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感想

2024-10-16

园林艺术感想(精选11篇)

1.园林艺术感想 篇一

就业感想

摘要:到了大四,就业是我们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能顺利的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我结束大三的暑假,我选择了到园林公司进行实习,经过了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对园林这个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这一切的努力让我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大学的结束,将是我从学生转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母的殷切期望,无形中给我很大的就业压力。不到大四真的不知道,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今年暑假的时候,为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与内容,我决定利用假期两个月的时间到园林公司实习。刚开始找工作时处处碰壁,人家一听说是没有经历的大学生,就下逐客令。经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有一家园林设计单位愿意让我到公司实习。刚开始一个星期的时候,我每天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到公司上班。以前在学校时,就听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们说,做园林设计师这一行业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刚开始听着不以为然,可是到现在自己真正到了岗位上,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由于刚出社会工作,对于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我来说,不能参与到设计的行列,而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着电脑画图,枯燥而繁琐,不过我还是感觉到很充实,毕竟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个星期后,我的兴奋度渐渐散去,剩下的只有好好完成工作的想法。虽然没有了之前的新鲜感,不过对于工作,我还是十分认真和负责,因为我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上级的肯定,让我我加入到设计的行列,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我也会十分的开心。终于,在工作了一个月后,老总决定让我到设计小组去学习,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个肯定,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很快的,2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该回到学校。在和同事们道别时,老总还特意和我说了一句,如果想回来,随时欢迎。两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十分庆幸自己当初决心出来实习的决定。

首先,我从书本中跳了出来,真正切身体会到了园林设计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环境,了解到行业内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前上课时,总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教授我们一切基本的理论知识,到了工作中我才发现,很多东西并没那么简单,实际要考虑的东西除了老师所说的之外,还有很多,比如说道路的设置,不仅要美观,宽度适宜,而且还要考虑到消防等问题。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十分的有限,自己还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工作后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和行业的发展。

其次,我从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到,虽然做园林设计这行十分的辛苦,不过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觉得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知道了自己适合的行业,和自己当初的选择并没有矛盾。据我所知,和我一样假期去实习的同学不在少数,有不少同学因为实习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一行而选择改行。所以说,实习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在自己还没有真正到工作岗位上时就了解到适合自己的行业,也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最后,到了工作岗位上,我才发现,能力虽然很重要,可是学会做人,与人沟通交流也同样重要。如果你是那种大家都喜欢接触的人,你的人生道路都通畅许多。如果你是那种大家都避而远之的人,你会过得十分的坎坷。所以俗话说得好,要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这一点也不假。

暑假两个月的实习为我以后的就业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大四开学不久,就陆续有用人单位来我们学校进行校园招聘。经过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我最后还是如愿的拿到了几家单位的职业邀请。我根据自己的自身要求和条件,选择了一家较为适合自己的单位。

这样一次的求职道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机会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只有准备好了,机会来临时,你才能抓住,我将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铭记这一点。

2.园林艺术感想 篇二

1 园林铺地综述

园林建设中道路建设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各个景区之间的分界点, 是各个景点的纽带, 也是贯穿权益的交通网, 在参与保护环境、改善小气候中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无论在使用功能上, 还是在美观方面, 对园路均有较高的要求。园林铺地的种类多种多样, 我们一其所用铺地材料不同可分为四类:一是整体路面。即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统一铺成的路面;二是块料铺地。一般是选用各种预制混凝土块料或直接用天然块料铺成的路面;三是碎料铺地。是指用各种碎石、瓦片、卵石等拼砌成各种美丽地纹的铺地;四是简易路面。是用三合土、煤渣等硬料铺地。园路就其外观形式而言又可分为3种类型:街道式、公式、变态式。园林中常见的步石、汀步等都属于变态式园路。设计时我们应根据其功能要求、所处环境条件和造景需要来决定路面的形式和类型。

2 园林铺地的类别

园林铺地的划分方式有很多, 但是常用的就是根据铺砌材料进行归类, 笔者认为, 按照铺砌材料的不同可以将园林铺地分成以下七种:带图案的铺地、其他形状铺地、嵌草铺地、不规则式铺地、规则式铺地、彩砖铺地、砂石铺地。

2.1 带图案的铺地。

带图案的铺地方式一般应用在休闲娱乐的场所, 例如:广场、庭院等。砌块材料是铺地材料中应用最多的材料, 为园林铺地带来极大的便利。铺装材料质感不同、颜色搭配不同, 就会组装成各式各样的图案, 这些图案可以与环境相互映衬, 为城市园林景观带来不同特点的风采。

2.2 其它形状铺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 高楼大厦林立, 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那么, 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木桩小路、圆形地砖、仿木桩等方式营造自然风景, 将它们放到草坪、水面上, 不但方便人们来往穿行, 还可以形成优美的地面景观, 因此, 这些让人们感受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铺地方式, 成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装饰素材。

2.3 嵌草铺地。

嵌草铺地是将草嵌在天然石块及混凝土砌块等材料上铺装而成, 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大类, 二者均通过质感对比的手法, 将石材的坚硬、粗犷和青草的柔软、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营造出刚柔相济、和谐统一的自然美, 它们与环境、绿化等因素相互融合, 是园林中常用的铺装方法之一。

