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通用8篇)
1.贫富差距 篇一
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贫富差剧原因细分就是权利上的差距,知识上的差距,还有收入上的差距。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例如电信,航海等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虽然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2.垄断致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3非法暴富。有些人得财富是靠辛勤劳动挣取得,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4.税收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1.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以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稳定.2.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税率,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助。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应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4.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垄断企业凭借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了本行业的高收入,我们要加强对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和竞争主体,打破行业垄断。通过《反垄断法》来有效地约束垄断经营行为,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实行严格监督。5.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法严惩侵吞国家财产及以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一切腐败行为。6.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7.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2.贫富差距 篇二
关键词:公共消费,城乡居民,措施
现在说的贫富差距主要包括收入差距、财产差距、消费差距。消费差距包括私人消费差距和公共消费差距。
一、公共消费差距加剧了贫富差距
我国现有的城乡贫富差距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来衡量, 差距比例大概是3:1, 从消费差距的角度来衡量, 差距比例大概是6:1, 消费上表现的差距比收入上表现的差距要大得多。何也?因为农民的公共消费比市居民少得多, 城乡之间公共消费水平差距过大, 导致出现了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的现象。这说明, 公共消费差距加大了消费差距, 从而加大了贫富差距。
二、什么是公共消费
所谓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公共消费主要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教、科、文、卫、体事业支出, 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下面我以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为例来谈谈城乡公共消费水平的差距。
三、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现在城乡小学、中学阶段教育水平的差距主要包括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升学比例的差距。
先来看看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根据最新统计数据, 就全国范围而言, 2011年城市和农村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比例接近3:1, 城市和农村初中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比例接近4:1;郑州市2011年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六倍多;关于初中生的情况, 河南省新乡市生均教育经费是河南省农村平均数的五倍多。
再看看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就现实情况来看, 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差, 所以只得依靠把优秀教师往上级学校选拔作为激励方法, 这样的后果就使得农村教师的素质越来越低, 城乡之间师资差距越来越大。
再看看城乡升学比例的差距。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1978—1998年间, 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 这一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 2000年至今, 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的下降, 并不是因为农村学生笨, 而是因为各省市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大, 导致了农村的孩子难以进入到好的大学继续深造;进入不了好的大学, 接受不了好的教育, 毕业后, 找到的工作又低人一等,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子女的贫穷, 这种中国版的教育方面的马太效应正在一轮又一轮的扩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这种收入差距又会带来消费方面的差距进而引发更严重的贫富差距, 于是一步步的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种恶性循环积累到最后, 要么就是改革, 要么就是革命。
四、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的作用
城乡之间的公共消费差距中, 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出现了恶性循环, 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公共卫生状况的差距引发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差距, 身体健康水平的差距又进一步引发工作效率的差距, 工作效率的差距又进一步引发收入的差距, 收入的差距又进一步引发消费的差距, 消费的差距又进一步引发贫富差距。其他像社会保障差距、道路交通设施差距等都会带来同样的效应, 每一个方面的差距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一步步的加剧着其他方面的差距, 最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公共消费差距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消费水平的差距。如何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消费水平的差距呢?关键要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有利于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并最终缩小贫富差距。
(一)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有利于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
1.降低了农民的私人消费风险, 扩大消费需求
农民私人消费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为我国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建设薄弱, 加大了农民在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应对生活压力, 农民不得不提高储蓄水平, 本来农民的收入就偏低, 这样就导致农民的私人消费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 意味着农民有了更多的社会保障, 私人消费风险降低了, 农民会更倾向于消费, 这样就间接扩大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2.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私人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扩大消费需求
