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考察报告

2024-06-25

赤峰考察报告(精选7篇)

1.赤峰考察报告 篇一

赤峰市长毕力夫率团赴云铜集团考察

2015年7月15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长毕力夫率赤峰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喀喇沁旗政府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云铜集团考察。云铜集团总经理武建强、党委书记施维勤在集团总部与来宾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共话友谊、共商发展大计,并就赤峰云铜搬迁扩能事宜达成共识。

武建强、施维勤等集团领导向来宾表达了欢迎之情,感谢赤峰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云铜集团、赤峰云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赤峰市委市政府在今后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云铜的发展,双方共同努力,把赤峰云铜发展建设得更好。毕力夫表示,多年来,云铜集团与赤峰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云铜集团、赤峰云铜为赤峰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带动了地方经济和当地就业,赤峰市委政府对赤峰云铜的发展愿鼎立相助,实现双赢共赢。

双方就赤峰云铜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事宜进行了交流探讨。双方认为,从云铜集团的产能布局、赤峰云铜的未来发展,以及赤峰市工业发展布局来看,赤峰云铜的搬迁扩能已势在必行。双方商定,赤峰云铜搬迁扩能事关重大,必须经周密研究和科学论证,云铜集团抓紧时间拿出预可研报告,向中铝公司、中铜公司请示汇报,为下一步工作的推进创造条件。

参加座谈的还有集团副总经理高贵超,集团总经理助理、股份副总经理史谊峰,股份副总经理王冲,赤峰云铜总经理韩智,集团党政办、投资管理部负责人等。

考察团参观总厂铜文化产品展厅

考察团参观电解九十跨生产现场

考察团参观稀贵分厂稀贵金属陈列室

座谈前,考察团一行前往冶炼加工总厂铜文化展厅、电解九十跨、稀贵分厂稀贵金属陈列室进行了参观,对云铜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给予高度评价。无

2.赤峰考察报告 篇二

一、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赤峰市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积极调整承接思路, 加强承接能力建设, 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突破性进展。2006-2010年, 全市累计引进区外 (国内) 资金1180.1亿元, 年均增长26.56%, 是“十五”时期的1.1倍。其中, 从京津冀地区引进资金570亿元, 占引资总量的48.3%;从东北地区引进资金317亿元, 占引资总量的26.7%。产业转移为赤峰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延伸了产业链, 带动了就业, 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一) 促进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引联重组、提档升级, 使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一是通过引进江苏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宏发百万头 (只) 肉牛肉羊屠宰及深加工、凌志公司马铃薯加工、草原华宇蔬菜加工、万德脱水蔬菜加工等一大批项目, 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 全市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比“十五”期末提高6个百分点。二是产业转移使全市农牧业产业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 全市已建成100亩以上设施蔬菜小区1470处, 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小区245处;肉羊存栏万只以上的村嘎查247个;肉牛存栏千头以上的村嘎查194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23处。三是带动了农牧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促进了农牧民增收。目前, 全市通过产业化带动农牧户已达到64多万户, 比“十五”期末增加16万户;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到3200多元, 比2005年增加1700多元, 增长了1倍多。

(二)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的项目中, 既有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类项目, 也有技术密集型的精密仪器加工、装备制造项目, 这些项目实现了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势产业的有效衔接, 同时也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如喀旗引入总投资2亿元的亚鼎铜业铜材深加工项目, 右旗引入总投资59.2亿元的中电投煤制甲醇项目, 林西县引入总投资2亿元的东北特钢钼制品深加工项目, 使全市资源型产业得到进一步延伸。松山区引入总投资8亿元的国电联合动力风电设备制造基地项目, 阿旗引进总投资7.2亿元的中国大唐、华锐风电、山东中凯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以及翁旗引进的鸿宇精密机械加工等项目, 使全市机械制造加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 带动了就业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 一大批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赤峰, 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一大批农民工返乡就业。如红山经济开发区, 入园企业达95家, 已安排就业2万多人。翁牛特旗的玉龙、梧桐花等工业园区, 目前投产企业已安排就业2000人, 如果园区项目全部投产, 安排就业人员将达到1万人以上。

二、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 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承接产业转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 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

(一) 统一思想, 充分发动

近年来, 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探索加快工业发展的新途径, 面对发达地区迫切寻找产业转移的新形势, 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分析, 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 分析产业转移动向, 找准产业调整走向, 把握产业转移重点。几年来, 全市上下统一思想, 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二) 注重园区建设,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势载体

