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2024-07-22

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一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和推动我区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品质,3月28日下午,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召开了石景山区第十三届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启动会。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石显富、教委主任李秀兰、副主任于秀云出席会议,区教育分院院长周玉华、党总支书记于志勇以及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教学干部、教育分院研修员等共计240余人参加了活动。

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是一个紧密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主题,搭建教育研究、教育成果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自以来,我区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研讨月活动。促进了我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和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今年研讨月的主题为“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五育并举”,引导全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届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共分为“区级重点活动”、“区级一般活动”“学校研讨展示活动”、“带题授课”四个部分。区教育分院联合各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设计并申报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共197场次,其中区级重点活动12次,区级一般活动26场,学校研讨展示活动94次,带题授课65次。

启动会上,区级重点活动负责人向全区中小学校做了活动推介,并颁发研讨月工作手册。活动特邀北京教育学院刘胡权博士做了专题报告。

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石显富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站稳教育发展的立足点与生长点;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全区学校提出了工作要求。石显富指出,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坚定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跨越,培育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优秀基层教师,引领良好从教风尚。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实实在在地在教育事业上下功夫,遵循“立德树人”的教学方法,着眼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结构性提升,真正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基础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展开。教育部最近连续出台改革措施, 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关切。今后, 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大家都在高度关注、深入思考。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其成功实施要靠创新来驱动。

一、教育综合改革要直奔主题

关于教育综合改革, 我们要直面现实, 直指人心, 直奔主题。谈论任何问题, 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一开始众说纷纭, 但慢慢地都会返璞归真, 越来越简单, 直至回到问题的原点。如高等教育, 我们曾经热衷于建设研究型大学, 追求有多少博士点, 有多少研究生, 有多少外国留学生, 有多少学院, 有多少国家项目, 有多少国家实验室,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得了“一流大学焦虑症”。现在, 大家已清醒认识到:大学, 归根到底, 还是要本科立校, 教学立校。没有强壮的本科, 一流大学只能是沙聚之塔。评价一所大学, 评价一个教师, 根本的标准, 还是书教得怎么样、课上得怎么样, 做科研、发论文, 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否则, 就是本末倒置, 最终只能南辕北辙。

中学教育也是如此。这些年, 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 也在不断地由繁就简, 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这个本真, 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这个本真, 就是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这个本真, 就是大写的“人”字。我们在教育问题上直面现实、直指人心、直奔主题的结果, 就是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集中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其他的一切问题, 都是由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出来的。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 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古人讲的纲举目张就是这个意思。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直面现实, 直指人心, 直奔主题, 把着眼点和着力点都牢牢地放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 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点, 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同心同德, 同心同向, 同心同行。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领域的改革, 但要以经济改革来牵引。教育的综合改革也是如此, 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以创新教育为牵引。所谓创新教育, 既包括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也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发现儿童, 让儿童回归教育的中心

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 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 世界焕然一新;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 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世界的半边天撑起来了;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儿童, 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 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今天的中国, 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发现儿童的阶段。因此, 我们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 必须与发现儿童这个大背景、大课题相适应, 我们从事基础教育, 也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 牢固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基础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 是没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把学生作为主体。在中国, 发现儿童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做事情, 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教师和家长, 而不是学生。

当前, 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 就是拨云见日, 发现儿童, 把社会的还给社会, 把教师的还给教师, 把家长的还给家长, 最后, 让学生显山露水, 真正成为主角。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 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 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 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只有发现儿童, 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进入新天地, 迈向新时代。

三、倡导培养受人尊敬的人才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实行巿场经济三十多年,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 一般都是三步曲:第一步, 成为大国;第二步, 成为强国;第三步, 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 我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正在向强国迈进,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要真正受人尊敬, 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 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 提出“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公平正义和美丽中国为标志, 大力塑造新的国家形象, 就是为了让中国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要顺应这个大趋势。

但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与这种大趋势还不太适应。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太功利化, 太短视, 都是教孩子如何出人头地, 如何走捷径获得事业成功。全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都呈现出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势。书店所有图书中, 所谓成功学的图书最多。影视剧中, 职场剧、宫廷剧等演的都是如何为了事业成功而不择手段。这样的文化反映出我们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将极大地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 因此亟待改变。改变要从教育改起。因此, 教育要从大处着眼, 要从长远着眼, 要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与成功相比, 受人尊敬是个大概念, 是个高级概念, 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个事业成功的人, 但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就像武侠二字所寓意的, 侠比武重要, 一个有高强武功的人不一定是侠客, 一个人只要有侠义之心, 不讲条件帮助人, 那他没有武功也是侠客。我们的教育, 就是要培养孩子既有过人的本领, 更有强大的内心, 内圣外王, 臻于完人。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 就是要把立德、立功、立言统一起来, 法古今完人, 培养受人尊敬的人。

四、做好灵魂境界的培育工作

丰子恺先生曾说过, 人的生活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的境界, 大致在衣食住行的层面;一种是精神的境界, 主要指文学艺术等雅致和情趣;一种是灵魂的境界, 即有信仰, 有理想, 有终极关怀, 有博大情怀。关于物质的境界, 也就是物质的生活, 我们现在有没有问题?有, 但已经不是大问题, 绝大多数人已衣食无忧, 而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 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的物质生活会越来越好。关于精神的境界, 也就是精神生活, 我们有没有问题?有, 但也不是大问题, 对大多数人而言, 特别是对城市人而言, 有书读, 有电视电影看, 有演出可观赏, 有网络可消遣, 还能中外各地到处旅游, 陶冶徜徉于山水名胜之间, 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关于灵魂的境界, 也就是灵魂生活, 我们现在有没有问题?有, 而且是大问题, 是深层次的问题, 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一点教育工作者感触最深。