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具有互补关系,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 既有利于改善私人消费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又有利于增加部分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扩大消费需求。
3.有利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农村地区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公共消费水平, 既有利于农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放松身心, 又有利于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水平,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终有利于发展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提高实体经济水平, 扩大消费需求。
(二)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有利于实现消费公平
社会公平以贫富公平为基础, 贫富公平包括收入公平、财产公平和消费公平。现在社会上所说的城乡之间人与人起点的不公平往往是由城乡之间居民消费的不公平造成的, 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之间公共消费的不公平造成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 有利于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消费的均等化, 实现消费公平。
(三)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 有利于促进政府从注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注重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并重方向转变, 从注重扩大农民私人消费向注重扩大农民私人民消费和公共消费并重的方向转变, 从注重农村经济增长向注重农村经济增长和改善农民福利并重的方向转变, 从注重宏观调控的经济功能向注重宏观调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并重的方向转变, 从“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转变。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 促进了消费公平, 农村实体经济就会进入到由消费、投资带动的良性发展循环之中, 这样就会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
五、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的措施
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消费水平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投入,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加大资金的投入, 保证对农村地区的道路、网络、水利、超市、水电、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引进快递邮件寄收代理点, 让农民能够正常的网上购物, 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
(二) 向农村地区迁移工厂, 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政府可以对农村的工厂给予适度的补助和奖励。
(三) 积极扶植农村地区的养殖、畜牧第一产业, 提供现代化农具, 建设现代化农场, 促进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现在市场经济之所以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现象, 归根到底还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基础不牢。在农村建设现代化农场, 给农民提供便宜、高效的现代农具有利于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
(四) 降低高速公路的养路费、降低物流成本, 大幅度降低高速公路的养路费, 确保通行成本不会成为制约农产品出口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五) 加强法治力度、打击宗族势力, 让农民懂法、知法, 打击犯罪和宗族势力, 保障公平正义, 让农民生活的更有安全感和尊严, 保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2]于长革.政府公共消费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3) .
[3]张恩碧.公共消费、消费公平与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1 (3) .
[4]刘乐山, 何炼成.公共消费的城乡差异分析[J].消费经济, 2004 (5) .
[5]马晓河, 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2) .
[6]周桂芳.河南省城乡教育差距的成因与解决途径[J].南都学坛, 2010 (3) .
[7]丁元竹.把地方公共消费与就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5) .
3.中国贫富差距真相 篇三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是贫富差距扩大的突出表现。近年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焦点。收入差距突出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
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在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较2008年的3.31:1有所扩大,且已扩大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1978 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47:1)。
二是区域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然悬殊。1992-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最快,中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较慢,东中西部人均GDP的差距逐年拉大。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1990年东中西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621元、1,161元和1,265元,三个区域的居民收入之比为:1.28:0.92:1,2006年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1.54:1.02:1,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2008年三个地区居民收入之比出现小幅下降,为1.48:1.02:1,但收入的绝对额仍在继续扩大。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2007年扩大为4.44:1。
三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总体而言,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但分行业职工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980年,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6个大行业中,工资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仅为1.68倍; 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与收入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之比已扩大为4.77∶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表1)。据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2007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朝阳区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如金融业,职工年均工资213,391元;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如服务业和其他行业,职工年均工资仅为20,194元,工资水平最高与最低的行业之间差距为10.6倍,而2004年同期这一比例是8.4倍,行业间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是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据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不仅超过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了中国过去的历史高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研究显示,我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2000年达0.417,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8年高达0.496,接近0.5的高压线。另据瑞士信贷2010年1月12日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处于最下层20%家庭的收入自2004年以来增长了50%,而处于最上层10%的家庭的收入则增长了255%,即平均每月人民币3.4 万元,富人收入家庭增长率是低收入家庭5倍。
