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小结

2024-10-22

历史必修一小结(共7篇)

1.历史必修一小结 篇一

高中历史必修1小结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世袭君主制)的出现标志着王朝的建立。

3、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受封的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4、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5、“家天下”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6、商周政治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7、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8、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9、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10、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11、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世袭君主制

12、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有:

①服从命令 ②随从作战 ③镇守疆土 ④交纳贡赋 ⑤朝觐述职

1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1)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春秋战国后,宗法制日益削弱

14、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15、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独立性,包括:(1)设置官员

(2)建立武装(3)征派赋役

16、西周分封制最核心的内容是:分封土地

17、夏朝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是: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8、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19、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是在:战国末年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国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秦

3、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4、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

5、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的主要目的是:永续秦的统治

6、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7、以下叙述符合春秋战国历史的是:(1)群雄割据,战火连绵(2)大夫夺权,诸侯称王(3)各国变法,富国强兵

8、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先后次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9、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10、“皇帝”的称号来源于:三皇五帝

11、夏、秦在我国历史上的相同之处是:政治制度方面有重大创新,为后代长期延续

1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反映的是:秦始皇首建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功绩。

13、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

14、与前代相比,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李斯说:“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上述引文表明,“焚书坑儒”的目的与实质是:严密控制思想,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16、春秋战国是古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以下相关描述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时期两大发展趋势的是:(1)社会形态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2)国家形势上由割据纷争走向大一统

补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从宏观上讲,有两大历史发展趋势,一是社会形态方面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一是国家状态方面由割据纷争走向大一统。

17、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18、按秦朝制度,主管军事的是:太尉

19、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皇帝任命

20、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应用与发展

21、秦朝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应当找:御史大夫

2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23、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24、下列关于秦朝中央“三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1)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的官职

(2)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3)始终没有掌握秦朝军政大权

25、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1)禅让制(2)分封制(3)宗法制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决策中枢的转移 补充:中朝决策,外朝执行,皇权加强。

2、宋元时期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3、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央削夺王国封地

补充: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开始着手削夺诸候王国的封地,吴王刘濞等发动叛乱。

4、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征是: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补充:唐朝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并且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5、隋唐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三省六部制

补充: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改革最主要的是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从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6、宋朝在各州设立的通判一职,其职责是:监督知州 补充:北宋在各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行使监察权。

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

8、五代至北宋时政治体制的认识。造成五代以来政权更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赵匡胤是有充分认识的。他从财政、政治、军事方面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方法。

9、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1)加强了中央集权(2)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3)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10、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

补充: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不是直接剥夺王国封地,汉景帝已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1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补充:北宋中央政府将地方大部分财赋运交中央,使地方割据缺乏物质条件。

12、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中书、门下,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3、西汉初期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地方建制

补充: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而西汉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1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的措施是围绕:中央和地方统治集团的矛盾 补充: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就是针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解决中央和地方统治集团的矛盾。

15、隋唐时期,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补充: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17、下列关于元朝中书省的说法,正确的是:(1)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2)其长官相当于秦朝的丞相(3)中书省的长官拥有决策权 补充:虽然元朝宰相的权力非常大,但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

18、下列关于西汉封国制的说法,正确的是(1)设立封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西汉的统治

(2)封国制实行后,出现了割据局面(3)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补充:实行“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

19、“汉承秦制”反映在地方制度上,其继承的是:郡县制

20、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后果,相似点是:生产破坏,人民遭殃

补充: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汉朝并未走向衰落,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中央集权日益削弱,七国之乱后汉朝地方割据势力被铲除。两次变乱的直接共同后果是生产破坏,人民遭殃。

21、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哪一机构职能相当:尚书省

补充: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22、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历史必修一小结 篇二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历史,学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我在工作之始就接触到新课程改革, 接触到人教版新教材, 并在2008年8月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培训, 之后经过四个学期的教学, 对这本教材深有体悟。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本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坚持一个重要原则

本教材坚持一个重要原则, 即“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由若干个专题构成, 按照“前天、昨天、今天”的不同顺序展开, 因为本书主要讲述政治制度, 所以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起源、发展、确立。

