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1.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12 日月潭
一、教学要求1毖Щ12个生字和与生字相关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崩斫饪挝哪谌荩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二、教材说明这篇课文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我国领土宝岛台湾热爱之情。全文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清晨薄雾中日月潭的朦胧的景色。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晴天的中午和阴雨天气的景色。第五自然段概括全文,讲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本课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学会生字和新词。难点是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企盼祖国统一的意识。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放大的课文插图或投影片。(二)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求学会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识字教学任务较重,要充分重视并落实识字、写字教学。1笔蹲纸萄А=萄е杏行┥字要注意纠正本地的发音习惯,读准字音,如“胜、称、筑”是翘舌音,“映、胜、境”是后鼻音,“隐”是前鼻音。有些生字要注意指导记准字形。筑:竹字头,下边是“巩”字,右边是几字加一点,不是“九”。2毙醋纸萄АL叮鹤笳右宽。右上“”字要写扁一点,右下“早”字写得短一点。建: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里后外,里边“聿”的笔顺是:聿,外边是“廴”,不是“辶”。绕:左右结构,“纟”在格中占位略窄,右边占位略宽。右上无点,右下是“兀”,不是“元”。(三)词句教学本课有些词句,应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句中“群山环绕”,是说日月潭四周有许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名胜古迹”,指有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后一个词语学生理解困难,教师可做必要的讲解和举例。“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倒映”的现象学生都见过不难理解。较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隐隐约约”地倒映,这里应联系上句,让学生想象“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这时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又那么远,映到水里能是很清楚的吗?“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这句写日月潭中午下雨时一片朦胧的景色。“朦胧”是模糊不清的意思。景物为什么显得模糊不清呢?要引导学生联系前句“下起蒙蒙细雨”和“披上轻纱”,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就理解了。“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日月潭风光秀丽”,指的是风景清秀、美丽。为了加强词语积累,应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茂盛倒映建筑仙境群山环绕名胜古迹隐隐约约(四)朗读指导朗读这篇课文要像作者一样怀着一颗无限热爱祖国山河之心,抒发对日月潭由衷赞美之情。朗读语句的同时,想象描述的景物,读出景物的美。例如第二自然段介绍日月潭名字的来历。朗读时要表达出名字是根据它的特点起的,必须突出它的形状特点。“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人们称它为日月潭。”第三、四自然段是指导朗读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读得声音轻一点,慢一点。第二句要把“晨星”和“灯光”读清晰,使人清楚地知道是什么景物,然后突出晨星和灯光倒映的特点“隐隐约约”,语调虚一点,慢一点。读出模糊不清时隐时现的感觉。第四自然段,写日月潭中午的两种景象。第一句写天气晴朗时景物清晰的美,第二句写下雨时景物朦胧的美。两相对比,写出景象变化的美。朗读应把不同的意境表达出来。读第一句应突出“太阳高照”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读第二句应突出“蒙蒙细雨、像披上轻纱、一片朦胧”和“仙境”。如果学生能通过读表现景物的特点和变化,就说明他们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都理解了。(五)练习提示课后练习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要认真检查背诵的效果。练习第3题,是延伸课文内容和情感的说话训练。做这道题可以联系第三册《看雪》一课,开展一次“两岸情深盼统一”的主题活动。(六)课时安排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四、教学设计举例(一)看图介绍有关情况,激情导入。出示中国地图,找到台湾,介绍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那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两岸人民盼望早日统一。今天所学课文《日月潭》就是介绍我国宝岛台湾省秀美山川的课文。(二)初读,读正确。1碧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2弊约撼錾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练习把句子读通顺。3庇蒙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4奔觳槎量挝模指导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三)理解地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1蹦读第一自然段,质疑,理解“群山环绕、名胜古迹”。2敝傅祭识恋诙自然段,了解日月潭形状特点。3敝傅级恋谌自然段,体会清晨薄雾中景物的特点。