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2024-07-18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精选10篇)

1.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篇一

如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国家教育局颁布的《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强调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原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何既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呢?

一、公正、公平看待幼儿

乌申斯基说:“人在教育中的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把每一个幼儿当作“主体的人”来看待,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权利,客观公正、求真务实。

1.公平公正,尊重幼儿独有的见解

在一次关于“节约用水”方法的交流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在刷牙时,水龙头的水不能哗哗流。”有的说:“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样也是节约水。”廷翰小朋友说:“我们要节约用电,……”有个别孩子骚动了,有的认为他是在捣乱,不认真回答问题,用了不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有的大声地喧哗说:“他说错了,节约水怎么变成节约电了?”当时的我也有点蒙了,但看着廷翰小朋友的认真劲,看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释,我就尊重他,公正公平地给予他时间,耐心地倾听他的解释,他说出了“因为水在工厂里,需要有机器加工,没有电就没有水”的想法与见解。他的发言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仅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还让同伴们对他刮目相看。可见,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幼儿机会,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他们独有的见解,能更好地挖掘出幼儿的个性特点,促进幼儿的发展,也能更好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2.和谐友爱,和幼儿平等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重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虽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然而这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幼儿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从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在《我们爱地球》主题类活动中,他们了解到了水对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我以引导者的身份,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想在“我们爱海洋”的主题版地中进行宣传布置,我以信任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以往都是我来引导,我来主导的做法,支持幼儿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设计自己心目中节约用水的标志,同时我和他们一起合作,把标志张贴到教室中。在和幼儿的布置中,我感受到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特别是几个平时胆子较小的幼儿,在教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也参与到了活动中,设计的节水标志很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赞许,自信心提高了许多,变得更喜欢我组织的活动。

二、包容、理解、爱护幼儿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从儿童入园或入校第一天起,教师和集体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到幼儿中去,洞察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对好现象因势利导,鼓励其不断成功。

1.细心观察,尊重支持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好问、爱探究,他们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而产生的“求异思维”的活动,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善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创设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环境和条件,细心的观察幼儿,支持他们的活动,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了解个性,给予幼儿多一点理解

幼儿园里的孩子什么个性的都有:有动作慢的、有性格开朗的、有好动调皮的,有不爱讲话的等等,无论什么个性的孩子,都有他的个性特点。作为教师要发现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把自主还给幼儿,创造条件去激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赏识、激励、赞赏幼儿

有人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可见,当我们发现了幼儿的个性、独特之处后,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幼儿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细心捕捉、赏识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身上的潜力,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所以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析他们行为的寻常时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支持和帮助幼儿,为每个幼儿的长远发展在早期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篇二

关键词: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幼儿园;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31-01

《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的精神、生活压力,这要求幼儿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才打好基础提出了严峻命题。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将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作为一项事在必行,行之必果的责任来完成。

一、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就是幼教工作者要了解、认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教育始于天然,趋于自然

当幼儿在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经历了人生最初的3年,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幼儿园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美国心理学教授加纳德就将人的智能分为八项(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并强调每种智能还包含次级智能,如:在音乐领域中次级智能就包括、歌唱、作曲、指挥、评论、欣赏音乐,当然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包含多种次级构成要素。除了智能差异外,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气质个性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客观的事实,及时发现,尽早发觉每个幼儿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日后做到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机会、条件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天然)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因遗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如有的幼儿善于表达,有的就羞于启齿;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就文静听话;有的争强好胜,有的就胆小怕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泼、聪明、善谈、大方的幼儿,家中较为溺爱。教师及时发现,现场“抓住”其错误,当时给予其改正的机会。如果交给父母解决,幼儿善于狡辩,容易造成家长、幼儿的不愉快,也失去了现场纠正的机会,就会错失良机。胆小、羞涩、是非辨别能力弱,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又较理性,能理解、配合教师的方法。如果直接点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对待幼儿的行为,教师必须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曾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我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的还是恶的,但是我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我们相信他是有潜能的,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这种相信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我们对待幼儿的方式,而我们的期望最终也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成了现实;幼儿收到我们的行为的影响,我们也许感受到我们背后的积极的期望,也许感受不到,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应体现于细节,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如手绢挂钩的分配,展示墙每个幼儿展示框的安排,教师都要根据幼儿高矮仔细布置以利于每个幼儿自理。活动时桌椅的摆放方式应考虑有利于幼儿活动;教具、材料的准备丰富,既要考虑幼儿年龄、能力层次需要,又要符合活动内容;出示的先后顺序等等。例如,在手工区折啄木鸟活动中,我提供手工书、折好的啄木鸟成品、油画棒、彩笔等多种材料,由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进行手工制作。有的幼儿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啄木鸟;有的是将成品拆开后还原从而把啄木鸟折出来的;有的是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的;还有的是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的啄木鸟。有的画、有的涂、有的制作、有的操作、有的玩,不仅自己主动自主地活动,还在他人的选择、操作中学到了新的、不同的知识、方法,幼儿忙得不亦乐乎。这正是将因人施教体现于细节,将幼儿的需要考虑周全,活动中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孩子与孩子的不同。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是生非,特别招人担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教师应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师应是一位细心的倾听者,耐心的观察者•倾听幼儿谈论的话题,观察幼儿的兴趣、需要,从而了解幼儿。尊重、认识、研究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而因人施教,因为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很神圣的,很了不起的个体,那么要想做到这样,让每个孩子都能遵循他自己的个人特点。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幼儿教育学》杭梅著

