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2024-08-10

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共10篇)

1.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一

(一)判断题

1.在机电一体化系统驱动装置中,反馈通道上环节的误差与输入通道上环节的误差对系统输出精度的影响是相同的。(+)

2.通常,采用STD总线的工业控制机与外部设备的电气接口均为TTL电平接口。

(-)

(二)选择题

1.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动要满足伺服控制的三个主要要求是(A)。

A.传动精度、稳定性、快速响应性

B.传动精度、稳定性、低噪声C.传动精度、高可靠性、小型轻量化D.传动精度、高可靠性、低冲击振动

2.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通过(B、C、E)可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A.提高驱动元件的驱动力

B.增大执行装置的固有频率 C.提高系统的阻尼能力

D.减小机构的传动误差 E.消除传动系统的回程误差

(三)简答题

例:试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解答: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新型机械与微电子器件,特别是与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相接合而开发的新一代电子化机械产品。

按用途可分为信息机电一体化产品、产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家庭用机电一体化产品。

(四)分析题

例:已知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说明图中的各个部分属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哪个基本要素?

解:(1)依题意有两种测量方案 a.高速端测量方案:

传感器安装在电机的尾部,通过测量电机的转角实现工作台位移的间接测量。可选用光电编码器式传感器或者磁电式编码器。

b.低速端测量方案: 传感器安装在工作台上,直接测量工作台的位移。可选用光栅式位移传感器、感应同步器或者电位计式位移传感器。

(2)控制计算机和控制方案的选择

可以使用工业PC机及或者单片机完成系统的控制。具体可有以下三种方案: a.工业PC机集中控制方案:用一台工业PC机对三个自由度实现集中控制,包括任务管理和三个自由度的伺服控制系统原理图如下:

b.工业PC机、单片机分级控制方案:用一台工业PC机与三个单片机通信,对三个单片机实现管理,每个单片机负责一个自由度的伺服控制,控制系统原理图如下:

2.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二

1.1信息采集及时

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采集性的及时性与信息分析的及时性。首先在海量的网站中根据影响力的排名, 选取有限的主流权威站点做为首要信息采集源, 提升效率保证信息采集的及时性。

1.2数据研判高效

舆情情报的高效性往往被人忽视。现有舆情系统收集到的各种文章90%以上的信息是与用户无关的, 大量是重复冗余的, 据说美国911发生之前已经接到了预警情报, 但是没有有效地过滤出来, 淹没在各类情报资料当中, 解读的代价太高, 最终事发后才发现情报就在情报官的办公桌上。

现有的舆情监测系统往往缺乏有效机制快速筛选并保存有价值信息, 要求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必须提供人工智能的方式学习各种情报样本, 将有潜在价值的情报从海量信息库中挖掘过滤出来, 从而提高研判的效率。

1.3范围覆盖全面

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具备全面性其中包括信息的来源与信息的内容;信息来源的全面性:是指采集时需要, 采集到绝大多数舆情信息的集散地。主流且权威的微博、新闻门户、BBS、评论等必须包含其中, 比如天涯、新浪等。内容的全面性是采集时要把舆情主体内容全面采集到位。如有分段的信息, 转载的信息和评论信息等。

1.4热点分析精准

舆情信息往往包容万象, 是非难辨, 因此要求采集内容的参数较多。如:信息的标题、正文、评论、发布者、发布时间、浏览量和转载量等。并利用科学合理的热点分析模型和预警模型, 准确地进行热点分析和舆情预警。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1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总体可分为5个层次:舆情集散地、舆情的采集、舆情信息的预处理、信息分析挖掘、舆情处理。这5个层次关系, 如图1所示。

(1) 对舆情信息集散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准确地确认舆情信息的来源, 才能提升舆情采集的全面性。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是微博、BBS、博客、以及具有评论功能的新闻门户, 以上几种载体就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发源地。

(2) 舆情信息的采集主要是网页信息采集, 通过分析网页的结构对网页上面的主要信息进行采集。从网页上自动获取舆情信息, 并且跟踪转载不断向整个舆情事件扩展的过程。当前, 根据主要的网页信息采集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基于主题关键词的网页信息采集、二是基于网页元搜索的信息采集。

(3) 舆情信息预处理是对从网页上采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加工, 为后续的舆情信息分析挖掘工作打下基础。主要有基于多文档的自动摘要、关键词提取、话题去重、信息过滤等核心技术。

(4) 信息分析挖掘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更科学的分类、聚类、倾向性分析等工作。其中分类包括根据舆情信息热点话题模型确定舆情级别。通过倾向性分析确定舆情导向。

(5) 舆情的处理包括突发舆情预警、舆情追踪、舆情引导和生成舆情报告, 首先根据分析得到的相关数据, 根据相关预警模型, 实施预警和追踪, 然后向决策者汇报, 并追踪引导处理过程。

2.2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主要由舆情主题规划、舆情信息采集 (预处理) 、舆情信息分析、舆情预警处理4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1) 舆情主题规划是指舆情监督部门根据自己的舆情需求选择合适的舆情主题词及其对应的种子URL集合, 确定舆情信息采集任务。

(2) 舆情信息采集主要是Web信息采集, 通过Web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 从Web上自动获取舆情页面信息, 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Web扩展的过程。同时, 进行舆情信息预处理, 主要是对采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网页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处理, 为后继的舆情信息分析奠定基础。

(3)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指对从网络中所采集到的新闻、评论等信息素材, 进行热点挖掘和预警分析等操作, 涉及到文本聚类、话题合并、热点分析模型和预警模型构建等。

(4) 舆情预警处理包括舆情信息预警、舆情报告和舆情引导, 首先根据分析统计得到的相关舆情信息, 根据相关网络舆情预警指标, 实施报警和预测, 然后向相关部门汇报经过总结的有规律的舆情, 从而为舆情工作者的决策提供服务。

摘要: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时定向采集主流权威有影响力的微博、新闻、论坛、博客等网站信息, 抽取舆情要素, 发现舆情热点, 挖掘舆情敏感话题, 及时预警, 追踪发展情况, 并研判舆情态势。本文就此进行简要论述。

3.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措施;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

1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1.1教师的现状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对于刚进门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良好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收获很多的知识,而教师不好的教育则会引起学生的乏味、枯燥,最终达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在现实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好。

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压力大、待遇低。这其中不乏有一部分眼高手低的教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而现实生活的压力又很大。因此在工作上态度懒散,在课程教学中没有责任心,没有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减退了学生得学习激情。致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一些老师兢兢业业苦心探索,力求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最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获,教师在工作的投入并没有获得专业研究上的突破。加上这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没有改进,教师对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掌握都比较困难,造成了许多的教师想要努力钻研却找不到方向。最终缺乏研究成果,晋升十分困难。

