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与学生互动交流

2024-11-10

课前与学生互动交流(共4篇)

1.课前与学生互动交流 篇一

1、玩照镜子

只需请几组人上台,一个人当照镜子的人,另一个人当镜子,当镜子的那个人要学照镜子的人的动作。

2、顶球赛跑

二人一组,应对面,双手互搭对方的双肩,用额头共同顶住一只排球。教师发令后,用侧身路的方法,从起点跑出,至对面标志物后绕过回到,将球传给下一对人做,方法同前。

直至小队12人都做过为止,各队赛一赛,看哪小队完成任务又快又好。

讨论:如何协调配合,才能减少失误取得胜利?

3、毛毛虫

全小队12人成一路纵队,在地上俯卧撑,然后紧缩队形,使排头的双腿骑跨在排二的肩膀上,双腿离地;之后,排二跨排三,排三跨排四,直至队尾,构成一条“毛毛虫”。大家齐心合力,一齐有节奏地喊:“1、2!1、2!”用双手爬行(队尾可用手足),要求不散架,移动的距离越长越好。

讨论:不一样的位置,承受的负重力与滋味是不一样的,如何兼顾各人的情景,合理安排?

4、鸭子赶路

每队12人,后一人依次抱住(或双手搭肩)前一人的腰部,蹲在起点线后。主持人发令后,蹲着前进。要求团结合作好,左右脚要齐步,中途未散架而先到终点的队为优胜。

讨论:步调一致才能获取胜利。

5、交通工具

主持人发给各小队50张废报纸、二卷粘胶圈和一把剪刀,要求他们设计并制作一种交通工具,然后全体队员都登上去从起点出发,经过25米的空间。时间规定不得超过30分钟。

然后,大家一齐评议,看哪个小队创造的“交通工具”颇有新意、运行时不破损,还能将全队都顺利地运送到彼岸。

提示:可将报纸和粘胶做成一条大履带,大家像坦克轮子那样移动履带细心前进;能够折叠若干纸船,套在队员们的脚上,排成一路纵队,排头双手插腰,后一人的双手搭在前一人的双肩上前进;还能够做成大纸盒,队员们站入,从后朝前移动盒子,人逐盒向前进……

6、骑马篮球赛

各小队12人,其中6人架成两匹马,2人当骑手,骑在立刻,其余4人当传球手,由这样的二个队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规则参照篮球比赛,所不一样的是传球手只能传接球和运球,不得投篮,投篮的任务只能由骑手来完成。骑手可持球直接跑至篮下投篮(无跑步之说),可是马匹散架投进无效。在规定的时间内,进篮得分多的队为胜。

7、众志成城

小队12人成一列横队钩肘,主持人发令后,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并高喊“众志成城,爱我中华”等口号。四个八拍后,以排头为轴,成顺时针方向转180度走,再前进四个八拍后,以排尾为轴,成逆时针方向转180度走,之后,还能够自我创想走出更多的花样来,看哪个小队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队形整齐。

8、蜗牛爬行

二人为一组,甲成跪姿,乙反向俯卧在甲的背上,甲双臂夹住乙的双小腿并将手掌填于甲的脚下;乙的双手握住甲的双脚踝部,组成一个“蜗牛”,从长垫子的这一端爬行至另一端。之后,互换主角做。

讨论:甲要确保乙不从背上掉下来,乙在甲的背上要坚持平衡,你有哪些合理化的提议?

9、小猴子捞月亮

大家拉手成水井,选一个进圈做“小月亮”,另选其他两位同学做“小猴子”,然后活动开始后,“小猴子”要伸手抓里面的“小月亮”,“小月亮”要努力不被“小猴子”抓到,“小月亮”的活动范围就是小圈内。“小猴子”能够伸手去抓。被抓住的“小月亮”要表演节目,然后另选一个新的“小月亮”出来继续玩。

10、追捕逃犯

放两人在桌子的对角,一个当逃犯,一个当警察,然后用布或者其他东西,蒙上他们的眼睛后,原地转2圈,警察开始寻觅抓逃犯,逃犯要轻手轻脚地移动。被抓后,游戏重新选人开始。规则:旁观的人只能微笑,不能说话,不然,要表演节目。

