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通用12篇)
1.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一
第一篇:《xx社区志愿者服务情况汇报》 xx社区xx志愿者服务队情况汇报
根据《xx市xx区志愿者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和《xx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的精神,xx社区xx志愿者服务队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地处xx街中段,东至xx,南至xx,西至xx,北至xx,辖区总面积xx平方公里,驻社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xx个,家属楼院xx处;有常住居民xx户,常住人口xx人。党支部共有党员xx名(男xx名,女xx名),其中正式党员xx名,预备党员xx名;下设xx个党小组。社区现有工作人员xx名,其中招聘干部xx名,进村进社大学生xx名,平均年龄xx岁。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站,按照‚突出实践特色,创建‘五型’社区‛的要求,适应新时期街道、社区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组建、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组建了xx社区xx志愿者服务队,xx名志愿者开展交通疏导、卫生维护、单亲关怀、政策宣传、扶贫帮困等志愿活动xx次。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推动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化、社会化,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说明报告
社区始终注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把开展志愿者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工作、培训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逐渐形成了社区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志愿者管理工作实行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注册登记,xx名社区志愿者填写了《xx市xx区志愿者服务协议》和《xx市xx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发放了统一制作的《xx区志愿者爱心储蓄手册》,xx名驻社区单位党员志愿者填写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参加志愿活动登记表》,建立了志愿者档案册,派专人实施动态管理;二是规范记录工作,健全会议记录、活动记录、服务记录和学习记录,对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实行“零遗漏”记录和登记,并留下影像资料。三是规范服务标识,统一发放志愿者服装、徽章xx套,服务证、注册登记表xx份,根据xx区志愿者标志,设计确定xx社区xx志愿者服务队标志和服务理念。四是规范教育培训,社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通过召开座谈会,积极征求社区群众意见与建议,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服务质量。
(二)广泛宣传,强化意识。
在工作中,加大宣传广度、力度,充分挖掘社区各种资源,加强与辖区内医院、学校和辖区单位的联系,搭建平台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吸纳辖区内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牢固树立“多一点微笑,多一份精彩”的服务理念。
(三)服务多样,务求实效。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说明报告
一是志愿者活动与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以全国 2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说明报告
孝亲敬老之星xx同志为学习榜样,以‚道德讲堂‛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三文明‛创建,涌现出了‚文明市民‛xx、‚好婆婆‛xx和‚道德模范‛xx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志愿者活动与日常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民健身,构建和谐”xx运动会,“依法禁毒,构建和谐”禁毒宣传,“团员中秋,健康佳节”义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注重实效。三是志愿者活动与各个业务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志愿者以社区各业务口为依托,开展卫生清理、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助学家教、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如“交通疏导”、“环卫整治”、“孤老援助”、“道德讲堂”、“法律援助”、“养生保健”等。
(四)创新载体,互助互惠。
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说明报告
利用《志愿者爱心储蓄手册》中记录服务时数的功能,将服务时数转变成志愿者储存的爱心时间,把《志愿者爱心储蓄手册》变成《时间储蓄手册》。通过建立一个居民互助平台,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志愿者的付出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鼓励人们积累道德资产,争做文明市民,家庭成员全员储蓄,还可争当文明家庭。与传统储蓄手册相比较,该手册存取的不是金钱,而是“服务时间”和爱心,《时间储蓄手册》是在志愿者服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改变了以往志愿者的单向服务模式,加强对志愿者权益的维护与保障,更注重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性,从而有效调动起志愿者参 3 与的积极性。
三、今后工作展望
(一)加大招募力度,壮大志愿者专业队伍。
坚持在社会需求较多的重点行业,广泛进行志愿服务宣传,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注册质量,进一步影响和带动更多、更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志愿者行动中来,为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技能。依托各种培训机构和卫生、消防、司法、计生、社保等有关部门,针对志愿者的特长和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应急救援、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各类培训班,从而帮助广大志愿者提升服务理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成效。同时,积极开展志愿者之间的工作交流活动,使志愿者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扶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志愿者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管理力度,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力度,着力打造网络管理与现实管理双重覆盖的管理模式。网络管理主要依托飞信群、QQ群等平台,加强队伍内部的组织管理;现实管理是在街道志愿者服务站的统筹下,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无缝衔接。
2.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二
在我国, 社区的稳定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情况分析会”上获悉至2006年, 我国有8万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和1800万名社区志愿者。就上海而言, 全市19个区县中的95个街道3300多个居委会和148个乡镇都分别建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总队和服务队, 人数70多万, 他们活跃在帮困济贫、助残扶弱、城市管理、治安防范、法律咨询、医疗救助、就业指导、文化辅导等领域中, 他们的志愿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发挥着“凝聚民心、扶助弱势、倡导公平、培育文明、化解矛盾、社会创新”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对于社区志愿者仍处于一个求大于供的状况,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如何激发已有的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能力, 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的, 不需要采取措施来激励, 但是对志愿者的激励是有必要性的。
(1) 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是由社区志愿服务利他利己统一的性质决定的。
在2001年第56届联大会议上, 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直截了当地说:“关于志愿工作纯粹是利他主义的服务的这种传统看法, 正在演变为一种对所有有关人均为有益的服务, 换句话说, 互惠性的服务。”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说:“志愿服务的原动力是助人自助、有私奉献, 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其实利他与利已是统一的, 志愿服务给人的是“好的社会关系”“尊重”与“自我实现”, 志愿精神体现了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已的统一。在整个世界, 无私奉献的人有, 但那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的人是“有私”的。社区志愿者要大众化, 就得意识到这一点。
(2) 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数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并且存在人员流失状况, 采取激励对策能够留住人,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以满足社区志愿者大众化需求。
