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

2024-09-0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通用8篇)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 篇一

初中二年级关于海燕的宣言作文

【作文一】

一望无际的大海,显得那么壮阔,感到迎面吹来一股清凉又略带咸味的海风,这是这股风带着一种呼之欲出的狂暴的力量。我知道,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兆罢了。作为一只有着坚强精神的海燕,是不会向一切困难屈下身躯的!

风越来越大了,似是为迎接大自然而在开路。似乎要把一切都吹走。天边的乌云黑乎乎的,好像有什么东西,我知道,那是乌云在积累能量,准备开战了!

天越来越暗了,太阳平日的光芒已经无法照到他的子民身上了。

我挥着翅膀,风之子向我靠近,企图要把我吹倒。

哼!你们来吧!我身上流着坚强的鲜血,我的骨是用钢做的,比钢更强!你们,你们所代表的`黑暗,是不可能打败光明的!是的,我要追求光明,驱逐黑暗!

我加快速度,在天空中盘旋,划过乌云,划过狂风,划过天际。

我在眼角看见了一些生命。

我看见了海鸥,看见了海鸭,看见了企鹅。

哼!海鸥、海鸭,你们不是海的使者么?!你们被黑暗所征服了吗?你们怕吗?我都看见了——你们都躲起来了!

躲?躲有什么用?你们躲避?你们躲过后——黑暗还是存在的呀!你们这些懦弱的东西,你们没资格在这片大海上飞翔!

哦,还有企鹅!人们不是说你很可爱吗?哈哈哈!暴风雨来的时候,你在干嘛?你不会飞。肥胖的身子反而成为了累赘!可笑!真可笑!

天开始响了呀,海也发怒了。

我知道,我在你们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不堪一击。

但!我的灵魂,我的灵魂是不会被你们所征服的!呵呵,你们可以撕裂我的身体,但是,你能摧毁我的灵魂吗?你不能!你永远都不能!我所拥有的灵魂,不是你们所能击溃的。我的意志力是无比坚强的!

风越来越大,乌云已经完全笼罩住天空了。海水从碧蓝变成了恐怖阴沉的乌黑色。

‘轰隆——轰隆——’,天空开始炸裂了。我坚定地望着远方的天际,心里一点恐惧也没有,有的,只有是对挑战的沸腾、对战斗的渴望、对强大对手的兴奋!

我卯足力气,用尽我全身的力量,向前飞,穿过黑暗!

啊—啊—!燃烧吧!把全部黑暗都烧毁吧!连同我的灵魂一起!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文二】

我,是一只海燕,在茫茫的大海上自由而快乐的飞翔。

我从来不畏惧暴风雨,正因为暴风雨,我才变得越来越勇敢。正因为暴风雨,才使我的翅膀越来越强壮。

看——暴风雨来了!

我拼命煽动翅膀,决定去迎接那暴风雨。我想我一定会再次冲破乌云,迎接那美丽的阳光!

我飞啊飞啊,强烈的风一点也没有阻挡我前进的信心,我一点也没有害怕。正在这时,我低头俯视:天啊!我看到了什么——

海鸥,正在大海边缘飞窜,呻吟,正极力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你看那是多么懦弱的海鸭啊!它们躲躲藏藏。小小的雷声,就能吓掉它们的羽毛!

还有那可恶的企鹅,肥胖的身躯显得又笨又蠢,胆怯的把翅膀掩藏到悬崖底下……

它们……它们凭什么拥有翅膀?!它们拿什么配拥有翅膀?!简直就是侮辱翅膀圣洁的灵魂……

…… ……

啊!太阳!!

你看!太阳出来了!我穿过了乌云,战胜了狂风。你看,太阳在像我微笑!

我是勇敢者。只有勇敢者才配拥有这强健的翅膀!!

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 篇二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生活情境化

笔者认为, 要实现初中生对写作有质的革新与进步, 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逐渐培养其写作兴趣与想象力, 从而提升其语文写作能力。

1. 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课堂, 安排的课时较少, 一次作文两节课。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无法在两个课时内把一篇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等进行完整的讲解与分析, 即要求学生在教室的90分钟内进行阅读、分析、拟稿、撰写等相关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学生搜肠刮肚, 冥思苦想, 仍然是无事可叙, 无物可绘, 无情可抒……这样的写作教学, 缺乏语文的科学人文性, 不利于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培养, 难怪许多学生都视写作为畏途。因此, 在多数情况下, 笔者都摒弃这些传统的教学设计, 因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他们是鲜活灵动的, 他们的情感和潜能犹如休眠的火山, 只待激活的媒介出现, 马上就会呈现出一片斑斓的色彩。因此, 写作教学的第一要素在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于是设计了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个人喜好、人际关系以及生活情境等的教学方案, 让其“穿越时空, 融入生活”, 让其充分地在每个写作教学课之前, 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组内异质有利于各学生的相互合作。小组记录一些关于生活情境的体验实践与体会感悟, 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以及情感交流, 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兴致盎然的生命活动, 而不是那种逼迫性的, 让学生呆坐在课堂里死抠文字、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例如, 课堂上, 要写《生活处处有语文》这篇作文前, 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把搜集到的有关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最鲜活、最活泼的语言现象进行组内交流,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有的同学谈到街面上出现的不规范的汉字现象, 有的同学讲到校园中树立的标语, 还有的同学谈及家家户户所贴的对联、电视广告中的谐音、成语等等都是语文。然后学生根据素材和自己独到的见解, 写成文章,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物可写了。

