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通用10篇)
1.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一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坚持鼓励与支持,并努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创新兴趣
鼓励支持 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并有所感悟,现陈述如下:
一、努力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人们常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旧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式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对话、商讨为 主,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发现、快乐,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深知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又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我还常常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多次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设计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三、用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会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语气词,给学生以关注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帮助与鼓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教学实施的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很少去积极探求,自然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 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证明方法——折叠、度量外,还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我只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可利用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知识去证明,证明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利用平行线知识又发现了构建同旁内角、构建邻补角、构建平角等几种新的证明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了新的问题,并且是课本上未提到、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类似这样的训练,我经常开展,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数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中喜欢探索发现,已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来看,确实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利用数学教育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2、《新课程新理念》
2.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没有阅读的兴趣, 对阅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 可以激发其阅读的欲望.数学的阅读比较简单, 也比较枯燥乏味, 不像语文那样文采优美、诗情画意、佳句辈出, 更不像武侠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令人如痴如醉, 使人欲罢不能.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 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创设问题情境, 就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例如,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新知的欲望, 我课前与学生聊起了大家既熟悉又喜欢的魔术师刘谦, 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与刘谦相关的魔术表演视频, 看着刘谦出神入化的表演,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话锋一转:你们数学老师———我, 也懂得变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每位同学心里想着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 你把它乘2再加5, 然后把结果告诉我, 我就能很快知道你心里想的数字是多少, 同学们相信吗?表演完节目, 我让学生去挖掘其中的奥秘, 学生发现这与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有关.我很自豪地告诉学生, 学好了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每个人也会变成像刘谦一样的高人.这样,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去学习, 对这个内容的学习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 在准备学习平方差公式时, 我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 找出与他们生活很接近的事例, 甚至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并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如:王剑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元/ 千克的糖果10.2千克, 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 王剑就说出应付99.96元, 结果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相吻合. 售货员惊讶地问:这位同学, 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王剑同学说:我利用了在数学上刚学过的一个公式.你们知道王剑同学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 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近,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对公式、定理的阅读教学
公式、定理等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也是必备的知识点, 学生掌握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成绩的好坏.因此, 对数学定理、公式必须要准确理解.例如, 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① (a+b) (a-b) =a2- b2;②a2±2ab+b2= (a±b) 2.这是两个比较简单的乘法公式, 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后, 在运用公式进行运算时经常犯如下的错误: (a+b) 2=a2+b2; (a-b) 2=a2-b2.究其原因是:1.在学习公式的时候没有认真去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2.只疏于形式认识、记忆, 容易混淆.为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式子 (a+b) 2与a2+b2大声读出来, 并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如式子 (a+b) 2读作“a与b的和的平方”, 强调先求和再算平方;而式子a2+b2读作“a平方与b平方的和”, 它强调的是先算平方再求和, 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三项式.同样对于式子 (a-b) 2与a2- b2的区别, 我们也要求学生这样做.相信很多学生就会真正的理解, 运用时也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又如, 垂径定理推论“平分弦 (不是直径) 的直径垂直于弦……”很多学生刚开始时觉得很难理解, 再读几遍也是一头雾水, 似懂非懂.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 画出图形, 利用数形结合加以理解, 或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定理的真正含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思维的严谨性,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加强问题中关键词语的阅读
例如, 填空题:一组数据由5个正整数组成, 中位数是3, 且唯一众数是7, 则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 () .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小题.但是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 很不理想.学生都能根据题意分析这一组数据的构成, 但就是无法得出结论.这时候我们不妨提醒学生再读一读题目, 抓住关键词“唯一”, 思考它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只有想起了“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后才会明白“唯一”的真正内涵, 从而才能作出“3后面必有两个7, 3前面只能是1和2”的正确判断.我相信, 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能这样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那么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不会犯错误, 不会丢掉本不该丢失的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倍增.
