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大纲

2024-08-30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大纲(共8篇)

1.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大纲 篇一

《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西湖小学

宋子琦

教材分析:

《城市美容师》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让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把写生与想象结合,通过以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表现、想象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人物速写技法,进行动态人物写生练习,为下节课创作城市美容师做铺垫。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环卫工人的着装、使用的工具等职业性质。

2.学生掌握记忆画,特别是能抓住人物的动态及着装特点进行描绘。3.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美德。

教学重点:画出环卫工人的职业特征,及在劳动时的记忆画 教学难点: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动态来进行刻画

教学准备: 课件,道具、画纸、彩笔、油画棒 教具准备:教本,教案,范画,粉笔,黑板擦。

学具准备:人手一份铅笔、橡皮、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每当刮风下雨,我们在温暖家中的时候,每当灯火通明,我们漫步街头欣赏美景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群身影却在忙碌!他们是?

生:环卫工人 师:是的,她们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城市美容师”,她们每天穿梭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辛 勤的劳动换得城市的干净和整洁。

2.板书—城市美容师

二、观察分析,方法指导

1.请两名学生上台模仿环卫工人扫地和擦桌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环卫工人日常工作时的姿势是怎样的?

2.小结:迈着小步,前倾弯腰,手持工具或扫地或擦洗或捡拾垃圾。

3.小组合作:用小纸片拼出一款工作中的环卫工人,适当画出手握工具的样子。(3分钟)4.矫正学生作品中错误的地方 5.方法指导: 教师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学习“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

三、讨论交流,小组讨论:

1.环卫工人的着装特点? 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帽子等 2.环卫工人常用的劳动工具? 扫帚、拖车、火钳等 3.环卫工人常出现的地方

大街小巷、生活小区、马路边、垃圾处理站等 4.欣赏同学优秀作品

四、作业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画一幅环卫工人做卫生的记忆画。可适当添加环境背景,抓住人物的动态、着装特点进行刻画。

五、展示评析: 互评、师评

1.环卫工人的特征是否明显,劳动时的动态是否正确

2.背景添画是否合理。

五、课后反思:本次活动能激发学生关心我兰州市的美好形象,愿意出力的情感。激发学生共同来关心兰州市形象,大家一齐出力的情感。但是,学生对环卫工人、绿化工人、保洁工人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面不广,显得兴趣不足。因此,活动有些平淡,建议这些图片必须是学生收集的,学生了解的,这样,学生在讲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有激情。

2.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大纲 篇二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因学科涉及面广及不同的办学背景,各院校的专业办学方向也存在着差异。有偏重于区域经济、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区域与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建筑领域拓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学科领域,强调社会、经济知识与建筑、工程技术兼容并蓄的“城市综合规划”;以及依托传统的建筑学学科优势,培养具有较强空间形体设计能力的以“城市形体规划与设计”为主导方向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学科,其专业知识和工作内容的跨度越来越大,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微观的局部地段设计,从城市问题的研究到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约翰·M·利维曾经指出,城市规划的存在是因为城市中存在大量的相互关联性和复杂性,城市的健康发展就在于种种复杂关系的顺利协调。

建筑是城市中的复杂要素之一,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显性要素。建筑设计在不同的城市规划专业办学院校中因办学方向不同其所处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依托于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中,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院校甚至实行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同基础教育,即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2~3年内与建筑学专业学生一样接受相同的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规划意识、掌握城市规划理论和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具备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其规划管理与研究工作,并具有参加区域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工作的能力”。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全面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已经逐步摆脱了原先的“粗放”模式,进入了一个追求品质及实质内涵的阶段,城市规划专业办学也应该由原来的“在建筑学基础加点调料”的方式转向系统地对专业实质内涵的研究,进而明确培养优秀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人们认知城市、感受城市的最重要的载体。在系统研究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思路后,我们认为: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基础之一,建筑基础教育将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1。一方面,阐述了建筑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脱胎于建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办学院校),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城市规划专业基础包括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决不能以建筑学基础取代城市规划专业基础。