在我国社区志愿者并不多, 即使是“在成绩显著的城区和街道, 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所占辖区总人口的比例也不过10%左右, 许多城区和街道的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还不足人口的5%。”。许多社区都在为志愿者的招募而犯愁。
在社会中无私奉献的人有, 不为任何利益全心为他人的人有, 但是社会更多的是平凡的人, 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希望有所“得”。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 社区需要大众化的人群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激励可以使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 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3) 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有利于发扬志愿者精神, 使更多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 从而推进我国公民社会的进程。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和参与程度, 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责任感, 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责任感……社会精英只会创造出狭隘的理论……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社会, 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 社会和谐的程度更受损害。”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就会有越多的社会责任被承担, 人们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就会越强, 从而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步伐。
3 社区志愿者激励的对策
志愿者到志愿者组织中来, 从他们成为志愿组织一员的那个时刻起, 实质上他们就与组织间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志愿者是带着期望自愿进来的, 他们的动机是要激励的。因此组织应该要依据相关的激励理论从组织激励、团队激励、服务对象及社会认可入手来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激励工作。
3.1 组织激励
(1) 尊重志愿者志愿者有尊重的需要,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它是处于第四层。尊重志愿者是最基本的, 但是目前没有得到组织的尊重是志愿者流失的原因之一。
不尊重首先表现在, 志愿组织者对志愿内容的安排, 组织管理问题上。志愿者希望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但是志愿组织组织的活动追求形式和场面, 这些单纯追求表面的东西, 严重地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这些无为的消耗是对志愿者的不尊重, 它们是志愿活动的绊脚石。因此在志愿活动的安排上应该是注意活动内容的意义与价值性, 在时间安排上要注意时间的有效性, 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尽可能少的精力, 完成尽可能多的事。
其次是态度上, 管理者的“需要时招集, 不需要时不闻不问”“做完后, 没有任何沟通交流, 像陌生人一样各走各的”的作为, 让志愿者感觉到自己像是随手可得, 信手可撕的“便利贴”, 这是对志愿者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认同的“挑战”。基于此, 志愿管理者应该做到保持与志愿者的交流与联系, 不论是活动期间还是活动结束都应如此。例如做完事后做总结, 开展交流会, 组织心得体会, 写文章, 出简报, 做杂志等。
再者就是志愿行为的强迫上。有些机构或组织对将志愿服务纳入工作考核的范围, 对不能达标者处以行政处罚;还有些地方将志愿行为做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例如, 要求享受了低保的人员定时来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其实对志愿者给予激励并没有错, 通过政策引导志愿行为也没有错, 但是要注意实施的方法, 要注意到志愿者的行为是自愿的, 不能因为没有参加而给予惩罚或一些利益的剥夺。
(2) 在活动实施期间的资源保障资源的保障, 是志愿者的工作环境之一, 因此在活动期间, 应有的设施与资金都应该准备充分, 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会影响活动的开展和志愿者的心情, 尤其是资金方面, 尽可能做好预算, 不让志愿者志愿出力又出钱, 一两次能够接受, 但是如果多了的话, 会打消一些志愿者的积极性。
(3) 做好服务对象的工作在之前志愿管理者尽可能与志愿服务对象进行接触, 对他们进行了解, 并将活动开展的内容, 服务对象的状况向志愿者说明, 让志愿者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即使志愿者遇到不好的事件, 由于有准备的心理, 积极性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4) 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志愿者管理者要清晰的认识到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社区活动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性, 但是也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 那么对于意外事件应该怎么处理就变得很重要了。
(5) 表现组织对志愿者的关心。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归属感是社会需要的一个方面, 志愿管理者要从小事做起, 从关注志愿者困难做起。例如在他们生日和节日时寄上祝福卡, 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等。
(6) 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志愿管理者对于所有的志愿者不论他们的动机属于哪类, 只要他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 那么就应该同等对待。因此志愿组织应该做好激励方面的工作。是否接受, 志愿者有权选择。志愿者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志愿者时间登记制度, 时间转换制度, 时间通用制度, 发放证书、在社区内进行名字张贴、开会表扬, 寄感谢卡, 电话感谢等。
3.2 团体激励
作为志愿者, 精神生活是他们从事志愿事业的一个主要动力所在, 队友间的和睦及其价值的认可是志愿者的精神支柱。志愿者管理者应当注重志愿者的志愿信息在团队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提升志愿者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这样做也利于加强志愿者之间的了解, 增强他们之间的关系, 促进一个和谐团体的形成。
3.3 志愿服务对象或社会认可激励
内部动机理论认为“当员工体验到选择感、胜任感、意义感和进步感时就出现了内部动机”。“胜任是一种对于自己所选定的任务活动可以熟练完成的成就感;意义是一种追求有价值的任务目的的机会”, 服务对象和社会的认可会让志愿者承认自己完成志愿工作的能力, 使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价值的, 促使他们更有自信地接受任务的挑战, 激励他们从事更多有意义的事。
要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 志愿管理者或组织应做以下工作:
3.3.1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2001年中国志愿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困难中最大的困难在于, “社会缺乏认识”, 人数占到了71.50%。我国的志愿服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加上当前国外一些不好思想的冲击,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志愿者行为遭到误解。因此志愿管理者应创造机会让人们了解社区志愿工作的性质, 了解志愿者的善意及为此而付出的艰辛, 而其中最快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宣传。在这个信息的发达的时代, 宣传有着多种渠道, 可以通过制作网页, 杂志, 电视报道, 广播, 举办各种宣传活动等。
3.3.2 加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系
(1) 志愿管理者及时将服务对象反馈的情况告诉志愿者。志愿者执行任务, 任务结束需要反馈, 知道自己的忙碌是否对他人有帮助。如果评价不如意, 他会想办法进行改进, 下一次遇到同类事件便能更好地完成。如果受助者满意那么他们会感到很开心。
(2) 当志愿者在服务对象那遇到困难的时候, 志愿者管理者应该提供支持。管理者要帮助了解情况, 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而不能听之任之, 让志愿者一个人去承担。在志愿者感到困惑不解, 有着消极想法时, 志愿管理者应该尽力关注和解答, 想办法减轻甚至消除志愿者的消极想法。
社区志愿者是需要激励的, 管理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激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励能够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使志愿者愿意并且努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区志愿活动献一份力;激励能够使志愿者坚持不懈地进行志愿活动, 从而降低志愿者的流失率;激励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组织中来, 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 从而扩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 增强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关于激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8 (1) .