2.4 不规则式铺地。

用大理石及其他石材砌成的不规则式铺地, 具有经济、自然、美观的特点。预制的水泥砖、混凝土砖, 经加工处理后, 具有天然石材的粗犷自然性, 用其砌成的园路, 能轻易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不规则砖石结构园路多用于次要园路和游憩小路, 供游人休息、散步之用。

3 针对目前我国园林铺地改进的思考

虽然我国的园林铺地工艺历史悠久, 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 笔者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具体如下:

3.1 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意境

任何工程如果缺乏意境都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没有欣赏价值的园林艺术不能称为艺术。而我国的园林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并善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意境, 从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我国园林艺术的意境设计比较满意。但是, 一些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营造意境和氛围的重要性, 只是为设计而设计, 并不能称其为艺术。所以, 我们可以采用铺地等方式来营造氛围, 让浏览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触景生情, 引发一系列的想象, 达到一种美的境界。总之, 相关园林设计人员应对园林设计中营造良好的意境予以充分的重视。

3.2 园林铺地中注重色彩的变化和配合

色彩对园林的氛围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这是由于色彩具有将情绪赋予景色的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色彩进行心灵的反映, 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借以调节自我情绪。园路的色彩同纹样一样是非常重要的造景要素, 而色彩更具时代特色, 有着增强其表现力的作用。

3.3 注重园林铺地中指引功能的建设

在园林铺地过程中, 可根据所用材料的纹理及质感等特点加强对游客行为方式的指引。对于公园中的专类园, 为加强指引功能可以利用铺地在专类园的入口处设计园中相应植物或动物的图案, 成为一种特殊的指引牌, 新颖独到, 简洁明了, 让游人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在一些不希望游客进入的地段, 可以采用障碍性铺装, 例如在该地段铺砌隆起的卵石、砾石等, 既暗示游人此地不宜进入, 又可使游人因进入时行走不舒适而不愿进入, 以此达到阻止游览的目的。

3.4 注重光影效果的采用

古代园林艺术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用不同颜色的石头, 不规则排列的铺地, 当太阳光照射在上面时, 出现了变化多端的阴影, 从而使石头的纹样更加突出。在现代的新园林中较多地采用了混凝土砖铺地, 为了增加路面的装饰性, 将砖的表面做成不同方向的条纹, 同样能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 使原来单一的路面变得既朴素又丰富。这种方法在园林铺地中的应用不需要增加任何材料, 工艺过程又简单, 同时还能减少路面的反光强度, 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 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特点, 尤其是南方私家园林的“花街铺地”和北方皇家园林的“八宝铺地”, 这两种园林铺地艺术十分成熟, 在世界园林铺地中占据重要地位。铺地艺术根据铺砌材料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七类, 每一种都会对园林铺地艺术造成重要的影响。据资料显示, 我国的铺地艺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发展园林铺地的阻碍因素。那么, 究竟该如何提高我国园林工艺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分别是:注重意境、色彩、指引功能、光影效果几个方面。相信, 我国在不断的摸索和探究, 以本国文化为载体,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园林铺地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体现出时代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董运常.园林卵石图案铺贴艺术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27 (11) :90-92, F0003.

3.园林艺术感想 篇三

【关键词】儿童艺术;感想;思考

去年邻居家一位念小学二年级的姑娘来找我帮忙画一只熊猫。说是老师布置的美术作业,班上同学回家都是找家长代画。一同学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以熊猫脸画得不够圆,画得难看为由将其退回重画。反而找家长帮忙画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大加赞扬。这样的儿童美术教育使我陷入深深地思考。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课余时间报了一美术兴趣班,老师每次面对四十位小朋友都会在黑板上贴一幅蜡笔或水粉范画,让大家临摹。一个学期下来,我可以将老师的画临摹得很像,即练就了一手很不错的模仿能力。这种绘画技巧得到了周围亲戚和父母的朋友的高度肯定,当时我一直自认为画得很棒。

但一次儿童绘画大赛使我感到挺沮丧,我将好几幅画面里的形象临摹下来,再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画送去参赛,不想竟然没有入选。后来看见一等奖的梦想乐园的作品,觉得不如自己画得像。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地感到小孩子在绘画方面的临摹能力与想象能力是相互抑制的,当我们过早地让小孩临摹图片,处处以画得是否与现实接近,颜色是否涂得匀、线条拉得直不直等这些标准来衡量一幅儿童绘画作品的好坏,那么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五、六岁的小孩最可贵的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若没有保护和挖掘他们的想象力,等孩子大一点之后,就再也寻找不回来了。培养临摹能力是建立在扼杀想象力的基础上,这是我的童年学画时最大的遗憾。

现在教几个五、六岁小朋友学习视觉艺术的过程中,我渴望能在他们身上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让他们的想象力能尽情的飞扬,无拘无束,感到无比充实与喜悦。刚开始,给小朋友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创作,很多家长觉得是小孩胡乱涂鸦的画作经常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真的画得很棒! 我非常看重孩子想象力的启发与拓展,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大人最好不要给予过多框定与约束,我们要小心呵护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有几次上课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讓孩子画出这个故事带给他们的思考或者自己印象最深刻、觉得最有意思的一幕。每个小孩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有时还让孩子们根据现有的故事进行续编,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想到的场景画出来。这里我的体会是: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很有讲究,好的故事既能让大家进行绘画创作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如有一次选择《骆驼与山羊》的故事,小朋友在绘画的同时,就懂得了人无完人,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道理。