总之, 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后写作, 其写作内容皆来源于生活情境中,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多元化, 想象力更加地丰富, 也易于真情流露, 教师再从旁指导, 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加技巧化, 以此走出了“空话”与“套话”的写作“困境”, 最终实现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 教学内容生活情境化。

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 深知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匮乏, 其大部分的原因在于自身写作思源 (生活情境、聊天话题、个人背景等) 的经验不足。而写作是源于生活的, 生活是写作重要的“米仓”。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 胸中无“米”, 怎么炊出“饭”?因此, 笔者常精选一些经典的文学课本阅读、教学, 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比如要体会亲情的伟大与博爱, 选择《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要体会美好品质就读《小溪流的歌》《《犟龟》等。笔者还时常提供一些时文供学生赏析, 如《读者》《青年博览》《意林》中的文章, 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 较能引起中学生的感情共鸣, 读后能留下长久的记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 把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带到具体, 让学生在美文的鉴赏中学习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方法。

此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亲自去体验生活, 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于是我设计在一些法定的节假日 (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前期布置主题性的自由写作。实践表明, 大部分的学生经过个人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后所写的作文内容富有真情实感, 写作水平也赶超以往, 连“学困生”也能洋洋洒洒地撰写两大页的作文 (实际情况:文章结构、书写等相对杂乱, 但其言辞也具备一定的美感且感情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总之, 通过组织一些经典文学、时文美文的阅读以及主题性的自由写作, 进而构建初中生其生活感知、情感交流、实践活动等层次上的提升, 形成一套“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的写作体系, 最终提升其语文的综合素养。

3. 归纳与总结。

语文写作生活情境化教学, 其本质是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现现阶段教学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主导, 把更多的课堂时空交予学生, 让其更加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从一定的程度上, 其有了一个属于个人或小组团体的写作时空与情境, 其写作内容往往会倾注自身的真情实感、有血有肉, 能够最大程度上解放其天真烂漫的心灵以及个性发展的学习生活。根据实践表明, 语文写作生活情境化教学, 使得初中生写作更积极主动, 逐渐产生写作兴趣, 其语言表述力与文字张力显著提升, 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更紧密与融洽, 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写作教学氛围, 有效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执行力与主导力以及教学难度, 直观地提升了现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写作命题的贴近生活化

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文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命题很重要。有些初中作文题目, 让学生谈人生、谈生命, 既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又脱离学生的生活阅历, 学生哪有办法写!因此, 教师在选择作文题目时, 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 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 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 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 把题命在他们心里, 使他们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这样, 学生就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作文素材, 易于动手、乐于表达, 让作文呈现生活的本色。例如, 我从电影、电视中寻找命题灵感, 让学生写作《成长的烦恼》《x样年华》等, 学生纷纷在作文中吐露心声。有位学生在《x样年华》中自题为“沙样年华”, 说自己是班里的一粒沙, 因为成绩中等, 无人关注, 自己只是“名单上的一个代号, 成绩册上的一个分母而已”。由此可见, 如果不是这些题目刺激了他们倾吐的欲望, 这些话可能就会永远埋在他们心中, 教师就永远不能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可见唯有如此, 才能构建一个完整、高效以及兴趣化的写作教学课堂。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是基于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尤其在命题指导中, 教师往往去局限材料、题目以及写作套路, 让学生们无法抒发自己的文藻、情感以及想象力。笔者认为, 要正确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在命题过程中, 应贯彻与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尽量不去多加限制命题的方面。实践教学表明, 教师也可采取“共同命题”的形式作为辅助。当然, 为了保证教学的时效性,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们感兴趣的“母题” (话题作文中心) , 如此, 省略了“共同命题”的步骤, 更多地是让学生们自主、合作与探究性进行“子题”命题, 从而提升初中生写作的主动力。例如, 母题“考场外”, 其内容更主要的是内含在学生的作文中, 体现在“子题”中, 如“考场外的期待”, 把写作笔触延伸到考场外的亲人, 发人深省!

