示人类传播发展史。比如无线电发展史上马可尼和波波夫的实验,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展示。在展示有关物质文化形态的同时,还可以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一并展示。如笔墨纸砚与中国书画技法,影视制作传播设备与影视作品及理论等。通过文字、图片、讲解、视频等方式,一些重要的传播事件和隐藏其中的原理、理论介绍也可以结合进行,让参观者了解到与展品相关的事件及其影响,使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等互动形式(可以部分有偿)以期达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展示效果最大化。由于传播活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众多的知识门类,同时传播活动自身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一所博物馆的一种展示方式肯定不能完全囊括,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推出新的展示模式和展示内容。具体展示的分类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方法相互结合、穿插安排,可以借鉴其它博物馆的经验。力求寓教于乐,雅俗共赏,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

3.关于馆名。可以命名为“中国传播博物馆”或“传播博物馆”,之所以冠以“中国”之名,是因为目前国内没有比较集中全面地展示有关人类传播活动相关实物和资料的专业博物馆。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也是由于同样类似的理由才得以冠以“中国”之名。冠以“传播”之名,相比美国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和英国的国家传媒博物馆(National Media Museum),涵盖范围更广泛,更具普遍性。

4.关于博物馆经营管理。考虑到博物馆设立需要不同主体共同投入,如有必要,在经营部分可实行股份制管理,按投入比例持股。可以考虑实行公益部分和经营部分分开管理,但在经营性和公益性上互补的经营管理模式。博物馆的公益性属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免费和公益性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博物馆的基本运行可以取得有关方面的足够支持,可以完全公开免费开放,只需出于安全需要限制参观人数。现在公立博物馆免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也可以通过其它外围经营方式创收。在展示传播发展史同时,经常的利用博物馆这个载体开展学术交流、文化艺术交流等专业文化和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博物馆管理办法》许可范围内的其它商业活动和公益活动,诸如论坛、会展、演出等。可以考虑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运行方式,在博物馆内或者外围设立出版发行机构、印刷车间、影视制作基地、影剧院、邮政、通信营业机构以及图书馆、书店、艺术家工作室等。最终形成以博物馆为核心,集文物收藏、科研、教育等公益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运行模式。这对于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等各项事业,促进个人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独特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藏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5]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李舫.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视域)[N].人民日报,2011-10-14.

[7]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1972(3).

4.关于传播的名言 篇四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名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友情的名人名言 关于朋友情谊的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信任朋友比被朋友所骗更丢脸。(英国)

2、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3、一个有才智的人,一般地说是很难与人相处的,他选择的人是很少的。(孟德斯鸠)

4、与良友为伴,路遥不觉远。

5、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6、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7、卑鄙与狡诈的开始,就是在友谊的终结。

8、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的感觉更丰富起来,并且爱情确正在使人丰富起来。——马卡连柯

9、我不能同时是你的朋友又为你的阿谀奉承者。

10、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爱默生

1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12、没有彼此的敬重,友谊是不可能有的。——马卡连柯

13、惰的马路程远,吝啬的朋友远。(蒙古)

14、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西塞罗

1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16、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五卷书》

17、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18、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夏

19、确保友谊常青的诸要素是:诚实、朴实自然、体贴和某些共同的兴趣。

20、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21、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惟一光亮。——罗曼·罗兰

22、惰的马路程远,吝啬的朋友远。

23、自己不能胜任的事,切勿轻易答应别人;既经允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24、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25、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马克思

26、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

27、不论是多情的诗顺,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很多显得象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显得象朋友。

28、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29、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30、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莎士比亚

31、学会爱人,学会懂得爱情,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就是要学会尊重自己,就是要学会人类的美德。——马卡连柯

32、获得朋友的唯一途径,是要自己够得上一个朋友。

33、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34、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政治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35、要想吸引朋友,须有好的品性。

36、只关心自己幸福的人,不能和他成为知己。(维吾尔族)

37、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萨迪

38、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培根

39、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40、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政治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41、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4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43、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恼。——爱迪生

44、破坏水堤的是腐朽的树根,破坏友谊的是言而无信的人。———(柯尔克孜族)

45、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46、友谊之光像磷火,当四周漆黑之际最为显露。——克伦威尔

47、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48、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爱默生

5.关于佛山文化的传播 篇五

佛山的城市形象是什么?