4敝氐阒傅级恋谒淖匀欢危读出中午不同天气时景象的变化,感受日月潭风光美丽。投影课文插图,让学生描述景色变化。5逼攵恋谖遄匀欢危理解“风光秀丽”。(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加深体验。1庇懈星榈乩识寥文。2碧敢惶缸约旱母惺堋3绷系第三册《看雪》的内容,对台湾小朋友说几句话。(五)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检查背诵情况。(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读写词语。 五、参考资料台湾: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我国的第一大岛。岛上三分之二为山地。台湾山脉纵贯南北,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脉的西侧,日月潭就是这两座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的。那里除了日月潭,还有阿里山等著名风景区。
[12 日月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品读课文第二段,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果园迷人的秋色。
2、理解课文第三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按方位顺序写景的,并能有感情地读。
3、感受首都北京文化园林建设和现代化建筑的雄伟,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秋游景山》,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景山公园的大门。抬头望去看 了山顶上的万春亭,还领略了山脚下大花坛的美景,现在我们又沿着山路去游览果园,欣赏那儿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段:
1、让我们一起先来听一听,看一看。
课件出示:配有录音的果园美景。
2、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同学们自己想不想读?请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读通顺。你觉得读一篇不够还可以再读几遍。
3、学生自读。
4、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那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大部分学生找了这句。)
5、其实方老师也对这里的景色作了一番描写,请看:出示句子:
海棠果在枝头摇动着,大苹果长在枝头,大柿子挂在枝头。
(1)、你觉得老师写的怎么样?老师要请你说说理由,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
(2)、学生自读这两段话体会,小组讨论。
6、、交流汇报:
(1):哪位同学来说说,好在哪儿?
海棠果:写出了海棠果的什么?你觉得怎么样?它好象想对大家说?(出示课件海棠果图)。
老师小结: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棠果的形状,样子非常可爱,谁能通过朗读把它那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指导朗读:先试读,指名读,齐读。
(2)、还有吗?好在哪里?
交流大苹果、大柿子句。出示相应的图。
颜色、动作词去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的小眼睛非常厉害。书上的句子确实生动,不像老师写的干巴巴的。
学生齐读
7、小作者把果园里的水果当成了人来写,写出了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到书上找找。板书:果实累累。
出示句子:果园里真是果实累累。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仿佛闻到了成熟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怪不得作者说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最后一句: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小结:先概括后分述再总结。
8、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谈话: 在秋色的装点下,古老的北京城更显得雄伟壮丽,让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路拾级而上,登上万春亭,去观赏一下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3-7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么你读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
4、是的,北京城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出示课件:图。
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么写下来的?
(1)、请学生拿出作业,填好顺序这一栏。
(2)、学生答:出示方位词。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5、老师想请同学们四人小组来学习,请你们选择喜欢的一个方位的景色来学。
(1)、讨论选择。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填好相应的表格。然后请学生深入学习,仔细读这一段话,体会这一方位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3)、交流汇报:
A、朝西望:放大图。认为美,美在哪里?学生答。(先交流景物。出示词语。)
能否美美的读一读?
小结:你们看这里塔美,水清,加上一只只游船,这自然风光显出一种宁静的美,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齐读。
B、向南望:交流景物。站起来说说喜欢什么?简单介绍。出示图片。
体会到了什么?(简单介绍故宫。:体会古代建筑的庄严、雄伟。)
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这个特点表达出来。
指导读。
小结。
C、往东看:交流景物。出示图
理解:鳞次栉比、纵横交错。
一幢幢、一排排、一座座,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
小结。
6、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想?