2.瞻前与顾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篇二

一、从中学数学教学现状看,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现实的意义

首先、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我们比较一下初一(上)新老教材的目录都会发现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新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重点。事实上,在新教材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的始终。还有就是对于“图形认识初步”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听说在小学讲过,至于到底讲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了什么程度,一概不知。有时问学生,得到的答案也是因校而异,没有统一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次,从学生现状看,学生的计算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同学的基本四则混合运算不过关,主要是有理数运算、小数运算、乘法分配律及其逆用没有过关。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暴露得更为明显,表现在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符号运算,但到绝对值运算就频频出错。另外,学生对常见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也较差。比如说,对和差倍半问题、行程的相遇、追击问题过程分析不清,找不到等量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主要还是中学教师对小学的教学不了解。有些问题在中学老师看来,学生应在小学学过而且应该很熟练,而恰恰就是这部分知识小学没讲过,或讲过,但要求不高。像这样因素也要求我们要做好中小学衔接,说明了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具有现实的意义。

再次,从哲学层面上看,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培养目标来看,它又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从课改理念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其宗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系统地把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体系,建立“大数学观”。《数学课程标准》是按“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思想将中小学的数学教材分为三个学段,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工作,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系统地把握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架起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

1.加强协作,建立中小学教师“联姻”机制。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首先每位数学教师要整体把握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都能胜任小学、中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打破中小学数学教师各自为政的格局,建立中小学教师“联姻”机制。“联姻”机制是目前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最有效的策略,中小学校际之间可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时可以让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共同学习,再由骨干教师对自己学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同样,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再由骨干教师对自己学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使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能整体系统把握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2.加强交流,建立中小学教师“考核”机制。为了熟悉教材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阅读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小学数学教师阅读初中数学教材;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研究和探讨,互相交流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摸清中小学数学脱节的知识点,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读教材,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重组、拓展等处理,使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的衔接不断层。每学期进行一次中小学数学教师教材内容检测,并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与此同时,中小学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经常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知识的融合、方法的统一。只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统一了,才能使学生更自然地过渡。这样初中的数学教师做到了“瞻前”,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完成了“顾后”。

(二)系统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好新课程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为做好中小衔接工作,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准确把握中小学教学内容在呈现、教法、学法上的联系与区别,做好中小学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

1.新课标教材做好了“有理数”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衔接。学生在小学里多以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教学为主,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小学数学教材应尽可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渗透“有理数”的知识。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小学生能用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所学的数表示了。再比如,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零界面),小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就可以表示了,但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又如何表示呢?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现有教材已经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说明中小学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并且在教材的编排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强了中小学相关知识的渗透与衔接。

2.新课标教材加大了算术知识向代数知识过渡的力度。小学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做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目,自然而然地渗透代数式的概念。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大了算术法解题向用方程解题过渡的力度。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多种类型的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不变,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要学生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并且明白算理。如:解答“李师傅3/4小时做了6个零件,1小时能做多少个零件?做一个零件要多少小时?”一题两问,看起来很简单,有不少学生做起来也很迅速,但到答题时错误很多,搞不清谁是谁,不少学生答案正好相反,错误100%。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搞清数量关系,讲不出列式计算的道理。我们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方程解题,不但数量关系明了,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算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时:求1小时能做多少个零件,设: 1小时能做x个零件,根据题意列方程:x×3/4=6,解方程得x=8;求做1个零件要多少小时,设:做1个零件要x小时,根据题意列方程:x×6=3/4,解方程得x=1/8。

3.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化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接手初一年级数学时,应该先找当年的小学数学课本,先学习一遍,找一找有哪些知识与初中有着联系,初中有的,小学已学习到什么程度,初中还有哪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新的,从未接触过的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课本学习了几遍之后,最好再到小学六年级听几节课,感受一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回来后,好好制定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刚接手的前几节课,可以先与学生们闲聊,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然后,再给学生们介绍初中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消除他们对初中数学的恐惧心理,树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一数学教材内容大致有:数(有理数)、代数式(整式及整式的运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几何(包含一些立体几何)。在“有理数”这一章,它是以小学的四则运算为基础,再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概念。因此,教学时,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的处理法则。这样,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的过关了。在“整式”这一章,应该以小学知识为基础,先复习数的运算,进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字母比较更具有一般性,由字母再引到式的运算。教学中,多次进行类比,如整数与整式的类似,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的类似,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说到整式,仿着整数来做,学生易于接受。“方程”这一章,对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列方程解答问题,小学已有初步的接触,只是小学是用算术法去求解,因此,教学时,就先复习小学的算术法解方程,然后,逐渐由算式法过渡到多项、合并同类项,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们感受到解方程的法则比用算术法解方程简单,方便许多,从而逐渐忘掉算术法,记住解方程的方法,对于应用题,更是如此,算术法,列方程法一再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对于“几何”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在小学教学中已经学过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简单性质。而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要从数的学习转入到形的研究,要从几何的本质属性方面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概念,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握图形的性质,因此,要理清脉络,加强知识的衔接,小学教材已有的,并且在提法上与小学教材无本质区别的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而是采用复习的方法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中小学叙述不一样,教学时应向学生特别指出中小学几何的不同。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改进、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的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改进。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 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衔接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小学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内化,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 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 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 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 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衔接,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形成内驱力,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不注意根据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来制定相宜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下降。因此,教师平时应多与小学教学多联系,多探讨,教学时,多注意与小学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平时多指导学生预复习,指导学生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提高学习成绩。

