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课件

2024-09-23

钓鱼的启示课件(精选7篇)

1.钓鱼的启示课件 篇一

13钓鱼的启示(2)

基础积累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一、拼音小关卡。

1.老师时刻告jiè()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yòu()惑,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2.鼓着sāi()的大鲤鱼zòng()身一跃,一下子跳出水面,“pā()”的一声又落回水中,水花四处飞jiàn()。

3.弟弟jǔ()丧地咬着嘴chún()对妈妈说:“皮球掉到水沟里了,你帮我lāo()上来吧。”

二、咬文嚼字馆。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或部首组成新字,并分别组词。劳()交()耳()()()()2.试试你的眼力。把词语中的错别字改正过来。鱼钓()小心冀冀()飘亮()劲疲力尽()

三、词语游艺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翕动 抖动

摆动

1.鱼竿突然剧烈地()了一下,一定是一个大家伙上钩了。2.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着。

3.大鲈鱼有力地()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欣赏 观赏 赏识

4.我和父亲得意地()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5.老师带我们()了千年牡丹王。6.李峰深得老师们的()。

四、句子训练营。1.照样子,写句子。

例:我(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1)我()遇到了()诱惑。(2)我()读着()书。2.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后会在别的地方钓到鱼。我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加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面银光闪闪。扩句: 改为拟人句: 改为比喻句: 改为反问句:

五、课文回眸室。

1.《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作者是 国的。文中讲述了一件 的的道理。

2.品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从“急切”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从“平静”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理解感悟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六、信息袋袋裤。

父亲这么固执,面对那么大的一条鱼都不要。你认为父亲做的对吗?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是儿子,你该如何劝慰父亲?

七、课堂连线台。

同学甲: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____; 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乙: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心情变化,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比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父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父亲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精彩赏析阁。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情,让

我明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沮丧”是什么意思?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想一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中的“是”与“非”在本文中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九、课外阅读吧。

___________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卖梨的摊前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赶紧扶住旁边的一个木箱,才没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时,顺手抓了一个梨。这时,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好没有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这时,梨已稳稳当当地到了我的手心,只见这梨黄澄澄的,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梨香。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我边走边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想来想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儿来的梨?”“梨„„梨„„是梨摊上的„„”我脸红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你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了吗?”爸爸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 “是,爸爸。”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丢失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了回去。卖梨的阿姨夸奖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字词。一()摊子

一()梨香()的梨

()的孩子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连忙()随手()严肃()

称赞()4.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我”会想些什么呢?试着想象一下,将“我”的心理活动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5.“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 一句中“丢失的东西”是指。

6.文中三次写“我”脸红,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我脸红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将你的感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探究靓舞台。

你受到过课文中所说的“严格教育”吗?请写一写,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鱼的启示

五、2.(1)非常不理解父亲的决定(2)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不容争辩、毫不含糊

七、1.甲:“我”得意地欣赏 “我”委屈、失望、不理解 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 做人做事应该遵守道德准则与规则 乙:喜爱这条大鲈鱼,在经受考 验——放还是不放 忍痛割爱,坚决要求儿子放掉大鲈鱼

八、1.它是指灰心失望。那件事让“我”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取得成功。2.这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儿方便或好处的事。

九、1.丢失的东西3.赶紧 顺手 严厉 夸奖5.诚实 6.因为“我”受到夸奖,觉得不好意思。

2.钓鱼的启示课件 篇二

师:咱们今天上的是哪一课呀?

生:钓鱼的启示。

师:好。咱们一起写一遍课题。你们写的课题和我写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您只写了“钓鱼”两个字。为什么呢?

师:问得好!我觉得这一课的课题最好就叫“钓鱼”。只要读了这篇文章, 哪怕是读了一遍, 也会把目光聚焦在最后那个启示上, 特别是父亲告诫“我”的话, 对吗?

生:对!

