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篇一
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复习(三)
1.工业是指采掘自然资源、对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民提供日用品的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2.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线、沿江、沿河、沿海
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3.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5.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6.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2.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篇二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编排及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提倡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 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看, “地理一”主要是自然地理, 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 [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统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该教材在强调地理思想, 使之有“魂”;注重问题探究, 使之有“理”;联系现实生活, 使之有“用”;尝试多种表达, 使之有“趣”的基础上构建了教材的体系。同时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等,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分析
地理教学方法类型多样, 哪些方法与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最适宜, 哪些问题适合选择某种教学方法解决, 这些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且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十分具体。 [2]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对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知识分类为基础, 将自然地理知识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四部分, 在此前提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 [3]
1.地理基本概念———谐音巧记+“图”、“例”并举。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 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应用不同方法学习。
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 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 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地 理事物演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缩短地理事物间的时空距离, 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化枯燥为生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突破难点, 取得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现代教学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展示事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 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地理知识形成过程一步一步地演示出来, 不仅降低知识难度, 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乐于接受,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
3.地 理基本原理 ———模 拟实验法 。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地理必修一中基本原理部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 掌握起来难度大, 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 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当然离不开观察, 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 有时可用模型做实验, 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以热力环流为例加以说明。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 (长100cm, 宽30cm, 高40cm左右 ) 、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 、火柴等。
活动步骤:
(1)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 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 在塑料薄膜的一侧 (装冰块的盆上方 ) 开一个小洞。
(4) 将一束香点燃 , 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 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
(学生观察 ) :香的烟雾先下沉 , 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 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 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
(得出结论 ) :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教师引导 ) :非常好 , 请大家看课件动画。 ( 引导学生分析, 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
4.地理空间分布 ———情 境教学法+“图”中 探索 。
以洋流的分布规律为例:
情境设置: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图, 1941年12月, 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问题设计:其舰队航线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些都与洋流有关。那么什么叫“洋流”? 它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是怎样形成的? 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明学生所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体会学习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 同时为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开展有效教学。 [5]
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读图观察并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在南半球也是这样吗? 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结合世界轮廓简图版图, 表示相应的洋流流向。
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采用求同法, 即按同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洋流分布的空间图像模型, 这种直接归纳的方法, 使规律明晰,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既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 又能有效帮助学生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充分应用图像, 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图文分析的综合能力, 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并在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编排的基础上, 根据自然地理知识的类型针对具体课程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以期对一线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地理,多媒体教学,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8.
[2]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3]郭秀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J].飞 (素质教育版) , 2013 (3) .
[4]段敏, 蒋春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J].探索与实践, 2012.
3.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影视资源;问题研究;媒介地理
引言
