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2024-07-27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共12篇)

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为使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使课堂教学具有发展性生成,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各自的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为“课程实施纲要”)为依据,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学、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设计解决方法和评价教学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导入新课、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提问、拟定教学策略、设计结束新课、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媒体等。

二、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在正确把握教材,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合理地教学设计。就重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内容的设置和选择方面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二)在组织策略方面

1.注重任务驱动,处理好任务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各模块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不同的操作技能之间、不同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共性的规则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我们倡导不盲目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不等于说可以完全忽视系统性。

2.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注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在不同学习阶段安排综合开放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的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学习环境,可以综合运用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展示独特个性。能力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 的过程。

3.灵活渗透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以“主题——选题——专题”的方式展开研

究,即随着学习的深入,相关信息的不断积累,要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使研究的针对性越来越明朗。

4.灵活编排设计,便于学生自学。

教材文图并茂,彩版印刷,编排灵活,基本步骤明确清楚,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5.单元学习评价,提供了教学评价参考

教材每单元后,编写了“我的收获”,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完成了什么和做到了什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也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新的课改下,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设计策略:

(一)目标任务策略

实施纲要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围绕目标与任务展开。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取舍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思考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哪些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如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基本指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形成什么的能力,感受什么的情感体验。说实际一点,就是这节课我教了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通过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些目标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之中。

其次是分层目标的设计,分层目标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是最基本目标,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目标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比如: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PowerPoint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和演讲稿,要求有图片、文字、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如文字框(文本框)的应用、背景的应用、图片应用与处理、艺术字的应用、文件的链接等,学生在完成这些子任务以后,就能够完成小报和PowerPoint的制作了,也就完成了这个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贴进生活,注重实践策略

课程实施纲要实施建议强调,“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并能在不同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景,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掌握实用的、在面临新任务时易于迁移和提取的知识技能;要避免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避免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画图”单元“直线工具”的教学时,把学生熟知的石门大桥作为素材,学生了解石门大桥,具有丰富的感性认知,这是大多数老师常用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将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用途等等。

(三)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的策略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设置的重要特点之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此兴趣包含两方面:一是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兴趣,二是发挥学生对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兴趣。所以,设计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感到枯燥的学习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兴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兴趣状态之中。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这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激发兴趣特别重要。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做到“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其次是教学活动安排有趣,这就要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趣味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四)知识与能力并重策略

实施纲要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指出,要让学生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

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概念一定要清晰,专业术语要精确。在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对话框”不能说成“窗口”;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双击”不能说成是“快击”。

一堂课,除了基本知识点和概念的传授讲解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处理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所在,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所强调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讲练结合,根据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设计课堂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激励性评价策略

课程实施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从理论上来说,过程性评价有着超越传统评价方式优越性。

1.既注重结果,又不忽视过程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不能只看结果(如作品、操作等)还要看学习过程,即是否规范、科学、准确,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等,同时还要从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生活实践经验等进行多元化评价。

2.既表扬优胜者,又鼓励学困者

在学习评价是,不要总是展示水平较高,制作美观的作品实施评价,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中有进步,有利于鼓励优胜者,同时激励学困生努力学习、追赶他人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既以教师评价为主,又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

除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外,还要采用教师、同学、自我三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估学习水平,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干扰,客观公正地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同时提供了学生学习性评价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4.既评价知识能力不足,又体现赏识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中肯耐心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以便促使纠正和提高,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不要总以批评的口气,学会用赞赏语言,激发学生 的自信心,特别对学困生更应该如此。

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评价方式,设计分层次评价方法,也包括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六)注重课堂小结策略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老师往往是铃声一响就草率结束下课,忽略重要的课堂小结,这是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现象。

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小结学法,收获、感悟等等。以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

课堂小结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把知识、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堂课的内容尽收眼底,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同时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一次很重要的回顾和记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起到锤锤定音、“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将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这一环节,比如提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等,都要认真思考,巧妙构思,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衔接起来, 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进而提高小学生将信息技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生活化教学