师:那干吗还要加上“启示”两个字?如果我编写这篇课文, 肯定就两个字“钓鱼”。甚至换一个字, 叫“放鱼”。什么道德的抉择, 什么是与非、对与错, 不就是个放不放鱼的问题吗?你们这么聪明的孩子, 都预习了课文, 如果我现在问你们课文带给你的启示, 我保证个个都会回答。我关心的是:每学一篇课文, 课文中那么多优美的词汇, 我们到底积累了多少。

二、多种方式学词语

师:下面, 我先向大家推荐几个词语。将来在作文当中、生活当中如果能用上它们, 就会显得有文采。比如说:“晚上银色的月光”, 我们不用“银色”, 换一个词, 可能是哪一个?

生:皎洁。

师:来, 一起写。 (师生同写)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我写的字怎么样?

生:好!

师:《论语》里有一个词, 叫“见贤思齐”, 就是见到好的就要学。我写得好, 下次再写的时候, 请大家先看我写, 然后再自己写, 好吗? (生齐说:好。) 把字写得大一点, 尽量写美观, 实在不美观, 也要写得工工整整。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哦!来, 再写一遍, 看谁写得工整、好看。 (生再写)

师:如果晚上月光不是那么明亮, 能不能用“皎洁”呀?

生:不能。

师:对, 那叫朦胧的月光。只有特别明亮的月光才用“皎洁”。再说一个词, 一般形容河水泛起了微微的小波浪, 书上有一个词来形容它, 叫什么?

生:波光粼粼。

师:对, 还有一个两个字的词, 课文中有, 有人知道吗?

生:涟漪。

师:好的。咱们一起写下来。 (师生同写)

师:现在大家做一个动作, 河里的涟漪。 (学生伸出手做轻微浮动的动作)

师:真好。没有一个同学做这个动作 (教师做波浪动作) , 那叫波浪。 (笑声。教师动作的幅度大一些) 这叫惊涛骇浪。 (笑声) 对了, 再做一个涟漪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惊涛骇浪。 (学生做动作)

师:真聪明。还有一个词你们应该知道, “那条美丽的大鲈鱼, 它的鳃, 一张一合”, 一张一合, 有一个两个字的词表达这个动作, 是什么?

生:翕动。

师:好!写。 (师生同写)

师:请问鲈鱼的什么地方在翕动?

生:鳃。

师:谁能告诉我, 人有没有腮?

生:没有。 (笑声)

师: (指着自己的腮部) 那这里叫什么? (笑声)

生:腮帮子。 (笑声)

师:人到底有没有腮? (众说纷纭)

师:说有的对, 说没有的也对。为啥?第一, 人真的有腮———月字旁的腮;第二, 人的腮不像鱼的鳃一样, 会张开的。同学们, 把你们的腮翕动一下。 (笑声) 做不到吧?但人有一个器官可以翕动 (生插话:鼻子) , 对, 看我的鼻子 (师做鼻子翕动动作) , 看到没有?这叫翕动。 (大笑) 现在你们都可以用鼻子翕动一下, 两个鼻翼一鼓一收, 这就叫翕动。 (学生做鼻子翕动动作, 笑声不断。)

师:还有一个词, 很简单, 就是在是与非之间让你———

生:选择。

师:说“选择”, 大家会觉得有点通俗、平凡, 换一个词。

生:抉择。

师:真聪明!写。 (师生同写)

师:这一课, 我个人认为, 这四个词比较有学问, 好好用脑子记一记。说到“涟漪”就想想你做的小手势, 说到“翕动”就想想你刚才漂亮的小鼻子, “皎洁”不用说都能想到十五的月亮, 还会想到“床前明月光”, “抉择”就是选择。

师:文章中用“抉择”, 生活中尽量说“选择”。你跟妈妈去买菜, 是买萝卜还是买黄瓜, 你说:“妈妈你要慎重抉择啊!” (生笑) 妈妈会很生气:“这孩子, 怎么说话呢!” (生笑)

师: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自学生字的能力了。既然大家课前做了预习, 现在我们来听写。不过呢, 今天的听写可以“作弊”:我也在黑板上写, 你们可以对照一下。第一个词:得意。 (板书)

师:下一个:沮丧。 (师生同写)

师:理解的同学举手。 (少数人举手)

师:不理解的同学举手。 (多数人举手)

师: (生气状) 站起来!都站起来!站好!还有人笑!你们不理解这个词, 说明你们的课前准备做得非常差, 今晚罚你们回去在字典上查这个词, 把意思抄写一千遍! (生低头不语)

师:这里面有没有班干部? (一女生举手)

师:说说你的感受, 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难过吗?