3.谈谈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设计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初中数学课堂设计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规范,也是教师教授知识的标准,所以教学目的在课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传统教学目的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求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故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研究和发掘学生内心主动学习的潜能,而非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做更多设计。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设计不能脱离现实,要根据自己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般好的课堂设计是具有启发性和积极作用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想和创新思维。
课堂设计情境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情境能够包含激起学生已有的经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情感力量,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以前知识就是生硬的数字和公式,而经过老师设计,让知识变成了学生的朋友。因而,在情境创设中,依据学生的身心开展特性,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历有关的题材,创设一些具有应战性和兴趣性的情境,其教育意义是明显的。
另外,数学教育故事的运用,也能激起学生的爱数学之“情”。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能够先解说数学家欧拉创造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考虑如何肯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疾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豁然开朗:“啊!能够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肯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曾经调动起来了。
这里要阐明的是情境创设不同于情境设置。“设置”意味着教员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未经过加工的情境,其中并不含有激起学生问题认识和探求认识的价值预设,它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是对情境功用与价值指向的淡化。而“创设”预设了对教员发明性行为的请求,它意味着教员的发明和精心设计,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问题认识和探求认识。
详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绪要盘绕详细教学目的,立足于学生实践状况,分离详细的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来停止。要充沛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教学思绪之约束,大胆创新。 如教学“有理数的意义”,笔者的设计思绪是:(1)从自然数的减法动手,提出问题:大家的控制的数不够用了!(2)提供一两个实例,指出负数的实践存在及意义,引导学生寻觅生活中负数并探求其表示的实践意义。(3)体验有理数。假如设定向南为正,一步长为单位1,先据动作说出有理数,再依据有理数做出动作。(4)比拟“向南5步”与“向北5步”之异同,我们能够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吗?
思绪(1)在于激起学生求知之欲;思绪(2)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负数应用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思绪(3)、(4)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表达方式简约、明白之特征;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实践意义;使学生领会学数学能够进步我们的细致的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才能。
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是教员停止活动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员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权衡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见识的构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开展。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与检测的设计,能够从几个方面来停止:一是盘绕教学目的来检测学生对数学根底学问的控制状况和运用数学学问解题的根本技艺构成状态;二依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水平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规范;三是依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详细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才能。
依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可分为:(1)数学根底学问的检测,包括根本概念、式或图的根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浸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需及时纠正,请求严厉不留后患。(2)数学根本技艺的检测,包括运算才能、判别和辩析才能、简单的推理才能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停止,要注重对学生这些根本技艺的锻炼和检测。(3)数学综合才能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学问和办法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多角度考虑和处理数学问题的才能、在生活实践中盲目运用数学的认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员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察看和剖析,教员要随时向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和时机。
初中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厚的。从方式上分主要有理论操作类如:面积的丈量与计算,树高或建筑物的高度间接丈量,对称图案的设计与绘制,几何拼图与折叠,角平分仪的设计与制造等。理论总结类如:角平线的画法及根据,平行线的几种断定,生活中的函数问题等。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开展,量体裁衣地展开。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要做到: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富有启示性,兴趣性强;倡导和鼓舞协作交流;定期展现成果,鼓励学生。
4.谈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四
摘 要 数学是初中义务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养成严谨理性的思维,而且还能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自身素质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中,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解决教学 策略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使用,而对解题策略总结和关注得较少,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同学尽管数学基础较好,可拿到一个新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本文就问题解决的对策略谈几点认识:
1以“多类”求“平衡化”的对策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和学校在“两难”情境中徘徊:当他们力促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下降;在狠抓了学生的升学率时,却发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降低;在关注教学的生动活泼和个性化时,就顾及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优质化。没有好的教学成绩的老师领导让你下课,没有高考升学率和重点率的学校社会不满意,难道“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问题解决”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或原则是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多种多样多层次的“问题”,使学生既有解决封闭性问题的机会、更有解决半开放性的、全开放性问题的机会,不同类型的问题体现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价值观,指向不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传统教学所重视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提供系列不同类型的问题供学生解决,是实现教学“平衡”和达成教学整体性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2以“多元”求“个性化”的对策