1.2 建筑设计对学生把握空间具有奠基作用

城市作为一个巨型系统,承载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抛开社会、经济等软质系统,城市的硬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它对软质系统的运转提供了支持平台。因此,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让学生认知并最终驾驭城市空间。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个目的并非易事。人类的学习规律及认识规律往往是从小到大、由简及繁、从具象感知到抽象认识,学生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认知及学习才能最终把握复杂的城市空间。

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和活动,这是容易被认知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认知建筑空间来理解什么是“空间”,进而逐步认知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是为特定的功能、活动及心理需求提供空间支持的过程,掌握建筑设计中空间塑造手法正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未来驾驭城市空间的基础。

1.3 建筑是体现城市规划艺术性、技术性的重要表征之一

如果说城市是一支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那么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个音符。城市空间的艺术往往是靠一幢幢建筑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反映出来的,城市建设的技术性也往往反映为一幢幢建筑的建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是重要的政府行为和公众活动。作为精神层面的城市形象塑造,需要满足公众的艺术审美需求;作为物质层面的城市营建,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城市规划低年级的专业教学中,很难以“城市”为对象让学生把握城市空间创作的艺术性及技术性,而对此要求极高的建筑设计正是学生把握复杂对象的基础训练途径。

2、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2.1 内容设置

对城市规划的学生而言,应如何认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什么样的建筑设计知识以及应具备怎样的设计能力?城市规划的专业特点对建筑设计教学的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提出了不同于建筑学专业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以往的建筑设计的类型学教学方式——从单一空间的住宅、到重复空间的幼儿园、再到相对较复杂空间的展览馆、旅馆等等,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是就建筑论建筑。教学内容局限在建筑空间、功能及形体的研究上,建筑设计条件与设计任务书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没有设计条件的概念,不去考虑城市规划管理条件的制约与限制(以及提供的可能性)。学生往往依托较为感性的形象思维着手设计,缺乏理性思维的分析,致使学生在高年级规划课程的学习中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这种教学体系忽略了建筑设计的很多根本问题:比如如何思考建筑的功能定位、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容积率,为什么建筑的高度有这样的要求……该课程的设置无论是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还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建筑学习,其局限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时比设计空间本身更为重要。

未来学生将不仅仅是设计者,同时有可能扮演管理者、经营者的角色,所以在建筑教学中,应将设计的平台建立在城市的背景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形式创造和功能组织。

我们认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课题应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内容衔接起来,让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去理解建筑设计实质上是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下展开的创作。

课程内容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展开(图1):

⑴城市规划管理条件下的建筑设计

老师给出上位规划条件,学生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给定地段的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分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在规划管理条件的限定下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并完成一个小型建筑设计。

⑵建筑计划之下的建筑设计

我们在此引入了“建筑计划学”的基础内容。建筑计划是衔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业成果以“建筑计划书”的形式出现,内容包括“建筑策划报告”和“建筑设计任务书”。要求学生在规划管理条件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同时查找同类项目资料做类比研究,完成策划报告,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建筑规模,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并依此进行详细的建筑设计,推敲建筑的空间、功能、形体等,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⑶建筑设计方法论教学

按照建筑设计的主要方面,以“切片”解读的方法来强化“方法论”,对场地、空间、行为、结构、材料、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深入细致地学习建筑的设计方法。具体环节包括:建筑设计与场地支持、建筑空间与行为支持、建筑建造与结构支持、空间建构与材料支持、视觉意象与形式支持(具体内容见第八期系列教改研究6)。

2.2 教学组织与学时安排

上述三个环节分别安排在第4、5两个学期,其中1、2两个环节安排在第四学期(二年级下),完成两个建筑设计的同时,插入若干小型建筑的快题训练(快题环节教学明确给出建筑类型);第3个环节设置在第五学期(三年级上),完成五个片段性质的小型设计之后,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中型公共建筑设计或一定规模地段的城市设计(重点把握地段中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单体设计及相互间的空间关系研究)(图2)。

