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2024-09-10

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8篇)

1.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篇一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张晓梅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9-6-15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论文网 ]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 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4.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还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经营理念影响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精神发扬光大,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与有效融合,构建一个相互促进机制。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与水利施工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向实践转化,把构建价值理念体系作为文化融合的过程;健全行为规范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丰富载体,推动水利企业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地开展。[论文网]

2.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篇二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市场竞争也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而竞争的结果必将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 落后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已成为新时期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组织, 是否拥有优秀的文化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决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 “没有文化, 就没有企业”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环境大部分都处于偏远山区, 甚至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企业员工每日面对都是砂石料、钢筋、混凝土, 业余生活单一而且枯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钱生活, 还需要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显而易见, 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意义便在于, 可以为广大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工作环境, 进而有力地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分散、艰苦的工作环境中, 施工企业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在广大员工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目标, 统一员工思想, 规范员工行为, 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 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 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 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 塑造施工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企业文化系统中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 无疑是企业核心理念, 它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推动力, 是企业之“魂”。因此, 核心理念是每个企业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工作中应该着力抓住的关键点,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塑造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核心理念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培育能表现本企业精神风貌、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 并以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强化职业道德。

作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 我们在秉承中国铁建“诚信、创新永恒, 精品、人品同在”企业价值观的同时, 充分利用其自身铁道兵历史, 延续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作风和企业精神, 以企业改制前的“十七局一处”名称为谐音, 凝练了“为了十七局, 心往一处想”的核心理念,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既体现了一公司特色, 又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经营生产绩效的提高。

3 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建设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企业文化, 不是简单的企业职工业余生活的表现方式, 而是一种包括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在内的, 以其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整体文明的总和。

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企业对员工的态度。故此, 在施工企业尤其是一线的工程项目, 能否创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及企业文化自身深厚的底蕴和积淀。中铁系统的施工企业大多属于“兵改工”企业。虽然经历了铁道兵向企业集团的过渡, 但其企业文化仍保留了着优良的元素, 如“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 铁道兵前无险阻, 风餐露宿, 沐雨栉风, 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然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机械的、僵硬的、命令式的管理, 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必须实现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因此, 施工企业的管理要建立在企业文化这个根基上, 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 把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企业形成遵章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 具有健康向上、勃勃生机的内部氛围, 在企业文化的推动下, 实现企业管理根本上的改变, 进一步适应大型国有企业, 甚至跨国企业的管理要求。

工程公司是施工企业的基础管理单位, 也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因此,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积极倡导“人人能成才, 处处有舞台”的人才理念, 尊重人才, 为员工成才搭建平台。只要有能力、想干事, 人人都能在企业这个舞台上施展才华。同时, 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培养的合理机制,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平台, 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让大家都有一技之长, 用企业文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使人才队伍稳定成长。

3.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篇三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对策

关于企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经营者的主观意愿融合于企业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教育与氛围,这也是企业文化最初的表现形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出现分离,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员即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便在企业之中自上而下创设了一种适合工作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从而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的众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不仅仅依靠经济硬实力水平的增强,同时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本文正是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予以论述。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依托于企业管理的主体意识,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萦绕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文化形态的集合。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思想观念简单地加和,而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的意识体现。从某种层面来讲,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指企业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与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为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企业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文化也将不复存在。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纵观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五大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与辐射功能等。

所谓的凝聚功能就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将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奋斗目标更为一致与明确,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整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企业内部上下更为凝聚。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都能够我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为之奋斗。

企业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以及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等,通过对其精神上的激励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智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在发挥其导向功能的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约束,从而纠正员工的不良意识与观念,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明确工作的意义与方法。

辐射功能则是指优秀企业文化对于社会大众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扩大企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为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奠定基础。

二、关于良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一)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路线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同于经济的发展,它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必须是不间断的过程,一旦出现中断就很难再开展下去。因此,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并且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任务,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并且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始终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发挥顶层设计的领导作用

就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来看,就是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正是通过营造这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与目标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使企业文化的现实功能。因此,企业中的管理者在对于企业文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就理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为基本目标,这就要求管理者在顶层设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领导的带头作用,从而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对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也应当有所规划,力求做到亲力亲为。企业的领导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管理艺术才能,对于员工的行为起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与号召力,继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并引进优秀的人才

当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就实质而言,则是一种人才上的竞争,企业人才作为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然成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单纯通过物质金钱的方式来招揽人才已然不合时宜,真正吸引人才的手段不仅仅是可观的薪酬体系,同时更为重要是就是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当前的企业文化中应当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于人才的关怀与培育,从而使人才能够在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注入崭新的活力。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沟通渠道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实现信息的共享。