实践证明, 题目贴近了学生生活, 那么学生花费在“命题”上的审题时间、构思时间等皆方面都减了, 其写作题材也较新颖, 写作内容也较丰富, 写作情感也较真实, 逐渐培养了初中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写作态度, 也能较好地分析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内心情感, 有效地提升其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理论, 其本质是构建在语文课程标准体系中, 注重情感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生活情境化教学等形式。如此,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培养其写作兴趣, 提升其写作的资源, 提升其语文中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力, 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敬文.激情、开源、实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三步法”[J].神州.2012 (14)

[2]洪亚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快乐阅读.2012 (01)

[3]赖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2013 (05)

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探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作文

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文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干巴巴的几句提示语,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呢?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但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哪?笔者认为在于学生追求正确而又奇特的表达需求和成就感。只有符合他们的需求,再苦他们也会拿出年轻人的热情去战胜难题,再难他们也会甘之如饴。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开始。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激发兴趣呢?

1.写真情实感

你的文章之所以枯燥、乏味,是因为缺少感情的投入。有的同学会说:生活本来枯燥,情从何来?那我告诉你:要做个有心人,一位哲人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我们看似平凡确不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丽而感人的瞬间,需要的是你用心去感悟、去发现。不管是母亲头上新添的银丝,或是父亲眼角那浅浅的皱纹,有时甚至是老师那一个关切的眼神,是否都曾让你感动?用心去发现,投入你真挚的情感,用你的文字把他们告诉大家,感动了你自己,同时也会感动别人。俗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相信:越是自己的,就越是大家的。唯真情可以动人,让我们用真情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2.从小事写起

我们的生活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它的剧情没有影片中那样起伏跌宕;它没有那么多生离死别。你也不会因为一时兴起就要远走西雅图,而我们的时光就在你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了。世界有许多风云变幻,但我们的写作却要从小处开始。你应该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每一件事物;春天,你去写那嫩绿的小草;夏天,你可以写那火热的麦收;秋天,去看那南飞的大雁;冬天,去感受田野里皑皑的白雪。只有你熟悉的,只有你经历过的,经过观察、思考那才是你自己的。不要想去写整个世界,要从你熟悉的那个角落开始。这样,你才能写出真实的自我。

3.用心去写作

朱自清说“情寓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写作本来就是自己内心情感的外化,是有个性的东西,是真情的流露。我们要敢于把内心最为珍贵的情感变为外在的表象,一吐为快,变成文字。那吱吱的鸟鸣是你的欢乐,那密布的彤云是你的忧伤,那大雨倾盆就是你的眼泪。用心去写作,用写作写自己的心情,你的文章就不再枯燥,这灵动鲜活的文字就拥有了个性,拥有了生命,大家就会陪着你一起同欢乐,共忧伤,你的写作也会告别死气沉沉,变得生动活泼。

4.要勤于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材料来自平时积累,它可以是“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记录无限,丈量天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宣传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这些优秀电视节目的导语,也可以是“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样一句优美的歌词或流行的广告语,这些优美的语句会让你的作文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二、阅读教学延伸,培养写作能力

1.读写结合练笔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读写结合。例如,教《三味书屋》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课前绘制《三味书屋》的方位插图。课上充分利用投影展示“三味书屋”的摆设。然后指导学生按空间方位说明图意,并复述与图意相符的重点段落,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结合本班教室的摆设,以《我们的教室》为题进行写作练笔。

2.强化课外阅读

强化课外阅读也足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较好方法。例如,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书报及科普读物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还可激发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课外书刊的兴趣与能力。同时,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获得了搜集生活素材的启发和联想,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4.《海燕》教学案 篇四

姓名: 得分: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乏。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一、感知文意,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6)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7-11)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5)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研习课文

这首散文诗全篇共16节,描绘了三幅画面。

(一)第一幅画面: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的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和勇敢的行动表现出对暴风雨的渴望。列宁曾说:革命运动的来临是革命者的盛大节日。这里,高尔基又用对比的手法写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惊惶失措的丑态,来反衬海燕的高大形象。

朗读1—3节 思考:

1、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

2大海上起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象征意义)?“碰”字与“冲”字,还有“叫喊”写出怎样的情态?

4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朗读4—6节 思考:

5、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二)第二幅画面:暴风雨的迫近,暗示沙皇反动统治对革命人民的镇压。大海的波浪跟狂风争鸣,狂风恶狠狠地把巨浪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和巨浪短兵相接,暗示暴风雨迫近斗争的激烈。此时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暗示在革命高潮迫近时,革命先驱者勇敢斗争的精神风貌。海燕的顽强搏击,是因为它认识到沙皇反动统治已经到瓦解的边缘,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反动的统治是无法阻挡人民革命的力量

朗读7—11节 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6、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第三幅画面:勾画出风、雷、云、电表现大海战胜乌云的激烈斗争,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一时气焰嚣张,不过是临终前的疯狂,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大海之中。海燕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抒发胜利预言家的豪情。