生:难过。

师:但是敢不写吗?

生:不敢。

师:好了, 刚才开玩笑, 你们此刻的样子, 你们的心情, 就叫“沮丧”。都坐下, 刚才说的话是逗你们玩呢!哪能罚一千遍!十遍都不能罚, 否则老师就太缺少师德了!这也是一个是与非的抉择问题。在惩罚与鼓励学生之间, 我们老师也会慎重抉择。最后我选择的是不罚大家, 请问我的抉择是“是”还是“非”?

生:是! (笑声)

师:现在, 再问一次:理解“沮丧”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举手)

师:真好!现在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沮丧”这个词, 画出来, 一起读读那句话。 (学生齐读)

师:真了不起!再读一遍。

生: (读) 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设计师了。

三、感悟写法

师:现在我问大家一个比较难点儿的问题, 请问, “我”是不是由得意一下子就沮丧了?

生:不是。

师:现在再读课文, 请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找到一些关键的词语来说明作者是怎样由得意一步步转化为沮丧的。 (巡视指导)

师:你画的词是哪一个?

生:乞求。

师:来, 咱们一起写写这个词。 (师生同写)

师:“乞求”, 乞求什么?

生:目光。

师:乞求的目光来自于哪儿啊?

生:作者。

师:来自于作者的什么地方?

生:眼睛。 (笑声)

师:眼睛是表现乞求的。想想看, 当你乞求别人的时候是先出自嘴, 出自眼, 还是出自哪儿啊?

生:心。

师:对呀, 那现在我再问一句, 乞求的目光源自于哪里?

生:心!

师:那乞求表面上是目光的描写, 其实它是一种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对了, 心理描写或者叫心情描写。再看前面, 还有一个, 当爸爸让“我”把鱼放进湖里的时候, “我”的反应———

生: (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急切”, 我们写下来。“急切”是来形容说话时的语调、语气, 但更是描写“我”说这句话时的什么?

生:心情。

师:“爸爸”后面是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为什么呢”后面是什么符号?

生:问号。

师:如果你胆子大, 可以把那个问号改成叹号;如果你胆子一般, 你在问号后面加个叹号;如果你胆子特别小, 你就保持问号。现在开始抉择。 (生阅读思考, 师巡视。)

师:哦, 你还是保持问号, 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好吗?

生1:爸爸!为什么?

师:好, 站着别动。加了一个叹号的举手。来, 你读一读这句话。

生2:爸爸!为什么?

师:好像没有读出来那个叹号。现在, 你暂时把我当爸爸, 好吗?不看书, 冲着我, 急切地说。

生2:爸爸!为什么?!

师:好!凡是加了一个叹号的, 拿起书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很多同学还不好意思了。现在, 眼前的这本书仿佛是爸爸的面孔, 再读。我先做个铺垫:孩子, 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

生: (齐) 爸爸!为什么?!

师:真好。改为叹号的请举手。现在, 你们都冲着我喊, 急切地喊。

生:爸爸!为什么!

师:多好啊, 这才叫急切。但是, “爸爸”后面那个叹号你们读得水平不够, 想不想知道绝招?

生:想!

师:那就是, 把第一个“爸”字读得重重的, 第二个“爸”字读得轻轻的, 甚至可以不读。“爸———爸!”读。

生:爸———爸! (笑声)

师:谁脸上有笑容, 就说明他没有焦急, 没有急切。再读!

生:爸———爸!

师:对, 声音是急切了, 但是呢, 没有读出一个11岁小孩子的天真。会撒娇吗?

生:不会。 (笑声)

师:哇, 才五年级就忘了撒娇了? (笑声) 会卖萌吗? (笑声)

师:也不会啊?这时候的“我”很焦急, 在爸爸面前完全可以暴露自己真实的情感, 对不对?

生:对。

师:这种情况下撒娇甚至有点赖皮都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女孩子, 更应该读好。 (笑声) 读。

生:“爸——爸!”