当前,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教育界得到广泛使用,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将生活化理念贯穿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 课堂教学生活化不是简单的引用现实生活素材, 它实际上是一个过程, 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一种倾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将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个体的日常生活, 还要重视个体可能生活的建构。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 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认识体验生活的活动课, 使信息技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 挖掘教材中具有生活化意义的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要求教师在备课进行的过程中选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材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信息技术基础安排课堂教学, 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直接转化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 养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通过挖掘教材中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在教授信息技术相关概念时, 应首先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看法, 以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shift换挡键的学习, 可以将其比喻成体育中的高低杠, 高低杠之间的转换、跳动借助shift键完成。通过与生活相联系的方法,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理解计算机术语的含义。

(二) 贴近生活实际, 设计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载体, 是体现教学生活化的关键, 可以有效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开展信息技术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将实际生活渗透和融入进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时, 可以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素材, 让学生按照考试成绩排出名次, 在使学生掌握表格制作基本知识的同时, 将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去, 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三)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从周围事例、国内国际新闻等相关资源信息中发现和选取教学素材, 挖掘出能够真实展现给学生的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日常发生的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 这样的素材具有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 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 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震撼, 有利于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例如, 在进行Wps文档教学时, 教师通过设计一个问卷调查,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完成数据的采集、输入与处理, 最后提交完整的文档。这种方式将学生置于现实环境中, 使原本单调无趣的课堂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建立具有生活化特征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在记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要在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上进行创新, 提倡信息技术评价的生活化, 即在重视信息技术实践应用与操作的同时, 还重视课堂过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 以记录教师、家长、同学以及自身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在课上认真听讲、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进行绘图工具使用教学时, 让学生利用电子工具独立完成一幅图画, 教师将学生作品上传到共享平台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进行最后评价并提出建议, 有利于树立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 扩展教学范围, 开展教学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扩大教学范围,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实践, 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就在实际生活中, 且与自己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 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将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将教学生活化引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许春益.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教学实践, 2009, 10 (02) :17-20.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 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最主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学习意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通过网络学到有用知识,这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在能力与意识上有更好的发展,以往教学方式都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义,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信息技术知识,不会真正运用计算机,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任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于能力的发展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通过“任务驱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有序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师可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任务教学结合起来,学生看到新奇的事物注意力就会被集中,尤其是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对有兴趣的教学会更加喜爱,任务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

2.教师可以将任务设置得更加有意义且有趣,例如:教师可以在任务中设置一些小游戏,尤其是与教师学生相关的互动性较强的游戏,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更好地完成一个个小任务。

3.教师要将任务布置下去,任务的驱动是关键,使学生学习能力有提高,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任务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以最好的一面学习。

二、以了解学生为任务设置的前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教师课程进行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备课环节,“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一个个任务使教师最终完成所讲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教师教授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时,先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对前一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然后让同学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简单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将一些课的最后一个任务设置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小测验,通过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判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完善的教学任务的设置,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向着正确学习方式前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更好地提升。

1.精心设计任务,任务需要按照讲课顺序有计划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一定要细心,并且要设置一些灵活的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将创新性的问题设置到人物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计算机结合展示其中信息技术知识的魅力,当然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巧。

2.明确任务的中心,围绕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布置任务,以课程所讲中心为主,教师整合教学任务时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考,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不能偏离课程主题。例如:学习“发布信息”这一基本技巧,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功能吸引学生,然后引入教学主题将知识完整地联系在一起,促进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3.完成每个任务之后对其的深入反思与评价,反思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谈论,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上课时对问题的回答与反应,例如:教师想要更好地创新教学方式,完善“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交谈,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制定一份评价表让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的了解,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意见更好地对每一个课程任务进行完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中不断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创新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还可以推动课程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任务教学就是课程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之上,通过任务驱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课程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与获得有用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珣,金正理.“任务驱动”在提高大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的优势和实施[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02).

[2]杨慧.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由飞翔[J].镇江高专学报,2012(04).