没有一个好的承接载体, 再好的区位也无法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 针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特点, 赤峰市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新模式, 全力主攻园区建设,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一是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园中园”建设进程。按照“工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总体要求, 全市12个旗县区规划建设了10个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 并分设了近30个工业集中区或专业化园区。二是加快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建设。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确定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及承接重点。目前, 克旗煤化工园区、大板煤电化园区、锦山铜产业园区、翁旗玉龙机械制造园区、喀旗和美建材园区、宁城塞飞亚和红山文钟食品加工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已经形成, 专业化、链条化、配套化、集群化发展的势头逐步显现。三是全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实施”的方式, 各旗县区加快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道路、环保、通信、物流、消防等基础设施, 积极完善工业园区出入通道建设, 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通过上述措施, 全市已有自治区级工业园区4个, 市级工业园区8个, 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2个,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个, 这些园区为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 围绕产业转移需求, 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在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了《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赤政字[2010]149号) , 明确了财税、金融、土地、环保、工商、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在财税支持方面, 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年本) 》中鼓励类的项目, 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内资企业, 经税务机关认定, 在2010年底前, 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国家最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标准, 经省级以上管理机构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所得税减按15%征收。在金融支持方面, 市本级及各旗县区设立和壮大融资性担保公司, 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风险补偿资金, 为转移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驻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承接企业贷款的“六项机制”, 简化授信程序, 缩短审批时间。在土地保障方面, 鼓励转移企业进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其所需工业用地采取出让方式供应, 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土地出让金。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转移项目, 土地出让收益由市及各旗县区财政视转移企业投资强度和预期收益以不低于50%的比例作为项目支持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在环保方面, 环境总量指标优先支持产业转移项目。环评审批上优先受理产业转移项目。在工商方面, 对转移企业注册登记, 依法可以简化的程序一律简化, 符合当场登记条件的当场登记。在人才方面, 鼓励产业转移企业引进和聘请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着力解决外来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 鼓励产业转移企业与学校开展技能人才合作培训。此外, 各旗县结合本地实际, 也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翁牛特旗制定了扶持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业园区企业入驻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从制度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 增强服务意识,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的优劣, 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也决定了其是否具备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 促进资源集聚的能力。近年来, 赤峰市突出了服务比招商更重要的理念,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靠服务留住项目。一是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针对项目审批手续繁琐的问题, 建立了一整套吸引客商投资的服务体系。如翁牛特旗集中清理34项行政审批事项, 建立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部门代办、一次费用收取、一周内办结”等服务制度。二是积极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在贷款融资方面, 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 建立园区投资公司, 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协调解决贷款问题。在企业用工方面, 积极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就业。同时, 引导市内学校立足服务产业发展, 调整办学思路, 推进校企合作。

(五) 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近年来, 赤峰市积极改变传统的分散招商模式, 按照“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产业、突出园区特色”的招商原则,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一是加强与东三省、京津冀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各旗县区招商部门赴上述地区学习考察, 并先后与大连、唐山、天津等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接, 就工作机制互访、友好区域合作等事宜达成了共识。二是组织重点项目推介会。先后在沈阳、大连、唐山、天津等市组织召开了大型赤峰投资合作对接洽谈暨重点项目推介会, 吸引客商来赤峰考察、投资。三是组织各旗县区招商部门负责人参加西洽会、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民间资本合作暨产业聚集区招商选资对接项目洽谈会、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多个区外大型招商活动。通过组织和参加大型推介活动, 打造了赤峰的良好形象, 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 推动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三、几点体会及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 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之所以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关键在于领导重视, 高层推动。同时, 围绕产业转移需求, 着力在投资环境、服务水平、承接载体等方面加强建设, 提升总体竞争力。据判断, 新一轮国内产业转移黄金周期预计只有3-5年, 我区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总结赤峰的主要做法, 下一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重点加强如下方面能力建设。

(一) 更新观念, 强化服务

能否承接好本轮产业转移, 产业是否向我区转移, 关键是能否满足转移产业所需的条件。现在各地招商引资拼优惠政策的空间已经不大, 主要应在改善软环境特别是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因此, 我区加快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关键是要把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来抓。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打基础、创环境”工作, 创新服务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办事效能, 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 严厉打击破坏项目建设施工环境行为, 给客商更多的安全感、亲切感、自由感, 打造亲商、扶商、富商的“金字招牌”。

(二) 创新体制机制, 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创新政策优势。争取把我区纳入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规模上享受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持,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培育更多的有利因素。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构建专业投融资平台, 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 拓展投融资渠道, 推动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公司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加强银企沟通, 积极推介重点项目, 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三是创新土地开发管理机制。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充分盘活土地存量, 用好现有闲置土地, 用好荒废土地, 解决好用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储备计划, 建立土地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

(三)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提升承接能力

在赤峰市调研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 (工业园区) 建设。如我们考察的翁牛特旗玉龙工业园区、红山工业园区等都是如此。当前, 我区工业园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特色不明显、总体功能不强等问题,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汽、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 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新体制。

(四) 完善引资方式, 提高承接针对性和实效性

3.赤峰考察报告 篇三

【关键词】7-12岁儿童;大骨节病;监测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46-01

为掌握赤峰市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现状、病区防治措施进度和病情消长变化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和消除大骨节病评估积累基础资料,实现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开展了本次大骨节病防治项目,现已全部完成,总结如下:

1 监测对象与方法

1.1.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我們按照《内蒙古自治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大骨节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赤峰市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抽调有多年X线拍片经验的X线专业人员亲临X线拍片现场指导拍片工作。由有从事地方病防治工作多年专业技术人员开展7~12儿童临床检查工作和拍X线右手片。