从总体上讲, 现在的学生最缺的不是物质生活, 也不是精神生活, 而是灵魂生活。现在的教育工作, 效果最不能让人满意的, 不是物质境界的教育, 也不是精神境界的教育, 而是灵魂境界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既然叫“复兴”, 那就得有坐标, 这个坐标应该是汉代和唐代, 是所谓“汉唐气象”。“汉唐气象”的背后, 是那时的中国人有着充实而强大的心灵, 有着美丽而高洁的灵魂, 那时的中国人有理性, 有灵性, 有诗性, 有血性。我们还反复讲要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背后必然是美丽心灵, 心灵干净, 环境才能干净;心灵有多美丽, 环境就有多美丽, 美丽中国必须有美丽心灵作支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要培养君子和圣人, 道家要培养真人和至人。君子、圣人也罢, 真人、至人也罢, 都要有超越世俗的情怀, 心灵强大而充实, 灵魂美丽而高洁。

教育工作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的过程, 让学生超越物质生活而进入精神生活, 超越精神生活而进入灵魂生活, 让学生有充实而强大的心灵、美丽而高洁的灵魂。相由心生, 充实之谓美, 一个有高尚灵魂、美丽心灵的人, 其外在一定是光彩夺目、充满魅力的。

五、向内向上提升世道人心

教育的功能, 就在于通过培养人, 提升世道人心, 推动社会进步。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的就是提升世道人心, 通过世道人心的提升, 让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更有可持续性, 让人民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他说, 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从娃娃抓起, 要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就抓住了关键, 抓住了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方面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把立德树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反思这些年在世道人心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 其中最大的原因, 就在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向外向下, 而不是向内向上。当前, 自然环境被破坏, 雾霾严重, 就因为人心向外, 贪得无厌, 对大自然索取太多, 对物质生活享受无度。因此, 要消除雾霾, 首先要消除“心霾”, 由人心向外转向人心向内, 培养一颗平和包容的心。现在,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越来越缺少诚信?文化艺术为什么越来越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就是因为人心向下, 只求感官的刺激, 不重精神的洗礼。

社会中的一切问题, 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一切问题, 归根结底是心的问题;人心的一切问题, 归根结底, 还是个向内向上还是向外向下的问题。立德树人, 最重要的是向内做工夫, 向上做工夫。向内做工夫, 就是反求诸己、正心诚意;就是古人讲的“养气”, 养浩然正气, 养昂扬锐气, 养蓬勃朝气。向上做工夫, 就是见贤思齐, 超凡入圣, 不断提升自己, 登高望远, 成大气候、大格局。立德树人的过程, 就是先内后外、由下向上的过程, 这个过程, 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六、实施以心传心的人心工程

立德树人是一项人心工程。古今中外的经验反复证明, 人心工程, 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心印心、以心塑心、以心传心。心帅身, 身帅言, 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身教不如心教。佛教把佛、法、僧称为“三宝”, 僧人为什么能与佛祖、佛法并列为“三宝”?是因为佛祖就在僧人的心中, 佛法要由僧人来弘扬。在所有宗教中, 佛教组织最像学校, 和尚有“亲教师”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是本师, 也就是最根本的老师。佛教最擅长的教育就是以心印心、以心塑心、以心传心。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启示。

人的心理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我的心理感染了你, 你再感染给他, 他再传下去, 社会心理就是这么形成的, 所谓民族心理也是这么积淀的。中小学生的心灵基本上是张白纸, 最容易被影响被感染。而最能影响他们的人, 是离他们最近、最受他们尊敬的人。什么人离他们最近、最受他们尊敬?当然是父母和老师。所以, 提升孩子的心灵, 首先要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心灵, 家长、老师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格, 孩子自然会走向美好和高尚。

佛教喜欢把“高僧”“大德”连用, 是高僧必有大德。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要成为名师, 也必须行为世范, 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立德树人, 首先要立师德, 先有师德, 然后才有生德。学校进行思想教育, 主体是教师, 内容是“道”。教师在古代叫“士”, 古人讲“士志于道”, 就是要求“士”与“道”融为一体、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融为一体。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传道者, 所传的“道”, 既是知识也是行为, 把知和行统摄起来的, 正是一颗美好的心灵。教育工作者将美好的心灵传印给学生, 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再传印给別人, 如此传印下去, 久久为功, 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自会水到渠成。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 应该是一方净土, 应该是精神高地。学校如果不干净了, 就会成为社会污染的源头。反过来讲, 学校作为高洁的象征, 就会引领和推动社会风气向好向善。

七、把握好立德树人的主攻方向

立德树人, 须有抓手。其最重要的抓手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法治意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知法守法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 一个人只要有了法治意识, 那他就会有底线。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一个人只要具备科学精神, 就能把干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干事结合起来, 不断取得成功。人文情怀是现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们一切奋斗的最终的目标, 不是物质财富, 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是人的幸福感。我们所有的努力, 核心都指向对生命、对工作、对自然、对社会、对囯家、对世界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是“民胞物与”。“民胞物与”是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动物都是我的朋友, 这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公平正义、美丽中国、科学发展、和谐社会, 归根结底也是一种人文情怀。总之, 学校的立德树人, 即思想品德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主攻方向, 要高扬法治、科学、人文三面旗帜, 教师、教材、教学都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这三个方面。