(四)注重文化建设的亲身实践

企业文化的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之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经营战略等在得到所有员工认可的基础之上,应当重视其学习实践,在实践之中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发现当前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实践环节,而在未来最为成功的企业也必将是注重学习与实践的企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刘扬林.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企业技术开发.2006(02)

[2]王玉芳.浅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

[3]殷一平.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商场现代化.2007(20)

4.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篇四

当前,我们正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和谐企业。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的主体工作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仍然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我们企业的工会组织,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责,就要致力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它不但应该具有先进性、特色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等特性,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积极性,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以最大可能地推动企业发展。就是说职工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在期间她还应该肩负着重要任务,工作中应开辟多种有效的渠道。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责决定的,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保障点。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1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第二、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有效切入点。

首先,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之所有;其次,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再者,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利益、民主权利,而且包括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得到必要的精神文化享受。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才能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再者,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则是工会履行参与职责的应有之意。由此可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第三、是创办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角度讲,是凝聚职工、激励职工、团结职工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工会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荣八耻”的道德荣辱观,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的素质,造成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上下协调一致,人人自觉为企业献策出力的大好局面。作为工会组织本身,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起到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和润滑剂作用,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说,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正是找到了工会组织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综上所述,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责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依据自己的优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是最大面积的覆盖作用。因为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在企业里,有各级领导层的工会,有基层工会、车间分会,在班组还有工会小组,而且在基层工会还设有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能覆盖到每个企业的绝大多数职工。如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这就是企业活力之最深厚的源泉。

二是群众活动方式的渗透作用。因为工会的工作是一种群众化的、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自教寓乐的方式,所以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时,能够广泛的吸引职工群众参加,多方听取和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企业文化建设就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从而激发职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感,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出职工群众的创造性和内在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众多的阵地培育作用。因为工会拥有众多的阵地和较完善的文化、宣传、教育、娱乐设施,各种形式的团队、协会组织,每年还为职工订阅和购置大量的报刊、杂志、书籍,工会的这些阵地和设施,为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众多的阵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予职工的培育作用是得天独厚的。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从自己的基本职责和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中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1、通过开展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中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组织结构等等,而这些内容的筹划、决策与形成,离不开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工会应该组织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使企业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并且督促企业向职工公开物资采购、投资决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安全等情况,确保干部的廉政建设,使之成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2、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塑造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通过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团合同、调节劳动争议等渠道,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上下团结,同舟共济,合力奉献的集体。

3、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责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发动职工群众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等群众性活动,并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企业形成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氛围,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求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

4、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工会要通过履行教育职责,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首先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武装广大职工,引导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配合党政加强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自觉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另外,还要利用自己的阵地和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尤其重视文化宫、俱乐部的中心阵地作用和服务功能,重视从文化宫、俱乐部到文化室、文化点的辐射作用,形成上下一条龙,最大限度地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活动,树立贴紧中心、服务中心的意识;二是要找准位置,做好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越俎代庖;三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5.企业文化的要义和功能 篇五

企业文化的要义和功能

企业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软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基本功能:

A.导向功能:旗帜鲜明地崇尚何种价值观,反对何种价值观,坚定地把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上来。

B.凝集功能: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

C.激励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加速器。

D.约束功能:形成舆论压力、理智压力和感情压力。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主流思想)会有所侧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借鉴和创新相结合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经过提炼与设计、倡导与实践、发展与提高三大步骤,逐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6.论财政法的地位和功能的毕业论文 篇六

一、财政法的地位

自国家和财政产生以来,也就同时产生了以法律手段调整财政关系的客观需要。然而,在中国和外国的古代法上,虽有大量的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但主要由于当时的财政所依附的国家的专制性质,以及法律体系自身演化的历史局限性,诸法合体的古代法上不可能有财政法的独立地位。

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掀开了财政关系变革的新篇章。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新型的资本主义式的财政关系的确立。然而,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财政活动的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夜警国家”所要求的狭小区域,财政对行政的附属作用难以突破,所以,确立这种新型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集中在宪法和行政法之中。从部门法的定位来看,这一时期的财政法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张,财政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景气调整方面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财政逐渐摆脱对行政的依附,开始具备自己独立的品格,财政的权力性由此凸现。[1]调整财政关系的财政法的性质和职能上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财政法的行政法色彩逐渐淡化,而经济法的色彩逐渐增强。