“一个也不能被忽略”,即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所要实现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大班教学的基本现状没能全面改变的情况下,如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来实现这个理念,那么“个性化”教学只能是一个难圆的“梦”。“分层教学”对于“一刀切”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它只是一个不到位的“因材施教”。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个性化”理念的实现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多元”与学生的“自主”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实现的。这就好比是要把教学情境变成一个“自选超市”,而不是“配给制下的专卖店”。一个超市能满足成千上万的有着千差万别需求、购买能力和个性差异的顾客,靠的就是其商品的丰富多样和顾客的自主选择。教学的对象也是千差万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都是独特的,仅就其智能和认知方面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只存在智能或认知水平的差异,每个人的智能构型不同,智能的强项不同,认知风格和认知兴趣等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理解、处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及策略等都各有差异。为了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就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智能强项,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认识事物。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智能特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个性特征、智能特点的尊重和认可,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肯定,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前提,而教师提供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多元的可供利用的、充分的学习资源则是实现教学个性化的重要保证。
3以“整体”求“结构化”的对策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要立足整体,从整体出发规划、组织和实施教学进程。要学整个知识体系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这里不仅是“问题”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整个教育从只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到?P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的价值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要求有相应的机制相配合,从教师角度来说,立足整体意味着“问题解决”教学不要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都要覆盖各种问题类型,但是从整体上必须确保学生有机会解决从封闭到全开放的每一类型的问题,这是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学生聚焦性的、反省性的探究,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结构的理解上,并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核心内容上,要使学生有机会解决完整的系列的各种类型的问题。
4以“建构”求“特色化”的对策
每个教师都是携带着多元的背景、差异的理念投入教学改革的漩涡之中。我们要透过改革实践来演练自己的心智,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位置,重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当走进“问题解决”教学领域时,我们也并不是空着脑袋而来的。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把这些经验与新的要求相对照,并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建立起已有的经验与新模式的联系,对自己的经验系统进行调整、扩充和重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建构有自己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换言之,程序性的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学中用”、“用中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悟”出来的。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更有机会得到提升。
5.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记录 篇五
组织者:向继云
时间:2013-11-21 星期四上午 第三节
地点:初一103班教室
出席人员:向继云 罗庭文 向浩
活动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教学
活动内容:数学七年级第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课时)《例6》
活动过程记录:
一、执课老师准备上课的教案: 罗庭文老师准备上课的教案:
一)、本节课内容是数学七年级(下)第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课时)《例6》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到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建立方程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是准确的发现等量关系。
四)、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两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问“列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决绝例6的问题。2.、引导同学们分析例题的数量关系,准确这找到例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并把他们列出方程组。
3、随堂练习:课本P32练习第1、2、3题
4、课堂总结: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向继云老师对这节课提出的建议:
例题是数学课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例题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锤炼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准备的这节公开课,对我们所探讨的课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针对性。
6.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篇六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 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目标,这是衡量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志。
7.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问题 篇七
1. 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跟小学生相比, 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少了, 有了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形成了不良嗜好。自己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 不再看书学习, 更谈不上自学和预习, 加之他们虚荣心强, 不懂的从来不问, 课后不注意及时复习, 学习被动。这是加速“两极分化”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2. 学生不适应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变化。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后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知识反复次数多;到了初中, 高效课堂的实施, 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知识反复次数少, 抽象性也比较强。