八、聚焦兴趣驱动的学习能力培养

古今中外的人才成长经验都证明, 一个人在某项事业上成功, 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是客观需求, 一个是个人兴趣, 一个是知能储备。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客观需求的量只会越来越大。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能。赵元任先生会几十种外语, 同时会几十种方言, 是近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第一大家。有人问赵先生为什么能在语言学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他只回答两个字:“好玩”。好玩, 就是有兴趣。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发动机。

为了上个好学校而学习, 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学习, 为了得到好功名而学习, 当然也会有动力, 但这些都不是源动力, 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动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一个, 那就是兴趣。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兴趣有了,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兴趣有了, 要他学便成了他要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是提升他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 就好比盖一栋房子,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只够他砌一个墙角, 如果不自学, 不继续学习, 不终生学习, 那么他一辈子只能砌墙角。因此, 学校教学生, 最要紧的不是教给他知识, 而是教给他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不仅是跟老师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自学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在上述意义上, 我们可以给人才下一个定义:所谓人才, 就是有较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人。学校培养人才, 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九、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有人预测, 有两件大事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命运, 一是能不能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二是能不能实现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和新型城镇化, 成为当前的两大热点话题。创新驱动, 再一次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014年2月24日, 教育部有关部门就“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实施五年来的情况, 安排新闻记者集体釆访。“拔尖计划”自2009年开始实施, 由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联合组织, 北京大学等全国19所著名大学参与, 其中有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的“英才班”等。五年来, “拔尖计划”实现了预期目标, 获得成功, 正在成为我国未来产生国际一流科学家的摇篮, 其在寻找优秀学生、培养优秀学生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 也成为撬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拔尖计划”的成功让人振奋,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终于走出坐而论道的阶段, 进入起而行之的征程, 而且起点很高、平台很大、开局很好。下一步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将“拔尖计划”向下延伸, 在全国选择20所左右的优质中学创办“拔尖人才”早培班, 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龙”, 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数更大、基础更牢。

3.浅论教师利用个人魅力立德树人 篇三

一、立德树人先正已

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感召力。

立德树人,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个别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时总是不认同,没个好脸色有时甚至恶语相向。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们,放大它们。

三年前我接手一个四年级的英语学科教学工作。前任老师知道不用再教这个班级时跟我说:“这个班级要留意小曾和小辉这两个调皮鬼。只要哪天他俩上课睡着了,你那天就能顺利上好课了。”第一天到班上跟学生见面,让原科代表站起来跟我说说班级的学习英语情况。科代表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们班上课很乱。”我连忙打断说:对不起呀,老师是想问你我们班每个人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优点。科代表如数家珍般向我道来,可是到最后还剩下小曾和小辉时却停下来了。我问科代表:说完了么?科代表说:“没了,老师我说完了。”我说:“还有两位没说呀?”科代表说:“我们的老师说他俩不算是我们班的。因为他俩只会给我们班添乱!”我顿时无语。看看那俩个小子还在很开心的笑着,好像说的根本不是他们。我看到他俩的笑容,我说:“不对!他俩学英语可好了!”大家呆住了。我接着说:“同学们,我们的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如果一个有着一口流利口语的人苦着脸说话,大家会不喜欢吧?可是一个有着不太流利的口语的人却用最真诚的笑容跟你交流的话,我想即使是不太明白他说什么,可是我们也会懂的。”说完,我用余光瞟了他俩一下,感觉到他俩却不笑了,我就知道我的话起了作用。放学后,我让他俩找了我。我跟他们说:你对我的印象如何?小曾说:“没什么,只是觉得你跟以前的老师有点不同。”小辉说:“你是第一个说我们好的老师。”我要的就是这句话。我跟他俩说:“我呀,想聘请你俩当我的英语科代表。”小曾说:“什么?我英语是全班最低的,你让我当科代表?”我说:“是的!我就要你俩当我的科代表。谁说成绩不好就不能当科代表了?不过我可有要求,不知你俩能不能做到?我呀,要你们认真听我上课,不懂课后赶紧问。要不同学向科代表请教的话,你俩可不能说不会呀。不过如果你俩如果有错的话,我先用眼光批评,再不改正我就用语言批评了!”俩小子高兴坏了,我想起来都开心。当然,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要相当长的时间的。他们俩的成绩虽说不上追天赶月,但是我见到的改变是:课堂上不再睡觉不再捣乱、作业天天上交了、还能帮助我搞好早读课。

一个用真心教学的老师,他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引导好。而不是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伤害学生,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动上的。

二、立德树人以个人健全人格影响学生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

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我们老师首先要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们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竞选班干部、优秀学生时要给所有人一个机会。有些老师对聘任科代表时会因为上一任的学生做得好而继续聘任。这点做法我认为欠妥。其实所有学生都希望成为老师的朋友、助手。只是决定这个机会的人却是教师。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给他们,他们的心自然就近我们了。学生是比较直观地感受问题的,往往是喜欢那个老师就爱学习那科。

4.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教师心得体会 篇四

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要做到“三心”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发展的人未必不是人才。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做发泄对象,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饭,不叫家长办事。在思想方面。本学期我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近在学习《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

★ 教师不忘初心演讲稿

★ 教师有关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精选

★ 立德树人演讲稿

★ 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 立德树人演讲稿3分钟

★ 2022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 立德树人幼儿教师演讲稿

★ 教育的立德树人征文

★ 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5.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五