关于财政法地位的理解,前苏联的情况较为特殊。由于当时的经济集中程度非常之高,所有的货币资金往来关系基本上都被纳入财政管辖的范围。除了财政部本身的活动外,经济单位、银行和保险机关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具有国家财务活动的性质。针对这种情况,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财政关系与资本主义时期相比已经发生质的飞跃,财政法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调整统一的资金货币往来关系。也有的学者认为财政法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行政法的一部分”或者“综合部门法”的观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财政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法律体系的结构中是否包括综合部门法等问题上。

从发展过程来看,苏联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的第五章就是预算法,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法的研究;1926年,库特利亚列夫斯基教授的《财政法》一书问世,“走出了第一步”;1928年佐格拉科夫教授的《行政财政法》一书出版,认为财政法是行政法的一部分;经1938-1940年的大讨论,苏联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公布了《苏联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研究提纲》,指出应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划分不同法律部门,财政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得以确立。[2]

中国建国之后,财政法学研究未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关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以及财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尚未得到认真的讨论。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学者自行编撰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之中,专列了比较详尽的“财政法”词条,并且在体例编排上独立于行政法和经济法,[3] 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依然还受着前苏联法学界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法学的发展和日益成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几乎所有的经济法学教科书中,财政法都被列为专门的一章;专门的财税法教材也主动将自己归入经济法体系之下;[4]可见,把财政法作为我国经济法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法学界目前的主流观点。

其实,不论是将财政法视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前苏联时期,还是将财政法视为经济法体系构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们都注意到了财政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如,前苏联学者认为,“苏联财政部系统中所包括的各种财政信贷机关间的关系,如果不直接与这些机关执行其职能——动员和分配货币资金,拨款,贷款,监督各单位遵守专款专用和节约国家资金的制度——相联系,则建立在国家管理的一般原则上,受行政法的调整……如果财政信贷机关作为一种进行财政活动的机关,作为一种受国家委托征集货币资金,对有关权力机关所批准的发展国民经济、教育和保健事业等措施进行拨款和贷款的机关,那么它们的活动以及因其活动而发生的各种关系,都由财政法调整。”[5] 这说明,行政法在调整财政关系方面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无独有偶,我国学者在论述财政法的属性时也实事求是地承认它与行政法的联系。如,有学者认为,国家的财政活动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作为行政范畴的财政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国家机关活动经费的需要;第二层次是作为经济范畴的财政活动,其目的在于调节社会经济;

两者虽然都涉及经济领域,但后者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更深层次。反映到立法上,前者主要是关于国家财政管理机关的设置与职权、财政管理活动的原则、程序和制度,以及财政管理机关与社会组织或公民在一般性收支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等,而后者所规定的主要是有关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些财政政策方面的规定。前者是国家进行一般行政管理的法律,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后者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法律,属于经济法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法律一般都由国家财政机关负责执行,很难区分哪些规范是经济法性质,哪些规范是行政法性质,也没有必要区分。[6]

的确,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财政法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原先属于行政法的财政法现在开始具有经济法的色彩。然而这种转变不可能十分彻底,财政法与行政法的联系是不可割断的。我们认为,行政法在财政法中仍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关财政职权的分配、财政行为的作出、财政救济的实施等,都必须遵守行政法的一般性规定。

从分类的标准来看,财政法的经济法属性往往不是体现在法律规范的外在形式,而是着眼于其内涵的价值取向和政策意图。这种宏观的政策目标必须借助现有的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争议处理机制等才能实现其功效。正因为如此,在财政法领域常常可以发现,有些法律规范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法律规范,但它在价值取向上又是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的。这些财政法律规范既可以称其为经济法律规范,又可以称其为行政法律规范,其“一体两面”的特征十分明显。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法律体系中无论将财政法归入经济法或行政法都不是一个妥当的结论。事实上,财政法既属于经济法,又属于行政法,是经济法和行政法交叉综合的产物。

二、财政法的功能

财政法的功能是指财政法在调整财政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功效。从学理上看,因为财政是财政法规范和调整的对象,所以财政法的功能应当区别于财政的职能。但从实践上看,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财政关系总是以财政法律关系的形式而存在,因此,财政职能的实现过程与财政法的实施过程在很多方面会出现重合。