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承借地理位置优越而经济发展迅速,佛山的家电、陶瓷、铝材,早已远销海内外,成为佛山制造的闪亮招牌。提到佛山的城市名片,不由地想起陶瓷、武术、家电、成药、美食……

这一城市形象有什么独特之处?

市委书记刘悦伦在调研南海区城市形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时就曾表示,“我们跟其他城市对比,高楼大厦比不过人家,就要做出我们的岭南山水特色来!”

在去年的佛山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市长鲁毅依然强调,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要比拼‘高大上’的摩登建筑,佛山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比既毫无优势,也毫无必要。佛山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更强调城市独特的品质。”

展现城市的独特品质,就是要不断挖掘和传扬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过去的一年,佛山成功举办了佛山秋色欢乐节、“四大名镇”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活动、“魅力佛山?四季情韵”系列艺术惠民工程高雅艺术展演等多项文化活动。在今年还开展“佛山韵律”系列文化活动,并承办第九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推动佛山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城市中央休闲区等,力图彰显佛山文化的独特品质和传播力。

以文化精品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

去年,由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排的大型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从86台剧目脱颖而出,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最高奖项“优秀剧目一等奖”、 “优秀导演奖”及“优秀编剧奖”等奖项。

“佛山制造”的文艺精品得以扬名。

《康有为与梁启超》讲述康、梁师徒相见、相识、冲突、分离的整个过程。该剧从上年上演至今,已在广佛两地进行了30多场的惠民演出 ,免费为广大群众献演,获得了市民的热烈欢迎。接下来,该剧还将在省内进行多场惠民公益演出,并进行全国巡演,把佛山的剧目带给全国群众欣赏。

文艺成就一座城市的气质,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大戏“康梁”,佛山粤剧传习所也从“小处”做起,积极传播地方戏曲的魅力。从去年3月起,开展“周末大戏台”百场惠民公益演出活动和“粤剧私人订制服务”,市民通过“大戏台”、“私人订制”可以免费欣赏到众多传统经典剧目和新编优秀折子戏,领略最具岭南特色的文化大餐。

佛山市粤剧传习所宣传负责人杨雁介绍,活动开展以来已迎来老人家、小学生、外国游客等不同群体的观众,不仅为年轻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还为传播了佛山的粤剧文化。“除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游客外,法国文化交流团也慕名而来,佛山浓郁的粤剧气氛也成为佛山文化的亮点。”

艺术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更是传播地域文化价值、塑造城市品牌的“金名片”。

去年也是佛山美术界的丰收年,佛山有22件作品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四件还获进京作品的殊荣,创造了佛山美术界有史以来的最好纪录,展现了佛山艺术人才的实力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陈忠民认为,佛山在戏剧界和美术界获得双丰收,都体现了佛山文化的价值所在,“可以让城市的形象可以得到更远更广更深的传播。”

全球一体化时代,这种传播力可以让佛山的城市形象突破国门,名扬四海。

去年,佛山陶艺大师周炳基的陶瓷艺术作品《山林女神》入选中华陶瓷大师联盟与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的“新丝绸之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精品展”。作为组织推动者,东方印象艺术馆多次带着陶瓷作品前往境内外多个城市巡展,将佛山陶文化推向世界。

身兼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的佛山东方印象总经理谭浩深表示,石湾陶艺曾名扬海外,如今的传播力有所下降,因此今后将致力于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提升石湾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

“着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将优秀传统文化特质融入到文化产品中,开发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军指出。

借力新媒体传播城市形象

去年的秋色欢乐节,从早上庄重神圣的民俗秋祭大典,到傍晚尊贤敬老的乡饮酒礼,再到夜晚精彩绝伦的秋色巡游,可说是全城沸腾沉浸于欢乐之中。据统计,一连三晚的秋色巡游共吸引了近72万人观看。

秋色欢乐节已成为佛山旅游文化品牌,是传播佛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激活民间艺术的同时,秋色也在不断尝试与时代接轨,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去年除邀四大名镇参与表演外,澳门、广州、肇庆、云浮等周边城市队伍与国外友好城市南美洲格林纳达圣乔治市也参与了巡游。

而去年,中国四大名镇城市文化经贸交流合作系列活动的举办也实现了跨区域联手打造历史文化品牌的首创之举,佛山的名镇品牌与城市价值也将以此为突破口,扩展到更广的范围与地域。

“秋色巡游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嘉宾,因此,文化要海纳百川,除了有佛山城市的活动,还要引进国内外其他城市的节目,既有传统也有时尚的元素。”陈忠民认为,“创新”是秋色的精神,把传统的文化元素与创新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市民会易于接受,文化也更易传播。

佛科院教授陈恩维建议,秋色巡游可进行跨区域的联动。“可以把它拿到其他地方巡游,让当时没有看到盛况的人也能共享,这也是一种大文化。”

除了传统民俗节日的“走出去”,佛山文化和城市形象的传播还有什么新招式?