朗读12—16节思考: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三、探究象征和烘托: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理解下列事物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大海的波涛:

海燕象征: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

暴风雨象征:

太阳象征: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

大海波浪:

风云雷电: 2.除了象征,课文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当堂训练: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④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⑥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⑦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⑧——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⑨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⑩——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1.文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些词运用得好,简析运用这些词的妙处。

3、文段中很多地方都写到狂风、雷电、乌云,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文中海燕的表现谈一谈。

5、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第七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1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3、“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写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4、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5、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6、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1、大海的波涛: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四、当堂训练:

1、文段写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的表现以及大海同狂风、雷电、乌云的搏斗。

2、‚抱‛‚恶狠狠‛‚摔‛这些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疯狂的气焰和残暴的行为。3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和环境的恶劣,反衬出海燕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等高尚品质。

4海燕是一个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充满智慧并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可以看出。

5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海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力量。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必胜,沙皇的反动势力必然葬送在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一)1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3、“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写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4、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5、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6、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1、大海的波涛: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四、当堂训练:

1、文段写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的表现以及大海同狂风、雷电、乌云的搏斗。

2、‚抱‛‚恶狠狠‛‚摔‛这些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疯狂的气焰和残暴的行为。3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和环境的恶劣,反衬出海燕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等高尚品质。

4海燕是一个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充满智慧并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可以看出。

5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海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力量。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必胜,沙皇的反动势力必然葬送在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文中破折号浅析:

1.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破折号前面的内容写海燕飞翔的姿态,后面的内容则写乌云。从句法上分析,‚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是一偏正词组,用来修饰后面的‚乌云听出了欢乐‛。显然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2.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海燕究竟怎么样,此处没有描述,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中断。

3.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破折号前后都有‚呻吟着‛,表示意思的反复和跃进。

4.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由对海鸭的描写转到对海鸭的评论,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同时还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伸和跃进,海燕从‘叫喊’到‘大笑’‘号叫’,更显示它的革命的乐观和大无畏的气概。‛这里的‚追加注释‛,实际上就是解释说明。

6.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提示下文;第二个破折号表示强调,显示海燕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海燕的战斗的呐喊,破折号相当于引号,引人注目。8.——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5.海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玩吗? 生:(齐)喜欢!师:那么大家喜欢学习吗? 生:也喜欢!

师:哦……玩也喜欢,学也喜欢,那么如果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老师倒有一个主意:如果有一种方式能把玩和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好不好?

生:好极了!

师:活动课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今天哪,我们适当放松一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在学中玩,玩中学(板书),好不好?

生:好!(群情激昂)

师:我们今天一起在玩中学的课文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高尔基的《海燕》(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师: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我将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不过,今天我们将改变过去听写的陈旧方式,而来开展第一个活动——“书法比赛”。不仅要求把字写准确,而且还要写美观。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比赛,愿意上台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教师点3人上台听写,听写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打分评比。)(教师出示范作,上有毛笔所书本课生字词,并已注音,教师和学生一起边齐读边以手空临。)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课外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内容应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体裁特点等……(生纷纷举手)

生1:作者高尔基,原名阿里克谢·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出示图片及《三部曲》著作)

师:哦,材料很翔实,还有实物呢。请大家把有关要点记到书上,课后有时间可以看看高尔基的作品。

生2:本文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1905年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反动统治的根基。

师:请大家在书上注①下关于时代背景介绍的字上打上横线。生3: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学体裁。

师:那么,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呢?

生:是“诗”!不然,怎么叫“散文诗”,而不叫“诗散文”呢!(生笑)

师:说得好!下一个介绍课题。

生4:(出示图片)“海燕”是一种海鸟。常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海燕本身只是一种海鸟而已,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高尔基笔下将赋予它什么特殊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的问题。

三、训练朗读,指导方法。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尤其要重视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我们要开展的第二个活动便是朗诵训练。老师先来作示范,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描绘了几个场景,哪些形象?

(师充满激情的背诵全文,生热烈鼓掌)师:老师背得怎么样?

生1:老师背得声情并茂,好极了!

生2:老师背出了气势,我好象听见了暴风雨的声音,海燕的叫声……

师:谢谢大家的赞扬。还是请大家多提出批评意见。生:老师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比如把苍(cāng)读成了chuāng……

师:谢谢你的指正,我应该拜你为“一字之师”!(生笑)师:那么大家想不想像老师刚才那样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 生(齐):想!

师:好,就请大家全体起立,象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遍!(生齐起立,齐声朗诵,甚有气势)

师:真是雷霆万钧,美哉!壮哉!(生笑)但是老师还想再听听哪个同学单独“吹竽”,请大家选读自己最喜爱的片断,哪位同学愿意试试呢?

(生争举手,教师逐一点名)生1:“海鸭也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掌声)师:绘声绘色!把海鸭那种害怕暴风雨的情态都读出来了。生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掌声)师:我好像也听到风吼雷鸣,海浪呼啸声!