紧接着是小朋友的沙画时间,大家兴趣很浓,从刚开始相互比各自沙子的数量到后来随意地玩沙子,再到最后能有意识地在灯板上用沙子绘画。我能很深刻地体会到他们面对这一新鲜画法所能体会到的无限的快乐。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这想象力是如此的珍贵,以至于现场我都不敢大口地呼吸,深怕打断他们的思路。最后看见他们一幅幅虽然稍显稚嫩却无比单纯真诚的“佳作”——我们成年人意想不到的表现方式,在孩子们手中变得如此自然、纯粹、直接。说不清楚是我在教他们还是他们在教我,教我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接触了沙画之后,再体会一下陶艺。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给小朋友观察和思维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他们面对着软乎乎的陶泥和这些陌生的陶艺工具,刚开始还有点不知所措,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种三维、立体的表达方式。从刚开始的有点怕脏,到后来的完全放开,从刚开始的简单盘泥条,到后来的创作动物、建筑、人物。大家的热情和投入,令身为老师的我感到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材料的运用,如秋天街道上随处可见的落叶,让小朋友自己捡来感受一下树叶拓印的快乐;如用做家务时不经意扔掉的鸡蛋壳,来做五彩缤纷的拼贴画等等,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意识,并且能使他们渐渐感受到平时生活中很多废弃的材料都是可以利用,可以变废为宝的。

笔者始终认为当下的儿童艺术教育,传授孩子的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提供小孩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与思考方法。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孩子们能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在生活中遇见问题时能沉着冷静,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孩子在绘画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触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智养,一位教师的教子手记—父母必知的儿童心理学》.梅子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儿童美术教育丛书》.刘雪春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4.游留园感想-园林意境 篇四

——游留园有感

留园,取刘氏之园“刘园”之谐音而来,历经数代而成形。在我看来,留园亦可解为“请客人留下来的园子”。在留园游历几番,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初游园,体味其园之意。

留园的入口并不起眼,就如平常人家的大门一样,初见之人绝不会由此联想到里边那另一番洞天,这仿佛古代中国文人的性格一般,喜藏而不露,深谙中庸之道。由此向内,需经过一条昏暗压抑的小道,人在其中慢慢的习惯了黑暗与狭窄,期待着光明的到来。这条入园必经之路有很强的引导性,曲折幽暗,狭长封闭,给入园之人染上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直到后来走到院内的主要空间之后才豁然开朗。这种经过欲扬先抑手法处理过的空间,便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般,“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经历了这番黑暗与曲折之后,那开阔的湖面,嶙峋的假山,满眼的葱郁,难道不会使人感到眼前一亮吗?正是这种明暗的对比,狭窄也宽阔的对比,才使人在看到园中主景后更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中国古人造园,一向追求为园林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留园亦是如此。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造园其实是在追求自然,追求自然所带给人类的一种真感情,但在模仿自然的同时,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一个园林,尽其能的将自然收录其中,以石为山,以池为海,以树木为森林。人在其中,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到自然大景之美,之意。而之一切,仿佛是经人之手,加之人之意,将自然界按照一定比例压缩成了一个人可以置身其中的模型。这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枯山水,那不正是在更小的一片空间内创造出了自然之意吗?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自然。留园的中部以大片的水体为主景,假山集中在水面的西侧与北侧,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且水中有岛,谓之小蓬莱,又与曲桥合而为界,划分出另一小片水面,这一大一小的组合别有一番情趣。徜徉在这片山水之间,闻鸟语花香,感阴晴雨雪,这与置身于高山大川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古人对于自然的营造,不仅在于这片山水之间,更在于园中植物的种植。园中树木繁盛,遍植花草,满眼葱郁,绿意盎然。古人追求自然之感,注重对自然的体验,而植物的所在便可将自然之感更真实的表达出来。这是因为植物不仅以它四季的色彩、形态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真实体验,更使人在听觉、嗅觉甚至味觉等方面多层次的体会自然。西山正中的闻木樨香轩便是赏桂花,闻花香的好去处。每至秋日,桂花漫山飘香,再配上月夜水中倒映之月,必是人间一种享受。四时之变,阴晴雨雪,风霜雾霭皆可由植物体现,植物在园林之中是必不可少的。看着池中的荷叶,听着雨滴落在荷叶上的滴答声,仿佛是荷叶将这雨放大,将这雨传入了观景人的心中。留园中还有另一处引人注意的古木,那便是留园入口部分古木交柯庭院中的老槐树,槐树虽然干枯,但却仍旧苍劲古拙,风采不减,仿佛一位古稀的老人见证着整座园子的兴衰变化,守着园子的兴盛繁荣。植物的种植为园子添入了生气,添入了自然的气息。

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留园整体意境的塑造如诗如画,各种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其层次丰富,内涵和画面感十分强烈。同时,留园中景观的意境也经常借扁联的题词来破题,犹如绘画中的题跋,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留园的主人盛康便曾在五峰仙馆题字:

“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

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这简单的几句词便道出了盛氏购园的原由和他爱好所在,使观者感同身受。也有一些小筑的名称,直接引用诗文,以增加其文化底蕴,如涵碧山房便是由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而得名的。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为名。