城市的出入口是一座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建军就对佛山地铁出入口采用剪纸元素的做法表示肯定。

除此以外,他还建议佛山的公共空间应该有更多的城市家具体现城市文化特点。“龙舟、舞狮、武术等元素都可以融入当中,现在佛山很缺城市的艺术性家具、雕塑,所以在公共空间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这样的工作。”

最近,“佛山文化”新媒体平台也开通了,其中包括“佛山文化”手机网、“佛山文化”微信微博和佛山文广新政务网四大新媒体产品。市民可通过微信、手机网等平台,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各类文化活动的最新资讯,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中去,还能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更多关于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和典故。

当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众传播的首选媒介。广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动漫专业教师冼滕飞认为,可利用新媒体手段讲好佛山传统艺术的故事,这也是传播佛山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创新途径。

“可建立虚拟博物馆,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活态文化,展现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时他还建议,传统艺术企业可以把佛山传统美术资讯制作成手机APP,也可以把纸扎工艺等做成时下热门的手机游戏,制作具佛山元素的动画,跨媒体传播使得各种媒体的特性实现互补,提高佛山文化的传播效果。

推广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还需要找到关键点。

6.恒心的名言关于恒心的名人名言 篇六

1、成功的秘诀在于恒心。——迪斯雷利

2、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人

3、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4、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5、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6、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罗丹

9、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萨迪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1、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朱熹

1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锷

13、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拿破仑

14、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德国谚语

1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6、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 ——土耳其

17、只要有恒心,世上的宝石是可以捡尽的。——阿拉伯

18、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佚名

19、人生有所贵,所贵有始终。——卢仝《感古四首》 20、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苏轼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论语·学而》

22、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

23、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富科

24、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拉·封丹

25、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26、进锐退速。——孟珂《孟子》

27、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28、欲速而不达。——孔丘《论语》

29、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3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3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

32、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33、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34、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约翰逊

35、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高尔基

36、一个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到成功的。——牛顿

37、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38、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39、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德国谚语 40、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列夫·托尔斯泰 4

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

42、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43、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格言联壁》

44、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

4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46、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佩思

47、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48、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拉蒂默

49、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50、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

51、人生以精神贯注而立,大事以一线到底而成。——黄兴《复刘承烈书》

52、不断去收获,不断去追求,永远学习苦干和等待。——朗费罗《生命颂》

53、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拉罗什夫科

54、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张九功

55、在坏事上的固执在好事上则是持之以恒。——布朗

5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 斯

57、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58、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59、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60、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61、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62、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纳斯雷丹·霍查

63、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拉第 64、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65、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66、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佚名 67、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爱迪

68、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69、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70、不要坐着徒自悲伤,就因为鱼儿没有让你钓上;给你的钓钩装上鱼饵,继续努力,不要沮丧。——斯坦顿 71、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72、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象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象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尼克松

73、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佚名

74、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75、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怕失败。摔倒了,爬起来想一想,再前进。——华罗庚

76、只要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往往藏在事物的深底。——席勒 77、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列夫·托尔斯泰

78、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79、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80、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居里夫人

81、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

82、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任何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博宾斯卡 83、伟人们到达高峰不是靠突飞而来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酣睡的认晚不辞辛苦地坚持攀登的。——朗费罗 84、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85、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 86、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

,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鲁迅

87、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居里夫人 88、哪有斩不断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邓中夏

89、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90、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邹韬奋 91、坚持不懈地前进,才能保持荣誉;罢手不干,便会像一套久搁生锈的铠甲,过时的式样,会成为世人揶揄的资料。——莎士比亚

92、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居里夫人

93、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果戈理 94、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7.关于传播的名言 篇七

1 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

1.1 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在现代媒介融合时代下, 如果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自身专业的知识上显然是不足的, 对本专业知识的精通只能作为一个必要条件, 而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还需要对人文、自然等学科知识有所掌握, 且在实际的运用中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尤其是将知识运用到市场调查、受众分析等各个实践环节。