“问题研究”部分是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起辅助作用,以期帮助学生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形成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研究与本章的知识在组织和实施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问题研究部分,以章节知识为基础,给学生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给定信息和搜集的资料,分析问题,进行创造性研究,强调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性。给定信息的有限性,学生认识的局限性,问题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而教师以科普的形式,通过讲解相关概况的方式补充相关信息,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如何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真正达到“问题研究”的目的呢?本人提出教师利用影视资源开展研究活动,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对“问题研究”进行分类教学,改编“问题研究”的策略。
1.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教学相关理论阐释
(1)、视听教育理论 该理论提出“经验之塔”理论,在该金字塔中,教学法在金字塔中自下而上可分为实践经验法(如活动、设计),观察经验法(如电影电视、见习观摩),抽象经验法(如语言符号、视觉符号),采取的学习方式越靠下,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好,即做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要比抽象的经验所产生的学习效果要更好。
(2)、媒介地理学理论 当今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结论的产生才是最有效的科普方式。很多影视节目,如BBC的纪录片,地理中国栏目,都是以一种记者亲历的方式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和揭示,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是传统单一的口述方式很难达到的。
(3)、传播学理论 媒介是对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把遥远的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们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应用影视资源开展“问题研究”,能够让学生超越时空阻隔,通过视听,直观、生动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基本概况,在“跟踪调查”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了解科学知识的始末,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讨论,动脑、动手,从而高效地完成研究活动,达到真正的巩固、拓展、延伸、运用章节知识的目的。
因此,利用影视资源开展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活动大有益处。附表展示了必修教材每章的“问题研究”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影视资源。
2.高中地理人教版“问题研究”分类及其改编
(1)、“问题研究”的分类 人民教育出版社杨爱玲博士按照研究的设计类型,将“问题研究”分为①畅想型,②反思型,③论证型,④分析型。教材中16个活动类型按此序号标识在附表中。同一类型的“问题研究”,教师可重点讲解示范一个,其他部分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影视资源和资料触类旁通进行学习。
(2)、“问题研究”的改编 教师也可以根据辅助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对过难、过易和不符合学生探究热情的研究做相应的改编、更换等处理(处理意见见附表),灵活安排,适当取舍。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探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由于生源地的不一致,课堂探究的可操控性差,若改为一个具体地区,如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如何发展,既能便于学生交流讨论,也便于教师操作和把控。再如,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这一章是对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的总结和升华,最终归结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主题上,而书中缺乏对人地关系比较全面综合反映的案例,本章的“问题研究”是“绿色食品知多少”,这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探究性和趣味性不强,故需要对此研究进行更换。
3.小结
利用影视资源开展“问题研究”,能够把综合复杂的地理事物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对“问题研究”的分类和改编,能很好地辅助地理教学,帮助学生全方面地梳理人地关系,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因此,对“问题研究”进行归类和改编,利用影视资源实施教学是有效开展“问题研究”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余培刚.高中地理“问题研究”的功能及其教学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魏巍.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4.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篇四
选择题
关于汉语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语仅限汉族人使用,少数民族都说自己的语言
B.汉语仅在我国使用,海外华侨说英语
C.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之一
D.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流行的语言是( )
A.葡萄牙语B.英语C.法语D.西班牙语
关于世界语言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全世界大约有2 000多种语言,有语种就有文字
B.西班牙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C.阿拉伯语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中通用
D.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使用
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
A.佛教B.____C.伊斯兰教D.道教
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信仰的宗教是( )
A.____B.佛教C.伊斯兰教D.犹太教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信仰的宗教是( )
A.____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A.汉语B.英语C.法语D.西班牙语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汉语B.英语C.法语D.西班牙语
填空题
______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______语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其主要分布在欧洲的______国、北美洲的______国、______国,大洋洲的______国及亚洲的______等国。
联合国工作语言有: 语、语、语、语、语、语。
世界三大宗教为 、和 。其中教徒最多的是 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______教或______教,______族和______族多信伊斯兰教。
综合题
读图下图世界语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A是 语分布区,该地居民大多信 教。
【小题2】B是 语分布区,以该种语言作为国语的欧洲国家是 。
【小题3】C地区说 语,该地区的居民信仰 教。
【小题4】D是 (国家),居民说 语。
【小题5】E是 国,该国家人口数量世界第 ,居民所说的 语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小题6】F地区的居民说 语,欧洲的 (国家)是该种语言的源地。
★ 初一地理试卷
★ 高中区域地理西亚课件
★ 初一地理下册教学计划
★ 初一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
★ 地理试卷反思范文
★ 地理会考试卷
★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期末地理试卷
5.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最后两次考试来看,29、30两个班的语文成绩有进步,保持在年级前面。特别是30班,在期末统测中位列年级第一,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提高,上课能认真听讲,语文学习习惯开始养成。
但是也不容乐观。因为29班的学生成绩相差悬殊,30班学生优秀率不高。这恰恰是一个班的语文成绩真正上层次的根本。所以,这一学期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艰巨,在保中间的基础上要做好两头的工作。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五个不同主题来编排。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胡适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五、教学措施
1、继续注重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打造高效课堂。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六、教学进度
根据本期学习时间短,后期学生要进行生动会考,把本期课程作如下调整:
第一周:入学考试,讲评;《与朱元思书》;
第二周:《五柳先生传》、《马说》;作文训练1;
第三周:《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
第四周:《小石潭记》;作文训练2;