本书按照惯例先讲述中国古代史, 主要涉及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先秦到明清, 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这样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政治制度的变迁。在历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 中外比较一直是个热点, 也是个难点, 所以在讲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 我紧接着又讲了古希腊和古罗马, 以此类推, 在讲述近代现代史时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由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当时的世界背景密切相关, 所以在近代史中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再涉及到中国时, 学生就易于掌握, 教师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这样一来, 改变了以往教材大杂烩 (讲经济的同时又讲政治) 的弊端, 让学生能有较清晰的思路。

二、单元之间的关联 (以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为例)

对于难以理解的《古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两个单元的结合,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当时古希腊与古罗马均位于地中海沿岸, 发达的水上交通,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后来繁荣的商业交流都有利于当地文明的传播, 特别是欧洲, 加上后来欧洲版图的分化组合, 各民族的相互交流, 使得各地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具有较早、较强生命力的文明会被更多的民族所接受、消化吸收并不断发展传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顶峰时已经十分成熟, 尤其在当时奴隶制社会时代这种文明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的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等原则都已经确立。

古罗马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成文法就诞生了。后来在长期的对外扩张中, 罗马法不断得到修改充实和完善, 在东罗马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共和国时代还是在帝国时代, 罗马法都对于维护其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维系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强大支柱。尤其重要的是它稳固了统治秩序, 缓和了集团内部的矛盾, 体现了集团内部的民主。

这些文明曾在地中海地区各领风骚, 交相辉映,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播, 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 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并缓和矛盾, 在政治上需更多地扩大民主范围, 兼顾更多阶层的政治权利, 代议制是体现和兼顾的最好形式, 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英国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 限制了王权, 法国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德国、美国同样确立了各自的政体, 民主政治得到保障, 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样就把两个单元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于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掌握。

三、历史课程目标的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 长期以来, 在高考制度的模式之下,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的培养及民族情感的培养流于形式, 成为空话。

扪心自问, 我们除了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应付考试的历史知识之外, 又让他们学会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产生了多少爱国的情感?具备了多少创新的精神?

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直截了当地说, “为了学会做人。”为升学而学历史, 高考之后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 为做人而学历史,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终身受益。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能使人由衷地懂得一种大义——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深明了这种大义, 就能转化为一种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 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认真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两点疑惑

相对于以前的版本来说, 本教材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 还有些小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或者是在解决了一些旧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故举例如下。

1.教材第90页:“这次大会后, 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 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这些代表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权利。二是在他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还要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实施。对于国家机关来说, 拥有的应当是权力而不是权利。因为其拥有的是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 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管理对象理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些代表们监督的应当是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 故表达应为“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力的实施”, 而不能权利权力不分, 否则会误导学生。

2.元朝行省图不是很完整, 是否应该画出北冰洋?

3.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必修部分) 篇三

1.费孝通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古代( )

A.宗法制度文化 B.“家国同构”理想

C.森严的等级制D.“三纲五常”原则

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最早出现于元朝

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

5.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

6.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7.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

A.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B.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8.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依据史实,“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2.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4.面粉加工业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据统计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以前,中国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中国面粉贸易开始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增加了近59倍。关于这一时期中国面粉大量出超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为中国面粉出口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 )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16.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指出:“……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则声称,此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周恩来说:“这次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亚洲这两个迫切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是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

18.“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 )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他们的庄稼长得真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我国今年钢的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A.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

2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2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23.据统计,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印第安人体质羸弱 ②新航路开辟后源自欧洲大陆的病菌传播 ③印第安人对这些外来病菌免疫力低 ④欧洲殖民者为消灭印第安人大量传播病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4.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材料中的“某人”指的是(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马丁·路德D.达尔文

25.“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这个“政治奇迹”是( )

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B.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C.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建立起共和政体

D.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26.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27.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我们同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上述思想的经济领域内的合作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C.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9.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伟人”。《时代》在解释他的重要地位时如此说道:“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或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些进展。”其中“这些进展”应指 ( )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B.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C.提出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D.提出物质波理论,发现了量子论

30.“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描述的作品是( )

A.《向日葵》B.《樱桃和桃子》

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奴隶和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相悖之处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

(3)卢梭是否赞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法性?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论证。

32.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选自北师大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材料四 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1年底,日本对华投资企业达22.370家,协议投资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27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

——陈景彦《喜忧并存之35年——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1)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能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三中的中日联合声明达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声明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理念?