消费差距日益凸显
对消费差距的研究相对较少。本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消费差距,一方面是居民私人消费差距,另一方面是居民公共消费的差距。
一是城乡消费差距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近三十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了33%,2008年,城乡居民私人消费水平为3.7:1(表2)。在消费总量方面,1990到2008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长5.8倍,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长17倍。农村居民的消费占比巨幅下降,从1990年的49.6%下降到2008年的25.1%,城镇居民的消费占比从1990年的50.4%上升到2008年的74.9%。即便是考虑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仍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大幅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表3)。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公共消费的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实际更大。
二是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迅速扩大。从收入分组来看,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消费差距由3.6倍扩大到了4.1倍。从农村居民来看,高、低收入户的消费差距近年来总体略有缩小。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消费差距还来自公共消费的差异,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基础不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规模、类型和水平不同,导致居民在公共服务消费方面的巨大差距。例如,广大农村地区在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低,覆盖面小,拉大了城乡之间公共消费上的差距。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一些社会成员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应对风险的能力缺乏,生存条件脆弱。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品流通成本高,消费环境差。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水、电、道路、通信网络、市场设施没有形成配套网络体系,现代商品和服务消费条件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财产差距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私人财产很少,除了基本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其他财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行,私人财产积累的速度很快。经商、办企业、搞投资、炒股、炒房等等,都成为快速积累私人财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营利性财产的积累,带来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而财产性收入又沉淀为财产存量,进一步加快私人财富的积累。
随着私人财富总量的快速增长,财产差距也快速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同收入差距相比,我国居民财产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更快。赵人伟和李实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年至2002年期间,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居民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0.4上升到0.55,上升幅度高达38%。如果再将近年房价急剧上涨的因素一并考虑进去,那么我国现在的财产贫富差距就更大了。
一是城乡财产差距急剧扩大。1995年,城乡之间的财产差距大概占全国总体财产差距的1.1%,比例非常低,主要的差距还是来自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到2002年,城乡之间的财产差距占全国财产差距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7%,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城镇居民的总财产增长率要远远大于全国平均的财产增长率,更大于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率。城乡之间的人均财产额比率从1995年的1.2:1,扩大为2002年的3.6:1。二是表现在房产、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均等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从财产构成来看,增长率的差别很大,其中房产的增值率最高,房产的高集中率对总财产不平等的贡献达到了62%。居民金融资产的贡献居其次,但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平等的推动作用将变得越来越大。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到2005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3% 的城镇人口,拥有82.3%的储蓄存款,比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2008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5.7%的城镇人口拥有80.8%的储蓄存款(表4)。在城市内部,居民家庭之间金融资产数量的分布也呈不平均状态。按照调查样本户金融资产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金融资产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居民财产差距日益扩大,还表现在富人对奢侈品的购买上。据报道,在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超豪华品牌卖出30余辆,成交总额超1.5亿元。其中,3850万元的布加迪威航16.4Grand Sport在第一天就已被订走,兰博基尼第二天已经成交,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等品牌已接到几十张订单。玛莎拉蒂现场已订出15辆,成交总额达3750万元。3850万元买一辆车堪称顶级奢侈消费,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元,以此计算,普通中国人要想攒够买这辆车的钱,需要2200多年,足见居民贫富差距之悬殊。
对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判断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已经跨入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从城乡的角度来观察,消费差距最大,达到3.7:1;其次是财产差距,达到:3.6:1;再次是收入差距,为3.3:1。如果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考虑进来,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消费差距更大。若以此来判断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则发现,消费维度反映的贫富差距比以收入、财产来衡量的贫富差距更大。一般而言,通过政府的再次分配,如所得税、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居民消费差距应当有所缩小,也就是说,消费差距应当小于收入差距。可事实却相反,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这说明政府对贫富差距的调节实际上是逆向的。