4.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四

工作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中心校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 1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

5.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五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扩充课堂知识容量,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以生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所以,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扩充教学容量,提高小学认知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就借此文,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合作,来提升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多停留在教师照本宣科地说教,学生听讲后做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属于被动灌输,而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完善,多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他们会感觉课堂乏味,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借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就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具体的数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带入到具体情境,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形象认知和切身体验,能第一时间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为协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校本教研材料或者是导学案,录入信息化,便于同学们在自主预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参照,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打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认知效率。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或者是微课视频专题录制,这样不但能给同学们提供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成果体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还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模块化的微课讲解进行自主探究。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让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契合了学生以形象认知的发展规律,也给他们提供了自我探究和展示的平台,让数学教学更多元化,全面保障同学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二、如何完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入融合1.激发兴趣,提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两个认知特点进行知识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能借助多媒体将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和情境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和互动中来。

比如,我们在教学《图形的变换》内容时,传统教学除了口头的说教,就是让同学观看教材上的图示。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认知空间。而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形象的方式给孩子们展现更多的图片,如战国时期精美的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青花瓷等。还可以以动画的方式,给同学们展现一些图片,旋转和对称所产生的效果。这样的认知方式形象、灵活,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参与度高。再如,学习《图形的变换》中的“欣赏设计”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图形,然后以多媒体的方式给大家一一展示,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形象认知,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值得借鉴。可见,多媒体展现知识的手段比较多,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学生认知针对性的整合教学内容,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认知效率。

2.动态展示,破解难题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让学生体验整合逻辑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多媒体动画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完善认知链接,生成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例6时,以前的课堂教学法是通过量杯的图来进行数学教学分析。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理解总是落后一个维度,不能生成深刻印象。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视频展现量杯画面,然后放入一个适当大的物体,同学们就能看到量杯的水面上升。很显然得出结论:水面上升的那部分睡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这其实和课前讲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原理一致,我们还可以返回来展示这个故事动画,?学生深层次理解,这样的方式比口头说教显然效果好得多。

除了几何类问题,数字类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动态展示而形象化。例如,学习分数和比例后,许多同学在应用题中无法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①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米,还剩多少米?②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还剩多少米?……只通过字面理解的话,这俩题同学看不出破绽,那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就会形象认识到:第一题的1/3后面带有单位米,是确切的长度,所以剪去后还剩下5/3米;而第二题中的剪去的是1/3这个比例,也就是剪去了2/3米,所以剩下4/米。通过这样的演示,同学们会豁然开朗,认识到此类问题中的数量逻辑关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法门。可见,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不但让孩子们形象认知几何空间关系,还可以让孩子们捋顺数量关系,不亦乐乎!

3.模拟仿真,迁移过程

模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主要是要依靠数学软件,利用计算机上数学软件我们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画出动态仿真的图形。教学过程中,很多几何图形,如果我们在黑板上画的话,不但浪费时间,还不容易画标准,无法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数学软件,给同学们生成标准的数学图示。比如,圆锥体,圆柱体……等立体几何图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还可以在关键内容处设置反复闪烁。

在解决实际性问题时,也可以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来形象展示,启发理解。比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有一个实际性问题“为长16dm,宽12dm的室内铺长方形地砖,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样的问题,对于形象认知为主的小学生都感到困难,他们既缺乏装修经验,也缺乏实际想象力。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具体情况,帮小学生建立形象认知,让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完善抽象表达到形象认知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如何综合分析地板砖长和宽的相关性问题,如何找出共同的因数。如果不确定的话,还可以将自己的方案以模拟的方式呈现一下,这样便于发现不足,及时弥补知识漏洞。客观地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性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技术,能够让学生关注实际数学问题发展的全过程,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生成最大的认知效能,值得借鉴。

三、总结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体有针对地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多媒体有集合影声于一体的优势,正好符合了形象展现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完善更深的数学探究,我们要注意科学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所以切记滥用。

参考文献:

6.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六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武进横山桥中心小学 唐海燕 赵龙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www.xfhttp.com