师:真好!全都坐下。刚才第一个女孩子不许坐。请问你现在是保持你的原状还是愿意把叹号加上或者把问号改成叹号?

生:保持原状。

师:好!我欣赏你的坚定。请坐。看, 这就是她的抉择, 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我说了, 问号不错, 加上叹号情感比较强烈, 改成叹号既表示急切, 还有一点儿淡淡的撒娇。读课文很有讲究的, 一定要把自己当成那个主人公, 就能读好了。来, 一起读黑板上的四个词。

生: (读) 得意、急切、乞求、沮丧。

师:看课文后的练习, 会填了吗?

生:会。

(生填词语)

四、感悟“启示”

师:看, 和我一起上课简单不? (简单) 作业都完成了。再问一个问题:看到大鲈鱼那么漂亮, 得意的仅仅是“我”吗?

生:不是。

师:谁还得意啊?

生:爸爸。

师:既然爸爸也得意, 可是面对“我”的沮丧, 面对“我”的急切, 面对“我”的乞求, “我”那伟大的老爸却表现得———

生:平静。

师:难道爸爸真的很平静吗?认为他真的平静的同学请举手。 (无人举手) 认为他语言平静、表情平静, 但是内心不平静的同学请举手。 (全部举手) 你们说他爸爸想不想放这条鱼?

生:不想。

师:是的, 不想放。多么漂亮的鱼啊, 又没人看见, 而且好不容易才钓到的。课文中有一个词, 就证明爸爸的心不平静。哪一个?

生:盯着。

师:现在我就是儿子, 你们就是父亲。爸爸, 你明明不想放, 还非得让我放, 还告诫我, 道德的抉择只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 实践起来却很难。你明明知道难, 为什么把这个难事让我来做?为什么非得放?

生:因为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是最关键最关键的。甭管有没有人看到, 离规定的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别说差两个小时, 就是差两分钟, 你钓上来了, 放还是不放?

生:放!

师:如果不放就是违反了———

生:规定!

师:那亲爱的爸爸, 您在遵守这个规定的时候心里高兴吗?

生:不高兴。 (笑声)

师:不高兴你还遵守啊? (笑声)

生:高兴。 (笑声)

师:其实说高兴对, 说不高兴也对。请从课文中找到父亲告诫“我”的话。读。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放了肯定不高兴, 谁也不舍得把心爱的东西放掉。但是他又非常高兴, 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通过这次放掉鲈鱼能教给儿子一些道理。

师:对, 放掉鲈鱼能教育自己的儿子, 当然高兴。结果, 儿子34年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什么人物?

生:建筑设计师。

师:更重要的是, 他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在是与非的抉择上, 父亲的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生:正确的。

师:对, 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父亲宁可忍受一点当时的不高兴或者痛苦, 也要为整个人生道德的抉择选择正确的方向, 包括他自己和他的儿子。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愿意, 今天晚上回家以后, 就和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讨论讨论是与非, 对与错, 诚实与虚假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如果讨论不清楚, 没关系, 请你尊重他们的抉择。好了, 同学们, 下课时间已经超过了2分钟, 我在下课与拖堂之间的抉择上发生了错误, 大家能原谅我吗?

生:能!

师:多好的抉择!谢谢同学们!再见!

【评析】

听赵老师的课, 让我想起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评价:“究字内精微, 求字外磅礴。”我认为这10个字, 可以总体概括赵老师的这节课。

“字外磅礴”, 首先体现在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就是要掌握文章的“精、气、神”, 尤其是对文章“神”的把握。本篇文章的文眼就是“抉择”, 是文章的“神”之所在。赵老师也是围绕这个词来进行整堂课的整体架构, 所以显得纵横开阖, 大气磅礴。

其次, “字外磅礴”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 赵老师真正做到了把人当做人。赵老师把自己当做人, 把学生看做正在成长中的人, 该主体的放手主体, 该主导的大胆主导, 同时以真正的谦和与尊重面对学生, 甚至可以跟学生天真烂漫地开玩笑, 语言幽默, 妙趣横生, 课堂上的交流体现出一种真情的互动, 体现着“真教、真扶、培养真人”。