这个事实同时也说明,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并没有逻辑上的对称决定关系,收入差距扩大会同时使消费差距扩大,但收入差距缩小却并不等于消费差距也同时缩小。这意味着,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完整,以消费来衡量的社会公平才具有最终价值。
从前面的分析知道,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带来的后果远远大于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带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以消费这个维度来衡量的贫富差距比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反映的贫富差距,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其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更长远。就此而言,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重。
背景链接
贫富差距的不同维度
衡量贫富差距,有三个维度:
1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从流量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体现为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分配结果。收入差距在短期内不影响财产差距,但影响消费差距,从长期来看,影响财产差距,因为财产差距是收入差距日积月累的结果。
2财产差距。财产差距是从存量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体现为一定时点的财富分配结果。财产包括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流动资产、不动产;营利资产、非营利资产等等。严格意义上的财产是指财产净值或净财产,即财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财产存量是收入从流量转化而来的,财产差距是年复一年的收入差距累积而成的一种结果,但又反过来影响收入差距,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很自然,财产差距同时影响消费差距。从长期来看,财产差距对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消费差距。消费差距是从人的生存状态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属于使用价值的消耗,在统计意义上,是消费性支出与消费性投资的摊销支出之和。在个体的意义上,消费差距完全决定于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但在社会公共意义上,消费差距还与公共消费的提供密切相关。所以,实际的居民消费差距是个体消费差距与公共消费差距之和。消费差距,属于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差距,与居民能力、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有内在联系,消费的差距往往决定了能力的差距,从群体层次来观察这一点更为明显。消费差距对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具有终极的决定作用。从循环的角度来看,消费不只是一个被动的结果,而是对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具有初始影响,决定起点是否公平。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贫富差距的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收入差距缩小,不等于消费差距自然就会缩小。消费影响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同,决定人力资本的差异,决定其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消费差距反映了社会个体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如城乡居民之间的能力差距,就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年复一年的消费差距造成的。而能力的差距反过来又会对收入差距带来重大影响。对个人的生命周期而言,最重要的是消费上的差距,其次是收入上的差距,然后才是财产上的差距。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消费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收入、财产的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差距会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积聚而不断扩大,事实上难以缩小,而受财产性收入影响的收入差距也是如此,而真正可以缩小,也必须缩小的是消费差距,这直接关系到人的基本权利和个体能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长期、深刻影响的,其实也是消费差距,收入和财产差距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最终体现为消费差距对人能力产生的影响。
收入差距仅仅决定私人消费的差距。而消费分为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或公共服务消费),后者是私人消费的前提。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可以通过对个体能力的影响来对财富分配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
贫富差距的不同层次
贫富差距有以下三个层次:
1区域差距。区域差距是指地理位置上不同区域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这与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有关,也与一定时期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体制和政策制度有关,区域差距的变化受各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区域差距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2群体差距。群体差距是指不同人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如城乡两大群体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最典型的群体差距。群体差距多与制度安排有关,如农民、市民之间的差距就与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体制和不平等的城乡政策有关。
3个体差距。个体差距主要指同一发展水平的地区(如同一省区、同一城市)居民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个体间贫富差距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个体禀赋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4.贫富差距的原因 篇四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前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贫富差距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
最后,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
5.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篇五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0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当今社会,这个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这在中国好像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在不同收入群体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问题上,在缩减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已经势在必行。因此,我谨结合一些社会上的观点,从我的观点寻找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或缓解这个问题。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这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如何看待这两个最基本的判断呢?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判断在总体上是不甚准确的。