7.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堂,融合策略

信息技术是当前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随着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的形势,而且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教师必不可缺的一项要掌握的技能。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视觉以及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视听并用,提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所以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视听并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一些简短的影片,使英语课堂的教学显得更丰富。例如,人教版pep小学英语Book4 Unit4 Part B Let’s learn ,这节课目标是让学生能听说表示农场里动物的单词horse,cow,sheep,和hen,能用句型These are...介绍农场里的动物。教师基于这个目标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Bat and Friends》中的the red barn,丰富有趣的卡通情景和可爱的动物形象瞬间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影片里出现几个熟悉的动物和颜色的英语名称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还引出了新学单词cow,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了英语的视、听、说的情境中。

二、动感节奏,练口语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部分学生发音带有自己本土口音。所以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基础,要有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中提到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反复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例如教学PEP5 Unit1 Let’s spell,目标是学习y在baby,sorry,sunny,funny,candy等词中的发音规律,可以插入书中没有的chant,如no candy for the baby,no candy for the baby,I am sorry little baby,but no candy for the baby. 动感的节奏让枯燥无味的语音课突然有趣起来,此时发现学生们个个坐得端正,声音响亮,手拍节奏整齐,此举还让学生们潜移默化中模仿了口语的重音、连读等。

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利用上课时的前5-10 分钟,将一些动感的英美原版的动画、歌曲、视频呈现给学生,每节课一开始的这个环节是学生非常期待的,能受到欢快节奏的感染,将“我得学”变成“我想学”,同时跟着动感节奏一起说唱,感受了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三、创设情境,促交际

在一堂课中,教师用到了电脑,用到了多媒体,用到了网络,就是融合,但最多只能算是浅层次的融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所以我们要创设贴近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实践。

例如在多媒体中运用绘本英语教学。在教学《PEP1 U-nit5 Let’s eat》 运用毛毛虫吃各种颜色的东西变成彩色的毛毛虫,身体变得越来越长,学生们对这样形象可爱,色彩丰富的“主角”非常喜欢,不仅复习了颜色,而且还巩固了Can I have a/an…的句型,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渗透文化,知异国

在英语教学中,异国和中国差异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意识的渗透,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搜索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化背景知识,配合几个图文并茂的小笑话、小影片,这样会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会觉得更加有趣。

例如教学PEP5 Unit1 What’s he like ?这单元可以呈现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在异国最有趣的是亲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姓名,以示亲密无间,如“Hi,Bill”;有时用名字的昵称则显得更加亲密,如“Hi,Sue.”而在中国直呼长辈的姓名可能会被视为极不礼貌的,甚至是“犯上”的。在诙谐幽默的比较中,学生笑声一片,并增加了记忆力,对异国的文化产生磁铁般的吸引。

8.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八

小学阶段的孩子,促使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爱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

一、掌控学习步调,让教学从混乱到有序

学习步调是课堂学习的“活动法则”。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看,学习可以分为独立学习与交流学习。在独立学习中,学生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思考,体现学习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群体,学生与教师展开对话,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但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交流学习,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则。设想,如果独立学习进程中夹杂着交流讨论的声音,岂不影响他人的独立学习?同样,交流学习中若存在着自我主义的独立行动,岂不是无法吸引群体思维之精华,得到思考交换的启迪?课堂教学中倡导的动静结合,乃是追求动则齐动,静则齐静的境界,只有依照活动法则,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才能形成有序的课堂活动,有效地提高每个个体的学习效率。学习步调控制对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到底如何,我们可以在下面的二则案例中感受体验。

1、铺设规约。让全体学生明确课堂中学习的规则,事先约法三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觉自律。如要让学生明白在独立学习时自主自觉,不影响别人,不随意走动。在交流学习时则要举手发言,在他人发言时注重倾听思考,养成即时分析、归纳他人的思考内容来动态调整自身后续发言的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在交流时需做鼠标放手的动作,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中共同牢记课堂的约定,为学习交流的有效推进铺平了道路。

2、收集注意。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自制力较差,以随意注意为主,一般连续注意一个对象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这使得我们教师必须会控制学生注意力的方向,学会收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前一个注意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学习注意的对象上,由此实现教学环节的递进。