徜徉于留园之中,静静的体验这山水的美好,感受四季的变化。虫语花香,莺歌燕舞,阴晴圆缺都仿佛在与人述说,述说着岁月的静好,人间的安好。仔细的体悟,便觉人与大自然有种天生的亲近之感。这便是古人常说的意境吧,境虽小,却给人以无限的思想空间,天地宇宙仿佛都在这方圆之地。

再游园,观其造园之技。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是自古造园者所最求的。文人造园,便将诗情画意放入了园中,园林建筑在模仿自然的同时也加入了造园者的主观情感,这样一来,便需要高超的造园技艺才能使其境本于自然,却高于自然。

留园的建造十分精妙,整座园林巧妙的融合了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造园者巧妙的堆山叠石,不仅创造出了园中部大面积的假山,使园中山林气氛浓郁,更将像冠云峰那样的独峰立于独院之中,成为整座园子的精髓所在。留园的用水也有两种形式,中部集中的水面和西部活泼泼地分散用水。中部的水面使人感到开朗宁静,而活泼泼地却因水的流动性给人一种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同时,留园的花木配置也很有讲究,不仅考虑到视觉上的感觉,也给人以听觉和嗅觉上的愉悦之感。如闻木樨香轩周边桂花的种植,便是有漫山飘香的效果。留园的建筑集中在园子的东边,整体空间开合交错,收放有致,建筑与庭院相辅相成,各个院落之间曲折相连,造成了多层次的穿插与渗透。自古木交柯向西至明瑟楼,或向东经曲溪楼、五峰仙馆至石林小院,主要就是利用建筑物互相交错穿插,从而形成了极其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同时,像连廊、漏窗,门洞等建筑小品的运用也为留园多层次空间的创造提供了条件。曲折的游廊不仅具有引导的作用,也具有分隔空间和联系空间的作用。漏窗使相互分割的空间有了的联系,使彼此孤立的空间流动起来。留园之中,在鹤所一侧的墙体上就开了若干个巨大的、完全透空的窗洞,致使处在畅厅之内的人可以透过各个窗洞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景物,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联系起来。

总体来说,园林的建造综合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创造出美,创造出意境的目的。

5.装饰艺术感想 篇五

装饰艺术因为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人把设计定义为科学的艺术,也有人定义为艺术的科学。它受到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制约,时代性又包括科技形态、历史遗产及意识形态。是创造设计人的生活,引导人们新的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基础上的生活方式。设计需要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与物的关系。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如陶瓷,蜡染,剪纸等,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设计上,传统装饰艺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成为现代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东西方美术虽然缘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体系。但在审美意识方面,它们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失,设计语言的日趋国际化,而这种国际化由于趋于多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使民族艺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装饰艺术从而得到发展。

产品和环境讲究形式与秩序,即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注重“形式感”的处理,也注重点、线、面及各形式要素的关系处理,讲究造型排列的秩序感。图案大小、渐变、重复与现代的平面构成理论吻合。这说明了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产品的造型着重于表现某种形态或具体物体的特征,简洁而有高度的概括力,造型部分同时兼备装饰与功能的作用,强调对人的情感重视与尊重,强调设计的有机结构和感情品质,从而获得人们对设计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线,它是艺术世界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是装饰艺术和各种造型创作表现的载体。装饰线造型:线条作为基本的绘画语言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在绘画中,线的运用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复制,还是思维符号,是独立、有生命的。作为直观视觉意义上的线,它还是一种具有塑造形体的表现力,同时是表达意向念,思想,情感的手段。线在装饰艺术花板造型、装饰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它体现出创作者在艺术花板造型、装饰中的某种理念、创作灵感。纷繁复杂的各种造型与装饰无不基于线的构造与演变。

一方面以直观的线与抽象的线同时存在于某一造型设计中,其设计充分运用和体现出了抽象与具体两种概念线的相互并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品以“人物”形为基准的外轮廓线,构成飘逸,柔美的造型特征,它转折明快的折线所表现出来的正是抽象的线的概念与内涵,而作品运用花,装饰人物,浪花,传统的花窗的元素组合构成形体块面的转折及线条疏密的变化,表现了抽象线与直观概念线的相互并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各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作品内在美的本质。另一方面,线造型的表现功能及表现魅力,产生了作品的内外空间既虚实、阴阳空间。一条条粗细不同,流动、畅达的线条将作品进行有机分割,使作品具有无尽的流动感和生命力。从作品各个角度来分析,造型体面的转折,面与面之间的界限,整体各部分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分割,以及作品自身的外轮廓线,这些都体现了线在花版中的具体应用。再次,线在造型时表现为确定与不确造型可以随着欣赏角度的不同而在视觉上产生改变。基于以上线在花板艺术造型中无穷魅力及丰富的表现力,创作者灵活应用直观与抽象这两种不同概念的线,使两者有机紧密结合,对于传达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意图,启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作为一对似乎矛盾的造型要

6.《合唱艺术鉴赏》总结感想 篇六

时间好快,一个学期的合唱艺术鉴赏课即将结束。记得有一句话说:“改变同成长一样,它是缓慢的,悄悄积淀的,我们走的越来越远之后,回过头来才会发现,那些点点滴滴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得到什么。”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在这科上的收获再贴切不过了。以前我常常会想: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形式是好的?怎样去欣赏艺术?我们身边有很多好的艺术作品或者形式,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世界名作,自然它们是一些很好的艺术作品。对于有些好的艺术作品,你会很想去欣赏它,因为这作品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感觉,但是我却无法去欣赏他们,领悟到它们的美,所以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对每件好的艺术作品都能够欣赏得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之前不知道某件艺术作品是世界名作,让他去看或者去听,他不一定见到每一个世界名作都能够感受到它是世界名作,也并不知道这作品好在哪里。