学生答。
是啊!北京的美,不仅有宁静的美,更有现代化繁华的美。我们从这里不难体会出首都北京正迈着前进的脚步,所以作者说―――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刚才我们观看了图片,读了课文,就好象自己真的在那里观赏美景。现在假如有些外国朋友登上万春亭,请你当导游,你是否能把这里的美景向客人们介绍一番呢?我们先来准备准备,你自己选一个方位的景色说得生动具体,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学生准备。
交流。
四、总结。
3.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雄鹰
一、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 认识作者对星星的观察及感受
3、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表达对星星的深切感情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 教学设想:本课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学。查工具书解决字词,再质疑问难,从而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布置让学生搜集关于星星的诗文,夜晚观察北斗星并搜集关于北斗星的传说。第二课时着重探究作者是怎样观察星星并吐露真情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紧跟课堂练笔,学习写作。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 导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作文赋诗描写星星,以各自的方式赋予星空无限深情。臧克家以星星为题写的自由诗,表达了对星星紧密团结的赞美;冰心以《繁星》为题结集为散文集,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爱……那么大作家巴金又是怎样描写星空的呢?我们今天来探究一下。
2、 大家默读课文,讨论填写下表,了解作者看星的情景和感受
次数 时间 地点 情景 感受
一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繁星 忘记一切 仿佛回到母亲怀里
二 三年前 南京 星群密布 光明无处不在 好象就是我的朋友,常常和我谈话
三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 遥遥欲坠 好象看到飞萤,仿佛对我霎眼,与我说话,觉得是孩子,实在母亲怀里
3、 这些感受,也正是作者看到星星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正是作者对星星真诚而深厚的感情,请大家再讨论一下,感悟作者在这三个句子里表达的感情。
明确:一句表达了作者望星空所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二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有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情
三句写出了海上望星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之感,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4、 精读第三段,进一步体会采用修辞来表达感情,试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① 比喻(见课本划单横线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② 拟人(见课本划波浪线句)赋予星星眼睛、嘴巴、思想,使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③ 排比(见课本划双横线句)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5、 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深加品味
6、 拓展运用:模仿课文,当堂练笔,写出你所观察的北斗星,然后交流评价
7、 作业:①背熟课文 ②巩固字词
4.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已经五十二岁了。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
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坍弛:倒塌,倒垮;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
呆滞:(目光、神情等)迟钝,不活动;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悲壮苍凉的氛围。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3、“竟然就是那个王圆渌”中的“竟然”如果换成“原来”行不行?为什么?
4、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样的肖像描写对表现王道士有什么作用?
表现王道士的平民身份,卑微、愚昧、无知。
5、专家们为何要“叹息一声”?
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可惜,感到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因而叹息。
6、为什么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因为敦煌文物不断地流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流失,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暗示了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事由:事情的原委;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借口、理由。
歆羡:羡慕。憨厚:老实厚道。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2、第二段中写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而敦煌的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了敦煌文明的衰落。
着重表现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表现像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4、说出最后一段中四个“惨白”的含义。
阅读第三部分“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愚蠢的人掌管敦煌的稀世珍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文物拥有主权。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我”接受额尔金的投降。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是什么意思?
要同额尔金决斗,接受挑战。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哦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6、一批文献送京城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席子乱捆,说明政府官员对文物毫不珍惜;另一面是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的收藏。
5.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坐上时光机呀,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就跟着考古学家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看,因为古时候的人写的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要考察考察中国的汉字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直接切入,感知象形字的特点
1、出示古文字“日”和“月”的图片。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古人就是用这样的符号记录他们看到的事物的。这就是古文字。那你们能不能猜猜看,这两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字?(你为什么这么说?)
2、课件出示古文字“日”和“月”的演变过程。
在远古时代最早出现的文字就是古人对照事物用符号画下来的,这种用符号描摹事物形状,后来几千年里逐渐变化成的方块字,我们称为象形字。
3、大家知道吗?像“日”“月”这样很像事物外形的字还有很多,(出示课件)这些字都表示什么?你快猜猜看。
4、到底是什么字呢?答案就在书上,快打开书找找吧!
5、(看书时的要求:)
仔细看图验证你猜得对不对。
看音节把字读准确。
出示课件,分四组识记汉字。
第一组:日 月 火
第二组:口 耳 目
第三组:羊 鸟 兔
第四组:木 禾 竹
三、自主观察发现
1、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然后老师把这些卡片贴在黑板上。
2、谁向同学们大声介绍你认识的字宝宝?(生上前指读卡片并组词)
四、指导、领悟象形字的特点
1、师指黑板上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里面有两个字的字音相同,但字形不一样,你发现了吗?