3.课前与学生互动交流 篇三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互动

“课堂生成”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对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态,无疑起到一种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促成了课堂教学“无法预设的精彩”,于是关于 “课堂生成”就成为一种全新的追求目标。同时,大多数一线数学教师产生一定的疑问:追求“课堂生成”的数学教学是否就不用进行事先进行教学预设或者简化课前预设。甚至不少教师在平时评课和教研中拿“预设”责难,只要课堂教学中有事先设计的痕迹,就都以违背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一刀切,这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思考。

一、常规性的预设,促进课堂生成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的一个问题、演示的一个实验、创设的一种情境、给出的一道习题,看似随意,其实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新课程指引下的课堂预设应该是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依托的预设和人性化的预设,同时也应是一种具有一定弹性的预设。

(一)以学生为蓝本,预设学生的学情

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着手。需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别较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可能整齐单一,这是一个不争的教学现实,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程度,预设可能会发生的一些课堂随机情况,并思考其相应的有效对策,并储存在事先的弹性预设的空间里。

(二)以文本为主阵地,预设内容

授课教师要提前把握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合理的安排:

(1)预设合理的教学目标。评价课的优劣,首先要需要考虑的是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否有落实,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都必须要在课前预设合理,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一教学环节来体现逐一体现。达到教学目标的这个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的。

(2)预设课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构思,使它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让课堂教学离学生认知结构比较近。

(3)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衔接和过渡、延伸、拓展;怎样实现师生,生生的信息交流通畅,反馈及时;怎样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清楚,不能太随意。

(4)预设学习的方式。学生选择哪一种方式达成目标,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课堂教学如果在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自控能力不太强的情况下,不能起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作用,更有可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因此,教师清晰地要求学生使用哪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更快速准确地达成目标。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老师要为学生量体裁衣。

(5)预设课堂的教学手段。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提前精心准备和合理设计。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实现课程资源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因此,多媒体如何在情景的创设、思想的方法展开等过程发挥作用,也要提前精心准备,认真预设。

二、课堂情境的预设,体验各种生成

(一)故事的情境预设,期待精彩生成

用数学角度来观察发生在周围的人和事,以学生的周边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優化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环境。

案例1:

在教浙教版(七)上4.5节《合并同类项》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先拿出一小袋纸币,要求同学们帮我数一数这一小袋纸币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非常积极,学生小琛把纸币一张张从小纸袋里拿出来,一边拿出来一边数,0.5角、1.5元、2元……,几分钟后,结果是10元。另一个学生小豪把1角的纸币10张、10张地拿出来,把5角的纸币每次两张、两张地拿,二分钟后,结果也是10元。再另外一个学生小韦把桌面上的纸币分堆,一堆全是5角、1角、1元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时间用了1分钟,结果也同样是10元,学生的兴趣正浓厚,因势利导,这时马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小袋里的纸币不是那么小,比现在要多很多。你们会怎么样去数呢?

这种教学方法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层层的问题预设,为生成而铺垫

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之间产生一定的碰撞,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不能解决,于是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起点比较高的问题,知识生成遭遇一定的障碍时,教师就应当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降低起点、层层递进方式,为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牵线搭桥”。

案例2:

说说下列图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这个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两边不会完全重合。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1: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且这两个图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大部分学生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生2:平行四边形不像轴对称图形。因为……,我就感觉不是。

“是啊,是啊,我也认为不是”,然后底下就炸开了锅。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动手验证你们自己的结论好不好?

师:请你上来说你的想法。

……

生3:老师,我发现一个规律,正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我猜想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对吗?