或者说,很多好的艺术作品,甚至是大多数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得了的吧。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了解,我对合唱的要素方面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我却没有被她们歌声所打动,也就是说,我没有真正欣赏得了她们的合唱艺术。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方面是我对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不大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她们唱的歌曲也都不是我喜欢的歌曲。我觉得能够让一个人欣赏的作品,一方面,它应该是一件好的作品,另一方面,它的风格等能够被这个人喜欢和认同。

有人说,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也有人说,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思想性的作品。我觉得,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够让部分人看到或者听到它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甚至共鸣的作品。

所以个人觉得作为一首合唱歌曲就需要可以引起大家共鸣的元素。就像《黄河大合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以上也只是我个人对合唱的看法,但是我相信也代表了部分人的看法。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好的欣赏我们的合唱艺术,了解更多关于合唱的知识。

我觉得有人说作品包含思想,其实并不是作品本身包含思想,思想是来自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一件作品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说一件作品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是不科学的说法,你觉得这作品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而很可能另一个人则觉得这作品包含着另外一种思想。

7.园林艺术感想 篇七

关键词:写意,经典意象,中国古典园林

“写意”原来是指中国古代绘画史中, 一种从宋代开始运用并日益广泛的绘画技法。中国古代绘画曾长期沿用“勾线填彩”的方法, 即先用毛笔勾勒出得墨线画出物体的外轮廓, 然后再于其中涂上颜色, 这种技法被称之为“工笔”。而“写意”则是相对于“工笔”而言, 略去用墨线勾勒物象外轮廓然后再填色的过程, 而直接用毛笔一笔“写”出物象的整体形体面来。从宋代开始, 一些著名的文人画家, 如苏轼、文同等人就用这种略去毛笔勾勒墨线轮廓的方法作画。

不过, 从这时开始的写意画, 其定义又不仅是局限在笔墨技法与传统画法的区别上。这是因为苏轼、文同、米芾等人是以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甚至是哲学家的身份而从事绘画的, 他们的艺术作品包含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所以“写意”这种方法的运用, 其目的有别于主要追求形貌逼真的工匠画, 而在于更充分地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那种超世不羁的人格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宇宙哲学的理解。因为“写意”这种技法, 实际上是在绘画艺术与士大夫精神世界的表现之间打通了一条更为直捷的通路, 所以它在宋元以后迅速发展起来, 其艺术主旨也日益明确。

比如元代绘画理论著作就是这样评论苏轼的绘画创作:“留心墨戏, 作墨竹, 师文与可 (即文同) ——枯木其实, 时出新意, 木枝干虬屈无端, 石皴老硬。大抵写意, 不求形似。”又比如元代人评价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作品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在于:“前代山水 (画) , 至两米而其法大变, 盖意过于形, 苏子瞻 (即苏轼) 所谓‘得其理’者。”可见, 后来人们对于“写意”这一命题的定义更多地是着眼于:绘画作品的寓意内涵是如何超越了该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物象;尤其是当绘画作品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阶层人格精神及他们对于宇宙的认知方式时, 这些绘画内容就更因为其含义的深远, 因而只有用写意的方法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于“写意”方法的运用,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比较丰富深致的精神内涵时, 也必然如同绘画一样受到艺术手段、空间条件的限制, 比如园林的山水空间十分有限, 建筑形制常常只能比较简陋等等;这类限制当然很可能束缚了园林艺术的表现力极其境界的升华。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古典园林 (尤其是文人园林、也包括深受文人园林影响的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 在长期的发展中, 越来越多地含蕴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美学意趣、乃至哲学对宇宙的理解, 那么它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克服了这些局限和束缚, 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深厚韵致的园林意境的了?

这主要就是通过“写意”方式而完成的。说得更具体一些, 园林构景艺术中的“写意”, 实际上就是在园林中恰当地布置那些体量很有限、占用物资材料很少, 然而却又具有象征、暗喻和能够触发人们想象作用的景观, 以它们作为媒介而使欣赏者突破眼前景观的时空限制, 引领审美意识向升华到一个层次更高、文化和艺术内涵更为深厚广大的境界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受到魏晋以后“言意之辨”等哲学命题的深刻影响, 所以在文学、绘画、园林等领域的艺术方法, 十分重视创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如在目前”的艺术境界。于是通过具体有限的园林景物而进一步创造和进入一个更为广大深湛的审美天地, 就成为园林艺术自觉的追求, 而“写意”的艺术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充分发达起来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写意”方法而大大地拓展园林意境的例子很多, 比如苏州网师园以黄石叠小假山而提名为“云岗”;苏州留园池心岛面积极小, 但仍然命名为“小蓬莱”, 以表现对于一种世外天地的向往;扬州个园以湖石、黄石、宣石等叠造风格不同的四座假山以表现四季不同的园林景观风格, 这些都带有鲜明的“写意”性。明代末年造园理论家计成的造园学著作《园冶》中说:以几片山石或数枝藤萝, 既可以在园林中表现出山林一般的意境 (原文为:或有嘉树, 稍点玲珑石块;不然, 墙中嵌理壁岩, 或顶植卉木垂萝, 似有深境也) , 这更是典型的园林写意手法。而类似的构建 (比如以一小池、甚至盆景来表现“瀛海”的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很多。比如宋代文学家曾巩的诗作《盆池》, 就描写一件小小的盆景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境引入无限的天地之中:“苍壁巧藏天影入, 翠奁微带藓痕侵。能供水石三秋兴, 不负江湖万里心”;再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画家文徵明写自家小园之中的景致是:“埋盆作小池, 便有江湖适。”可见通过“写意”方法的运用, 人们可以再十分有限的园林空间和景物之中寄寓“江湖万里”那样广远的心志。