3. 家庭培养方法不当。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行为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将影响学生的学业。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很高, 但是过高的期望值会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 假如经过再三努力、拼搏, 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 便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与此相反的是, 某些家长专注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对子女的学业关注较少, 造成学生心理孤独, 也是导致学生成绩落后的重要原因。另外, 家庭不和睦、代沟等都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家庭原因。
二、后进生转化策略
1. 做好中小学数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 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一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四大块:一是数, 二是代数式, 三是方程, 四是几何。教学时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 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 负数概念的引入,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 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 进行有机过渡:“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解答方法上的过渡。
(2) 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后,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 有效地改进教法, 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高效课堂提倡精讲多练, 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 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并区别新旧异同, 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
2. 指导学法, 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 应针对小学、初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 根据情况对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指导他们如何记忆、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如何听课、如何作笔记等。
3.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针对现在的高效课堂, 上课时更要注重提出差生能回答上来的问题, 以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生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 遇到问题不愿动脑筋, 也不问老师, 甚至扔在一边不管。这时, 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 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解答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1) 利用好奇心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不单是一些推理和计算, 很多知识和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 对于一些生活现象,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如将其引入课堂,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好奇。
(2) 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例题教学中, 对有一定灵活性的题型, 可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主动思考, 寻求多种解法, 教师也可以从不同方面改变问题的题设和结论, 做到一题多变。
(3) 用爱心激起学生的热情。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亲切温和的目光, 期待的神情, 无疑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思维空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敏捷。当学生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 教师语重心长的谈话, 或是名言的激励, 或是亲切的动作, 如:拍拍肩膀、握握学生的手等等, 这些虽是一些细微的言行, 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师爱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 激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因得到老师的爱护, 逐渐也会爱老师, 更爱老师的课。
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这边失一点数学概念, 那边丢一个定理、公式, 从而越来越跟不上, 越来越厌烦学习, 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 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
摘要: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效课堂的实施, 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后进生的学习问题迫在眉睫。首先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做好中小学数学内容和教法的衔接;再次指导学法, 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后进生,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孙萍.关爱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2008
[2]季华伟.关心差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7
8.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八
一、谈一谈关于教材的使用
从对教材的使用程度来分析的话,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脱离教材型
这里的脱离,不是对教材的否定。这一类型的教师对教材的系统、知识结构、板块以及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与把握。这样的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教材在他们的脑子里,比如倡导“数学全息式教学”的某老师,曾经去过他的班级里面听他讲数学课。我想,对于他而言,教材在他的脑子里。他的这种方式,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刘老师身边的很多数学教师也在和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一样在继续着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
2.偶尔翻看型
这里的偶尔翻看,是看什么呢?在制定完教学计划,具体到每一课时之后,需要去验证一下我们所涉及的重难点的突破是否与课本相符合,课本上是怎么样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课本上给出了什么样的定义和归纳。有这样一种翻看习惯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思想的积累,但是需要从教材中获取思路,找寻灵感,探求方法。这么想来,颇有一点自惭形秽的味道,我大概属于这一类人,虽然已经教了快二十年的初中数学了。我还是想,还没有达到自己编写教材之前,我还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地学习一下我们的教材,每通读一遍,都是会有新的感悟的。
3.仔细研读型
我很佩服这样的教师,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必翻书就可以制定出教学计划,就可以设计出课堂学案,就可以制作出课堂用的PPT。不出办公室,就可以轻易地找到历年的中考题,无论套题,还是分类。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不阅读教材可以上课吗?可以。但是课堂与课堂的差别太大了。差别就在于对教材的学习、认知与理解和把握上了。
4.忽略教材型
这一类教师群体的主体往往是年轻教师,因为对年长的教师而言,对教材的依赖会更重,因此在网络不足以普及的年代,教育信息的来源更多借助于教材。大多数年长的教师与教材是有不解之缘的。而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下载资料,参看他人教案的方法获取更多教学信息是好事,如果当做教学工作的依赖,从而忽略教材是十分不应该了。这不只是不良的职业习惯,更是一种教学态度问题。曾经我被邀请作为群众评委参加过优质课,不难发现部分参赛教师的内容涉及、题目选取以及顺序如出一辙,由此可见,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教师的备课究竟怎样才算过关?