2107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总书记的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如何让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首先是深入读懂十九大报告,深刻理解十九大精神。而纵览十八大报告,什么内容让我印象最深刻,身为一线教育的老师,我当然更关注教育。此次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论述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意蕴更为深远悠长。

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以德立教。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小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1 师,我们说的、做的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所以立德树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师德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师德,为人师表,立德为范。而师德水平的核心和灵魂就在于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就是要有“爱心”。

用“爱”育人,用“心”教书。“热爱学生,用心育人”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核心。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去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成才。我们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做到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真情、真心,教育和影响学生。与学生沟通,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帮扶和指引;实现素质教育,老师要有智慧,要懂得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好他们。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德才兼备是优质品,有德2 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这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

6.党员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心得 篇六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需要教师自尊自爱,加强个人道德学识修养。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教师要始终秉持高洁的操守,安心三尺讲台潜心育人;志存高远,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净化学生的心灵,唯有如此,才能为人师表,不辱师道尊严。在教学中,我不仅仅仅去传授学生知识、教授他们本领,更去以身示范如何立德,所立何德以及如何树人。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自己首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让学生去接受。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这不是说说而已的空话,日常的学习培训十分必要,而结合实际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将理论落到实处。

今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多元价值观共存、海量信息包围、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更开放、更包容、更自由,也更危险。这让我们的德育工作很艰难,但我们却责无旁贷。做好老师,还要有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是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的。因此不仅要讲授理论,还要讲究方法,投入感情,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

7.坚持“三爱”教育,强化立德树人 篇七

1.“三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爱”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提炼与凝结。“三爱”教育并不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也不是教育专业名词的贩卖, 而是具有深厚的教育传统, 是新中国德育工作思想的凝结、继承与发展。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4年) 进一步指出:“学生的‘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情感, 文明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至此, “五爱”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部分。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号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习总书记将“五爱”凝结为“三爱”, 剔除抽象难懂的“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使德育的主体内容更加明晰, 更加具有操作性与执行力。可见, “三爱”教育由来以久, 是新中国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与深化。

“三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指向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密切契合,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素质教育体现的重要方式,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需要加强“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是社会形势的现实需要。新的历史时期, 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社会环境的变革,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普及与发展, 不良信息时刻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些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不屑于从事简单的劳动, 对祖国没有充足的认同感, 中华民族的情感日益淡薄, 这些已经演化为沉重的社会问题。因而, 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愈加重要, 而加强“三爱”教育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 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

2.“三爱”教育的重要内涵

爱学习。学习使人进步,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为长远的人生储备必要的知识与能力。首先, “爱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爱学习”要求学生“会学习”, 不能只是死学, 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 提倡绿色学习、高效学习。再次, “爱学习”要求学生要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让丰富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爱劳动。应试教育的重要误区是培养一批脱离实践劳动的学生, 正如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是“人上人”, 是脱离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劳动创造财富,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而,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精神、能力与素质, 对于学生的成长, 对于社会的发展, 对于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劳动”教育, 需要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 以平和理性的心态对待劳动, 以敬畏之心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位劳动者。“爱劳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劳动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 提高思维的灵敏度。

爱祖国。一个人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不仅决定着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 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上进力, 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对祖国的拥护, 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兴亡之基。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因而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与民族的精神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祖国教育就是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融入到中小学生的血液之中, 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3.“三爱”教育的实施策略

融入课堂教学, 发挥阵地优势。坚持“三爱”教育, 课堂教育是关键, 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教育优势, 将“三爱”教育的实质与内涵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 自觉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各学科要充分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 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 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牢固把握“三爱”教育的要求, 将“三爱”教育具体化、明晰化。

开展主题活动, 逐步深化渗透。中小学校要广泛组织“三爱”教育宣讲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教育会议, 积极落实“三爱”教育, 强化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要通过文化墙、板报、校报、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 立体宣传“三爱”教育, 强化文化渲染, 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8.立德与树人 篇八

关键词 立德;树人;教学相长

立德与树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更应该围绕立德与树人展开工作。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中坚力量,自觉做到立德与树人,至关重要。以下仅从教师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对教师而言,德就是本,立德就是“固本”。本固才能枝荣。树人,就是教书育人,教其自立,伴其成长。教师的立德与树人看似两个方面,两个问题,实则不能分离,立德方可树人,立德的目的是树人,树人必须以立德为基础。在树人的过程中立德,在立德的过程中树人,必须是合二为一,相互促进的关系。《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笔者以为,立德与树人就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教师立德之事,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着重于在日常生活工作细节中自觉地提高个人品质和涵养,磨练意志,曲折不挠,终身从教,全心全意为教育工作。作为小学教师,工作经常是围绕小学生们打转,时时都会面对诸多繁琐细碎烦乱之事,反反复复讲解,仔仔细细批阅,耐心活泼地言说,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教师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反过来,孩子们的聪明伶俐、天真雅致又充满无限的生机活力,能够时时感染教师,滋润教师的心田,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乃至生活的无限热情和希望。这个过程,既反映教师德行境界的高低,也贯穿着知识技能的传授;既考验着教师的爱心、细心和耐心,也饱含着教学相长中的种种酸甜苦乐。可见,教师的立德不是个人想当然的高谈阔论,我行我素,洁身自好,必须围绕学生的需要,围绕教学的实际要求展开立德,即为树人而立德。但立德而不牢固,必磨而速灭,有教而不精。因此,好的心态则显得尤其重要,爱心、细心和耐心就是树人过程中好心态的表现。这正是很多人常讲中小学教师要“三心高照,一身从教”的缘故。困于知而勉于行,慧于心而利于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点滴为学,光亮德行。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才会把爱心、细心和耐心融为一体,自觉地化为日常的教学行动。《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思是说坚硬洁白的品质磨了也不变薄,染了也不变黑。教师只要怀着爱心、细心和耐心,在树人的过程中立德,就会越来越深厚,学生越磨,教师的品质就会越加坚硬洁白。《吕氏春秋·诚廉》也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是说巨石可以毁坏,但不能改变它的坚硬,朱砂可以泯灭,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教师的德行修为乃至树人过程中,都会有很多艰辛酸苦,坚守为学为德之道,必然有很多牺牲与代价。但既然做了一名教师,就要一心修行,与学生相濡以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一定要朝着这个境界迸发。