关于第一个判断,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存在着相当大的贫富差距,只是在“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条件下,这一差距不仅非常复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起来,使得人们一般不去注意它罢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社会阶层构成的多样化,过去被掩盖了的贫富差距显性化和阶层化了,当然在某些领域内也相对地拉大了。过去,你和你周围的人相比,差距不大;农民多么困难似乎与你无关。
关于第二个判断,应当说,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并不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贫富差距,实质使用一定的方法,在规模均衡,比例对等的社会成员之间,对收入和财富积累惊醒比较所得出的差距,不是有两个人或两个群体,拉出来一比就是贫富差距。同时,应当指出得失,中国目前的实际贫富差距,特别是乡村内部和城镇内部的贫富差距,比改革开放以前确有拉大,但在国际上还是属于中等程度。考虑到中国在人口、幅员、区位(一端临海,一端处于大陆深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最敏感阶段这一事实,这种程度的差距应当说是仍处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领导干部要树立新的市场经济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世界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在坚持自立、平等、竞争、效率、求利、开拓等市场基本理念前提下,需要形成对市场经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以便更好地前进。我认为,与其他国家经历的相同时期相比,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带有统得过死,政企不分,管理层缺乏管理艺术等弊病,没能够承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的冲击,破产,亏损。连带地造成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破产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以及下岗人员,收入低,生活困难。加上一些离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形成了城市居民中新的贫困人口。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私有资产得到快速发展。于是,中国最先富起来的这一批人,在富营养化的投资创业环境重完成了最初的累,并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现在中国的有产阶级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些企业多半都有家族式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等先天缺陷。这些企业除了有以上特征之外,由于规模所限,通常使用的是非常扁平的单线管理结构,即老板——工长——工人。没有或很少有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而这些正是中产
阶级的重要来源。工人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程度高,报酬低的工作。老板和打工族收入差距悬殊。
2,中国宏观调控措施不力。
政府的一大职能,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尤应如此。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无法有力实施到位。国家应该对高收入阶层征收比率更高的税,辅以其他政策,削减其最终所得。同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助。但是这一行政职能很明显履行的不尽如人意。两会代表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两个40%”。即全国40%的财产集中的1%的人手里,而40%的所得税款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
与大家所想象的不太一样,中国西部的贫富差距比东部更为明显。这主要的原因是:在东部,政府的调控能力比西部强,加之东部经济较西部发达,政府有更多的公共财政能力进行社会收入再分配和调节。其中政府调节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但是整体来说,公权调节在中国的起的效用还是很有限,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3,腐败问题
腐败问题是中国的一大毒瘤,对中国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在把腐败和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相联系的时候,仅仅看到腐败造成的数额巨大的灰色收入在基尼系数上的影响,而没有看到腐败背后的延伸。
腐败在本质上是为了私利滥用,出卖公权的行为。他在给公权交易双方带来不法利益的同时,严重阻滞了公众权力和政府行政职能的行使,交易是以普通公众或者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腐败的存在把整个行政职能颠倒了过来。本来,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但是,当权利交易产生时,必定导致有权有钱者进一步把权钱转化为实利,而令弱势群体日益陷入困境。例如,领导腐败导致企业亏损,职工下岗,权钱交易造是富裕者逃避其应负的社会义务(如纳税)等等。孙子兵法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关键就在于此消彼长。我们应当看到,贪污腐败的每一块钱的交易,就会对社会利益造成10块甚至更多的损失。因此,紧抓腐败问题也是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
缩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第一,落实国家对企业的征税。就目前的情况说,我国法律对企业的征税是是不轻的。但问题是,税收效率不高,企业偷税逃税现象严重;另外,在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征缴存在很多漏洞,个税还未形成调节贫富差别的有效机制,甚至起的是相反的作用。政府必须加大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同时考虑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还有就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正当手段富裕起来的,但是,也确实有个别人不是这样的。特别是一些人在淘“第一桶金”时,出现的问题较多。有人提出了不追究这批人的“原罪”的观点。其实,关键是看有没有罪,如果有罪,为何不追究,不追究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对全体人民的犯罪。
第二,是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较小,大量的资金用在政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因此,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迹象,但力度仍然有限。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企改革过
程中的资产转移的规范化。
第三,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出售国有资产过程中,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可以保证国有资产不发生量变,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堵住国有企业改制和战略重组中可能发生的私有化漏洞。公正评估国有资产,公开转让国有资产,收回的国有资产用于再投资,建立复式财政预算制度。国企改革问题,必须迅速建立国有资产转移的法律,使它有法可依。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措施必须体现竞争、透明、公开的要求,必须让公众有参与的机会。可能有些人会说,一旦有公众参与,各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可能使问题复杂化,决策的成本会大大地提高。但是,它带来的是相对公平,后患比较少,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来看,应该是值得的。