二、谈一谈教材给予了我们什么
1.教材给予了我们一个阶段的知识系统
就以我们初中数学新人教版教材为例,从七年级教材开始,从第一章有理数一直到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这其中由数到式,由代数到几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供给了我们整个知识系统的建构。当然,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整合,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三章《旋转》组合成一个大的单元,构建起几何的知识系统。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要通读教材,将初中阶段的教材体系纳于胸中,才不会断章取义,才能在开展教学是有的放矢地设置重难点,分出详略,前后联系。
2.教材中各个环节的设计给了我们关于知识生成的参考
和思考
以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的起始课第一课为例,有这样一个思考:你能发现图18.1-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这个思考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去发现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是适用于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因此,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是研究所有数学问题的通法,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接下来是探究环节: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图18.1-2中,每一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环节设计,不能被教师忽略,这样一种知识的生成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告诉学生什么工具,然后用工具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能够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怎么产生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正是学生在遗忘具体知识后所留下陪伴一生的收获。
3.教材中例题、练习的选取渗透了编者的设计意图,提供给我们以参考和导向
对于例题的设计,编者是费了很多思量的,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一下例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渗透了一些常用的结论和定理。比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第108页的练习3,设计的问题是:如图,作梯形ABCD的高AE,DF,并利用此图证明“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我们知道对于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原来的教材中有三个方法的,一是定义,二是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三是对角线相等。这个题目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判定进行了证明,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证明方法的变化。正如前面所说,有的教师习惯于借助网络的力量来设计教学,设计题组,从而忽略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这是不应该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不能唯教材论,但是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通读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通过这个过程去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和完成的。怎么合理应用教材,进行教材的整合与改编需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这是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是复杂还是简单,都可以从教材中去找到解决的途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真正把握教材,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改编,才能去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9.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九
桐木中学
苏热生
2014年4月11日至4月13日,我有幸参加2014“绿城之春”全国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了天津市新华中学李庆老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杨如群老师上同课异构研究课及南宁市邕武路学校数学教师团队分别展示一节“MS—EEPO”有效教育学生学习方式训练课、一节初中数学“MS—EEPO”有效教育平台互动方式研究课,收益颇多。
通过南宁市邕武路学校数学教师团队的说课,上课和议课等展示“MS—EEPO”有效教育校本教研新文化,知道有效教育最常用的是要素组合方式和平台互动方式两种。根据这两种课型,教师能否交出主动权,是传统课型和新课型的分水岭,只有交得出主动权,才可能形成互动—主动—能动的局面。基于这样的理念,评课有多种方法,但传统的评课方法由于要面面俱到,虽然评课者和被评者都很累,却往往评不到点子上。有效教育的项目性评价和经典性评价两种方法。前一种评价是从知识点或关键点的强化次数、流程、梯度,以及听看讲想做和动静七个要素换着用的水平、主体互动的水平几方面进行评价,后一种评价是以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六个指标进行点评,这两种评价方法,简洁明了,便于操作,让人耳目一新。
多年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师与生、生与生、教材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一节课。”这些问题困惑着许多教师,参加2014“绿城之春”全国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在许多方面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让我深受启发。下面谈谈我参加这次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理念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强调时间加汗水的收益,作为教师要有国际视野,有科学的教育观,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科学,具有先进性和大众化。要大胆创新,要改变落后的现象,继承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学会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条线上耕耘。博采众长,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为我所用。
二、功能化操作
为期两天的观摩研讨中,章建跃教授是对其中几节课进行了互动对话释疑中点评,其中提到了教育的经典性评价、单要素评价、流程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和学科性评价。如经典性评价“第六种教学方式”(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的前瞻性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的体现。而这六点也是教师做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既以“第六种教学方式”(知 1 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的六个指标备课,也可以以这六个指标评课,为教师指明目标,而这样的目标是适应与任何学科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型的特点选择任何一种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灵活运用。