教书育人,不仅是一时的激情澎湃,更是恒久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正所谓:“育人者成于坚韧,毁于急躁。”当前教育界急躁风气盛行,自上而下,急于求成,盲目简单攀比,弄得人心烦意乱,疲于奔命,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诚而意犹乱。”这很不利于教师的固本,本不固则道不生,谈何立德?而且过度频繁的评比,也违背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树人原则。关于对学生的考核,《礼记·学记》上講:“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小成”与“大成”,古人讲得很深刻全面,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反倒不如。其实,当下正是考验教师修为德行境界之时,也是检验我们树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物欲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不尽人意,则越要迎面而上,不可丝毫怠惰。正所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就当下而言,教师立德与树人的任务更为紧切繁重,责任更为重大,教师必须要有大气魄大眼光,要为国家长远发展培养出真正有用之才,大气之才,栋梁之才,这是教师天大的责任与使命。教师若无德无才,更有甚者贪念巧取,妄言无耻,真是要误人子弟,贻害天下,祸国殃民。古人常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强调一切人皆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在正其心。正心修身,不是空谈心性,而是三省其身,上下求索,内通外达。这是每一个人,更是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永恒不变的人生命题。纵观古来学者,应时而生,坚韧刻苦,必定自正心性开始,至谦至诚,采微善,绝纤恶,以治学教授为业。《大学》之篇云:“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切磋琢磨,本来指把坚硬的骨、牙、角、玉、石等加工制成器物的四种精细工序和方法,后来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砥砺,取长补短,凝练优秀品质。道学与自修,皆在默默独处之中,往教与来学之间,寻求自处自律和自得自乐的大道,君子之气韵方可绵绵而生,汩汩而出。这不仅是教师要做到的本分,还要把教师的这种崇高德行修为,通过教学过程,潜移默化,沁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己在道学与自修的道路上不断觉醒,真正独立成才。即让孩子们也要从小以正心修身为本,慢慢养成这种切磋琢磨的道学和自修习惯,小大能成,毅然卓立,担当天下。

9.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九

第一,不忘初心,就要有传承历史的担当。韩愈《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传道。什么是道?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厚重历史、优秀文化、意识形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负有传承历史、开启未来的神圣使命,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必须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具备与教师身份相符合的意识和觉悟,旗帜鲜明地同一切有悖党的方针政策、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无论在任何场合,尤其是课堂上,绝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重大方针的厥词,绝不允许发表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绝不允许向学生传递腐朽思想。中央电视台原主持人毕福剑,在私人聚会场合抵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尤其是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今时代,更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时刻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神圣责任,做到耳聪目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根植于学生头脑,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人才。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家长、带动家庭、辐射社会,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薪火相传,入脑入心。

第二,不忘初心,就要有为人师表的形象。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作用于学生心灵,对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如果行为不端,至少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自己的圣洁形象,二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三观”的形成,三是影响国家教育整体形象。因此,大家要站在对国家负责、对未来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高度,自觉规范一言一行,以实际行动树立人民教师光辉形象。一要做政治坚定的表率。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明观点、表明立场,绝不做“两面人”“老好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二要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握好人生方向,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三要做修身立德的榜样。自觉培养和塑造健康高雅的爱好,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远离赌博、毒品、酒驾等违纪违法行为,以良好的师风影响班风、端正校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第三,不忘初心,就要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孔子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是广大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工程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就要教育学生守法明礼。大力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和秩序意识,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校规校纪、遵守公共秩序等点滴平常事做起,养成重修养、明礼仪、讲文明、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培育学生科学精神。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引导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拒绝愚昧、反对迷信、远离极端。坚持立德树人,就要锻造学生意志品质。要着力培养学生怀揣梦想、坚守梦想、追逐梦想的良好品质,始终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做胸怀远大志向的时代先锋。

10.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术”“学”“道”,不仅是对思政教师讲好思政课的要求,基层干部要做好基层工作,也应当念好“术学道”三字经,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念好“术”字经,以创新的工作方法,争做基层“小能手”。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这就要求讲好思政课要有“术”。同样对于基层干部,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得又好又快,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成为基层办事的“小能手”。然而有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模板思维严重,尤其在年轻干部中。不可否认,合理地运用“模板”可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但运用尺度一旦“越线”,就会产生懒政怠政的“拿来主义”之嫌。因此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念好“术”字经,切忌“惯用方法”走天下。

念好“学”字经,以勤学的工作态度,争做基层“小能手”。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学问勤中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数古语启示我们,要想知识视野广,必须得勤学,这不仅仅是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也是基层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等高科技技术应运而生,基层干部一定要保持勤学的工作态度,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考上公务员是上岸了,但上岸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牢记习总书记所说的,“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在新的起点保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成为基层“小能手”。