2.3 课程衔接

在进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基本技能、设计思维与规划思维的学习。学生在初步具备了设计的基本能力及掌握了对事物的专业认知方式后,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学习阶段。其中《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思维方式,并逐步习惯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工作方法。在教改后的建筑设计的学习中,需要通过调研、分析、规划、策划、设计等环节,主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进行相应的规划条件制定与建筑策划工作,这些知识都是在《城市规划思维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本阶段的建筑设计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同时具备制定规划设计条件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两个学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尝试以“方法论”教学取代以往的“类型学”教学,在建筑设计的课题设置上,首先以功能简单、面积规模小的建筑引导学生进入建筑设计的学习,进而以“切片”解读的方法来强化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将场地、空间、结构、材料以及形式等系统进行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并达到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较复杂的建筑设计的水平。至此,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各种类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结合《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学生已具备认识城市、理解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等专业能力,进入到高年级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规划思维已初步完备(后续课程为居住环境规划设计)。

总体来看,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认知规律方面符合“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符合“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知识学习规律,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改创新点

3.1 以城市规划专业视角展开建筑设计教育

教改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强调建筑不能脱离城市而孤立存在,要求学生理解建筑的存在是有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支撑的,它同城市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关联,一并被纳入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之中。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入门教育环节引入“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在“城市规划管理条件下的建筑设计”环节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城市的层面对基地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在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在做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工作是今后城市规划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具体辅导将城市规划专业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逐步传递给学生。

在随后的“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环节中引入“项目策划”的概念,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分析课题,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为复杂背景下的特定地块寻求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并依此提出创造性的设计理念与方案。

在教学中,始终要求学生建立起一套整体设计思想,掌握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认识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设计”的能力,使学生不仅仅会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何去做及为何要这样做。

3.2 变被动设计(单纯的空间赋形)为主动设计

以往的建筑设计教学多为教师提供设计条件与建筑设计任务书,包括具体的建筑性质、各部分功能空间的规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有时甚至包括建筑的形式特征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往往只需要去考虑如何按要求完成空间的组合与空间赋形,学生在完成设计之后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教改后的建筑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知道怎样做一个建筑设计之外,还应该知道为何而做与应该做怎样的设计,教师不是简单的提供建筑单体任务书和各项指标,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研究,学习建筑设计指标的测算及确定,掌握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方法。学生变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能在城市的站点进行“where?”、“what?”、“how?”、“why?”的思考,而不是在别人确定设计条件之后的单纯创作。

3.3 尝试以建筑设计方法论展开教学

以建筑类型组织建筑设计教学是目前大多数建筑类院校所采用的教学组织方法,课程的主体是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建筑设计课程,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学”教育的趋向,强调的是不同类型建筑设计的实践,对学生系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法”不利。同时,缺少一条符合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要求的主线加以串联。这种教学方法耗时漫长,大学五年不可能学完所有的建筑类型,只能指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一时刻“悟”出建筑设计的方法。然而,建筑设计只是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之一,没有足够的学时供学生去按部就班的学习建筑设计。

因此,在我们的教改中,不以建筑类型组织教学,而尝试以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来组织教学。通过“切片”解读的方式将场地、空间、结构、材料以及形式等系统进行剖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以专题形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建筑设计的普遍性要求,理解建筑并非是简单的物质空间,它与社会、心理、行为、材料、结构、视觉艺术、城市环境、基地条件等具有复杂的关系。以方法论展开教学正是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规划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全面的建筑设计能力的一种尝试。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1 重点

1、在建筑设计的启蒙(入门)教育中融入规划管理条件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要求,初步掌握规划设计条件的制定要点,并在该条件要求下进行建筑设计;初步掌握小型建筑设计的方法、程序。

2、在建筑设计的强化过程中融入建筑计划学概念,拟定建筑设计任务书。了解建筑功能定位与城市规划、市场之间的关系,了解建筑项目策划的基本要求;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并指导后续的建筑设计;进一步掌握功能较为复杂的中小型建筑设计方法、程序,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3、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始终强调“方法论”,在建筑设计的第三阶段尤为突出,以专题形式展开建筑设计方法论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建筑设计的实质。

4.2 难点

1、专业的认知规律与人类习惯的学习规律之间的矛盾。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课程体系由易到难的安排符合人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基本规律。但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所涉及专业知识面宽广,体系庞杂。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强调的是对专业的认识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城市的认识。对城市的认识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层面到低层面、由表及里、自上而下的规律,这样才有利于系统的、整体的把握城市。合理的“认识论”是下一步建构“方法论”的基础。