3.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篇三

【摘 要】 幼儿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理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差异层次幼儿的需要和发展,促进全体幼儿同步发展,确保每一位幼儿受益。

【关键词】 幼儿园体育教学 关注 幼儿 个体差异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是我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更为有效的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我园针对园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开展了幼儿园体育课题的研究。我在参与开展中班体育活动《快乐跳跳跳》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幼儿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训练以及其他各项体育训练中,一部分幼儿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的技能掌握得较好,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规定的目标,而有的幼儿相对而言就比较困难,感到力不从心,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发了我对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的几点思考:在开展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如何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地方法,因材施教呢?

1 针对个体差异,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存在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的孩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面对的孩子相互间是有一定差异的。所谓幼儿间的差异指的是幼儿由于受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所反映出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幼儿都受益。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幼儿。因为一个班的幼儿虽然年龄层次、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除了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他们所具备的一些个人的身体特征、体能或体育技等方面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教师一定要正视幼儿身体上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位幼儿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如我在首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青蛙捉害虫》这一活动时,由于忽略了幼儿在身高和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投放的“害虫”在悬挂时所设高度一致,从而导致了“小青蛙”们一进入庄稼地去捉害虫,个子较高和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很轻易就把害虫捉到了,但他们依然意犹未尽,还觉得捉得不过瘾;而个子较小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却一只害虫都没有捉到,面对“满载而归”的同伴有种很强的失落感,感到很沮丧,丧失信心。经过课后的反思,发现问题所在就是教师在布置体育游戏的环境时,没有考虑到幼儿个体间的身高的差异以及能力掌握程度的差异,导致一部分个高或能力稍强的幼儿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任务,而个子较矮、能力稍弱的幼儿却没有收获。《纲要》第三部分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既要兼顾群体,又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教师要依据幼儿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幼儿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差异发展。考虑幼儿差异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幼儿差异,是要力求幼儿通过努力来完成,使每个幼儿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曾强学习自信心。

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更应注意从幼儿的个体差异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既要注意幼儿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幼儿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另外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应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来考虑,可以悬挂高度不一的害虫,让个高或个矮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选择捉“飞”得高或者“飞”得低的害虫,这样既能很好的照顾到不同身高、不同能力幼儿纵跳触物技能的发挥,又能让敢于挑战更高高度的幼儿大胆的去尝试,孩子们在捉害虫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纵跳触物的技能,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幼儿个体差异,选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教育应关注个体差异,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在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必须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已经充分预想了幼儿的差异,但是,由于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预想之外,例如由于受先天、生长发育、营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的幼儿,身体条件却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必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幼儿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如女孩和男孩的身体条件不同,男孩比较活泼好动,不用老师特意去发动,给他们一些体育器械就可以玩得满头大汗、兴致勃勃。而女孩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运动特点,通常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参与他们的练习,发挥活跃幼儿的带头作用与影响力,和她们一起游戏、一起比赛,在玩的过程当中,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起她们的动力、热情与兴趣,使幼儿忘却彼此的技能差异,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她们的运动技能,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精神,缩短了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也加深了师幼间的感情,学习效果会非常明显。

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要求低起点多层次。在体育活动一开始,就尽量使活动达到公平、统一的状态,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活动过程中应很好利用时间和空间,对能力强的幼儿要尽量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幼儿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要特别关心和照顾有心理障碍、体弱或有生理缺陷的幼儿。可通过观察老师示范、重温技能、练习体会,逐步通过试探练习过渡并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在练习中发现新知识和新技能,达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目的。