1.2学生的现状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和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刚入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因循守旧,没有针对性的话,一些学生便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便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放弃了学习。

(2)对理论课的学习缺乏热情。为了脱离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很多高校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两者各占一半。然而,依然存在着理论课程学习效率低的情况。通过调查显示,对理论课程满意的学生不到四成。而剩余的多半学生对理论课兴趣索然。没有在理论课上学习,在实践课上也就无从下手。

2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对以上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首先就要从师资队伍抓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将教学任务分散到各专业教师中,由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第二是尽量组织专业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学任务,发挥专业老师的特长。这样不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解决了专职老师的发展问题;第三是解决师生比例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扩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提供教师的晋升机会和空间,以此激发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提高教学地质量。

(2)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首先要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学习热情方面着手。可以对学生加强宣导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是死板的按照课程内容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而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却从来没有宣传,学生的学习也只是盲目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自然缺乏兴趣。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要求和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目标、兴趣都不一样,如果一视同仁,实行灌输式的教学,最终必将适得其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满足专业、学生的个性要求。教师应对各专业的要求进行调研,综合在校生、专业教师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信息,为调整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方案,在实践教学中以不同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网络课堂等教学模式和编程竞赛等激励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

(3)进行教学内容的改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快,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需要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精讲多练”,即重视重点、难点的精心讲解而不必面面俱到,输入法等基础知识可以适当让学生自学;多练是教师应尽量多的开展上机操作教学,以保证学生牢固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评价系统的完善

除了对师资队伍和学生方面着手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注意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以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也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考核方式依旧沿袭着传统的试卷分数制。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的学科,实际操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对教学考核模式进行完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系统完全以学生的理论考试分数和名次来考核,而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不一样。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能力很强的科学。因此,在对教师的能力考核的时候不应该再以学生理论考试分数和名次来评价教师的能力。对教师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创新能力,如今是个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也许在课堂上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而当学生毕业的时候,这门计算机技术已经过时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引导,要教育学生学习一门知识的方式,以及在短时间内接受一门技术,而不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或者抱着某一门计算机知识呆滞的教学;第二是专业水平的考评,专业水平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教师对教授的专业都没有熟练的把握,又怎么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技术知识。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考核可以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经验,对教师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比如发表学术或者演说等考核,还有通过对教师的个人作品进行考评;第三是综合素质的考评,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对教学工作的认知和态度,如果教师的个人素质低下,没有敬业精神,工作的时候态度慵懒。那么,即使这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再高,根本无法交给学生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的个人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着未来人生的发展。

(2)学生的评价指标。在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上,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纸上考试分数方式,而是通过平时开展一些网络自适应考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以及平日的各方面表现来分别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在专业上可以开展一些综合项目训练、编程竞赛、课程答辩之类的活动,然后通过平日的锻炼让学生自行设计作品,期末的最终成绩以个人作品为主,考核个人作品的时候要综合作品的想象力和专业技能来进行;在综合素质上,对学生平日的学习积极性及表现来考核。比如可以通过加分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可以加分,在生活中能主动帮助别人,与同学关系良好,敢于承担责任等也可以进行加分。最终的成绩以个人作品的分数和综合能力的分数总和。

4结语

总之,计算机教学中不再像高中数学学习一样背公式、演题来提高成绩。计算机考核的是人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在教学的安排中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重视,在对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对他们予以鼓励和嘉奖。对于工作认真负责取得成绩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奖励,多为教师增加一些晋升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对学生的教学上,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教学和考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星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83-183.

[2]易胜秋,彭闲星,刘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2012(10):65-67.

[3]杨守营.浅谈建构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16):15-16,19.

[4]冯建锋.课程改革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284-285.

[5]胡振波.如何使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J].课外阅读:中下,2012(12):141-142.

[6]吴巧玲.财经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探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39-140.

[7]陈华.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电子商务,2012(7):139-139.

4.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四

机械系统设计总结

1.机械是机构和机器的统称。机械零件是组成机械系统的基本要素。人与机器组成了生产中的最基本单元。

2.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3.系统可以分为两种:流系统(柔性连接),结合系统(刚性连接)。

4.机械系统的定义:任何机械都是由若干装置 部件和零件组成的一个特定系统,是一个由确定的质量 刚度和阻尼的物体组成的,彼此有机联系的,并能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

5.机械系统的组成:动力系统 传动系统 执行系统 操作控制系统 框架支承结构系统 润滑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零件是组成机械系统的基本要素。

6.内部系统:机械本身构成的系统外部系统:人和环境构成的系统

7.现代机械系统: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 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 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

8.从系统类型来看,机械系统本身通常为结合系统。

9.机械系统特性:集合性 整体性 相关性 目的性 环境适应性。

10.整体性是系统所具有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性。

11.动力系统包括动力机及其配套装置,是机械系统工作的动力源。按能量转换

性质的不同,动力机可分为一次动力机和二次动力机。一次动力机是把自然界的能源转变为机械能的机械,如内燃机 汽轮机 水轮机等。二次动力机是把二次能源(如电能 液能 气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机械,如电动机 液压马达 气动马达等。动力机输出的运动通常为转动,而且转速高。

12.选择动力机时,应全面考虑执行系统的运动和工作载荷 机械系统的使用环境和工况 工作载荷的机械特性等要求,使系统既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又有较好的经济性。

13.执行系统包括机械的执行机构和执行构件,是利用机械能来改变作业对象的性质 状态 形状和位置,或对作业对象进行检测 度量等,以进行生产或达到其他预定要求的装置,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各种机械的执行系统也不同,而且对运动和工作载荷的机械特性要求也不同。

15.执行系统通常处在机械系统的末端,直接与作业对象接触,其输出也是机械系统的主要输出。因此,执行系统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执行系统除应满足强度、刚度、寿命等要求外,还应充分注意其运动精度和动力学特性要求。

16.传动系统是把动力机的动力和运动传递给执行系统的中间装置。

17.传动系统功能:减速和增速、变速、改变运动规律或形式、传递动力。

18.当使用动力机变速不经济、不可能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传动系统实现变

速(有级或无级),以满足执行系统多种速度的要求。

19.如果动力机的工作性能完全符合执行系统的要求,传动系统可以省略,而将

动力机和执行系统直接连接。

20.框架支撑结构系统包括基础件和支承构件,它是用于安装和支撑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操纵系统等,是机械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机械中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及位置精度、运动部件的运动精度、机械系统承载的能力等主要依靠支撑系统来保证。