[2]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3]陆建民, 万仁孝.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三
【摘 要】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的全方位的教育,志愿者是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加强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和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既要完善乡镇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也要不断丰富社区志愿者的教育活动;既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也要给予其更多的温暖的关怀。
【关键词】社区教育 志愿者团队 管理 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即人人皆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即人人皆要从小到老不断地学习。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带来了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而要搞好社区教育,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就要靠社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这一股庞大的力量。
一、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不仅关系到居民綜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区教育问题凸显重要。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中国大部分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对此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问题是不够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各类人们的各种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社区教育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社区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小到婴幼老到耄耋的所有成员,社区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不同学习需求,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内容极其丰富,范畴十分宽广。如社区法治、安全教育,职业培训教育,家政教育,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对象教育,居民道德、身心健康及审美娱乐教育等的方方面面。社区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办班授课、主题讲座、应急演练、各种教育活动等。此外,还有以条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实物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面广量大,这就要求社区教育的队伍包括各方面的人才。因此,要推进一个区域内的社区教育工作,仅靠社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工作者队伍的力量远远不够,这就必须有一支数量足够、专业齐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与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结合使用,形成互补,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志愿者将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社区教育的组织运行中,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充当社区教育管理者角色,既能扩大受益对象,又可以增加接受教育的内容,改变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单一的状况,也能降低教育成本。
首先,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充实了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几乎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社区教育的队伍必定包括各方面人才,其数量也十分庞大,仅依靠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社区教育专兼职干部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是不够的。而社区教育志愿者来自社区的各行各业,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具无偿、免费的特点,可大大节省社区教育的经费支出。
其次,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经常看到,社区教育机构花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社区教育,而参与的社区居民寥寥无几,有时甚至用发放纪念品或生活用品的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加,说明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不够。社区教育志愿者来源于基层社区,也是社区居民中的一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言传身教将对自己的家庭和周边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志愿者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向居民传播知识经验,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知识技能,也给自己个人特长展示提供了平台,生活体验进一步丰富,人生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而被服务对象在得到新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志愿行为的理解,不知不觉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化,进而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志愿服务方式,使教育过程由单项转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营造整个社区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首先必须热爱公益事业,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他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管理经验等,并通过他们扎实的工作,把社区教育的理念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实际行动。很显然,社区教育志愿者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功能,关键在于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
(一)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者团队的领导。由于社区教育志愿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志愿者活动有分工也有合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要切实搞好社区教育服务工作,首先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够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这一庞大队伍的领导。我们由成人教育办公室牵头,镇团委、妇联、公安、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及关工委分工合作,协调和指导全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招募和日常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社区学校为核心,以辐射渗透型为形式,把分散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教育的作用,保证了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社区教育志愿者入队标准,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指导,提出社区教育志愿者自愿服务的要求,让这支队伍有章可循,持久稳定地发展,使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管理更为完善合理。让社区教育志愿者明确职责,热爱社区教育工作,主动、积极参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还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工作;鼓励他们钻研社区教育工作理论,勤于实践,踏实工作,勇于奉献,敢于创新。
(三)广泛招募社区教育志愿者,引进人才。社区教育的各级组织在政府引导和激励下,以学校为龙头,连接在社区的街道、派出所、消防队、敬老院、交警队、医疗、工厂、企业、事业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科室如科协、妇联、团委、民政、综治办、关工委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支包含了各专业人才在内的庞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同时还招募辖区的大中小学生,吸收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把他们培养成为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四)对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注册登记,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广泛动员辖区居民中的党员、教师、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参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让根据他们本人的特长,选择自己的服务意向,并進行规范注册登记。然后把登记的志愿者名单筛选整理,根据服务意向进行分类,从而建立好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信息库。这样能够为团队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最为根本的依据,这也是志愿者团队管理建设的基础所在。
(五)完善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库。在志愿者展开服务工作中,首先需要真实地了解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只有真实地了解相关的需求信息,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定期到居民家走访,真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生活需求。同时,志愿者团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社区内部的活动,居民在参与的同时也是志愿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途径。这些都会让乡镇社区的教育资源需求信息更进一步得到完善。