赵老师的磅礴之气, 还体现在他能大胆地营造教学冲突, 通过冲突激活思维, 展开综合语文训练。他善于在不知不觉中跟学生“作对”, 如, 人有没有腮 (鳃) , 父亲想不想放鱼, 放鱼后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 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

3.钓鱼的启示 篇三

一个中午间休时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学生在吃午餐,张扬也在其中。

不经意的抬头,看见张扬正在喝饮水机里的水。记忆中,他是没有交水费的。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我翻开了账目明细,张扬果然没有交水费。那他为什么要喝饮水机里的水?是不是渴极了?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因,我把张扬叫过来。

细问之下,我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原来班级里有一半的学生没交水费,现在,这一半的学生都在理直气壮地喝着“免费水”。

面对我的询问,张扬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都喝呀!

我想起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章讲的是34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夜,“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有幸钓到了一条美丽的大鲈鱼,可那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父亲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尽管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可是,父亲毋庸置疑的态度让我不得不沮丧地把鲈鱼放回湖中。

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确如此,对待学生喝“免费水”的问题,我不能以对错来判断。因为正如张扬所说,看见别人那么做才去做的,而别的学生又是因为口渴极了才去“借水”喝的。“借”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我相信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一落实到实践中,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也许,这是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却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我对这件事置之不理,就对那些交水费的学生不公平,甚至还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心理:不交水费也能喝水。而那些没交水费却喝着水的学生,更因为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会认为不劳而获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一旦在学生的心底扎下了根,我不知道当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诱惑”的时候,会不会也能正确地做出取舍?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想,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必要的。

于是,我临时召开了一节班会。当我一把问题提出来时,许多学生都低下了头。而我并没有点到为止,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希望学生明白,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会有许许多多“免费”的机会没人监督,但是,不恰当的取舍,会影响他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会学生做人,他们才会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4.钓鱼的启示案例 篇四

[背景描述]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深受我们一线教师的欢迎。然而,理性地观察我们常态的阅读课堂,我们发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目标不明。老师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阅读教学公开课,如果上课老师课堂上没有设计动笔写写的环节,就被认为是一堂不理想或不成功的课。为了体现“课堂动笔”而动笔,但对于为什么要写,写些什么,写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心中无数。每次“练笔”的形式大同小异,单

一、呆板,如学了写人物的文章后,都要求学生写“***,我想对你说”。

二是切入不准。教师选取“练笔”的时机比较随意,在没有充分朗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练笔”,没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练笔”的切入点,致使学生无话可写,有的也只是套话、假话、空话,失去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的意义。

三是缺乏指导。缺乏“练笔”前的指导,主要是缺乏“练笔”前应有的铺垫,如没能做足课文朗读,词语、句子、内容的理解,写法研究等一系列“练笔” 前的铺垫。也没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致使“练笔”要么孤零零地,与文本脱节,与课堂不和谐。这样就使学生的“练笔”进展不顺利。缺乏“练笔”中的指导。很多时候老师是一声令下,就算完成任务,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如思维定势、想象不合理等进行有效的引导,造成“练笔”实效性差。缺乏“练笔”后的指导。很多老师是写了就算,听之任之,没有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而有的老师让学生“练笔”之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的老师虽有评价,但没能抓住每次“练笔”的不同目的,进行对症下药。

本学期,我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我大胆地设计了三处随文练笔:复习导入时运用词语写主要内容;研读课文时角色体验写父亲心理活动;学完课文后积淀感悟写道德感言。三次小练笔,每次均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究其原因,除紧扣课文情境外,各有侧重的设计为练笔出彩提供了保障。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概括内容,让思维清晰灵动

1、听写词语。

[ 上钩

小心翼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道德

实践]

2、学生运用听写的词语试写主要内容。

3、交流引导。

生1:在我十一岁那年,有一次,父亲带我去钓鱼。等了好长的时间,终于有一条鱼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我迅速把它拉上岸来。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叫我把它放回湖里,我没有办法,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里。三十四年后,我明白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你概括得很清楚,但语言不够简洁。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各试着用一句话写清楚。试着再修改一下。