21.操纵系统和控制系统都是为了使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彼此协调运

行,准确可靠地完成整机功能的装置,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操纵系统指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上述要求的装置,通常包括起动、离合、制动、变速、换向等装置。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人工操作或测量元件获得的控制信号,经由控制器,是控制对象改变其工作参数或运行状态而实现上述要求的装置,如伺服机构、自动控制装置等。良好的控制系统可以使机械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有较好的经济性

22.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运动要求、动力要求、体积和和重量要求、可靠性和

寿命要求、安全性要求、经济性要求、环境保护要求、产品造型要求、其他要求。

辅助系统:支撑系统、冷却润滑系统、通风除尘系统、照明系统。

23.机械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开发新的机械产品和改造老的机械产品

24.机械系统设计中,创造性是最基本的特点,最优化是最终目标的要求

25.机械系统设计的原则:满足需要原则、可靠性原则、经济合理原则、标准化原则、安全性原则

26.从设计角度出发,实现经济合理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合理确定可靠性

和安全系数、采用新技术、改善零部件结构工艺性、提高产品的效率、合理确定经济寿命

27.零部件结构工艺性包括铸造工艺性、锻造工艺性、冲压工艺性、焊接工艺性、热处理工艺性、切削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28产品的质量事故有50%是出于设计失误造成的产品的成本60%~70%以上取决于设计

29.良好的工艺性是减小劳动量、提高生产率、缩短生命周期、降低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的前提,也是实现设计目标、减少差错、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

30.标准化的水平,是衡量设计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31.标准化通常包括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32.机械工业的技术标准有以下三大类: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

33.国际标准主要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两个国际性的标准化机构公布的标准

34.机械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机械系统执行与其功能的安全性和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性

35.机械系统执行预期功能的安全性是指机械运行时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如满足

必要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磨性等要求

36.设计上可归于四大类:环境设计、系统设计、产品设计、零件设计

37.常用零件的设计,如标准件(紧固件)或通用件(联轴器),设计时只需注意

规格的选择以及互换性要求

38.从有无样机可参考的角度,机械设计分为三类: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形设计

39.传统设计是指经验设计和半理论半经验设计

40.机械系统设计一般程序:拟定计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

41.机械系统设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功能原理设计阶段、实用化设计阶段、商品化设计阶段

42.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简单、安全可靠

43.简单是指整机、部件和零件的结构,在满足总的功能前提下,尽量力求结构

形状简单、零部件数量少。

安全技术可分为:直接安全技术法、间接安全技术法和提示安全技术法

直接安全技术法主要遵循下列三个原理:安全存在原理、有限损坏原理、冗余配置原理

设计结构的基本原理:任务非配原理、自补偿原理、传递原理、变形协调原理、力平衡原理、等强度原理、稳定性原理。

常见的自补原理的应用形式有三种:自增强、自平衡、自保护

方案设计有三种基本活动组成:创造、分析、决策

方案构思常见的方法:黑箱法、列举法、移植法、筛选法

设计任务抽象化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产品的总功能

明确任务之后,把一个机械系统抽象为三个基本要素:能量、物料、信息

任何功能结构图,都有下面三个结构形式组成:串联结构、并联结构、循环结构(四路结构)

功能结构图与功能分解图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功能结构图体现了功能与分功

能之间的关系

54根据机构在运动转换中的功能,可以把各种机构分成五类:实现运动形式的变换的机构;实现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机构;实现运动轴线位置变换的结构;实现转速变换的结构;实现运动分支、链接、过载保护等其他功能的结构。

55.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下列因素:机械的结构尽可能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链要短、所包括的运动件和运动副尽量少、机械的尺寸要紧凑、传动条件要好、惯性力利于平衡

56.机械系统的总部局的基本要求;保证工艺的过程的连续和流畅;降低质心的高度、减少偏置;保证精度、刚度及抗振要求;充分考虑产品系列化的发展要求;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操作、维修、调整简便;造型合理、实用美观;提高人机系统整体的效能

57.传动系统的布置:简化传动链;合理安排传动机构顺序;注意传动系统的润

滑和密封的可靠性

5.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五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知识点梳理

(一)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属于软考中的一项高级资格考试,考试分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和论文3个科目。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作为一项高级资格考试,且比较偏技术,有一定的考试难度,那么该如何备考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呢?面对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无从下手的同学,希赛软考学院为您准备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精讲,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浅谈架构

不得不说的就是规范性的东西,我认为规范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当然,规范不只是说大家统一用某种形式命名变量,方法等等,这只是对程序员而言的规范,如果这个划做横向规范的话,那么纵向规范就是面对客户的规范。对程序员的规范,注释,变量,方法,文档。当然未必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些。

第一点,对客户的规范有很多中,比如小细节CS系统中的Anchor怎么设置,Dock怎么设置,如何让页面看起来更加让用户舒心,如何做焦点设置。大到如何给客户做培训,如何防止用户看到不友好页面,如何简化用户操作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规范性范畴。

第二点,对于一个完善的架构,日志处理机制是必须做好的,日志处理不只是简单的说输出完成这么简单。首先,必须要通过配置控制在什么时候输出,在什么地方输出,如何输出,怎么记录,是记录数据库还是日志文件中。如何灵活让用户控制日志输出方式。

第三点,对于一个完善的架构,异常处理机制也是一个重点。

系统架构设计师http://

异常怎么处理,如何记录,是记录到系统中,还是异常文件,还是数据库异常表,或者发给技术部邮件等等,如何做异常记录,在产生异常以后更容易让用户,技术人员看到异常产生的原因,这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

第四点,对于一个完善的架构,配置文件是必须的,有些项目只是简单的对web.confg里加些配置,我认为这根本不够完善,对于配置而言,有很多需要配置的内容,比如系统连接哪种数据库,客户信息,再比如是否记录日志,异常等,是否允许用户注册等等灵活功能的控制完全可以在配置中实现。

第五点,对于一个完善的架构,如何做好权限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比如权限如何控制,怎么处理用户,组,模块,部门等等之间的关系,工作流如何做,如何让权限与工作流做良好匹配,比如某审批人员出差了,如何处理其审批流程等等。

第六点,对于一个完善的架构,流水号生成功能也相当重要,任何一种系统,不管是信息管理系统还是电子商务平台,一定都会要求按一定格式生成某套流水号,流水号也必须有灵活性,这点非常重要。