二、引导多层互动,让教学从平寂到活跃

课堂教学中常常身陷这样的尴尬境地,当一个精心准备的问题向学生抛出后,学生缩头缩脑、无动无衷或者偌大的课堂只有星星点点的几个人举手支撑。当遭遇这种问题后,又该如何应对?当然,调整问题方式和语句,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换以不同的问法,肯定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是这往往要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知识库,才能从容不迫,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只有依靠课堂调控的另一策略——引导多层互动,来闯过危机,让教学从平寂变为活跃。

一般做法是,不要畏惧教学冷场,可以耐心地让学生思考几秒钟,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群体思维的聚积使得个体的思维飞速运转,产生更多的链路,思维运转快的学生即可触及原先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还可以走近每个小组,与小组成员讨论问题解决的细节部分,并可以适当地指明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小组团队在与教师互动中可以获得启发,继而推进组内成员的进一步的深化讨论。教师在小组间的巡回交流也可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路线,即时把握了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在交流后,教师再次向集体抛出问题,将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响应。因为经过小组内交流、教师与小组交流、小组内再交流的多层思维建构,学生个体较之交流前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来直面问题的解决。

三、应用问题探询,让教学从偏移到“正途”

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阶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用一个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探究,在一堂课收尾时,问题往往还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的引擎。但问题对话中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的回答不是方向偏颇、就是含糊不清、答非所问,使设计的问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或者草率略过,造成教学的失控现象。要化解这一难题,笔者觉得不妨可以试一试课堂调控的另一工具——问题探询。探询就是询问、探求的意思,也就是紧跟问题之后的追问手段,它可使学生的问题应答由模糊变清晰、由偏颇变正确、由缺陷变完整,使问题的投放有了预期的丰厚回报。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若没有成熟的课堂调控的保驾护航,即便再精巧恐怕也是无法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把课堂调控视同纪律控制是对调控的误解,课堂调控应是一项多元组合的教学保障策略,更是一项教师教学控制的高级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和内化,只有真正形成调控的能力,才能在动态的教学现场中挥洒自如,令课堂精彩分层。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9.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九

摘 要:因高中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致使高中信息技术实施统一化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针对此,文章基于差异化视角,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具体要求及实施策略,以期帮助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差异化;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76-02

由于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高中生在学习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的“分层”现象。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差异化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应当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加以应对。所谓的“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其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高低,分成“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小组,之后,再针对不同小组的情况,制定与其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层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再配合层次化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整体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基础存在差异

与统一教学注重整体教学相对的是,分层教学更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不是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满堂灌”方式来进行知识灌输,而是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学习的实际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然而,由于当前的高中生之前所处的教学环境、接受的课程教育等不同,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教学,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与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易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实施分层教学,则恰好有助于减小这一不利影?,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还能极大程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端正学科认知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逻辑原理的课程。但因为该学科不属于高考学科项目,导致不少教师和学生对其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或者是将其等同于“打字教学”“上网教学”等。而一旦深入该门课程进行学习以后,又很容易因为其中蕴含的艰涩难懂的知识而产生“畏难”情绪。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为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确认知,并逐层深入对该课程的学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分层、训练分层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分层

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也是前提之一。在具体操作当中,教师应当在熟练备课的基础上,按照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鼓励性教学为主,设置难度较低的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则可强化其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争取使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则可适当做些拓展训练,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如针对语言编程类的选修课教学,对中、高层次的学生,可作一定的要求,而对低层次的学生则不作选修要求。

(二)操作训练分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除重视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操作训练。在进行操作训练时,也要坚持分层的策略,具体可将其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练习,该层次主要为了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初步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第二层次为综合层,以简答的综合题训练为主,旨在开动学生脑筋,促进中等层次的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提高训练,主要以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信息技术题为主,训练的主要对象为基础水平高的学生,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适当地得到一些延伸与拓展。总的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且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对于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则应当进行不同的操作训练。若无视学生差异,对全部学生提出统一的训练要求,则很可能出现优秀的学生不够做而后进生做不完的情况。