(六)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培训。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素质是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培养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提升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个性心理品格;在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二是构筑社区教育工作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志愿者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一技之长。除了对他们分别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和基本业务流程的培训,还要就志愿工作的目标、知识和专门技能等进行通用培训或是专项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特别培训,包括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知识、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知识等。既要培训社区教育的通用志愿者,也要培训社区教育专业志愿者,这样才能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持久。
(七)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想要更好地发挥乡镇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作用,社区应当不断丰富志愿者的教育活动形式,这样才能够让志愿者的工作更好地得到渗透。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题式的教育活动,志愿者们可以在活动中给予居民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集体回答居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志愿者还可以定期到有需求的家庭里走访,照顾那些有需求的社区居民。这将会带给居民更多的帮助与关怀,这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活动形式。
(八)给志愿者更多温暖,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动态的人力资源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长期留住志愿者,保持志愿者团队的稳定很重要,也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维持住志愿者在工作中的一腔热情,除给每一个志愿者分配合适的教学活动外,应注重其自身的心理满足,对症下药方可维持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持久性。一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内“有学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闲者”的积极性,以满足社区成员在法律、保健、教育、 休闲、科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其次,为他们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志愿者的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不少志愿者自身的生活可能也面临各种问题与困难,乡镇社区不仅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所有这些加入进来的志愿者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关怀,这样才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从而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
(九)建立教育志愿者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典型榜样。我们把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质量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按服务日期、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分别登记在记录卡上,并按记录卡上服务时间的累积数对志愿者实行星级评定,为志愿者颁发证书。通过评定来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效果的取得,同时结合不同的活动项目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如:每年评选社区教育志愿者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一种倡导终身学习的社区学习型组织,也是一支创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会越来越壮大,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社区教育志愿者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一分力量。
总之,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工程,它的发展有待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终身教育观念是建立在终身学习概念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2]吴丛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管理的改进思路――以淮安市S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3(03).
[3]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4.XX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计划 篇四
开展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新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衡量城市和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西路街道党工委总体部署,结合社区实际,制订兴业社区2012年党员志愿者活动计划。
一、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活动网络,社区党支部负责社区党员志愿者活动的安排、实施。
二、扩大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党员志愿者队伍,把入党积极分子纳入进来。
三、广泛开展活动。
①治安巡逻志愿者活动。加强治安力量,社区民警、社区司法警务室协警员、巡逻队、热心党员参与进来,日巡夜查,增强居民安全感,确保辖区社会面平稳;
②扶贫帮困志愿者活动。对辖区内低保户、困难户、残疾人、失业困难者等弱势群体常年开展帮扶,进行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给予提供就业信息和其他物质上的帮助;
③清卫护绿志愿者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卫生健康宣传和清卫护绿行动,重点对社区卫生死角如五大户、养殖区进行环境整治,清除杂草、垃圾、小广告现象,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④巾帼志愿者活动。社区妇女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参加巡防,向贫困家庭献爱心,举办联谊会文艺演出,开展科普宣传等活动;
⑤计划生育志愿者活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活动,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向青少年宣传生理卫生和艾滋病预防知识,增强社区居民卫生健康意识;⑥调解志愿者活动。对社区内居民间纠纷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协商解决纠纷;
⑦文体志愿者活动。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艺活动,开展百日文化广场主题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生活;
⑧民族团结教育志愿者活动。走家入户向居民宣传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六好”、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尽快修复“7•5”事件对民族团结造成的创伤,帮助各民族群众彻底化解心结和隔阂,筑牢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思想基础,全力维护辖区稳定。
XX社区党支部
5.XX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小结 篇五
南七街道在上半年利用板报、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在辖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1、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工作。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通过书面注册、个人注册或集体统一报名等方式,扩大注册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由2008年的350人增加到5823人,志愿者的平均年龄降低,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精神理念、服务知识、服务技巧。二是大力宣传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使社区志愿服务行为及时得到社会的肯定。三是回顾与总结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历程。认真梳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四是宣传历届“ 社区服务志愿者之星”。宣传他们在社区志愿服务实践中的典型事迹,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五是宣传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推动社区志愿服务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深入开展了义务巡逻等安全保卫服务活动,今年组建了11支志愿者服务队,共计485名志愿者参与义务巡逻,共计4300余人次,人均义务执勤60小时。在义务巡逻中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目标,为更有效的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发挥作用。
开展真情真心定向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资源优势,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积极开展真情真心助困、助残、助老、助孤、助学定向志愿服务活动,千方百计地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受助的同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工作的有利助手,是社区群众的知心朋友,是政府群众性工作的基石。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教育和指导仍然是社区工作的重点,更大程度的提高志愿者的热情,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仍然是社区志愿者工作探索的方向。
下半年,社区将继续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为社区的各项工作服务,无社区的群众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6.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六
说明报告