在一定程度上,财政法是财政活动的一种外在形式,因此,财政法应当服务于不同历史条件下财政活动的内在需要。由此可以推知,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由于财政活动的历史基础不同,财政法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财政的主要职能是获取财政收入,满足以君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基本的分配需要。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财政纯粹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诞生出民主、法治等现代观念。由于财政权被定性为源自君权,因此,财政法的功能也就表现为通过强制手段,保障君权在财政领域的顺利实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财政的收入支出职能虽然依旧存在,但财政法的功能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于政府财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财政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防范政府滥用财政权力,损害人民的利益。财政民主主义、财政法定主义、财政健全主义、财政平等主义等,都是人民通过法律对政府财政活动提出的要求。尽管在资本决定一切的社会中,“人民”的范围实质上不可能扩展到一般的平民阶层,但是这一时期的财政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理念上,对中国的财政法治建设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没有经历真正的资本主义时期,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财政法也从未发挥过依民主机制规范政府财政权力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之后,虽然在经济上消灭了私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但在上层建筑方面,对如何保障人民行使政治经济权利重视不够。财政法理论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但实际上,由于缺乏正常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保障政府财政权力的运作仍然是首当其冲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主和法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财政法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说,财政法的功能应当从绝对服务于财政职能,转向对财政权力施加控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财政权力授予功能

在公共领域,任何权力的存在都会导致支配性的效果,影响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从权力的来源上证明其合法性。根据我国宪法,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任何公共权力的存在必须经过人民的授权。“授权”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而应该是精致的法律程序。从根本上说,由于立法机关是由人民或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法律的制定过程在理论上应当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此,当法律赋予有关机构一定的`财政权力时,应当视为已取得人民的授权。

财政法的授权功能在财政组织法中可以得到明显佐证。财政组织法的存在,不仅仅限于规范相关财政主体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在于依法授予该主体相应的职权。只有具备财政组织法上的依据,财政机关才能合法拥有财政权力。可以说,现代法治社会中,财政法的授权功能是财政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财政权力的存在作为前提,财政法的权力规范功能和监督功能都将失去意义。

财政法的授权功能最初表现为就具体事项所作的具体授权,这种消极行政的模式与自由市场经济时期的国家观是相适应的。财政机关只能在具体授权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越雷池半步。然而时至今日,随着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张,财政所面临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财政法的授权方式也不得不有所调整。如针对财政的经济景气调整职能,财政法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所有情况,具体授权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一般性授权才逐渐被立法机关所承认和接受。

2.财政权力规范功能

财政权力一旦产生,就必须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进行规范。财政法的规范功能主要通过财政行为法、财政程序法及财政责任法表现出来。财政行为法一般规定各种财政行为的前置条件、实体标准、程序要求及法律后果,财政程序法则专门规定财政活动的具体程序。至于财政责任法,它是通过负面的法律责任督促财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因而也能起到一种间接的规范作用。

除了规定标准、设置程序、负担责任之外,财政法还可以通过为权力划定边界而起到规范作用。例如,尽管一般性授权在财政法中越来越普遍,但并不意味着财政法对此完全放任不管。最起码的要求是,财政法应当为这种概括性权力设置上限。如果权力本身也是一种职责,那么下限的存在也必不可少。否则,权力就会真正成为不受约束的“利维旦”,对人民的基本权利构成现实的威胁。

当然,受认识水平的限制,规范只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某个既定的时点上,权力边界的科学性总是相对而言的。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找到终极真理,而在于确认一种不断追寻真理的机制。只要财政法切实发挥自己规范财政权力的功能,财政法治的目标就会一步一步接近。

3.财政权力监督功能

财政法的规范功能和监督功能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防止财政权力的滥用和失范。但在具体方式上,前者主要通过制定行为准则而实现,后者则有意设置一种外在的强制,督促财政机关切实履行职责。

7.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篇七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危机之后, 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开始重视财务管理, 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这是由管理的本质与特点所决定的。在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功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应用ERP时, 却对ERP中的财务管理存在错误的认识。本文从ERP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ERP具体应用实践的研究中认识ERP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呼吁大家正确认识ERP系统中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地位, 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开展ERP的应用与推广。