第五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第六周:《满井游记》;《诗五首》;作文训练3;
第七周:《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第八周:《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作文训练4
第九周:《再塑生命》;《雪》;
第十周:《雷电颂》;期中检测
第十一周:《短文两篇》;作文训练5
第十二周:《海燕》;《组歌》;
第十三周:《敬畏生命》;作文训练6;
第十四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迷》、《大雁归来》;
第十五周:《喂,出来》;《云南的歌会》;作文训练7;
第十六周::《端午的鸭蛋》;《吆喝》;
第十七周:《春酒》、《俗世奇人》;
第十八周:复习,期末检测。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一、基本情况
本人担任八年级5、6班的语文教学,共有学生114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优秀生占18%,中等生占40%,基础较差的占42%,可见学生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阅读、写作能力所致。
二、工作目标
1、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促优辅差,让优秀生带动基础较差别的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2、以课堂教学为点,课外拓展为面,点面结合,加强阅读、协作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三、工作措施
(一)、课堂教学中,以教读课文为主,自读课文为辅,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课题,认真组织教学。以点带面,尽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1、深入课题研究,把加强师生互动作为典型教学案例,重点钻研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有效地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中应增强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指导学生捕捉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顺序,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从而学会文章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各中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掌握该表达方式的运用对表现文章中心的好处。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尽量模仿。
4、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从文章的布局谋篇,结构层次、写作意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设计题目,相互考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5、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语文兴趣小组的作用,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继续发挥学习兴趣小组的作用,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做到合理搭配、细致分工,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选取在语文科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尽量把小组活动落实到实处。
2、以小组为单位,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首先,继续加强名著训练,通过课外指导,集中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其次,与政教处倡导的读书活动相结合,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知识;再次,配合文学社,加强写作训练,以组长牵头,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3、发扬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要求每个小组长承担两名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引导各组长尝试批改作业,填写好批改纪录。发现问题,及时求助于语文老师,并帮助其他组员解决疑难问题。
(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利用公开课活动,学习本组教师的教学经验,随时检查自己的教研成果,虚心接受本组教师的意见,及时反思总结教学的心得,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举办一次作品展览,展示教研成果,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教材中《编写短剧》为研究主题,分三阶段进行研究:首先是宣传发动阶段,其次是收集故事材料阶段,最后是指导创作阶段,整合成册阶段。
(五)加强学籍成绩的评估管理工作。除教务处制订的学籍成绩期中、期末占60%外,本学期将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估,大致按照单元考试成绩20%,平时作业成绩10%,上课表现成绩10%评出平时成绩。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共有六个主题合成单元,分别为'咏物情怀','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小说之林','人生体验','精彩演讲'。围绕着主题词,各单元分别组织了多种体裁样式的课文5篇,全书共收30篇课文。每单元配编同主题的诵读欣赏的古今诗歌2—3首(其中有两个单元选了文笔精华)。其中含文言文6篇。
阅读应达到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写作方面看,注意了写作材料和文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写简短的演讲稿。修改作文训练方面,本册教材着重进行语段的修改训练。
'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各有三则,穿插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结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市场,研讨热点,阐明主张,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专题活动为两个,专题设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其内容和目标的设计,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本册书设计了《鸟》和《叶》两个探究式的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教学过程中要落实以下四点
(1)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要求全面得到落实。
(2)阅读教学中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语文学习发现能力的培养。
(3)要充分发挥自由读写单元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怎样做到内容具体,学会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二,所教班(年)级学生现状及对策: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八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由低于区均分到超区均分,我们将总结经验,根据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继续以'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台'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虽然七个班语文成绩有所差异,但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相似的,这些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本(年)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深入研究'教考统一'的课题,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落实'教考统一'精神,以求教学实效。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
(2)课后复习习惯
(3)课文背诵习惯
(4)作业习惯
(5)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
(6)上课作笔记习惯。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4
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新课程思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评价新思想,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
在值周工作中,按时到岗到位,严格要求,力求能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督查教师到岗到位工作中能按原则办事,力求多发现多记载好典型;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一如既往地喜欢语文,并真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统考中能保住第三的位置。在办公室工作中能厉行节约,协调好各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个人发展
研究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学新思想,努力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参加各项校本研修活动,形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及时物化个人研究成果,力争能在国家级报杂上发表文章。