为切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我区拉来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序幕,我社区成立了7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创建了XXX社区志愿服务队,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除了加强志愿者注册、培训等制度,同时也探索对优秀志愿者进行嘉奖,建立志愿服务嘉许和回馈制度,以制度化为保障,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志愿者嘉许,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以此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XXX创建办〔2015〕9号《关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专项行动》的通知和XXX委发〔2015〕10号关于印发《XXX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方案》的通知。我社区制定了创全国文明城区专项计划,包括设置了志愿者工作站,通过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志愿者可根据志愿服务时间长短获得积分享受一定的回馈服务,以此营造参与志愿服务光荣、“好人有好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荣誉性奖励的精神嘉奖。根据《XXX社区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办法》,社区志愿服务实行星级认定,志愿服务时间累计 1
达到30小时以上、60小时以上、100小时以上、200小时以上和300小时以上的志愿者,依次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同时,我社区还开展每月、季度、优秀志愿者评选,即每个月、每季度和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评选活动,对获奖者和获奖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获评的优秀志愿者可优先推荐参评市、区级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二是回馈服务,依据服务时长可获得相应积分,享受不同的“福利”。根据《XXX社区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办法》,志愿者可以个人服务时长换取积分获得社区志愿服务,还可以个人服务时长换取社区爱心超市的物品等。截至目前,社区有40多名志愿者通过积分兑换社区爱心超市物品,如洗衣粉、食用盐、白砂糖、脸盆等物品40多份。
通过对2015 年优秀志愿者进行回馈嘉奖,鼓励志愿者再接再厉,继续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不断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XXX街道办事处XXX社区
7.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七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规范管理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 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 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 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本文探讨以大学生志愿者自愿无偿劳动协助完善社区服务机制, 形成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 以大学生志愿者为辅助和补充的新型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该模式将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从经费和人员紧张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 为他们提供在社会服务和奉献中展现自我, 在社会的进步中成长成才的大好机会。
1 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义
1.1 志愿者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 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志愿服务, 是指依据个人意愿, 以社区为依托, 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 充分运用社区资源, 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一种公益性活动。社区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和家庭职能的某些不足, 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2 人力资源理念的更新
对社区来说, 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入, 实际是发掘了社区所在地高校中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理念得以更新, 从员工人力资源模式向员工为主, 义工为辅的人力资源模式转变。
1.3 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 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具体的岗位实践, 培养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事业上的自我设计能力和公共社交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强化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志愿者的组织形式
2.1 组织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 由学院和社区共同负责。由社区提出人员、时间和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 学院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安排情况, 选择学生的来源, 按学期进行聘任。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 由学院、社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分别负责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岗中检查和服务考评等工作。
2.2 志愿者的组成
社区志愿者活动坚持自发性、公益性、无偿性原则, 根据社区提出的岗位需求, 由学院组织本学院各年级学生自愿报名, 面试筛选出合适的人选。选定的社区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课余安排, 选择义务服务时间。
2.3 志愿者的结构
考虑到社区志愿者自治性、责任性、专业性的要求, 从管理形式上将志愿者纵向分为普通志愿者、志愿者协调员、志愿者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 根据服务内容, 将普通志愿者岗位横向细分。
3 志愿者的活动内容
3.1 开展设点服务
设点服务即以街道设施和家庭、楼院设立网点为居民提供多种技能性或劳务性服务, 如儿童课业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 志愿者利用社区服务设施, 在居民委员会或到居民家中定期、定点开展。
3.2“一对一”重点帮扶
关注特殊服务对象, 既是社区居民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的重点。针对社区中有困难的老、病、残等服务对象, 重点围绕困难居民的实际要求, 开展以助老敬老、扶残助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
3.3 文化共建
与社区开展文化共建, 是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也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更高层次需要。按照“共居共建、双向受益、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原则,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 与社区居委会以及辖区内的单位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知识讲座、艺术鉴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层次。
4 志愿者服务项目管理体系
4.1 管理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 必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社区志愿者管委会, 该机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和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组成。对于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岗位、服务目标、规范管理或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等都将通过志愿者项目负责人和社区居委会讨论认定。
4.2 岗前培训
凡是参加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提前进行岗前培训。该培训由社区工作人员、往期志愿者负责, 根据不同内容分别开展, 主要内容如下。
介绍社区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 使志愿者了解社区的规模、特点、性质和自己所能承担的工作, 以及工作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使志愿者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将代表学院的形象;对具体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 使志愿者明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采用提问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 上岗的志愿者应身着学院制作的志愿者服, 便于社区居民的监督和社区管委会的管理。
4.3 量化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 我学院实属尝试阶段, 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制度也正在试行, 通过多期志愿服务实践, 我们发现大学生不同的年级, 不同的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综合考察拟定量化指标。
4.3.1 主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指志愿者工作态度的量化管理, 占总分20%。主要包括遵守劳动纪律, 热情为社区居民服务, 勤问勤学, 善于提出创新建议等, 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分值。
4.3.2 客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将志愿者具体承担的工作项目, 按照工作类型、劳动强度、技术难度和数量分别给予一定的分值, 占总分的80%。
4.3.3 量化记录
志愿者每次工作结束, 应当认真记录自己的主观工作态度和客观工作数量, 请上级管理人员检查、签字, 并相互交换意见。该记录每期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进行综合测算, 得出志愿者个人当期得分数。
4.3.4 总结考核
我们的量化指标以10分为基础, 当期志愿服务结束后, 将志愿者本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算出每个志愿者的得分。这个得分根据工作情况不同, 可能最后的计算会出现1 0分以上, 所以我们不限制上线, 体现多劳多得分的原则, 也是对每个志愿者工作成绩的肯定。平均得到8分以上的志愿者, 当期志愿服务结束后发给优秀志愿者证书, 并报学院表扬;得到6分以上的志愿者学期结束后发给合格志愿者证书, 上报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备案。总结和考核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是非, 掌握行为标准, 有利于强化学生获得新品质, 巩固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同时, 适当的评价也将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龙菲.当代中国的社区志愿服务[J].城市问题, 2002.