那么, 造园者为什么可以通过“写意”这种看似十分简单的方式, 创造出一种文化意蕴相当深致的艺术境界?为了在园林的具体有限空间和物质形态的种种限制之下创造出更为深远的艺术意境, 使有限的的园景之中涵纳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 造园者往往借助和引用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经典意象。由于这些经典意象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 表达着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文学、伦理、政治等等方面) 中经过世代传承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理念和命题, 所以对于这些意象的引用也就使得园林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 有时甚至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传承有序, 在民族心理中积淀了深厚的“信而好古”的定势, 这使得后世人们的文化创造、对于文化艺术发展方式的想象和评价尺度的确立等等, 都有意无意地依赖着前世传承而来的经典。而这样一大批丰厚的文化遗产, 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理念和命题, 就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可以很方便地运用的创作手段。而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 这些经典意象的高度凝练, 占用有形的空间和物质资源很少, 但因为它们是在一系列关键之处揭示着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且与中国文化众多的分支领域和长久积淀血脉相连, 所以其内在质量也就丰富而厚重。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于“写意”手法和经典意象的运用和理解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它使得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在具体有形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基础上, 方便纯熟地进入更高更深的艺术境界;同时, 这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园林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大大富集化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园林艺术中, 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园林的“写意”风格。所以, 我们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 能够在一些貌似十分简单的景物和造景手法背后看到其丰厚的内涵和寓意。而这种比较深入的理解, 也正是“读懂”园林艺术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李敏.中国古典园林30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敏, 吴伟.园林古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余树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奥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6]曹林娣.园庭信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解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8.浅谈园林的布局艺术 篇八

关键词:布局;均衡;联想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52-1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应该是把这些自然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的一个既完整又开放,各景物之间搭配协调自然,让游者置身其中,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能够陶冶情趣的园林景观。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要注意园林的整体布局艺术。

园林的布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园林布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布局的多样性是指每个园林都要有自身的特点,不能雷同。大到亭台楼阁、画廊的外貌、风格以及回廊的整体造型;小到花草树木、隔断镂空的点缀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统一性是指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又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主要指地形、地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地面建筑等人文景观在搭配上要和谐一致,相互统一。具体又包括形式的统一、材料的统一、线条的统一、花木的多样化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扬州瘦西湖之凫庄,依水滨而建,内涵灵秀之气;镂空的栏杆、青灰的屋瓦和院内的参天古树又充满了清新典雅之情,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相结合构成了特有的水乡园林美景,体现了园林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

2 园林布局的对称与均衡

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概念,所以除少数动势造景外(如悬崖、峭壁等),一般艺术构图都力求均衡。均衡又可分为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2.1 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在布局上有明确的轴线,轴线左右要求完全对称。对称均衡布局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严整,但略显呆板。规则式的园林绿地中采用较多,小至行道树的两侧对称、花坛、雕塑、水池的对称布置,大至整个园林绿地建筑、道路的对称布局等。如纪念性园林,公共建筑的前庭绿化等,有时在某些园林局部也运用。

2.2 非对称均衡

由于对称均衡常给人以呆板不生动的感觉,因此,对于一些休憩性的娱乐场所,这样的布局就不合时宜,这时候就常常采用非对称均衡的布局手法。通过对园林绿地构成要素的虚实、疏密、质感、线条、体形、数量等的综合衡量,然后谋篇布局,在整体上给人产生层次错落,但又整齐划一的感觉。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小至树丛、散置山石、自然水池;大至整个园林绿地、风景区,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变化的感觉,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游戏和栖息性的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如平顶山市鹰城广场和儿童乐园的整体设计都体现了不对称均衡的原则,使得整体感觉比较轻松和惬意。

3 注重比例的搭配与尺度的把握

园林绿地的组成由园林中的植物、道路、水体、山、石等组成,它们之间在位置安排上都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与尺度关系。

比例“一方面是指园林景物、建筑整体或者它们的某个局部构件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另一方面是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空间形体、体量大小的关系”。

园林的大小有很大差异。面积较大的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建筑物的规格也很大,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面积较小的像苏苏州园林和杭州、广东等地的私家园林,给人以小巧精致的感觉。

4 比拟联想

园林艺术常运用比拟联想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不能直接描写或者刻划的人物与事件的具体形象。园林构图中运用比拟联想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4.1 名山大川的气质

摹拟自然山水风景,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联想到名山大川,天然胜地,若处理得当,使人面对着园林的小山小水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联想,这是以人力巧夺天工的“弄假成真”。

4.2 运用植物的姿态、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染,产生比拟联想

如“松、竹、梅”有“岁寒三友”之称,“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在园林绿地中适当运用,增加意境。

4.3 运用园林建筑、雕塑造型产生的比拟联想

如蘑菇亭、月洞门、水帘洞等。

4.4 风景题名题咏对联匾额、摩崖石刻所产生的比拟联想

题名、题咏、题诗能丰富人们的联想,提高风景游览的艺术效果。

除了注意以上几点外,在设计园林时我们还要注意动静搭配,近远景的协调或者明暗的组合等,此外,在提倡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在设计园林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对当地植被的保护,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然成趣。

总之,园林的布局艺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绝不是本篇所能概括完的,需要我们园林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并加以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园林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 [J].城乡建设,2004,(8)50-51.