念好“道”字经,以探索的工作精神,争做基层“小能手”。“道可道,非常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最核心的解释就是客观规律。习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分析矛盾、把握规律,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建设,又要始终把握持之以恒的内在因素”。作为基层干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琐碎又繁重的基层工作,要以探索的工作精神,洞察出“上面千条线”存在的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化繁为简,才能更好地成为“多面手”“全科医生”,成为基层干事创业中的“小能手”。

11.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篇十一

还记得那是课间时间,我走在学生群中,见到地上有一个纸屑,我弯腰拾起,扔到了垃圾桶里,学生用尊敬的眼光看着我,从那以后,那些学生能够主动地从地上拾垃圾,我知道:我用胜过语言的行动征服了学生。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身教胜于言教。让我高兴的是,我用真诚的行动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

那今天的我该如何做一個老师呢?教师首先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

忘不了的是那一次,我去家访,我没有带更多的科任教师,因为这次家访非常特殊,我要访一个外国人的家庭。有人或许说我有点玄虚。不,一点也不,我要访的是从朝鲜偷渡的孩子家,这是保密的,在当时,我校的领导知道,其他教师是不知道的,我怕更多人知道这件事,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影响他的成长。今天,这孩子已经加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也就不再保密了,他常与我联系,还来我校看我,而且他现在也很有出息。当初,没有因为他的家庭贫寒而瞧不起他,也没有因为他不是在中国出生而歧视他,反而,我给予他的更多是真诚的关爱,换来了他对我的尊重,对我的友谊。

我的学生很多,感情处得非常好,那都源于我对孩子的真诚。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学生年前与我通话近一个小时,他提到想我,直谈到语噎。

真诚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老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来到安林中学这么多年了,我的真诚也感动了一些学生。前几年有一个毕业生叫孙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天,他都渴望着上我的物理课,我一到班,都能看到他那欣喜、期待的目光,他别的学科几乎不学,而物理成绩还真的不错。有一次,我因为有事没来上课,等我再来上课时,孙某对我说:“老师,你没来上课,我可没有意思了。”这让我感到高兴。就在上一周,我去珲春市参加教学联赛没有来校上课,等我回来时,有一群学生围着我说:“老师我想您了。”我在想:我成功地把这些学生领进了物理学科的大门。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真诚地对待学生,教他们做人,帮他们圆梦。“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生是我的朋友,我要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

12.立德树人,成就最美教育人生 篇十二

湖南省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 于2011 年11 月9 日-11 日, 在长沙市第一中学举办, 主题为“爱心、责任、智慧”。2012 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 于11 月2 日-4 日在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举办, 主题为“生命、使命、革命”。2013 年年会暨第三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于12 月6 日-8 日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部) 举办, 主题为“专业、敬业、乐业”。2014 年年会暨第四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于12 月12 日-14 日在长沙市长郡中学举办, 主题为“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德育探讨”。

每届高峰论坛或研讨会, 邀请数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和省内名优中小学班主任同台发表主旨演讲。先后请来了李镇西、张文质、刘良华、万玮、池昌斌、郑立平、李迪、李虹霞等教育名家来湘讲学, 短期集中培训班主任达七千多人次。隆重推介了省内近30 名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郑学志、陶妙如、覃丽兰、盘晓红、谭兰霞、傅伟雄、李剑玲、谌志惠、温剑文、汤彩霞、黄雅芩、彭健等十多名班主任走上了全国著名班主任报刊《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新班主任》和《中国教师报·新生代班主任》封面, 在全国班主任培训平台上展现风姿, 打造了一支面向全国、充满活力的班主任“湘军”, 确实可喜可贺。

2015 年年会暨第五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于11 月27 日-29 日在长沙市雅礼中学举办, 主题为“立德树人, 成就最美教育人生”。这次论坛主题定位于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立德树人, 做最美好的教育”。之所以确定这一主题, 我们缘于以下三点考虑与期待。

一、把握时代需求, 德育为先, 做落实教育方针政策的高手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 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 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 令人精神振奋, 倍受鼓舞。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 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 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政策的坚强力量, 是实现党的教育意图、完成党的教育任务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把握时代需求, 德育为先, 坚决做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高手。

德育为先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 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 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德育为先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 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坚持德育为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为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 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 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

二、恪守职业操守, 立德树人, 做爱岗敬业践行师德的能手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 几千年的文明赋予了“德”的深刻文化内涵。从造字的角度来说, “德”, 从直人, 从十, 从目, 从一, 从心, 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朝向正确而坚定的目标, 遵从本心本性, 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古人一直把“立德”作为人生的“三不朽”之首, 故《左传》上说,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意思是,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 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 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不朽之中, “立德”是第一位。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恪守职业操守, 立德树人, 做爱岗敬业践行师德的能手。

恪守职业操守, 立德树人, 就要求准确把握师德的核心, 温暖地爱每一个孩子。师德的核心是爱, 真正爱学生的老师不会选择学生。聪明乖巧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的喜欢, 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能够得到老师的喜欢;成绩优秀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 成绩不好的孩子也一样得到老师的喜欢;有教无类, 只要是孩子, 就应该得到我们在座各位老师一致的热爱。这是师德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其实, 在我们身边, 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就有着许多平凡却又伟大的老师, 他们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用语言播种, 用粉笔耕耘, 用汗水浇灌, 用心血滋润!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相同的信念和追求:那就是用自己博大的爱心演绎着无悔人生!用无私的奉献谱写幸福的人生!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诠释人民教师的内涵, 用真和善哺育纯洁的心灵, 用爱与美铸造闪光的灵魂!他们, 就是坚定践行师德的人。