2、合适的用地选择。由于适用于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课题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在城市中寻找规模、性质均合适,环境相对单纯的实际项目用地非常困难,因而在具体教学中,课题基地的选择是经过一定的调整与假设的。

3、合适的建筑类型确定。我们强调方法论教育取代传统的类型学教育,但在具体的建筑设计教学中,课题必然会承载于某些类型之上。如何恰当的把握,一方面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为用地确定适合的建筑类型,另一方面则要避免学生盲目的确定建筑类型,这是教改中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难点。

4、设计辅导教学的挑战。强调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学的建筑设计,往往会导致学生通过实际调研与分析之后得出多样化的结论,落实在建筑设计上就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题目,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出现多种可能的建筑类型和设计方法,这对辅导教师的能力及经验是极大的挑战,也要求教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

5、结语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系统调整了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为更系统的展开专业基础教学,压缩了建筑设计教学的学时及内容,引入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建筑计划等概念,强调以“方法论”取代“类型学”的建筑设计教学。该教学改革迄今已实践了三届学生,从教学效果来看,在培养学生建立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与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变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研究内容将在后续的专栏文章中专题阐述。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育在很多问题上值得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系列文章的抛砖引玉,引起对我国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

[4]约翰·弗里德曼[加].北美百年规划教育[J].城市规划,2005(2)

3.“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三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城市化;第二部分讲述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重点内容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表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并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采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新课:上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将城市作为一个点来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

展示“民工潮”和“春运”等有关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目前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由乡村演变而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一部分人离开乡村进城务工,有些人会在城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会逐渐增大,这样的发展及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

提问:什么是城市化的含义?(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人口城市化——较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地域城市化——较大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投影展示:图2.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等级升级的城市以及新增的城市。

提问: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请问这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投影展示: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分析说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即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从以下三方面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这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提问: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有哪些?(推力和拉力)

教师指导看课本图2.17,提问图中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过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了,才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5“世界城市化浪潮”。

投影展示: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教师讲解:(结合图2.18讲述,注意强调图中几个关键时间)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缓慢。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工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投影展示图1。

提问: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哪个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哪个快?(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归纳总结: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过渡:城市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现象——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教师讲解:在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城市的小城镇、非大城市区或远方较小的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叫逆城市化。城市出现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的过程,叫再城市化。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

承转:城市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特点有哪些?

投影展示: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

提问: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是怎样的?(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动手设计表1,教师进行点拨)②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③看图2.23“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英国、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归纳总结: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在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3并读图思考,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目的是了解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投影展示: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分组合作探究,填写表2。

案例探究:阅读课文P33~34“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思考以下问题: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何时达到高潮?此后为何发展缓慢?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结合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⑤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如何?(指导学生看地图册,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解释,并补充说明)

4.城市化教学设计 篇四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承转过渡:读图6.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5.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篇五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 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共3页第1页 城市空间结构

层面共同努力,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怎样让我们的地球成为所有人和谐生活的美好家园。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城市与环境。

【活动】:展示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图片。石家庄市正在进行三年大变样工程,可以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市共计有近一千万人口,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那么由此大家能否概括出城市的概念。【教师总结】:城市首先聚落,是居民聚居地,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所以城市的定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我们把与城市相对应的聚落形态称为农村,那么与城市相比,城市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够成为城市,有些地方却相对形成农村呢?这就和区位有关

【讲述】:区位顾名思义,是一个空间范畴的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空间关系。那么城市区位是指:某一城市与它所处位置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空间关系。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以我们石家庄市为例,位于冲积平原地区所以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因而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活和居住;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所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有多条铁路线在此交汇因而交通便利;周边县市有矿产资源因而利于发展工业,这些要素都是石家庄的城市区位因素。当然不同的城市还会有其他不同的区位因素,如首都北京主要依靠政治因素,港口城市大连主要依托海上运输,在一个城市的众多区位中会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这样的区位因素成为城市的主导因素,它的发展变化会突出影响该市的发展。