区别“目”和“木”:
认读“目”,并知道“目”即“眼睛”(指导学生发现把眼睛的图片转过来,就是现在的“目”)
“木”就是树。口诀:木是一棵树。
两个字表示的意思完全不同。
2、还有两个字发音不同,但长得很像,是哪两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出示课件区分“木”“禾”)学生试着发言。对,“木”字是棵树,禾苗低下头是“木”字加小撇,也叫上撇或平撇。
3、我们发现古文字和图片上的事物太像了,那么现在我们使用的文字也有很像的,你发现了吗?
如:“鸟”点是眼睛,横是尾巴;“兔”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
五、课中休息
六、准确读字、指导写字
指读卡片(带音节)。
2、教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
师出示课件指导“木”字的写法。
写“木”出示两笔这是什么字?他和“十”哪里不一样?接着写什么?先撇后捺;动笔描红、写一个字;你是怎样记这个字的?(按笔画记、用十字加两笔)
2)观察你怎样记“禾”?生汇报两种方法出示课件;学生书写。
七、用游戏强化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自己读读;
教师打乱顺序开火车指读;
这些生字也能连成一首儿歌呢!听--师拍手范读;生练习。
八、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趣,想对同学、老师还有考古专家说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吗?
九、作业:
1、书写汉字;
2、到生活中寻找今天学过的字,下节课带到课堂。
6.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江夏区求实中学:胡克志
一、教学目的
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 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导入--感知--品读--迁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
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讨厌蜜蜂 ②喜欢蜜蜂 ③赞扬蜜蜂 ④学习蜜蜂
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
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
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
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
1.学生齐读十八段
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
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
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付:板书设计:
蜜蜂
讨 厌
勤劳奉献
↓
喜 欢
↓ ↓
农民
赞 扬
↓
学 习
7.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 作者:红月亮|redmoonbaobao@sina.com 发表时间:-9-29 21:26:54 阅读: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学生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与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借用教材,采用仿写形式,使儿童感受写话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巧妙的着眼点(神笔)激趣,带动思维,以故事《神笔马良》为必备的文本铺垫,并借助课件,再现文本场景,激情入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2、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
3、拓展文本:在深入研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了适宜的句式训练,师生共同进出课文意境,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与拓展,更提升了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适当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显示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预设流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观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揭题“假如”。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引入文本。
2、自读课文,试读正确。初感。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交流促读。(个读、比读、激读、齐读……)
2、师生互动接读二、三小节。
3、课件复现小树、小鸟、西西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4、齐读全文,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1、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 ,要给小鸟画 ,还要给西西画 。
2、鼓励创造性想象说话。
给人类朋友、动物朋友、植物朋友……需要帮助的人画什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 。
五、意犹未尽式结尾
结束句朗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板书设计] :
假如
[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全诗从独特的儿童视觉中铺开,又富含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要比较一首儿童诗和一篇优美的散文,谁离儿童的情感更近?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和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假如》能感动我,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听者。
但这一课从何落笔呢?“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立即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浓厚兴味,又是贯穿全文始终,称之为“文眼”并不为过。而板书也与这文眼结合,简单地画了一枝笔,与课题和画龙点睛的“画”字,展现了设计者的文本理解及本课的内涵,也是信手拈来,自然浮现的。
上课伊始引入的《神笔马良》故事,是为朗读做必要的铺垫。假如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学习课文就缺少情感的基石。当学生通过课件及老师讲述激发后,悟了“神”,才有了趣(学习兴趣),才有了欲(朗读的欲望),才有了想(思维的火花),适时抛出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发散说话,想说就给他们一个同桌交流的机会。而老师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老师的想法就在课文里,就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出课文,创设了一个师生思维直接交流的情境,将文本直观地呈现课堂当中,让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相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识字能力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文本,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呢?我利用课件,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并采用接读、引读、比读、激读、齐读……师生互动,建设了一个情感的高潮。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以我口说我想,以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课题怎样理解落实呢?“假如”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是不是单调的解释,直接灌输呢?我想起了两个和它接近的词:“如果”“要是”。并多次地放到语言、文本情境中,在聆听感悟时,在潜移默化里,相信学生已经领悟了“假如”的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我用了较多的引读,不知听课教师是否认同?我的出发点在于:一,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诗,可以很好的接读;二,通过一次次的引、激,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对文本的生疏感,突破朗读难点。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还有考虑不周的是写字的安排。假如本课时安排了书写指导,也许会冲淡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如果要写,写什么字,什么时候写?有待探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8.长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 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 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 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 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 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 完成“读读背背”。
1 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 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 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 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 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 阅读“趣联巧对”。
1 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 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 讨论交流。
4 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 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 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 谈话导入。
你们已是六年级学生了,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事让你难以忘怀,你最忘不了的是什么事呢?一定有许多人你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那么你最忘不了的又是谁呢?