1.1.2调查对象的选择:赤峰市的松山区和克什克腾旗两个旗县区开展大骨节病病情调查,开展儿童病情现况和防治措施基本状况调查。

对调查村全部7-12岁儿童(检诊率必须达到95%以上)开展调查。调查村适龄儿童少于50人时,在调查村附近增加1个病区村,并检查该村的全部7-12岁儿童,如仍不足50人,则继续增加病区村。

1.2 监测内容。

1.2.1 临床患病率 7~12岁儿童大骨节病临床患病情况。

1.2.2 X线阳性率 7~12儿童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情况。

1.2.3 基本资料(包括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收集。

1.3 监测方法

1.3.1 .临床及X线检查均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207-2010)进行诊断,X线片由专业X线医师和搞多年地方病防治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阅读,阳性X线片由市级专家复核并作出最终诊断。

1.3.2 基本资料由县、乡、村相关干部提供。

2 监测结果

7~12岁儿童临床及X线患病情况:

临床检查30个村,监测村7-12岁儿童1562人,实际检查1500人,检出临床I度病人1例,未检出I以上病 人,临床检出率为0.07%,X线拍片1500人,X线检查1例骨端阳性病例,阳性率为0.07%.

讨论

松山区、克什克腾旗的大骨节病通过40多年的防治,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亚硒酸钠预防和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自发的换粮,改由过去的食物单一,粮食自种自吃到现在改购买非病区的大米、面粉,有些村甚至还开发了水田,自种水稻,饮食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秋收时节降雨量也比过去少了许多,秋天晾晒粮食对提高粮食质量减少霉菌污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综上所述,赤峰市松山区和克什克腾旗的大骨节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已达到消除标准。但是还是有新发病例的出现,说明大骨节病致病因子还存在,以后还应当加强大骨节病监及时发现及早治疗病例,为弄清病因,提供科学防治策略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4.关于赤峰市宁城老窖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一.企业背景

宁城老窖集团的前身是八里罕酒厂、宁城老窖酒厂。该厂始建于一九五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城老窖人不放过改革开放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抓改造、提质量、创名牌、拓市场5亿元总资产,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2万吨白酒生产能力,跻身于全国轻工系统200强的大型企业,在同行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增效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烧锅式作坊,建成为一个拥有6000名职工

二.企业发展的关键——合理经营,注重效应

1.经营理念:回首十几年的创业过程,宁城老窖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但有一点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他们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自始至终贯彻了“以人为本、艰苦创业”的发展思路,贯彻了“科学管理、以法治厂” 的经营方针,并在这一前提下,实施了两大战略,即“名牌战略”和“市场战略”,通过名牌战略的成功实践,铸就了内蒙古四大名牌之首的“宁城老窖”品牌,为发展内蒙古民族工业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同时,通过实施“市场战略”,成功在创造出了企业、商家、新闻媒体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市场效应。这就是宁城老窖的经营理念。

2.广告效应:在内蒙古众多企业中第一个走进中央电视台做了产品广告,并派出几十名市场营销员长年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促销宣传。宁城老窖较早地并且自觉地走向市场确实与市场意识分不开,早在80年代初计划经济还占统治地位时,宁城老窖就在内蒙古自治区成了走红产品,买宁城老窖酒是排队,得托人批条子才能买得到。但那时我们就认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是局限性的,也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的酒好不仅应让内蒙古人都知道,还要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因此,我们不惜花气力,集中财务优势,在生产的软硬件建设中进行了重点铺垫和构筑,在全国开辟了150多个市场,建立了 300多个销售点与销售处,形成了具有辐射效应的宁城老窖销售体系和信息网络。我认为,一个企业办得好不好,最关键的就是你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只有得消费者的认可,产品能够源源不断地卖出去,才能谈其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市场发展的根基——做企业需要老老实实,带企业却要意识超前

“宁城老窖”这个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能够二十年长久不衰,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宁城老窖的质量是优胜的,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丰富、提高着老窖品牌的科技含量。还是在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就调集技术骨干成立攻关组,又请来各地的专家教授来厂现场指导。在这些专家的直接传授及精心指导下,我们运用新技术改造老设备,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使老窖酒的质量日见提高。1984年底,在全国轻工业系统的酒类质量大赛中,“宁城老窖”一举夺魁,荣获所有参赛厂家的最高奖“金杯奖”。在酒的行业中,创名牌与保名牌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因为,消费者不会品着质量下降的酒还说它好,有些企业本来创出了很多的牌子,不出几年又销声匿迹了,当年我国的十大名酒都曾辉煌火爆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经陷入了举步维艰和市场疲软状态。宁城老窖作为酒行业中的后起之秀,不但创出了名牌,而且还使这块牌子越发光亮,路子也越走越宽,是因为宁城老窖做企业老老实实,带企业却拥有超前意识。既注意研究酒文化,也十分注意国家有关酒行业的各项政策法规,根据实际的情况实施生产。

四.企业特色—— 形成的三个“产业链”