【活动】:分析过了城市的区位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大城市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会形成较大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承转】:在分析完城市的外部要素后,我们来看看城市的内部特征。人们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那么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展示石家庄城市规划图)。请大家看这幅我市的城市规划图,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供居民消费购物的商业用地、居民居住的住宅用地以及市政用地和工业用地等。

【活动】:为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一城市里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展示石家庄市地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位于市中心的地区主要集中了东购,北国商城等大型购物中心,在一环附近是许多生活区,居民区,二环外是工业区。那么城市土地的利用有哪些特点呢?翻开课本30页看图2-4说说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商业区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比重最大;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结束语】: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

共3页第2页 城市空间结构

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 二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地形, 气候, 水文

经济地理区位:政策, 交通, 历史文化, 矿产资源开发 三城市土地利用

教案设计中的反思: 什么是”城市区位”与城市形成原因能否等同 2怎样利用课本中的”活动”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6.城市之肺---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执教者:奉永妮

教材简析:《城市之肺》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条理清晰。课文按逻辑顺序,先是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让城市更适合人们生活,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有着很大的作用,被人们当做“绿色卫士”、比作“城市之肺”。但在它们为人类带来欢乐和健康时,他们自己也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袭着。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抗污染能力很强的树木,由此告诉我们在绿化城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树木所具有的特性,使他们在城市中更好地发挥“肺”的功能。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选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行文严谨,用词准确。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噪音、郁郁葱葱、茸毛、黏液、蔓延、痢疾、侵袭、心旷神怡、未老先衰、榆树、椴树、槭树”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城市树木花草是“城市之肺”,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3.巩固学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明白树木花草对城市的巨大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提高学习说明文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件事情——屏住自己的呼吸,坚持一会儿,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谈感受,师顺势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读词语(指明读——齐读)2.浏览课文,并解答“城市之肺”指的是什么。①生浏览课文

②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板书

3.以“绿色卫士”的“卫”作为切入点,结合课文说说城市为什么需要树木花草这些“绿色卫士”。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由“最”字切入,体会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扰乱人们的工作和休息的严重性,以及城市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两种,文中列举出来的是急需解决的,还有垃圾多、灰尘污染等问题,进而了解到城市需要树木花草。(展示图片,直观感受)

4.树木花草究竟有哪些作用可以“卫”城市?它们是如何发挥“肺”的功能的?

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②全班一起交流归纳。预设:

1.调节城市空气、降低灰尘污染。(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准确

2.消灭细菌(课文第三自然段)明确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抗击风沙侵袭、减弱噪音、保护土壤和建筑物、调节气候、维护健康。(课文第四自然段)

小结:正因为它们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说——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他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5.体会“伤害”,感受“无私”

过渡:这些树木花草在城市里尽它们所能地帮助着人们,可殊不知,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它们也受到了伤害:

一棵榆树,生长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长在城市里,它的寿命却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树,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里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

①明确这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

②感受树木受到的伤害,课文用了什么词语来表示。③树木受到的伤害,课文用了什么词语来表示?(指名回答)④树木还受到了哪些伤害?(指名答)

⑤读课文中描写树木受到伤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觉得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⑥既然树木花草也会受到伤害,那我们在绿化城市时应该怎么做呢?(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三、课外延伸

课文中只列举了一部分树木的特性,还有很多树木的特性我们都不清楚,大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有选择性的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城市之肺

打比方 ↓ 形象、确切

树木花草(绿色卫士)教学反思:

上这一节课所花的准备时间看起来与我上过的全部的课所花的时间长度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不管上课的内容是什么,上每节课都是从备课到试讲再到上课的,过程并没有什么不同,自然所花的准备时间应该也没有多大出入。只是这应该也算得上是我准备时间最久的一节课。

这是我上的新授课里面的最后一节课。在这之前,我一直观摩原任课老师、优秀教师的课,学习、借鉴其优点,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自己尝试着上课,然后听取老师的评价及建议,这是在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准备,不也是再为这节课做准备吗?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条理清晰,而且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并且熟悉了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于是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也正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我在这节课中则只需引导着学生,在学生不能阐述清楚时适时提点,在需要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整堂课从课堂伊始的小游戏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学生都表现得比较活跃,当我抛出了问题后,都认真的进行了思考,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积极地发言,在指导下得出结论,确定最合理的答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这也可以说得益于我们彼此的了解、熟悉,以及这个学期一直在不断摸索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7.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大纲 篇七