2 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 明确习作要求。
1 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 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 自主习作。
1 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 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 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 同桌互读互评。
二 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 自己修改。
2 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 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习作拓展)
一 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 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 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一 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 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 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 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9.观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10.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一年级语文下册)
目 录
一、设计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
4、教学手段
5、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一、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对子。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2、教学重点
识字
3、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4、教学手段
多媒体
5、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有各种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我们大家都爱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识字了就是描写一些自然景观的,而且它还是一首对子歌,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呀?
(二)初读课文 画出生字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快地把书翻到36页,让我们借助拼音在下面自由地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同学们在初读课文过程中都有有收获,谁愿意试着给同学们读一读? 2名
3、齐读课文。
4、把笔拿出来,画一画这课的生字,读一读、不会的生字可以问一问小同桌,开始吧。
(自评:自主学习就是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习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如果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移到学生身上,很多奇迹就会出现。)
(三)理解词语,学习生字
刚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画出了生字,现在我们就一小节一小节地读,把不会的字学会,把不懂的词语弄懂。
一小节:
1、请愿意读一下第一小节(1名同学)其他同学看屏幕(多媒体第一小节内容)
2、齐读一下这些字(雾、霜、霞、朝、夕)
3、你发现了哪几个字长得很象(雾、霜、霞)读一读
4、你用什么方法方法记住这些字?
生:形声字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师:用雾扩词说一句话。生:早上,白茫茫一片大雾,什么也看不清。
5、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雾,这有个词叫“震雾”(扳书)读一读。
6、你见过霜吗?
很热的天气会出现霜吗?我们的家乡长春在深秋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霜。所以,老师这还有一个词叫“秋霜”,看屏幕(多媒体)“叶子上的白色结晶体就是霜”。
(自评:今天,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极大发展潜力,更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活力,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7、谁见过朝霞?
朝霞(板书)与朝霞相对的是什么词?夕阳(板书)读一下。
8、看一下“朝霞”、“夕阳”(多媒体图片)
9、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多媒体)
和风对细雨,去掉“对”是什么词?“和风细雨”这是一个成语。(板书)
二小节:
1、齐读一下第二小节。(多媒体)
2、这一小节一共有5个生字,请同学们跟老师读一读。
3、齐读一下(蜂、蝶、碧、紫、千)男同学读一读,女同学读一读。
4、出示多媒体“蝶、蜂”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他们组词、并说出一句话吗?
5、猜字游戏,王白坐石头上“碧”(多媒体)→扩词→看一看碧野是什么样子?(多媒体图片)。
6、读一读,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多媒体)万紫对千红去掉对是什么?万紫千红(扳书)
7、读一读这个词语
8、看屏幕(多媒体图片)当你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景象时你会说些什么?
(自评:同学们看到丰富的画面时,兴趣盎然,并产生赞叹之情,借机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三小节:
1、把书端起来,女同学读一读,男同学看屏幕(多媒体)。
2、女同学把书放下看屏幕,男同学说一说你都画了哪些字?