三、有效调控
在两天的观摩中,大家听到最多的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约定”。说它熟悉是因为这个“约定”是我们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每天都用的教学要求。说它陌生是因为在MS教学方式中,师生对约定运用更广阔,学生们在与教师的约定中体验到人格尊重,主动参与的乐趣和能动性的提升,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受到激发。例如,认为他说得对请伸直拇指和食指表示赞,错就把两个食指交叉举起来;掌心向着老师表示同意,反之表示反对;当你要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要尽量的地面向更多的同学等等。因为有了有效的调控,就可以更全面、高效、快速地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就可以变着花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避免了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能放不能收的吵闹现象。
10.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十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八门成中学数学组发言,感到非常荣幸,对此,首先要感谢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各位同仁,现在我把我们开展的教研情况介绍给大家,借此,我们一起来探索、研讨如何优化教研,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能力、水准,为数学教学做得更好。
八门成中学数学教研组是中学部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一支由高学历、高职称,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师组成的专业队伍,“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一条捷径。”这是我组首先确立并长期坚持的教研理念,正是理念的转变,才促使我们变学校要我们教研为自己主动地要教研;“以生为本,根植课堂,强师为基,优化教研”是我组教研的宗旨;“案例分析、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示范、教学理论学习”为我组教研的主要平台。近几年来,数学教研组在上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学科组成员的密切配合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扎扎实实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渐渐地形成了我组的教研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入学习课标,积极参与课改
理论指导实践。几年来,数学组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组织全体老师,集体学习新课标等先进教学理念。为了帮助教师们节省时间,教研组常书面印发与教研活动相配套的教学理论资料,便于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在本学期,本组开设了一次关于“学会听课、学会评价”的教研活动,然后再深入课堂听同一节课,进行评析。大家都说这样的培训效果显著。就这样,先学习后实践,边学习边实践。每一学期,教研组还倡导每位老师认真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类著作,写好读书笔记。利用各种机会,多参与各级教研活动,多与各类专家、教研员交流。通过系列学习,本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教研活动中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再从案例、论文撰写角度看,教师们对新课标理解已经融会贯通落到实处,教学理论水平也有较大提升。
2.开展主题教研,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开展教研的主阵地,教研组深化校本教研,以“课例研究”,“课堂观察”为契入口,通过每学期举行大型全组性主题研讨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上学期期初举行了初三复习课观摩探讨,为了提高效果,活动前教研组对各教师进行了系列教学理论学习,采用4步法对这节课进行主题探讨:(1)认真听课,认真记录。本节课教师总共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如何理答?(2)课后分析,问题归类。教师的每个问题,是用何种方式理答的?(3)组内交流,探讨提高。以备课组为单位,逐一发言,探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出自己对相关提问的建议及理由。(4)全组集中,交流总结,形成共识。大家围绕主题准备,并选择中小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各准备一堂研讨课。活动时,首先展示研讨课,然后围绕主题并结合研讨课,双方畅谈各自的认识。这样的活动,既有充分准备,又切合校本实际,大家有共同语言,因而大家就有切肤之感,可以落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之中,比之空谈收效就大大不同。每一次研讨做足准备,扎实推进,课后延伸,真正做到一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
3.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多年来,数学组立足校本,开展课改实践,以课题统领教研活动。以案例分析、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示范、教学理论学习为平台,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手段,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积极鼓励授课教师认真反思,撰写反思文章,并指导授课老师写出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论文。形成了校本化的“敢问、会问、善问”的“情境—问题”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该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数学情境、问题意识、情境问题、问题解决、数学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性、可行性和必要性;用实际教学案例来说明此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用对比测试、教学评价、实绩反馈来说明校本化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方式、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师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改实施后,数学组提出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要有一个研讨主题,都要形成一篇可供发表的论文,这个目标基本达到。
4.注重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反思
根植课堂搞教研,在课堂上是否以生为本,学生有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有益发展,是我们观察课堂是否有效的焦点,而学生最好的发展途径就是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纠错,自我提高。
5.抓好学科竞赛,培优补差并进