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是城市规划师的培养母机,其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师的职业素养高低。在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引入GIS课程是城市规划学科自身进化和变革的需要,为此,有学者曾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引入GIS技术以辅助规划方案设计[1],也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如何在城市规划知识体系中设置GIS课程[2],还有学者编撰了专门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GIS培训教程[3]。尽管有这些教学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如对GIS的重要性认识不足、GIS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等。就此,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GIS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城市规划专业GIS教学改革方向,以此为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2 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GIS教育作用的认识

1)CIS是城市规划技术平台的主流发展方向。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验来看,有不少世界知名建筑院校(如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系、美国依里诺斯大学规划系等)均把GIS的重要性置于CAD之前[4,5],普遍认为GIS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主流技术平台。

2)GIS是实现规划与管理信息化的高效途径。GIS参与城市规划包括两大环节:第一是辅助城市规划方案设计,第二是规划成果数字化管理。由于GIS天生就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因而在后一环节具有与生俱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特性。而目前在我国占主流的城市规划软件体系(如CAD,3 DMax,PhotoShop等),则很不容易进行空间数据集成。

3)GIS是城市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技术保障。可以注意到,当下城市规划的内在追求渐渐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中摆脱出来,其逻辑逐渐从“形态设计”摆渡到“做怎样的形态设计”和“为什么是这样的形态设计”。在此过程中,GIS作为一门具有当代主流IT技术支撑的技术系统,其深层逻辑结构和模型方法对城市规划(尤其是对方案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具有相当的保障作用。

4) GIS是塑造规划师理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传统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绘图能力但忽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GIS理论与实践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开设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手段。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的理解和软件的应用,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数字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更加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规划师所必需的思维品质。

3 高校城市规划专业GIS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3.1 教学理念革新:通过GIS培养未来规划师的逻辑思维和空间分析能力

城市规划GIS教学理念的革新分解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GIS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效空间信息提取能力、科学理性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和价值中立空间决策(规划)方案制定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师;2)执行层次:通过GIS和遥感技术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量化空间分析能力;3)技术层次:通过GIS专业软件的实践应用和城市规划专业模型的开发,培养学术的工具使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2 课程体系改革:两必一选多节点构造城市规划专业GIS立体课程网络

在目前我国多数建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一般只开设一门GIS专业课程(有必修也有选修)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两必一选多节点的GIS立体课程网络体系(见图1)。两必指两门必修课,一选指一门选修课,多节点指多门课程设计课。具体来讲,两门选修课分别为《GIS原理》理论课和《GIS软件应用》实践课。选修课为《GIS程序设计》,专门为具有开发城市规划专业分析模型兴趣的学生开设。多节点指在高年级的几门设计课当中融入GIS应用,如居住区规划设计GIS分析、城市总体规划GIS分析等。

3.3 教学内容改革:理论基础—软件培训—课程设计融合形成进阶式课程模块

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具体化,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包括:理论基础、软件培训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理论基础部分需要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不需要达到GIS专业学生的深度和要求。软件培训部分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的基本操作为核心,注重与前述理论知识体系的衔接与交互,需要深入实践的内容包括:GIS数据库操作、GIS坐标体系的定义、GIS空间分析、遥感数字图像解译等。

3.4 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软件融合、工程与教学融合构建系统融贯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重点包括:

1)通过软件演示理论,实现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如GIS的栅格数据模型和矢量数据模型就完全可以通过GIS软件进行直观演示;

2)通过工程实践督促学生动手,实现工程与教学的融合,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课程设计中就可以借助GIS平台实现规划方案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模型化。

4 结语

GIS是城市规划技术平台的主流方向,是实现规划信息化、保障城市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的功能,所以它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城市规划GIS的教学改革需要首先在培养理念层面进行革新,取得一致的重要性认同。在此基础上可建构一个由“两必一选多节点”组成的有机课程网络体系,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革新实现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创新,以此保障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摘要:从城市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作用,提出了高校城市规划专业GIS教育教改方向,为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革新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红红,王成芳.将GIS和RS引入城市总体规划教学的尝试[J].规划师,2007,23(11):55-58.