工作措施及方法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1、研究学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2、研究备课及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作业,分层要求,力求落实,扎实有效;
4、研究阅读与写作教学,真正做到应付考试与提高语文能力完美结合。
在行政工作中:
见《新岗位新想法——办公室学年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及教学活动安排
周别起止日期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2.24——2.28寒假作业检查评比、课文第五单元
《与朱元思书》
3.1——3.7
第五单元教学(作文评改实验)
3.8——3.14第五单元复习与第一单元教学(语文古诗词积累考核)
3.15——3.21第一单元教学
3.22——3.28第一单元教学与复习
3.29——4.4
第二单元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考核)
4.5——4.11
第二单元教学与复习
4.12——4.18第六单元教学
4.19——4.25第六单元教学与期中复习考试
4.26——5.2
期中总结分析与第六单元教学(第四届语花杯作文竞赛)
5.3——5.9
第六单元教学与复习
5.10——5.16第三单元教学
5.17——5.23第三单元教学与复习
5.24——5.30第四单元教学(古诗文及经典阅读评比)
5.31——6.6
第四单元教学与复习
6.7——6.13
其它教学工作
6.14——6.20期末复习
6.21—6.27
期末复习
6.28——7.4
期末复习、考试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特此制定本次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期学习,让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册书中的有关知识,并能很好的运用,使文本和学生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发展。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品读语言、搜集并巧用各类资源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本期奋斗目标
1.希望通过本期努力,在期末全县统考中及格率、优秀率、人均分都进入一类校前三名。
2.希望通过本期积极参与教研教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力争让学生满意、学校满意、自己满意。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期教材的编排仍然是分为六个单元共30课,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期文言文的学习明显增多,单独设两个单元,因此教学的重难点就不言而喻。本册书单元主题鲜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层层深入,细细渗透,旨在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下面我结合单元主题对本期教材做以系统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篇目有《新闻两则》《芦花荡》。学习这个单元要突出两点:一是审美,二是爱国,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第二单元:主要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本单元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述性作品,将这种博大的感情熔铸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细细地感悟和理解。
第三单元:主要篇目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选文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所以,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写作说明文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主要篇目有《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本单元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级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第五单元:主要篇目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杜甫诗三首》。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文言诗文,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了古代文人对自己志趣节操的表白,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则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
第六单元:主要篇目有《三峡》《短文两篇》《诗四首》。本单元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心灵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我市制订的《语文考试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毕业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指标进入全县前五名。
三、方法与措施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考试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语文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高中扩招的形势下,教师更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淡化文体要求,提倡创新意识。
4、点面结合,讲练同步。
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全面复习(4月上旬——5月上旬):全面复习基本篇目和语文知识;
二、查漏补缺(5月上旬——5月中旬):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
三、重点突破(5月中旬——5月下旬):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四、总结检测(6月上旬):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
5、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6.人教版地理八(下)台湾教学反思 篇六
张东彩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思想教育,用2018年春节晚会的小品《回家》引入新课,并且发动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利用资料分析问题,整节课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主线,即: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篇七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育界通过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不断地调整, 教材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在适时更新, 七年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已完全投入使用。为研究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改进情况, 本文从教材的章节组成、内容设置、活动安排、图文结构、材料分析等方面对新旧教材的差异做对比分析。
二、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分析
(一) 教材章节组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章节内容有一定改动, 新旧教材都由十章组成, 每章的标题和排列顺序没有变动, 只是部分单元的某一节内容做了调整 (如附表1) 。
如第一章的“地球和地图”部分, 新教材的第三节由旧教材的“地图”改为“地图的阅读”, 把“地形图的阅读”作为一节单独列出;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有一些变动, 第二节由“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调整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由“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调整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其他章节内容没有变动。
(二) 新教材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在章节变动的基础上, 内容构成及表现形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增多, 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新教材序言的调整