第七点,对于一个完善的架构,必须要有代码生成功能,比如基础业务类生成,实体类生成,最好可以控制数据库主外键关系等等,这样能减少程序员的很多无趣的工作量。

考虑用户的观点

系统架构设计师http://

当您为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确定合适的性能目标时,您应该仔细考虑用户的观点。对于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而言,性能与可用性和用户感受有关。例如,只要用户能够继续工作并且获得有关操作进度的足够反馈,用户就可以接受漫长的操作。在确定要求时,将应用程序的功能分解为多个使用情景或使用案例通常是有用的。您应该识别对于实现特定性能目标而言关键且必需的使用案例和情景。应该将许多使用案例所共有且经常执行的任务设计得具有较高性能。

同样,如果任务要求用户全神贯注并且不允许用户从其切换以执行其他任务,则需要提供优化的且有效的用户体验。如果任务不太经常使用且不会阻止用户执行其他任务,则可能无须进行大量调整。对于您识别的每个性能敏感型任务,您都应该精确地定义用户的操作以及应用程序的响应方式。您还应该确定每个任务使用的网络和客户端资源或组件。该信息将影响性能目标,并且将驱动对性能进行度量的测试。可用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源,并且可能大大影响性能目标的定义。正式的可用性研究在确定用户如何执行他们的工作、哪些使用情景是共有的以及哪些不是共有的、用户经常执行哪些任务以及从性能观点看来应用程序的哪些特征是重要的等方面可能非常有用。如果您要生成新的应用程序,您应该考虑提供应用程序的原型或模型,以便可以执行基本的可用性测试。

考虑应用程序操作环境

系统架构设计师http://

对应用程序的操作环境进行评估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能对应用程序施加必须在您制定的性能目标中予以反映的约束。位于网络上的服务可能对您的应用程序施加性能约束。例如,您可能需要与您无法控制的Web服务进行交互。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定该服务的性能,并且确定这是否将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性能产生影响。您还应该确定任何相关服务和组件的性能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某些系统会经受相当稳定的使用,而其他系统则会在一天或一周的特定时间经受变动极大的使用。这些区别可能在关键时间对应用程序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提供应用程序部署和更新服务的服务可能会在星期一早上9点缓慢响应,因为所有用户都在此时升级到应用程序的最新版本。

6.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六

3.1 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是一个软件规范,它是基于对象的编程模型,只要遵循COM规范,应用程序和组件对象之间就可实现二进制代码级别上的重用,解决了对编程语言和环境的依赖。COM是Microsoft其它许多技术的核心,它允许用某种语言编写的位于二进制代码中的对象,为其它语言所访问(或称二进制兼容)。COM技术已经渗透到Microsoft的各个产品中,如:Windows NT/2000、SQL Server、Visual Studio、Office 97/2000、Back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C++或ASP脚本、Perl脚本作为编程语言,其中大量采用了基于COM的技术,例如:

3.1.1 ADO(ActiveX Data Object)

ADO是数据库访问组件,应用程序

通过ADO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下:

图2 ADO存取数据示意图

上图中OLEDB是Microsoft 继ODBC后新的数据访问机制,它不但可以访问数据库数据,而且还可以访问其它非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如Email、目录服务(LDAP)等。ADO是位于OLEDB上层的应用程序接口,操作较为简单。

7.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七

数控机床设计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其知识类型广、知识数量大,既有显性的设计实例知识,又有隐性的专家经验知识,管理起来非常困难。随着知识库系统的不断发展,应用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一个性能好的数控机床设计知识库系统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

知识库系统的构建面临三个关键问题:知识获取、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长期以来,知识获取问题一直是构建知识库的瓶颈,传统方法是由知识工程师同专家交流,然后进行大量的分析、总结与统计工作,再将知识输入知识库中,会占用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降低系统的智能型[1]。知识表示是知识库系统的重要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多种知识表示方法,比如一阶谓词逻辑、产生式规则、框架、语义网络、脚本、过程、面向对象及神经网络等。但是随着知识库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强,这些知识表达方法的局限性也渐渐显露出来[2]。基于知识工程的知识推理方式可分为三种:基于实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基于规则的推理(rule-based reasoning, RBR )和基于模型的推理(model-based reasoning, MBR) [3]。文献[3] 运用基于模型的推理方法设计了注塑模具模架选型推理机,文献[4] 和文献[5] 分别从技术和理念两个不同侧面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中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的应用问题,文献[6] 利用基于规则的正向推理方式进行推理,并应用于Lotus Domino平台的KMS中,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当前的研究一般只基于其中一种方式来建立知识库的推理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合上文论述的知识库系统发展情况,本文依据数控机床设计知识库系统的实际需求,基于CBR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建立知识获取模型;规则库中专家经验知识采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案例库中事实性设计知识采用面向对象的表示方法;采用CBR和RBR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知识库推理机制。

1 系统结构

数控机床设计知识库系统的结构流程图如图1所示,它利用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平台,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建立数据表,利用产生式规则,CBR,RBR等技术实现机床设计知识库系统的功能。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后,进入知识库管理系统界面。初步选择知识类型后进入知识获取功能,对于事实性知识系统采用CBR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实现知识获取,对于专家经验知识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系统采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实现知识获取。接下来是知识表示功能,对于事实性知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技术,对于专家经验知识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系统采用产生式规则来实现。知识表示结束后经过知识检查进入案例库和规则库。推理部分系统采用基于CBR技术实现案例库知识推理,采用基于RBR技术实现规则库的推理,分别输出推理结果,并将其保存入知识库中。

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工作贯穿在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决定了知识库系统拥有知识的数量和品质以及系统的性能,如何准确有效的获取知识是知识获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CBR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建立知识获取模型,如图2所示,文献[7] 给出了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此不再赘述。知识工程师在进行知识添加的时候,首先可将设计知识分成两类:1) 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比如专家经验知识,2) 事实性设计知识,比如公式、标准等知识。

对于事实性设计知识,知识获取模型采用CBR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相结合,首先进行案例检索,如果在案例库中已经存在或者存在类似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案例重用或者案例修改后进入案例库实现知识获取。如果检索不到,系统启用自然语言理解功能,将知识进行自动分词和句法分析,得到知识的主语信息和剩余信息,主语信息变成对象,由剩余信息提炼出属性和关系,事实的对象、属性和关系具有唯一性,这样就将描述性的事实性知识转化为三要素,进而系统处理后就实现这类知识的获取。

对于专家经验等不确定性知识,系统启用自然语言理解功能,将知识进行自动分词和句法分析,得到知识的前提部分和结论部分。专家工程师通过系统设置前提和结论的可信度和阈值,然后进入规则库中,完成知识获取。