师:很会动脑筋,想到规律了。这个规律对不对呢?我们今天的作业本中就有的,在做作业时我们就会知道。

三、适当调节预设,巧妙生成

课堂的生成是动态万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课堂生成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调节预设,动态生成。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生成

课堂因为预设和生成的碰撞而精彩。教师中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在预设、生成的互动之中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2]薛圣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蒋宗尧.《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2月

[4]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

4.枪口前与屁股后 篇四

从动画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投机行为并非是一种偶然。诚然,商业动画的崛起存在有很大的偶然因素。正如我之前在《动画与强权》中所谈到的,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日两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阻碍。正是基于军事宣传的考虑,美日两国动画产业才得以从政府处得到巨额援助,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而在连锁反应之下,爱国志士们决心以传统文化对抗文化殖民政策,无意中成就了万氏兄弟的动画事业,这又是另一种不可预料的事态了。

但战争毕竟不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常态,动画产业要面对的也终究是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和平年代,天真无邪的孩子远比军人更能操纵动画人的命运。80年代初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恰好又碰上70年婴儿潮一代纷纷进入中小学,日本动画业进入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这种繁荣又迅速被所谓“TV动画之寒冬所取代”。以1985年为分界线,5-14岁儿童观众的数量在日本呈急剧下降态势。一方面,日本政府改变教育政策,补习班逐渐成为日本在学儿童课后的生活常态,观看动画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婴儿潮后必然出现中小学生人口数量的巨大缺口。在两大因素作用下,日本动画产业立刻做出调整,以OVA和美少女动画为代表的成人市场作品迅速填补了儿童市场萎缩留下的空缺。这种思路发展到极致,便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宅文化,而其核心构成——深夜动画和萌元素的基础正是OVA和美少女动画。

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是否正确,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当80年代宫崎骏等动画人固执追求理想的全民动画时,没有人认为他们能够有所成就,但最终事实证明日本民众依然有着巨大的动画消费需求。当人们认为全民动画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吉卜力吞噬殆尽时,《Precure》和《轻音》等作品又纷纷站出来证明,中小学生市场仍然大有可为。终于,宅文化的热潮褪去,人们开始冷静地看待现实,却发现日本动画的严峻状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军人到儿童,从儿童到成人,从成人到迷茫的青年,日本动画不断变换着追逐的对象,等来的却是一个少子化问题不断的时代。

日本动画真的会如评论家所言,进入“银发动画”时代?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会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因为从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实现这样的年龄层次大跨越。在我看来,日本动画业当前更现实的做法是老老实实地回到基础工作上,即重新构筑全民动画市场。只有征服了家庭,动画业才能真正意义上跨入与电影相同的现代化市场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市场对特定观众群的依赖性。事实上,不止是日本,一切有志于建立本国动画产业的国家都必须立刻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中一些人沉醉于《喜羊羊和灰太狼》取得的巨大成功时,中国已经不知不觉跨入了老龄化的门槛。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我们的将只有一个结局:

“去做‘婴儿动画’吧。”

Q&A

Q:日本全民动画最初的基因,无疑源自1958年的东映。而且有趣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全民动画兴起的起点。似乎都是投资巨大的动画电影。你认为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下。全民动画要在中国发展起来,是否还是应该主攻电影?

Godannar:如果单纯以投资来衡量一个政府对动画是否重视,那么中国并不见得比美国和日本逊色。甚至夸张一点讲,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很羡慕我们的。但问题是,动画要如何成为一种受民众欢迎且可以健康运营的艺术形式?我不会说战争能促进社会发展,但军队对宣传效果的重视客观上确实成为了一种要求动画人尽心竭力投入制作的力量。在和平年代,没有人渴求战争,但竞争终究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事实。只要我们一天不改变当下这种以分钟数和制作量为标准的大跃进制作方式,全民动画就永远是纸上谈兵。

Q: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见解,就是没有强大的漫画原作市场,动画市场也就很难繁荣。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Godannar:现代艺术注定在发展初期阶段要依赖于已有的健全艺术,何况电影和动画这种需要大量投入技术人力和物力的集体艺术。如早期电影,仍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借鉴戏剧歌舞艺术的表演方式,剧本也常常改编自神话历史与传统名著。动画既然是现代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门健全的艺术必定能够从自身证明其健全。

Q:其实《喜羊羊与灰太狼》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政府严格的保护政策。所以是否可以悲观地说,即使在严格的保护环境下仍然无法产出全民作品(喜羊羊自然不算全民作品吧)。所以中国动画的工业基础根本就无法支撑全民动画出现?

上一篇:考研英语真题作文范文下一篇:等到苹果红红的时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