1.2 多元文化思维的具备

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社交方面的广度更加深入, 这也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他们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而且能够寻找出这些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效地对搜集和整理来的信息进行优化和取舍, 换句话说, 要想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就需要对多元文化的背景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1.3 多种跨媒体技能的掌握

在现代化的媒介融合趋势之下, 专业技能的界限同样变得更加模式, 对于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来说, 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就显得很有必要。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能够为平面媒体提供文字报道, 还可以在网站上撰写网络新闻。此外, 必要的音视频处理等多媒体使用也是其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换句话说, 在现代的媒介融合背景下, 仅靠单一的多媒体技能, 是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 这点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显得非常重要。

2当前融合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举措

2.1 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 落实教育模式的调整

应该打破传统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局限性, 通过有效的改革来促进教育模式的调整。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低年级时便将专业基础教育的界限打破, 使其模糊化。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增加社会学、历史学及管理学等多种人文社科课程等, 帮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此外, 为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专业操作技能, 还应该构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发展为目标, 以学生专长为导向, 分层次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2.2 落实全面的传播技能训练, 提高人才动手能力

正是由于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介区分, 业界才越来越重视跨媒体技能和素养的人才培养。在这一形势之下, 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应该落实全面的传播技能训练, 提高人才的动手能力。例如, 可以尝试构建工作室项目制, 以凸显出实践育人的模式。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 以全媒体为背景, 建立融合新闻传媒各种工种为一体的联合式工作室。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 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实现一体化的工作流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

2.3 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加强人才操作能力考核

在新闻传播教育人才的培养中, 培养效果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更加重要, 只让学生“知”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足的, 还要对传统那种以学习理论知识为重点的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同时, 要重视对人才的考核过程, 加强对过程考核的重视, 在考核中, 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展现出来,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3 结语

在融合时代背景下, 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更加突出, 因此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积极进行改进, 才能不断提升人才的教育水平, 培养出符合现代传播行业的新闻传播人才。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新闻传播市场的新兴复合型人才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主要结合融合时代背景之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提出在教育方式方面具体改革建议, 希望为相关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瑛, 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知识, 2015 (7) .

[2]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 2015 (5) .

[3]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J].理论导刊, 2011 (7) .

[4]董天策.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价值理性”养成[J].新闻与写作, 2014 (9) .

8.关于影视艺术的微传播问题分析 篇八

关键词:微传播;影视艺术;文本接受

0 前言

微媒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是许多行业领域用于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这种利用微媒介进行传播的行为便被称为“微传播”。以影视艺术领域为例,其完全可借助微传播快速、便捷、微小等特征,使自身传播形式更为大众所接受。需注意的是微传播下影视艺术中的许多传播文本都会发生较多变化,所以要求艺术创作者与传播者正确认识微传播特点与规律。因此,本文对影视艺术微传播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视艺术与微传播关系分析

关于影视艺术与微传播,二者在关系上实质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影响,其中的艺术可直接将许多文化补充给技术,而技术又使艺术的表现与展示得到创新。从影视艺术对微传播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在:第一,影视艺术在实际创作中趋向于得草根化、生活化。传统影视艺术在创作方面多为受众带来“权威性”之感,创作中的设备、技术与团队都极为专业,但在微传播背景下,影视可直接由草根阶层完成,如被称为“伪纪录片”的短片《情非得已》《苜蓿地》等。同时,从生活化角度看,微传播下的影视作品强调将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如《阿泽的夏天》《老男孩》等,其内容与个人生活极为贴近。第二,影视艺术受微传播影响在传播形式上发生改变,如现行大多微短片强调的“颠覆经典、挑战权威”,其便是多极化传播的重要表现,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涵盖的恶搞内容成为大多网友追捧的内容。另外,从微传播受影视艺术的影响分析看,微传播与传统互联网传播方式不同,其更倾向于艺术化、影视化以及审美化等特征。以内容艺术化为例,当前较多微博组图转发中与影视艺的蒙太奇组接理论相同,注重传播信息与附加信息的组合,如“杜甫的一天”图片,其是经过微博不断转发发酵而成。由此可见,影视传播与微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极为明显。[1]