一、从ERP的产生看, 财务管理是启迪引擎

各种文献资料都将ERP产生的历史追溯到订货点时代。在计算机出现之前, 企业较为封闭, 制造资源矛盾的焦点仅仅是物料。生产中多余的消耗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首先是表现在多余的库存上。发出订单和进行催货是一个库存管理系统在当时所能做的一切。库存管理系统发出生产订单和采购订单, 但是, 确定对物料的真实需求却是靠缺料表, 这种表上所列的是马上要用, 但却发现没有库存的物料。企业派人根据缺料表进行催货。这种管理模式产生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913年由F.W.Harris提出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EOQ模型) , 第一次用数学方法试图解决管理问题。1951年, 管理学家戴克将帕累托原则 (即80/20法则) 应用于库存管理, 命名为ABC存货管理法。20世纪40年代初期,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库存物料随时间推移而被使用和消耗的规律进行研究, 提出了订货点的方法和理论, 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库存计划管理中。

从财务角度分析可以看出, 流动资产产生的效益显著低于非流动资产产生的效益, 而流动资产中存货占70%左右。存货的存在为企业管理带来了若干弊端, 如存货跌价损失、产品不适销对路、企业计划管理不善、计划不周全等。曾有存货是企业管理“万恶之源”的说法。制造企业计划管理的焦点就是发挥库存的作用和限制库存弊端的权衡, 于是计划管理问题就转变为确定库存水平和选择补充库存策略的问题。经济批量的订货点法成为最初的科学计划理论, 企业为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从存货的成本降低着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订货点法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后, 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对它进行讨论的文献也很多, 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库存模型曾被称为“科学的库存模型”。订货点法考虑安全库存和提前期, 对库存量与订货点进行判断, 当库存数量达到订货点的数量时, 就发生订货要求, 以保证库存物料满足生产需求, 这种方式适用于成品或维修备件等相对独立的物料的库存管理。20世纪50年代后期, 美国一些企业在计算机的支持下, 开始实行库存ABC分类管理, 根据“经济批量”和“订货点”的原则, 对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采购与生产过程采用经济批量管理, 从而降低库存, 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有效降低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经济效益。

存货管理是财务管理中日常管理控制的重点, 可以说, 财务管理是ERP产生的启迪引擎。

二、从ERP的发展看, 财务管理是动力引擎

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 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工业经济时代竞争的特点是产品生产成本上的竞争, 规模化大生产 (Mass Production) 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式。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大生产给制造业带来了许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不能准时供应或供应不足;零部件生产不配套, 且积压严重;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和难以控制, 劳动生产率下降;资金积压严重, 周转期长, 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 使得企业经营计划难以适应。总之, 降低成本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库存积压与短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 (APICS) 于1957年成立, 开始进行生产与库存控制方面的研究与理论传播。

“订货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 当时人们是为了解决库存控制问题而提出的。在这一时期, 由于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 在管理工作中, 它还仅仅是一种库存的订货点计划。其理论本身也存在诸多假设, 如订货点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物料需求与供应的连续稳定性。但是, 由于顾客需求不断变化, 产品以及相关原材料的需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往往是不稳定和间歇性的, 特别是在离散制造行业 (如汽车、机电设备行业) , 由于产品结构较为复杂, 涉及数以千计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生产和库存管理的问题更加复杂, 这使得“订货点”方法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其原因在于订货点法是在某些假设之下, 追求数学模型的完美。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 使得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和处理成为可能。财务工作者一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 尤其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954年10月第一次在计算机上计算职工薪金为标志, 开创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的新纪元。随后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从工资核算、材料收发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单项业务核算发展到企业财务业务的全面核算上。

同时, 为了解决订货点法缺陷,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美国IBM公司的管理专家约瑟夫·奥列基 (Joseph A. Orlicky) 提出把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物料, 并按照需求时间的先后 (优先级) 及提前期的长短, 确定各种物料在不同时段上的需求量和订单下达时间,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s Panning, MRP) 方案。

在这一背景下, MRP理论在订货点法的基础上开始兴起。这一技术理论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以产品组织生产的方式, 而将零部件生产与面向顾客订货的产品装配分离, 按零部件生产的提前期组织生产, 以便明显地压缩库存周期, 保证及时供货和降低库存。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 (APICS) 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了第一套物料需求计划MRP软件系统, 标志着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初步形成。

1970年Joseph A. Orlicky等人在美国生产和库存管理协会的学术年会上首先提出了MRP的概念和基本框架, 在时段式MRP基础上, 将生产能力作业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中,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 加入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 从而围绕着物料需求计划, 使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闭环系统, 从而克服了基本MRP的不足, 所以它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生产资源计划及执行控制系统。这就是由早期的MRP发展而来的闭环式MRP, 闭环式MRP将物料需求按周甚至按天进行分解, 使得MRP成为一个实际的计划系统和工具, 而不仅仅是一个订货系统, 这是企业物料管理的重大发展。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 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只要主生产计划真正制订好, 那么闭环MRP系统就能够很好运行。但这还不够, 因为在企业管理中, 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 它所涉及的是物流, 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 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 甚至造成数据不一致, 降低了效率, 浪费了资源。于是人们想到, 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 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减少数据间的不一致性现象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 要求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系统整体, 企业降低成本思路从存货走向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这使得闭环MRP向前迈了一大步。