中学课本中的序言主要介绍这门课程学习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 好的序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新教材中序言的编写方式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如在阐述学习地理的用途方面, 旧教材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说明了学习地理的好处, 而新教材则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地理课学习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地理?”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点明了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另外, 在序言中阐述学习地理用途的篇幅增加,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地理要素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着重说明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在学习地理的方法上重点强调了学习地理不仅仅是在教室的课堂中学习, 更重要的是利用大自然这个有效课堂, 侧重强调课外实践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序言编写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更明确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 为学生学习地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教学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内容的阐述方式更简单, 通俗易懂, 如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描述, 去掉赘述, 直接切入主题“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新教材阅读材料的选取与旧教材相比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对部分材料的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删掉一些抽象的、难度大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阅读材料侧重于更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 而不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目的而大量地罗列课外资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 所以教材不需要在这部分用太多的篇幅。阅读材料的改动为中学地理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留下一定空间,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材正文内容的设置更合理。首先教材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增多。如“天气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 编者利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做切入点, 通过人们关注天气的方式以及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说明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表明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其次, 教材剔除难懂低效的教学内容, 如类似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方式”这样的知识点已被删除。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历年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很多教师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内容难度大, 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时通常要占用很多课时。再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新教材去掉了“图4.2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 我们知道, 在旧教材中这是一幅说明人口增长原因的示意图, 以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及现有的知识水平, 仅仅根据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就可以分析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 而类似于“天平”这样的简单的图示来演示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总数和平均人口增长率, 这些数据更便于学生认识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过快、问题严峻等人口现状。再次, 新教材中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回归教材正文,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内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标准, 反映天气信息的重要载体—卫星云图等。最后, 新教材内容衔接更合理, 知识点准确到位。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教学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对温度带的直观认识, 教材增加了有关“回归线”和“极圈”的相关介绍, 并说明了“极昼”和“极夜现象”, 为学习温度带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新教材中更新了一些插图的内容, 如“经纬网的定位”教学内容中的关于“确定某一点经纬度”的插图资料, 其时间由2001年更新至2011年;再如, 地球公转示意图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注释中明确指出此图是“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图, 并且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箭头的指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分日时, 太阳直射点的箭头清楚地指示赤道的位置, 立体感很强, 使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及变化特征。
新教材中活动的设置有大幅度的更新, 新教材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问题型活动和操作型活动, 在两种活动中, 小组合作方式贯穿于始终。
第一, 操作型活动增多, 活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如“演示地球自转”活动的设置, 在旧教材中, 活动中只提供了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教具,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教具演示并证明地球存在昼夜现象, 并没有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深入地挖掘地球存在昼夜交替及其原因。而新教材中这个活动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 活动设计如下:“通过手电筒模拟太阳, 地球仪模拟地球, 演示地球的自转, 观察昼夜的存在、昼夜的变化。”前者的实验设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可以说明一系列问题。此外, 新教材的活动设计简化, 更贴近生活, 实用性更强。如“多变的天气”这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收看天气预报, 通过测量学校一周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了解学校的天气特征, 这个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关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新教材还增加了其他形式的操作型活动, 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教材以“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为辩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会, 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搜集资料, 选择自己的立场, 展示自己的途径,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 问题型活动。问题型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更简单实用, 如在“阅读和绘制地图部分”, 旧教材选了两个题, 一个题的前半部分主要回忆知识点, 后半部分用来考察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 而“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另设一题。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相对简单, 剔除了知识点的回忆, 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题就完成了对三要素知识点的反馈。此外, 教材中问题型活动的设计更贴近于生活,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学内容活动中的第二个问题:“用你所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感受地球的大小。”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内容中的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媒体查阅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利用经纬网的相关知识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教材通过这种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来反馈印证学生所学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材, 无论是在章节构成、内容结构、材料安排还是活动设置都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 尤其是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更为突出。