“教无定法,教要讲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体育活动的实际,选择灵活恰当的方法,才能激发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获得最佳健体效果,增强幼儿体魄。

3 关注幼儿兴趣爱好的差异,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的学习保证。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教师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多的观察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我认为,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对幼儿的观察,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对所有的幼儿提出相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这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观察后在对幼儿的要求上要因人而异。以“小小跳水运动员”活动为列,为了发展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活动中我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高度,让幼儿自主选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作为教师,我只是起到引导、保护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励他们。通过活动,大多数的孩子能从最高的高度上跳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没有强求他去完成。因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活动中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基本方式,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征,避免枯燥重复的技能训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善于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丰富的游戏情境,将知识技能融于愉快的气氛之中,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并根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采用自由组合群体、按技能分组、尝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难易不同的内容,让不同体质的幼儿都有活动的机会,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创新的认识上,要重在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如“双脚连续向前跳”的活动,第一层次的探索可以是自由练习双脚连续向前跳,比赛谁跳得远;第二层次的探索是找出别人跳得快、跳得远的方法;第三层次可为幼儿提供布袋、呼啦圈、画格子等辅助材料,使幼儿与器械积极交流,创造出“袋鼠跳”“过荷叶”“跳房子”等各种饶有趣味的新花样、新玩法。让幼儿在教师层层递进、循循善诱的指导中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和成功乐趣,培养了幼儿自尊、自信、团体合作和相互竞争的意识,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 教学中关注幼儿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个体不同,运动技能也就千差万别,在体育学习中,运动技能的好坏一下子就可分辨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这种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为不同个体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有弹性的学习内容,采用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方法,使不同的运动技能水平的幼儿都能很好地学习,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感受到成功。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幼儿在跳过“障碍物”时,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缩短跳的距离或改变“障碍物”的宽度等等,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完成教学目标,更能使不同人体享受到在自己获取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幼儿普遍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如在“小小跳水运动员”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自由选择从不同高度的椅子上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较高的椅子后面;当我在另一边将几张椅子叠放成最高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后面,都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给幼儿的运动的材料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层次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活动的器械与材料,才能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

总之,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生理发育、心理状态等,针对他们间的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选择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使幼儿能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确保每一位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0

2 张向葵主编.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2

3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7

4.如何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篇四

李蓉

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积极地参加各项音乐活动,使他们认真地、自觉地接受教育,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开阔了眼界,使他们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

激发幼儿对舞蹈、音乐游戏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们都知道,孩了们在没有经过训练前,就会拍手、走、跑和唱,而这些自然性的动作会产生一种自然的节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结合音乐训练让幼儿对一些基本节奏产生感性认识。当然在训练时,基本节奏的速度和特点必须用声音来表示。例如:用进行曲进行练习有节奏的走步。用2/4拍或4/4拍的乐曲练习踏跳,用带有休止符的乐曲练习兔跳、跑跳等等,一让幼儿通过跳的动作感觉到快而轻巧的节奏;通过3/4拍乐曲,如“蝴蝶找花”“堆雪人”等,让幼儿来体会节奏是柔和优美的。教师在教幼儿学这些基本动作和节奏时,一定要注意到把训练都建筑在孩了们的本能和无意识感觉的基础卜。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生硬地口令式地强加于幼)L,只能利用音乐这一有利条件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其次,舞蹈教学要形象化。即教师在教幼儿的动作时要多用形象的比喻或其它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幼儿能体会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特点和领会其方法。尤其是在较枯燥的基本步法和复杂的基本动作时,教师须用形象化的方法,这样才能教得生动有趣,幼儿也乐于接受。例如:在教踵趾小跑步时,编成顺口溜“脚跟脚尖跑跑跑”;在教交替步时用“两个好朋友,永远不分手,我走你也走,你走我也走”来比喻;教秧歌十字步时用“姐姐(左脚)弟弟(右脚)在一起,姐姐说我先跳,(左脚向右迈步)弟弟说我也跳(右脚向前迈步),姐姐说我让你(左脚

向左侧拉开),弟弟说别客气(右脚退后一步)”来比喻。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又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舞蹈基本动作,幼儿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浓极了