2 微传播下影视艺术的发展

微傳播时代下,较多如微信、微博以及MSN等都可作为影视艺术的微媒介,这些微媒介利用中便滋生了微电影与微电视的萌芽。首先,从微电影的产生看,其在类型上表现为“作者微电影”与“商业微电影”两种,其中“作者微电影”侧重于对创作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如《看球记》《老男孩》等,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而对于“商业微电影”,其相比传统电影,在广告植入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如《一触即发》等影片,完全在故事中融入较多品牌诉求内容,通过电影语言使品牌文化故事展现出来,进而实现品牌营销整合目标。微电影作为传统电影艺术和微媒介融合后的电影表现形式,其不仅使电影艺术主体内涵得以丰富,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表现空间。可见,微电影的发展成为影视艺术在微传播影响下的重要创新物。

另外,从微电视角度来看,其主要将微媒介融入电视媒介中,使电视节目可借助移动网络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进行传播。事实上,微电视本身作为网络电视的具体在现,其不仅是现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更是当前艺术发展的新型艺术形式。从微电视的内容来看,其与传统电视传播相比较,更具互动性、可控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例如,微电视节目播放中可直接选择直播或点播形式,传统需在固定地点与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形式,很难与现代受众观赏需求相适应,而在电视运用下,即使在机场候机厅、咖啡厅或办公室,也可对微电视直播进行收看。再如,微电视的点播,受众无须因错过精彩电视节目而遗憾,仅需利用移动终端中的如PPTV等软件,便可进行节目的挑选。此外,微电视区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的最大区别是,微电视在互动性方面更强,如微电视节目播放中的较多“弹幕”,其便是受众互动的具体表现,无须进入现场便可达到互动目标,节目自由度较强。由此可见,微传播时代下微电视的发展,除融合微传播特性外,也使网络电视、传统电视的不足得以弥补,成为现代影视艺术创新的重要体现。[2]

3 微传播下影视艺术文本接受问题研究

3.1 传媒文本特征分析

微传播背景下,影视艺术中的传媒文本所表现出的特性也较为明显,包括感性表征与符号特性两方面。首先,在文本感性表征方面,微传播下的传媒文本实质是对影视意识作品信息的展现与演绎,受众在欣赏过程中可直接获取作品感性信息。因此,微传播传媒文本既可使浅层情感与意义得以表达,同时也会在受众欣赏节目中感悟其中的价值观理念与时代精神。其次,从文本符号特性上看,主要表现在媒介化、类型化与大众化等方面。以媒介化特性为例,不同的文本符号特征使文本传达的意义也极为不同,如现行微博中展示的影视艺术作品,通常有微博博主身份标签设置其中,这种标签便可作为传媒文本的符号,受众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产品的选择。再如,大众化特性方面,微传播下的传媒文本本身以“作者情感抒发”“商业广告”两种类型为主,实际传播中为得到受众认可,会尽可能使文本符号特性展现出大众化特点。[3]

3.2 受众对影视艺术文本接受的具体表现

影视艺术传媒文本所涵盖的内容并非一次性便可被受众所接受。微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影视艺术的接受具有明显的逐层性特征。具体在接受文本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信息接收、文化接受以及审美接受等三方面。通常在影视艺术微传播中,信息的接受往往为受众文本接受的第一步,受众需对影视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主题、情节等进行筛选。需注意的是微传播下不同传播媒介也会对受众信息接收程度产生影响,如利用电脑进行影视作品欣赏,很容易意外因素使信息接受受到影响。再如,利用手机终端,尽管其便携性与移动性较强,但往往接受信息比较碎片化,所以与手机媒介相比,电脑媒介更能帮助受众接受完整信息。而对于文化接受,受众在接受作品基本信息后便会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判断,假若作品内涵能够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便可被受众完全接受。以《功夫熊猫》为例,其中包含的打斗场面、建筑风格都是中国元素的具体体现,所以大部分人直接将该作品作为我国文化的代表作。另外,在审美接受方面,影视艺术微传播的草根化与大众化特征,很容易使受众对影视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体验作品情感艺术过程中便会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因此,现代影视艺术创作中,应充分结合微传播下的受众文本接受特点,这样作品才更易被大众接受。[4]

4 结论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影视艺术实际创作中应正确认识微传播的性质,挖掘微电影与微电视的优势,并根据受众文本接受特点,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多受众认可。另外,影视艺术微传播作为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创新物,也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关注的重要方面,应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彬.影视艺术微传播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2] 袁乐欣.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胡智锋.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07):16-17.

上一篇:三辩总结陈词下一篇:我心中的邓小平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