2.2 知识表示

知识表示是把从知识源获得的关于事实、判断和推理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并建立起各种关系,然后将知识表达成计算机易于表达和利用的符号。知识表示是知识库研究的重要内容,知识表示技术运用的好坏将会影响到整个知识库系统的性能。本文依据数控机床设计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及对比各种知识表示方法的优劣,提出了一种综合运用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技术和产生式规则表示技术的方法。

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如非常宝贵的专家经验知识,系统采用带有阈值限度的产生式规则表示方法[8],知识表示如下:

IF <前提> THEN <结论> (CF,λ)

其中,前提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条件,也可以是用AND或OR将几个简单条件组合起来的复合条件。CF是可信度因子,取值范围是[0,1],取值越小表示可信度越小。λ是阈值,取值范围是[0,1],阈值是作用是对知识的可应用性规定限度,前提的可信度达到或者超过这个阈值时,规则才能被应用。

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是以对象为中心,将对象的属性、关系和特征、类型等有关知识封装在表达对象的结构中,以便于数据的共享和再利用。对于事实性设计知识,这里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知识表示形式可以简要表示为[9]:

其中对象是主体(主语),属性是直属于对象的特点或功能,关系指的是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类是依据面向对象的方法把对象抽象成的类,父类和子类之间有继承关系,描述是直接显示给用户的内容。这样就实现了事实性知识的表示。

2.3 知识推理

知识推理是知识库系统的关键和核心部分。本系统依据知识获取和知识表示形成的案例库和规则库的不同点,采用CBR技术实现案例库的知识推理,采用RBR技术实现规则库的推理,实现了两种推理技术的综合运用,扬长避短。

CBR技术的核心思想[1]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 提取:依据问题描述,提出目标范例以准备进入案例库查询。2) 重用:根据查询条件,如果案例库中存在相同的知识则可以用来重用。3) 修改:查询到相似或相近案例,依据待求问题及修改规则进行案例修改,产生符合问题的解并输出。4) 保存:将这个问题的求解作为新的案例存储到知识库中。

系统采用CBR技术的推理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针对问题描述进入实例查询,如果有完全匹配的知识则知识重用。如果没有则计算相似值并依据修改规则进行实例修改,修改后实例如果符合要求则输出结果并存入实例库中,如果不符合则结束。

RBR技术进行问题求解通常采用易于叙述的if-then规则来求解问题。数控机床设计知识库系统的规则库运用带有阈值限度的产生式规则来进行知识表示,相应的采用RBR技术进行规则库的知识推理。

系统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问题求解的过程,这不仅依赖于所使用的推理方法,还依赖于推理的控制策略。推理的控制策略包括推理方向、求解策略、和冲突消解策略。而推理方法则是指在确定了推理控制策略以后,在进行具体的推理时所要选用的匹配方法或不确定性传递算法等方法。

本系统采用正向推理方法,规则知识的表示中引入了可信度和阈值,实现过程中由专家工程师进行设置,规则推理中采用的是可信度传播算法[10],冲突消解策略是指当推理过程中有很多条知识或规则可以用时,如何选择一条用于推理的策略。本系统采用的冲突消解策略是可信度高的规则先执行。

系统采用RBR技术的推理工作流程[9]如图4所示。依据推理任务的前提条件进入规则库读取规则,前提满足则计算其可信度,可信度不小于设置的阈值则继续计算其结论的可信度,结论可信度不小于设置的阈值则最后判断规则是否已经执行完,是则输出结果。在判断过程中哪一步不满足条件则返回读取规则选择下一条,重新执行。

3 结论

针对知识库系统构建面临三个关键问题:知识获取、知识表示与推理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控机床设计知识库系统的知识获取模型以及案例库和规则库的知识表示方法,并针对知识推理部分提出了CBR和RBR相结合的推理方法,依据这些理论运用Visual Basic 6.0和SQL Server 2005开发的数控机床设计知识库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在课题合作单位开始试用,将会为数控机床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文革.基于范例推理和自动案例启发的知识获取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7):149-151.

[2]姚锡凡,等.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李凯岭,等.注塑模具模架选型中知识库与推理机连接技术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24(9):1087-1092.

[4]Watson I.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Techniques forBuilding Organizational Memories[M].San Francisco:MorganKaufmann Publishers,2002.

[5]Chau K W,Chuntia C,Li C W.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on flow and water quality modeling[J].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2002,22(4):321-330.

[6]黄福玉,等.基于关系模型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及其在KMS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30(5):653-658.

[7]郭艳华,周昌乐.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综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20):59-67.

[8]马宪民.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9]白永强,等.基于规则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坦克火控知识库系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5,30(2):57-61.

8.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篇八

关键词:.net&vba;自动阅卷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Automatic Testing System Design and Realization for Basic Computer

Guo Zhiqiang

(Cho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ollege,Chongqing404049,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design idea and realization process by means of net and vba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Basic Computer automatic testing system,thus solve the paperless test problem and heighten the testing efficiency.

Keywords:Net&vba;Automatic testing

一、引言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以实践应用操作为主的课程,考试形式侧重于上机操作,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是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具有学生的数量大、任课教师少的特点,传统的人工阅卷方法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为此本文叙述了如何利用.net和vba实现计算机公共基础自动阅卷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考试题型分析

计算机公共基础考试的题型一般分为理论型题目和操作型题目。理论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一般以单项选择题或者判断题的形式出现;操作题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考试的重点,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灵活应用,题目主要包括文字录入、Windows文件操作、Word文字处理操作、Excel电子表格处理操作和PowerPoint文档操作等。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自动阅卷系统的阅卷原理

假定每一场考试结束后,学生的答题文件提交到了服务器上,每个学生的文件都存放在以学生学号和学生姓名命名的文件夹中。

四、计算机公共基础自动阅卷系统实现过程

下面就文字录入和excel表格操作技术展开论述,其余操作实现过程类似。

(一)文字录入题

文字录入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字、数字、大小写英文以及标点符号、特殊符号等的录入能力,不涉及文本的格式问题,因此在阅卷评分时采用了字符比较法,即抽取标准文本中的字符与学生答题文本中的字符进行比较,只要标准文本文件中的字符存在于学生的文本文件中,不管其位置如何都认为学生已掌握该字符的录入方法,我们只统计学生不会输入的字符,然后计算其占总字符数的比例,即可得到正确率,从而算出学生应得的分数。下面为实现文字录入功能的部分算法:

n= 0'先假定错误字符个数为0个

L =Len(bda)'求出标准答案文本字符个数

For i = 1 To L//通过循环遍历标准答案文本每个字符

m= InStr(xsda ,Mid(bda ,i ,1) )'比较考生文本中是否存在指定字符

If m= 0 Then

n=n+1'考生不会输入的字符数累加

End If

Next i

s=fsh*(1-n/L)'文字录入题最后得分

文字录入题最后得分存入到考试成绩表:

……

SQL = "update " & mytable & " set 文字录入="&s&" where 学号="&Sno&"

set rs = New ADODB.Recordset

rs.Open SQL, cnn, adOpenKeyset, adLockOptimistic

……

(二)word操作

Word操作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字处理软件的运用情况,主要考查word的编辑和排版,一般考查的内容有:设置页面,如纸张大小、页边距、页眉和页脚边界;设置文字参数,如字体、字形、字号、颜色、效果、字间距等;设置段落参数,如各种缩进参数、段前距、段后距、行间距、对齐方式等;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分栏;脚注和尾注;设置样式和模板;插入面眉、页脚和页码操作;插入表格操作; 图文混排操作等操作。

部分功能实现代码如下:

'比较字体,字型等

Bcount= wordDoc.Paragraphs.Count

flag = False

Fori = 1ToBcount

IfwordDoc.Paragraphs(i).Range.Font.Name = "仿宋" And _

wordDoc.Paragraphs(i).Range.Font.Size = 12 And _

End If

'查找替換操作

flag = False

If Selection.Find.Text = "信息" And _

Selection.Find.Replacement.Text = "information" And _

Selection.Find.Execute(Replace=wdReplaceAll) Then

flag = True

score = score + 5

End If

'比较字间距

If wordDoc.Paragraphs(7).Range.Font.Spacing = 4And _

wordDoc.Paragraphs(7).Range.Font.Scaling = 100 Then

score = score + 3

End If

……

Word操作题最后得分存入到考试成绩表:

SQL = "update " & mytable & " set wordti="&score&" where 学号="&Sno&"

set rs = New ADODB.Recordset

rs.Open SQL, cnn, adOpenKeyset, adLockOptimistic

……

利用这样的自动阅卷系统,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物质资源,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对促进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节约资源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亮.Word VBA高效排版范例应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1

9.室内设计色彩知识分析 篇九

室内设计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空间色彩来调和,但是色彩与空间中很多元素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不是将色彩强行介入一个空间,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成功的用色。色彩与质感

不同的材质使色彩表现有不同的感受。因材质不同,可表现出柔软、刚烈、眩目、冰冷、平质……等等,故在色彩的计划中,要加以实质材质色的配置,而非单纯的色票配色,就如同壁布鞋柔质的绿色与油漆光亮的绿色给予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要作好色彩的质感配色计划,最好是作实质样品或样本的Color List,使业主更易了解。而以透视色彩或色票配色,多与实际材料色有很大出入。

色彩与面层感

任何材质表面皆为平直或凹凸,由平面、雾面、皮面、石材面、凹凸面,对于色彩的演出皆有不同的效果,经过非平整的细部分割,可使色彩浓度降低,加上自然分割或人为分割,可使色彩气氛更加浓郁。

色彩与照明

照明有自然采光与人工采光,而人工照明方面因灯具及光度不同,使色彩表现演出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自然采光因受光面大小与方向,对设计案的色彩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色彩计划并非单纯配色即可,必须加入照明与日照因素,甚至考虑不同的时间、场合需求照明下的色彩表现,及照明下产生光影对色彩的效果与变化。

色彩与界定

色彩是点、是线、是面、是体时对整体设计各有不同的效果。点色彩有突出、点缀的效果,面线彩色是点彩色的集合具象征、标示及指引的效果,面彩色有片面、独立面、体的分断面效果,小的面彩色是点及线彩色的延伸,大的面彩色是体彩色的一部分,色彩的界定是将色彩作个别围括,而加以对整体作个配置,而以体彩色为基本衬底。色彩界定尤其首重线的指引、突破及次重要的独立面色彩效果。

10.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分析 篇十

题目:汽车同步器变速器第四速齿轮工艺规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姓 名: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

日期:2014年12月

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齿轮的零件图样

2.生产类型:成批生产

3.生产纲领和生产条件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

2.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完成某一表面工序设计(如孔、外圆表面或平面),确定其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

3.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l套。

4.设计夹具一套到二套,绘制夹具装配图2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三:参考文献

1.熊良山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刘长青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说明..........................................................................................................................................4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6

1.1零件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6 1.2零件的技术条件分析................................................................................................6 1.3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7 1.4零件的材料及其加工性............................................................................................8 1.5零件尺寸标注分析.....................................................................................................9 1.6检验说明.....................................................................................................................9 1.7零件工艺分析...........................................................................................................10 第二章 齿轮毛坯的设计......................................................................................................11

2.1毛坯种类的确定.......................................................................................................11 2.2毛坯的工艺要求.......................................................................................................11 第三章 工艺规程设计..........................................................................................................13

3.1工艺路线的制定.......................................................................................................13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16 第四章 齿轮加工机床夹具设计..........................................................................................17

4.1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目的...........................................................................................17 4.2机床夹具的作用与组成...........................................................................................17 4.3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18 4.4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18 4.5专用齿轮加工夹具的设计.......................................................................................20 心得体会................................................................................................................................21说明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零件之一。汽车同步器变速器齿轮起着改变输出转速、传递扭矩的作用,所以在齿轮加工过程中要求较为严格。变速器齿轮应具有经济精度等级高、耐磨等特点,以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和传动效率。齿轮在工作时,要求传动平稳且噪声低,啮合时冲击应小。

齿轮本身的制造精度,对整个机器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其使用条件,齿轮传动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传递运动准确性

要求齿轮较准确地传递运动,传动比恒定。即要求齿轮在一转中的转角误 差不超过一定范围。

(二)传递运动平稳性

要求齿轮传递运动平稳,以减小冲击、振动和噪声。即要求限制齿轮转动时瞬时速比的变化。

(三)载荷分布均匀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齿面接触要均匀,以使齿轮在传递动力时不致因载荷分布不匀而使接触应力过大,引起齿面过早磨损。接触精度除了包括齿面接触均匀性以外,还包括接触面积和接触位置。

(四)传动侧隙的合理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非工作齿面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贮存润滑油,补偿因温度、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尺寸变化和加工、装配时的一些误差。

齿轮的制造精度和齿侧间隙主要根据齿轮的用途和工作条件而定。对于分度传动用的齿轮.主要要求齿轮的运动精度较高;对于高速动力传动用齿轮,为了减少冲击和噪声,对工作平稳性精度有较高要求:对于重载低速传动用的齿轮,则要求齿面有较高的接触精度,以保证齿轮不致过早磨损;对于换向传动和读数机构用的齿轮,则应严格控制齿侧间隙,必要时,须消除间隙。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