1977年, 美国生产管理专家奥列佛·怀特 (Oliver W.Wight) 在MRP的基础上将MRP的领域由生产、材料和库存管理扩大到营销, 财务和人事管理等方面, 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体, 并首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MRPⅡ) , 随后由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 (APICS) 加以创新和推广。MRPⅡ在MRP基础上引入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 实现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 作为生产和库存的控制系统。从80年代推出MRPⅡ软件到90年代, 涌现出几百家专门从事MRPⅡ开发与销售的公司, MRPⅡ的应用也从离散工业向流程工业扩展, 不仅能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 也能用于化工、食品等行业。MRPⅡ成为一个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 以生产计划为主线, 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计划和控制的有效系统, 也是将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集成, 并使之畅通的动态反馈系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财务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的引导者, 降低成本从对存货的控制管理扩展到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各个角落。将资金流引入MRP真正激发了人们对MRPⅡ的热情。

三、从ERP的应用看, 财务管理是其发展引擎

MRPⅡ的兴起与应用, 为ERP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 Gartner Group总结了MRPⅡ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 (ERP) 的概念。

美国生产及存货管理协会 (现已更名为资源管理的教育协会) , 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解释是:

ERP是一种以会计为导向的信息系统, 该系统识别和计划企业范围内为接收、制造、发运和解决客户订单问题所需的资源。一个ERP系统和典型的MRPⅡ系统的区别在技术上, 例如, 图形用户接口、关系数据库, 在开发中使用第4代语言和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开放系统的可移植性。

ERP基本将企业所有功能集成于一个系统之中, 如生产、销售、人事、研发、财务等管理功能, 而且整合了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从APICS给出的解释不难看出:①ERP系统是以会计为导向的系统;②ERP系统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重;③ERP系统是对企业的所有资源作规划。这一点与典型的MRPⅡ相同;④ERP系统使用了许多20世纪90年代已经逐渐成熟的信息技术。

在1998年出版的《APICS字典》 (第9版) 中, 延续了同样的说法。但是在2002年出版的《APICS字典》 (第10版) 中, 情况发生了变化。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一词条的解释改成了两条。第1条解释和上一版一样;第2条解释则是“更一般地来说, 是一种在制造、分销或服务业公司中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为接收、制造、发运和解决客户订单问题所需的所有资源的方法”。而且, 删除了上述关于同义语的说法。另外, 除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一词条之外, 还特别增加了一个词条“企业资源计划”, 并以上述的第2条解释作为这一新词条的解释。

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竞争策略逐渐在转变:20世纪60年代表现为规模效益第一;70年代表现为价格第一;80年代表现为质量第一;90年代表现为市场响应速度第一;到了21世纪,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宏观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更给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和经营生产方式带来了空前的变化, 产品技术的密集性、知识密集程度在不断提高,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进一步发展, 全球生产、全球采购、产品全球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化、知识化、顾客化、竞争化, 企业确立起发展的新理念: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 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 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ERP正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展, 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

21世纪初, Gartner公司提出了ERPⅡ概念。指出ERPⅡ是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 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为了区别于ERP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关注, Gartner在描述ERPⅡ时, 引入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协同商务 (Collaborative Commerce) , 是指企业内部人员、企业与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作、电子化的业务交互过程。为了使ERP流程和系统适应这种改变, 企业对ERP的流程以及外部的因素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种对协同商务的更多的需求就是“ERPⅡ”。也就是说, 仅从企业内部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很落后了, 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来寻找控制成本的新方法, 采用新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才能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双赢, 取得持续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四、ERP与财务互相促进, 拓展了财务管理的发展空间

财务管理在促进ERP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 ERP的发展过程为财务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真正实现财务的完整功能。关于应用ERP之后, 对财务的影响, 前人已有很多论述。相关文献见表1。

对于ERP实施成功以后, 对整个财务系统功能的提升总结如下:

(1) 财务会计将整个企业所发生的交易事项记录下来, 而最终目的为编制对外发布的财务报表。在ERP系统下, 由于其拥有整合的应用系统与数据库等功能特性, 使得上述财务会计工作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如会计期间一过就可快速进行结账工作并尽快编制财务报表。