第三,在整个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幼儿是学习主体的思想。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创造性。例如:教音乐游戏“熊和小孩”,我先教幼儿学会这首歌曲和掌握熊走路的基本要领,然后为幼儿提供创造、想象的条件。出现音乐,幼儿根据音乐、歌词内容编出小孩出门玩耍的动作:有的提着花蓝到草地卜采花,有的学小鸟飞,还有的学小兔跳,总之,孩子们会别出心裁地编出许多出乎意料之外的动作,教师及时地对孩子们的表演给子鼓励,如点头、微笑、拍手、伸拇指等。这样幼儿完个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各自做自己喜爱的动作,在音乐游戏中感到愉快,表现出内心的喜悦,充分发挥一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学习舞 蹈的兴趣。

另外,对于个别性格比较孤癖、不喜欢跳舞或节奏感差、不能按节拍跳舞的孩子,怎样培养他们的舞蹈兴趣呢了我认为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应多让他们欣赏优美的舞蹈,同时教师应更热情、仁动地教会他们边听音乐,边拍手以及表演的方法,唤起他们的情感,拔动他们的心弦。还有在集体跳舞时,将这些幼儿安排在舞跳得好的幼儿后而,便于模仿;还可以编一些简单动作,让他们进行练习,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形式,使这些对舞蹈没有兴趣的孩了能在跳跳玩玩中提高对舞晰的兴趣。

实践证明,提高幼儿学习舞蹈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无沦你采取什么方法,最终应尽快回到音乐中来,让幼儿在音乐中寻找感觉、节奏和情绪,享

5.浅谈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五

摘要:

如何提高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要提高幼儿的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幼儿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积极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而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应注重他们的创造力,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内容,起着重要的特殊兴趣。关键词:幼儿教育

美术教学

主动性

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能引导幼儿感受美、创造美并表现美,是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有热美的情操,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在许多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模式是:教师先出示范画幼儿跟着学,教师个别指导最后老师评价谁画的像,谁画的好,画的像是评价幼儿一副作品最差劲的标准。幼儿在这种模仿式的教育,没有自我认识经验和感受,就像很被动的被人带着走一样。而结果却是丧失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的美术教师在许多教育认识上也存在这误区。

第一,教育观。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主要被教师们关注,而相对忽视了幼儿对美术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忽略了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例如:忽视幼儿兴趣的需要,让幼儿进行枯燥乏味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这样只会让幼儿对其更加反感,失去了美术教育的趣味性.第二,儿童观。教师往往缺乏对幼儿尊重和理解,而美术活动中教师是绝对权威的,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是接受者,只能被动的服从教师,教师让幼儿怎么做,幼儿就只能怎么做,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完全忽略了幼儿的情感需要的主观体验。第三,教学观。教师主要采用的是师范和讲解的方法,相对忽略了幼儿个体差异和以有经验,使美术活动中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幼儿缺乏想象和创造,依葫芦画瓢,作品千人一画。第四,课程观和教材观。大多数教师认为美术课程等于美术知识与技能,教材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容器,从而很机械化地对待和使用教材,认为教学活动只是将教材内容单向和单一传授给幼儿,缺乏发展的课程观和生成课程的理念,缺乏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提高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对于开展美术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感性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原动力,然而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接受外界事物,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比如,教师辅导幼儿画“秋天”是,可带孩子们到大自然登高望远,观察秋日的美景,看漫天飞舞的各色树叶,听金黄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带孩子去果园参观,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这样孩子们画秋天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凭空的想象。形象是想象的基础,而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造,有了丰富的形象积累,才能具备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有利于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在辅导幼儿绘画时,对幼儿的鼓励是比不可少的,教师的每一句赞扬的话语对幼儿来说都是一个前进的动力。教孩子在画画时并不知道自己画的怎样,他需要成人的点评、肯定及认可,这样会增加他继续画画的自信心。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无意间发现有的孩子想法奇特,孩子们的画面有的充满童趣,有的丰富饱满。教师看到后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启发和引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例 如:我实习的班级李俊昊小朋友原本性格很孤僻,不爱主动参加活动,连早操都不去,总呆呆的站在那里,美术课也不敢自己动手画。有次美术课画小鸭,我刚走到他跟前,他连忙用他的小胖手捂住了纸,不肯给我看。身旁的小朋友们说:“他画的难看死了。”我蹲下来轻轻的拿开他的手一看,纸上只有一个圈圈,我装作惊讶的说:“哇!你今天画的小鸡的头真圆呀!”好好看的!比别的小朋 友画的都好,如果能在画上眼睛和嘴就更好看了!孩子听了我的话,眼睛马上就亮了,点点头,不声不响的开始画小鸭的眼睛、嘴巴。等他画好了以后,我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了他,将他的画展示在小朋友们的面前,孩子兴奋极了,小脸红扑扑的。从那以后,每次画画他都特别认真,连做早操也开始跟着老师 一起做了呢,所以说一副作品和老师得到一句鼓舞的话,可以改变孩子使其树立自信心。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所以教师在选取教材时,要贴近幼儿生活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敢画,想画。由于这些绘画内容能够让幼儿亲身观察和体验到,所以,幼儿能够大胆,自由地作画,并且利用画面来充分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教师运用幼儿喜爱的游戏,儿歌,故事,听音乐等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幼儿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自由作画。自由作画并不是“放养画,”教师什么都不教,它包含着想象画和创作画,从而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幼儿思考的起点,神奇不是很理解,首先为幼儿解释一下“神奇”的含义,同时出示 几幅神奇的图画,引导幼儿想象神奇的花朵是什么样子,并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孩子想象得空间和创造的余地,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作品大胆新奇,超越了时空观念,把未来的花朵改变的形态万千。