恪守职业操守, 立德树人, 就要求我们用心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 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 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科学阐释, 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恪守职业操守,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都获得教育的成功, 人人都能成才。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 只有美德能让他传播到遥远的后世。”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 但是只要我们对教育痴心不改, 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 就一定能拓展我们教师生命的宽度, 托起社会文明的厚度, 传递人类文明的温度。

三、遵循教育规律, 行德树人, 做呵护学生心灵健康的巧手

教育是一门指向幸福的事业,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够自己感觉幸福的人。但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这一代的学生, 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学生都要面临着新的、不确定的挑战, 单亲、再婚家庭的增加, 留守、空巢、托管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 网络、游戏和各种声色媒体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 使孩子们的心理成长遭遇到新的挑战, 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我们教师面临的教育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孩子们是否有一颗健康健全的心理, 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道德体系是否稳定, 关系到我们大家的未来是否幸福。

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行德树人, 做呵护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巧手。要求我们用科学的眼光、专业的思维, 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准确把脉学生心理变化规律, 及时为学生成长服务。要创新德育模式,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和主题班会, 组建学生志愿团, 鼓励学生自治管理, 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抗挫折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成长。要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点燃学生生命活力, 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面。

13.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9月1日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种德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职业方位、事业方位和人生奋斗的方位,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注重自身政治观、业务观和师德观的培养塑造,始终坚持不懈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实工作。

常葆“育人心”,培养正确“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通过思政课来解决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问题,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有效引导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信仰坚定、立场坚定,自觉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真正地“信马言马”“在党言党”。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实际工作中,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要勇于发声亮剑,敢于用真理为学生解惑。

常葆“敬业心”,培养正确“业务观”。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不管任何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始终牢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仅是党交给思政课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思政课教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同时,思政课说到底是一门理论课程,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才能把一些道理将明白、讲透彻,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逐步探索、掌握思政课的授课艺术,真正把思政课的哲思、意蕴、理趣充分融为一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把思政课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并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思想育人的良好效果。

14.教师立德树人学习总结 篇十四

要因事而化。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便调整施教手段,有的放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突破口,既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理引导。因事而化,就是要高校德育根据德育的相关“规律”做出调整,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

要因时而进。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唯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教育依靠外在的教学工具将客观的知识外显于人内化于心,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要从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不断总结凝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战能力;要重视抓好德育的辅助渠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因势而新。纵观中外德育史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既有持续的生命力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个阶段的德育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如汉代董仲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主张由王者承天意对人们实施道德教育,这种提法契合当时的时代需要,一方面既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又维持了安定的社会秩序,试图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思想主张不仅对西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不断更新德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其中,赋予德育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赋予德育更新的时代气息。

15.幼儿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立德树人, 有无新的举措

《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其实, 《决定》中的“立德树人”就简洁概括了这一要求, 并为接下来的教育领域改革指出了根本方向。

从国内看, 我们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从国际看, 我们正迎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洗礼。这样的洪流中, 想要探寻和把握方向并不容易。因此我们也能看见, 这些年我们的教育重分数而轻技能, 很少关注人的生命本身、人格的健全成长, 更少关注如何有效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 如何真正建设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这样的情势下,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为美好的人?能不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这些问题, 令每个关心教育的人忧心忡忡。

《决定》中“立德树人”四字如同灯塔, 指引着接下去前进的大方向。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则需要全面布局、立体深入。首先要重新规划、调整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 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 润泽学生的心灵;要用以积极心理学、实用健康学为基础的《生命教育》和以法制教育与习惯养成为基础的《公民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公民素质。当然, 另一方面也需要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 并辅以切实有效的学习机制, 帮助教师发展专业, 不断成长。教育部近日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明确规定教师收礼、有偿补课、体罚学生、骚扰学生等不端行为将受到相应处分。新办法的出台, 就是其中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二、教育公平, 有无大的进展

《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目标, 并且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具体政策目标。

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公平就像空气, 如果真正公平, 每天空气质量为“优”, 人民可能并不会如何察觉;一旦不公平, 就会成为雾霾, 任何人都看得见。教育公平的问题解决了, 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就会提高, 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促进教育公平, 首先要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尤其是学校之间的差别, 取消重点校、实验校的特权, 在义务教育阶段内, 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该按照一个基本标准来建设。不仅是学校的建筑, 更重要的教学基本设施, 如计算机、图书、实验室、运动场等应该与城市的学校同一标准。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 难度最大的事情是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流动、轮岗。真正让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能够“沉下去”, 让好教师真正能够下到基层、下到薄弱学校, 这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手段。这是一个涉及学校文化传统, 关系学校、教师、学生、校长、父母等各方面切身利益, 甚至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扎实有效地推进校长与教师的交流, 能够让农村和薄弱学校有更多好校长、好老师, 必将从本质上保证教育公平, 必定会取得推动教育公平的突破性进展。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三、民间财智, 能否受到重视

据统计,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14万所, 在校生3911万人。民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育资源的供给, 提供了多元多样的选择,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育活力。

但从总体来说, 我国民办教育规模小、质量差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真正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领域。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税费优惠、产权归属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不仅民间的资本没有进入教育, 民间的智慧也很少进入教育领域, 许多知识精英游离在教育之外。

《决定》明确提出,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引入市场的机制和第三方力量变革教育, 这就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新思路。虽然教育领域不同于经济领域, 不能完全由市场说了算, 但可以肯定的是, 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进入, 如果没有市场力量的配置, 就会缺乏活力与张力。