8.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八
关键词:志愿者队伍 实践 启示
山西潞安集团漳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共有1470人,其中在中国志愿者网站注册的1132人。该社区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等五项国家级荣誉;《山西省文明社区》等六项省部级荣誉和多项市级、集团公司级荣誉,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大力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使之在奉献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是提高志愿者素质的根本保证。该社区一是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了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有力地提高了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开展了“我是社区人,社区是我家”理念教育,不断培养、加深志愿者对社区的奉献精神,做社区真正的主人。三是加强了奉献能力教育。不断引导志愿者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学习形式,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四是加强了志愿者队伍的法制观念教育。重点是加强了法律法规、低保制度、用工制度、计生制度、奖惩制度的学习,提高了志愿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技能。
第二,科学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该社区于2012年4月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三个服务站”,建立了统一的协调机构,由社区、文明办、团委、女工部等单位负责人共同参与,部署、落实、督查各项志愿者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推行了志愿者注册制度,将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统一备案,定期向社区发布,实现了居民需求与志愿者服务专长的直接对接、高效服务。据统计,2013年,共为居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680人次。
第三,创新发展,打造了一支务实高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主要由社区六个小区居民组成,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生活服务、帮困服务、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环保服务、安保服务等六项活动内容。在生活服务方面:主要依靠社区内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自觉、自愿的开展一些便民服务活动。如:义务维修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据统计,2013年社区志愿者共免费为居民维修各类家电、器具以及小区内公共设施1123件;提供法律咨询和无偿培训14次。为社区老人开展送医入户、免费测量血压1503次。在社区帮困服务方面:组织志愿者以接力的方式为社区的特殊人员,提供精神抚慰、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服务。主要受益对象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常病人员。2013年志愿者组织协助有关部门为19户贫困家庭办理了低保,为102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免费赠送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辅助器具11件;为1624名居民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助残日,志愿者们还发起了募捐活动,共收到捐款250640元。在社区教育服务方面:整合社区内各类师资力量,举办了青少年科技论坛、待业青年技能培训、职工家属兴趣培养、学生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居民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在社区文体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广场文化、家庭文化、楼院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了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等15支文体队伍,丰富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在社区环保服务方面:志愿者在居民中宣传环保知识、植绿护绿,培养居民爱护环境、清洁家园的主人翁意识,他们组织开展了三次清洁小区大家园义务劳动,广大居民踊跃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不乱扔垃圾,随手捡垃圾的好习惯。在安保服务方面:志愿者们组建了义务治安巡逻队,一些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还自发在小区内查隐患、纠正不安全行为,解决了社区安保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为社区的治安防范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第四,爱心永驻,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服务主要包括安全协管帮教和弱势帮扶两大块。在安全帮教方面:她们采用了“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日送祝福、四季送爱心”的“四送”服务活动。在井口成立了“井口服务站”,并将安全送爱心活动延伸至生产队组,把缀扣子、缝衣服、补手套等生活服务项目送到了员工身边;在安全协管上,她们开展了送“安全之歌”“安全嘱语”、“安全文化理念”等活动。她们深入员工家庭进行问候,与井下一、二线职工、家属签订了《协管安全联保责任书》,共同对“三违”人员开展安全帮教工作,2013年她们到井口开展安全帮教活动114次,为矿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弱势帮扶方面,她们常年开展为老年人送爱心活动,建立了走访、帮扶机制,为老年人送去关爱、送去祝福,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第五,无私奉献,打造了一支熱心公益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弱势帮扶、安全促进、文化活动参与等。他们在老龄委一层建立了青年雷锋岗,每日设立值班人员,开展志愿者服务联系与登记,与社区空巢老人,建立了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活动。在安全促进方面,他们建立了青年先锋岗,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制定了监督台帐。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查隐患、纠违章,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安全。在文化活动参与方面,他们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大型活动,做好协助、服务、礼仪、联络等工作,活跃在矿山、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第六,共建文明,打造了一支助推和谐发展的文明督导队伍。文明督导队主要服务内容是对社区不文明人、不文明事、不安全的行为进行纠正和督导。针对夏季出行、户外休闲人员增多的特点,在社区内划分区域,由四支志愿者服务团队分片包干,有组织地开展了文明劝导活动,实现了全方位对不文明人与事、不安全行的纠正与劝导。2013年共计纠正不文明行为4000余次。不仅成为了矿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而且成为了社区文明发展的助推器。
山西潞安集团漳村社区狠抓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启示:一是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力量主要来自社区内部,使社区的固有、闲置“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大部分居民都参与、享受了“助人自助”服务,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提升了社区的正能量。二是服务功能实现了由慰问型向保障型;单元型向多元型;被动型向主动型三大转变,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内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三是社区把志愿者队伍建设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挥了引导、管理作用,使志愿者队伍建设在短时间内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欢.中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顾琦静,顾斌,陆彩凤,李倩,袁敏.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医院,2013(01).