第四,法治约束下的机会平等 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有助于抑制这种活动和实现机会平等,因此既有利于效率提高,也有利于收入平等的实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要激励那些勤于劳动、善于经营的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才能,在市场活动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去推进我国的法治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而是让少数人凭借行政权力进行寻租活动,甚至靠鲸吞国有资产和掠夺大众而暴富,效率和平等的状况都会恶化。所以,以分配状况恶化为由来反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当通过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铲除寻租的土壤,既推进平等,又促进效率的提高。
6.论中国城乡的贫富差距 篇六
—— 音乐系10级05班
薛云刘沫然王清波宋莹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并且还在扩大的问题,这是全世界的国家经济发展来看,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一个必然现象,也绝不是发展中国家或是中国才有的问题。而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问题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刚刚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其中发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迟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2004年稍降至3.21:1。但是,这还不能反映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差距。首先,目前统计农民收入是根据户籍来进行的,少数高收入的非村民掩盖了多数种田的真村民。其次,农民纯收入中包括生产资料费用,扣除后生活费用只剩纯收入的65%。最后,城市居民享有各种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产品等,农民享受不了。因此,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帐面上的3:1,这个差距应该为5:1,甚至达到6:1。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用我们劳动者最朴实的语言说:今天的农民依旧吃得差,穿的差,而且还遭受所谓城里人的鄙视,留守儿童的问题也给很多打工人员带来了家庭矛盾纠纷。
而其原因主要有三:认识原因、体制原因、政策原因
一、制度变迁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的特殊过程的结果。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制度变迁,使得生产要素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的竞争,按其贡献大小来获取报酬。由于生产要素的获取过程非均等,导致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不断加剧,加之市场价格的偏差,通过要素分配这一前提,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积累。同时,转型过程中相关的利益获得者利用获取的非正常收入,作为要素投入市场竞争,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结果,又转化为再生产中的生产条件占有的差距,通过正常途径又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使差距更大。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与政策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中国自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市民和农民。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根本标准,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收入方面的起点的严重不平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没有调整改善,反而继续强化扩大,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加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时难以被安置,使原本就收入低的农民在社会急剧变迁阶段与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最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中国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以及就业、分配等经济待遇上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与
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就是要想办法保证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使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不会遥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郑书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2]赖文燕.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与对策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5)
7.缩小贫富差距具有特殊意义 篇七
一、缩小贫富差距,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早在1985年小平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 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又说:“我们的改革,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38-139页) 。这就是说,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应当避免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 而如今业已出现并日趋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 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若听任贫富悬殊无限扩大, 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 那我们就不可能在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 达到消灭贫穷,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然, 也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 缩小贫富差距, 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缩小贫富差距, 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过大, 一方面, 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另一方面, 又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而这两个方面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要求是相悖的。这些年, 中国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过度依赖出口,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需不足, 而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是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过大。广大中低收入者有较强的消费意愿, 但消费能力却很弱, 因为, 一方面, 收入少相对无钱可花, 另一方面, 民生保障严重不足, 就是有点积蓄也不敢花。而占人口极少数的富人, 他们什么都有了, 一般消费倾向自然走低。显然, 这是消费“久说不振”的根源。当然, 也是国民经济难以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源。