三、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实施备课分层

为保证分层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也为保障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备课过程中,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备课分层,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能力强、知识接受效率高的学生,可适当提高其练习的难度,反之,针对学习能力差、知识接受效率低的学生,则应当重视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一课进行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则只要求其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基础功能即可,而对于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则除了要求其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快捷处理方式。备课分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其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保障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教学过程分层

重视教学过程的分层,是保障分层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对于一些基础牢固、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放宽对其约束,主要强化引导教学。而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知识水平较低且学习自觉性、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应当强化对其约束,严格规范其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归纳而言,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其尝试自主操作与解决问题,对基础于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教师要强化指引与约束,确保其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例如,在教学《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一课时,其中的习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十分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在他们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布置一些难度更高的练习题,如要求其在课余时间尝试使用软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优等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水平与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任何学段、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着差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若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则容易加剧这一现象,且难以使学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与提升。为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差异化作为切入点,对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实践,不断厘清思路,并实施有效教学,从而,确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0.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十

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 王茀旺

这几天学习研究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后深有体会,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老师难于控制课堂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是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教学设施(软硬件)、考试制度等等因素造成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们首先学习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才能更好的解决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从而有利于调控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这一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习动机分析”、“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等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教师采取相应的策略,这也为我们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教学实践上指导。李冬梅老师讲的三方面分别是:

一、信息技术学科特点:1.科学性;2.实践性;3.创新性;4.应用性;5.综合性;6.基础性。

二、学习动机分析。

三、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1. 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3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4. 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5 .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6. 布置难易适中、具有创新空间的实践内容。7 .交流、评价与反馈。

1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体育;制作课件;分解动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技术,以适应新课程教研需求。小学体育教师要自觉更新知识,紧跟新课改步伐,巧妙应用先进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教师要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体育高效课堂。下面阐述一下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件分解动作,辅助技能教学

过去的体育课堂,大多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看清楚,教师就开始做下一个动作。等到教师发现学生动作不规范时,就需要重新做一遍,不僅耽误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消化动作。现代信息技术以灵活多变的动画、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著称,教师可利用这一特征,将所要教学的技能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借助课件学习。

例如,在篮球投篮姿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制作课件,利用视频、图像将右手投篮动作分解为球离手动作要领、架球技术动作、抛球技术动作等几个步骤。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内为学生播放这些分解动作,一一讲解,让学生看清楚投篮动作的技术细节,准确建立投篮概念。学生掌握分解动作后,教师再安排学生上场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做出记录,对于个别动作不规范、技术不到位的学生,教师可将课件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根据课件内容继续练习。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动作,教师示范这些动作时,小学生很难将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教师过多的示范、讲解有时会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分解难讲、不好示范的动作,能帮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技能的理解。

二、播放生动图像,激发体育情感

小学生爱玩爱闹,上课时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想让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另辟蹊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活泼生动、灵活多变的图像功能能营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氛围。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体育有关的视频、音频、图像,能满足小学生求新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推进。

2016年里约奥运会刚刚过去不久,无数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勇拼搏,连创佳绩。这些体育健儿无一不展现了运动的力量,无一不代表了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残奥会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员不断超越自我,连登奖牌榜,让世人震惊。这些体育案例,都是绝佳的教育素材。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素质教育观下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为学生播放一些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比赛视频,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中领悟奥运精神,让学生体会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精神,激发体育情感。体育课不能一直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为课堂增强趣味,引起和保持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对比技术动作,提高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功能多元,教师要善于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往的体育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体育动作,安排几场体育比赛,学生在操场上确实是尽情放飞自我,却没能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学生将体育误解为比力气、争力量的运动,教师要仔细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通过制作课件,将错误动作和正确动作放在一起对比,可化动为静,增强学生感性学习认知,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出几组跨越式跳高的模拟镜头,让学生分为小组,观察这些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较差的几种情况,想一想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动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分析,向教师汇报结果,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

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课件,为学生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动作,让学生比较分析,在脑海中形成动作概念。教师可在失败的动作中加入一些特别的音乐,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动作不规范。学生对比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在比较分析中学到有关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紧跟先进教育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更新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峰.让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学服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