宁城老窖不仅自身发展壮大起来,而且也给当地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宁城老窖

围绕自身产业发展起了一连串的相关产业,其中突出的有三个产业链。通过开发宁城老窖系列酒、葡萄酒、杏仁饮料、矿泉水、啤酒、保健饮料等饮品,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开发,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扩大到经济作物,山区农民不光种红高梁、玉米,还开始种植山杏、葡萄等经济作物。具体说来,杏仁饮米的发展,刺激了林果业,宁城老窖每年投资12万元在8个贫困乡建立了杏仁基地,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林业发展; 葡萄酒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葡萄园区的拓展,这些链条的形成不仅使当地百姓富起来了,荒山野岭也变成了绿地,大大改善的生态环境。从下游来说,酒厂的副产品酒糟经过深加工后变成了喂猪养牛的精饲料,别的不说,光老窖白酒延年的酒糟就是6.5万吨,这些酒漕经过深加工之后就可育肥槽牛5600头,哺养生猪近2万头,活畜出关很受欢迎,直接为农牧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横向来说,团结制酒主业,也带动了制瓶、印刷、纸箱、瓶盖等配套工业的发展,而养殖业又反过来带动了肉食品深加工的连锁发展,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五.企业荣誉——宁城老窖,塞外茅台

1.1987年8月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词赞誉“塞外茅台”

2.1988年宁城老窖荣获首届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3.1992年在日本东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在同档次评比中双双获得金奖

4.1994年通过了国家方圆委质量方圆认证,在市场上形成了南有茅台,北有塞外茅台的格局

5.1997年宁城老窖酒及原料红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的称号,给消费者一个最可信赖的保证 2007年10月宁城老窖同时通过了方圆认证中心认证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6.2010年宁城老窖荣获国家工商总局所授予的“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六.我所感兴趣的职业

5.赤峰考察报告 篇五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缓解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党和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我的家乡,赤峰市松山区则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就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一、松山区总体概况

据调查,松山区总面积5955平方公里,乡镇28个、259个村,总人口53.1万,其中农业人口47.2万,总耕地面积217万亩,人均耕地4.6亩。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粮食总产量49万吨,人均持有量1038公斤;国内总产值152887万元,全区共有从业人员22.8万,农村劳动力19.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近年来,松山区以农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农村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情况

1、松山区农牧结合的经济主体

松山区农民收入主要以家庭收入为主,收入来源主要为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畜牧业,因此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占收入的54.30%,畜牧业收入占33.95%,农畜总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6.23%,我区主要种植谷物,玉米,以及发季节蔬菜为主,畜牧业主要养殖猪牛羊,禽类居多,而农户们大都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生产结构,从事农畜结合,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提高收入,农畜结合主要体现在养牛和种植玉米相结合,如此一来,玉米及其秸秆成为肉牛及奶牛的主要饲料来源,以降低饲料成本,剩余玉米也可出售,并且,玉米和秸秆也可用来酿酒,不仅买酒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酒糟也可以成为肉牛过冬的补充物,减少热量消耗,保证肉牛体重。种植反季节蔬菜和饲养羊成为结合品,羊的副产品羊粪,是很好的无机肥料,加以用于反季节蔬菜上面,不仅不会浪费,反而生产出来的蔬菜也是绿色无公害产品,品质优良,价格较高,明显增加的农户的收入,这种农牧业结合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松山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得我区农牧民拓宽了其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其收入低,生活困难的问题。

国家扶持农业,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基础,粮食

生产则是基础的保证条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我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以科技促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和及时兑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积极推广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可为农牧名办理小额贷款,借助行政资源,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的缺陷,让其有启动资金买牲畜,从而才能将农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经济迅速腾飞的可能!

2、松山区大棚蔬菜经济

松山区已连续四年被评为赤峰市设施农业专项推进先进区,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并在2009年,全区计划新增设施农业达到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万亩、冷棚1万亩。松山区现在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规模发展、增加效益”的思路,以111国道为主轴线,辐射其他公路沿线,积极打造百公里设施农业产业带。计划到2013年,全区设施农业发展到30万亩,基本实现户均一个棚,人均增收5000元的目标,使这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松山区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解决了群众认识问题,其中包括参观设施农业种植品种果树、蔬菜、食用菌等。目前全区甜瓜栽培面积2800亩,食用菌1800亩,葡萄2700亩,设施果树21个棚。现已初步形成了安庆瓜果产业区、夏家店食用菌产业区、太平地葡萄产业区和全区的蔬菜产业区,使得松山区水果蔬菜产业得以大力发展,并通过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建立蔬菜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纪人队伍解决蔬菜销售问题,松山区的蔬菜已远销到南方的一些省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及俄罗斯、蒙古等国。

在蔬菜方面,政府成立松山区蔬菜服务中心,实行行政技术双承包、科学指导、全程服务,外聘农民技术员25名,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解决设施农业建设和种植的技术问题。在市场开拓方面,已组建了蔬菜、葡萄和食用菌等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营销经纪人2100人。先后注册了绿诚、兴绿、绿野等蔬菜商标品牌,已有12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3000亩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得到认证,8家蔬菜营销企业成为北京市场的“场地挂钩”企业,与河北冀东、山东寿光等大市场建立联系,还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和广东东莞建立蔬菜销售处,由此诸多市场,为农户的蔬菜种植后续市场销售做了有利的基础!