[2] Clare Cooper Marcus,Carolyn Francis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22-125.

[3]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 2006,(5):135-136.

9.黄金艺术节感想 篇九

—参加山东黄金集团第六届黄金艺术节有感

一年一度的山东黄金艺术节在莱州剧院成功举办,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美的享受,但透过一个个节目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集团上下对矿工和劳动的深情赞美。

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建华在艺术节开幕式上致辞,他提出的“双零”目标,表达了集团高层领导对一线矿工兄弟们真真切切的关爱。让艰苦的体力劳动变成矿工兄弟们致富的阳光大道,让广大一线矿工体面劳动,快乐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们山东黄金集团得到了彻底的体现。集团公司领导及莱州市相关领导共同为矿工兄弟们献唱《黄金矿工好》,共同表达了领导们对黄金矿工由衷的祝福。

山东黄金艺术节迄今已举办了六届,为了使艺术节的宗旨更加明确,集团公司应三山岛金矿、焦家金矿、沂南金矿、玲珑金矿的倡议,将每年的九月二十九日定为集团矿工节,这深深加强了一线矿工的自豪感。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一次次上台为获奖节目颁奖,体现了集团公司对我们一线矿工的充分尊重,让我们真正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不管是歌舞还是情景表演,演员们虽然都是集团公司内的职工,但他们的歌声、动作一点也不青涩。这些节目无不讴歌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对矿工的尊敬,对集团公司美好愿景的祝福。很荣幸,我也作为一个演员参加了三山岛金矿选送的节目,我们三山岛金矿的演员全部为矿上职工,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这些人团结一致,力争演好节目的决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矿上的节目获得了一等奖,大家的心情无比激动。

山东黄金集团第六届黄金艺术节结束了,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我即将投入到一线生产中去,我想我要把艺术节排练节目的激情带入到工作中去。感受着集团上下对我们的厚爱,也让自己通过艰苦的劳动,尽快成才,早日为矿山,为集团做出应有的贡献。

10.中国绘画艺术欣赏感想 篇十

这学期有幸聆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欣赏”,是我对绘画的理解从原始社会开始走过秦汉魏晋直至明清都有了系统的学习。从形形色色的雕刻到惟妙惟肖的各类图画,是我体会到了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内涵。

绘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在原始社会时期文字还未出现,但是人类已经开始用画来记录自己的所得所获了。虽然最初的线条很僵硬很晦涩,但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形象的描述了,以至于后来发明的文字也是与实物可以对应的。可以说文明的开始是人类对绘画的开始,也可以说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成就了文明的发展。这个可以从各种生活的器具上的图纹看出,随着人类的发展,从石器时代走入了青铜时代,伴着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的生活质量得以进步,物质的发展往往与精神的进步相携而行,青铜器上的雕刻花纹,陶瓷上的印花等等都代表当时人类的精神追求,在落后的时代,人类的现实生活收到限制,但是,想象力的丰富是这个时代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神奇色彩,这也象征着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比如飞天,比如龙凤呈祥。

慢慢的简单的平面图已经满足不了人类对美的表达就出现了各种浮雕、雕刻等艺术形式,将印在平面的东西立体起来。兵马俑可以是我们对古代的雕刻有个很好的认识。人类在想象力的飞翔的时候也没忘欣赏周围的美好,丹青、朱砂、墨水简简单单的颜色中描绘了一幅幅缤纷的风景画人物画:对大山巍峨连绵的敬仰,对松柏山竹的欣赏,对流水人家的眷恋,对湖波河流的涟漪,对飞鸟虫鱼的喜爱等等。寥寥几笔,简单几色就可以勾勒出一份意境。说到意境,中国人很是注重的,比如宴请亲朋好友会置办赏花宴,所以在绘画中也可以很明显的感到这一点。

不仅是色彩的调和,古人对形象迥异也是很注重的,兵马俑中每个士兵都不一样,从发饰、脸型、服饰、配饰等都有区别,还比如《出行图》中各个马匹的高低胖瘦,毛的疏密都不一样。就算是一排树也会有不一样的树干树叶等。千万片树叶中无一相同,使绘画的更加丰富,表达的意境更加真实。同时,同事物表现不一样的姿态形象也就体现了绘画功底的高低。绘画大家们的笔下的各个事物形象很是鲜明。