3、哪两个字偏旁部首相同,(李、杨)除了是植物,还是姓→扩词
4、多媒体(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读:你发现了什么?)扳书(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多媒体图片)看一看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这么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保护,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树立环保意识,千万不去破坏环境,伤害小动物。
(四)巩固字词
(1)读词语
(2)齐读、看屏幕加拼音的字
(3)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4)打乱顺序
(5)开火车
(五)读课文、背诵
1、齐读 2、对对子 (另外,女生互相读) 3、背诵
(六)写字
(七)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你们留心过生活中还有很多这些对子吗?请同学们日常收集一下,我们下节课来汇报。
(八)扳书 识字
晨雾 秋霜 和风细雨 万紫千红
朝霞 夕阳 山清水秀 乌语花香
三、教学反思
评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我能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① 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② 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装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教学过程,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
[相关专题]
--------------------------------------------------------------------------------
◆创新智能培养研究课题组
◆《血液循环器官》教学设计
◆在快乐中学习作文
◆尝试新课程 “新”在英语课
◆Look at the animals__Teaching Plan
◆口 语 交 际《介绍少儿节目》教学设计
◆18 四季的脚步
◆《雪绒花》 案例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调动多种感官 感悟语言文字--《雨点儿》教学案例
◆《高大的皂荚树》案例
◆贴近生活 鼓励探索____英语教学案例《Animals》
◆《识字、阅读、作文一体化》--阶段小结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火烧云》案例
◆《草原》教学案例
◆《2030年的一天》教学设计
◆师生情教案设计
◆《菜 园 里》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教学案例
◆“新课程标准下少儿数学能力分类培养与研究”总结
◆用动态的思考方式探索学习规律性知识
◆《夏夜多美》教学案例
◆《小摄影师》教学案例
◆Lesson 27Unit 5 Book 1创新智能培养教学案例
◆《火 烧 云》-教学案例
◆《荷 花》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与评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第一场雪》教学案例
◆《活用“画图”》教学案例
◆《雪孩子》教学课例
◆《夕照》教学课例
◆餐 巾 折 花
◆持轻物投准教学课例
◆《一定要争气》案例分析
◆《交通法规,生命之友》教学案例
◆《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学案例
◆《海上日出》教案设计
◆《反冲》教学设计
◆柳 树 醒 了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小学生射箭》教学课例
◆《各种各样的单双脚跳》教学课例
◆《 四 个 太 阳》教学案例
◆《统 计》教学案例
◆《数字与编码》-教学案例
◆创新智能培养案例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案例
◆音乐综合课《小雨沙沙》教学案例
◆《花式纸球》教学案例
◆吉林省“十五”规划课题《创新智能培养》阶段研究总结(-)
◆《踏雪寻梅》第二课时
◆《单、双脚跳》教学课例
◆《花》教学案例
◆《摘果子》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平均数
◆《摇篮曲》案例
◆《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教学课例
◆田 园 交 响 曲 -- 春 天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创新智能培养研究 科学课案例-“奇妙的指纹”
◆《有趣的图形--同时性信息加工训练》综合活动教学案例
◆《大雨小雨》教学案例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圆柱和圆锥”实践活动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在心里健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让数学走进生活
◆《我们的运动员》案例
◆在美育中求创新 促进研究性学习
◆《美丽的蝴蝶》教学案例
◆美术教育在探究与体验中升华
◆《欢快的对比色》教案
◆《买文具》口语交际课例
◆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智能培养研究方案
◆创新智能培养摘编
◆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智能培养研究方案
◆“走进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智能”学年、学科教研活动方案
◆“走进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智能”学年、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教育科研培训计划
◆安达创新智能培养开放日
◆小学生课堂教学创新智能培养课堂实录
◆创新智能培养开题
◆创新智能培养研究方案
◆课堂教学与个性智能发展
◆“创新智能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12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欢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18
《识字3》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2
四下、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19
小鹰学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6
劳动的开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20
青蛙看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3
威尼斯小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0
一面五星红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3
北京亮起来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