四.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培养

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总是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自我中心,因此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放到客观事物,使僵死的无机世界生命化。这种移情任用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美术活动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从而使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喜欢的活动。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为幼儿精心选择美术 作品,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其审美特征,促使他们内心情感与美术作品表达的生命力的模式达到一致,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产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并且增强了他们对审美的敏感性,在美术创作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用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美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 而产生的愉悦感,并由美术这种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形式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如:小朋友们在学画“《绿色的春天》因为小朋友对春天的概率不清楚,将小朋友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让他们感受春天。通过树木,小草去了解春天是绿色的,这样通过观察,再让幼儿作画即培养了幼儿的情感教育又让幼儿施展了自己的想象空间。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找准基点,打好基础,产生敢画愿望。初学绘画的幼儿,无意识做画已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随外界影响及想象空间的增大会激起更高的表现欲望。在这期间,有的孩子就出现了不敢大胆下笔做画,其表现的唯唯喏喏。这时家长再有目的去要求色彩,线条,形象,构图等画面效果,往往只会打消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如:教幼儿学画“冬天的雪”要表现出雪花飘落的情景,幼儿对此真是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开始画起。而整堂课结束,幼儿作业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他自己也看不懂的乱涂一片。吸取经验,在以后的选择设计活动内容方面切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运用逐渐深入方法,先从最基本的横、竖线,各种圆形等教起,练习画格子布,手绢,皮球等圆形组合物。让幼儿轻松掌握基本线条和曲线的画法技巧。做到每堂课既有新知识的传授,也有旧知识的链接。即人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如:在练习绘画流水母,乌龟,熊猫,海龟,恐龙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都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椭圆形或圆形组合而成,所以在教时采用一环套一环的方法,从最基本的圆形开始,练习各种接近物体,然后,再进行简单的组合,也许刚开始幼儿不一定画的那么好,甚至组合不到一块,但这时我们应积极给孩子加以鼓励,也许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动力,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画的认可,让幼儿在期望中找出感觉,找出不同,产生敢画敢望,增进下次学习兴趣。

二.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新大纲指出:“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能力都不一样,有些能力弱的孩子。老师要怎样对待这些孩子,同样一个教学目标,若要实现在每个孩子身上,那就谈不上因人而异。我们只有给他们一个最近发展区,才能不断满足他的内心愿望,达到求知的乐趣。实习期间,我们班系统的练习了圆形及基本线条的组合物。如:太阳、牵牛花、热带鱼、七星瓢虫等。这些也是教学重点,难点即是事物之间的组合比例,细节画法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兴趣点不同的影响,幼儿的作品也不可能趋于一个体化。所以要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 要求,随自己愿望,展开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让他们对美术活动不失兴趣;能力中等或一般的幼儿,可使其达到教学目的;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倡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充满丰富,离奇的事物,大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让无形的事物开始孩子的空间思维,丰富了想象力,发挥自主,独立意识。也许会有人说“这下,教师轻松了”其实提倡了美术作 品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老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抓住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