中国人对于圆形很是热爱,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寄予了一种对生活美满的一种期望,对亲人团聚和美的一种愿望,所以,中国很多作品的的外形是圆形的。同时,文人的傲骨对方形很是喜欢,方形代表着公正刚正坚强,所以,鼎的设计等都是方形为主。这样的思想在绘画的线条上也是有一定体现,圆润的线条体现了柔和,刚劲有力的体现了巍峨。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对于外国的绚丽的油画,简单的素描,中国充满墨香的国画却是从另外一方面对事物进行了阐述。外国的印象派强调光和影的协调,注重色彩的对比,强调视觉的真实,却忽略了对象本身所表达的意境,他们喜欢画太阳就是一轮太阳,画瓶子就是光影下瓶子的真实反映。而中国的绘画不仅是画食物本身,更重要是表达一种思想。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中国的绘画之所以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就寓意着它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韵味,在现代照片四处可以留下的时候,反而是一张国画更能体现身临其境的心情。画是艺术,同时也是对美好的追求。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11.中国园林掇山艺术 篇十一

概述

“掇山”一词,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又稱为“叠山”、“堆山”,它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掇”字源于吴地的方言,沿用至今。我国叠山艺术创作的来源主要是自然,将自然山水概括和提炼,并再现于园林假山空间,让园林假山中的假山比大自然更典型、更富有意境,所谓“多方景胜,咫尺山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计成《园冶》)。

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掇山的发展

“掇山“希望达到 “虽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伴随着园林的发展而演变,距今已有2000多年。通过山石、流泉的巧妙布局来彰显“追求自然,高于自然”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是以“借景”为中心,分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问名心晓,以实符名”、“章法严谨,布局灵活”、“远看有势,近看有质”、“余韵玉成”等五部分,是对我国古代造园实践的积累和传承的归纳。

很早以前古代先民就开始人工堆山,秦汉时,假山在选材上从 “筑土为山”发展到“构石为山”,苑囿内多为自然山水。园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汉,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造的“上林苑”规模宏大,气象万千。”西汉时期就已有"构石为山"的做法。六朝时,叠石艺术逐渐精巧,已融入了树木花草等新的元素,比过去增添了更多的自然因素。唐宋时代是假山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出现了专门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代宋徽宗所筑的良岳以太湖石垒土叠石为大景观,掇山十分秀美,主山万岁山山体轮廓模仿杭州凤凰山,后置太湖石堆叠,形成一座大型的人造山。明清两代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涌现出了很多极负盛名、画家文人身份合一的“叠山家”,如计成、张涟、李渔等。文人画平淡天真、淡泊空灵的审美境界渗透到了以文人风格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之中,成为《园冶》成书的重要背景。

假山置石的石质解析

受到传统山水画和水墨画的影响,叠石艺术注重深远意境的营造,喜欢用深色。在现存的园林中,黛黑或青黑色的灵璧石、青黑的英石、黄褐色的黄石、灰绿色的石笋等随处可见,它们还具有不同的色差和品级,给人不同的美感。石质优劣一般以硬度来判断。有的山石质地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但是具有一种粗犷美。内质坚硬,外皮或光洁细润,或晶莹剔透,或粗犷古朴,面无裂缝者为上等品。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

山石选择各有不同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也大不一样,鉴赏不光依靠视觉也依靠触觉,才能全面的展现选石的意义。石质包括硬度、密度、质感、光泽等因素。《园冶·选石》中评太湖石,“其质纹理纵横”;昆山石,“其质磊块”;宜兴石,“质粗;质嫩者”;龙潭石,“质坚,性坚”;观山石,“清润而坚”;英石,“其质稍润”;锦川石,“色质清润”;六合石子,“温润莹彻”。石的质地和石的色彩一样重要,“粗”、“嫩”、“润”、“坚”等等,体现了不同的石质,这类或坚或嫩、或粗或细、或润或枯的自然质,诉诸人们的视觉特别是触觉。

纹理是指山石表面的圆、点、线、面、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畅与呆滞的线条、图案的花纹。对于图案石来说,纹理是否美观耐看,是选择的首要因素。对于其他的山石来说,纹理搭配恰当与否也很重要。

儒道思想对掇山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来源的玄学的兴起,中国园林逐渐确立写意山水园的艺术风格。受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文人雅士们向往山居隐逸的生活。这些促进了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和构建,园林成为文人与自然接触的契合点,园林中的置石与掇山出现了。在道家神仙思想的推动下,园林中的置石掇山活动从开始的再现、模仿自然界的真山,到后来对真山的抽象、概括,这一过程不仅是置石掇山艺术的升华,反映了人们对道家“壶中天地,介子须弥”的向往。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依照“师法自然”的设计原则。从总体山势布局到细部理微都体现着“有真为假,作假成真”的设计原则。

秦汉宫苑运用蓬莱神话传说所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创作出“一池三山”的宫苑造型,成为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模式延续下来,之后隋场帝造西苑,于苑中筑蓬莱等仙岛;唐玄宗让方士造蓬壶;宋徽宗筑方丈;元明清三代有北京明清西苑三海。

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主张在“迸于艺”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对园林置石掇山艺术的影响要从“君子比德”说起。在中国人看来,山水是有生命的,并且把山水比拟为品德至高无上的君子,作为祟拜和学习的对象。而是将山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渲染山的气度和风范。

小结

掇山可以作为园林的主景和地形骨架,也可以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置石掇山还起到连接诸多造园要素的功能,利用其陪衬建筑物和点缀空间,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此外,置石掇山还有实用方面的功能作用,如驳岸、护坡、挡土、花 台、甚至可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山石器设等。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上一篇:在全县重点城市招商活动调度会上的讲话下一篇:XX年同乡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