[2]王成芳,黄铎.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J].规划师,2005(4):55-58.

[3]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周昇,缚龙.英国GIS高等教育与城市规划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1(3):13-15.

8.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参数化设计;创意;形态;桥梁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创意产业中参数化艺术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298)研究成果。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桥梁设计在当代的景观教学中往往都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对抽象的艺术造型进行实验性摸索的内容,这给设计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数化设计中的流动性、连续性、自由性、复杂性和分离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赏者有了非同寻常的视觉体验,突破了一般建筑作品在造型上的局限性。新材料的应用与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也可让设计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思想,也使整个作品具有智能化的伸张性、可观性、可塑性,亦使环境的内在关系和现实关系得到融汇,增强了现代感和艺术感。

参数化的概念是在当代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较新的内容,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学生们对参数化设计的概念也颇为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青睐于此,同时也使人们多了一个可以操纵的系统。目前参数化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参数化设计在桥梁创意设计建模过程中的有效性

参数化设计在桥梁设计的初步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轻松灵活地对桥体结构设计进行建模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优化设计方案,并且在参数之间建立新的数值关联,实现拓扑约束关系,适用于方案指出的模型修正和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进行多样方案的生成,这样就能在设计效率和设计周期方面更加高效和有效。

(二)3D打印技术在桥梁创意设计中的辅助表现

目前3D打印技术还只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迅速地扩张到各个设计领域,它试图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可视世界的感受,表达设计者的思想,表达艺术的超越性,去创造“纯粹的艺术”“纯粹的抽象”,从而体现新时代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以后的设计创造了无限可能。

一、参数化设计在景观教学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参数化设计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建筑设计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外相当一部分知名设计师都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国内各高校在某些教改课程中也逐渐引用了参数化设计的一些手法来辅助教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先锋设计师都开始重视参数化设计方法。概括来说,参数化设计下的建筑是一种连续的形体,在技术性的控制下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分析,以至于将方案发展成为一种由概念到具体的、以建筑或形态为视觉实体的结构要素,并且存在巨大的可变性、复杂性、定制性的“独特”形体。

二、参数化设计的逻辑性

参数化设计是为了在技术上解决建筑设计这一综合矛盾体。但是在面对建筑设计的复杂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选择参数,并设定参数关系。在构建参数控制模型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参数关系的建立。

(一)形态逻辑

参数化设计中的形态逻辑是指将某些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组织性的形态通过设计思维来进行重构,得到可以控制建筑形体组织参数和表现形式的参数,进而生成具有非线性建筑设计特点的新的形态。然而这些新的形态的创造是要以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具有可参照的形体的形态特征而展开的,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态背后,却有着秩序井然的组织原则。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参数化设计其实就是在探究它们的内部逻辑。

(二)功能逻辑

功能至上是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高效地解决复杂的功能系统是逻辑功能的重要职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的特点,在功能组织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是参数化设计中的逻辑功能所在。对于有特定使用要求的建筑,比如对动静、声音要求比较高的空间,可以利用点阵密度或其他方式来代表功能空间所具有的属性,然后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中,通过确定运算法则,来得到功能空间动静特征值的分布,进而确定功能排布。

(三)材料逻辑

在建筑形体产生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设计要求和目的将会紧密地结合建筑特定的功能和要求。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反映到建筑的表皮和结构,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此时,参数化设计的优点便逐一显露处理,设计师将以其对材料的理解以独立的审美和设计感产生多种方案的构成,更多的是探讨建筑形态的特性。大多数内容是设计师主观地对材料的把控参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的设计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具有精确的数学式的表达。

(四)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中的精髓所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配合是该建筑能否独具特色的保障。建筑结构是设计师对建筑最终形态的理性判断,同时,建筑结构是支撑建筑的骨架,是建筑形式充分表达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结构的选择以及构件之间的联结,不同的结构逻辑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绝对的,不仅结构类型的选择会对建筑的形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同种结构类型下采用不同构件组合方式也会带来建筑形式逻辑的巨大变化。