三.遵循幼儿的意愿,迎合他们的兴趣。

有人认为:画画是幼儿的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语言,没有任何功利,是一种“手和有关材料互动后的轨迹。”尤其是低龄幼儿,用笔在纸上涂抹,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完全是受其内在自我发动机的驱使,满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幼儿从涂鸦期起,就开始创造的符号系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现自我,完成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作用。如,我实习的班级宋书言小朋友喜欢画他会画的一 些喜欢的东西,而有一次他画了一幅青山绿水,在我看来那将会是一幅完美的《大自然图景》。可他还是添了一架直升机,让我的担心会不会画蛇添足,此时随着寥寥几笔一架在大树上空盘旋的直升机的诞生,早已抛到九宵去外,而我也为没有阻止他的浓厚兴趣而暗自高兴。

四.在丰富的想象活动中激发孩子绘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超乎寻常的。他们的言行无不蕴涵着许许多多的灵感和顿悟,而小心的呵护孩子想象的幼苗,思维的火花,则是我们的职责。尤其对于绘画活动,它是孩子想象力的画面形式的表现,是孩子内心的体现。所以,在平时教师应多引导幼儿发挥的自己的空间思维,利用同一事物的不同分析,充分展开他们的翅膀,创造机会让他们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及时矛以鼓励,表扬,课余时间组织幼儿一起听故事,进行故事续编等等,让他们在“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氛围中不断增进新东西。从而也为画面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6.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篇六

一、现状分析

误区1:只做减法,牺牲底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它有着鲜明的抽象性特征。抽象性会给部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帮助学生从贴近自己生活的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出数学模型,不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过程,才是数学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保障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源泉。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不是如此,以下是“探索规律”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堂预设】

一、出示探索材料(图1):一张桌子坐6人,两张桌子可以坐几人?三张?四张?

二、摆一摆、画一画:经历摆放的过程,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讨论探索:桌子的张数和人数之间的关系。

四、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片段】

当进入第三个环节时,好几个四人小组不能比较数学化地归纳出桌子张数和人数之间的关系。一直在自己的话语系统中打转:“桌子多一张,人就多4个。”再请到第五个四人小组回答无果的情况下,执教者就说:“这个内容确实有一定难度,还没有发现的同学可以先记住这个规律——桌子张数×4+2就是人数。下课以后有兴趣的自己再去验证一下!”

课后执教者说这一环节是考虑到学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在课上做了及时的调整。教师们认为有部分学生不能获得良好发展的数学,就不是人人都要获得的数学。将它们简单地“做了减法”排除在课堂教学外,这样的做法牺牲的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数学素养的培养,也就牺牲了数学教育的底线。

误区2:加减混合,剥夺机会。

只要有学习,就一定存在差异,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个性气质不同,认识数学的角度、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便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内容呈现上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力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一个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才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真正内涵。但在操作层面上,“尊重差异”容易被简单处理成格式化的“分层”教学。

多数教师认为让学习水平高一些的同学多学一点(做一点加法),对水平低一点的同学放低一些要求(做一点减法),就是尊重差异。这样的理解非常片面,简单机械地“分层”,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甄别作用,过分关注了学习的结果,剥夺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机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误区3:1的n次方,评价单一。

数学学科研究内容丰富、表征多样,不同的人都有自己擅长和薄弱的领域。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照我们现行的评价,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标准都非常单一。

例如,估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估算的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数学上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培养数感(如判断“24×12=2408”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精确计算作准备(如要计算“492÷12”时,往往先用“480÷10”“490÷10”或“500÷10”来试商)。二是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当不能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精确计算时,有时用估算也能解决问题。但到了评价环节就变成了:请估算“361×12”。标准答案是:“360×10=3600”。而学生如果估算成“300×12=3600”或者“350×12=4200”就会被批成错误,原因是没有遵循四舍五入的规律或者不够简便。此时即使有完全现实情境的呈现,学生也无从选择更适合生活实际的方法。

这样的纸笔测试,很难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时候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事实水平是相违背的。为了使评价有区分度,就出现了片面追求速度,功利地培养应试策略畸形的教育现象。

综上所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其内在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操作,急需我们厘清认识、冲破误区。

二、实践探索

面对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科学处理教材,改变教材(课程)的误区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育的超前性与教材的滞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完善数学课程结构。

1. 关注学习内容呈现的低起点和多元发展。

低起点指的是在确定教材的呈现方式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胜任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充满好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习内容呈现内在发展的丰富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学习的起始课,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素材。(图2)

这种学习素材呈现的方式,比较容易引发学生对“想加算减法”的思考,对有一定计算基础的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完全没有计算基础的学生,以及所有学生经历“平十法”和“破十法”的思维过程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了。