近年来,学校以公费班为依托,各级段培优工作一直常抓不懈。数学竞赛成绩省市有名。由于教师重视数学资优生的培养,并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方法,学生在对待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变化显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数学思维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意识提高,使得一大批数学特长生脱颖而出。
在培优的同时,数学组全体老师不忘“补差”。大家认识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学生。少部分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个人意志品质和智力等原因,在小学阶段已是数学学困生,到初中后学习更感吃力。其实教学困生比教优等生更费劲,但大家并没有气馁,更不言放弃,挤时间为学困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耐心辅导,查漏补缺,排除学习障碍。在大家的努力下,我校学生数学分化现象不明显,八年中考,在参考率百分之百的前提下,取得平均分100以上(满分120分),平均合格率98%以上,每年期末考平均合格率97%以上的优异成绩。培优补差并进,真正实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素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几点是我组教研的主要特色,教研要有实效还必须有教研的制度、常规来保障。我们具体可操作的做法是:
1.抓住学科特点,制订可行计划
教研组在期初,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以及上级教研部门教研工作计划,针对本校实际,确立学期数学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活动安排。该计划初成后,报校教科室主要负责人认真审议、修改,在开学第一周教研组会议上,征得全体教师同意后,人手一份发至每一位老师手中,并按计划严格付诸实施。组织工作做到目标明、思路清、行动实,使全体教师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地完成本学期教学教研任务。
2.抓好常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几年来,学校加强了备课组建设,并把备课组提升为年级教研组,备课组长提升为年段教研组长,享受教研组长待遇。为提高教研效果和效率,平时备课教研分段进行,人人自主参与。一般每周活动一次,由年段教研组长负责,人人事前准备,一人重点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统一进度,统一资料,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并做好记录。年段教研组长平时着重做好“五认真”工作,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并按学校备课要求,做好自查、互查,并要求每节课后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组内的互相听课,是互相学习的主要形式,除了听有准备、有计划的公开课,更多地听常态课,可以推门听课,也可以跟踪调研性连续听课一星期,向同伴开放课堂在我们组内已达成共识,在我们组内每学期每人听课都能超额完成学校的要求,组内的课堂研讨更趋自然化。从平时听课情况看,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许多教师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中,老师们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本校研究五年的校本课题“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已基本普及。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评认真,课外辅导及时,数学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各级段学生考试,成绩均能达到或超过学校指标。3.凝聚集体智慧,搭建成长舞台
在新形势下,一个教师的业务上的快速成长,光靠自身的勤奋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许多老师的帮助。数学教研组常采用集体备课,个别交流,听课评课、方法指导、教研点拨、信心鼓励、后勤服务等方式,快速搭建数学教师成长的舞台,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备课组长更是充当主力。由于数学组有统领的教研课题,较系统的操作模式,教学研究方向,且运用到各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并能较好地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都有与一名师傅结对,互相听课,讲评,探讨,要求新教师每学期至少上好一节“成长课”,同时采用“徒弟展示课”、“师徒同上一堂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教师成长周期大大缩短,并在全市初中数学教学界脱颖而出,令各校刮目相看。
4.学习观摩先进,提高教研层次
全组教师都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基本上每年都要外出参观学习,吸取兄弟学校教研组的先进经验。如我们去宁波学习课堂教学,去诸暨学习竞赛辅导等。上学期为了进一步学习其他教研组的先进教研模式,数学组教研组长(包括年段教研组长)等全程观摩兄弟教研组教研活动。如观摩社会组“微格研究、主题研究”的活动模式给数学组教研以启发,其中七年级—生活化;八年级—情境化;九年级—案例化,这种活化教材的做法值得借鉴。活动中,众多专家及领导发言,高屋建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再如观摩语文组八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主题开展了“依标施教,张扬个性”的备课、教学探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事后,组长认真撰写了观摩体会,力求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本组教研质量。
几年来,数学组团结和谐,同行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不遗余力,工作重担争着挑,有了荣誉大家让。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教研组教科研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对数学组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要求,我们感到仍有差距,很多地方要努力改进,如教研组内教师多,集中安排教研活动难;教学与教研关系的处理上,少部分教师还是重教学轻教研;在备课的规范化操作还要再努力等等,这些都将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进。我们数学组全体成员将立足校本,根植于课堂搞教研,团结一致,虚心向同行讨教,认真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素质,争取更大成绩,让全组教师通过教研这条快速成长的途径,在成功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
【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推荐阅读:
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机智07-01
谈谈怎样写好教学反思08-26
谈谈我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11-20
谈谈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认识09-08
谈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10-05
谈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19
谈谈转化英语科差生的几种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1-15
谈谈微笑服务10-10
谈谈入党动机11-01
初中数学高效教学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