(4)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反思现今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3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对此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谈谈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C 6.D 7.A 8.A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C 22.D 23.C

24.C 25.B 26.B 27.A 28.B 29.C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材料一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材料二却认为人是天生不平等的。

(2)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私有制的建立和法律对不平等的确定。

(3)不赞同。因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应该包含平等这一目标。

32.(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全民族抗战。

(3)中美关系缓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4)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

(5)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

3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将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贡献: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历史必修一小结 篇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这些措施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补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个矛盾集中点,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刚刚出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太明显,秦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隋唐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很明显,所以分散丞相权力。专制主义越发展,二者矛盾越尖锐,至明朝时已无法调和,故废除丞相。

3、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①神化皇权 ②皇权控制中央 ③削弱地方势力 ④注重思想文化控制

4、下列关于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评述,正确的是:(1)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2)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5、隋朝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6、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军机处

7、明朝是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8、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皇权日益强化

9、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的是:明宣宗

10、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11、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12、我国宰相制度废除于:明太祖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产生到终结,期间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对此问题的评说中,正确的是:(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2)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3)明清时期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4、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正确的是:(1)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3)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曾起过作用的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1)秦汉时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总体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全国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崩溃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3)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从根本上说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职: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7、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君主制度的统治

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伴随着的矛盾有:①中央与地方 ②君权与相权

19、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20、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1、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中最主要的是:维护国家统一

22、“内阁制度”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于:明成祖时

23、关于军机处的表述:①设于雍正帝时

②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③它的设立显示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渐趋衰落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2、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是:城邦

3、对古希腊众多奴隶制小国出现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地理环境

4、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5、为希腊城邦雅典从君主制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的是:贵族制

6、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7、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1)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3)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8、在古希腊诸城邦中,斯巴达:实行贵族制的城邦

9、被马克思称作的“希腊内部极盛时期”的是:伯里克利时代

10、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兴起于:氏族制度瓦解过程中

11、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类型有:(1)民主制(2)贵族制(3)君主制

12、公民大会管理的事务有:①内政 ②外交 ③军事防务 ④官员选举

13、古希腊城邦政体出现的先后次序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14、下列关于希腊城邦的表述正确的是:(1)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2)是奴隶制小国(3)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

15、“全希腊的学校”是:雅典

16、下列关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是:城邦之间长期混战促使其衰落

17、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日常事务的是:五百人会议

18、雅典国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克利斯提尼改革

19、在雅典奴隶民主政治中出现了很多新设机构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的职务包括:(1)公民大会代表

(2)执政官

(3)陪审法庭法官

20、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

21、下列民主运作的方式,起源于雅典的是:①差额选举制 ②任期制 ③议会制 ④比例代表制

22、雅典民主政治机构主要由哪些部门组成:①公民大会 ②陪审法庭 ③五百人会议 ④十将军委员会

23、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小国寡民体制

24、维系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生命线是:海洋

25、希腊城邦的政体类型多样,包括:(1)民主制(2)贵族制(3)君主制

26、雅典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27、下列关于古代希腊城邦的评价,正确的是(1)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2)其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3)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

28、下列叙述,与克利斯提尼有关的是:(1)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2)设立五百人会议(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29、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

30、雅典被称为是“全希腊的学校”,最重要的依据是雅典:民主政治健全

5.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小结 篇五

1.国家最根本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持供求平衡,保持物价稳定;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要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6.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篇六

用石棉网加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 一些常用的事故处理方法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萃取剂的选择原则等)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及所分离物质的种类(玻璃棒的作用)

1搅拌加速溶解

2引流防止飞溅

3防止局部过热,使小液滴飞溅

粗盐提纯的步骤: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Na2CO3一定加在BaCl2后面;HCl最后加。(共三种顺序)