三、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而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则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核心基础,近年来,松山区的农牧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我们却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目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乡风文明建设滞后。二是宣传教育不够,赌博、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未得到彻底杜绝,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建立。三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素质

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要想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不然,高经济低素质的农村也不是国家的标准农村。

资金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抓好新农村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村,但自实行税费改革后,村里无收入来源,想办好一件事很难。集体经济薄弱,传统的农业村没有工副业等集体经济收入,无能力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一些村干部群众等靠国家思想严重。他们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由国家投入,自己不想出钱。再加上农村贷款困难,一些村和农民想贷款办事,但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或农民贷款,仅靠农村信用社那点小额贷款是不能解渴的。所以,要真正的发展农业经济,光靠农牧民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政府和人民统一战线,加大思想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集体经济,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为建设松山区农村农业经济而努力奋斗。

赤峰市,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城市,而地处于赤峰西部的松山区,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不仅地处偏僻,常年干旱也成为发展期农村经济的一个制约性难题,农民本身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我们常常听说:“今年年头好,收成不错!” 可见雨水合适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为了预防干旱,我区政府协同农村信用合作社,筹集专项贷款,建立抽水设施,挖沟引流,使得我区农户田地得到最好的灌溉,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三座店水库,也可用于众位乡村的土地灌溉,但水资源紧缺不仅是赤峰的问题,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严重缺水,所以在农业用水,土地灌溉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使得松山区农民土地在最节水的情况下得到最合适的灌溉。

6.赤峰考察报告 篇六

2011新提拔干部考察报告-考察报告

该同志在 乡工作多年,先后从事过司法、办公室、团委、计生工作,知识面宽,阅历和经验比较丰富,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不断线,争做学习型干部;坚持创意不减劲,争做创新型干部;坚持工作不放松,争做勤政型干部;坚持自律不动摇,争做廉政型干部。近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先后被上级业务部门授予“市新长征突击手”、“市计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政治敏锐性强,思想素质高。能一以贯之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心保持高度一致。学习知识面宽,对时政、法律、知识、英语、计算机等理论有一定研究,学习方式多,善于和敢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自己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增进自己的知识,胆识和见识,学习形式活,能自觉参加组织活动集中学,挤压业余时间自己学;读书看报天天学,结合实际专题学。能运用所学理论和业务知识指导办公室、团委、计生工作,起到了武装思想,指导实践的效果。

该同志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工作泼辣干脆,处事果断,勤于调查研究,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难题。从事计生工作,她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通群众工作,形成计生“大合唱”;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调查研究能力,善于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法律法规,让计生政策家喻户晓;勤于深入家庭,讲政策,作动员,晓事理,帮育龄妇女;能将分管工作融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觉讲政治,精业务,促工作,保大局。能有效组织开展治理服务工作,多年来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绩促人,以身带人,开拓了计生工作新局面。有较强的亲和及融通能力,能与同志打成一片,与工作扎成一堆,与群众密切联系,寓治理于服务之中。

该同志敬业精神强,工作有闯劲,有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开展各项工作都有声有色,成绩显著。为推进计生协会工作,她能结合上情,调研下情,在 村开展“三三制”试点,取得很大成绩。市区分别在乡村召开现场会推介经验,目前在全乡推广的该工作有效的促进了全乡计生工作。为更好地服务育龄妇女,她在全区首创“静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静话室”,为育龄夫妇提供平台,接受计生服务,融通夫妇感情,在群众中反响强烈,这一创新引起市重视,新闻、城区报道专题推介了这一创新做法。为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她组织计生干部深入学习上级精神,研究全乡实际,制定了“领导带动、典型促动、部门拉动”思路,着力在新的套路、进的门路、活的思路上做文章,创新了该工作,一方面全乡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有声有色有味,获得群众赞誉,同时也引来省计生委关注,专题到乡调研,将做法全省推广。流动人口治理是难题,她积极争取支持,在 村开展“流动人口综合治理”试点,后在全乡铺开,引起广泛关注。今年 月,省计生委主任施中传、市计生委主任,一道专程到 村调查研究,解剖经验。开展优质服务是计生主题,她能融通治理和服务,以服务促治理。该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今年 月还代表全区接受市优质服务专题调研。计生工作,难就难在做人的工作难。她善于发挥“典型带路”工作,发掘扶持出了全国优秀中心户长,带出了一批优秀中心户长,协会会长,一批计生专干,带出了计生工作新成绩。该同志能创新工作业态、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形势,连年将全乡计生工作推出。今年 月,市计生委综合 计生工作,选点 检查,非常满足。全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治理工作均获满分,创新出成绩。近年来,乡计生工作年年被区评为先进,年年被市评为先进。全乡婚育新风进万家、计生协会工作连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

该同志为人公道正派,作风深入扎实。能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持“三严四自”,严格要求自己治理办公室人员;能严格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自觉筑起防腐拒变大堤,严格廉洁自律。对全乡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坚持,带头落实,带领干部务实。能按照党员标准,切实履行权利,认真服务义务,一直被全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乡党委认为,该同志各方面条件成熟,符合提拔要求。