生2:34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小心翼翼地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不容争辩地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鱼回湖,使我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分析思考]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训练点之一。可是,从平时课堂和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较差。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平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二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重视和引领。这堂课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学会运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并在学生独立试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讲评。这样扎实的练笔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片段二] 角色体验,让思维熠熠生辉

1、师:讲解让我们明白了原因,让朗读丰富我们的感受。我们一同走进“我”和“父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我实践过程的艰难。

[出示对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指导分角色朗读,想像当时的情景,读出“我”急切的心情,读出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

2、引导想像,试写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学生独立写完后组织交流:

生1:我的孩子现在还小,作为父亲的我应该严格要求他,让它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按照规则办事。

生2:如果现在把这鲈鱼带回家,就是贪小便宜,如果把鱼放回去,就是光明磊落,遵纪守法,做人就应该诚实自律。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任何一种理由都不行。

生3:„„

4、有感情地朗读父子对话。

师:说得真好,这就叫严格要求。联系父亲的心境,我们再来读一读父子的对话,感觉一定跟刚才不一样。

生: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分析思考]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像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利用语言的空白处,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想像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深入了,感情朗读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片段三] 沉淀感悟,让文笔神采飞扬

1、读《钓鱼的启示》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出示名人的道德名言:

[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法国思想家

孟德斯鸠

*非常军队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

3、生试写有关道德的感言。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对道德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请你也试着围绕“道德”写一句话激励自己或送给你的朋友。

生独立写完后交流指导。

生1:人们的一些规定是要我们自觉去遵守,不用别人天天说的。

师:我们可以用简明的语言去表达。“人们的一些规定”也就是——

生1:规则。

师:“不用别人天天说的”就是——

生1:自觉遵守。规则是要自觉去遵守的。

生2:一个人真正的道德,只有在暗处才能真正体会出来。

生3:在非法的利益面前,应该坚定的对它说NO

生4:道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懂得去遵守。

生5:诱惑无处不在。在诱惑与品德中,珍贵的是品德。

生6:道德很简单,实践却很难。抵挡住诱惑才是最重要的。

生7: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财富。

……

[分析思考] 让学生写读了这篇文章后得到的有关道德的“启示”,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练笔也是必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也是一种引领,学生借鉴课文和名人名言的表达,把道德概念的理解具体化、深刻化,从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启示]

1、精心设计,让练笔有效。

心理学实验证明,每个智力正常的人的内心深处,都蕴涵和充满着创造思维的潜能与欲望。为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设计的课堂随笔,既是一种设计的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一定要从“重备教材教法轻备学生” 的旧观念中走出来,明确随文练笔的目的、目标是什么?备课时对读写互动的随文练笔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学生发展上,不仅要考虑让学生何时写、写什么,更要思考学生通过“写”学什么、怎样学,以促使学生通过课堂上一小段有限时间的练习得到最佳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生的随文练笔,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沉入语言”,从已有经验出发,进入作者的世界,进入文本的意境,用自己真切的感悟在人与文之间进行思想、情感的对话。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练笔形式,创设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练笔形式,充分开发学生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要使随文练笔练到实处,教师首先应充分把握教材,找准合适的训练点,如文章重点内容处、可模仿的语言片段处、情感喷发处、空白补充处、文本拓展处、技能迁移处、意象还原处等精心设计练笔训练点,可以是情动辞发处的批注,可以给课文的空白点补写(省略号、语言的拓展),可以模仿课文的范式仿写(仿片段、仿语句修辞等),可以紧扣情节的发散点续写,可以捕捉语言的聚焦点创写„„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多考虑各种学生实际,多给学生广阔的练笔空间,让学生在随文练笔这片天空下尽情彰显自我、张扬个性、驰骋思维、释放表达的潜能。

2、智慧理答,让练笔精彩。

随文练笔是指向于技能层面的练习,因而教师的“理答”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对学生的表达方式、方法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敢于交流、善于表达。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鼓励。《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要求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语文教师就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只有听清学生所表达的内容,才能对学生所说的话给以正确的回应,甚至生成课堂的精彩。如学生运用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时,语言是否简洁,角色体验时学生想像是否符合当时父亲的心理,写道德感言时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提炼表达的亮点并给予积极性地理答,激发了学生想写好,求完美的欲望。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的答案,不但所写的内容有各自的独特角度,语言表达更是完整充实。