因为, 一方面, 消费不振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 边际消费是递减的, 即随着收入的增加, 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低, 而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逐渐提高。储蓄如果不能转化为投资, 就会造成失业和产品的过剩。如果资本市场发育低, 储蓄越多, 经济发展就会越慢。另一方面, 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 不仅导致不少企业主要依靠低廉劳动力的优势占领市场, 客观上减弱了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占领市场获得发展的动力, 而且还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抑制了人们发明创造的激情和能力, 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经济质量不高, 环境资源代价过大, 科学持续发展艰难的局面。可见, 缩小贫富差距, 既是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更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缩小贫富差距, 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成员间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差距就是矛盾, 这些年, 经济高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矛盾所推动的。但是, 差距过大也是不正常的。因为矛盾是会转化的, 若差距过大, 矛盾突出, 且不能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那么矛盾就会激化, 并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于是, 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 并随着矛盾的加剧而膨胀、泛滥, 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这样, 中国小康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难免落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难以建成。在这方面, 越南在1995—2006年发生的1 300多次罢工, 今年希腊的7次全民性大罢工, 泰国曼谷红衫军三个月的示威骚乱, 9月21日的南非百万公职人员大罢工等事件, 都给我们以警示, 应引以为戒。另外, 中国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 若贫富差距加剧, 不仅会造成边民不稳, 边疆不稳, 而且还会给国外敌对势力向我渗透的机会, 从而会影响国内的安定, 甚至还会造成国际政治问题。2008年拉萨“3·14”事件, 2009年新疆“7·5”事件就是例证。可见, 缩小贫富差距, 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向我渗透, 对我进行“分化”、“西化”, 保持民族团结, 边疆稳定, 维护国家安全和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四、缩小贫富差距,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 它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法律等方面, 体现在劳动领域, 就是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如果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广大劳动者的报酬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收入过低, 难以保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那社会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能体现, 人类文明的光辉就会暗淡, 甚至失色。如前所述, 目前中国贫富差距已十分明显, 同时, 弱势群体利益又不时被侵占, 这是很不公平的。世界银行普查报告显示, 在中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平均费用是每人每月1 684元, 但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地区最低工资达到这一标准, 这说明目前中国最低工资标准, 还不足以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需要, 更谈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有1.4亿农民工、0.6亿城镇居民工拿最低工资。如果根据1 684元这一生活标准测算, 中国目前约有3亿左右的劳动者拿最低工资。对如此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说, 他们的公平正义在哪里?他们的劳动报酬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又如何保障?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而成为政治上的弱者, 他们基本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 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长期的低工资和生活的贫困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压抑和心态扭曲, 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况且目前中国收入差距过大, 很多时候与其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有关, 与政策差异及政策性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有关, 与制度不健全、体制漏洞、权钱交易有关。因此,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他们看不到社会公平正义之所在。因而他们公平心缺失、正义感减弱, 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的前景感到茫然。人类早已进入文明社会, 我们不能倒退, 我们要推动文明社会向前发展, 就必须维护社会的文明性、公平性和正义性。可见,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问题, 是保障广大中低收入者劳动报酬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需要, 是重拾人心、再引光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所以, 温总理说,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五、缩小贫富差距, 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我们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广大的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 这个基础是否牢固, 取决于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和谐的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他们能否公平享受发展的成果。我们党执政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成果显著。但如果成果只被少数人享受, 而不能惠及广大民众或是惠及过少, 那么, 社会就可能会因此而分裂, 广大民众就不会真心拥护我们党, 我们党就会失去民心, 失去执政的基础。可见, 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 缩小贫富差距, 使广大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是我们党赢得民心, 巩固执政基础和地位, 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因此, 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大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宣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0:3-89.
[3]刘晶瑶.改善收入分配功夫应在分配外[N].新华每日电讯, 2010-05-25 (1)
[4]汪玉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N].学习时报, 2010-03-15.
[5]新华社记者.分配不公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J].内参选编, 2010, (17) .
[6]葛如江, 沈锡权, 孙洪磊.贫富分化的民众容忍度调查[J].半月谈, 2009, (22) .