7.日本冷库业考察报告 篇七

一、日本冷藏库行业的概况

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 虽然现代工业很发达, 但食品自给率只有39% (2006年的数据, 按热量计算) 。其中, 水产品的自给率较高, 也只有50%;谷物类自给率只有28%。日本战后饮食习惯也在变化, 米食在减少、面食与肉食在增加。家禽的饲料一年需要进口2 000万吨以上, 如果全部在日本生产, 需要500万公顷土地;日本的捕鱼业属于“三K” (臭、累、险) 产业, 不吸引人, 目前日本捕鱼业只有20万人了, 因此50%的水产需要进口。由于以上这些因素, 促使日本冷藏冷冻食品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冷藏库行业的发展。

据统计, 日本2004年全国有冷库数量 (非法人企业) 3 431座、冷库容积3 302万立方米 (1 321万吨) , 其中, 在国土交通省登记的营业性冷库1 689座, 占全部冷库数量的49%, 其它51%为自用冷库工场;营业性冷库的容积2 729万立方米 (1 091万吨) , 占全部冷库容积的83%, 其它17%为自用性冷库容积。2005年的营业性冷库容积2 751.8万立方米, 2005年与1975年相比, 营业性冷库容积增长了175%, 冷藏库企业数量由1 254家减少为1 153家, 冷藏冷冻的货物数量 (入库量) 由712.3万吨增加到2 066.3万吨, 增长了近3倍。2004年日本冷藏冷冻货物的 (入库量) 构成为:水产品523万吨 (占27%) , 畜产品570万吨 (占30%) , 果蔬等农产品243万吨 (占13%) , 冷冻食品500万吨 (占26%) , 其它69万吨 (4%) 。日本的冷库布局是:大型城市占37%, 中型城市占17%, 渔港占16%, 其它地区占30%, 冷库最多的是神奈川 (147万吨) 、东京 (137万吨) 、大阪 (113万吨) 、兵库 (84万吨) 等地。按温控区间分类, 日本冷库-2℃~10℃的低温库占11%, -2℃~-20℃的冷藏库占4%, -20℃以下的冷冻库占85%。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法律对冷库实施管理。据介绍, 目前与冷库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建筑法》 (承重) 、《消防法》 (防火) 、《仓库业法》 (防火、隔热材料、卫生) 、《高压安全法》 (冷冻设施) 。日本政府没有象中国一样的对冷库设施的强制性年检。

日本冷藏仓库协会, 是1973年从日本冷冻事业协会 (1948年成立) 内部的冷库部门分离出来、组建的独立社团法人。2004年有“正会员” (即团体会员) 38家 (各都道府县冷藏仓库协会) , “赞助会员” (即企业会员) 1 386家。会员单位的冷库容积共计2 454万立方米 (1 000万吨) 。协会现任会长是日本水产 (株) 的社长垣添直也, 8名副会长单位都是日本大型冷藏企业, 理事长 (秘书长) 芳野幸男先生是原海上保安厅的官员, 14名理事、2名监事也都是冷藏库企业的负责人。

二、5家不同类型冷藏库的运营情况

(一) MARUHA NICHIRO物流株式会社 (川崎冷库) 。

该公司是一家网点分布全日本、专业化的大型冷链物流公司。在全日本共有38个营业性库区, 只有“川崎冷库”是全自动的立体冷库, 其它冷库都是机械化的平房冷库。每个库区都是独立核算单位, 既自己招揽货源, 也由公司统一安排货源。川崎冷库, 单体五层、30米高, 容量3万吨 (约7.6万立方米) , 1层为理货区, 自动化立体库从第2层开始, 23米高、4 500个货位;属于储存型仓库 (为生产企业储存冷冻原材料) , 不是流通型仓库, 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蔬菜等食品;库区有正式员工15人, 还有外聘的叉车司机10人 (公司其他子公司的人) , 有叉车15台;一年处理7万吨货, 年均周转2.5次。该冷库由日本三大自动仓库制造商之一的IHI株式会社建造, 据IHI株式会社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动立体仓库的建造成本为每吨 (2.2立方米) 10万~11万日元, 大概20~25年收回投资。

(二) 五十岚冷藏株式会社 (东扇岛物流中心) 。

该公司是一家历史较长的家族企业, 从它的发展过程与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出日本冷库业的发展轨迹与趋势。该公司创立于1922年, 开始是做食品加工生意, 自1966年起做营业性冷库。目前有10座冷库、总容量25万吨, 在日本排第五位 (排第一位的是“日冷”120万~130万吨) 、有3~4吨的冷冻冷藏车100台, 员工550人。该公司是日本冷库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其主要特点:一是冷库设施先进, 单体冷库与冷藏汽车均有常温、冷冻、冷藏三个温度带, 多数属自动化立体冷库, 还配有金属探测器、解冻机、臭氧发生装置等设施;二是功能上由保管型逐步向流通型发展, 既储存原材料, 也提供一揽子服务, 开展流通加工, 为超市与饭店做配送, 可一次向多家门店配送常温、冷冻与冷藏三类食品;三是信息化程度高, 公司总部与各个物流中心 (冷库) 建立内部局域网 (LAN) 、并与上下客户对接 (ON LINE) 。