ERP系统具备EDI能力, 可更有效率地与客户、供货商沟通, 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 (如销售订单处理等) , 部分财务信息可以通过Web方式收集和发布, 例如Oracle提出的应用系统的ICA结构 (网络计算体系) , 就是这方面的应用。

(2) 成本会计依据成本信息的需求而决定成本标的 (Cost Objects) , 进而依据成本会计制度计算其成本, 最常用的成本为产品、成本中心、部门、客户订单与利润中心等。

ERP系统具有整合性与实时性的特性, 我们可随时取得目标成本的最新成本信息, 以满足决策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是一种较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是先将资源成本分派到作业, 再将作业成本分派到目标成本, 便于企业更精确地核算成本。大部分ERP软件包已具备此功能。

(3) ERP系统对管理会计最大的影响, 在于ERP系统的整合性与实时性, 其可适时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实时信息。如实施ERP系统后对存货管理的影响。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存货账上数字与实际存货符合率提高为98.5%;存货水平降低20%;接单到交运的循环时间由21天降至不到24小时。

在信息提供效率方面, 会计人员可在极短时间内, 根据管理者需要产生实时报表;在信息内容方面, 由于ERP系统记录了交易详细数据, 所以可向管理者提供较详细的信息。

经由组织结构的设定, 可针对不同营销地区、不同的业务范围、集团企业的个别公司或整个集团企业来产生合并报表, 以进行全球化的利润管理。

ERP完善了财务计划的核心作用, 即在于分析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并帮助作出必要的调整。这在传统财务系统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利用总账和财务分析模块, 可以做到公司级和部门级的预算和预测, 还能支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分布式的预算生成。利用财务分析模块, 企业各层次员工及外部有关人员在得到授权的前提下, 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更复杂的财务分析可以利用在线数据分析处理工具 (OLAP) 进行多种角度的数据建模。例如, 可以将销售数据分别按照地区、产品类别、销售人员进行比较, 对影响销售的各个因素 (如价格) 进行敏感性建模分析, 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ERP成就了预算管理的全面实现。预算管理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它包括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 通过预算为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提出经营目标, 使之明确自己在预算年度内的努力方向。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能够以成本为基础, 以现金流量为核心, 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 控制资金的流向, 偿还到期银行贷款, 保证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

(4) ERP系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但在审计轨迹方面, 却是相当完整的。由于ERP系统对于交易数据有完整的记录, 当稽核人员对财务报表之某科目余额有疑问时, 可用“回溯挖掘 (DrillDown) ”功能, 从该科目的总分类账追溯至明细账, 再由明细账追溯到每笔交易, 进行检索, 从而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

(5) ERP系统对会计人员角色的影响。ERP系统搜集各项交易数据后, 即依企业在ERP系统所设定的参数与所选择的企业业务程序, 来进行运算、处理与分析, 进而自动产生供管理决策参考的相关信息, 管理会计人员不需再搜集、处理与分析数据。

有鉴于此, 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 应由原来的交易记录者、报表编制者, 转变为企业决策者的咨询伙伴, 以协助企业决策者取得与运用ERP系统所产生的信息。

内部稽核人员方面, 传统的稽核业务较着重于正式的会计控制功能。然而, 在新信息技术之下, 企业内部控制从以财务会计为主的内部控制扩大为企业整体营运的内部控制。因此, 内部稽核人员的新使命将以有效提升企业价值为未来角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 ERP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 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 目标是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 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 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 提高客户满意度。ERP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处理等各类功能和方法集成为一体, 使企业实现面向供应链的管理, 并为企业随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提供支持。ERP打破了原来职能式的组织模式, 采用业务流程管理模式, 必将为财务业务的流程再造铺平道路。

可以看出, ERP系统中包含财务管理的功能与职能, 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与方法, 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与销售、供应、生产等各项管理工作集成在一起, 成为一个一体化的、高效率的经营与运作系统。财务管理则是ERP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财务管理中以货币价值形式来表现企业经营活动、物资运动的成本与核算系统, 还是财务管理中纯粹的投资、融资处理业务, 都是ERP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实上, 企业经营运作中必要的销售、生产、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等各职能, 均是ERP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企业资源计划所包括的资源, 不仅仅是财务资源, 片面强调资金流, 难免挂一漏万。因此, 我们在应用ERP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ERP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摘要:能够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最新发展的就是ERP, 其通过共享的数据流和信息流, 成为对企业过程进行集成的综合软件包解决方案, 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ERP在我国的应用已经从概念的炒作走向普及。但是, 由于财务电算化早已深入人心, 再加上我国财务软件公司的推波助澜, 导致人们普遍对ERP与财务管理关系混淆。本文从ERP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ERP具体应用实践的研究中认识ERP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呼吁大家正确认识ERP系统中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地位, 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开展ERP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认识

参考文献

[1][美]阿妮塔.S.霍兰德, 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杨周南,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傅元略.价值管理的新方法:基于价值流的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 2004 (6) .