9.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九
说明报告
志愿服务开展如何是一个城区、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XXXX社区自XXXX社区市民学校成立以来一直在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为提升居民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知晓率,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热情。XXXX社区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多次志愿服务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进网格宣传活动、每月月底清洁大扫除活动、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四点半课堂活动等等。志愿服务在社区的广泛深入开展,对于服务居民群众、弘扬文明新风、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XXXX社区充分认识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构建和谐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性。我社区将积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不断探索开展志愿服务的新思路,走出具有屏山社区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新路子。
XXX街道办事处XXXX社区
10.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十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倡导时代新风正气。根据区文明办的工作部署,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以学习雷锋精神、讲述雷锋精神、唱响雷锋精神、传承雷锋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着力建立并壮大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让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让更多的人享受志愿服务,为云龙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1、深入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精神。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倡导青年志愿者做到时时学、处处学。不仅要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更要学习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2、开展“清洁家园、共创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全办志愿者开展捡拾公共场所垃圾、清理城市“牛皮癣”,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清洗乱涂乱画和“小广告”、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白色垃圾等活动,帮助整治脏、乱、差,实现洁、齐、美。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奉献意识和文明素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风
3、开展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以创“优质服务”为要求,以办“群众满意机关”为宗旨,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通过开展文明引导、微笑服务、政策解读和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文明机关形象。
三、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重点工作,要将此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在办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全办社区工作人员纳入其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开展,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
11.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策略 篇十一
在中国,社区志愿者安排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由政府参与并直接引导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中国社区志愿者安排和我国政府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由此导致中国多数社区志愿者安排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治性,而且我国很多社区志愿者都是退休的老人构成的,能够提供的精力和技术相当有限,对于满足社区人民的服务需求远远达不到,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社区志愿服务是我国个人自愿使用自己的技术以及时间等有效资源,帮助社区当地的居民以及公益事业或者慈善事业的服务行为。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速与政府职能模式的逐渐转变,社区自愿服务的服务也正在逐渐演化成重要的社区公共服务组织部分。作为社区服务重要的一部分,社区志愿在推进我国社区现代化的路上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发挥社区志愿应有的作用,与如何完善社区志愿的服务体制,成为现如今我国社区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机关部门关注的重点难题。
一、社区志愿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自愿服务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期间。在自愿服务的社会结构与定位、运行模式、组织体制以及自愿服务的公共政策等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某些深层次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就社区志愿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志愿者资源存在短缺现象
与国外的某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自愿者不管在数量还是构成上,都存在很多缺陷。在部分发达国家,志愿者占国民的百分之三十,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六十。而中国,当前以民政部统计结果来看,全国有志愿者目前一千五百万人,是我国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远远不够。再以大陆深圳和香港地区比较,调查结果表明:香港加志愿者占香港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大约有一百万人左右。深圳常住人口为一百万人,当前拥有志愿者两万人左右。仅仅占百分之二。我国很多社区志愿者都是退休的老人构成的,因为在我国只有他们有着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社区志愿者的老龄化严重,能够提供的精力和技术相当有限,对于满足社区人民的服务需求远远达不到,因此怎么发起和招引更多的年轻的人员和学生参加社区自愿服务,是今后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社区志愿组织行政化倾向
在国外志愿者安排被称为第三域,它是一支相对政府与市场来说独立的队伍。在中国,社区志愿者安排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由政府参与并直接引导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中国社区志愿者安排和我国政府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现实中,社区志愿者安排通常都是在大队居委会的名下直接领导,甚至在很多地方,志愿者活动也是居委会日常工作的内容。这就导致中国多数社区志愿者安排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治性,社区志愿是民间组织这只是名义上的,实质上社区志愿却是政府安排。这就导致了社区志愿者安排难以展现民间安排的灵活性的优势,因而也没有办法及时满足当地社区居民日益改变且多样化的需要。因而,在经过政府调控、社区服务发展已经被推行出来的今天,政府已经完成了其职责,现在应从具体的社区活动中退出来,让志愿者安排能够实现自我选举、自我发展。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策略
(一)合理愉快的志愿者的工作
自愿者参加社区服务时,都把自己的闲暇时间奉献了出来,假如他们感觉到自愿服务活动无聊、不愉快或产生别的不满情绪,就可能对社区志愿活动产生排斥,宁愿使用闲暇时刻做别的的事情。此外,自愿服务活动不完全是献身奉献,参加自愿服务活动也不该是过度投入,乃至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和家庭幸福生活,这类为自愿服务而做出的献身是不该被提倡鼓励的。
因而自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环节便是需要充分考虑自愿者的需要,设计出能够让大家都满意而且比较容易产生有成就感的活动内容,招引并留住来参加的志愿者。积极的引导志愿者参加一些量力而行的公益活动,比如法律求助、社区帮困、社區治安、医疗服务、青少年教学、家电修理、专业(技术)常识征询等等。
(二)适当给予志愿者奖励
因为志愿者自愿服务活动是对社会担任责任的行动,志愿者有着不求金钱报答的思想觉悟,所以他们通常有较高的自主性,期望在参加服务活动中受到别人的尊敬、支持以及自己价值的实现,因而奖赏(或者肯定)是自愿服务活动十分重要的的环节。志愿者们对社区所做的奉献需要也应当得到非物质报答以及社会的认可,而这也是有效鼓励志愿者、适当给予志愿者奖励的有效方法。
(三)有效督导志愿者
昔日志愿者参加自愿服务活动多是从自己情感出发,不定期的有着帮助别人的举动,强调对社会的爱心服务。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心办坏事,自然这种情况也会在志愿者自愿服务活动中出现,也是目前社区服务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所以志愿者服务除了需要增加参与范围,更需要注意的是保证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权益不会受到损害。这就需要志愿活动的组织者提前计划好各种活动方案,只有在志愿活动计划中明确评估每个参与者的岗位及责任、加强对每个志愿者的督导,才能更好的运用社会有效人力资源。
社区自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完全的慈善性质,而是应当更多表现出公民的社会职责。所以我国社区自愿服务活动应当针对这种正确的理念展开,即自愿服务活动并不是某种施舍,而是参与的志愿者自身更高人生价值的实现,志愿者们用充满爱的心、丰富的技术以及知识向我国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有质量的服务。
结语
12.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 篇十二
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本文基于社会、文化、政治及市场的视角来考察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 力图为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 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分析
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动力机制是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命所在, 动力机制功能的发挥如何将决定其生存能力大小和发展速度及水平。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政府支持、个人奉献精神以及历史传统等动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动力机制。