(三) 横滨物流株式会社。

这是一家新的生鲜物流中心 (即横滨中央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 , 是日本近年来冷库经营业态的经典案例。由蔬菜水果大型批发商横滨丸中青果公司 (51%) 、10家物流公司的联合体“JCN关东” (39%) 、横滨南部市场10家青果经销商 (10%) , 共同投资15亿日元、于2006年投产运营。之所以联合投资这样一个物流中心, 有着很深的经济背景。长期以来, 日本的水果蔬菜一直是实行以批发市场 (拍卖) 为核心的流通体制, 日本几乎所有的水果蔬菜都要经过批发市场, 原商业部曾经有多个考察团来日本考察过果蔬批发市场。但近些年来, 这种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批发市场的占有率在下降 (约60%) , 产销直接挂钩的比例在上升 (40%) , “市场外流通”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拍卖、招标制度”和“委托集货制度”等市场交易规则被架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末端市场 (零售商、家庭、团体) 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一些大型批发企业采取灵活的流通方式满足了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二是原来的批发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交易市场, 其它配套的服务功能较少, 不能适应末端市场的需求。但是, 这种“市场外流通”的情况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与价格稳定问题。这些情况与问题引起了日本政府与业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自2000年以来日本开始批发市场的改革, 2004年日本修订了《批发市场法》, 横滨中央批发市场、横滨市南部市场等一批从业者发起成立了以“物流高效化”为宗旨的协会, 2006年横滨上述一批相关从业者依托批发市场联合投资了这个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这个中心的建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依托批发市场、完善服务功能, 以改革商业模式、夺回“市场外流通”为目的;二是政府出土地, 批发商、经销商与物流商联合投资, 并在客户与资源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三是以连锁店、家庭与团体等末端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门店的订单为依据组织货源与加工配送, 以果蔬等生鲜食品为切入点, 根据门店的需求逐步扩大到其它常温货物, 到现在实现了各门店所需货物的全部统一配送。该中心目前为几百个门店 (包括团体) 供应与配送, 每年的宅配订单有1万个左右, 配送品种2~3万种, 其中, 中心自己采购与供应商租库各占5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 该中心建设了现代化的仓储设施, 占地1.2万多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5层楼仓库占地4 000平方米, 其中:全自动冷库 (0~25℃) 2 100个货位 (784平方米X5层) , 常温库2 400多平方米, 冷藏库4 700多平方米, 冷冻库600平方米, 还有加工包装车间、分捡传输以及理货区、办公室等设施。

(四) 东京水产集散株式会社。

是典型的“仓储地产”, 从事的是冷库出租业务, 不做具体的冷库经营管理。地处东京都大田区的库区有5栋冷库、共计26万吨 (56万立方米) , 是东京都最大的冷库集中区,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库区之一。库区储存的货物80%是水产 (三文鱼最多, 一年入库量达9万吨) , 其它肉食20%, 26万吨的库区常年平均保持12万吨以上的货物。承租该公司冷库的包括日本水产物流、五十岚冷藏、大井物流等一批冷藏物流企业。

(五) 东京都肉食中央批发市场。

是日本农林水产省认可的全国10家肉食中央批发市场之一, 也是最大的一家 (日本还有22个地区性的肉食批发市场) 。由东京都政府投资的“肉食市场株式会社”管理, 但“市场”投资主体只是提供设施租赁, 不直接从事市场经营业务, “市场”中的屠宰、储存、交易、分割包装以及配送等业务分别由各专业公司负责经营。肉食检疫由政府机构派驻人员进行。该“市场”占地6万平米, 分市场设施 (办公室1万平米、交易场所3 000多平米、冷藏库2万平米) 与屠宰设施 (17 800平米) , 一天实际屠宰800头牛、2 300头猪。该“市场”大致的业务流程为:生产者的生畜委托“农协”等中间人, 中间人委托屠宰公司, 屠宰的所有生肉进入冷库冷却后, 由1家一级批发商向场内29家二级批发商与194家经纪公司拍卖, 二级批发商将肉食批发给各个肉食加工厂, 经纪公司将肉食批发给超市或团体。“市场” (株) 向各专家公司收取租金, 肉食要在全部卖出去后再依次向批发商、经纪公司、中间人付佣金、向生产者付款。

三、收获与体会

(一) 关于行业协会与行业统计。

日本冷藏库协会的会员广泛性与细致、精确地冷库行业统计数据, 让我们考察团的所有成员惊讶、感叹。日本冷库协会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 各都道府县都有冷库协会, 所有地方协会与全国几乎所有的营业性冷库企业都是日本冷库协会的会员, 会员企业的冷库容积占全国冷库容积的90%以上, 经由日本国土交通省授权协会开展的持续几十年的冷库业统计数据, 对日本冷藏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仓储协会冷藏库分会去年才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冷库统计制度, 业内经常引用的有关冷库方面的数据基本上是根据各个相关产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再加上有关专家的估计与汇总得出来的, 可以说, 统计制度不权威、统计数据不完全。这方面的差距, 正是需要中国仓储协会及其冷藏库分会下一步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 关于冷库“地产”与冷库经营。