但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在编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的编写理念相对保守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的处理比较保守, 如序言中的“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的设置, 教材中采用这两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必须学会运用地图。这两幅图的注释以陈述的形式说明这两幅图所体现的教学内容, 实际上这是两幅比较简单常见的图表, 只要教师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从图表中提取文字材料蕴含的信息, 教材在编写时没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阐述这样两个事实。同理, 在“世界的气候”这部分内容中的“图3.25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说明其展示的气候类型特征”, 教师只要根据图中的信息适当启发引导, 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得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并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但教材中并没有采用任何方式渗透这些信息, 而是直接给出知识点, 这样使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而影响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材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相对保守。
(二)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阅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存在箭头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如“图1.19地球的五带”这幅图中南温带和北温带具有相同的气候特征, 而图中在标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时, 箭头仅指向北温带, 而忽略了南温带。再如,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生活在不同温度带气候特征的描述, 居住在温带地区的居民应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这里四季气候的特征, 而不是把寒带和热带的气候拿来对比, 因为居民不一定有机会体验寒带或热带的气候, 尤其是四季的气候变化, 所以这样描述温带的气候特征有些牵强。同样, 在“世界的气候”部分, 阅读材料中“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 这段材料的选取不合适, 这段材料说明了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将气候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 成为以后许多气候分类的基础, 但这不能说明没有其他的气候分类法, 材料中也没有明确说明目前我们学习的气候类型是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进行分类的。选择这段材料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说明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个基本指标, 这段材料阐述不到位;如果为了说明柯本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材料中又没有介绍其证实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指标的伟大历程。这部分内容应调整为重点阐述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项基本指标比较合适。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图幅的大小不一致等。
四、解决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如在条件相对好的城镇地区, 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条件,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 通过有效方式, 寻找适时合理的教学材料, 如可以利用世界经常发生的重大事件、网络图片、谷歌地图等资源来弥补教材材料和信息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操作型活动,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地区,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弥补课堂教学资源和信息的不足, 提高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如学生可以根据雨量筒的设计原理, 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雨量筒, 测量自家附近或校园里的降水量。
8.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指瑕 篇八
一、总星系是不是天体系统
在必修1教材第3页图1.2中,关于“总星系”有如下描述: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我们都知道,天体系统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很显然,总星系的范围受限于人类的观测水平,它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以笔者认为,总星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系统,而应该是某个未知的天体系统的一部分。
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必修1教材第12页的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中说: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众所周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而每小时300万千米其实是太阳风暴爆发时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的速度,所以说,“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这句话的表述是不合适的,容易引起误解。
三、“时”与“小时”的争议
“时”与“小时”这两个单位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区别是有的。一般而言,“时”指的是时刻的单位,比如“现在是上午8时”,而“小时”是指时间长度的单位,如“会议持续了2小时”。对此,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区分,但在很多教材中却非如此。如必修1教材第13页中“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还有第19页图1.23中的白昼长短亦是以“时”为单位。教材为什么会如此表述呢?其实,教材中将“时”与“小时”混为一谈并非编者失误所致,因为从1993年起,我国量与单位标准中就明确规定,时刻和时间长度必须都用“时”作为单位。但有时候,我们按此表述很容易引起误解,如“飞机7时能到达北京”,这句话是指飞机会在7点钟到达北京,还是飞机需要7个小时能到达北京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以避免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四、海滩的形成
必修1教材第71页图4.5中,关于沙滩的形成有如下解释: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对此,笔者质疑如下: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否一直在减慢呢?我们可以将海岸视作一个粗糙的坡面,波浪在向岸运动的过程中,受坡面和摩擦力的影响,速度是在逐渐减慢的,直至静止后,再向海回流,回流过程之初,波浪肯定是在做加速运动的,然后才在摩擦力和海水顶托作用下速度逐渐减慢。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是不合适的,而且沙滩的形成也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沙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锋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向岸搬运,并被上冲水流帶至海滨线上堆积,从而形成沙滩。
五、火山锥的形态
必修1教材第75页中关于火山锥的形态描述如下: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这种说法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从本页中图4.15“日本的富士山”中得到验证。但本页的图4.14“火山示意”中所显示的火山锥形态却非如此。图中的火山锥坡面是一个典型的凸形坡,即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陡,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直观印象。
上述“教材”即教科书(课本)显然是取其狭义。作为师生共用的核心教学材料和课程载体,教科书理应具备本源性、学术性、权威性等众多属性,而其对知识表述的准确性乃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故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出,当是教师的务实之态。
【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有哪些11-19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6-18
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教学设计09-24
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11-04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07-04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10-20
人教版地理复习资料10-24
地理高中人教版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