生3:“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师:(插话)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

师:刚才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中这幅插图好像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齐):三幅!

师:对,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第三个活动“画插图”,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些段落中作为依据?

(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

师:为了大家画得更快更好,老师来作示范,画上一些简笔画,大家就仿照黑板上老师画的来画。(师示范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后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演板并作解说,师相机点拨。)师:大家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楚。不过,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课前介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呀?

生:那不是“动物世界”,而是社会上的事情。师:哦,是“社会风云”,对不对?

生:对。应该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师:你概括得既准确又新颖,那么那画里面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第四个活动——“猜谜语”。

(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室里热闹非凡,很快便纷纷举手)师:哦,真快,请大家说说这些景物到底暗指社会上什么势力或力量?

生:海燕是革命者。师:何以见得?

生:你看他一直在奔走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呼唤革命尽快到来。

师:对,那他应该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是胜利的预言家了。(在黑板上“海燕”简笔画下板书)海鸥呢?他也在飞呀,叫呀!他也是革命者吗?

生:它虽然在飞,但只是在“飞舞”,而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可见不是真革命行为。师:对。那它们就是“假革命分子”啰,这种鸟,不,这种人在革命到来时估计有什么表现?

生:可能开始也很积极,投机钻营,但一到紧要关头便会暴露出本来面目,当逃兵,当叛徒……(生笑)

师:说得好。大家一定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影视,完全能作些联想。那么海鸭和企鹅呢?

生:他们根本不喜欢革命,甚至害怕革命,躲避革命风暴。师:为什么?

生:大概过惯了那种安乐的生活,害怕革命到来使它失去安乐窝。师: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点呢? 生:“胆怯”“躲藏”“呻吟”。

师:说得好,大家能不能象刚才那样联想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看看他们象社会上什么人的形象。

生:身体肥胖,穿着黑皮大衣,戴着眼镜,正象地主老财形象(生齐笑)。

师:那么乌云呢?狂风呢?闪电、雷声呢?

生:乌云肯定是沙皇反动势力。至于闪电、雷声、狂风大概是他们的帮凶。

师:应该是镇压手段,大家看闪电象什么? 生:象剑——是镇压人民的反革命之剑。师:对。文后也有这样的句子:“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看来这些镇压手段在人民面前最终也不灵了。哦,“大海”指什么也该明白了吧!

生(齐):人民群众力量!

师:很正确。那么“波浪”自然是指革命达到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了……大家刚才把这些谜语全猜对了。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

生(齐):象征!

师:对。大家再合作探究一下,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什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小组的代表回答并明确。)

师: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与比喻是有区别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五个活动:当翻译!

生(惊异):“当翻译”?

师:对,当翻译。不过既不是把中文译成俄文,也不是把俄文译成中文,而是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生:(恍然大悟)是这样啊……真新鲜!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难? 生:有点。师:那好,还是老师先作示范,开个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要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好,大家接上来!

生1:我翻译这一句:“海鸭也在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意思是:“一些假革命者在唉声叹气,他们这些人,享受不了革命斗争生活的欢乐,敌人的淫威早把他们吓坏了。”(掌声)

生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应译成:“沙皇反动统治越来越黑暗,对人民群众的镇压越来越残酷,但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乐观、勇敢地同反动派展开斗争……”(掌声)

师:你的悟性真高!这样高难度的句子也能译出来!那么“下面雷声轰响……摔成尘雾和碎末”又如何翻译呢?

生3:这反映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人民群众暂时被敌人镇压了,革命暂时陷入低潮。

师:那么海燕——革命先驱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害怕了、退缩了呢?

生:不,他一样勇敢、乐观、顽强。你看,“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说明,反动派只能喧嚣一时,而不能阻挡美好的社会理想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战胜的,对此革命先驱者充满自信。

师:你能否在课文里找几句话“翻译”一下作为证明吗? 生:能。“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黑就消失了。”就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觉醒,革命高潮就会来临,就能最终战胜反革命的势力。”

师:好!很准确。那让我们一起来译最后一句—— 生(齐):让革命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五、拓展迁移,体验升华。

师: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俄国革命的风暴早已降临,又早已过去。而今,俄国的现状与百年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就连政权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独联体(含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积极、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我们和平时代发挥作用,我们尤其应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对,并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的。

(生分组热烈讨论、交流,师点1人示范,并作点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时铃声响了。)

六、学法总结,布置作业。师:大家回顾这节课,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学习的?兴趣如何?收获如何?

生:活动——收获很大!