如果将这一学习素材做这样的处理:商店售货员要从架子上拿9个风车,他会怎样拿?(图3)这样就算没有任何计算基础的学生都很乐意去尝试这样一种操作,并且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从上面一排取是“破十法”,从下面一排先取是“平十法”),还便于采用“想加算减法”的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释和验证自己的算法。

2. 关注学习过程展开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例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是学生真正学习笔算除法的开始。最困扰学生的是如何突破加、减、乘竖式都是从低位算起,而除法竖式则要从高位算起;加、减、乘的竖式都是从上往下书写,而除法却是时而上、时而下。学生要接受和转变的新内容太多,初始学习时,往往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效果不理想,错误频出,理解算理更是无从谈起。

嵊州市逸夫小学刘永军老师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初始教学阶段允许学生从低位算起、商叠加书写等方法同时存在(图4)。顺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角度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挑战了传统经典教学,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全面评价学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面对教学评价的变革,教师完全可以从一道测试题的变革开始做起,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兼顾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过长期积累,持续观测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等。

例如,教师在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们最喜欢出的题目就是列竖式计算,考查学生计算是否正确,数位有没有对齐,能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验算等。一位匠心独具的教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请先把竖式补充完整,比比A大还是B大,能说明原因吗?(图5)

在这位教师的评价中,计算正确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而了解A和B代表的意义和数值大小才算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真正地掌握。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学校同年级的几位教师合作,建立一个学校该年级学生解决某一类型问题的大样本常规模型。如果一个区域同年级的几十位教师合作,就可以建立一个区域该年级学生解决某类问题的大样本常规模型。经过几年不断丰富数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那么我们就会拥有非常实用的草根版“学生数学水平评价标准”。能够服务于教师设计相应的后续课程,匹配学生的认知负荷,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的增量。

只有承认差异,才能面对差异,发展具有差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就是要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每一个人成为一样,而是应该让每一个人变得不一样。

7.浅谈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七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中国化的环境中,如何让幼儿快乐、轻松地接受英语、学习英语这个问题很关键,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准备一个舒适的、轻松的英语氛围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们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幼儿园的空间、设施、空间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粘贴一些单词卡片,让幼儿置身于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幼儿会情不自禁用小手指着卡片大声朗读,墙上的卡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因此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教育环境。我们应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英语环境,让幼儿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让英语自然地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学习语言是在相应的环境中习得的,在环境中融入英语的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

幼儿园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对于幼儿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并且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动物,也极大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故事中贯穿学习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的时候,将猪“pig”和狼“wolf”这两个单词穿插到其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并且印象深刻。

游戏教学法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世界应该是快乐的、充满欢笑的,游戏是幼儿汲取快乐源泉的方式之一,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感知英语学习的快乐,帮助孩子在游戏中牢牢的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幼儿的提供大量的交际机会,密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例如我在组织幼儿玩“水果蹲”这个游戏的时候,每个单词的复现率都很高,幼儿们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牢牢的掌握要学的单词,并且体会到这个游戏的趣味性。

儿歌教学法

儿歌是一种激发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富有特色的英语儿歌来教学,带给孩子们一个活泼愉快、宽松和谐的语言氛围并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得到更佳的效果。例如我在教“playing”“singing”“dancing”等单词的时候我可以把要教的单词编入Are You Sleeping 这首儿歌当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要学习的内容。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幼儿参加英语活动的热情

对于幼儿来说,每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时间久了,都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攀比心理,教师如果对这种心理运用得当,就会对幼儿产生有利的影响,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能激活孩子的潜力,激起孩子的进取心,孩子的好胜心强,一般都不甘落后,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活动时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并伴随着不同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鼓励,奖励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个贴贴纸等等,使孩子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大都用母语进行交流,生活中学英语语言是在不断地听、说、模仿、使用中丰富提高的,特别是幼儿的外语学习。比如我们要跟孩子们一起坚持用英语在早上问好“Good morning.”;再见时要说“Good bye.”;感谢时要说“Thank you!”.这样,幼儿能用第二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幼儿体会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并从中体验不一样的英语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总结

幼儿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体现出它的优点,但也能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不能说哪种教学法就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每种教学法都有值得借鉴的一面,在进行幼儿教学时,不应使用或固守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等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8.八年级英语尊重个体差异研究方案 篇八