其次教师要善于诊断,及时引导。练笔的目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因此,老师在每一次对话的细节中专心倾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应敏感地关注学生的语言形式,如遣词、造句、谋段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诊断点拨,才能让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智慧在课堂上流露。如学生写道德感言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简炼,不够有深度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及时通过追问、探问等发展性地理答,教给学生写的方法、技巧,以及语言表达地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指导。师生通过对文本和对方的理解,激活了课文原有信息、意义,学生的潜在力在老师的智慧理答中被唤醒,豁然开朗、悠然心会,获得“读”与“写”的发展和创造。这才是真正地训练,才是真正地发展。

5.五上 钓鱼的启示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学习自己和与人合作,解答问题;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结合生活读懂课文。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准备:

继续预习课文,感情读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读。(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

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6.钓鱼的启示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读书,品味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认识到严守规则的确不易,懂得遵守规则的意义.2、把自己放到作品中去阅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读书,品味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认识到严守规则的确不易,懂得遵守规则的意义.教学难点

认识到严守规则的确不易,懂得遵守规则的意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会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钓鱼的启示》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脉络,本节课,让我们再次品读这篇文章,从字里行间去中去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去寻找做人的真谛。齐读课题。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

我们能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吗?(钓鱼、放鱼、启示)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这就文章结构。我们今后可以学着作者写作的方法。

作者受到什么启示呢?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发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 板书:是

非,你认为“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为什么不愿意

詹姆斯开始愿意吗?(不愿意,也就是想把它留下来)为什么不愿意?请快速默读课文4至9自然段,找出原因,并用“”画出有关语句。(指名汇报)

1这是詹姆斯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鲈鱼。

2鱼很大,很美。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你的心情怎样? 3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4这时离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5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詹姆斯向四周望去……)

一个酷爱钓鱼的人,毫不容易才钓到了一条大而美的鱼,而且是珍贵的鲈鱼,他对战利品一定格外珍惜,再加上离鲈鱼开放日只有两个小时了,周围也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假设你就是詹姆斯,你会怎么想?

看来这条鱼对詹姆斯的吸引力太大了,真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三、品读父子的对话.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还诱惑着你们,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难道父亲不喜欢这条鲈鱼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父子俩对视了一下,又低头看着这条大鱼)

父亲看了看火柴,又看了看大鱼,看了看儿子,心里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这条大鲈鱼固然十分宝贵,但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时间,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更重要.)从父亲的神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也在经历着实践道德的考验,所以说:引读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放,还是不放呢?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父亲做出了决定,——出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a、引导抓词体会“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

b、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我们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这里只有短短的两个字,你能联系上下文把詹姆斯心里想说的话补充出来吗? 读出你的感受(不理解,不愿意。)师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哪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为什么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所以当父亲叫他把鱼放回去时,他心里是多么的委屈,多么的难受。读出他的委屈,难受..引读: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回头看着父亲。此时此刻,此时此刻的詹姆斯内心充满了期待,假设你就是詹姆斯,想对父亲说什么?

四、体会放鱼的不舍

引读:可他没有说出口,因为“父亲再没有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用三尖角标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仅仅是鱼重吗?心情的沉重.)师:你们看,詹姆斯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师: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詹姆斯对鲈鱼的喜爱和放弃它的委屈、无奈,可见选择是多么艰难。尽管儿子有这么多的委屈,父亲还是坚决地把鱼放掉,难道是父亲不通人情,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怎么看这位父亲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一个懂得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他要让儿子从小就懂得“做人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所以,从父亲的抉择的过程,我们由衷地体验到:引读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五、体会骄傲

钓鱼这件事尽管已经过去了34年,可这件事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晰

正是父亲在规则面前,以毫不含糊的态度指引詹姆斯拒绝了诱惑,度过了道德的难关,所以他为自己的父亲骄傲。

六、学习启示

师:这就是爱,他不是溺爱,而是一种严厉的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道德实践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在作者11岁的人生旅途中,父亲给他上了一堂道德课,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是在人生旅途中,作者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面对这诱惑人的“鱼”,大家猜猜作者会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

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个加引号的“鱼”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

引读,这是三十四年前的事了。正是詹姆斯从小养成了拒绝诱惑,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所以他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今天的詹姆斯已经是……

詹姆斯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那条大鱼却经常出现在_他的眼前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当他看到大鱼时,他会想起什么呢?