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 日本投资建设冷库的基本上是3类机构:一是食品生产流通企业投资建设的自用冷库或冷库法人企业, 或是由原来的食品经营企业转变过来的冷库经营企业;二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或冷库经营企业;三是各级政府与政策性银行以及大型商社等。这3类机构的投资比例, 我们没有找到具体数据, 但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有效利用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日本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许多大型仓库设施 (包括冷库与通用仓库) 的投资 (或提供土地或提供资金或投资组建企业) , 与中国不同的是, 政府投资的冷库设施是出租给私人企业经营, 也就是说, 日本仓储业长期以来一直就有“仓储经营”与“仓储地产”两种业态, 当然, 投资“仓储地产”的还有一些没有经营经验但有投资实力的大型商社。这一点对当前发展中的中国仓储业是有借鉴意义的。政府投资公共仓储业, 一方面, 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资源方面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 可解决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难题,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同时, 政府只投资建库、不具体经营, 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近些年来, 我国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 一些地区将仓储用地“招、拍、挂”, 极大地抬高了仓储设施的建设成本。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我国仓储业的发展与现代化是利是弊, 值得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与跟进研究。

(三) 关于“储存型”与“流通型”冷库。

从日本的情况看, 日本长期以来、乃至目前, 都存在这两种冷库, 只是许多原来的“储存型”冷库开始向“流通型”冷库发展, 但即便如此, 一些“储存型”冷库仍然存在, 且生意很好。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中国仓储协会在去年12月的“全国冷库建设与运营研讨会”上提出:现有冷库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完善功能, 逐步建立以冷库为核心的冷链物流系统。这是针对我国原有冷库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希望, 是符合国际冷藏业发展趋势的, 协会下一步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引导国内冷库企业转变观念、完善功能, 关键是根据市场需要找准突破口, 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参见本《报告》“收获与体会” (五) (六) ) 。与此同时, 也不能“盲目转变”, 根据日本的经验, 一些为食品生产企业服务的食品原材料冷库, 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储存型”,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需要, 肉食品等国家储备也应该继续保持。

(四) 关于“营业性”与“自用性”冷库。

日本冷库的规模化与社会化程度很高, 过去30年冷库企业减少了8%, 但冷库容积增加了175%, 营业性冷库 (即公共冷库) 企业的数量只占49%, 但营业性冷库容积却占到全社会冷库总容积的83%。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根据专家分析, 就是算上原来的“肉联厂”这些年转变为“冷库企业”, 社会化的冷库也应该是少数, 多数还都是企业自用冷库;中日冷库业更大的差距可能还是冷库的规模与集约化程度, 我国“肉联厂”、水产等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建造的冷库都不大 (1万吨左右) , 这些年来各类食品经营企业又发展了众多的微型冷库 (2 000吨左右) 。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我国冷藏食品业高速发展与食品物流系统化的需要, 冷库的安全管理与冷藏冷冻食品的质量都是令人担忧的。中国仓储协会在去年的“全国冷库建设与运营研讨会”上提出了冷库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趋势与要求。但仅靠协会的“引导作用”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 关于果蔬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物流中心。

日本的水果、蔬菜与花卉三大类批发市场及其流通体系一直是很健全的, 这次考察的“横滨中央批发市场”将物流系统引入市场, 实现了物流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多方联合组建“横滨物流株式会社”) , 更是完善了果蔬流通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大批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许多市场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 但与日本相比, 无论是市场的交易方式 (现场一对一直接交易) 、还是市场配套的设施与功能, 都有许多差距。近年来, 个别批发市场也挂出了“物流中心”的牌子, 也投资建设了一些物流设施, 但“物流”与“市场”仍然是“两张皮”、没有实现无缝对接, 由此造成物流设施浪费, 市场的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其根本原因是, 投资者与管理者没有系统地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没有在分析末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供应链流程、创新商业模式, 也没有将生产、批发与物流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 只是“市场”唱“独角戏”、盲目建设“物流”设施。我们认为, 日本“横滨物流株式会社”的组建方式与商业模式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中国仓储协会计划邀请日本有关企业与专家来华举办这方面的专题讲座与研讨。

(六) 关于肉食冷库与肉食批发市场。

对比中日两国的生畜屠宰与肉食批发市场体系, 我们考察团许多成员感慨万千。应该说, 这次参观的日本东京肉食批发市场, 我们并不陌生, 10年前我们的国有“肉联厂”就是这个样子 (有先进的屠宰设施、配套的冷库、加工车间等) , 有的“肉联厂”每天的屠宰量比日本的还要大 (只是没有拍卖制度) , 但现在的“肉联厂”可以说已经“面目全非”, 屠宰业务基本上没有了, 许多“肉联厂”形成了“冷库”加“市场”的经营模式 (或者叫“冷库”为“市场”服务) , 原来的屠宰与加工车间改造成了冷库, 所有冷库被分隔成几十、上百个铁笼 (吨位不等) 、供“市场”摊主自行管理与使用, 许多“肉联厂”内每天是“车水马龙”、“市场”拥挤不堪, 可以说是一派“繁忙景象”。我们对近年来新兴的生畜屠宰点的状况不了解, 我们目前只是对转型后“肉联厂”的状况惋惜, 更对“肉联厂”冷库与冷冻食品的安全以及现场人流与车辆的安全担忧。对照日本肉食的先进流通体系, 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原“肉联厂”目前的运营状态。

上一篇:职业卫生规章制度下一篇:物业党员承诺书