8.贫富差距的不同视角 篇八
华人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新儒学大师杜维明先生作为长江商学院的特聘教授,在中国企业CE0课程中特别开设了人文课程。在中国管理教育中的这一创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杜先生的课引起了绝大多数学员的共鸣。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20多年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他们又将目光投射到更广泛的社会性问题上。
张文中(前任物美商业董事长):我讲两点。第一,1978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根本就没有现代化,穷得很,但也面临着污染等问题,却没有财政力量去治理。现在经济发展了,大家的理念也在调整,提出来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等,这应该和经济进步到一定阶段有关系。
第二个就是贫富差别问题,现在讨论得很多,国内外都很关注。那么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指标来看这件事情呢?其实如果看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过去20多年里有非常明显的减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通过评估也认为中国解决贫困是最有效的。而中国前一百个富人的财富,不要说跟美国比,就是俄罗斯和印度我们也比不了。现在大家一说贫富差距问题就讲基尼系数,实际上我觉得研究得还很不够,可能有一些误导。
傅成玉(中海油总经理):中国贫富差距在拉大,表面现象也是对的,但这种拉大是在整体经济往上走的前提下,显得差距大了。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并不是富人多了把差距拉大了,而是政府公共产品提供比原来少了,给普通大众的感觉就不如原来了。比如说医疗费用、教育、住房等,过去比现在穷得多,但那时候较低水平的社会公共产品能给大家一个保障。所以这两种现象叠在一起以后给人们一个误会,就是中国的一小撮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现在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生活大大改善了,但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穷人都变富。
冯仑(万通地产董事长):收入差距拉大我是这么看。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乞丐,一个在吃肉,这种差距往往伴随着社会满意度降低。另外一种是,我们在吃肉,邻居在吃鲍鱼,这种差距一般不会伴随社会满意度降低。以前存在贫富差距,但没有大众媒体,就算一个吃肉,一个要饭,隔着一个山头呢,也没事。现在吃肉的跟要饭的本来是存在的,虽然实际上要饭的在减少,但大众媒体很发达,经过渲染后社会满意度就大大降低了。
孙强(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我觉得有些不满意程度其实不见得是坏事。不满意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看到别人过得好,另一个是社会信息进步了。改革开放以后看到美国,全国人民就觉得差了,尤其是有人出国了,留学了,然后要往前走。其实美国社会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是,关键不是说社会上有不满意好不好,而是不满意该怎么办,那就是看到别人好自己会发奋图强,去创新。我认为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满意就绝对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了。我们可以看现在的日本,就是大家太满意了,终身有就业机会,所以整个国家的创新就很少,创业也很少。在中国现在有些不满意,前面有榜样,反而创新、创业的层出不穷,这样国家才会有进步。
王玉锁(新奥燃气董事长):现在大家都在谈人文、管理问题,我觉得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宏观层面上,改革开放以前物质文明很不发达,精神文明在实际上也讲空了,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给了我们这么一个空间,让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但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在还原人的一些本性,就忘了一些文明的东西。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认为还是能够回归的。要是十年前来讲社会责任这些,可能我真的听不进去,而现在就开始有了这种意识。
微观层面上,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企业做生意主要依靠机遇性的发展模式和资源性的发展模式,都用不着太多的管理。现在体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抓管理,那么所有的管理者都要重视一种精神,因为他没有精神就没法凝聚大家,这样所谓企业文化就演变出来了。企业文化来源于社会的主流,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就会带动人们文明的或者说是人文的东西提升。
我有一点想法,未必正确。我觉得这个世纪真的可能是属于中国的。我就是把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一些比较,可能西方文化特别讲程序或者数字化的方面,而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方面会慢慢淡化,可能从数字化到模拟化。大家可能很容易讲到是从模拟到数字,但实际上在物质层面上数字很重要,但精神层面上反而模拟化更重要,恰恰这种所谓模拟化的思维是中国人的强项。
冯仑:如果从绝对上讲,美国的财富差距肯定比中国大。那美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诸如“仇富”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规则的制定是大家参与的,只要你参与了这个规则的制定,你对结果就容易接受。而现在中国还不是这样。第二,自由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满意度。当公平和不公平来自于你自由选择的时候,也不会出现特别不满意的情况。第三,就是宗教伦理。美国普遍在宗教上会有敬畏心理,有财富的人都比较内敛,而我们往往不是这样,有了钱就很张扬,还胆大妄为,这样的话社会上就会对富人不尊敬。
张秀君(铜锣湾集团总裁):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老百姓就特别关心,包括2006年两会上提得最多的也是这些问题。那我们政府应该怎么去关注到这一块?现在很多人都提到要关注印度的发展,为什么要重视?印度很重视教育,尤其是农村的教育,这是其现在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觉得中国在教育问题上应该尤其关注农村教育、义务教育,这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怎么跟其他国家竞争发展的问题。
【贫富差距】推荐阅读: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问卷调查10-03
何为贫富议论文10-20
找差距 促提高06-28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07-22
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08-22
学先进、找差距、谋发展08-05
差距_初中记叙文08-18
现实和想象差距的句子09-19
对照先进寻找差距心得体会10-11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若干思考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