1.1零件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

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齿轮始终处在高速重载的条件下工作。在换挡时,还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所以要求齿轮具有高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能。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使齿轮满足上述工作要求,要使各加工表面的表面质量良好,还要有一些热处理或喷丸处理,使齿轮面强度足够。最终的磷化处理,防腐蚀。

汽车同步器变速器第四速齿轮属于多联齿轮,由结合齿和传动齿组成。为了减少齿轮啮合过程中的噪声、摩擦及磨损,需要在齿轮上钻出三个沿周向均布的油孔。为减少换挡时对齿轮的冲击,还要在大端上加工出止口。

1.2零件的技术条件分析

齿轮的加工分为轮坯的加工和齿轮轮齿的加工。轮坯的加工部位有端而和轮坯外圆柱面。轮坯的加工精度对齿轮的加工、装配精度有较大影响,故其加工精度应满足相关的要求。

齿轮轮齿的加工部位有渐开线齿廓和倒角,还要有热处理及喷丸处理,以提高齿轮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热处理及喷丸处理后,还要进行内孔和端面的磨削以及渐开线齿廓的精密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由零件图上知,齿面的表面粗糙度值为Ra0.8,加工精度为IT7

0.029齿轮内孔尺寸为700.010,由于齿轮与轴承有配合要求,一般为IT6-IT7级精度,表而粗糙度不大于Ra6.3。2.各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由零件图上知,端面和内孔有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

小端面对于内孔的定位基准垂直度为0.05mm,平而度为O,01mm

止口平面对于内孔的定位基准垂直度为0.015mm,平而度为O.01mm

退刀槽对于内孔的定位基准垂直度为0.03mm 1.3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 1.倒角1×45° 2.除去加工时的毛刺 3.喷丸处理,使齿轮强度增加 4.热处理:渗碳淬火 5.磷化处理 1.4零件的材料及其加工性

齿轮材料选择45钢,工艺性能好,再配合以热处理及其他特殊处理工艺,也能满足齿轮所要求的强度、耐磨性及抗冲击等性能。45钢具体力学性能参数如下:

试样状态:退火钢 屈服强度:≥355(MPa)断面收缩率:≥40%

化学成分:材料化学成分组成元素比例(%)碳 C : 0.42~0.50 锰 Mn;0.50~0.80 磷 P;s0.035 硅 Si;0.17~0.37

抗拉强度:a600(MPa)特性及应用:未热处理时:HBs229

热处理:正火

延长率:>16% 布氏硬度:51 97

铬Cr:s0.25

镍Ni:s0.25

硫S:s0.035

强度较高,塑性和韧性较好,用于制作承受负荷较大的小截面调质件和应力较小的大型正火零件,以及对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表面淬火零件,如曲轴、传动轴、齿轮、蜗杆、键、销等。水淬时有形成裂纹的倾向,形状复杂的零件应在热水或油中淬火。焊接性差。

因此,汽车同步器变速器第四速齿轮的毛坯材料选择45钢的锻造件。

1.5零件尺寸标注分析

轮坯的加工部位有端面和轮坯外圆柱面。齿轮轮齿的加工部位有渐开线齿廓和倒角,还要进行内孔和端面的磨削以及渐开线齿廓的精密加工。尺寸链的建立依靠孔的轴线和两个端面。在各工序中,应标出加工后所要达到的尺寸。

1.6检验说明

在齿轮的加工过程中,要保证加工精度,需对被加工零件实时检验。大体可分为轮坯加工后的检验、热处理后的检验以及最终检验。为保证检验准确,检验前应对零件进行清洗。

轮坯的检验:轮坯的加工精度对齿轮的加工、装配精度有较大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加工余量是否满足要求。因此这一步的检验至关重要。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定不能流到下一步。

热处理后的检验:热处理后的工件,要进行检验,以确定后续加工时的刀具、切削用量等。

最终检验:所有的加工工序结束后,对零件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零件图样上的各相关技术要求。1.7零件工艺分析

齿轮零件的部分加工表面精度要求较高,从齿轮的尺寸和形状位置要求来看,要保证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各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为了提高加工效率,齿轮的外圆表面、端面、内孔的粗加工及半精加工可以采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孔和端面,采用磨床即可达到相关技术要求。最终采闱喷丸和磷化处理以提高强度和增强耐磨性能。

第二章 齿轮毛坯的设计

2.1毛坯种类的确定

毛坯的种类决定零件的材料、形状、生产类型及加工中获得的难易程度。对于汽车传力齿轮的毛坯而言,其结构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一般采用模锻件即可满足相关工艺和性能方面的要求。

根据模锻件的加工工艺方法,毛坯内孔可直接锻造得到。

2.2毛坯的工艺要求

2.2.1毛坯的加工余量与公差

根据零件图上给定的零件尺寸,再加上要保证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及公差,采用逆推的方法来得到毛坯的加工余量及公差。

毛坯图、毛坯尺寸如下:

2.2.2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的功用是使锻件成型后能方便的从模膛中取出来。因为锻件的材料是45钢,拔模斜度的具体要求如下:

外膜斜度(模锻件外侧的斜度),当模锻件冷缩时与模壁分开,有助于模锻件取出:

内模斜度(模锻件封闭剖面内侧斜度),当模锻件冷缩时紧贴模壁,阻碍锻件出模。

技术要求:

1.未注明内拔模角为10°,外拔模角为30° 2.未注明圆角为R3

3.某些难以拔出的锻件,须有顶出装置将工件取出来 2.2.3圆角半径

圆角半径分为外圆角半径和内圆角半径。外圆角半径指的是锻件上的凸圆半径:内圆角半径指的是锻件上的凹圆半径。为了便于金属在型槽内流动,在模锻件的转角处,应当带有适当的圆角。

第三章 工艺规程设计

3.1工艺路线的制定

3.1.1加工方法的选择

齿轮的加工工艺路线的选择应根据零件材料的加工工艺性、工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以及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而定。

加工表面技术要求是决定表面加工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各加工表面的加工工艺如下:

端面:粗车一精车一磨削

内孔:粗膛一半精膛一精膛一磨削

小端面结合齿:粗车一精车一插齿

大端而渐开线齿廓:粗车一精车一滚齿一磨齿 3.1.2加工工艺路线

根据齿轮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对毛坯采取一下加工工艺路线:

锻造→热处理→检查→粗车小端外圆及端面,粗膛内孔、倒角→粗车大端外圆及端面→精车小端端面及外圆→精车大端外圆→车止口→精膛内孔→精车大端面→滚齿→齿端倒角→车锁环槽→插小端结合齿→钻孔→热处理→磨孔→精磨小端端面→精磨大端端面→磨齿→齿而喷丸处理→磷化处理→检查 3.1.3加工阶段划分

对于齿轮加工,按加工阶段,可划分为齿坯加工阶段、齿面加工阶段和表面精加工阶段,工艺路线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粗加工阶段:切除大部分加工余量,加工出精基准。包括粗车小端外圆、端面,粗膛内孔、倒角,粗车大端外圆及端面。

半精加工阶段: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为精加工做准备。主要是半精膛内孔。

精加工阶段:使零件达到图样要求。主要是精车外圆面。

光整加工:对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进行光整加工。包括磨内孔,两端面和齿面。3.1.4工序的分散与集中

采用工序集中原则:①在零件的一次装夹中,可以加工好零件上的多个表而,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这些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同时也可以减少装夹工件的次数和辅助时间,并减少零件在机床之间的搬运次数和工作量,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②可以减少机床的数量,并相应减少操作工人,节省车间面积,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3.1.5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粗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合理分配加工余量;②保证非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符合零件图样上的要求。

精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可能选择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②尽可能选择加工工件多个表面时都能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③两个表面相互位置精度以及它们自身的尺寸与形状精度都要求很高时,可以采取互为精基准的原则:④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在精加工时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精基准。

具体基准选挥如下:

以大端端面作为粗基准,粗车小端外圆及端面,粗膛内孔,倒角

以小端外圆表面作为基准,粗车大端外圆面和端面

精基准与粗基准应保持一致

插齿、滚齿时,以内孔作为定位基准

磨削时以大齿分度圆作为定位基准 3.1.6热处理工序及辅助工序的安排

为保证零件强度及加工精度,需安排热处理等辅助工序。

(1).锻件的热处理,消除应力,提高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

(2).钻孔前应进行的清洗工作

(3).检查工序,保证符合零件图样所要求的技术要求 3.1.7加工工序的设计 详见机械加工工序卡: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

3.2.1机床的选择

根据各待加工表面的犍点,再耋虐到提高加工效率及经透性,尽可能选择数控机床和专用机床。加工工序主要有车、膛、磨、齿轮成型、钻,各机床类型为CA6140,Z515,Y3150,YK83250,M1432A。3.2.2刀具的选择

根据工件的材料,刀具耐用度,再考虑到换刀时间、加工经济性带来的影响,选择的刀具如下:

切槽刀、插齿刀、滚齿刀、锥柄麻花钻、CBN砂轮、45°直头外圆车刀、90°直头外圆车刀。3.2.3量具的选择

在各加工工序中,没有出现难以测量的表面或轮廓,故长度、直径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即可;孔用塞规用来检查孔的直径。

3.2.4夹具的选择

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工件的加工质量。而工件的定位又和夹具息息相关。各定位夹具选择如下:

粗车小端端面和外圆,用三抓卡盘夹紧大端,大端端而用作轴向定位。

大端端面加工时,同样是用三抓卡盘夹住小端外圆面。

插齿、滚齿加工,各有相应的夹具,以及磨床夹具等。

钻床夹具设计详见第四章 第四章 齿轮加工机床夹具设计

4.1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目的

机床夹具是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将工件定位,以使工件获得相对于机床或刀具的正确位置,并把工件可靠地夹紧。夹具一般可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组合夹具、随性夹具。此处设计的,为供大批量生产用的专用夹具。

设计专用的夹具,目的如下:

1、提高生产率

2、保证加工精度

3、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

4、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4.2机床夹具的作用与组成

机床夹具是在机床上加工零件时所使用的一种工艺装备,其主要功用是实现工件的定位与夹紧,使工件加工时相对于机床、刀具有正确的位置,以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能达到设计要求。

夹具通常由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对刀、引导元件或装置,连接元件,其他装置或元件,夹具体等组成。

夹具设计时常用的零部件的规格和型号已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可直接查阅选用。

4.3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1)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

夹具应采用合理的定位、夹紧方案,选择合适的定位、夹紧元件,保证工 件的加工精度。

(2)提高劳动生产率

夹具设计应合理,能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良好的加工使用性能

夹具结构应简单、合理,便于加工、装配、检验、维修。使用简便、安全、可靠,减轻劳动强度。

(4)经济性好

夹具元件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廉,根据生产批量,应设计不同复杂程度的夹具,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

4.4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设计任务与收集设计资料

夹具设计的第一步是在已知生产纲领的前提下,研究被加工零件的零件图、工序卡、工艺规程和设计任务书,对工件进行工艺分析。其目的首先是了解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确定本工序的加工表面、加工要求、加工余量、定位基准和夹紧表面及所用的机床、刀具、量具等。其次是根据设计任务收集有关资料,如机床的技术参数。

2.拟定夹具结构方案和绘制夹具草图

①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选择定位元件,设计定位装置

②确定工件的夹紧方式,选择夹紧装置,设计夹紧装置

③确定对刀或导向方案,设计对刀或导向元件和装置

④确定夹具和机床的连接方式,设计连接元件及安装表面

⑤确定和设计其他装置及元件的结构形式,如分度装置、吊装元件等

⑥确定夹具体的结构形式及夹具在机床上的安装方式

⑦绘制夹具草图,并标注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

3.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审查方案,改进设计

在确定夹具结构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计算。根据加工工件的尺寸,确定夹具的尺寸并绘出夹具草图。

夹具草图如下:

4.绘制夹具装配总图

5.绘制夹具零件图,标准件给出其型号

4.5专用齿轮加工夹具的设计

齿轮加工夹具的工作原理:芯轴限制四个自由度,轴套限制一个自由度,六角螺栓夹紧后起到夹紧和定位作用。4.5.1主要部件的设计

主要部件有夹具体、两个套筒、垫块。详细尺寸见装配图 4.5.2其他部件的选择

两个六角螺栓,垫片

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实践,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思和竞争意识,熟悉掌握了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也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计算、绘图以及对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相关设计资料的查阅,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具体做的过程中,从设计到计算,从分析到绘图,让我更进一步的明白了作为一个设计人员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整体的布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不厌其烦的细心,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些许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曾焦虑,但是最后还是解决了。才发现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另外,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遇到有疑问的地方集体商议,找出好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仅凭自己的能为,很难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通过团队合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设计任务。

上一篇:青少年学校素质教育下一篇:发现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