师:对,学中玩趣味无穷,玩中学收获多多!(板书)这节课到此结束,今天的作业是: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合作探究,“翻译”全文。

(二)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点评:教学应体现“与时俱进”精神,应充满现代意识,要使所学一切均能为我所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升华。作业的布置是对这节课探究成果的积极巩固。在课堂上已经过了充分探究,完成起来应该十分轻松,这就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变革带来的效果]。

[教 后 反 思]

这是在武穴市首届校本教研开放周中荣获特等奖的一节公开课,上完后,有一位老教师发自内心激动地对我说:“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老教师的话不乏溢美之辞,不过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6.海燕教学教案 篇六

海燕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模式】

朗读──品味──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打出海燕图片,配合激情音乐)

导语:看,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们被称为“胜利的预言者”。今天我们学习散文诗《海燕》,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生命之音。

(揭题、齐读)

二、揭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作者简介

1、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2、师生共同明确作者的主要资料。(幻灯片显示)。

四、背景介绍(幻灯显示)

请一位学生朗读背景介绍,共同明确,为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涵服务。

五、朗读训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可跟着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自由读,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诵。

3、抽几位同学进行段落朗诵比赛。

(配乐,提高积极性,营造激情氛围)

4、点评、奖励。

六、分析海燕的形象

导语:通过朗读,同学们眼前肯定出现了海燕的形象,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

(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各抒已见,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教师适时板书)

(幻灯显示探究一)

七、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问题设计:

海燕的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探究二)(适时板书)

具体操作: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讲到对比手法时可让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海鸥等的语句来加以体会,可设计“海燕的宣言”。

2、象征手法要作为一个重点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有一定难度,可考虑用连线题。幻灯用超级链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帮助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

八、朗读全文(配乐)

九、课外延伸(小练笔)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就这个话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 )的海燕 对比

勇敢 高傲 烘托

自信 顽强 反复

充满斗志 拟人

大无谓 比喻

不屈不挠 象征

海燕教学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二、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

1、高尔基。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4、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1)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1)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2)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1)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投影字幕)。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

海燕

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

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

叫喊着

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

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

海鸭:呻吟、吓坏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

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企鹅:躲藏

海燕的形象。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板书(字幕投影)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

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

暴风雨:象征19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作者把海燕摆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结合本文作引导性阐述,从写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文章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从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方面欣赏。)

教师小结:

1、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

2、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

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四、课文总结:

1、内容:略

2、艺术特色:略

五、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海燕教学教案3

创意说明: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求同析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创作背景,激情导入新课。

二、自由诵读,理清层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深入课文,引导比较赏析:

1.纵向比较:

①文中三幅海上图景有什么变化?这对塑造海燕形象有何作用?(重点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②随着暴风雨的逼近,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文中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寻读三幅图中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

2.横向比较:

①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

②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拓展比较:联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海燕》的写作探析 篇七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阅读文本

一、初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作为语言技能之一,写作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各个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体现。然而英语写作教学在初中阶段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果我们查阅一下目前针对初中英语教学所做的研究,不难发现,很多学者和专家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特别是关注到了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感受到的苦楚。教学中,令教师头痛的是没有系统的写作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依,与听说读相比,写的教学似乎是最没有章法和招数的。因此,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写作的系统指导,而且对作文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缺乏科学性。具体而言,由于初中阶段教学任务重、内容多,写作训练又比较复杂,所以老师们一般不会专门进行写作训练,写作通常是当作阅读课后作业布置完事。这样的做法导致教师的指导跟不上、评价不及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即使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往往关注的是语法、词汇、拼写等的准确性[1],至于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文章分析能力以及措辞造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学生方面,表现突出的难点是对英语写作的兴趣不大,一说写就会唉声叹气,动手写却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即使勉强为之,写出来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些句子的简单堆砌,“表达不得体、词汇贫乏、语法错误多、词序颠倒、句与句之间缺乏逻辑性、句式单一、惯用中国式表达”等[2]。总之,目前学生在写作中普遍没有主题表达意识、句子衔接意识、篇章结构意识,而且语言综合运用错误较多。

针对这样的现实和问题,笔者认为就地取材,发挥教材和教辅中阅读短文在教授和指导作文以及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应该是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二、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写作教学策略可行性分析

从理论角度分析,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写作教学理念实质上就是让读写结合理论更加具体化。英语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很多学者已经做过不少相关研究,一致认为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3]。Swain(1985)在此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出,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4]。《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言技能的描述如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5]可见,作为两个重要的语言技能,阅读作为一种理解技能,是输入,而写作作为一种表达技能,是输出。这两种语言技能相互促进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阅读可以成为写作的基础,课文内容能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语言素材和框架结构;另一方面,写作可以被视为阅读的延伸和深化,可以作为阅读的后续活动,也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应用。正如尹刚、陈静波所建议,中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理念应包括:应将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注重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各种文体的内容、结构和语言;英语的写作教学应与英语文章风格的教授相辅相成[6]。