检验SO42-:先加入HCl,若没有白色沉淀则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加入盐酸的目的是:排除Ag+ SO32- CO32- PO43-的干扰。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微粒数目的集体。(mol)

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有单位)

物质的量表示微观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以一般用化学式表示。

摩尔质量表示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g/mol)

m =n×M N=n×NA

气体摩尔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

在标准状况下(0℃ 101Kpa)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只有气体才有气体摩尔体积。标况下:22.4=V/n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L)CB=nB/V(aq)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八字方针: 计 称 溶 冷 转 洗 定 摇

以及对应的误差分析。

仪器: 烧杯、容量瓶(标明体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液体溶质使用) 6种

从一定体积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在一定体积的一种溶液中: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所含离子的个数。

溶液的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7.历史必修一小结 篇七

一、习题在培养质疑学习中的优势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学科的特点, 除教材本身具有较多的文字材料之外, 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和材料可谓是浩如烟海。在这种条件下历史学科习题往往都与历史材料相关联, 因此不管是历史新授课还是习题讲评课, 教师在引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 实际也采用了习题的方式。因此习题在整个历史教学和学生质疑学习过程中, 不仅重要而且具有习题本身的优势。

1. 习题即是疑问, 是对学生知识与能

力的考察。学生答题的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在分析和质疑, 将进行针对习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质疑和释疑的过程, 才能够进行正确的答题。如在《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选择题第二题: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 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 (1) 西汉设置“中朝” (2) 唐朝实行三省制

(3) 明朝设立内阁 (4) 清朝设立军机处

该题学生在答题时就必须:第一, 思考这是考有关于君权与相权矛盾这一知识点的;第二, 要分析问题材料中所表达的意思;第三, 要得出措施中哪些是符合题意;第四, 通过该题的解答, 反思有关的知识是否还有疑问等。

2. 习题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方面针对性强, 防止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

学完一节知识后, 老师请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学生往往面面相觑, 提不出问题。表面上, 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了, 其实是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 甚至很乱, 很琐碎, 很离奇。其实这也是学生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表现, 他们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习题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所学习知识的习题, 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针对习题所考查知识而提出相应的质疑。

3. 习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水平和能力。

不同层次的习题和材料, 能让学生在不同的习题环境中提高质疑能力和水平。质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难度习题的解答, 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质疑, 学会归纳和总结。同时, 对知识点和方法的反思能起到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的效果,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习题课上的质疑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

1. 做然后知不足, 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出质疑。

要让学生能提出具有价值和针对性的质疑, 就必须首先然学生在学习或解答中思考, 做然后知不足。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一般都会出现几种结果:

(1) 解答正确, 知识掌握没问题。这就不存在质疑。

(2) 解答正确, 但是不会理性分析, 从选择题角度可能是猜对的。存在过程质疑。

(3) 解答错误, 该题较简单, 知识记忆错误。解题过程中存在知识质疑, 通过查找书籍后, 无质疑。

(4) 解答错误, 在解题过程中, 毫无思路, 很难做出解答或判断。这一类题学生质疑问题很多。

从以上学生解答结果分析, 很显然第二和第四种能让学生引起质疑, 发现自己的不足, 质疑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 提高了学生发现质疑的能力。

2. 教师对学生解题情况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 帮助质疑。

解题是学生产生质疑的第一步, 但是有些学生在拿到试卷之后, 只关注自己到底得了多少分, 至于错的地方则相对漠不关心或者只是订正一下答案, 而对自己为什么是错的不去积极思考。在这种前提下, 在习题讲评课过程中, 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先给学生就本次测验的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 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针对分析情况, 进行一定的引导, 帮助学生质疑。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讲评过程中, 首先对学生的测试情况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比较直观的分析:

通过表格式的数据统计, 一方面使老师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则为学生接下来的质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通过表格能马上将自己的得分情况和班级总体相比较:对自己答错的题目, 而恰恰全班得分率却较高的, 学生会觉得自己不应该, 自然对该题进行深入解析, 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 从而产生了质疑;对自己答对的题目, 而恰恰该题又是得分率较低的题, 学生除了沾沾自喜之外, 更多的也会思考该题为什么我能做对, 以便待会可以给其他同学解答或上课可以发言。