三、软件设计在参数化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参数化设计操作的软件可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专门开发的具有参数化操作界面的设计软件,如Digital Project(基于Catia),Generative Components(基于Bently的Microstation),Revit(基于AutoCad)等。主要是在软件平台中建立起不同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以使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当一类建筑构件,比如墙的形态位置发生变化,其他的构件如门窗、地面、屋顶等能跟着联动,而不是传统设计中需要重新花大量时间人工构建模型。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三维软件本身自带的脚本语言来进行参数编码,如基于犀牛软件上的RhinoScript,基于Maya软件上的MEL语言。虽然采用不同的语法,但二者都是软件本身所自带的内置语言。以Grasshopper、Processing等为代表的可视化、图形化编程工具让计算机基础不强的建筑师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生成复杂形体。这类软件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全过程,在输入与输出之间通过代码或可视化编程模块,使建模速度和模型编辑修改能力大大提高,建筑结构发生整体联动。

四、参数化设计在景观创意桥梁设计中的运用

(一)课题背景

目前,由于过多重视桥梁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建设要求,而对其与周围环境协同构成的复合空间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等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所以此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甚至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和谐建设。城市滨水桥域空间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市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行为提出的,更多地关注对人需求的满足,以体现对社会的主体——人的关爱。

(二)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的思路分析

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是为了利用当今时代下的新科技和新材料去创造更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形态作品,通过新材料和数字化设计的运用摆脱和颠覆传统模式的古板沉重的印象,获得轻巧、灵动、飘逸的形式,特别是对于曲线、抽象、不规则、自由组合等艺术形态的另一种实现。更多地追求对观赏者视觉的强烈冲击力,给人们一种时尚感、简约感、科技感,让人们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更为世人传达出年轻人思潮的转化,推动设计领域快速走上未来之路。而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抽象艺术品在被世人用高科技得以诠释的同时,又提醒着世人在世界科技高速运转的今天,这种新材料、新科技制作手段已经逐渐为艺术、设计打开通往未知创新的大门。

桥梁设计要满足两岸的人流及车辆通行需求,要充分考虑交通的流向,创意表达要在三维空间中流转,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根据场地分析注重光线分析,渲染周边景观效果,提升整个空间领域的精神气息,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突出的空间符号,同时设计中也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包含更多的人文内涵。通过参数化的设计让桥体的创意设计能够形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场所。有着充满表现力的结构、轻巧流畅的形态、优美的体量及充满情调的、演化为可以容纳更多行为的空间场所,以此增强周边环境的观赏性,打破常见性的桥的实质功能。

(三)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与加工方法

以3D打印技术为依托,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进行建模与制作。采用新材料进口光敏树脂,它符合 SLA技术用材料根据其工艺原理和原型制件的使用要求,具有粘度低、流平快、收缩小、溶胀小、无毒副作用等性能特点,造型后材料呈半透明磨砂状质感,成型后产品具有较强的硬度和强度,表面光滑,凝固速度极快,另外,配合亚克力、金属、PVC板材等常规材料。

(四)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手法的创新及其成果

将参数化运用于创意方案设计之中是该课程教学的亮点之一,3Dmax软件是一个适用于三维曲面建模的设计软件,它可以快速做出各种优美曲面的珠宝、建筑、室内景观小品等各种艺术造型的形态。使异性曲面形体的设计艺术作品可以更轻易地得以实现,从而让更多的抽象的艺术作品诞生,而且它的准确性很高,误差性极小,同时配以3D打印技术和新型材料等。

五、结语

总之,参数化设计并不仅仅是用来构成复杂几何形态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把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使环境与设计本身具有更强的契合,且更有逻辑性的一种设计方法。作为设计工具的参数化软件,如 rhino、 grasshopper、 revit等软件还是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现如今参数化设计的发展,并不代表着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方法会被其取而代之,更不是说所有的设计都要依附于参数化这一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中国的设计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与国际行业的交流学习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与世界的先进设计并肩前行。

参考文献:

[1]王玉新.数字化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廖士骏.膜结构今昔面面观[J].世界建筑,2000,(09):55-57.

[3]刘洪波.公共空间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记录下一篇:学习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心得感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