[2]胡含宇.信息技术,借力三分给体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1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篇十二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情境教学,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所创设的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 同时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产生某种联系的、包含问题的学习环境。简而言之,教学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1]。教学情境来源于生活实践,这种生活实践既包含学生己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也包括以后可能将经历或面对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的联系。

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如果让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学生常常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第二,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情境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第三,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摆脱了枯燥的说教,而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第四,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联,其中包含着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 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传统接受式学习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

二、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融合了当代和传统的很多教学策略以及学习原理,这些教学策略和学习原理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制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但其最主要根源来自于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有效的互动教学理论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 “情境创设”作为第一要素,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特别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有效的情境通过协作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的迁移,并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 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3]。

(二)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复杂的,包括社会、 物理和认知的因素,人们通过直接与环境接触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中的知识就会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同时, 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

情境认知理论将个体认知放置于更大的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更加强调个人与所存在的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以及情境的真实性。情境认知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有很大启示和帮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创设真实的情境;2. 提供真实的活动;3. 提供及时的教师指导、专家支持和过程帮助;4. 允许多元化角色和观点的产生或存在;5. 为共同体之间的协作性知识建构提供支持和帮助;6. 指引、诱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7. 促进阐述清晰的表达,提供相应的工具,使隐性知识显性化;8. 开展真实性评价[4]。

(三)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列鲁社会文化学派。活动理论认为,学和做是不可分的,人类的心理是作为与环境互动的一个特殊的要素产生而存在的,所以活动和有意识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活动理论关注的不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状态,而是人们参与的活动、人们在活动中使用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和情境化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对象或结果[5]。

活动理论为学习情境设计提供了新视角,为学习情境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在设计教学时 , 清晰描述活动系统中各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以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情境脉络越丰富,在这一情境脉络中有意识的思想过程越多,那么学习者对活动和思考过程所能建构的意义就越多。

三、情境教学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问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选择题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问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创作和研究的实际价值。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单元中, 创设了情境:在小明的书房中,书桌和地面上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书,而靠墙的书橱却是空的,他正在满头大汗地找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地上、桌上的书越来越乱,还是没找到,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想出快速找到《十万个为什么》的办法吗?学生会说把书分类整理到书橱里,就能很快找到了。由此很容易引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将书橱比作文件夹、每层比作子文件夹、书比作文件。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最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一些能够说明问题的游戏情境,满足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给学生以良好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高中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算法概念”教学单元中,笔者展示了一个“三个牧师与三个野人过河”的Flash动画游戏:每次只能过两个人,当河边野人人数多于牧师时,牧师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应该怎么过呢?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来,这只是一个智力题,没有涉及程序设计的任何概念,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过河方案。动画完了之后,这时笔者再来总结算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以前没听过的概念。

(三)创设任务情境,调动学生探索欲望

信息技术是一门讲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达到手脑并用, 同步发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在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单元时,笔者通过创设“奥运数据会说话”这一情境引入表格数据的主题,根据这一主题设置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方法。

(四)创设小组协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因此,教学中,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以激发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采用小组比赛创设一种竞争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间展开竞争,评选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 每个学生就会为了本组荣誉而积极学习,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文本信息的加工”, 笔者就以《科普生活电子报》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制作过程中,一个小组有三个人,一个学生负责设计板块,一个学生负责搜索资料,一个学生负责搜索相关的图片,再由三个人审定资料完成最后的排版,最后进行全班各个小组作品的评比。

三、结语

课程改革时代的到来 ,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 , 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 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从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来说 , 只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 才能显示其巨大价值。而情境学习也是将学习与学习发生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情境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理念。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实际参与整个过程而获得技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 积极思考 , 尽可能创设接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喜欢的情境 , 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知识 , 掌握技能 , 并能用于生活实践中。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革新,而创设“情境教学”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本文以情境教学的理论为基础为依托探讨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四种情境教学类型:生活问题、游戏、任务以及小组协作的实施策略。

上一篇:努力成功的励志句子下一篇:2011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