从实践角度看,目前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至少都能提供几十篇内容广泛、话题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课文。如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能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阅读篇章的结构以及字、词、句的选用和衔接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篇章分析,熟悉阅读文章的体裁、框架、内容,并且通过提炼阅读材料结构让学生掌握同类文章的写作格局,以读为本、以读促写,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效提高。此外,教师如果从阅读话题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计写作话题的话,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愿望,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写作,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阅读文本可以为写作教学和学习提供的范例内容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要求初中毕业时写作应该达到的程度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7]应该说,所有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分析阅读文本得以完成。那么,如何将写作教学和训练与阅读文本联系起来?从阅读文本中又能获取哪些写作素材?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下)第九单元中的阅读课文An Interesting Job为例,分析教材中阅读文本在写作教学和学习中可以起到的作用。课文如下:

An Interesting Job

Joe Brown has a very interesting job.He is a police artist.Some people see crimes and then talk to Joe.They tell him what the criminal looks like.Then Joe draws a picture of the criminal,and the police put it in newspapers and on television to find him.

He wants to draw a good picture of each criminal,but this job is sometimes difficult.Many people don’t always see things the same way so they may describe the same person differently.Also,they don’t always remember well.“The criminal is of medium built and young.He has long straight brown hair and big eyes,”says one woman.Another woman says,“He is tall and thin,and he has curly blond hair.He is about thirty years old.”In the end,the real criminal is a short and heavy old man,and he has short black hair.

1.阅读文本能为写作提供英语文章的基本结构

中国的初中生学习英语写作时,往往认识不到英语文章有着与汉语文章不太相同的结构,写英语作文时容易套用认知中已有的中文格式。这篇课文中呈现出的典型英语文章“线性结构”能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让学生观察和学习英语文章的结构。课文的题目是“An Interesting Job”,第一段第一句开门见山地点题“Joe Brown has a very interesting job”,然后细节围绕关键词“interesting”发展,直至充分说明为什么这是个有趣的工作,然后自然而然地结束。这样的结构和汉语文章喜欢进行迂回说明的“螺旋式结构”很不同。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英语文章的结构特征,并对比和分析其与汉语文章结构的不同,或在写作教学和训练时让学生回到合适做写作范例的课文中再观察、再分析,进一步强化英语篇章结构意识,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掌握英语文章的基本结构,并在英语作文中加以运用。

2.阅读文本能呈现英语段落构成特点

中国初中生英语作文的另外一个明显问题是写段落时没有主题句和细节意识,学生作文最常见的现象是段落往往由零散的句子堆砌而成,好像都是主题句,又好像都不是,但是没有细节作支撑。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大部分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写的,能体现地道的英语文章特点。例如,以上呈现的阅读课文中的两个段落都是很典型的英语段落:主题+ 细节。第一段中的主题句是第一句“Joe Brown has a very interesting job”,其余的句子都是具体地用事实说明Joe的工作如何有趣:警察艺术家、描述罪犯、画罪犯肖像、在媒体播放肖像通缉罪犯。一系列工作步骤的具体描述本身听起来就很有趣。第二段的主题句同样是段落的第一句,重点为“but this job is sometimes difficult”,关键词是“difficult”。接下来的所有句子都是关于“difficult”的细节呈现:人们的视角不同,因此对同一个人的描述经常大相径庭;人们的记忆也不可靠,个头高低、眼睛大小、身材强弱往往说得南辕北辙,给Joe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结合阅读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英语段落主题句的位置和表述方式以及细节与主题的关系,假以时日,学生一定能写出言之有物的英语段落。

3.阅读文本能展现英语句子间的衔接方式和逻辑关系

在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分析中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没有句子衔接意识”,“句与句之间缺乏逻辑性、句式单一”。确实,由于受汉语句子结构的影响,以及还没有接受充足的训练,初中阶段的学生通常只会通过简单的短句表达简单的想法,不能表达丰富的思想,而且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性也不够强。但是,模仿教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上面所举短文出现在七年级下,是为初一学生编制的学习内容,课文虽然简短,但是代词、连接词、连接副词等的使用已经使句子有了长短的变化,整个段落也呈现出逻辑性和连贯性,形成了很好的语篇。以课文第二段部分为例:He wants to draw a good picture of each criminal,but this job is sometimes difficult.Many people don’t always see things the same way so they may describe the same person differently.Also,they don’t always remember well.短短的三句话用了不同的句子连接方式。第一句开始,代词“He”的使用很紧密地把上下两段的内容衔接在一起。接着连接词“but”不仅转折意义,而且使句子变长,紧跟其后由指示代词引导的名词短语“this job”指代前半句中的“draw a good picture of each criminal”,意义有效地相互关联。第二句话中“so”的使用同样使简单句变得不简单,而“they”代替前半句中的“Many people”,既连接意义,又加强连贯性。第三句话开始就用“Also”让篇章有递进的感觉,而且段落的扩展也显得很流畅。由此可见,阅读文本是学习英语句子结构和句子衔接方式最好的范文。