1.1 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构成了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动力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2]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的拓展, 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重组, 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由单位分离到社区, 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加强社区建设已成为承接这种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兴起就是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 伴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社区建设为社区体育志愿活动提供了空间。社区这种城市实体的形成可以说是为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伸展大舞台, 社区的体育服务也应该是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的一个主要领域。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作为一种有别于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社会服务行为, 必然是通过城市的社会服务领域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它与城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载体的社区有着内在联系。因此, 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进社区, 是有效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社区把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与城市发展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连接起来, 在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与城市社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最宽大、最牢固的桥梁。
1.2 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构成了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参与体育的意识得到改善, 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强烈而稳定的健身动机。特别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现实需要。同时伴随着我国以“单位体制”为主的社会体育的逐步瓦解, 原先由单位全部承担的包括体育福利供给功能在内的社会服务性功能转移到社会和社区, 社区体育作为承接体育福利供给功能转变的重要途径成为社区居民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因素都共同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开展。
城市社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以及社区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 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对需求的内容和服务质量比以往明显增加。然而, 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相对不足, 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制约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着人们参与的热情。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能力有限。如天津市65.60%以上的居民愿意支付较低费用, 参加由专人指导的正规体育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同时商业性的体育健身组织由于完全按市场的规律来运作, 收费较高, 一段时间内只能满足少部分较高收入阶层的健身、娱乐、消遣、交际的需要, 不会成为大众体育的主流 (引自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发展社区体育志愿者, 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从而获取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从人力资源上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强烈需求才是推动社区体育志愿者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1.3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导向形成了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间接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 伴随着一系列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的推出, 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 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社会团体数量达到近41.4万个, 比上年增长近7%, 其中:科技教育类占38%, 卫生体育类15%, 生态环境类占1%, 农业及农村组织占10%, 就业类占4%, 社会服务类占19%, 其他占到将近13%。[3]
特别是2000年11月, 民政部颁布了《民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社区建设的意见》, 并在《意见》中指出, 今后5~10年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包括“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 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 建立以地域为特征, 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同时在《意见》中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老年等组织在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政府导向越来越多强调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社区体育志愿者的产生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 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作为城市社区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 对于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志愿者作为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一部分, 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从而获取与开发城市社区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从人力资源上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 同时也可以满足志愿者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1.4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物质保障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对体育的需要, 更重要地表现在经济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经济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制约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不但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 而且要以一定的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 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具体表现为用于体育事业的财力, 即体育经费和体育场馆的建设, 而经济增长则是体育经费增长和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提。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也为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体育经费将会继续增加, 体育场馆建设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这必将更加夯实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1.5 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基础
所谓公民社会, 强调的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国家无权侵犯的基本人权和影响国家政治过程的参与权。公民社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志愿者行动的兴起, 是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状态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 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 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 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 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志愿者以自己的行为接受了社会的评价与检验, 并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升华。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
当我国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这就会发生两个转移: (1) 他们对于个人生活问题的全心关注, 就会向个人以外的世界转移。 (2) 他们对于艰难生活的个人感受, 就会向仍然处于艰难境况的社会中的人们转移。以前主导人们的“生活的道德”也就会向“道德的生活转移”。对于私人利益的急切要求, 相应会向公共利益的奉献转移。这些转移大势, 正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志愿者的社会发展基础。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发展也正是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2 结语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开发。而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发展又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动力机制是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命所在, 动力机制功能的发挥如何将决定其生存能力大小和发展速度及水平。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政府支持、个人奉献精神以及历史传统等动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肖生鹏.天津市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 2007.
[2]王凯珍, 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推荐阅读:
新建东村社区志愿者招募制度11-08
江门社区义工志愿服务站工作制度10-17
社区志愿者手册08-17
社区平安志愿者10-19
社区志愿者章程11-02
社区志愿者服务证明07-26
志愿者进社区方案08-11
社区志愿者培训材料11-18
社区志愿者的活动总结08-03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表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