活动时间:2013年03月 活动地点:大庄中心学校 研究课教师:孟贤哲

活动方式: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步骤—总结存在的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后,全国各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增无减,但是,目前我过中小学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缺陷,一般表现为:

1.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

2.重视精讲多练,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3.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4.重视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但较少考虑农村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两生”,整体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为指针。

2.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英语教学论等为理论基础。

3.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构建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英语科的教学目标。①英语知识教学目标;②英语能力培养感情;③英语情感陶冶目标

2.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①文件法规,文献资料;②英语科教学原理;③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获取知识、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

3.英语课堂教学程式。①构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②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③课堂流程:A、激情导标

B、独立自学

C、讨论交流

D、导语拓展。

4.英语科教学评估。三个转变:①评价主题从“重教”转向“重学”;②评价内容从“重形式”转向“重效果”③评价重点从“教师讲评”转向“学生自评”。研究的重点:英语课堂教学程式。

研究的难点:如何帮助“学困生”、“厌学生”转向乐学会学善学,如何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性学习。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

——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文献研究法②教学实验法③分析比较法④经验总结法。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应该有效地解决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教学质量不够理想,英语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2.分期目标及其表达形式

本课题力求取得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①初期成果(准备阶段):课题调查论证、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研究总体方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②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教学论文、阶段总结。

③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实验课教学模式展示、教学成绩展示、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2.研究与实验阶段(2013年4月---2012年5月)。① 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② 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案案例,编写符合自己学生水平的练习。

③ 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认真听课评课,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④ 外出取经、改进教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⑤ 做好学期、学年、实验阶段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

9.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篇九

现在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是长期困扰家长、老师的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孩子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是无法学习好的。那么,要想使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必须从幼儿抓起。

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和幼儿教育理论表明,幼儿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自身机制的三个方面:好奇心、兴趣、意志力。由于幼儿在心理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和信念等意志表现,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生经验和自我激励机制也还没有形成,因此好奇心是幼儿阶段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好奇心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幼儿阶段好奇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一、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关系

1、好奇心概述。好奇心,即个体对新异刺激的一种探究反应,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好奇心是促进幼儿爱好学习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如果教育都能在孩子开始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时候,加以适当的引导,无疑会提高幼儿认识事物的效率,促进其好奇心的增长与知识的获得。

2、兴趣概述。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好的情绪,是一种人们想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对其产生好奇心并产生对其进行探究的心理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被激发,他就会成为一种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

3、好奇心和兴趣的产生相辅相成。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心理基础,有较强好奇心的孩子也很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这在学前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外界的一切事物对婴幼儿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其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是那么强烈,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都是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和表现,在好奇心的存在和驱使下,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同时激发出来。反过来,婴幼儿对事物学习和探究有了兴趣,其好奇心才可以被充分利用和进一步调动起来。好奇心是天生就有的一种心理机制,而兴趣是后天产生和习得的。

二、保护和利用好奇心对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幼儿好奇心现状及成因。近期一份关于儿童好奇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6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水平呈增长趋势,但到了幼儿晚期,尤其是上小学以后这种趋势就逐渐减弱。调查结果让人担忧。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在入园初期的生活和学习,扩大了学习的视野,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其好奇心,因此在园幼儿好奇心水平明显高于散居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多的约束、过分强调集体活动和过早地被动学习固化的内容等情况,使幼儿失去自由探索的机会与兴趣。

2、充分保护和利用幼儿好奇心。在幼教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幼儿阶段的好奇好问特征是一个人一生中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开始和原动力。我们利用和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有效途径。学习者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反之,如果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就会成为学习的阻力,甚至还会引发心理障碍。

三、保护和促进幼儿好奇心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都表现出具体行动和形象思维的特点,他们动手动脑的同时,会发现和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稀奇古怪。能够提出问题是幼儿善于动脑和好奇心产生的明显表现,做为教师及家长不能表现出腻烦心理,更不能让幼儿感觉到周围不良情绪的存在,要正确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幼儿的问题再简单再幼稚,也是幼儿细心观察、主动探索的结果,父母和老师如果是冷漠、敷衍和责怪的态度,会拟制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要与幼儿建立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和谐的身心环境,贴近幼儿,耐心感知幼儿的世界和想法,为他们营造自由思维的空间,给幼儿萌发的求知的嫩芽以肥沃的土壤。

10.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篇十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于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上一篇:道德法律与人生考试题下一篇:零售业100个创意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