长期以来, 教育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甚至有人说, 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市场力量根本没有进入教育。此言虽然偏激, 却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远离民间、远离市场, 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经常面对诟病、遭受批评的一个原因。所以,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迪, 就是应该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教育, 应该让草根教改更深地进入课堂, 应该让社会力量更好地进入评价。我们期待, 在2014年, 能够出台更好的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 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领域, 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投资管理;鼓励作家、书画家等社会精英走进学校。

四、“慕课”浪潮, 能否席卷大学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 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2013年, 这一预言几近成真。

继可汗学院之后, 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网上, 吸引了19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收看。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建立了在线免费课程。清华大学“学堂在 线”大规 模开放在 线课程 (MOOC) 平台正式发布, 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在内的中国首个名校联盟———九校联盟 (C9) 有望实现学分互认。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堂的功能不再是知识的教授, 而是评价与交流。“慕课”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道新风景。据说, 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家选修“慕课”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鉴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已经把自己的课程上线, 而各个国家的学生也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学习, 今后大学的课程证书比文凭可能更重要。今后很可能有人选哈佛的A课程、牛津的B课程、耶鲁的C课程、麻省的D课程、北大的E课程, 用人单位则可能指定其中的一些课程组合而不再看文凭。

面对“慕课”的汹涌而来,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准备好了吗?2014, 也许是关键的一年。

五、减负困局, 能否有效突围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呼吁了多年, 但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在全中国, 最辛苦的、睡眠最少的是中小学生,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 有许多原因。第一是我们的考试文化与考试制度, 采取以一张试卷定终身、一次考试决命运的做法;第二是我们的学科内容过深, 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物理等学科太难, 同时英语学习偏重语法等知识, 效率太低;第三是我们的作息制度, 使学生的睡眠时间太少。2013年,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重拳出击, 对“如何走出减负困局”, 避免“越减越重”等怪现象进行了连续关注。教育部在年末正式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向社会征求意见。

减负困局, 能否有效突围?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和有关政策的出台, 减负的力度自然会不断加大, 但是, 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学科难度的降低以及分层教学的普遍推广, 也是减负突围的题中之义。2014年, 我们期待孩子们的书包更轻一些, 学得更轻松一些。

六、就业难题, 有无破解之道

2013年,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 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 较2012年增加19万, 创历史新高, 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另一方面, 计划招聘岗位数的急遽下降, 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毕业即失业, 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的无奈现实, 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许多农村学生中悄然蔓延。

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原因非常之多。除了宏观经济的原因外, 这里面既有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不通畅和不及时,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部分单位企业的用人观念不正确等客观原因, 也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热衷追求“到大城市去, 到大公司去, 当公务员去, 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等主观上的原因。

总的来说,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还是在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农村边远地区、微小型企业等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另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和偏远地区就业;一方面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能更大程度匹配, 另一方面许多紧缺行业、紧缺专业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 明年的高校毕业生会超过700万人, 再次刷新纪录。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 新毕业的学生, 加上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 一起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给本来就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14, 如何破解就业难题, 不仅是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也是对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挑战。

七、高中教育, 能否创新变革

最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思路非常清晰。相对而言, 高中教育感到有些迷惘, 改革的方向不够清晰。在2013年末民进中央召开的一个基础教育座谈会上, 有高中校长谈到自己的苦恼:“做事越来越累, 越来越没有乐趣。”也有高中校长谈到关于教师的“怪相”:只进不出 (没有淘汰机制) 、教育分离 (无人愿意做班主任) 、内混外捞 (学校上课不用心, 外面家教很卖力) 、特而不教 (评上特级不教书) 、优犯众怒 (大家不开心) 。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矛盾。

我认为, 2014年高中教育是否能够创新变革, 除了取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外, 高中教育自身的创新变革也值得期待。

当务之急是化解高中债务问题。现在部分地区高中办学“吃饭靠财政, 盖房靠贷款, 运转靠收费”的情况比较严重, 几千万甚至超过亿元债务的学校非常普遍, 校长无法安心办学。目前, 至少有1600亿的高中债务有待化解。尽快摸清家底儿, 帮助高中学校还清债务、轻装上阵, 已经迫在眉睫。

降低高中学科难度也是呼声强烈的问题。目前, 我们的高中课程标准太高太难, 造成课时紧、内容多、负担重, 必修课达到144个学分, 远远超过国外50至80个学分的要求。只有降低难度, 才能把大多数学生解放出来, 使其自主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如此退一步才能进两步。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先修课程能否在高中推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分能否互换、学生能否互相转学?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综合高中的建设能否试点运行?这些问题也是2014年我们期待的改革风景。

八、高考改革, 能否如愿试水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联合调查表明, 78.3%的教育局长认为, 影响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考试招生制度”。如何充分发挥考试尤其是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如何有效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如何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办法?这些都是《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此外, 如何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如何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的录取改革, 也是高考改革必须破解的难题。

目前, 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2014年上半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将正式公布。我们认为, 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让高考招生更适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 更能够导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公平、自主、透明、科学、导向, 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

也许高考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不会一步到位, 但是, 开弓没有回头箭, 即将启动的高考改革, 在试水以后, 应该可以扬帆破浪, 勇往直前。

教育是社会的缩影, 教育改革是系统工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不仅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 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改革需要勇气, 需要智慧, 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支持, 需要劳动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 需要我们对改革抱以热忱的关注、善意的督促与真诚的理解、齐心的行动。

上一篇:抗击疫情感谢信800字优秀下一篇:2020农村小学学校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