[3]吴斌, 陈小寅, 王华.基于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4) .

[4]汤从虎.浅析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6) .

[5]D Desormeaux.New World Order[J].CMA Management, 1998, 72 (8) .

[6]R Michel.Spreed without Sacrifice[J].Manufacturing System, 1998, 16 (10) .

[7]K Cyrus Hadavi.Why Do We Miss Delivery Date[J].Industrial Man-agement, 1996, 38 (5) .

[8]R Scapens.SAP: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Accountants[J].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8, 76 (8) .

[9]R Cooper and R Kaplan.The Promise-and Peril-of Integrated Cost System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4) .

8.企业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篇八

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以及本企业特点个性,在企业内部新形成的共同信念、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通过潜移默化、无声地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和职工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本企业绝大多数职工能自觉接受,从而取得共同语言,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为企业发展而团结奋斗。我国不少企业或“老字号”企业能够经历几十年、上百年仍保持青春不变、盛名不衰,其实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北京同仁堂医药企业虽诞生于300年前,然而至今仍能享受盛名,与其“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随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独特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这种经营理念是其在中药行业争雄的诀窍,也是其反映商业道德和强调质量的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建立和塑造了符合时代要求并从本企业文化实际出发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如,中煤矿建的“干一项工程,树一面旗帜,创一方信誉,交一批朋友”、“优质高效建一流工程、文明施工创健康环境,预防为主保安全生产,依法治企促企业发展”;广西右江矿务局有限公司的“安全压倒一切,生命至高无上”这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意义和影响已成为激励全公司员工的精神力量。

坚持理念塑造,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职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促发展”。它好似一种“粘合剂”,有利于干部职工的团结,有利于减少企业内耗,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聚力,使企业、领导、职工三者融为一体。企业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经营理念、共同价值观、共同道德行为取向,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凝聚点,能够使职工产生共同语言和集体荣誉感。同时,积极延伸“以人为本”文化理念,探索情感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党的关怀、企业的温暖、领导的关心、老人的柔情、工友的真情、家属的温情和孩子的亲情,对职工进行入耳入脑的亲情文化教育。我们可以把企业文化力比作一部发动机,发动机转速越快,辐射力就越大,车轮的速度就越快。同理,企业职工的凝聚力越强,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加强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就等于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突出企业特点和创新理念,培育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门科学,决不只是提出几个口号而停留在纸上,也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词句,更不是靠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必须根植于企业的土壤之中,并且能够在本企业生根、开花、结果,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经调研广西右江矿务局近年来,转型升级之所以走在了全国煤炭系统的前列,发展迅速,离不开企业精神做支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近几年,广西右江矿务局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如饭堂文化、井口文化、亲情文化、节日文化等,已经成为公司的亮点和品牌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体现了广西右江煤炭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追求卓越、优质高速、奉献精品、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尤其是《右江》报纸的出版发行,更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是广大职工工作和学习以及反映心声的园地和良师益友。

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而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创新,恰恰是最难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建立学习型企业、知识型职工的理解,搭建好的领导团队,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建立起激励机制,并不断进行调整提高。要把“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扎根矿山、热爱煤建、爱岗敬业、尽职奉献”作为企业职工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要把安全文化作为重点文化,要培养职工安全理念,正确应对危险局面,不断提高安全素质。要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安全文化建设,让每一个职工向“我要安全”靠拢,从而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要把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不是急风暴雨式的而是以稳妥的、实在的、人们能够接受并且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开来,这样才能深入人心。

如何让企业文化达到树形象、鼓干劲、强实力、增效益,职工安居乐业,人人奋发向上的目的,起到凝聚力量、抢占市场、推动和促进加快企业发展的作用,还需要众多同仁志士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都需要创新。因此,企业的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加快步伐,增加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真正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文化大格局,以利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初中高中数学公式大全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手工教案《装饰花瓶》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