简单的表格能让学生自我分析, 自我质疑。同时, 我在分析表格时进行适当的提示与引导, 比如说, 提醒学生注意题目的特点, 注意分析题干的中心意思等。这些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拨开疑云, 疏通障碍, 变阻为通。能够从一道道题目中找出问题, 找出思路。

3. 学生自主质疑。

高中生心理特征往往表现出自卑, 想表现又怕丢脸, 故意表现出不屑一顾等。这种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质疑, 不去质疑的情况。而这种现象却恰恰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敢于质疑, 模仿质疑和有疑而问这三个阶段。高中生在质疑能力方面个体差异较大, 有些处于第一阶段, 有些处于第二阶段, 而有些则质疑能力较强。为了在习题讲评过程中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 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扶持他们, 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使“外因”转化为“内因”, 慢慢地再让学生提出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初步学会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提出疑问。进而培养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积极去发现疑问。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分析, 学生基本上能够对自己试卷上所存在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时教师应该在此时适时进行鼓励和要求: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纸上写出质疑的问题。文字形式的提问, 使学生避免了举手提问的回答, 照顾那些自卑而且质疑能力较差同学, 是习题讲评课上学生质疑提问的较好办法。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讲评课上,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将问题交到了我手中。几十个问题, 我进行了快速的浏览, 除了极少数的比较幼稚的提问外, 学生基本上能针对习题和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

4. 师生合作, 共同释疑。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释疑, 而在习题讲评课的过程中, 质疑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释疑的过程。因此, 习题讲评课的释疑讲解在整个课堂上和整个质疑能力培养过程中, 实际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1—5专题习题讲评课释疑讲解的方法上, 我采取了直接讲解, 学生代为解释和借助问题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比如说, 针对第十四题我不理解, 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它的相关历史背景吗?我采取了直接讲解的办法, 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甚少, 书本上也一带而过;针对学生提出的第十六题口号所表现的历史主题分别是什么?我请学生代为解释, 因为一部分知识学生都能准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选择题里面的情景题在分析题目时应该注意写什么和周恩来生平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具有可讨论性质的问题, 我请学生先进行讨论归, 然后再进行总结。

师生合作基础上的释疑, 往往会迸出思维的火花, 一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思考的欲望和寻根问底的渴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疑能力似乎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5. 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 提高质疑的层次, 开拓学生质疑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师生合作共同释疑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一系列质疑进行适时的总结, 提醒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提高质疑的层次, 开拓学生质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疑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 体现了每个学生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根据学生质疑过程中的反映, 我把思维品质上的问题归为四类: (1) 提不出问题 (缺乏思维的探索性) ; (2) 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 (缺乏思维的广阔性) ; (3) 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 (缺乏思维的条理性) ; (4) 提出的问题肤浅 (缺乏思维的深刻性) 。我根据先易后难, 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将思维品质的培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性;第二阶段:广阔性, 条理性;第三阶段:深刻性。因此引导学生对质疑进行扩展、分类、总结、反思就非常有必要。

在试卷的讲解释疑结束后, 我就学生的质疑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大致为三类:知识类, 解题方法类和历史理论方法类。在分类的基础上, 让学生懂得以后质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选择了几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解答,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和方法的印象。在这过程中, 我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这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 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学生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 质疑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 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每发现一个小问号, 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则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老师的调控指导下, 学生进入在习题中寻找疑问, 问题愈多, 好奇心愈强, 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思维就愈活跃。质疑视乎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为了推进历史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学习能力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我就现阶段高中学生历史质疑能力不足的现状, 通过实践反思和总结, 提出了以练带思, 在习题讲评课中提高历史学习质疑能力与水平的观点和方法。文章从习题在培养质疑学习中的优势;习题课上的质疑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两大方面阐述如何对学生历史学习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以练带思,习题讲评课,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4) .

[2]张焕庭, 李铮, 郭亨杰.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1) .

上一篇:《悼念玛丽居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攻击电子邮件手段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