4.阅读文本能提供大量的词汇和语言运用知识

英语篇章是有文体和风格的,例如记叙、说明等,而每一种文体又有与其相关联的内容、结构和语言,例如记叙文注重时间发展顺序,用动词的过去时;而描写式说明文偏重使用形容词,时态多为一般现在时,等等。初中阶段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已经被改编成适合中学生认知的各种文体,特征明显。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已经熟悉了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回到文本中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各种风格文章的写作特点、语法知识、词汇特征,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词汇和知识更加熟练,而且能够在写作中运用,达到有词可用、有语言知识可依。上文是一个典型的描写说明,大量用于描写的形容词在课文中出现,例如interesting,same,different,of medium built,young,long straight brown hair and big eyes,tall and thin,curly blond hair,about thirty years old,a short and heavy old man,short black hair等。另外,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句子结构多为系表结构,表示状态。通过这样的归纳和学习,学生在描写事物和人物时,就可以用这样的词汇、结构和语法,达到课标的要求。

总之,用阅读为写作铺垫,通过阅读相关文本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的支持和结构模式是写作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最为方便使用的范文,使用得当的话,教师的写作教学就有了可依循的模式,而学生的写作也有了可用的词汇、句式、结构和内容,能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许卫.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4(3).

[2]徐静.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J].基础英语教育,2012(4).

[3]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an,1985.

[4]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Gass&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修订版)[Z].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探析 篇八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中英语写作的现状分析

1.英语老师教学方面的分析

首先,英语老师对英语写作的探讨和研究不深,老师着重给学生讲的是词汇、词组、语法和句子,忽略了写作的方式、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和讲解。因为写作这一块难度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成绩提高也慢,所以,大部分老师都放弃或者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老师教学的着重点还是在语法、阅读上面。

其次,大部分英语老师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先背诵相关的段落和句子,然后让学生自己写,老师对作文的批改也仅限于对语法的纠正和单词的纠正,最后简单地给出一个分数。这样的教学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会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再次,因为英语作文的批改需要较多的时间,老师基本上不会仔细去看学生写作的内容,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指出词语和语病的错误,老师的写作评语也只是流于形式,光给一个分数,没有或者很少地给出具体的指导性文字。

2.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待英语写作的态度不正确。因为写作的提分周期比较长,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上下功夫,他们把大部分时间也都放在了词汇和语法上。对英语作文的作业,他们也是敷衍了事,内容也是一塌糊涂。

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单词的记忆有错误,词组搭配不当,用词不准,语法错误很多,大部分同学的英语都是中式英语。

二、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的探析

1.打牢基础,积累写作素材

(1)让学生在英语单词和英语句子上打好基础,打牢、打紧这一块的基础知识。单词、短语和句型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基础,就像打地基一样。基础打不好,地基就打不好,英语作文这个楼房肯定是盖不好的。教师要把各种类型的短语和词汇分门别类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去背去记。

(2)注重连词的训练。在英语作文中,很多学生不会用连词或者误用了。正确使用连词可以给文章大大增色。像常用的这些连词如but,yet,although,however,onthecontrary,both...and...,first,second,notonly...butalso...,neither...nor...等一定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好。

(3)特殊句型的强化。多用复合句代替简单句,多加强练习。

2.英语作文正确写作方法的指导

(1)引入正文。在让学生写作文之前可以先带着学生赏析一篇范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和层次。让学生学会审题、抓住主题、一气呵成。要求学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和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开始正题写作。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构思这篇文章。在学生写作之前老师一定要讲清楚写作方法。及时地给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写作的要领,适当地减轻写作的难度,让学生慢慢地建立起写作的自信心。

(3)互动式的点评。老师在点评作文的时候,不要只是指出语法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还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同学互评的方式。一定要注意及时的归纳总结,把用得好的、写得出彩的句子或句型可以推广开来,让大家都学着来用。一定要记住,在点评完了之后,要让学生重新修改,修改好了之后再交给老师看,切忌虎头蛇尾。

3.不断鼓励学生去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对待写作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积极性,强迫学生去写作文,效果还是不会好。所以要经常鼓励学生,多用赞美的话语和眼神。例如,有的同学写的一句话很精彩,可以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让学生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写好作文。

4.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读课外英语资料

阅读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很重要的途径。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型和语法,让学生规范地、正确地掌握英语阅读和写作。大部分英语写作好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范文、阅读英语资料。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5.一定要注重课下的练习和巩固。

写作文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巩固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篇小感想地写写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如果学生写不出来就让其抄写一篇优美的英语范文。老师也可以布置作业,定期地让学生背诵英语范文,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学生的英语素养自然而然就提上来了。

上一篇:抗菌药物管理实施方案下一篇:高中生读的春天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