七、练笔.同学们,钓鱼的故事结束了,它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感动,留下了许多人生启示,这个故事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请写在你的摘录本上.(学生思考讨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2、练习册一、二题

九、板书设计:

钓鱼 钓鱼的启示

放鱼

月光如水

7.钓鱼的启示课件 篇七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选文, 全文共11个自然段, 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 文思清晰。其教学目标是: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掉鲈鱼时的心情变化,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教学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 明白道德判断也许简单,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深刻道理。

案例描述

案例一:课堂教学在轻松有序的进行着, 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由钓鱼到放鱼的经过时, 我先让学生认真品味作者钓到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钓到大鱼时的快乐,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研读“放鱼”做好铺垫。在学生们为作者钓到大鱼感到兴奋时, 我读出了父亲说的那句不容争辩的话:“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然后我问:“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父亲做得对不对?”这个时候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我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展开讨论、交流。几分钟过去了, 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最爱发言的盛媛媛同学说:“我认为父亲说的是对的, 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环保意识, 不让珍贵的鲈鱼因为人们的打捞而灭绝。”平时怯生生的杨莹璇说:“我认为父亲说的是对的, 他是为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制力, 长大后才会遵守社会公德。”胖乎乎的李进湘站起来说:“我认为父亲说的话是对的, 他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 我沾沾自喜, 觉得孩子们正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前进。这时, 机灵的莫思奥站起来说:“老师, 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 我认为父亲的做法是不对的。明明这条鱼是自己钓的, 光明正大, 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为什么一定要放回湖里去?”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这个问题也是我的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 我突然意识到这将是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道德抉择时父亲的教导给作者的生活和事业带来的帮助的突破口, 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 我微笑着说:“孩子, 你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说明你在认真的思考。那么, 那一种看法正确呢, 我们先学完课文后再展开探讨。好吗?”听完我说的话, 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兴趣动力, 学生更加投入, 自主学习的氛围更加浓郁。

案例评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 我试着让学生自己研读, 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自己反思。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反思, 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用这种兴趣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 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上述案例中, 莫思奥同学判断父亲的做法时显然就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过去, 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 老师讲的, 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 即使学生的看法是对的, 也要顶回, 其实, 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试想, 假如当时我直接批评了他, 相信他会很受打击, 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 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而我没这样做, 我首先表扬了她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精神,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 学完课文再讨论, 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了所有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主动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另外, 还让学生感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 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案例二:让学生明白了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 把钓到的鲈鱼留着, 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 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 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 实践道德, 就是放掉到手的鱼, 放弃个人利益。我及时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要做一个诚实的、有道德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学了这篇课文, 相信你们此时此刻, 一定激动万分, 有许多话想说, 想说什么, 就站起来说。”这是教室里的气氛立刻变得轻松活跃, 有的说:“我会像文中的作者一样, 钓到鱼后也放回去。”有的说:“今后我当官, 就要当一个清政、廉洁的清官。”有的说:“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才会更好。”有的说:“我们不要贪图小便宜, 要知错就改。”有的说:“考试的时候即使老师没在也不能作弊。”有的说:“不能顺手拿别人的东西。”有的说:“上课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专心听讲。”有的说:“星期天在家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了。”……就这样, 我认真的倾听着每位同学的发言。从他们朴实的话语里, 我感到他们的心灵正在接受洗礼, 正在成长。最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 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吧, 因为每一滴清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你必将走向成功。”

案例评析

本次拓展教学, 我主动调控课堂机制激励学生由想说到会说, 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无拘无束的课堂环境, 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 这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胆量,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而拓展式教学也是围绕创造展开, 以创新为目的, 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拓展式教学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 有着蓬勃的生命力。通过拓展式教学的开展, 大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 这既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对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积极适应。

上一篇:三年级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部编版二年级书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